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點亮一盞燈——人生經典智慧(二)
做事不求速成
聰明人由於很快能感受到吸收知識的樂趣,所以會加倍努力,好使自己的知識更加淵博。這種人可以憑自己的本領成為同伴中的佼佼者。愚人以不用學習知識為樂事,所以,必要的強迫可使人養成勤學苦練的習慣。正如人們所說,惰學者必然身體懶散。身體懶散者喜好閑適安逸,並不能接受別人的勸告。可是,沒有明確的目標,又不願服從他人,是不可能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的。
俗語說得好:有信念者才有羞恥。知識以刻苦的意志來支撐,並在行動中使人辨別羞恥。在與眾人交往的場合:過於羞恥會使你的知識不能為其他人所知,同時你也丟掉了一個宣揚自身美德的機會;過於不知羞恥,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出言不遜、吝嗇苛刻、無稽妄談……則是惡的開端。
不要自作聰明,應多請教才學淵博的人。如果自以為是、恃才傲物,也許會得到凡庸之人的敬佩,但平庸的褒獎和賞識,卻是對出眾之人的一種侮辱。
我不反對人們獲取財富,但財富通常一旦被佔有,大多數人會因為害怕失去它而漸漸沒了原有的輕鬆心態。人們固然應該好好經營自己的財產,但更應該時時鍛煉自己吃苦的能力。這樣,財富不論以什麼樣的方式增長,你都不會過於激動。
昂蘇爾·瑪阿里:波斯著名哲學家,著作有《卡布斯教誨錄》等。
做事不求速成,而要打好基礎(清)魏源
猩猩愛酒,雖然知道酒對自己有害,還是忍不住想喝;飛蛾愛燈,寧可毀滅自己,也要展翅撲火。
人總是受到形體或功名的差遣:牧人丟了羊,卻不知道要修補羊圈;想改邪歸正的人原本一天偷一隻雞,現在改為一個月偷一隻,想等到明年再洗手不幹--這樣年復一年,頭髮都等白了。人生百年,如白駒過隙,每天不能得過且過。
春花比秋蕾艷麗,卻不及其壯碩;多次結實的樹,開出的花不會很繁茂;溫室里早開的花朵,在春季就已凋零了;參天傲立的松柏四季常青,又有誰知道在地底深處那如鐵的根呢?
由此可見,人們在學習、做事時,要記得不要急於求成,而要一步一步打好堅實的基礎。
魏源(2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陽(今隆回)人,清末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學家。著有《聖武記》、《海國圖志》、《詩古微》等,後人輯有《魏源集》。
給予會使雙方分享新生的快樂(美國)弗洛姆
給予首先意味著自己的富有。因為人所認定自己的最低需要,在心理學上是認為與人的性格特徵有關的。如果一個人很在意自己佔有數量的多少,又加之因這種性格導致的害怕對別人付出而喪失什麼東西的話,那麼這一增一減之間,我們就能判斷出他決非真正的富有,或者說他根本就是一個因貧窮而失去樂趣、陷於崩潰的人。只有慷慨給予的人,才能體驗到自己生活的意義和樂趣。
給予的意義不在於一方付出物質或同情心,另一方收到惠贈的物質,並感受到對方的好意。給予的本質是一種人性的傳達。一個人把自己最珍貴的東西--知識、興趣、快樂、財富、幽默、諒解……毫無保留地奉獻出來的同時,這些表現生命的表情同時也在豐富、感染他自己。給予後,你也使別人的生命價值隨之豐富了,一種普遍意義的生命價值在雙方身上得到體現。給予者並不是為了接受或換取什麼才給予的,而是因為這種給予的本身充滿了無限的快樂,就像上帝有機會讓你看到另外的一個你在過著一種全新的生活。在給予中,你不知不覺地使別人身上的東西得到了新生,這種新生給你自己也帶來了希望。
馬克思精闢地論述道:由於大同世界的關係是一種人的關係,那麼我們便只會用愛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交換信任。如果你要得到藝術的享受,你必須是一個具備藝術修養的人。你欲感化他人,你必須同時鼓舞著自己前進。給予的結構必然創造了相互吸引的雙方,這使被給予者向給予者靠近。由於這種相互的吸引,給予雙方會使某些東西新生,並相互分享這種快樂。尤其是愛這種奇妙的情感,更是如此。愛意味著感情進行時,同時又產生更多的愛。軟弱無能是決不可能產生這種力量的。
埃里克·弗洛姆(1900-1980):是20世紀的重要思想家,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等。
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好運(義大利)馬基雅維里
好運來臨時,如果你缺乏相應的預見和才能,你不妨等待下一次好運的降臨。
普通人在成為人上人的路途中,順風車可以讓他一直保持心情愉快。在通往權力的路上,好運的人幾乎不會碰上任何麻煩,或者這種麻煩早已化為好運的一個環節。人們通過金錢換取地位,以阿諛去獲取當權者的垂青,人們說好運已經開始了。
一旦好運躍過困難的屋頂,飛上好運人所停留的高處時,好運似乎停止了。原來聽憑命運安排的人,好運和隨之而來的糟糕處境都是命運的使然。
命運無定所,隨命運生存的人又憑什麼去維持他們的尊貴?一個個生來過著庶人生活的人,一個個從不懂得發號施令的人,一個個手下沒有對其友善與效忠軍隊的人……他們都過著飄泊不定的日子。俗話說得好:沙丘上的樹沒有深根茂枝,一陣暴風雨就能吹折它。沉默是一種修養
有些憑好運的達宮顯貴,一輩子都享受著尊貴的聲名。不知內情的人稱他們是真正有好運的人,殊不知他們在好運停滯之後,能多方探訪賢能,並補築起其他人在獲得權力之前就打下的基礎。這些人才是真正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好運的人。
尼科洛·馬基雅維里(1469-1527):義大利佛羅倫薩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時也是是一位著名的政治思想家。
才華橫溢的人身處荒原也不會有任何不適
(德國)叔本華
獨居、附俗這兩者在知識面前都有其獨特的說法,可目的是那麼不同:前者的知識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獨特,寂寞他毫不在意;後者馬上發表聲明只是為了拋棄多年的困苦,證明自己與別人並沒有任何不同。
才華橫溢之人,哪怕身處荒原,也不會有任何不適。他對知識的掌握足以讓他沒有任何身處陷境而無法生存的包袱。缺乏知識,一身俗氣的人,即使身著華衣、門庭若市也不能消除心中的恐慌,而對自身,他也是愈加感到愚蠢是一個丟不開的包袱。看起來,他不顧一切地消費、娛樂、交友,其實他的生活就是一個包袱。耶穌不是說過嗎:愚人的生活比在地獄還糟。
叔本華(1788--1860):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美學家。生於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一個銀行家家庭。1809年起在哥廷根大學學醫,後改學哲學。181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822年被聘為柏林大學哲學副教授,後因抨擊黑格爾哲學敗北而辭職。其主要著作有《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論自然意志》、《倫理學的兩個根本問題》等。
沉默是一種修養(英國)培根
掩飾事物有三種方法。第一:沉默--以沉默的態度使別人無法得到探索自身秘密的機會。第二:暗示--以暗示來轉移別人的態度,讓別人只能了解到事物的一部分真相。第三:偽裝--故意設置假象,讓別人作出離真相相差很遠,甚至相反的結論。
偽裝的罪惡常常超過其價值,儘管它可能在某些場合發生作用。欲行偽事者必有偽態。為了掩飾這種虛偽,他甚至要進一步做出虛偽的活動才能掩飾住之前一點點不恰當的偽裝。也許起初他只不過想在起點上偽裝一下,最後卻欲罷不能。
偽裝通常在以下場合得到運用:第一是為了迷惑對手;第二是為了給自己準備退路;第三是以謊言為誘餌,探求對方的意圖。
偽裝的害處常常由下列三點反映出來。第一,說謊者永遠是虛偽的,因為他隨時要提防謊言被揭開的那一刻;第二,說謊使合作者減少;第三是,說謊使你的人格不再圓滿,人們會逐漸喪失對你的信任,這是最不幸的一點。
掩飾在大多時候也會使人喪失誠信,但有時卻會給善於沉默的人一個變通的啟示。舉例來說:一個知情人,在面對關心內情的朋友不得不保持沉默的時候,某些模稜兩可的言辭或者無意的動作會使正誘使他開口的人看出些跡象,從而放棄追問。這時候,與其說是掩飾,不如說掩飾是為了更好地沉默。
善於沉默的人大多是多謀善斷之人,對什麼事應該公開做,什麼事應該秘密做,什麼事應該若明若暗地做,都能拿捏得准分寸與界限。正因為如此,他既不會一味沉默寡言,該講的話不敢講,而暴露自己的軟弱,也不會坦率得讓別人無法信任。這正像一匹訓練有素的馬,時停時駐、或起或行,完全是一種生氣勃勃的風度。
歷史經驗表明,善於沉默者,常常能獲得別人的信任。嚴守秘密的牧師有機會聽到最多的懺悔,沒有哪個人願意把自己的隱私披露給長舌婦。這好比海綿容易吸水一樣,沉默者能在無意中吸收到很多人內心的秘密。人性使人需要傾吐,以減輕自己心靈的負擔,一個能保守秘密的人才能獲取其他人的秘密。從這點上說,善於保持沉默是獲得新知識的手段。
善於沉默是一種修養。善於沉默者,儀容威赫、倍顯尊嚴。無論在肉體還是精神上,赤裸裸的暴露總是令人害怕的。那些善於嚼舌者,終日無事、空虛可厭,不但議論已知道的事情,對他們不了解的事情也妄加評議。
沉默不但要節制語言,還應當控制自己的表情,及言語的分量,要知道不安的表情仍然會暴露一個人內心的焦慮和匱乏。記住,內心的微妙之處常常可以透過人的嘴部線條表現出來。
古語說:如果你保持沉默,你是個聰明人;如果你是個傻子,你應該保持沉默。大膽直言、不忌不諱是強者喜愛的策略;善於沉默對於弱者來說就是明智的選擇。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中被尊稱為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馬克思稱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是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人。
不予則不取(戰國)鬼谷子
不予則不取,是聖人之道。追溯以知古,折返以知今;鑒事以知人,反省以知己。
自己緘默是靜態的,別人發言是動態的,因此要從人家的話中聽出他的意思。若語言有不合理之處,就要反過來思考,對方必然有應對之辭。語言有可模擬的形態,事理有可模擬的規範,那就可以用像和比來觀察下一步的言行。不予則不取
像是模仿事物,比是比較語意,再用無形來求有聲。引誘對方說出的話如果符合實際,就能知道他的實情了。這就像張網捕獸,得多布幾面網以待其落入。方法正確,對方自會出現,這就是釣人入網。若拿網去追逼對方,他所講的還不夠進行推論,就要作些改變,用像來引導他說出心裡話。在他暴露實情後,才能控制對方,改變他的態度。以此感動對手,進而了解其想法。雙方你來我往,所說的話有了可模擬的內容,就有底了。反覆襲擊對手,事事不離所談的情況。這是聖人誘導智者和愚人的方法,無須置疑。
古代善於對敵人的言論反過來思考的人,就能改變現狀、探出實情。對方的變化難以確定,因此要周密地了解他的情況。不夠周密,情況就不夠明確,基礎就不夠牢固。若是改變像和比,就定會有相反的論調,則你還需要仔細傾聽。要說話就要先沉默,要敞開就要先收斂,要升高就要先降低,要獲取就要先付出。想敞開懷抱,就要模擬比較,以掌握對方的言論。此時,相同的聲音就會相呼應,切實的道理就會相歸屬。或是此理,或是彼理,或以其奉上,或以其治下。這就是聽真假、知異同,以刺探敵人真偽的辦法。喜怒哀樂均以此為模式,言語行止均由此而出入。這都是以事先確定的條件為法則的。以反攻求得回復,觀察對方的心理,就要用這種方法。
