有多少歷史被誤讀——你不了解的中國歷史

1.大清宮女的行為準則  在大清後宮中,宮女是不許單獨走路的,往往是兩人同行,即便家屬來探望時,也要由老太監領著出入。許打不許罵(怕罵人時口無遮攔,說出「不該說」的話),但打人不打臉,無論誰都不許對宮女掌嘴(這一點非常人性化,畢竟臉是女人最大的本錢),除非宮女做出「非常」出格或下賤的事情來。一旦某個女人在後宮中被打臉,她便比最下等的奴才還不如,必然會在整個後宮中引起巨大轟動,並「名垂青史」。宮女睡覺不許仰面朝天(樣子太難看,有失體統),必須側著身子,蜷著腿,否則就要被挨打。宮女絕不允許認字,在宮裡行走時要「行不回頭,笑不露齒」。宮女給慈禧敬煙、敬茶時,一定要從「側面」遞上去(從正面遞上去會擋住她的視線),有事需要在她屋裡進出時,一定要側著身子趨著腳尖走,走路不能腳後跟擦地,不許發出聲音,更不能屁股對著人走。要躬著身子,輕輕地退著走,但不能貓著腰走。     2. 大清後宮的兩大特色  大清後宮的兩大特色:一、數千間的房子沒有煙囪(宮裡怕失火,不燒煤更不許劈柴燒,而是全部燒炭),二、整個宮裡沒有一個廁所(把前述炭灰積存起來循環利用,拉大便用便盆盛炭灰,完了必須用灰蓋好,解小便用便盆,然後倒在恭桶里,然後交給小太監們刷洗乾淨。)   3.慈禧的飯局   慈禧一頓飯要點一百二十多道菜,但她不能透露自己喜歡吃什麼,非但不能透露,還必須嚴格遵守一個「潛規則」:吃菜不能過三匙。其實就算她想多吃幾口,恐怕也沒有這個機會,具體過程是這樣的:每次吃飯時,她的身旁都會有個「侍膳太監」專門服侍她吃飯,但同時有四個「資深」太監站在她的身旁或身後,「監視」她吃飯。當慈禧的眼睛看向某道菜時,侍膳太監就會知趣地將這道菜往她身邊挪,並用羹匙舀一匙到她的布碟里。如果慈禧吃完後點點頭,或者說「這菜味道不錯」時,侍膳太監就會給她舀第二匙,但與此同時,他會將這個菜往下撤,如果此時慈禧嘴饞提出想再吃一點,旁邊的四大資深太監就會厲聲道:「撤!」,這樣一來慈禧非但吃不到第三匙,而且會面臨懲罰:至少在十天之內,她肯定是吃不到這道菜了。制定如此嚴厲的家規,顯然是為了保護最高統治者的安全:如果讓外人知道了皇帝或皇太后喜歡吃什麼,那很顯然,就會有人在這上面打主意了,到時會使他們面臨很大的風險,因此歷朝歷代,宮廷里的許多機密事件雖不準說,但會秘密存檔,以備後代相關人士查閱。而皇帝喜歡吃什麼,卻一直被列為絕密中的絕密,而且是不存檔的。   4.慈禧的襪子  慈禧對鞋襪非常講究,她經常對身邊的人來說,對鞋、襪子一點也不能委屈,稍微不合適就全身不舒服。慈禧穿的襪子的原料是軟白純綢,做工考究,花樣繁多,但不管做的如何精美,同一雙襪子也只穿一次,絕不穿第二次。據她的貼身宮女估算,就穿襪子這一項,慈禧每年就要花費一萬多兩銀子(當時普通太監一個月的工資是二兩銀子)。     5.皇上臨幸妃子的常規程序  當皇上準備就寢的時候,太監會把「承幸薄」呈到御前(生病或經期的女子當然不在其列),由皇上任意選擇。選擇好了後,由太監打著燈籠去召喚,當然,承幸薄上的女子俱已恭候多時,等太監一宣布,被選中的妃子再稍事修飾,太監在前面帶路,貼身侍女在後面護送,一行人便進入皇帝寢宮的偏殿。在這裡,早已有宮女在等待,她們服侍妃子梳洗打扮,脫光衣服,準備妥當以後,喊聲「承旨」,然後由太監將「赤身裸體」的妃子(沒穿衣服,但會用斗篷圍著)「背」進皇帝的寢殿,當然,偏殿和寢殿只有幾步之遙。在整個行房過程中,太監會在不遠處緊張守候,他們擔負著一項光榮使命,卻也是重大職責:確保皇上在性高潮來臨時不出現意外。   6.皇帝的防身術  為了確保至高無上的皇帝的安全,皇帝和他的大臣們會絞盡腦汁無所不用其極。比如在秦始皇的大殿上,柱子裡布滿了強有力的磁石,而且衛士們是不許佩戴刀劍武器的(當然,秦始皇自己可以佩戴)。再比如,慈禧嚴格規定她的屋子裡不許有任何刀子、剪子,那麼需要剪指甲的話該怎麼辦呢?那就需要遵循以下的程序:以剪腳趾甲為例(慈禧的手指甲有專門的呵護和保養,其複雜程度令人驚嘆),給慈禧洗腳的宮女在徵得慈禧的同意後,向侍寢的宮女(監視人)輕聲說:「請剪子」,但監視人並不會馬上將剪子給她,而是先向慈禧轉稟,得到她的再次確認後才會將剪子交給宮女,並親自監視洗腳的宮女完成,完畢後立即將剪子收回,妥善保管。