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七夕節熱鬧的背後

西方「洋節」對中國本土節日文化帶來了衝擊,也警醒國人重拾自己的傳統節俗;韓國「端午」申遺事件刺激了國人神經,也讓國人重視本源於中國的傳統儀式;受利益驅動的商家的炒作與介入,成為傳統文化保護的最初表現形式……漸漸熱鬧起來的傳統節日,不管其復興的推動力是什麼,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傳統節日又開始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但是除去熱鬧的場面,除去利益的推動,就保護傳統節日本身而言,我們做了什麼?我們又該做些什麼?

今年七夕節剛剛熱鬧地收場,僅是數不勝數的慶祝活動,就足以說明七夕節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紅豆集團舉辦的「七夕·紅豆情人節」、中國武夷山組織的「七夕文化風情節」、河北省邢台市天河山舉辦的「七夕」情侶節……然而除去商家的炒作,火爆的場面,成千上萬對情侶,千奇百怪的形式……其中又有幾樣是傳統七夕的儀式呢?其中又有多少是傳統七夕的本來面目?又有多少是傳統七夕所應負載的精神內涵呢?

七夕節熱鬧的背後

鏡頭一:地點 河北省邢台天河山

七夕節當天,邢台天河山舉辦了「深吻愛情山」接吻大賽、「中國情侶第一漂」的漂流活動和萬人相親大會等活動,吸引來上萬名遊客。

鏡頭二:地點 鄭州

2007首屆中原七夕文化節暨萬人簽名、相親、交友大會在鄭州一家廣場舉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民間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從我做起萬人簽名」活動及現場相親、趣味活動等一系列節目,匯聚起了幾萬之眾的人氣。

鏡頭三:地點 黃山

圍繞「有緣千里來相會」主題,黃山腳下舉辦了「首屆中國黃山——— 七夕情人節」。來自全國各地的百對情侶,在翡翠谷景區舉行了集體新婚儀式。

另外,紅豆集團主辦了六屆的「七夕·紅豆情人節」、中國武夷山「七夕文化風情節」,曾吸引7萬對情侶參加,創造了當時感人的愛情一幕……南陽、沂源和西安等地因牛郎織女發源地之爭而大打口水仗……

七夕節「火」了,但是「火」的背後是什麼?

「商家盯住的永遠是經濟利益,因為它能帶來景區的旅遊門票收入,它能帶來品牌的知名度,它能為當地經濟招商引資……於是七夕開始被眾多商家看好。」一位民俗學者直言不諱。

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生活和工作壓力的增大,在一些人眼裡,愛情和婚姻則成了「速食麵」,一種所謂的「閃婚」「速婚」堂而皇之地出現在世人面前。人們對忠貞愛情的嚮往,對美好傳統愛情故事的渴求,都使得七夕節眾望所歸。

近年來,每年的七夕節,許多地方都會舉行所謂的「七夕相親大會」,也會有萬人參加的場面。「但是在『相親會』上,人們關注的更多是對方的工作單位、收入狀況、有無住房等『硬體』。愛情變成了『多快好省』、婚姻被『物化』了!」有一位參加過多場「七夕」慶典的相親者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

紅紅火火的七夕活動在各地熱鬧上演,有人說這預示著傳統節日在民間的復甦,但是也有一部分民俗專家認為,七夕文化需要傳承,更需要思考,對愛情的升華遠比節日本身更有意義,而不僅僅是隨著商家的鼓噪和需求花樣翻新地更換形式。

「中國情人節」能否等同七夕節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的七夕節,又叫乞巧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中國就已有牽牛星與織女星七夕相會的傳說。《詩經》中就有明確的記載。據有關專家考證,它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愛情節。

在近日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中華節日與和諧社會高層論壇」上,相關專家倡議將七夕節確立為「中國情人節」,以便延續民族的文化記憶,更好地發揮傳統節日的積極作用。但隨即有民俗學者稱,「把七夕當情人節來過,可謂數典忘祖」。那麼七夕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傳統節日呢?