自己先要保持平靜,才便於聆聽對方的話,以察事理、知萬物、辨雄雌。雖與對方不直接相關,也可根據微小的預兆探索有關的重大之事。這就如深入敵境刺探敵情,先要估計敵人的能力,再打探他的意圖一樣。所以要先了解自己,才能了解敵人。
看對手的外表,要知道他的內心,這兩者相互依存,就如光影相隨、游魚比目。觀察敵人的言論時,不能有疏漏,要像磁石吸鐵針那樣。自己要絕少暴露給對方,卻能迅速地捕捉對方的行蹤,無論進退,都要遵循此法。
若用人沒有完整的獎懲制度,就不能管理好人才;沒有一定的標準,就不能準確地品評人物;若做事缺乏技巧,就會失去感情、偏離正道。
世間萬事,皆要做到不予則不取。
鬼谷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他常入雲夢山採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他的思想和言論給後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嫉妒--愚人的痛苦(古希臘)蘇格拉底
愚人在嫉妒時會忘記朋友之間的情義;聰明人在嫉妒時,會因為想起朋友之間的情義而忘記嫉妒。
嫉妒是一種武器,只不過這種武器並非指向敵人,而是愚人用來抵制朋友間的友誼,以維護自己本可以更強大的自尊。正如你們看到的,嫉妒使人痛苦,這痛苦不是由於敵人的失敗而產生,更不是由於敵人的成功而產生,而是因為朋友的痛苦而產生。
人為何對自己所愛之人的成功多多少少會有些嫉妒,從而破壞他們曾經有過的忠誠與信任呢?!或許有人說人們之間的友情本來就不可以長久,嫉妒只是把人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敵意顯現出來了。可是,人難道不是有天生的友愛嗎?我們對那些遭遇不幸的人都不能視而不見、施以援手,盡我們所能去解除他們的困境,然而對於朋友的成功卻沉默以對、裝作一無所知的樣子。遠離嫉妒吧!那是聰明人不應該有的一種心態。
蘇格拉底(前470-前399):既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又是一位個性鮮明、從古至今被人毀譽不一的著名歷史人物。他一生沒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哲學史家往往把他作為古希臘哲學發展史的分水嶺,將他之前的哲學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蘇格拉底對後世的西方哲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守信用就會使人親近,從而事事成功(戰國)呂不韋
做人,必須守信用。有了信用,人們自然會願意親近你;沒有信用,諸事很難做得成功。
建立了信用,便能分辨出虛偽的話。一旦可以分辨出虛偽的話,天地萬物都為自己所擁有。信用走到哪兒,哪兒都要服從信用的控制。控制之後,如果不去利用,那就不屬於自己擁有;控制之後,如果加以利用,自己才是真正擁有。自己真正擁有了,你便可以自由使用天下所有的事物了。假如人們懂得了這個道理,想要成就理想,也就指日可待了。
對於信用的好處,古時的經驗可以更好的證明。齊桓公征討魯國,魯國人不敢貿然出戰,就在離國都五十里的地方,壘起土作為邊界。魯君向齊國請求,希望能成為齊國的附庸,聽齊國的命令。齊桓公答應了這個請求。曹劇向魯庄公建議說:君王您是想一死再死呢,還是想生了再生?魯庄公說:這話是什麼意思?曹劇回答:聽我的話,魯國的土地必然會擴大,而且還將穩定平安,這就叫做生了再生;如果不聽我的話,魯國一定會滅亡,而且君王您也會遭到危險恥辱,這就叫做一死再死。魯庄公說:我會聽您的話。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第二天,兩國會盟,魯庄公和曹劇都懷揣寶劍去了。會盟之中,魯庄公左手抓住齊桓公,右手拔出寶劍,指著齊桓公,說:以前魯國國都外,有幾百里土地,如今國都離邊境只有五十里。我們只有死路一條了。反正是死,那就讓我們同歸於盡吧!管仲和鮑叔牙想衝上去,但曹劇拿著劍,擋住兩人,說:誰也不準上去。現在兩位國君正在商量國家大事。魯庄公說:我們兩國,以汶水為界就行了,否則的話,只有一死。管仲說:不是用國君保衛國土,而是用國土保衛國君,您答應了魯吧!這樣,齊國在汶水之南壘土邊界,跟魯國簽訂了盟約。
回國之後,齊桓公想反悔。管仲勸道:這樣不行。人家來,不是要和您會盟訂約,而是要劫持您,但您事先不知道,這算不上聰明;被劫持後,面對危險,受人威脅,這算不上勇敢;您答應人家的領上要求,卻想反悔,這算不上守信用。不聰明、不勇敢、不守信用,這三者,將使您不能建功立業。把土地給魯國,雖然失掉了土地,卻還可以得到守信用的名聲。您用四百里土地,在天下人面前贏得了信用,您還是得到了好處的。於是,齊桓公按照管仲的建議,把土地還給了魯國。魯庄公是齊桓公的仇人,曹劇則是敵人,但是他能做到對仇人和敵人守信用,那麼對於那些不是仇人、敵人的人來說就不言而喻了。
齊桓公多次成功地會盟諸侯,讓他們服從自己的命令,從而匡正了天下。這其中,管仲發揮了因勢利導的作用,他常常把恥辱轉化成光榮,把危難轉化成平安。這樣,即使前面失去了東西,後面卻得到了更重要的東西。由此,可見守信用的重要性了
呂不韋(?-前235):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宰相。秦始皇時,因其為前朝元勛而尊之為相國,號稱仲父。呂不韋招攬天下游士,有食客三千,家僮萬人。他使其門客每人著其所聞,寫成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書名《呂氏春秋》。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古希臘)朗吉弩斯
喜歡挑剔是人之常情。
但試想一下,天才的道德敗壞究竟是由於混亂不堪的環境,還是由於自身的放縱。意念如脫韁之馬,在原來平靜的心田中來回踐踏,剝奪了我們生活中應有的平靜情緒。
利欲熏心,使我們的事業也隨之摧毀。利慾在我的內心瘋狂地鼓掌,就像熱病發作。貪圖享樂,與利慾相互糾纏,使人墮落、使人無恥。人們對富豪者頂禮膜拜之時,靈魂便大開藏污納垢之門,利慾貪求的惡魔則長驅直入。財富流通世上,揮霍如影隨行,前者潛入城市,進入門戶,後者隨之而入,把吸盤攀附在廳堂上,與之生育繁衍。浮誇、虛榮和放蕩這些嫡系的兒子便隨之降生。一旦這些畸形兒長大成人,城市中會到處飄蕩著殘忍的靈魂:強暴、無法無天、彼此狼狽為奸。人們的內心一旦腐朽,珍貴之物就會離去,這是令人痛心的必然結果。靈魂中一切偉大的東西漸至枯萎,人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這就像一個受理賄賂案件的審判官,貪念財色一樣,我們怎可期望他能公正的審判。
公信漸失時,民眾將以憎惡友善、敗壞賢明視作保護自己的利益之途:朋友無信,難得誠實;人們不能正常面對家人的死亡,只一味力圖在遺囑中獲得地位,或分享財富的殘羹;人們收受好處而不管其來源;人們橫行威勢;人們在貪慾中不能自拔、不能自知……在這場道德的瘟疫中,誰能保住最後的純潔與明智呢?嗜欲流布,傳及鄰邦,一如洪水猛獸,苦毒無量,整個文明世界陷落成一片廢墟。
整個生活中瀰漫著的冷淡葬送了當代的天才。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人們不再關心。即使人們偶爾擺脫冷淡,卻仍是為了那其實是冷淡源頭的享樂和名譽。
朗吉弩斯: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被英國文學批評的創始人德萊頓稱之為亞里士多德以後最偉大的希臘批評家。其著作《論崇高》是西方美學發展史上的一部很重要的論著。它在古希臘羅馬和文藝復興美學之間,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並在17、18世紀產生極大的影響,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成了新古典主義者的聖經。
認識錯誤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古羅馬)塞涅卡
認識錯誤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這樣說的意思是在錯誤改正之前,你要發現和承認自己的錯誤。一個人要是尚未認識到自己在做錯事,他不會想到糾正錯誤。更有甚者,有人吹噓自己的錯誤,我敢肯定這些把自己的錯誤當美德的人決不會主動要去醫治他的錯誤。誰要拯救自己,誰就要盡其所能暴露自己的錯誤。人必須對自己嚴厲些,你要先當原告,然後做法官,最後才做辯護律師,把對你的審問引向所有對你不利的證據。
異國的風光、他鄉的樂趣,都不能使你擺脫心中的悲哀和沮喪。你以為只有你才真正經歷過悲傷和沮喪嗎?其實,這並不奇怪,因為人需要改變的是性格,而不是改變環境。無論你的目的在哪裡,用詩人維吉爾的話來說,陸地和城市都留在了後面。可是,你的過失、缺點卻跟隨著你,即使哲人也有過這種痛苦。蘇格拉底曾對自己說:你總是隨身攜帶著你自己的精神負擔,又怎能驚訝於你的旅行未能給你帶來幸福?誰在驅使你向前,難道那不是壓在你身上的重擔?新奇的外部環境和異域風光,對心靈是起不到什麼決定性的作用的。如果你知道離家出走為什麼不能對人有所幫助,答案很簡單:你離開了家,但並未擺脫自我。卸不下你的精神負擔,沒有哪個地方會使你感到滿意。不可急於求成
人在神智清醒、心情激動,被一種並非他自己的精神所欺騙的時候,就像維吉爾所描寫的那樣:像一個鬼迷心竅的人一樣胡言亂語,出於夢想,他可能驅逐自己心中那偉大的神靈。
你四處衝撞本來是想卸去身上的重負,但結果只會有更大的煩惱--就像載滿貨物的船,如果讓船四面搖晃,馬上就會沉沒到水中。記住,流浪和放逐對自我沒有任何好處,因為這種行動的本身就對自己有害,就像人猛烈地去搖撼一個病人一樣。
我們來到的是什麼地方不要緊,重要的是到達之時自己是怎樣一種人。等到消除心頭的痛苦之後,無論眼前是什麼樣的場景,都會讓你感到發自內心的快樂。這時候,你就算是被放逐到天涯海角,或世界的某個偏僻角落,都會覺得自己有個安身立命之地,都會感到那裡就是自己的家。我們應該學會隨遇而安,並帶著這個信念生活:我不是為某個特別的角落而生,整個世界就是我的家園。人們如果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就不會對舊環境產生厭倦而不斷奔向新的環境。人生正是一場旅行,如果你無法理解這一切,只是到處流浪、四方漂泊,你便無法知道你所要尋找的東西。身在何處沒什麼關係,只要你相信這就是你的家,它就會使你感到滿意。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到處都有的。
羅馬城夠動蕩的了,但即便如此,如果你需要,你仍然可以隨意過上你想要的寧靜生活。當然,如果可以自由選擇居住的地方,我會遠遠地逃離這動蕩之地。羅馬城也許是我心中的隱痛,我要讓它遠離我的視線,因為這裡動蕩不安,體質再強的人也忍受不了。
有些人崇尚急風暴雨式的生活,鼓吹迎風斗浪,日復一日地對人世間的障礙發起精神上的進攻,我對此不敢苟同。智者所要的是和平,而不是戰爭。對於障礙,智者會容納它們,而不是對付它們。老是指責別人缺點的人,整日爭論不休,就算他設法擺脫自己的缺點也是徒勞無功的。
