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子貢
07-10
[ 作者:馮夢龍轉貼自:本站原創點擊數:748更新時間:2006-2-14文章錄入:李秋泓 ]【原文】吳征會於諸侯,衛侯後至,吳人藩衛侯之舍。子貢說太宰嚭曰:「衛君之來,必謀於其眾,其眾或欲或否,是以緩來。其欲來者,子之黨也;其不欲來者,子之仇也。若執衛侯,是墮黨而崇仇也。」嚭說,乃舍衛君。田常欲作亂於齊,憚高、國、鮑、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魯。孔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夫魯,墳墓所處,二三子何為莫出?」子路請出,孔子止之。子張、子石請行,孔子弗許。子貢請,孔子許之。遂行至齊,說田常曰:「君之伐魯,過矣!夫魯,難伐之國:其城薄以卑,其地狹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偽而無用,其士民又惡甲兵之事,——此不可與戰。君不如伐吳,夫吳城高以厚,地廣以深,甲堅以新,士選以飽,重器精兵,盡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難,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難,而以教常,何也?」[邊批:正是辯端。]子貢曰:「臣聞之:『憂在內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今君破魯以廣齊,戰勝以驕主,破國以尊臣,而君之功不與焉,而交日疏於王。是君上驕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難矣!夫上驕則恣,臣驕則爭,是君上與主有隙,下與大臣交爭也,如此則君之立於齊,危矣!故曰不如伐吳,伐吳不勝,民人外死,大臣內空,是君上無強臣之敵,下無民人之過,孤主制齊者,唯君也。」田常曰:「善。雖然,吾兵業已加魯矣,去而之吳,大臣疑我,奈何?」子貢曰:「君按兵無伐,臣請往使吳王,令之救魯而伐齊,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許之,使子貢南見吳王,說曰:「臣聞之:『王者不絕世,霸者無強敵。』『千鈞之重,加銖而移。』今以萬乘之齊,而私千乘之魯,與吳爭強,竊為王危之。且夫救魯,顯名也;伐齊,大利也。以扶泗上諸侯,誅暴齊而服強晉,利莫大焉,名存亡魯,實困強齊,智者不疑也。」吳王曰:「善。雖然,吾嘗與越戰,棲之會稽。越王苦身養士,有報我心,子待我伐越而聽子。」子貢曰:「越之勁不過魯,強不過齊,王置齊而伐越,則齊已平魯矣。且王方以存亡繼絕為名,夫伐小越而畏強齊,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難,仁者不窮約,智者不失時。今存越示諸侯以仁,救魯伐齊,威加晉國,諸侯必相率而朝,吳霸業成矣。且王必惡越,臣請東見越王,令出兵以從,此實空越,名從諸侯以伐也。」吳王大說,乃使子貢之越。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問曰:「此蠻夷之國,大夫何以惠然辱而臨之?」子貢曰:「今者吾說吳王以救魯伐齊,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夫無報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報人之意使人知之,殆也;事未發而先聞,危也。三者舉事之大患。」勾踐頓首再拜,曰:「孤嘗不料力,乃與吳戰,困於會稽,痛入於骨髓,日夜焦唇乾舌,徒欲與吳王接踵而死,孤之願也。」遂問子貢,子貢曰:「吳王為人猛暴,群臣不堪,國家敝於數戰,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內變;子胥以諫死,太宰嚭用事,順君之過,以安其私,是殘國之治也。今王誠發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寶以說其心,卑辭以尊其禮,其伐齊必也。彼戰不勝,王之福矣;戰勝,必以兵臨晉。臣請北面晉君,令共攻之,弱吳必矣。其銳兵盡於齊,重甲困於晉,而王制其敝,此滅吳必矣。」越王大說,許諾,送子貢金百鎰、劍一、良矛二。