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戰國諸侯魏惠王:錯失人才與霸業

魏惠王在用人方面只學到了爺爺的皮毛,錯失商鞅、孫臏並使其落入秦、齊兩大勁敵之手,似乎早就給魏國的中衰打下伏筆。

魏惠王 插圖:老牛

前335年,魏惠王迎見了名重當時的孟子。5年前馬陵之戰的慘敗歷歷在目,喪師10萬,大將龐涓自殺,就連太子申也被齊軍俘虜。更糟糕的是,魏軍隨後遭秦、趙、齊聯手攻擊,大將公子卬被自己當年棄用的中庶子衛鞅誘捕,河西之地盡喪於秦。三家分晉之後第一強國的餘暉漸落,魏惠王痛定思痛,決心「卑辭厚幣以禮賢者」,孟夫子正是在這時來到魏國的。

儘管禮賢養士並非強國奧秘,但對魏惠王來說更像家國傳統,爺爺魏文侯開闢了強國之道與濟濟朝堂的文武之才:任用魏成子、翟璜、李悝為歷任相國,西門豹為鄴縣令,命樂羊攻取中山,吳起鎮守西河,開啟系列改革,與此同時,禮賢下士,延用卜子夏、田子方(子貢弟子)、段干木(子夏弟子)等受人尊重的儒師。《資治通鑒·周紀》記載了一個故事,魏惠王的父親還在當太子時,有次在路上碰見老師田子方,下車行禮,沒想到對方卻不回禮,生氣的太子問道:「富貴者驕人乎?貧賤者驕人乎?」田子方直言以對:當然是貧賤的人更有資格自高自大,言語不和大不了納履而去,又有何損?太子馬上受教致歉。後世史家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中也稱:「魏文以大夫僭國,禮賢下士,以收人望,游士依以發跡,實開戰國養士之風,於先秦學術興衰,關係綦重。」

不待孟子拂去風塵,魏惠王馬上問之以利,遂引來對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的一番高論。可想而知,在列國兼并征伐劇烈、魏國急謀重振國威的當時,如此迂闊之論如何能吸引魏惠王呢?或許,更關鍵的問題在於,魏惠王問錯了人,無論是亞聖孟子、陰陽大家鄒衍還是名家辯士淳于髡都非能幫他解決問題的王霸縱橫之才,如錢穆所言,魏文侯當年對儒士的禮敬更多出於收攏人望,為他打下富國強兵基礎的人則是法家李悝與兵家吳起。

在列強攻伐走向一統不到200年的時間裡,歷史留給魏國的機會不多。打開戰國初年的地圖,魏國西有秦國,東有齊國,南有楚韓,北有趙國,位於兵家所謂「四戰之地」,易攻難守,極端兇險。魏國的幸運只是在於佔了先機,魏文侯啟用李悝變法強大之時,比幾乎開始於同一時期的齊國任用鄒忌改革、韓國任用申不害改革、秦國任用商鞅變法,至少早了好幾十年時間。前369年,經過與弟弟緩的一番爭奪,魏惠王即位,而他得以成功即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圍攻魏軍的韓、趙兩軍意見發生分歧,韓軍夜半撤退所致。值得警惕的是,傳統友好、聯合擴張的「三晉」自此生怨,列國強大,大國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這一切都考驗著夾縫之中的魏國與即位不久的魏惠王。

繼續變革與遷都大梁

魏文侯時期,成為後世變法範本的李悝變法著眼於「富國強兵」。經濟方面,李悝主張「盡地力之教」,打破井田制的束縛,鼓勵國民開墾荒地、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此外,推行「平糴法」,年成好時政府以平價收購餘糧作為儲備,荒年時再以平價出售,以抑制糧價波動與商業投機。政治方面,李悝主張破除舊制,論功行賞,為了保護私有財產及其統治地位,李悝編纂了中國首部系統法典——《法經》。幾十年後,商鞅由魏入秦,幫助秦孝公變法,正是帶著這部《法經》而去的。

李悝

變法有成後,李悝建議魏文侯主動出擊,擴張地盤,目標正是西方的秦國,推舉的作戰將領則是一代兵家吳起。吳起訓練了5萬多的精銳之師——「魏武卒」,歷經大小64戰,奪取秦國河西500多里土地,將秦國壓制在洛水以西長達80年。

又經過魏武王此後20多年的經營,魏國已然成為諸侯國中最為強大的國家。然而,魏惠王在即位之初即不得不面對與韓、趙兩國的戰爭,不用說,還有宿敵秦國。前364年,秦軍石門一戰,大破魏軍,斬首6萬,取得秦國歷史上的首次大勝。兩年之後,三晉因為利益衝突爆發大戰,就在相國公叔痤大敗韓趙聯軍不久,秦軍乘機攻打魏國少梁,大敗魏軍,公叔痤本人也成了俘虜。

