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勝會---中國的鬼節
盂蘭勝會,是盂蘭節時舉辦的一連串中國民間文化特色活動。這種傳統文化風俗獲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謂盂蘭節是佛教叫法,民間常稱之為「鬼節」,道教稱為中元節。時間在農曆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在盂蘭勝會中主要有幾種儀式,包括﹕請神、看神功戲、派平安米等。
盂蘭勝會 - 歷史
盂蘭勝會
盂蘭勝會中的「盂蘭」由梵文Ullambana,譯來的,意為「救倒懸」,即救度亡魂倒懸之苦,是來自民間《目蓮救母》的故事。其與佛教盂蘭盆會有很深淵源,是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而於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行的超度歷代宗親的佛教儀式。經中說︰目連以天眼通見其亡母生餓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馳往白佛。佛為說救濟之法,就是於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時,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在厄難中者,集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供養十方自恣僧。七世父母得離餓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樂。
盂蘭勝會在香港最為興盛,最先在咕喱聚集的地區開始,創始者是銅鑼灣的「公和堂」,後來香港各區都效法舉行。在香港島、九龍、新界各區幾乎都有舉辦,團體至少有60多個,最多在觀塘、九龍城、深水埗等舊區,上環的摩羅街、大坑摩頓台公園、西區公園海旁球場、水街、堅尼地城西寧街足球場等也有。在長沙灣保安道球場,農曆七月前後有4個不同社團租用,舉行盂蘭勝會,而早期潮州人聚集的地區上環及西環的沿海一帶,便總共有五個盂蘭勝會,包括三角碼頭、渣甸橋東邊街、正街、石塘咀和西環,以三角碼頭和東邊街歷史最悠久,其餘幾個各自因應區內發展而興起。
盂蘭勝會 - 組織
蘸燈籠習俗
盂蘭勝會的負責人有長老、總理、會長、值理等。長老是其中資深的長者,在醮會期間代表參與各種儀式;總理大多在醮會最後一日由長老主持的問杯儀式,由神明決定委任,負責來年醮會的財政和行政;會長和值理則由會員推舉,負責會方的日常運作,亦會到該區各家各戶及各大商號募捐經費。 盂蘭勝會的經費來源主要是向區內街坊募捐及依靠大會會長、副會長及各值理分擔。另外,「福品」競投亦是為盂蘭勝會向各方面籌集經費,盂蘭勝會將神前祭品供善信競投,價高者得,一般相信「福品」可保家宅平安及生意興隆,以往「福品」多為香爐或福祿壽像等,現時則改為金器或名酒等,所得金額供下屆盂蘭勝會之用。
盂蘭勝會 - 活動大士台
1、潮汕盂蘭勝會的活動主要在香港、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港澳等華人聚集之地。每年農曆七月這一個月,盛行「施孤」民俗活動。清《海陽縣誌》便有「七月賽盂蘭會,謂之施孤,又曰普渡」之記載。「施孤」民俗活動一般為:農曆七月初一日下午,家家戶戶都在自家門口置放各式各樣食物,焚香遍插每一種食物,並焚化紙錠,冥衣冥鏹,俗稱拜「開獄」。民俗認為這天地下閻王把陰司地獄裡的孤魂餓鬼統統放出來,象徵施孤活動的開始。農曆七月三十日(小月廿九日),用同樣方式拜祭,稱為拜「禁獄」。