子貢不受,遂行。報吳王曰:「臣敬以大王之言告越王,越王大恐,曰:「孤不幸,少失先人,內不自量,抵罪於吳,軍敗身辱,棲於會稽。國為虛莽,賴大王之賜,使得奉俎豆而修祭祀,死不敢忘,何謀之敢慮!」後五日,越使大夫種頓首言於吳王曰:「東海役臣孤勾踐使者臣種,敢修下吏問於左右,今竊聞大王將興大義,誅強救弱,困暴齊而撫周室,請悉起境內士卒三千人,孤請自被堅執銳,以先受矢石,因越賤臣種奉先人藏器甲二十領、屈盧之矛、步光之劍,以賀軍吏。」吳王大說,以告子貢曰:「越王欲身從寡人伐齊,可乎?」子貢曰:「不可,夫空人之國,悉人之眾,又從其君,不義。君受其幣,許其師,而辭其君。」吳王許諾,乃謝越王。於是吳王乃遂發九郡兵伐齊。子貢因去之晉,謂晉君曰:「臣聞之:『慮不先定,不可以應卒;兵不先辨,不可以勝敵。』今夫吳與齊將戰。彼戰而勝,越亂之必矣;與齊戰而勝,必以其兵臨晉!」晉君大恐,曰:「為之奈何?」子貢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晉君許諾。子貢去而之魯,吳王果與齊人戰於艾陵,大破齊師,獲七將軍之兵而不歸,果以兵臨晉,與晉人相遇黃池之上。吳、晉爭強,晉人擊之,大敗吳師。越王聞之,涉江襲吳,去城七里而軍,吳王聞之,去晉而歸,與越戰於五湖。三戰不勝,城門不守,越遂圍王宮,殺夫差而戮其相。破吳三年,東向而霸。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旨晉而霸越,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直是縱橫之祖,全不似聖賢門風。【譯文】吳王發帖邀約諸侯,衛侯到得最晚,太宰伯嚭(春秋楚人,吳王夫差敗越,句踐派文種求和,越後滅吳,以嚭不忠誅殺)派吳兵包圍衛侯所住的行館。子貢得知此事,去對伯嚭說:「衛侯赴約前一定和眾臣商議過,眾臣中也一定有人贊成,有人反對,意見分歧,所以衛侯才到得晚。贊成衛侯前來的大臣是您的朋友,持反對意見的就是您的敵人。今天您派兵包圍衛侯行館,這是背棄朋友、助長敵人聲勢的做法。」伯嚭聽了子貢這番話,就下令撤離包圍衛侯行館的人馬。田常(春秋齊人,即田恆,漢避孝文帝諱改恆為常)有篡國之心,但顧忌高、國,鮑、晏等齊國的大臣,所以打算討伐魯國以立威。孔子正在魯國,聽說田常將率兵伐魯,對門下弟子說:「魯國是我的祖國,現在情勢危急,你們怎不想辦法挽救魯國呢?」子張(姓顓孫,名師)、子石(即公孫龍)都自願出門遊說,但孔子只答應子貢去。子貢向孔子辭行後,便直接到齊國求見田常。子貢對田常說:「齊國出兵攻魯,我以為是嚴重的錯誤,因為魯國是個難以征服的國家。魯國城牆低,城壁薄,國土狹小,君王懦弱,大臣愚昧,百姓又厭惡戰爭,所以我說難以征服;相國不如伐吳,吳國城牆高,城壁厚,國土遼闊,兵精甲利,戰將如雲,這才容易征討。」田常一聽,大為生氣,說:「您說的困難,是一般人說的容易;您說的容易,卻是一般人說的困難。為什麼對我說這麼荒謬的話呢?」子貢說:「我聽人說:『國家內部有問題,要選擇強國來攻擊;相反的,國家外部有問題,則選擇弱國來攻擊。』打敗魯國,造成齊國疆域的擴張,只會使齊王驕傲,朝臣驕寵,功勞不在相國您個人身上,於是您在齊王心中的份量就減弱了。可這完全是您出兵的不當造成的,導致齊王高傲,大臣權重,您想要進一步成就什麼大事,就困難了。更嚴重的是,還會進一步使您上與君王疏遠,下與群臣爭權,就連原有的地位也岌岌可危。所以我說不如出兵攻吳。伐吳不勝,齊國的兵力折損於戰場,對您有威脅的大臣武將也消減一空,到時候,有能力掌握整個齊國的只有相國您一人了。」田常臉色這才和緩下來,點頭說道:「先生的分析雖有理,但我軍已經開到魯國邊境,如果忽然命令軍隊伐吳,大臣們會起疑心,先生看該怎麼辦呢?」子貢說:「相國先想辦法拖住軍隊,我立即前往吳國,說服吳王為救魯而伐齊,相國再出兵迎敵,這麼一來,再聰明的大臣也不會懷疑相國的用心。」田常一口答應。子貢辭別田常後,立即連夜趕往吳國,對吳王夫差說:「臣聽說真正的王者不會滅絕別人的世族,真正的霸主沒有可畏懼的敵人。千鈞雖重,但是加一銖就可動搖。今天強齊伐弱魯,擺明了和吳國爭奪霸權,對王而言是一大威脅,大王為何不伐齊以救魯呢?救魯能彰顯大王救絕存亡的仁名,伐齊能得到大利,泗水一帶的各個小國可因此劃入吳國手中,既擊破有爭霸實力的強齊,又可讓強大的晉國望風臣服,還有什麼比這個對吳國更有利的呢?再說大王以救魯為名出兵,其實是為了擊破齊國,有這個名義和機會,各國諸侯再厲害也無法質疑大王您出兵的正當性。」