不是有俗語說:蘇格拉底頭上壓著三十個宿主,但他們卻未能折服他的精神。一個人有多少主人無關緊要,奴隸制僅此一種,但不受奴隸思想影響的自由人太多了,縱使他周圍有一大群主人。可見,擁有認識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塞涅卡(公元前3年-公元65年);西塞羅(公元前106-前43)以後最傑出的散文家之一。權威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稱他是古羅馬雄辯家、悲劇作家、哲學家、政治家。流傳至今的有《美狄亞》、《俄狄浦斯》、《特洛伊婦人》等十部悲劇,和《安慰》、《論天命》、《論智者不惑》、《論忿怒》、《論悠閑》、《論寬恕》、《論心靈的安寧》等大量的倫理哲學著作。
凡事不可急於求成(英國)培根
做事若急於求成,就會像飢餓的人乍看到食物,狼吞虎咽的吞食,反而會引起消化不良。
做事迅速的人,並不是事事貪多圖快的人,而是辦事富於成效的人。賽跑中率先抵達終點的人,並非因為步子邁得大、腳步跨得高,而是身體的協調使他最後一刻衝到對手的前面。因此,事業不能以耗時長短來論英雄。
一位智者說過:慢些,我們就會更快。沒錯,有人為了顯示效率,凡事草草了事,結果得不償失,使得一件本需一次完成的事情,要回頭重複多次。所以,做事情不要急於求成。
當然,追求真正的迅速是毋庸置疑的。時間與事業的關係,正如金錢與商品的關係一樣:做事越費時,賣東西時越需要高價。據說古代的斯巴達人和西班牙人辦事一向遲緩,不是有一句諺語這麼說嗎:我要採用西班牙式的死法,因為那樣的死亡來得特別慢。
別人向你介紹情況時,你要先耐心聆聽,急於插話是不明智的。陳述者的話一旦被打斷,就不得不從頭說起--你看,亂插話的人是不是比發言冗長羅嗦的人還可恨呢!
反覆提及事件的要點,會使人輕易領會要領,從而提高辦事效率。如果是羅嗦的人,把時間浪費在重複的話語上,就像穿長袍去賽跑,可笑至極。講話過多地兜圈子,貌似謙虛,其實在別人看來是廢話連篇。當然,對心存反對意見的人,語氣必須謙和委婉。本來傷口就很深了,哪有再去撒上一把鹽的道理。
工作迅速而富於成效,最主要的在於工作前的一系列籌劃,時間統籌得當,抓住事物的要領是其中的關鍵。籌劃適宜著眼於全局,不宜過於瑣碎。抓住事物的要點,就是節約時間;行事慌張、忙亂,疲於瑣碎,就跟對敵放空炮一樣。
做事應有三步--審議、籌備、執行。審議時博採眾論,集思廣益;籌備和執行則是和審議相輔相成的,人要少而精。這樣才能相得益彰。
把一件計劃交付審議之前,應先準備一個草案。即使草案未獲通過,也不會損失慘重,因為否定了不成功的方案,那麼相比較而言,成功的要素也就更清楚了。這種對某個草案的否定,就像秋收後的田地,新植物正要從這裡破土、生長。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中被尊稱為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馬克思稱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是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人。談話能潛入人心
遇事能忍的人做事就能成功(清)曾國藩
有涵養、有雅量的人,可謂是品德高尚。
遇事能忍的人做事就能成功,原因在於,有雅量就能體諒別人,有耐心就不怕好事多磨。稍不滿意,就大發雷霆;有很小的事不如意,就憤而發作;有一點優點,就向別人炫耀;聽到一句稱讚自己的話,就喜形於色……這些都是沒有雅量的表現,這種人只有小福氣。古人說:度量隨著學識而增長。遇到事情沒有大喜大驚的表現,這種人才可成就大事。
讀過邵堯夫的詩,領會到了恬靜與平淡,這說明讀書人的胸襟有了長進。古往今來,聖賢豪傑與文人才子都有不同的志向,但他們幾乎都有光明磊落的胸襟。就詩而言,要先有廣博豁達的見識,然後才有恬靜平淡的情趣。李白、韓愈、杜牧的詩就有許多地方顯出豁達;陶淵明、孟浩然、白居易的詩則多顯出平淡;杜甫、蘇東坡的詩妙處很多。邵堯夫不算是正統詩人,但兼具有豁達平淡的特點。《莊子》一書中的豁達,就足夠使人受益菲淺。
人們有了像蓋諸葛豐那樣的寬宏大量,又有了像謝安石那樣的度量,才能在與他人談話時讓人高興,對他沉默時也能取得諒解。雅量由於人的本性不同而因人而異,但也可靠後天學習來培養。在這方面沒有什麼快捷的方法,只有用聖賢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有了深厚的修養,又不妄自菲薄,那麼度量和胸襟就會一天比一天大。
曾國藩(1811-1872):字伯函,號滌生,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曾國藩的先進思想和一系列的舉措推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談話能潛入人心(古羅馬)塞涅卡
談話如春雨潤物,漸潛人的心田。事先擬好講稿的演講,可能會因為事先有準備而引起強烈的反響,但沒有什麼親切感。良言忠告於人有益,但沒有人是大喊大叫地給人良言忠告的。鼓動人心的演講,一時之間,可以令人血脈噴張、神情高亢,對於優柔寡斷和需要鞭策的人,這還能偶爾收效。但是,如果需啟人心志,使人無須強迫而主動學習的,這隻有低聲細語的交流才能奏效。這種交談方式能讓人慢慢打開心扉。這正是,千言萬語抵不過一句有效的言詞。
談話猶如播種,無論多麼孱弱的種子,埋入適宜的土壤里,都會破土發芽,以繁碩的枝幹顯示其力量。同樣,談話乍看無關痛癢,可一旦與行動相結合,力量十分驚人。寥寥數語,就能激發人的心志,就能積聚催人向上的力量。這就如田野中一粒孱弱而細小的種子,播下了,收穫的會是整個農莊。
塞涅卡(公元前3年-公元65年);西塞羅(公元前106-前43)以後最傑出的散文家之一。權威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稱他是古羅馬雄辯家、悲劇作家、哲學家、政治家。流傳至今的有《美狄亞》、《俄狄浦斯》、《特洛伊婦人》等十部悲劇,和《安慰》、《論天命》、《論智者不惑》、《論忿怒》、《論悠閑》、《論寬恕》、《論心靈的安寧》等大量的倫理哲學著作。
審視自己的有無健全的思想(法國)霍爾巴赫
審視我們自己、考察一下人的本性、權衡自己的利益、尊重社會和他人……這些都是道德的所在。道德能開啟人心,這不是神學,也無須天啟,簡單的健全思想就可成為它的搖籃。
美德於人有雙重的利益,而惡德只會損害人的利益。人們接受教育,從教育中所學到的善良、公正、沉著、和氣,完全和神靈沒有什麼關係。人,能使同行者感到愉快,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嗎?人避免惡德的罪行,也不是因為害怕來世的懲罰,而是在於濫施惡行在現今的世界會招來懲罰。孟德斯鳩說過:以懲罰來防止罪惡,以榜樣來樹立風尚。
真理再簡單也是為真理,謬誤再複雜還是謬誤。宇宙間的聲音,簡單而明凈,我們卻能由此發現自然的規律;謊言撲朔迷離、神秘莫測,我們卻從中找不到真相。這些真理人們每天都看到它在展現,思想健全的人信守不疑,一切誠實正直的心靈都在傾聽理性的聲音。人們之所以無知,是因為環境阻礙了教育的發展;人們之所以愚蠢,只不過是沒有足夠的教育來引導人的理性。在深不可測的命運面前,人們的幸或不幸只在於他們所知道的那一點點真理而已。
霍爾巴赫:18世紀法國最激進、最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他繼承了17世紀以來的機械唯物主義和唯物主義,確立起唯物主義的思想體系。
不嫉妒,不貪求(清)曹國藩
人知足,就會覺得自己的心像大地-樣寬廣;人一旦貪得無厭,就算是面對整個世界,也會感到狹小。
對那些資質平庸的人而言,過多的貪慾,會招來災禍。這些人,在窮困的時候,只想到富有;在困難的時候,只想到平安;在富有的時候,追求車馬千乘的排場;在顯貴的時候,追求錦衣玉食的榮華;在沒有財富的時候,想很快得到賞賜;在擁有財富,又想永遠地佔有。他們陶醉在芬芳里,渴望自己的權勢穩如泰山。他們貪得無厭地追求富貴,雖然每天都精神抖擻,但事實上卻越來越萎靡。天氣,有冬寒夏暖;月亮,有陰晴圓缺。運氣好的時候,有多種善果;運氣壞的時候,有各種禍患。種種福分,不可以強求;種種災禍,說來就來。一句話,可以招人怨恨;一舉足,可能會遇到障礙。不嫉妒不貪求
放眼天下,世界是何等的大!獲得了榮譽,用不著歡天喜地;遇到了災難,也不要唉聲嘆氣。在現今充滿平途大道的世界,還有什麼事情值得人們大聲嘆息的呢?人生在世,少一些貪求,走路會走得輕鬆,睡覺也睡得十分安穩的。
一個人,如果不能完全消除名利之心,就算能暫時放棄榮華富貴,去過清貧的生活,最終他還是沒有辦法逃脫名利的誘惑。一個人,如果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無法在內心保持平靜,就算他的恩惠可以澤被天下的人,並留存在世間,一直到千秋萬代,最終,也還是只擁有一種多餘的伎倆罷了。
眾多先賢們在初步讚歎了一些古人評訴真理的書後,發現在眾多的教人修身養性的話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不忮不求。所謂忮,就是指嫉妒賢能,拚命地邀功爭寵的人--自己懶惰、不進步,卻嫉妒別人,害怕別人超過自己;所謂求,是指不能安於現狀,只去追名逐利的人--沒得到的,拚命弄到手,弄到手後,又擔心失去。
忮,並不常見,通常發生在名聲相當、事業相當、地位相當的人身上;求,也不常見,通常出現在有錢財往來,或仕途與別人相互衝突的時候。
如果想為天下人謀求幸福,首先就要消除忮心,這樣,才沒有貪心,也沒有害人的念頭,同時也有用不完的仁義。如果想要品德高尚,就該除掉貪心,除掉了貪心,便沒有患得患失的想法,心中便有用不完的道義。除掉了忮心,心中就沒有了荊棘;除掉貪心,心靈便不會日漸卑劣。如果人們要使心靈純潔,就該在去貪、去忮這兩個方面下功夫,並要求子子孫孫都不要有這種貪、忮的心。
名與利,都各自有它們要專門強調的方面,二者不可偏廢。喜歡名氣而佔優勢的人,氣勢宏大,就會把世俗的潮流引向營私結黨--最終,人人都肆無忌憚;喜歡利益而佔優勢的人,便會藏污納垢,把世俗的潮流引向倚仗權勢謀取私利--最後,使得人人都不知羞恥。因此,聰明的人,靠氣勢嚇人。一旦他得了志,有生殺予奪之權力,便沒有人敢說他的不是。
有名勝的地方,山川秀麗,可是人一旦沉迷其中,就會把幽靜的山林變成庸俗喧鬧的市區;琴棋書畫原來是文人墨客的一種雅好,但是人一旦留戀其中,而產生狂熱的想法,就會把風雅變成庸俗。因此,心地純潔的人,只要不為外在的事物迷惑,就算把他送到物慾橫流的花花世界,他也能在內心保持寧靜,而感到快樂;相反,內心迷戀聲色犬馬的人,就算把他送到山林之間那些快樂而幽靜的世界,他也會感到像是待在痛苦的深淵一樣。
曾國藩(1811-1872):字伯函,號滌生,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曾國藩的先進思想和一系列的舉措推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世上大事,均在沉默中釀成(比利時)梅特林克
沉默和秘密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話語是銀,沉默是金。世間有祭壇,當為沉默設立。世上的大事,均在沉默中釀成。蘇格蘭作家卡萊爾說:他所認識的偉人中,甚至最缺乏外交手腕的、最沒有戰略眼光的人,也能剋制自己不談他的計劃與功績。當外界的雜音不再入耳,沉默將如垃圾工人一樣消除你思想中的累贅和混亂,使你的計劃與任務一目了然。話語並非是掩蓋思想的巧妙藝術,反而是桎梏思想的殺手。當你茫然不知所措時,不妨把舌頭拴上一天吧!