2、農曆七月十四日是盂蘭盆節的正日,當日下午三時,請神儀式開始,首先由道士誦經,然後是舞蹈表演,接著就是出發請神。與會者沿路洒水以除穢氣,還有人提著燈籠及捆著紅繡球的柳枝開路。由會場出發,請出沿路古廟神像,之後折返會場安放於神壇。常見的有「天地父母」、「南辰北斗」、福德老爺、城隍爺及區內廟宇的觀音、天后等。在返回會場的途中舉行「游神」,把神像抬到附近街道及重要建築物,隊伍由長老帶領,值理、家屬、街坊會員、樂師、戲班等隨行,沿途扛著香爐,敲鑼打鼓、奏樂及舞蹈,藉此祈求菩薩保佑街坊平安。安放神像後,請神隊伍會一起吃湯圓。
神功戲
3、然後是神功戲。「功」是功德,以大戲娛樂神靈和生人,故稱為「神功戲」。盂蘭節神功戲會在農曆七月十五至十七一連三晚演出。最初只是潮州皮影戲,現在的大型盂蘭勝會通常都有專業戲班演大戲,讓先人在接受功德之餘,更可娛樂街坊。 4、最後派平安米。在香港的潮汕商人以經營米業為多,所以在盂蘭勝會的最後一天,會派米予各位善信,這道程序只有在香港盂蘭勝會上才有。在派米前一晚的午夜時分,會為無主孤魂舉行超渡儀式,既為救濟貧民,亦為先人積福,謂之「平安米」。除米外,有些盂蘭勝會派發的「福品」亦包含麵條和雨傘等家居日用品。 5、在盂蘭勝會上,除了誦經,道教有一種儀式叫散花解結,也可超渡亡魂。道士一邊念經一邊把花散落各處,用於超渡那些枉死、心有不甘的野鬼,希望這些鬼可以從花開花落中,明白到人生盛衰的道理,從而接受自己的命運。盂蘭勝會,有琳琅滿目的陳列品、各式花燈、雕花大香、佛道主持、專業大戲等等。把盂蘭勝會說成是個中國傳統色彩的「嘉年華會」並不為過。
盂蘭勝會 - 傳說
盂蘭勝會
1、盂蘭勝會的由來有這樣的傳說:佛籍中的目連僧因他母親罪惡深重,死後墜入餓鬼道中,目連送食,可是食物進了她的口,就化為烈火,目連為拯救母親,求佛指示佛給他一套盂蘭盆經,說念此經,可招來四方之神,一起拯救他母親。後來對沒人祭祀的孤魂餓鬼,也進行建醮超度祭奠,名為施孤,也叫盂蘭勝會,沿襲而有此風俗。 2、現在潮汕城鄉七月施孤活動還是很流行,不過大多簡化了。潮汕盂蘭勝會的活動還帶到馬來亞、泰國、印尼、港澳等地,凡有潮人聚集的地方,至今此民俗活動仍很盛行。相傳農曆七月鬼魂可到人間,民間將七月半定為「鬼節」,進入七月,在路邊燃香燭燒街衣焚冥紙,成了香港街頭巷尾的一道常見風景,紀念亡親也超渡遊魂。清晨走在社區小街,一堆堆祭祀用的白飯、水果還留在那裡,昨夜已款待過冥冥之中的鬼魂,似乎這簡單的儀式,便打通了塵世與陰間,安撫了陰陽兩界的心靈。 3、更為隆重的是盂蘭勝會上一座座神壇、一場場法事。在神靈前虔誠上香,祈求家人的安康,裊裊升起的清煙把自己的心愿帶走,將祝福留下。真正可以流傳長遠的傳統文化,向來就不僅僅是熱鬧、繁雜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有實在內容,和可以說服千秋萬代的價值。不是相機快門一動後的相片,而是人們真實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香港盂蘭勝會就是如此。
盂蘭勝會 - 申遺盂蘭勝會
時任香港潮屬社團總會主席的馬介璋聯同會內多位骨幹成員認定,每年舉辦的「盂蘭勝會」甚具特色,而且習俗已經深入民心,成為中國社會上重要的文化遺產,於是建議向國家申報,將「盂蘭勝會」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致力保護「盂蘭勝會」的文化資源。籌備了3年之後經過香港特區政府的專家小組審批,再報國家文化部的專家小組審批,2011年6月3日,香港潮人「盂蘭勝會」成功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女性乳腺癌發病率高?
※俄羅斯將擊落馬航的「山毛櫸」導彈部署到中國周邊意欲何為?
※中國書法工具手冊(上冊)(一二七)
※中國的「性開放」正在衝擊著一夫一妻制
※中國尚未掌控的核心技術清單10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