吳王說:「好是好,不過本王曾與越大戰一場,擊敗它之後把它安置在會稽。多年來勾踐卧薪嘗膽發奮圖強,想對我進行報復。為除後患,待本王先伐越後救魯。」子貢說:「不行。越的實力好比魯國,而吳和齊則是實力差不多的一級強國,等大王您擊破越國,齊國也早已拿下魯國了。再說大王是以存亡繼絕的名義出兵伐齊,現在先討伐小小的越國,會被看成吳國是懼怕齊國的強大,這不是勇敢的表現。真正的勇者不怕困難,真正的仁者不怕一時的困頓,真正的智者不會錯失良機。今天先不滅越國,是對諸侯顯示大王的仁德;為救魯而伐齊,必能使晉國感受吳國國力的強大,其他諸侯也必會因吳國的強大而臣服,那麼大王的霸業就來臨了。如果大王實在放心不下,我願為大王跑一趟越國,要越王出兵隨大王伐齊,這樣越國境內就無兵可用,大王也不用擔心勾踐會乘機報復了。」吳王非常高興。子貢離開吳國後,立即前往越國。越王句踐聽說子貢要來,立即令人清掃道路,並在三十里外親迎子貢,奉為上賓。越王說:「越國地處偏僻,怎敢煩勞先生親自前來!」子貢說:「我來之前,曾想說服吳王救魯伐齊,但吳王想出兵卻擔心越國趁機攻擊吳國,堅持要滅越才肯伐齊,如此,越國滅亡便在旦夕之間。我聽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報仇之心,卻表現得讓人懷疑,這是愚笨的;如果真有雪恥之心卻讓人識破,這是失敗的;還沒有行動就讓人預測到,這是危險的。這三點都是成就大事的兵家大忌。」句踐趕忙跪下來向子貢求道:「孤曾不自量力和吳戰於會稽,當年戰敗的慘狀痛入骨髓,孤日夜寢食難忘、苦心焦思,就算與吳王同歸於盡也心甘情願。」子貢說:「吳王好大喜功,群臣早就難以忍受,再加上吳國因連年爭戰,軍士疲敝,百姓更是怨聲載道。忠臣伍子胥因為勸說吳王而被殺害,剩下太宰一味討好吳王,以滿足自己私慾,這已是亡國的徵兆。在只要大王肯發兵隨吳王伐齊,迎合吳王稱霸的野心;寶器贈予吳王,以卑詞尊奉吳王,那麼吳王一定出兵伐齊。吳王伐齊失敗,就是大王雪恥之日;若伐齊成功,吳王一定乘勝伐晉。我去見晉君,請晉君伐吳,吳國以精銳部隊伐齊後再戰強晉,一定元氣大傷,這時大王就能乘機攻吳,定能洗雪會稽之恥。」越王再次道謝,並贈子貢黃金百鎰、寶劍一把、良矛二支,子貢堅持不受。離開越國後,子貢又來到吳國,對吳王報告越國的態度:「臣把大王的話轉告勾踐,勾踐惶恐萬分,說:『我勾踐年少時不得父母教誨,自不量力,得罪於吳國,挑起戰爭,軍隊覆亡,身為囚虜,國家更險些滅亡。只因為吳王仁德的恩賜,才能保有祖先的宗廟和國家。對於吳王的恩德,至死不敢遺忘,怎麼還有什麼報復之心呢?」五天後,越王派大夫文種至吳,文種向吳王跪拜,說:「東海賤臣勾踐的使者文種特地前來拜見大王。勾踐聽說大王為伸張正義救魯伐齊,特派下臣文種奉上先人所收藏的盔甲二十副,屈盧之矛、步光之劍,為大王壯軍威,另精選國內士兵三千人,懇請准許賤臣勾踐披甲帶劍,率軍隨大王出征,為大王先鋒率先殺敵。」吳王聽了非常高興,將勾踐願意隨軍出征的事告知子貢。子貢說:「不行。越王已讓越國全部士兵隨軍出征,如果再讓越王隨軍出征,就有些過份了,不如辭謝越王。」吳王聽取了子貢所言。吳王出兵伐齊後,子貢又趕往晉國,對晉君說:「臣聽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今吳伐齊,若齊王獲勝,勾踐一定會乘機洗雪會稽之恥;若吳獲勝,一定趁勢加兵於晉國。」晉君大驚,問子貢:「那怎麼辦才好?」子貢說:「應該立刻召集軍隊,作好備戰準備,以逸待勞來應付強敵。」子貢回到魯國後,吳王與齊兵戰於艾陵,大破齊軍,生擒齊將七名。果然沒有返吳的打算,想乘勝攻晉,與晉軍相遇於黃池。結果晉人大敗吳軍。越王聽說吳王慘敗,立即出兵偷襲吳國,在離吳都七里的地方紮營,吳王聽說勾踐發兵攻吳,立即下令班師回朝,與越王戰於五湖,三戰皆敗,於是勾踐圍吳王宮,殺了夫差及伯嚭,終於洗雪會稽之恥。勾踐在滅吳三年後,完成稱霸諸侯的心愿。子貢靠一張嘴,存魯、亂齊、滅吳、強晉而霸越,十年之間五國的情勢皆起了劇烈的變動。[馮評譯文]子貢穿梭遊說五國君王間,真可稱得上是縱橫家的開山祖師,完全沒有一絲聖人仁義的門風。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智囊 卷二十五 集哲(5)
※新作《女智囊》溫信子著講(1)
※智囊 卷六 億中(5)
※智囊 卷二十六 雄略
※MBA智庫百科:手機里的商務智囊
TAG:智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