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生死觀

經文:傳7:2;約11:25;來9:27

生與死是人世間正常不過的事情,曾有報道稱,全世界每天都有364321人出生,147137人死亡。就是在我們的身邊,每天都會有不少人出生,亦有不少人死亡。如果單純地以數字理解生與死,我們就不會為生與死的現實而大驚小怪,生與死的話題也頓時顯得無比乏味。然而,生與死顯然不能這麼簡單地理解,因為生與死即是人生的全部,對於生與死的理解直接影響著每一個人的人生方向及生活態度。因此,古往今來,有很多人一直在關注生與死的話題,探索生與死的秘密。在思考的過程中,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見解,而這種見解也直接影響他的人生。作為基督徒,當然也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以上所讀的三節經文,勾勒出了基督教生死觀的基本輪廓,藉著這三節經文,我們可以看到基督徒的生死觀,從而幫助我們正確地面對生與死。

一、正視死亡

「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 (傳7:2)

對於「死亡」的話題,國人一直諱莫如深。孔門弟子季路滿懷信心地將關於「死」的問題拋向老師時,博學多才的老夫子給出了一個令人失望的答案——「未知生,焉知死」。或許正是因為孔子的這種態度,之後的儒家學者一直未曾涉及「死」這個話題,以致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缺少了對「死」的思考。發展到後來,非但不願思考「死」,甚至連「死」字都不願提起,從人們對「死」的種種諱稱可以看出,帝王之死稱為「駕崩」,平民之死稱為「離世」,老年之死稱為「登仙」,少年之死稱為「夭折」,正常之死稱為「正寢」,意外之死稱為「遇難」,和尚之死稱為「圓寂」,道士之死稱為「羽化」……之所以如此避諱「死」的話題,原因就是不敢正視「死」。然而,逃避死亡的話題並不能逃避死亡的事實,逃避的行為不過是類似掩耳盜鈴的自欺欺人之舉。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曾經說過:「世上有許多事情是我們無法預知的,但有一件事我們卻清楚知道一定會發生,那就是『死亡』。聰明人會好好預備,愚蠢人則只知道逃避。」此話可謂一語中的,可謂入木三分。

基督教的信仰從不避諱死的話題,傳道者提醒我們:「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對這句話,《現代中文譯本》的翻譯更加直接:「活著的人應該常常提醒自己,死亡在等著每一個人。」為什麼我們必須正視死亡呢?因為對「死」的態度,會影響「生」的質量。有基督教學者將孔子的話反過來說——「未知死,焉知生」。此話很有道理!

從基督教的聖經來看,自始至終都在討論「死」的話題。聖經的第一卷書《創世記》,即記述了死的由來,之後的很書卷或多或少地都提到了「死」,直到聖經的最後一卷書《啟示錄》,為「死」做出了最為圓滿的解決。從某種意義上講,基督教的信仰正是要探討關於「死」的話題,也正是要解決關於「死」的問題。因此,基督徒不避諱死亡,反倒以積極的心態正視死亡。

一位詩人如此祈禱:「耶和華啊,求你叫我曉得我身之終,我的壽數幾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長。」(詩39:4)對於死,每個基督徒都會有這樣的坦然。

二、跨越死亡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11:25)

有了對死亡的正確態度,就要解決死亡的問題。當代著名學者劉小楓說:「理解死—生不是基督信仰的最終落腳點,戰勝死、敬重生才是基督信仰的關注要點。」

談到解決死亡的辦法,就不能不談死亡的原因,因為只有如此才可「對症下藥」。「死」從何來呢?讓我們從聖經的記述來看,始祖違命之後,罪入了世界,死隨之而來,經上說:「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5:12)當世人都因罪而必須經歷死亡的時候,耶穌基督主動為全人類解決了罪的問題,「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彼前2:24)。基督的捨命戰勝了死亡,讓我們的生命可以永存,一切樂意接受基督的人,都可以因他的寶血而跨越死亡。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11:25)「他(上帝)所賜給我的,叫我一個也不失落,在末日卻叫他復活。因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並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約6:39-40)信仰上帝的人雖然也會死,但他們的死不是永死,乃是睡覺(參約11:11-13),當基督再臨時,都要醒來,即復活。使徒保羅筆下的復活令人神往:「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林前15:52-53)

基督耶穌以死戰勝了死亡,我們因信跨越了死亡。自此,我們不再懼怕死亡,不再貪生怕死,對於死會有一種無比坦然的心態。使徒保羅說:「我們活著,是為主而活,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活也好,死也好,我們都是屬主的人。」(羅14:8,《現代中文譯本》)對於生和死,有了這樣的坦然,還有什麼可懼怕的呢?他生活一定會充滿陽光,充滿喜樂。跨越死亡的人生何其美好!使徒保羅寫詩道:「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林前15:55)每一個相信上帝的人,都可以與保羅一同唱和。

三、珍愛生命

「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還有審判。」 (來9:27)

當一個人解決了「死」的問題之後,他的「生」就會顯出其價值,他不再貪生怕死,不再畏首畏尾,他會以積極、樂觀、勇敢的心態度過自己的人生。然而,人的生命終歸是有限的,且是短暫的,在這有限的年日,怎樣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實,更有意義?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怎樣才能使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呢?《希伯來書》的警告非常重要——「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還有審判。」這個警句提醒我們,要敬畏生命,珍愛生命,不可遊戲人生,虛度光陰。經上說:「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上帝都必審問。」(傳12:14)知道這個事實,我們怎敢放縱私慾,任意妄為呢?

首先,珍愛生命就要珍愛身體,使徒保羅說:「豈不知你們是上帝的殿,上帝的靈住在你們裡頭嗎?若有人毀壞上帝的殿,上帝必要毀壞那人,因為上帝的殿是聖的,這殿就是你們。」(林前3:16-17)上帝賜給了我們健康的身體,但我們卻將它折騰的千瘡百孔,有誰懂得去珍愛身體呢?吸毒、抽煙、酗酒、縱慾……沉迷於這些事情的人,無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另外,人們不知休息地過度勞作,也是不太珍愛身體的表現,曾有人說,人年輕的時候豁出命賺錢,年老的時候豁出錢保命,這是何苦呢?我們當然應該積極創造財富,但一定要記得保重身體。

其次,珍愛生命就要關愛他人,因為我們的生命只有在關愛他人的時候,才顯得更為偉大。我們固然要珍愛自己的生命,但決不能奉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等極端自私的處世哲學,在關愛自己的同時,也要做到關愛他人,努力做到耶穌基督要求於我們的「愛人如己」。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兼教育家愛默生說過,人生的道德標準有三:1、要自己活下去;2、讓人家也活下去;3、幫助別人活下來。基督徒的人生就應該是這樣的人生。

一位詩人禱告上帝說:「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90:12)這應該是每個基督徒的心聲,因為只有在上帝的帶領下,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加充實。

以上所述,便是基督徒對生與死的基本觀點,我們正視死亡而不避諱死亡,跨越死亡而不畏懼死亡,珍愛生命而不輕賤生命。不論你是誰,如果你認識了基督,接受了基督教的生死觀,就可以正視死亡並跨越死亡,從而以敬畏的心善待生命。果真如此行,我們的人生就一定更有意義,就如同使徒保羅所說的那樣:「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1:21)

推薦閱讀:

夢生醉死,也許生死之間也是個夢
父母生死決釋義
有一種力量,穿透生死
凈土法門:百年一瞬間,得辦好生死這樁大事

TAG:基督 | 生死觀 | 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