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皖南往南,贛北風景獨好

皖南往南,就是江西與浙江衢州交界的地方。這也是G56沿線鄉村風光最密集的地區,著名的婺源、江灣景區就在這一帶了。

當然,以「資深」越野族自居的我們,總會找一些不太出名但又別具特色的景點去「出沒」一下。沿G56過黃山再往南到婺源縣,從一個叫李坑的出口下高速,到了一個叫篁(huáng)嶺的村子。

這是個彷彿掛在山崖上的古村,典型的山居村落,民居圍繞山泉(古徽州叫水口)呈扇形梯狀沿山勢錯落布建。

這個村子廣受越野族和攝友青睞是因為獨特的秋曬方式——房子都建在山坡上,沒有寬敞的平地可以晾曬秋收的農作物,每家每戶就在屋前用竹木搭起專門的晾曬架,再把需要晾曬的玉米棒子、紅辣椒、瓜籽、臘肉、南瓜……用一個個圓圓的大竹匾曬出來,紅彤彤金燦燦的作物和粉牆黛瓦的民居形成炫麗溫暖的豐收場景,引得各路攝友紛至踏來,漸漸形成了現在的旅遊規模,於是村裡建起了空中索道,在對面山坡的梯田裡種滿油菜花,用「梯田花海」把秋曬的景色一直連到了春天。

在村裡上上下下走了一圈,對這個地無三尺平的村落十分感嘆:數百年來,村民早已與崎嶇的地形「和解」,也正是自然條件的局限激發了先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從而在求生存中造就了這處中國絕無僅有的「曬秋人家」。

我們為了躲避遊人,定了個既不是春天也不是秋天的日子去,古村的旅遊指數已經很高了,售票處建在離村口很遠的地方,門票的價格當然也不會低。不過數百棟徽派古民居能基本完好地保留下來實屬不易,雖然如今的景緻已不是攝友初到時的模樣了。

從篁嶺村出來,沿G56繼續前行,在晚飯時趕到鄱陽湖邊的都昌縣。到都昌的理由很簡單,環鄱陽湖的縣城我們都去過了,這是最後一個縣城。

這裡的景色很符合我們旅行的方式,自然風光不錯,也沒有幾星級景區圍起來收高額的門票,車在田野里緩行,時不時有殘留的祠堂、牌坊闖進視野……

我們事先計劃想看的地方有汪墩鄉石樹村圍屋、東方百慕大之稱的老爺廟景區,都昌縣唯一的省級歷史古村——蘇山鄉鶴舍村。

住在都昌縣城,很方便早出晚歸地在鄱陽湖周邊出沒,一大早出發去位於汪墩鄉石樹村看圍屋,這大屋(真正意義上的大屋)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近300年,佔地約11畝,近7200多平方米,是一幢擁有大、小房間138間,大天井48個,小天井難於計數的磚木結構的四間、六進棋盤屋,曾以「一村一屋」遠近聞名,進入圍屋裡,如進了迷宮,但由於1998年發大水被淹,村裡人全撤了出來。

我們在空無一人的大屋裡轉來轉去,一會兒兩人就走到不同的巷子里了,木質的門窗樓板大多已經朽壞,不少泥牆搖搖欲墜或已坍塌,天井裡的大石板也布滿了青苔,偶爾一陣風吹來,不由得人後背發涼。此情此景真讓人扼腕痛惜!

村中有古籍記載,「石樹圍屋 」建成後,全村44戶共280餘口村民都居住在宅內,村裡人互相拜訪,下雨天不用帶雨具,走濕路。如此規模的生活場面讓一家基本只有三口人的我們很難想像,看來,隨著大屋消失的還有抱團而居的客家人的生活方式。

老爺廟在鄱陽湖邊的龍頭山上,明代的建築,據說最早是定江廟,廟外左下方的岩石上有「水面天心」摩岩石刻,相傳為明太祖朱元璋手跡。廟裡香火很盛,是江西省省級保護文物。

站在廟外的平台上觀望,煙波浩渺的鄱陽湖一覽無餘,不時有大小船舶緩緩而過,湖邊灘涂水草肥美,大概就是網路上傳說中的「草原」,一群牛兒悠閑地吃著草,從湖上吹來的風出乎意料的大,驕陽下大風呼嘯,吹得人皮膚髮麻……

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在「草原」上歡奔撒野,一會兒和牛兒合合影,一會兒望著船隻從水天連接處緩緩駛來,又消失在另一邊的水天連接處。

蘇山鄉的鶴舍村是我們此行的最後一站。古村為徽派建築,是都昌縣唯一的省級歷史古村。據說村子從東漢末年就開始建了,明代初期發展為完整的村落,粗粗算來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

我們到時已經是午後了,幾位老人坐在祠堂的大石凳聊天,我們也加入了其中,老人告訴我們全村大多姓袁,明清時期先人耕讀並重、農商並立,出了不少做官的和發財的,得以修建牢固精美的私家大宅。

村裡尚有保存較完整的明清建築23棟、巷道15條。我們沿著古屋、石巷邊走邊看,房屋都大門緊鎖,從銹跡斑斑的古老鎖具上可以看出屋主人曾經的生活十分講究。老人說目前全村有200餘戶、800多人。可我們看到的不到百人,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

村子呈現著兩種風貌:一邊是老屋一邊是新宅,中間由一個大大的長方形水塘隔開,老房子的屋檐用白色的寬線描出了醒目的輪廓,倒映在池塘的水裡,在村外的連綿群山陪襯下,構成了一幅清幽的古村山居圖。

其實,看古村往往是痛心之旅,我們博大精深的農耕文明,不知不覺中就被遺忘了,我們的家裡曾經雕樑畫棟,我們的村莊曾經雞犬相聞,我們的田野曾經牧笛悠揚……如今即便我們拂去厚厚的歲月塵埃,都找不到了。


推薦閱讀:

《冰雪山川》風景美圖
環遊世界遇見未知的風景
慢下來,看更好的風景
異域艷女風景線

TAG: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