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長篇崇拜」孰是孰非?

「長篇崇拜」孰是孰非?(文學新觀察)

李婷婷 王 歡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3年07月30日 第07 版)

  作為文學創作的重頭戲,長篇小說近幾年在數量上持續增長,2012年更穩定在4000部以上。有人預測2013年又將是中國長篇小說的「大年」,多位名家將有長篇新作問世。作家們似乎仍熱衷於「鴻篇巨製」,長篇小說也一直被視為衡量作家創作能力的重要標準,這些現象引發了文學界對「長篇崇拜」的反思。事實上,文學作品不應以篇幅長短論成敗,好的作品不取決於長短,而取決於質量,追求品質才是硬道理。

  文學體裁併無高低尊卑之分

  文學作品是不是越長越好呢?是不是越長越能證明作家的能力呢?著名小說家、清華大學教授格非認為,長篇小說與中短篇小說雖然都是「小說」,但實際上並非同一個文體。短篇小說可能更接近於詩歌、小品文或雜錄,一個簡單的意念就足以對短篇小說構成支撐。而長篇小說則更多地依賴於作者的社會意識、思想深度、個人的經驗積累等因素。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建軍認為,文學體裁之間是平等的,並無高低尊卑之分,任何一種體裁的寫作,都意味著巨大的挑戰,都可以證明作家的才華。司馬遷、杜甫、蘇東坡都沒有寫過小說,照樣是讓後人高山仰止的文學大師;蒲松齡沒有寫過長篇小說,這絲毫不影響人們稱他為小說寫作的聖手;汪曾祺一生對散文和短篇小說情有獨鍾,不曾寫過一部長篇小說,但他依舊取得巨大的文學成就。所以,問題的關鍵是你寫得如何,而不是你選擇了什麼體裁。

  在國外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在倫敦揭曉的第五屆曼布克國際文學獎由美國作家莉迪亞·戴維斯獲得,戴維斯以短篇小說聞名美國文學界,她的很多小說僅有兩三頁紙長度,不少小說甚至只有一段話、一個句子。201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到獲獎時止也只發表了163首詩,而且大多短小精緻。

  其實,文學品質的高低、文學成就的大小、文學創造力的強弱,與篇幅大小、體裁形式並無直接關係。真正的好作家並不會被小說的篇幅所局限。

  「長篇崇拜」是一種偏見

  李建軍認為,在我們的文學觀念里,漸漸形成了一些嚴重卻流行的偏見,比如,將「虛構性」和「敘事性」、「長度」和「難度」當作判斷文學優劣高下的標準,長篇小說成為小說家族中最為貴寵的成員,這樣的理念有可能引致「體裁歧視」和對小說藝術的誤解。而導致「長篇崇拜」現象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有些作家經驗資源的枯竭、文學創造力的貧乏。他們已經把寫作「長篇小說」變成了一種消極的習慣,而且習慣於在寫不出來時「硬寫」。他們熟悉小說寫作的一般技巧,也形成了自己寫作的一些套路。只要體力允許,他們就能將一點有限的乾巴巴的材料,敷衍成一部水分很大的「長篇小說」。

  目前國內的小說確有越寫越長之勢,對於這一現象,格非認為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短篇小說對作家才情是極其挑剔的,這造成中國真正的短篇小說大家鳳毛麟角;另一方面,現代社會的功利性追求圖書利益的最大化,將短篇小說逼入邊緣角落,畢竟長篇小說比短篇小說賣得好,版稅也高。這種謀求商業利益最大化的文學出版模式也對這種現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除此以外,國內的整個文學評價體系是傾向長篇小說的。除了魯迅文學獎頒給中短篇小說外,其他國內著名文學獎項大多面向長篇小說。在此氛圍中,作家為了獲得社會的肯定,只能越寫越長。而有些讀者盲目跟風閱讀,以作品長短判斷作品優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長篇崇拜」。

  不能否認,在中外文學史上,一些優秀作家創作的名篇佳作,很多是以長篇小說的形式取勝的,同時也以其巨大的社會容量和藝術容量光照千秋。但我們不能簡單、片面地把「長度」和「難度」作為判斷文學優劣高下的標準。

  如果一味追崇長篇小說可能會造成對其他文學體裁的歧視,限制了短篇小說的發展空間。李建軍認為,短篇小說是一種一目了然的文學體裁,其好壞讀者很容易判斷出來,所以,它對作者的結構能力要求很高。而長篇小說由於篇幅很大,其好壞優劣很難一眼看出來,這就使得一些作家放心地偷懶和胡編亂造。對那些謀求商業利益最大化的雜誌和出版社來講,長篇小說是最大的「搖錢樹」,而中短篇小說則沒有太大的賺頭,所以,它們要麼拒絕發表和出版中短篇小說集,要麼將它改頭換面,包裝成長篇小說的樣子來發表和出版。

  片面追求長度反映出文化界的浮躁心態、理念錯位和機制失范。長此以往,容易導致文化藝術的大量「注水」和惡性膨脹。格非說:「我很懷疑如今出版的那麼多長篇小說,到底有多少被真正有效地閱讀。有些作品賣得很多,用我的概念來說,它們只是被『消費』了。消費和閱讀不是同一個概念,這不過是經濟利益驅動下過剩性生產的一部分。」

  該長則長,該短則短

  長篇小說的泛濫是一場文學災難,李建軍說,這說明我們的文學價值觀和寫作心理出現了嚴重問題。長篇小說的真正價值,最終決定於它的內容含量,決定於它在主題開掘上所達到的深度,決定於在情節組織和人物塑造方面所達到的完美程度。面對長篇小說,我們必須保持一種敬畏心,它是浩瀚的海洋,不可以憑著簡陋的扁舟弄潮其上;是萬里長途,不可以憑著跛足駑馬抵達終點。文學的價值和光榮,最終決定於它是否能以完美的、引人入勝的形式,表達這個時代人們的憂傷、焦慮和希望。

  作家鮑十認為,並不能因為長篇小說篇幅長就一味批判,有些作品就是需要那個厚度,就好像相撲運動員,就是需要那麼大的塊頭才可以制敵。所以,有些作品的長度是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長篇與中短篇只是文學樣式的不同,並沒有優劣之分,作品的長短應根據實際情況,該長則長,該短則短,長有長的深厚底蘊,短有短的精妙之處。

  無論文學載體怎樣變來變去,文學的本質是不變的。格非表示,是否能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有很多的前提,除了你的經驗、修養、技法和知識積累之外,還取決於寫作狀態。歸根結底,文學要求寫作者懷抱人道理想,投入自己的生命,以真誠的態度去創作,以情動人,直抵人性的深處。

推薦閱讀:

從「家」字看中日豬圖騰崇拜
你崇拜的到底是楊玉環還是楊貴妃
為什麼會有人崇拜警察?
中國的孩子為何不崇拜父母?

TAG:崇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