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東日本大地震即將迎來四周年紀念關於災難的記憶正在風化——文匯報
07-10
本報記者 吳宇楨 3月,是日本最浪漫的時節。櫻花自南向北盛開列島,漫天粉紅瀰漫著春的味道。 大地震、海嘯、核事故。若非四年前發生了那場慘烈的災難,3月11日只是季節風物詩里的尋常一日。還有不到一周,日本將迎來「3·11」東日本大地震海嘯四周年紀念日。從那些變與不變的風景中,我們或許可以瞥見人類與災難的共存,自然與文明的博弈。 地理與心理的雙重重建 在「那一天」過去的第四個年頭,常磐高速公路的全線開通,被視為一個重要符號。3月1日,由常磐高速公路開往東北災區的車輛排起了長隊。《每日新聞》攝影記者梅村直承見證了「通車」的時刻。在他看來,公路旁依舊顯出幾分蒼涼,「周圍儘是除污廢棄物的處理場所,還能看見福島第一核電站」。 以東京都為起點、仙台市為終點,貫穿南北的常磐高速公路,在1970年規劃之初即承擔了促進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區的經濟發展願景。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之後,受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影響,福島縣內常磐公路郎江至常磐富岡匝道段工期滯後,直到今年3月1日才全線通車。至此,全長約300公里的常磐公路全線通車。 對東北三縣災區而言,常磐高速公路所象徵的地理上的聯結,是期盼已久的「甘霖」。災難造成的交通不暢,一度使災民們感覺「被遺棄在荒涼的孤島」。而據東日本高速公路公司透露,此次開通的區段長14.3公里,大半經過輻射量較高的「返家困難區域」。道路兩旁及匝道口設置了顯示輻射量的電子屏。福島縣知事內堀雅雄相信,東北高速公路與首都圈-仙台圈這一交通動脈相連,將會加速災區復興,「帶來災民們期待的明天」。 另一件令災民們牽掛的事則是「奇蹟之松」的結局。在岩手縣陸前高田市,有著被譽為日本百景之一的景點「高田松原」。自江戶時代開始培育的七萬棵白沙青松作為防潮林,綿延兩公里。然而四年前的海嘯過後,整片的高田松原僅剩下一棵頑強的百年老松。這棵樹齡超過250年、高達10米的松樹被稱作「奇蹟之松」,成為倖存者重建生活的希望。近年來因根部受到海水腐蝕而潰爛乾枯,「奇蹟之松」最終難逃衰亡。 陸前高田市最終忍痛將其砍下,並委託萬寶龍日本公司利用殘存木材製成鋼筆,「使人們銘記災難」。這批具有特殊意義的鋼筆每支定價為48.1萬日元,共113支,象徵「3·11」,將於3月11日正式上市,收入的五分之一將返還給受災的陸前高田市。 一些災民表示理解政府的決定。「我們曾經從垂死的松樹上嫁接出四棵小松樹,取名為"延續"、"忍耐"、"生命"和"維繫"。」一名災民在社交網站上寫道,「我想,這便是"奇蹟之松"與我今後人生的聯結。它將一直存在。」 災難記憶應是「負面遺產」 原原本本地接受,安安靜靜地凝視。這是災難倖存者透過鏡頭告訴攝影師高橋邦典的「共同語言」。他曾在災難發生後第一時間趕往現場,用鏡頭記錄了人們面對災難的瞬間。「前所未有的大地震和海嘯突然襲來,沒有給人們任何心理準備的時間,就這樣奪走了家人和房屋。之前"理所當然的平常生活"在一瞬間化為烏有。一般人想必都會因此深受打擊。我在東北地區遇到的人們恐怕也是如此。但他們好像也知道,光難受無法前進。」後來,高橋出版了《地震那一天》。「還有許多遭遇比自己更悲慘的人,我必須振作起來……」令高橋始終難以忘懷的是,他所遇到的人們這樣對自己說著,重新站起來,振作起來,同時不忘「對他者的思念」,繼續保持自尊。 高橋看到和記錄的「災後故事」,同樣可以在新聞報道中找到類似的版本。