不要相信話語可真正地溝通人們的心靈。用話語表達心靈,就像用數字和符號來表達繪畫一樣。我們內心真正有話要說的時候,不正是緘口不言、欲說還休嗎?若抗拒他人的沉默,就失去了傾聽另一個心靈的機會,也失去了賦予我們自己心靈生存的機會。人與人擦肩而過的時候,這種機會就已經消失了。
每個人都可能有這種直覺:面對不願認識的人和不喜歡的人給予沉默是危險的。沉默和話語相比,倒是主動的了。因為話語流傳過去也就過去了,而沉默,如在心靈中刻下痕迹,是怎麼抹也抹不掉的。這種因沉默形成的感覺沉入到你的心靈底處時,你回想深受你愛戴的那個人,你首先回想起來的並非是他的話語,或是動作,而是你們共同經歷的沉默。正是沉默,顯示了我們愛與靈魂的特質。
還有一種被動的沉默,它是睡眠、死亡或非存在的反映。處在這種狀況下的人並不足畏,但如有意外突然將它的兄弟--主動沉默喚醒,兩個心靈會即刻融會貫通。堤壩潰毀,平凡的生活會發生改變:所有人都將變得嚴肅;所有的人對一切都不服從;所有人都不敢笑;所有的人對於一切都不能忘卻……
正因為沉默具備這種沉鬱的力量,所以人們害怕沉默在大多數人身上一齊被喚醒。獨立終宵、暗對殘影,二三人相遇,甚而會因為共同躲避這看不見的對手而結下平凡的友誼。假如沉默能成功地潛入聚集者的頭腦,他們會不安地避免這未知的莊重場面。
大多數人一生中僅有兩三次在莊嚴的場合迎接這位神秘的來客。那時,即使最卑鄙的人也能洞察到它的到來。回憶一下我們第一次無所畏懼地迎接的沉默吧!從美和恐懼的大海深處,在生活的洞穴里,它醞釀而來,這時的你並不選擇逃走,尤其是在遭遇不幸的時候。
還記得入睡的真理猛然覺醒的時刻嗎?那就好象神秘的寶石閃爍著光芒。日常生活的枯木飄蕩在幽寂無垠的水面上,只有懂得沉默的人才能達到光明的彼岸。正墜入深淵
在威嚴的命運面前,眾人一律平等。面對死亡、痛苦或愛情,國王的沉默和奴隸的沉默沒有兩樣。人生的秘密藏而不透,被庇護在心靈深處那不可侵犯的地方。假設人類的第一位祖先和地球最後的子民相見,他們也會以相同的沉默來面對彼此,感受到彼此的真誠:明白世界末日前言語所學不到的東西,就好像曾經如同熟睡在一個搖籃中那麼熟悉與默契。
假如你願意將自己托給某人,那就在他面前保持沉默吧!假如你害怕在他面前沉默,除非你害怕你渴望已久的愛枯竭--你最好離開他。有一些人從不沉默,在他的面前,你的耳朵和神經從未得到安寧。這些懂得沉默的人,確是從未獲得真正的注意。對於那些從不閉口的人,我們看不清楚他們的真正心靈--我們既然不能相互了解,就不需要去注意他了。
一位我所愛的人在來信中寫道:我們還不敢互相沉默。此言至誠。我們彼此深愛,卻害怕忍受這超常的考驗。但無論如何,這一刻必將來臨,正如大地催熟果實一般催熟人們的心靈。要知道,沉默的倉庫比思維的倉庫更加高深。所有的話語頗相類似,而沉默則千差萬別。兩個人的命運,在他們相見時造成的第一次沉默中就已經決定。
言語從來無法表達人們之間的微妙關係:初次相見的人們彼此笑臉相迎,儼然一副熟稔的模樣。當你對死亡、愛情或命運高談闊論之時,你未能說到的、甚至沒想到的真理已經遠離我們而去,只有當我們獨處,不能想及他事之時,它們才再次在沉默中讓我們看到其隱約的身影。如果我對某人說我愛他,他不會明白這一句也許對其他千萬人說過的話的意義。但是,如果我真的愛他,隨之而來的沉默將告訴他我正在用心和靈魂是愛著他。
沉默能讓愛的滋味更加的透徹,一旦沉默被剝奪了,愛就沒有味道,也沒有永久的芳香了。再沒有比愛的沉默更溫順的了,它屬於我們,是惟一真正屬於我們自身的。死亡、痛苦或命運的沉默不屬於我們,它們按自己選擇的時間從宇宙深處走來。它像其他兄弟們一樣美麗地、夜以繼日地等候在我們的門檻前。它不譴責未曾遇到它的人,一旦人們遇見它,我們可以用屬於我們的愛的沉默,在深沉而真切靜默中離去。
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時著名劇作家、詩人,後期象徵派的中堅人物之一。191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當一個人驕傲地說看我多優越時,就以為著他正墜入深淵
(俄國)托爾斯泰
人的驕傲,如同水中的蘆葦,剛剛在這邊被風壓得低下頭來,另一邊又偷偷地抬起自己高傲的額頭。
驕傲的人懼怕他人的批評。他深知自己的驕傲和偉大只是一個暫時吹起來的氣泡,他人只要在這氣泡上稍微戳上一個小洞,就會破裂的無影無蹤。
驕傲,會使人忙於教訓他人,以至於從不考慮自己,本來他們就認為不必考慮。其實,他教訓他人的次數越多,自己獲得的就越少。《馬太福音》里說:你們中間誰自大,誰就要成為你們的傭人,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而那自謙的,必升為高。在人們心中處處自以為高明的人,自以為聰明、善良的人,往往不肯去努力做到更美、更好;自視卑賤的人,日日以卑賤為愧,從而努力讓自己錘鍊得更好、更善良、更富有智能,他們反而最終擁有高貴的稱讚。
眼中只有自己,就是驕傲的根源。驕傲的人只認為自己是優秀的,即使他人承認別人好,自己也相信自己是最好的。這些驕傲的人擁有這種想法,正是無法自制的自私自利。他們甚至完全相信,所有自以為高於他人的人,都是真正優秀的。
驕傲不完全是因為人的優越感。優越感會因為人們的責怪和侮辱使蒙受者視之為嫉妒而更加誇大他的優越感。驕傲之心會因為他人虛偽的恭敬和讚美加大、加速地膨脹。物體越輕、越松垮,占的地方就越大,驕傲也是如此--人越驕傲滿足,其自身可嘉許之處就越來越少。因此佛教《經集》說:水流流到大海和深谷後,不會再像小河流的水那樣嘩嘩作響了。它看到的是無邊的大海默默無聲,只是微微搖蕩。
愚蠢並不一定帶來驕傲,而驕傲的身後,卻定能看到愚蠢。一個人越驕傲,就越會被他人以蠢人來看待。連最明顯的手段都可以維持他不應該有的驕傲,這不是愚蠢是什麼?
生活對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完善自己的靈魂。而驕傲的人以為自己是十全十美的,因此它妨礙人改善自己,也使人無法完成自己的事業。驕傲者的行動,就像行路者不用邁開雙腿就要踩到高蹺上去一樣。在高蹺上是顯得高一些,也沒有沾上泥污的煩惱,而且步子跨出去又大又威風,但不幸的是:你無法走得更遠,被遠遠地甩在人們的身後;你說不定還會重重地摔上一跤,滿臉泥污,遭到別人的譏笑。驕傲的人是一樣的:因為拔高了自己,他們常常從高蹺上摔下來成為人們的笑柄;那些老老實實行路,並不拔高自己的人,則會不慌不忙地行路,從而得到好運。
人們為什麼彼此缺乏友愛而四分五裂?也許人們無法去愛,常常對他人發怒,但更壞的是人深覺自己不是跟大家一樣的普通人--他比其他人都優越。本來他可以平靜地對待他人,因為有了這種想法,他面對任何事情就都無法處理的妥當了。個人、家庭的驕傲,把人們弄得分崩離析,形同路人。當一個人驕傲地說看我多優越時,那就意味著他正墜入深淵。花時間去了解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作家,著有《安娜·卡列寧娜》、《復活》、《戰爭與和平》等傳世之作。
花時間去了解人類十分重要(西班牙)葛拉西安
看見一頭雄獅的尖牙利爪,可以了解它殘忍的脾性;觀察一隻羊的垂尾低首,可以知曉它溫順的習性。雄獅殘忍、小羊溫順,這是它們的天性。人既有天生的稟賦,也有後天的習氣。這些稟賦和習性使人的性格各有千秋,但卻沒辦法從每個人的面貌上判斷出來。許多人花時間去研究動物及草藥的屬性,其實還有什麼比研究人的稟賦和習性更重要呢?