當然,給皇帝剃頭就要複雜的多了,由於古時候沒有電,剃頭需要用刀,如此一來其危險性自然可想而知了。以給光緒帝剃頭為例,據知情人回憶,理髮師每次當差,都要先在下處進行檢查,剝去身上所穿的所有衣褲,換上皇家特製的衣服,窄袖、青衣、小帽,然後在皇帝面前叩頭,請刀子。得到皇帝的恩准後,由皇帝的侍衛將剃頭用的特製的刀子賞給他。在理髮過程中有嚴格的分工,洗頭擦臉都由近侍的太監做,理髮師只管操刀,而且他只能單膀工作,左臂自然下垂,右手持刀挨皇上的頭皮(這個很難),理髮過程中只准順刮,不準逆刮(莫非逆刮就是大逆不道了?),而且整個過程他要屏住呼吸,不許向皇上的頭吹氣(理髮師的肺活量一定要大)。在整個理髮過程中,皇帝的貼身保鏢們死死盯著理髮師,眼睛也不敢眨一下,周圍一片寂靜。而每次理完髮,理髮師都會象死裡逃生般雙腿發軟,驚魂不定,怔怔地直著眼睛,半天說不出話來。    1—6條參照《晚晴後宮生活揭秘:宮女談往錄》   7.令狐沖和任盈盈  眾所周知,金庸先生對中國歷史和古代文化浸淫很深,以他的小說《笑傲江湖》兩大主角的取名(「令狐沖和任盈盈」)為例,便可以發現他對《道德經》的領悟很深。在道德經中,「沖」和「盈」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老子著重關注和論證的對象。比如在道德經的第四章,老子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道是空虛的,但它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在第四十二章中,他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萬物背陰而向陽,陰陽二氣相互激蕩而成新的和諧體),而在四十五章中,他又說:「大盈若沖,其用不窮」(最充實的東西好像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總之,在老子看來,沖(空虛)是神聖的「道」的重大屬性,是異常重要的特徵,「沖」會轉變成巨大的「盈」(姑且稱為盈盈),而「盈」積累到某種程度(姑且稱為盈盈),表現出來的就好像「沖」(空虛)一樣了,說得偏激一點,沖就是盈,盈就是沖。進而我們可以領會到,「沖」和「盈」就象「陰」和「陽」一樣,乃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那「令狐沖」和「任盈盈」自然也是天造之合不可分割,我們由此也可以領悟到金庸先生的良苦用心。        8.封建與專制無緣  自從留日歸來的陳獨秀先生提出「封建社會=前現代=落後」這一著名等式以來,「封建」概念就被泛化成災,其原本的真正的意思反而變得陌生起來。直到今天,我們依然習慣性地將「封建社會」歸入貶義的行列,認為它是落後的、閉關鎖國的、腐朽的,是造成中國現代落後於西方社會的根源。許多辭彙,比如「封建專制主義」「封建地主階級」「封建官僚主義」「封建禮教」「封建專制皇權」,我們讀起來朗朗上口,沒有絲毫不適。    正所謂一個詞語扼殺了一個朝代,其實我們真的誤會「封建社會」了。    「封建」的原義是分封建國,是周滅了商以後,面對廣袤的土地和當時的實際狀況,周公苦思冥想設計出來的一整套建國方略,它有三大現在看來「匪夷所思」的特徵:第一,地方(諸侯國)不必向中央(天子)交稅,當然,有些地方特產需要進貢給天子,但也僅此而已,中央(天子)沒有對地方(諸侯國)的財政管理權和干涉權,如果天子窮困,地方諸侯國理論上應該進行救濟(類似於現在的人道主義救援),但天子無權要求地方繳納稅款或糧食。第二,地方(諸侯國)擁有自己的軍隊,這些軍隊由諸侯國的首領統治,不受中央的管制(如果夷狄入侵,天子發出抗擊外敵的號令,地方諸侯「理論上」應該響應號令踴躍參加,但是一旦戰爭結束,各個部隊仍舊各自歸國,天子無權對各國部隊再進行干涉和領導)。第三,地方各諸侯國國君想要採取什麼治國理念,採用什麼樣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管理模式等等問題,中央天子一概無權干涉。    