總部位於宮城縣仙台市的《河北新報》在「3·11」後的每個重要節點都推出了大篇幅的特別報道,比如今年的《輓歌的名字:祈禱與震災》、去年的《沿岸部的減少,深刻化》、前年的《報道減少,風化的懸念》等。相對於日本幾大主流媒體今年在這一議題上的「平淡」,以《河北新報》為代表的東北地方媒體則顯現出堅韌的連續性。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除了災區自己,災難記憶的風化貌似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朝日新聞》2月的一項調查證實了這一點。近七成的受訪者承認,自己對於「3·11」及災區現狀的關心正在逐漸淡漠。「東京現在幾乎聽不到講福島的言論」、「慢慢地,福島所經歷的悲慘往事會被淹沒在一個又一個新話題中吧……」一些受調查者坦率地說。 對不曾目擊災難的大多數「旁觀者」來說,災民們的遭遇是自己永遠無法感同身受的「彼岸」。因此,一直居於「此岸」的人們處於「記憶風化」的傾向之中。「必須阻止災難記憶風化。」批評家東浩紀認為,災難記憶是一項「負面遺產」,有著重要的現實價值:提醒人們居安思危;更重要的是,記住那些傷痛,對受災人們而言是尊重與支持。他主張在全國推廣「黑色之旅」,鼓勵更多過著「平常日子」的人去東北災區看一看。 復興絕非想像得那麼容易 作為一個地震等自然災害多發國,從廢墟上站起來,日本人並不陌生。「3·11」發生後,日本於2011年當年制定了一個為期十年的災後復興計劃。財政支持方面,在前五年的集中復興期,日本政府籌措了25萬億日元的重建資金。次年2月,日本設立復興廳,專責協調和推動重建和復興工作,為復興災區提供了制度支持。 一些跡象表明,災區似乎走上復興之路。據日媒報道,岩手、宮城、福島三縣2014年的貿易額已恢復到災前2010年的同等水平,設施的修復和重建需求使進出口同時呈現穩健增長趨勢;工業生產恢復到了地震前的生產水平;農田和水產加工廠也恢復了近七成的水平;岩手和宮城的地震瓦礫等廢棄物處理已基本完成;教育和醫療設施已經全部修復。 然而,復興並非易事。著名媒體人船橋洋一認為,「如果說海嘯、核電站事故以及放射能污染問題是橫向的連鎖危機,人口減少、財政危機、地方疲敝是縱向的連鎖危機的話,東日本大地震正是在這樣一個橫縱交叉的連接點處爆發的。」這場「橫與縱的複合型連鎖危機」,帶來難以想像的巨大挑戰。幫助福島核事故災區疏散居民返家及今後的復興財源確保等課題堆積如山。 共同社的調查顯示,截至2014年9月,岩手、宮城兩縣的公營災民住宅完成率僅為14%,而今年3月預計將達到38%,2016年3月將達到72%。另一方面,居住環境改變後鄰里交往減少、老年人被孤立的情況也日漸引發擔憂。在核事故災區,被解除疏散指示的地區的居民返家是一大課題。產業復興任務也依然嚴峻。調查顯示,目前災區銷售水平達到震前水平的企業比重僅為40.3%,水產業的銷售額僅恢復到震前的30%,觀光業銷售額比地震前下降了20%。 此外備受關注的是日本政府通過增稅等確保的25萬億日元重建資金將在2015年度用盡,2016年度以後的情況難以預見。災區希望得到充足的財政支援,而財務省則希望減少支出。夾在兩者之間的復興廳將面臨艱難的協調工作。結合日本宏觀經濟形勢,著名經濟學家竹中平藏表達了他對復興的三大擔憂:電力不足成為瓶頸、中長期的經濟改革或面臨滯後、產業空洞化的風險。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地震中寺廟佛塔不倒之謎被破解,在民房建築上使用一樣可以防震
※汶川地震時,你在做什麼?
※新婚姻法比地震還可怕,尤其是女性朋友們好好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