高貴的雄鷹必生出翱翔天地的後輩,但具有偉大心靈之人的後代卻未必擁有前人的美德,而小人的後代也未必全是小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習性,正像我們各自擁有不同的容貌和品味。要想在混亂中避免詭計陰謀,以免善惡相混、雌雄不辨,惟一可以憑藉的就是人們的言語和行為。言語和行為可以洞穿自然賦予的奇異面孔,是驗明人們真正心靈的試金石。
我們所看到的人,並非全部是真正的人,這可是涉及到我們生死存亡的事啊!在我們生活的周圍藏著許多可怕的怪物:無所事事的聰明人、忙忙碌碌的投機分子、沒大沒小的年輕人、不知變通的老年人,目無法紀的人、無禮無德的人、富而不仁的人……這些人就像大海里的枯木一樣,始終漂浮在蒼茫無垠的水面上,無法安定,以致一生的藍圖都付諸東流、杳無蹤跡。
巴爾塔沙·葛拉西安(1601-1658):一個滿懷入世熱忱的耶穌會教士,對人類的愚行深惡痛絕。小說《批評大師》是西班牙最有力的諷刺作品之一。
百勝不如一忍(清)王庭奎
百勝不如一忍,雖有百勝,不及一忍安全。勝必得怨,忍則無患。
忍字頭上一把刀形象地說明了凡事以忍為好,不能忍一時之怒,就會招災惹禍。
不能三思而行,必將後悔;若能事事忍讓,自無憂慮。
忍痛易於忍癢,忍哭易於忍笑,忍愁易於忍樂,忍貧易於忍富,忍威易於忍柔,忍怒易於忍諷。因為難忍,所以可貴。
對於小事,能忍就忍,不要把小事變大。有的人就因一時剋制不了衝動而惱怒,最終釀成終生憾事。所以,事關重大時,更要冷靜克制。
人說居家之道,重在忍讓。但若只知忍而不知如何忍,就是得不償失了。通常忍讓是一種藏匿:人若犯我,我含而不露。這樣一兩次還行,日積月累就做不到了,本性將如山洪暴發,一發不可收拾。與其這樣忍耐,你不如當初就化解:把對方的行為看作是未經考慮、出於無知,或者是他的一次失誤、他目光短淺,又或者把這件事看作無足輕重,一笑了之。這樣,即使每天他人多次侵犯,你也不會生氣,這才是忍讓的最大功效。能這樣做的人,才是善於忍耐的人。
俗語說,小不忍則亂大謀。春秋末年,越王句踐若不能忍受在吳國喂馬之苦、食糞之恥,又怎能卧薪嘗膽、戰勝吳王,成為霸主呢?漢朝的韓信,年輕時衣食無著、事業不成,有時甚至靠洗衣女賞他飯吃。淮陰街市上一個少年屠夫欺他落魄,逼他從胯下爬過。韓信當時完全有能力殺了他,可他隱忍不發,當眾承受了胯下之辱。後來,韓信輔佐劉邦滅了項羽,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常勝將軍。如果他那時不能忍耐,因一時痛快而殺人,就不會有後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談了。
人要在世間安身立命,在社會上成家立業,就要善於忍耐。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時機不利時,委屈一下也是無可厚非的。只要不養成奴性,一時的屈服,往往是成大業者進取的一種策略。這樣,才能成為諸葛亮所說的那種大丈夫:困窘落魄時忍辱負重;屈居人下時不忘青雲之志;得志滿懷時不得意忘形,而是抓住時機展露才華。
王庭奎(1753-1838):字鳳桐,號九成,清直屬南皮(今屬河北)人。著有《民言百忍》等。
心靈會因受人責難而飽受折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我們因為有願望才付諸於行動去實現願望;我們經過謹慎的思考和仔細的選擇來面對我們的行動。所以說:我們的行為出自我們的選擇,這選擇合乎自己的意願。
各式各樣的活動,大部分都是出於我們自己意願的活動。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或善或惡、做或不做,行之在我。在我們能夠說不的地方,我們也可以說是;我們能做出高尚的事,不高尚的事情也可能做得出。
不去做高尚的事情,我們就會做出不道德的事情。重要的是:如果我們有能力去做好的事情或者醜惡的事情,那我們也有能力不去做它們。也就是說,行為是單純的,做一個善良的人還是醜惡的人,在於我們對行為的選擇。
一個病人不可能任憑他的心愿隨時獲得健康,哪怕他當初一心想品嘗病痛的滋味。人在生活中缺乏節制,不聽從醫生的指導,本來他不會招來疾患,也會因為不檢點而惹禍上身的。當然,我們本可以遠離禍患的,一切都在於我們自己的選擇:要是不要,做或不做。這是一個起點,這個起點開始於自身。他們本不必成為這個樣子,既然隨他們自願,事實就無力改變了。不使他人感到痛苦
有一句俗語說:無人自願受苦,也無人不自願享福。在我看來,這話只對了一半。享福避苦固然是人的自願,作惡又何嘗不是如此。若不是這樣,人們的生活不就是難以圓滿的嗎!行為的出發點和生成者應該統一,就像對孩子一樣。行為是我們的行為,它純屬自願。
當無知成為過錯原因的時候,人們本可以早些用智能來避免,以少犯過錯。這樣看來,無知即使不去討論它,人自身卻必須接受懲罰,正如酒醉的人犯下過失會受到加倍的懲罰一樣,因為缺點就存在於自身,他本可以清醒而自立。一個人如果對本應掌握又不難知道的法律條文以無知來應對,就應該受到懲罰。許多粗心大意即使是因為不知道也不能饒恕,因為人們是可以主宰自己的。
也許有人生來就粗枝大葉、懶散成性,但他對自己的放縱必須付出代價。因為,消耗時間、意志消沉、生活糜爛,這是他們自己的責任。一個人如果經常做某一件事情,他就變成跟這某件事相關的環境相適應的人。人如果想參加一些競賽或者其他活動,他就必須不停地鍛煉,學習相應的技能。無知的人會說道德品質與現實活動毫無關係,這豈不是說一個行不義之事的人並非自願,一個行為放蕩的人不再是不義的,而是公正的人一樣嗎!
心靈會因惡行受人責難而飽受折磨,身體上也是如此:天生殘疾的人,會得到人們的同情。那些把自己的身體當成奴婢一樣肆意驅使的人,沒有人會可憐他們。所以,凡是我們力所及的惡,都要受到責備。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他確認物之本質寓於物的本身之中,離開個體的普遍物是不存在的。他把靈魂分為三部分:植物部分、動物部分、理性部分。他提倡順應靈魂三個部分的三種教育:體育,為了身體及生理;德育,為了動物靈魂(即意志的靈魂);智育,為了理性靈魂。
君子的行為不使他人感到痛苦(英國)亨利·紐曼
君子,在於他的行為不會使他人感到痛苦,這句話道出了行為端正、思想嚴謹者的處世之道
因為君子的存在,使每一個人都免受拘謹。君子行事自然大方,他要時刻留意別人可能遇到的障礙,並設法幫助消除。他對這一類事情施予的是同情,而不是參與。這種溫和、真摯、坦率、周到、寬容的性情集於一身,人類的理性在他身上煥發出光彩,是他自己早已在理解到理性的領域後體察入微了。
君子固然以他的品性使事情變得圓滿,就像疲倦的時候,有人施與安樂椅解乏,寒冷的冬天被人移至火爐旁取暖那樣恰到好處。可是沒有這些,人們卻依然可找到恢復和取暖的方法。君子品性的好處,更在於為人們把一切意見的衝突協調起來,把一切拘束、猜疑、抑鬱、憤懣等等,都在他的關心下變得微不足道,甚至是消失殆盡。他用同情心關愛著每一個人。
對靦腆的,他便溫柔些;
對隔膜的,他便和氣些;
對荒唐的,他便寬容些;
……
總之,正在和自己談話的人屬於什麼脾氣,他瞭然於胸。他留意於不合適宜的事情和話題,以免刺傷對方;他更不在交談中突出自己,令人厭煩;他絕不靠反唇相譏來維護自己,標榜自己的高尚;他不把謊言謬論放在心上,用寬容的心對待他人;他不輕易怪罪一切有損於己的人,對他人的行為言論也善意解釋……除非萬不得已,他一般不會想到自己。
與人辯論時,他不偏執己意,既不強詞奪理,也不好個人意氣,以尖酸刻薄的詞句做辯論的武器,甚至是不明言他人惡毒的暗示。與他人涉及必然之爭時,他用訓練有素的頭腦抓住要點,決不像那些聰明但缺乏教養的人所常犯的冒失無禮的錯誤似的,揮著一把鈍刀亂砍一通。辯論的要點常常被那些人弄得本末倒置,而他們對自己的對手並不理解,反而把問題弄得更加複雜。在君子的身上,意見的正確與否本來就無所謂,但憑著他清醒的頭腦避免了不公平的誤會。在此,我們更加清晰透徹地看到了君子的品行、淳樸與簡練。
當他施惠於人時,他盡量把這類事做得很平淡,彷彿他自己是受者而非施者。他心平氣和,不以受辱為意;他志行高遠,不以積怨為念,仇人也是他異日爭取的目標。他有自己明確的方向和堅定的目標,所以他無暇顧及敵意。他耐心隱忍、逆來順受,以他的哲理為根據--痛苦不可避免。他甘願吃苦,他甘願孤獨,命運終要降臨,他也甘願面對死亡。
亨利·紐曼:著名學者,其著作有《大學的理想》等。
只要能努力,一切皆容易(清)彭端淑
世間的事,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分嗎?努力去做,那困難的事情,也是容易的;不努力去做,則容易的事情,也是難以做成的。
一個人追求學問,也有困難與容易的區分嗎?努力去學,那困難的道理,也是容易學成的;不努力去學,則容易的道理,也是難以學會的。
一個人生性愚鈍,不如別人;能力平常,也不如別人。但是,如果他每天都努力學習,堅持不懈,到了學成的那一天,他就會忘掉自己的遲鈍和平庸。假如一個人天生聰慧,比別人強上一倍;能力超群,也比別人強過一倍。但是,這個人如果不利用它們,就與那些生性愚鈍、能力平常的人一樣毫無區別了。
孔子的學說,最終由天賦一般的曾參傳給後代。這樣看來,天資聰明與生性愚鈍,對一個人起的作用,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必定會不斷進步
蜀國邊境地帶,有兩位和尚,一個窮,一個富。窮的那個和尚對富的那個和尚說:我打算去南海,怎麼樣?富的說:你靠什麼去南海?窮的回答道:我隨身帶一個水瓶和一個飯缽就行了。富的說:我計劃這件事已經好幾年了,我本想雇條船沿江而下,都還沒有成功,你怎麼行呢?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的佛國普陀山回來,把沿途的情況告訴了富和尚。富和尚聽了,很慚愧。蜀國邊境,距離南海的普陀,不知道有幾千里遠,富和尚一直去不成,而窮和尚卻去成了。一個人難道還不能像窮和尚一樣確立自己的志向嗎?