這就是「封建社會」的本義和精神,其實它早在兩千多年前便已經結束,將它送進墳墓的正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從秦朝到清朝,中國就一直實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它以「家天下」為鮮明特徵,而大多數人卻誤以為它就是封建社會。    其實封建跟專制一分錢的關係都沒有,封建和專制根本就是水火不容的:既然實行了封建,那就要層層分權,就根本沒有條件實行專制。有些問題其實用腳趾頭想想也能明白:在一個地方諸侯擁有自己的部隊和獨立的財政權,中央卻無權干涉的國度里,你怎麼去專制?!    封建社會是產生不了官僚主義的,官僚主義只有在皇帝帶領的中央集權的土壤里才能培育出來,封建社會其實並不落後,更不會閉關鎖國和壓抑人性,相反地,封建社會是高度開放的、自由的、個性異常張揚的,在許多學者看來,封建社會是中國人人性最為張揚的時代,是中國人性之花開得最為絢爛的時代,封建社會一結束,中國人就集體進入了冬眠。    別再提什麼「封建禮教」,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提到「仁義道德」會吃人是不假,但魯迅先生從沒有把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社會。況且禮教的創建是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出的餿主意,是在君主專制的社會中產生的。在封建社會裡,思想文化是異常發達的,不可能出現由一種思想一統江湖的局面。當時有眾多思想和信仰可以供人們自由選擇,道家、法家、儒家、陰陽家、縱橫家、墨家、名家、雜家等等等等,孔子那時候還是處處碰壁,惶惶如喪家之犬呢!    也別再認為封建社會是保守的、壓抑的,只要你去讀讀《詩經》,就會發現說封建社會保守是全然騙人的,詩經裡面有些關於情愛的描寫的細節就是放在今天,仍然有些觸目驚心。閱讀司馬遷的《史記》中關於封建社會人物的列傳,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有稜有角的人物形象,相反地,閱讀班固的《漢書》中的人物列傳,就會讓我們覺得黯然失色,甚至昏昏欲睡,別以為這是因為兩人的寫作手法或水平的差異造成的,其實環境才是主因。因為司馬遷運氣好,小時候沒有經過洗腦,而班固畢竟是經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運動的,其思想和文風難免受到影響了。    其實從朱元璋罵孟子的文章、並試圖將孟子的牌位逐出文廟殿這一事情最能說明封建社會和君主專制社會的區別了。當時朱元璋讀了孟子的文章後破口大罵:「如果這小子活在今天,我弄死他!」孟子的什麼思想戳到了朱元璋的痛處?我們從朱元璋後來刪除的那85條內容上便可以發現,孟子的「民為貴,君為輕」是朱元璋最為痛恨的。孟子是不幸的,因為他生在封建社會裡,當時思想文化異常繁榮,而他的仁義主張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際功用上並無出彩之處,因而得不到各諸侯國國君的青睞和重視;孟子是幸運的,因為他生在封建社會而不是君主專制社會裡,正是在封建社會裡,他才可以在殿堂之上直指國君的無能和腐敗,他才有膽量明言暗示「如果國君你不稱職,那也應該下台,讓賢能的人來擔任」。如果換作在君主專制的朱元璋的明朝,恐怕早就被弄死了。
推薦閱讀:

歷代王朝為何只有宋朝不殺文人士大夫
生平上坐有幾回?獨中三元的明朝宰相商輅軼事
丁超:科學社會學視野中的《中國歷史地圖集》
016<周>烽火戲諸侯
淺談中國古代歷史盛世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了解 | 誤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