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常規該怎樣管才利於幼兒發展

 班級常規管理無論對維護班級正常教育教學秩序,還是對孩子們的健康發展,都具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通過常規管理,將道德教育同孩子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不僅可以使他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還可以增強其行為的目的性,發展自理、自律能力,學習協調與他人、與集體的關係,樹立群體意識,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然而,教師在進行班級常規管理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當教師力圖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放開孩子們的想像翅膀時,卻又往往不能正確把握班級常規管理要求和孩子自主發展的關係,以至於孩子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亂班」現象也就隨之出現了。而當教師注重常規管理與行為習慣的養成時,卻又常常不能處理好尊重孩子與給孩子們自由發展機會的關係,「壓抑」和「呆板」現象又凸顯出來了。因此,孩子創造性的培養與班級常規管理成了教師在實踐工作中難於駕馭的一對矛盾。如今,我們已無法完全用過去的教法教現在的孩子去適應未來的社會,特別是在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方面。這就意味著要對以往的教育進行變革和超越,自然地,就涉及班級常規管理制度的調整與變化。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不能讓班級常規管理的條條框框制約了孩子創造性的發展,常規管理要為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服務。一、貫徹常規要求,該放手時要放手 長期以來,常規似乎成了老師管理孩子的一個重要法寶,殊不知,就在你緊握著常規不放的時候,孩子的創造火花很可能在過分抑制其與眾不同行為的同時就被熄滅了。大量研究表明:在寬鬆、自由、接納的環境里,孩子的創造精神與創造品格會得到較好的發展。因此,老師一定要心中裝著大目標,不要僅僅因為嚴格執行常規要求,而失去了培養與保護孩子創造精神的寶貴時機。下面這個案例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一次班裡開展遊戲活動,已到了要收玩具的時間了,這時小然跑到老師身邊說:「老師,可以晚幾分鐘再收玩具嗎?」「為什麼?」「我們的多米諾骨牌馬上就要擺好了。」老師看著孩子那期待的目光,怎忍心拒絕?雖然當天的教學活動延遲了20多分鐘,但孩子們那歡呼雀躍的激動神態,使老師感到這遠比按部就班地收玩具,再按原計划上一節教育活動課的實際效果要好得多。因為它既是孩子遊戲和創造的需要,又體現出老師的民主與靈活。正是老師給孩子提供了寬鬆的環境,才使得孩子敢於向老師大膽表達自己的願望。而這些不正是培養孩子創造性的很好時機嗎?我們要為老師能保護幼兒的創造性,並適時適度地放手常規而叫好。二、調整不合理的常規要求,減少統一模式在各班常規管理細則中,統一的模式占不小的比例,如:穿脫衣服的要求、擺放桌椅的方法,甚至擺放碗、筷的順序等等,規定得非常細緻。從常規要求的角度看,這些內容對培養孩子做事認真、有序、講方法等行為習慣有較好的促進作用,但如果要求過於統一、細化、嚴格,也會出現負面的效果,如孩子的思維容易形成定式。因此,老師要注意觀察和思考,對常規要求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改進。如:一天,孩子們飯後收放筷子時,沒有像往常一樣將筷子細頭朝前擺放,而是橫七豎八地擺出了一朵「大菊花」。老師觀察到這一細節,意識到這是常規要求過於細化導致的問題,而非孩子不守規矩,並且,這是幼兒時期孩子泛靈性思維方式的表現。於是,班裡老師調整了常規,改為擺放有序、整齊即可。三、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孩子,促其主動發展眾所周知,在自然放鬆的狀態下,孩子們的創造性才能更好地發揮。以往我們想方設法把活動安排得滿滿當當,比如,講故事、聽音樂、做遊戲,一個接一個,以為這樣做對孩子的發展有好處。然而實踐證明,經常採用這些做法會使孩子產生倦怠感,他們不是表現得無精打采,信手跟著老師或小指揮瞎比劃,就是要求上廁所。而到了廁所,他們的精神勁兒卻倍增,互相說笑,那神秘勁兒、興奮勁兒在課堂上是很少見的。以往我們只簡單地把這種行為視為孩子在鑽空子,現在想想,其實這是一些常規要求束縛了孩子,我們應把孩子的反常表現看成是對一些不合理的常規要求的挑戰和抗議。老師應把時間更多地還給孩子,讓其在寬鬆自然的環境中,在一定時間內自主安排活動,讓孩子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落實。實踐證明,孩子的創造性發展與常規管理並不對立,相反,好的常規能夠鼓勵孩子積極有效地參與活動,從而獲得主動發展。而且,好的常規能使孩子在遵守時不再是被動的,而是自覺、自願地去行動。教師只有敢於正視二者間的矛盾,並藝術性地協調好二者間的關係,孩子才能和諧健康地發展。
推薦閱讀:

民辦幼兒園發展趨勢!
對獨自在家幼兒騙財應按盜竊論處
幼兒情感教育
嬰幼兒生病有哪些癥狀和表現
通過四點判斷孩子的幼兒園!

TAG:幼兒 | 發展 | 班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