由此可見,對於聰明與才能,我們既可以靠它們,又不能全部依靠它們:自己仗恃聰明才智而不努力學習的人,必定要失敗。愚鈍平凡,既可以限制人,又不一定限制人:自己愚鈍平凡,而突破這種局限,認真學習,堅持不懈,必定會不斷進步。
彭端淑:字樂齋,清代四川人,著名學者,著有《白鶴堂文集》。
我們不要和那些人云亦云的人交往(古羅馬)塞涅卡
一場美妙的音樂會結束了,許多天後,依舊餘音繞耳、揮之不去。這些悅耳動聽的樂聲在這些時間裡干擾人們的思維,無法集中精力思考重要的事情。同樣,勢利眼、小人所說的那些瑰麗動人的話同樣也會長時間地寄居在我們的耳朵里,要把這些縈繞在腦際、腐蝕心靈的符咒清除乾淨,並非易事。
我們不要和那些人云亦云的人交往,他們傳送邪惡卻不自知。這比撒播謊言更要命:謊言只傳播一時,可邪惡想法的播散就像種子一樣留在心田,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它會生髮出來。
邪惡的言論中最囂張莫過於此:美德、哲學、正義,有什麼意義呢?人生只有一種幸福,那就是盡情地享受生活。吃喝玩樂、縱情任性、肆意放縱--你以為這種快樂的日子會永遠嗎?死亡終將來臨,歲月即逝,人身已衰,不再復返。歲月不饒人、時間不等人,我們不會永遠享受這種樂趣的,所以要把握時間去享受。你並沒有把繼承來的錢財花費在那些鶯歌燕舞上,何必對自己這麼苛刻呢;你沒有情婦,也就沒有為了使情婦妒忌,恨不能以身代之的、為你忠心效勞的奴僕;你每日的費用開支還必須核報於你的家人……這不是你的生活,這只不過是別人享受生活的一部分。你每天清苦地度日,為你的後代攢下每一分錢。你可知道,你留下的財物越多,他們就為了那些財物越希望你早一天離開這個世界。不要讓那些滿嘴道義、正義、美德的傢伙們搬弄唇舌了。你不需要什麼道德導師,優越、體面的生活才是我們去日無多的生活中必須考慮的。
這種邪惡論調的魔力,就像夢魘一樣,深深烙在一個一個被征服的心靈上:背叛國家、背叛父母、背叛朋友、背叛美德,他們惟一服從的只有慾望,並把這一切歸功於人們用來取笑他們那墮落可悲的生活。
人們的心靈需要檢驗,最好是突如其來的檢驗--可以更客觀寫。心靈正因為事先的毫無準備才能讓我們看到它的承受力。
有兩類事物會獲得人們的認知,一類吸引我們,一類讓我們排斥:美貌、財富、享樂、權利,以及各種令人期待、富有誘惑力的東西都像磁石一樣吸引人們的心;醜陋、貧困、勞累、死亡、痛苦、恥辱,以及各種令人厭惡、承受不了的東西,讓人們不願去觸摸他們一下。這些正是心靈所需要的磨鍊,我們不追求前者,也不害怕後者。爬山的時候,人們上山和下山的姿態不一樣:上山時,為了攀附那陡峭的山巒,你得把身體彎得像弓一樣;下山時,人身後仰,步履輕鬆。下山的路使人享受,因為我們無須與身體的重心抗衡。上山的路確實艱辛,但我們更需要獲得對自己身心的檢驗。
凡事如果看淡些,就會獲得心靈的平靜。不要用憤怒來誇大事態,應該以寬容來調養心情。即使是富裕之人也會因為艱難的時光和困境而深受挫折。沒有人能夠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沒有人能夠不貪求意外的禮物,高高興興地享受已確切在手的東西。
有些東西缺乏時,我們依舊生活得很美好。這時,我們才會明白:這些並不是人的必需品。不錯,我們一直在使用它們,或者我們像別人一樣買下了它們,那只是因為別人都在用。不要以別人為榜樣,讓習慣來操縱我們的生活。錯誤的想法和做法一旦傳開,我們就會把這些想法和做法當作常規習俗加以模仿。
還有的人大肆渲染愛情,只有聰明、經驗豐富的人才能接受,也許他是惟一天生就賦有愛情這門藝術的人。同時,美酒更是他的擅長。試問:英俊少年,情竇初開,即使在年少時被稱為自然,可是年齡會永遠停留在青春年少的時候嗎?
榮耀也是如此,它是虛無的、反覆無常的,就像天氣一樣多變。貧困絕非壞事,它除了使憎惡它的人更苦悶外,對誰都是一樣的。邪惡並不以死亡為名而桎梏世人,惟有死亡給人們帶來平等。有些人人並不在乎這些存在的問題,他們只是在經歷了心靈的檢驗後才說:沒有人是碰巧成為好人的。美德必須先用後得。享受既蒼白又渺小,毫無價值。它只是我們和不能說話的牲口所共同具有的--讓那最渺小的、最微不足道的生靈稱羨不已。教養使人散發光彩
塞涅卡(公元前3年-公元65年);西塞羅(公元前106-前43)以後最傑出的散文家之一。權威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稱他是古羅馬雄辯家、悲劇作家、哲學家、政治家。流傳至今的有《美狄亞》、《俄狄浦斯》、《特洛伊婦人》等十部悲劇,和《安慰》、《論天命》、《論智者不惑》、《論忿怒》、《論悠閑》、《論寬恕》、《論心靈的安寧》等大量的倫理哲學著作。
教養使人散發光彩(英國)休謨
即使因為驕傲和自私,自視清高的人會瞧不起他的鄰座,但教養還是促使他表現出應有的禮貌。我們的心靈或許天生就沾染到邪惡的氣質,或者降生之初便有人以好感俘獲人們的心,可教養如水注杯,還是會很好地調和這些對立的因素,使我們舉止保持一種不與自然天性相同的精緻。這種心態,並不會讓心靈受到束縛,時日越久,越能使我們在社會事務中服從大多數人的意見和行為,並收穫應得的莊重和禮貌。
地位常常給人們帶來麻煩,它使有地位的人無法和其他人融洽的交談,從而產生不快和隔閡,好的姿態和風度則可以預防這一點。為免受嫉妒的干擾,教養把人的觀察和反省能力更好地推動起來:老年人由於年老體衰,對任何來自年輕人的輕視會自然的反感,教養將使得年輕人加重對老年人的關心和敬重;陌生人或者外來人因為初來乍到,擔憂缺乏保護,教養將教會遵守禮儀的人給予他們周到的照顧,並給予他們最高的禮遇,在許多場合都善意地向他人介紹他們;一個人如果身為一家之主,教養將教會客人把尊重表現在他面前,主人也將領受教養的指示以善良愉悅之心對待在場的每一個人,關照他們的需要,把一切麻煩都攬在自己身上,以客人感到愉快為宗旨。任何平凡的小事都會在教養下散發出不平凡的光彩。如果主人都表現得毫無厭煩之意,而不過分殷勤以使客人有拘束的感覺,那這種教養便已達到隨心自如的境界了。
大衛·休謨(1711-1776):是哲學家當中一個最重要的人物。
當有人侵犯你時不應損害心靈(古羅馬)馬可·奧勒留
作惡的人,只有毒害到我們的心靈,那些惡行才在人世間留下痕迹。以受教育的心靈,看到那些無益受教的心所犯下的錯誤,不但不該驚異,還應該施與同情。我們所受到的教育可以使我們預料到這一點:沒有受教育的人也許有一天會做出沒有教養的行為。更直接地說:這世間不可能不存在無恥的人,既然不可能,那些觸犯到你的人的存在,不應該損害到你的心靈的。
騙子不仁不義,走上背信棄義的黑暗路程。你看到這一切,如果提醒自己這些事情的存在是無可避免的時候,你的態度也將變得更為和善。想想自然賦予那些與邪惡對立的人所具備的德性,我們作為承受邪惡又抵制邪惡的人,也會從這德性中領受到對付邪惡的途徑和方法。你在凡塵的兄弟需要你的勸導,這些做錯事的人不過走在歧途上,而且他讓你知道你尚不是迷失的人。
人們犯下的錯誤,更有可能來自我們的遺忘,這些錯誤也可以說是我們自己犯下的。我們可能相信一個喜歡說謊話的人會謹守他的諾言,或者在賜予自我的善意時並未絕對地放棄自己的慾望。你不滿足安然的本性,在為某人服務時曾想過要得到更多的回報。你符合了你本性的安排,還呵斥它拿出回報。你的眼睛永遠在巡視,兩腳總是辛勤奔波,它們是否也應向你所要報酬?這些身體的部分是為了特殊目的而構造的,它們在構造所創造的世界中得到了回報。人世的仁愛,如同天地造化,也是符合萬物生長的結構。
馬可·奧勒留·安東尼(公元121-180):原名馬可·阿尼厄斯·維勒斯,生於羅馬,後為古羅馬帝國皇帝。他是斯多亞派著名哲學家,著有《沉思錄》流傳後世。
從易到難,由小到大(戰國)韓非子
天,沒有不覆蓋的;地,沒有不承載的;江海,寬廣無邊;山谷,高深莫測。顧全大局的人,就像它們一樣。
不用智能,心不會累;沒有私慾,自己也不會累。人們要用法制確保天下太平,用賞罰確定人間的是非。
不要去違背天理,不要去傷害性情;千萬不要做吹毛求疵的事,千萬不要做求全責備的事。繩墨之外,不要強求,繩墨之內,不要著急;法制之外,不要干涉,法制之內,不要懈怠。遵循道理,依靠自然。
榮辱與禍福,全靠自己,莫怪別人。因此,最太平的社會,法律像清晨的霧水,十分純潔,而且人人通曉。
美食香甜清脆,美酒濃郁醇厚,給人以舒服的享受,但卻損害人的健康。妙齡少女,皮膚細嫩、牙齒潔白,人一看見,就迷戀她們,但這樣會傷神。因此,要想身體不受到傷害,就該捨棄那些人無法承受的行為。
說話太深奧、太微妙,讓人難懂,就無法很快辦成該辦的事情;言論太過迂腐、太不著邊際,往往沒有什麼實際的用處。
良藥雖苦口,但聰明的人懂得吃下它能治好自己的病;忠言雖逆耳,但明君懂得採用它就能成就大業。迂腐的學者,不了解當代社會治亂的原因,只會喋喋不休地說上古的治國之道,這隻會擾亂社會。像這種迂腐的人,只會把社會引入災難,卻無端指責有道之人。聽信他們危險的言論,實行他們混亂計謀的人,也是極大的愚蠢。迂腐的學者和有道之人,都有賢能的名聲,但二者相差很遠:前者像蚍蜉活動的小土堆,後者則像高大的山嶺。人應有自知之明