民俗學者劉宗迪認為,把七夕當作「情人節」來過不合乎傳統。他認為,七夕的由來是與節氣緊密相關的,主要風俗一直是「乞巧」,因為過了這天,婦女們就要縫製寒衣了,所以要在這一天祈求心靈手巧。判斷一個節日的性質,關鍵要看它的習俗內容,而傳統七夕根本沒有青年男女聚會聯歡、談情說愛的習俗,因此我們不能因為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以及由這個故事引發的關於愛情的想像和創作,就想當然地把它當成是情人節。

傳統的七夕節是有一定儀式的:夜晚設香案、置瓜果、迎巧娘(織女)……後來才有了祈求得到忠貞愛情與美滿家庭的寓意。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曹保明認為,雖然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但愛情是七夕文化中最基本的內涵。七夕節帶給人們更多的是美好的意象,雖然牛郎織女的傳說是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愛情故事,但從中體現了中國人力圖尋找一種浪漫和諧的精神寄託。民俗專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趙書明確表示不認同七夕就是「中國情人節」的觀點。他說,七夕節的含義不僅僅包括男女愛情,它還歌頌家庭中永久穩固的感情,歌頌心靈手巧等勞動品質。如果因為「洋節」在中國受到追捧便酸溜溜地抬出個「中國情人節」來,只會使傳統文化成為外來文化的拙劣模仿。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民俗專家陶立璠認為: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文化歷史,不能因為西方有個情人節,我們也就找一個情人節。民間傳承的文化傳統不能說今天我們來給它改造一下,或者通過政府的行為讓它變成這樣的節日。因為節日是老百姓自己選擇的,是千百年來自然形成的,它有可能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自然就消失了,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不一定要把七夕搞成「中國情人節」。因為七夕節的文化內涵是很深厚的。

許多民俗專家認為,七夕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且現在關注這個節日的人也開始增多,相信七夕文化最終會復興。只不過,它的內涵遠比「中國情人節」豐富。

七夕節何時真正走向民間

一位大學生坦言,「七夕是中國最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它負載了很多的文化內涵,有殺雞沐浴、祈禱祭拜、穿針引線等等,總不能讓我們在學校舉行這種儀式吧?但是送什麼給女朋友成為我的困局,送玫瑰和巧克力又與西方的情人節類似了,沒有中國特色。」

的確,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與農耕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符號也是如此,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原有的節日載體或自然消逝,或已失去了原有的意義。比如,七夕的文化符號是什麼?大多數人說不清、道不明,這是七夕難以走向民間、走向大眾的硬傷。

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馮驥才說,年輕人對七夕節等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越來越陌生,這是很危險的,畢竟我們的傳統文化需要一代一代來傳承。他認為,除藉助媒體力量大力宣傳外,首先要將七夕等傳統節日引入課堂,讓孩子們學習並熟記這些節日;其次,要經常組織一些相關活動來紀念,如詩會、筆會、主題晚會等;第三,市場上可以出售一些與七夕有關的小飾品、小玩具、小紀念品來引導人們認識和了解這個節日。

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施立學表示,七夕需要與時俱進。七夕節儘管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但缺乏適合年輕人的活動載體。人們應著重挖掘其文化內涵,提供讓現代人樂意接受的特色民俗和形式,除了商場進行促銷外,時下舉辦的一系列有關促進情感交流的活動,也是七夕文化的發展方向,是對七夕內涵的弘揚。

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會長袁學駿認為,七夕需要借鑒外來文化。西方情人節操作性強,有著時尚載體,如玫瑰、巧克力、鮮花等,我們也可以借鑒,河北省第二屆七夕情侶節組委會就選定「糯米棗」為向公眾推薦的核心食品,而「百合花」被組委會確定為情侶互贈的核心花卉。

在河北省第二屆七夕節上,來自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文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數十位專家學者共同發布了保護七夕文化宣言,他們一致認為,七夕文化是中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七夕文化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品質和堅貞的愛情觀,對於構築和睦家庭、建設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賦於傳統的七夕文化現實意義的同時,保護其傳統特色也尤為重要。


推薦閱讀:

織女:因為寂寞才下凡
八月,七夕,學墨,沉澱
七夕節讀舒婷《致橡樹》(2組)
在變成「情人節」之前,古人過的七夕是什麼樣的?

TAG:七夕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