有人想搖動樹葉,卻一片一片地搖。他花費了很大的力氣,也無法使全部的樹葉都被搖動。但是,如果他搖動整棵樹,不就可以使全部的葉子都搖動嗎?擅長撒網的人,提著網上的綱繩撒網,卻不會一個網孔、一個網孔地撒開網。如果真是那樣撒網,不但很累,也難以把網撒開。
巨大而有形狀的事物,必然起源於細小的事物;經久而數量大的事物,必然起源數量小的事物。天下的事情,難事要從容易的開始,大事要從小事開始。
千里河堤,一個蟻穴就可以毀了它;百尺房舍,煙囪的縫隙就可以把它焚毀。因此,預防事情,要從細微處人手。可見,從易到難,由小到大才是真理。
韓非(約前280-前233):後世稱他為韓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他著有《孤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這些作品後來集為《韓非子》一書,具有深遠的影響。
如果你常常笑,你就是幸福的(德國)叔本華
如果你常常笑,你就是幸福的;如果你常常哭,你就是不幸福的--簡單的話語,但我永遠不會忘記。並且,它常常讓我促使自己保持一種愉快的心情。當這愉快的心情敲擊你的心門時,如果不能大開這扇緊閉的心門,你便不能與快樂同在。
笑帶來愉快,這本身就是收穫。它不是銀行的支票,如現金般唾手可得。瞬間的快樂是我們人類的最大幸事--如一瞬,永遠在腦海中存在,人生充滿的不幸和痛苦都要使我們追求這剎那的幸福。
一個人因為年輕、英俊、富有而受人尊敬,假如他的幸福只是因為他所擁有的歡愉,那麼年輕、年老、背直、背彎、有錢、無錢,這些跟他的幸福有什麼關係--他是以歡愉把握幸福的。
人類所有的內在品格,都不能帶來幸福,除了令人快樂的愉悅健全的精神。愉快、喜悅和幸福並無先後關係,只要人的本性愉快、喜悅,幸福自然就存在其中了。品格會補償任何缺憾,就像月亮把影子投在山地上,月亮的圓滿漠視崎嶇的山川,以其自身的美好深感幸福。
叔本華(1788--1860):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美學家。生於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一個銀行家家庭。1809年起在哥廷根大學學醫,後改學哲學。181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822年被聘為柏林大學哲學副教授,後因抨擊黑格爾哲學敗北而辭職。其主要著作有《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論自然意志》、《倫理學的兩個根本問題》等。
人人都應有自知之明(法國)蒙田
聖賢阿里斯克塔說過:從前世間僅有七位智者,而當時找幾個自知無知的人也不容易。
人們並未像他所說的那樣追求智能,因為一切智能的開端都始於我們自己明了的無知。無論哪一門學問,不深入門徑,都無法洞察其中的奧秘,也更無從知曉哪些是為我們所不知道的。為了察覺自己的無知,人們必須掌握一定程度的常識,知道哪些大門尚未開啟,我們才會嘗試去開門。柏拉圖由此風趣地感嘆道:有知識的人用不著去求知,因為他們已經是知識淵博的人了;無知的人也不會求知,他所關心的只是些生活中的無聊瑣事,像是馬廄里是否多出了鄰舍的小馬駒等等之類的。
因為這些道理,智能與光明之神在神廟的門檻上用箴言告誡人們:人人都應有自知之明。蘇格拉底證明了這一點;柏拉圖也承認:所謂智能無非是實施這一箴言。
人類的無知一再地使人陷入自以為是和固執己見的深潭中,即使既已看到自己或別人虛偽輕浮的樣子,他們仍無法醒悟過來。人就是這樣的,也許永遠沒法抓住自己的頭髮走上斷頭台。
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切身的經驗深憐自己的不足,每每遙望星光下這神明的格言,人們仍然感到深奧。人們越學越感受到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去學,這也是人們生性謙遜的原因。
蒙田(1533-1592):是法國文藝復興之後最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他的隨筆全集是十六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稱,在世界散文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他是啟蒙運動以前法國的一位知識權威和批評家,是一位人類感情的冷峻的觀察家,亦是對各民族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進行冷靜研究的學者。
大膽行動可帶來意外效果(義大利)馬基雅維里
初次與陌生人打交道,即使你不是有意帶著少許的膽怯、退讓和猶豫的姿態,你也會引發他內心深處的天性。因為一旦你被看作在採取守勢,這種接觸上的認知會促使對方進攻,或者毫不留情地攻擊你的身心。
凡人都有弱點,然而大膽行動卻可以隱藏某些弱點。騙子都很清楚,謊撒得越大,反而越有人相信。因為人們的注意力已經被轉移,從而忽略了前後的連貫性,大膽行動會使你看起來更強硬、更有權勢。只要你大膽出擊,這突如其來的行動會使你佔盡先機--在往後的接觸,人們會不自覺地採取守勢以預防你的下一次出擊。切勿在行動時信心不足,在出現問題後,你的膽怯遲疑會不經意地製造出更多的問題。正如為了逃離獵人的兔子,因為膽怯會更容易慌慌張張地踏入獵人早已布下的陷阱。以本質為標準
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盡量避免緊張和衝突,他們希望受到所有人的喜愛,即使思索大膽的行動也很少付諸實踐。你的大膽會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人們很難把眼睛從行動果敢的你身上移開,並迫不及待地欣賞你下一次的大膽。大膽的你將看起來比真實的你更加出色。
膽大不是天生,膽怯也不是後天養成的。膽怯是渴望避免衝突的心理要求,結果總是事與願違:不但你的身份被貶低,而且你將陷入懷疑與災難的怪圈。可是,這又有什麼大不了的?膽大妄為造成的問題,是可以用勇敢來彌補的。
有時候為了不去傷害和冒犯別人,你可能會偽裝自己的膽怯。其實與其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膽怯,反而不如大膽行動讓對方感覺到自己的勇敢。
有些罪行以其極端的行為大張旗鼓地進行,反而變成光榮的了;公開偷竊被譽為聰明能幹;攻城掠地、大肆搜刮更被冠以征服的美稱。當然,這些都是不光彩的,是不為人所稱道的,但卻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凸現了大膽的效果。
尼科洛·馬基雅維里(1469--1527):義大利佛羅倫薩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時也是是一位著名的政治思想家。
知恥不行(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恥辱像鮮紅的烙鐵,在還沒有抵達犯人的額頭之前,心靈便已發出悸動的狂叫--不是因為那些即將發生的結果,而是人們已經在羞恥中受到了侮辱了。就像格言說的那樣:恥辱在眼睛裡人。我們關心人們對我們的看法,更甚於事情的後果。那些持有意見的人如果已對我們產生某種看法了,那麼這種羞恥將直接把混亂的心理丟進恥辱的感受中。
對我們至關重要的人所形成的看法尤使我們尊重:讚揚我們的人,我們讚揚的人,我們希望被其讚揚的人,我們與其競爭的人,我們期待其意見的人。
如果在許多人眼前公開做不正當的事,我們會對此感到羞恥;和我們在一起的人及注視我們的人,他們的眼睛可以使人停止不理智的舉動,以避免羞辱。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他確認物之本質寓於物的本身之中,離開個體的普遍物是不存在的。他把靈魂分為三部分:植物部分、動物部分、理性部分。他提倡順應靈魂三個部分的三種教育:體育,為了身體及生理;德育,為了動物靈魂(即意志的靈魂);智育,為了理性靈魂。
看人要以本質為標準(法國)蒙田
人是善於估價的天才,沒有人因為貓狗閃閃發光的頸圈而不去注意它是否健康活潑。
奇怪的是,這個準則用在自我評價的時候就失靈了。一個人如果擁有豪華的住處、豐厚的收入……這身外的東西常常被作為他的價值,而忽略了他本身的價值。
如果你買一匹馬,你必得把馬鞍挪開--其實馬鞍遮掩著比較不重要的部分,耗費你對馬美麗的色澤和壯健的臀部的欣賞--而全神專註它的腿、蹄,這些最有用的部分。正如賀拉斯所說:王子們買馬的習慣是他們不買赤裸裸的馬,為的是怕受它的臀、短頭和闊胸所欺騙,忘記了它那蹣跚和柔軟的蹄。同樣,那些生活在奢華環境中的人,不知道用財富和身外之物掩蓋什麼呢?
一個古人很詼諧地說:你為什麼會注視高人的時候把脖子仰酸了,是因為你把他的木屐也算在身高內。要注意到那些人在接受到我們審視的時候,哪些是完全被蒙蔽的,哪些是完全不屬於他的。如果撇開一個人的財富和尊榮,只以他的衣著示人,我們便會這樣妄下評價:他自身的能力是否能讓他勝任自己的職務?他有怎樣的一個靈魂?他是以己之力得富,還是全部依靠他人?命運和他怎樣發生關聯?他是否對生命有更多的了解?他是否寧靜、平和、快樂……
但是,我們習慣受到蒙蔽。因為習以為常,所以我們面對蒙蔽毫無察覺:一個農夫和一個國王、一個貴族和一個奴隸、一個行政官和一個百姓、一個富翁和一個窮人,他們的差異在映入眼帘後就已經烙在我們的心上了,即使按某種說法,他們的差別只是在衣服上而已。
墮落、依賴、愚蠢、膽怯……不斷地在生活的風浪中沉浮飄蕩著,這是我們接受蒙蔽的代價。
真正的幸福是可以隨時成為自立的人--不怕貧困、錘鍊甚至死亡;他不苛求外來的尊貴,毫無畏懼地面對生命的轉變;他抑制自己的熱情和慾望,以堅定的靈魂去抵抗命運的不公。
蒙田(1533-1592):是法國文藝復興之後最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他的隨筆全集是十六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稱,在世界散文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他是啟蒙運動以前法國的一位知識權威和批評家,是一位人類感情的冷峻的觀察家,亦是對各民族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進行冷靜研究的學者。
自製是一切美德的基石(古希臘)蘇格拉底
當戰爭之神降臨人間,我們必得藉助某些人,以保證我們自身的安全並能以勝利者的身份站在敵人面前。為了達到這種目的,誰會選擇一個全然不能抵抗飲酒、肉慾、疲倦或睡魔的人?這樣的人是不能取得人們的信任,並以威儀懾於敵人的。
當我們的生命之火要燃盡時,尚未自立的幼子,必得託付他人,或者全部的財產必得託付誠信的人管理。這時,誰可以把這一切都交付給一個缺乏自制力的人,使我們放心地回歸大地,聆聽諸神的召喚呢?幸運女神的眷顧
在我看來,就像人們不反覆誦讀,就會連合於韻體的文章也忘記的道理一樣,輕視訓導的人,也會輕易忘記他們受到的教訓。當一個人忘掉道德的教導,他也就會忘掉心靈在執行德行時的高尚;當他忘掉這一點的時候,自制力也就會進入輾轉相混的境地。整天沉於酒色情愛的人,對應做的事、不應做的事都不能像從前那麼堅決了。有許多人本來持身節儉,一旦陷入情愛之後,就不再奉行之前的美德;資財耗盡,從前認為不光彩而不願做的求財逐利之法,現在習以為常,再不自我警惕。因此,一個人雖然現在自製甚嚴,以後也可能逐漸改變;一個人雖然現在正義堅定,以後也可能漸次冥暗。
一切光榮和善良,都是靠磨鍊維繫的,自製也是如此:因為人的慾望和靈魂一同在身體里紮營,它時時糾纏於內心,要求你放棄自製,以盡量滿足這貪慾的邪念。正如體育比賽中那些摔跤的人,由於自感身體強壯就會疏忽鍛煉一樣,他們也忽略了自製。自恃幸運女神的眷顧,又以高貴的門弟自高自大,更以財富炫耀資本,再加上與諂媚之徒嬉戲親近,這一切,都使他們原來的德行漸行漸遠。
有一個學生在向一位老師學習奏笛、豎琴之後,轉投他門,變得技巧生疏;有一個年輕人在和一個朋友交往後端正品德,又因為和另一個朋友敷衍而舉止輕浮。人們並不會責怪這個學生和年輕人,人們只會責備和他們交往的第二個人,而把讚揚留給第一個人。
蘇格拉底(前470-前399):既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又是一位個性鮮明、從古至今被人毀譽不一的著名歷史人物。他一生沒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哲學史家往往把他作為古希臘哲學發展史的分水嶺,將他之前的哲學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蘇格拉底對後世的西方哲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信任每個人和不信任任何人一樣都是錯誤的(古羅馬)塞涅卡
有人在尚未完全信任對方以前就把這個人當作朋友,這正是不能完全了解真正友誼的含義所造成的錯誤。
有時候與朋友傾訴一切,只不過是為了個人的煩惱。把朋友當作忠誠的人看待,你也就會得到一個忠誠的朋友。相反,處處設防擔心被騙的心理,反而容易教人欺騙我們,也正給別人使用欺騙的權利。
我們當然應該和朋友討論一切,但是,我們應該預先在心中醞釀一下,彼此的信任是否尚在鑒定的位置。如果還不能相互推心置腹,就要牢記聖賢的忠告:一旦決定就要全心全意地與對方交往,和他們談話要如同對待自己一樣忠誠坦率。彼此如果都隱藏秘密,對方就會對你產生敵意。
言談隨意,傾衷腸於路人;舉止羞澀,隱私密於肺腑,這都是不可效仿的行為。信任每一個人和不信任任何人一樣是錯誤的,既使我們把前一種態度解釋為過於高尚,把後一種態度解釋為過分保守。
同樣,總是忙忙碌碌的人和終日無所事事的人,都不值得稱讚。前者以匆忙為樂事,但並非勤勉--徒勞追逐而已;後者厭倦活動,卻並非是真正的寧靜,只不過是一種沒有骨氣的惰性。
我曾在龐波尼烏斯的書中讀過:人居濁暗,不生光耀;偶置光明,反究其影。
我們需要把上述兩種態度結合起來,忙碌的人應做事從容,不想活動的人則應行動積極。我們既擁有白日的光明,又享受到黑夜的寧靜,大自然正是明了兩種不同環境的結合,才給我們如此瑰麗的生活。
塞涅卡(公元前3年-公元65年):西塞羅(公元前106-前43)以後最傑出的散文家之一。權威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稱他是古羅馬雄辯家、悲劇作家、哲學家、政治家。流傳至今的有《美狄亞》、《俄狄浦斯》、《特洛伊婦人》等十部悲劇,和《安慰》、《論天命》、《論智者不惑》、《論忿怒》、《論悠閑》、《論寬恕》、《論心靈的安寧》等大量的倫理哲學著作。
受了別人的恩惠,必定會被別人利用;貪圖小利益,必定會遭受大的災禍。
(戰國)莊子
爵位與俸祿,不放在心上,生死的事,也不放在心上,就會感動別人:百里奚,從不把俸祿和爵位放在心上,因此,秦穆公不在意他卑賤的地位,把政權交給他管理;有虞天,對於生死從不當回事,因此,他的所作所為能感動別人。
從本質上說,人們所說的生命,只不過是集陰陽二氣而成的東西罷了。有的人能長壽,有的人卻短命,但是在長壽與短命,有多大的差別呢?人的-生,只不過是過眼雲煙,長壽與短命,又何必刻意追求。
無法容納他人,就會無人親近你。無人親近你,你就會被人離棄。心胸狹窄,不能容納他人的人,最終將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難道你沒有見過那頭用來祭祀的牛嗎?人們給它穿上了綉了花紋的絲綢衣服,還用大豆和嫩草來餵養它。但是等到把它牽到太廟殺掉,用來祭祀的時候,就算它還想做一頭無人照管的自由的小牛,也是徒勞無用的了。所以,受了別人的恩惠,必定會被別人利用;貪圖小利益,必定會遭受大的災禍。
最高的禮,是對人親近;最高的義,是把物當作自己;最高的智,是用不著計謀;最高的仁,是一視同仁;最高的信,是不用錢財作保證。能夠做到樸實自然,就算是最高的禮、義、智、仁、信。不可輕視學習
考察一個人是不是君子,是從九個方面來加以考察的:把這個人安排在很遠的地方工作,來考察他是否忠誠;把這個人安排在身邊工作,來考察他是否恭敬;把複雜的事情交給他完成,來考察他的能力;不經意之間向他提出問題,來考察他的智能;給他緊急任務,要他在限制的期限內完成,來考察他的信用;任命他管理錢財,來考察他的廉潔;把他置於危險的處境,來考察他的操守;讓他喝酒,來考察他的儀態:讓他與其他男女混居在一起,來考察他對女色的態度……經過這幾種考察之後,便可以鑒別出來,誰是小人、誰是君子了。因此,是不是君子,就看看他們在不同的環境中,能否經受住那些人為的麻煩和誘惑。這樣就可以看出他們的品行和能力,
古人考父,被任命為士的時候,彎下腰來,十分恭敬:他被任命為大夫的時候,低下頭來,也十分恭敬;他被任命為卿的時候,就恭敬得彎著身子,靠著牆角行走。沒有一個人,可以用不合理的事情,來侮辱考父那樣的君子。但是,普通的俗人,被任命為七品芝麻官的時候,便開始自高自大;被任命為大夫的時候,便得意地在車上跳舞;被任命為卿的時候,便傲慢得連對長輩也要直呼其名了。像這類的人,是沒法用君子相稱的。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戰國蒙人(一說是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另一說是今安徽蒙城縣)。他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以其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
越是稟賦好的人越不可輕視學習(古希臘)蘇格拉底
烈性而桀驁的良種馬,如果從小能加以馴服,就會成為最驍勇的千里馬;如果不加以馴服,最後只不過是難以駕馭的牲口而已。品種優良能不懼疲勞襲擊野物的獵犬,如果予以良好的訓練,就會最適合狩獵;如過不經訓練,它就會變成無用的狂犬。同樣,稟賦優越、精力旺盛、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經過教育而學會了他們應當怎樣做人的話,就能成為最優秀、最有用的人,從而做出極多、極大的業績來;但如果沒有受過教育而不學無術的話,那他就會成為對他人和社會有害的人。如果教育不能給予他們方向,過剩的精力就會使他們插手做一些罪惡的事情,而且由於自視甚高,便會做出許多壞事來。古語不是說過不為聖賢,便為盜賊的話么,就是這個道理。
還有一些人以財富自誇,認為不需要受教育,財富就能達成他們的心愿,使他們受到人們的尊敬。我想對他們說:只有愚蠢的人才會以為,不用學習就能夠分辨什麼是有益的、什麼是有害的。也只有愚蠢的人才會認為,財富和稟賦一樣,能成就他們的心愿。倘若有人以財富自耀,並自認受到人們的尊敬,請記住:辨識之力,非取天成;一如財富,賴有取證;苟識有益,莫非學習。
世上的智慧和才能不會送給對自己的生活和目標沒有準備的人,財富如果缺乏才能的見證,終究會使我們迷惘。而一切聞名天下的美名,將在勤學中得到見證。
蘇格拉底(前470-前399):既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又是一位個性鮮明、從古至今被人毀譽不一的著名歷史人物。他一生沒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哲學史家往往把他作為古希臘哲學發展史的分水嶺,將他之前的哲學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蘇格拉底對後世的西方哲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借榮譽矜誇自己要適度(古希臘)普魯塔克
一個真正完美的人,並不需要榮譽。因為榮譽的存在,他可能獲得人民的擁戴,然後取得成功造福他人。
其實,一個人在創業時不妨用榮譽來稍稍矜誇一下自己。因為,道德在年輕人身上最初萌芽,就是在人們的稱讚下開出了繁盛之花。如果內心沒有因為擁有道德的崇尚而自豪,那麼就會阻礙我們通向完美。
但是,過分追求榮譽就會趨向於反面。對於有政治野心的人,這會成為致命的傷害。因為這種人一旦掌握大權,以榮譽來指導行事,就會認為凡是光榮的東西就是好的,高尚的東西如果不能獲取光榮就會遭到摒棄。過分顯示外在的榮譽,說明權勢對人民的影響無法把持,只是以影響取代信任。而影響的後面,可能就是恐懼。
所以,明智的人不以為其準備的塑像為榮,甚至對這種敬意不以為然。他們惟一願意聆聽的就是自己內心的聲音,因為他們看重的是自己的行為和舉止。如果不忽視事實的話,有太多接受敬意的人常常貪求更大的敬意,到最後以欺騙收場。自高自大、不信任給予者擁有的自由意志,這不是我們所追求的。
普魯塔克:古希臘著名作家。
瘋狂的人一定不明智(古希臘)蘇格拉底
凡事明了美好並加以奉行,懂得醜惡而且加以防範的人,都是明智的。當有人問及,那些明知自己應當做什麼,而行為卻顛倒的人是否也是既有智能而又能自制的人呢?回答一定是否定的。這樣的人既無智能又缺乏自製。
在我看來,充滿智能而又能自制的人都寧願儘可能地做對自己最有益的事情。因此,做不義之事的人,都是既無智能也不明智的人。
推薦閱讀:
※求婚成功是一時的機靈,婚姻成功是一生的智慧
※忘記是風度,捨得是智慧
※季羨林: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孟子的智慧【談古論今】
※般若就是妙智慧,或者是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