此時,魏國國都在安邑,受秦、趙、韓三國包圍,只有上黨山區一線可以與河內交通,一旦有戰爭,形勢危急。因此在前361年,魏惠王決定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一帶),因此,後來他也被稱作梁惠王。遷都之後,魏惠王興修水利,開發川澤,開鑿運河,將黃河之水通過圃田澤,引到大梁城外灌溉,同時派大將龍賈在大梁以西修築長城,以防秦國進攻中原。

此前,三晉領土犬牙交錯,魏國國土尤其分散,魏惠王通過與韓國交換土地,取得軹道交通要道,控制了通過太行山的交通線,更將在中原的大片土地連在一起,從而佔據了有利形勢。

應該說,在梁惠王即位的前十來年時間裡,經歷上述一系列改革以及與秦、趙、韓三國互有勝負的多輪戰爭,魏國國力不斷上升,達到了強盛之巔。前356年,在魏國壓力下,魯共侯、宋桓侯、衛成侯、韓昭侯都入魏朝見魏惠王。與此同時,各國之間拉攏與國的活動空前活躍,各國國君頻繁會見結盟。耐人尋味的是,也是在這一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齊、韓、楚相繼變法,列國圖強,大國之戰即將開啟,用不了多久,魏惠王就開始為自己當年犯下的錯誤懊悔不已。

錯失商鞅:最大的錯誤

經歷了前362年與秦軍的那場大敗,慘遭俘虜的公叔痤雖然後來被釋回國,但他一直鬱鬱寡歡,很快病入膏肓,在一年後去世。

魏惠王對公叔痤很器重,在他病重之際,特地趕去探望,並詢問後事:「你的病萬一有什麼不測,寡人的社稷怎麼辦?」公叔痤推舉年輕的中庶子衛鞅接替自己。魏惠王聽後默不作聲,公叔痤明白了他的心意,於是請魏惠王屏退左右,然後說:大王,如果不任用衛鞅,就一定把他殺了,不能讓他離開魏國。魏惠王看了眼病危的公叔痤,只好答應他。

魏惠王走後,公叔痤大約心裡過意不去,又把衛鞅叫來,將剛才發生的一切都告訴了他,然後抱歉地說:「我這是先君後臣,先公後私,你趕快跑吧!」沒有想到,衛鞅卻淡然以對:「大王既然不聽主公的話用我,又怎會聽您的話來殺我呢?」

果然,魏惠王不但沒殺他,還對身邊的人說:「以公叔痤的賢能,竟然讓我把國事交給衛鞅,豈不是太荒唐了?」然而,歷史很快證明荒唐的不是公叔痤,而是魏惠王。

商鞅

公叔痤死後,衛鞅料知自己在魏難受重用,便離魏去秦。在那裡,剛登大位的秦孝公即發布了「求賢令」,四處招攬各國人才。此後的故事人所共知,少好刑名之學、熟習三晉變法之道的衛鞅,最終以富國強兵之術打動孝公,先後在秦國進行了兩次變法,以其封地得名的商鞅而留名史冊。

儘管師法李悝,但商鞅的變法更為徹底。他廢領主制,行地主制;廢封建制,行郡縣制;廢世襲制,行任命制。成功的關鍵還在於智慧與血腥。商鞅一面用軍功取代血統,在鼓勵軍民奮勇殺敵的同時,加強國君權力,削弱貴族權勢,一面在基層推行保甲制和連坐法,將全國變成了一座監獄和軍營。這種能最大限度調動國家財富與資源、兵民合一的新制度,事實上為秦國最終在兼并戰爭中的取勝奠定了基礎。

秦國的國力很快強盛起來,歷代國君東進拓疆的夢想再次被提上日程。東進的首要障礙正是魏國,商鞅對秦孝公說:「秦與之魏,譬如人之有腹心患,非魏並秦,秦即並魏。」況且,三晉之間戰事不斷,對秦國來說,需要的只是一個時機。

前354年,魏軍圍困趙都邯鄲,被圍魏救趙的齊軍大破於桂陵。得到機會的秦軍趁機東進,元里一戰,斬首魏軍7000,並攻取少梁。兩年後,商鞅率軍攻入河東,奪取魏國舊都安邑。次年又攻陷魏國重鎮固陽。

商鞅對魏國的傷害不僅於此。經歷桂陵之戰與對秦一系列挫敗後的魏國依然強盛,《戰國策·齊策》的記錄中,蘇秦對齊閔王說:「昔者魏王擁土千里,帶甲三十六萬,其強北拔邯鄲,西圍定陽,又從十二諸侯朝天子,以西謀秦。」面對魏惠王來勢洶洶的合縱之兵,商鞅出使到魏,勸說魏惠王除號令宋、衛、鄒、魯等小國以外,北面爭取燕國,西面爭取秦國,先稱王,然後再圖齊楚。好大喜功、早有稱王之心的魏惠王竟然聽取了商鞅的連橫之策,如此一來,秦國成功地「禍水東引」,將魏國的進攻重心轉為齊、楚。

秦國接下來所做的,仍然是伺機出動,不斷東進蠶食魏國領土。前342年,馬陵一役,齊軍大破魏軍,秦軍乘機攻打魏國。前340年,商鞅利用與魏軍將領公子卬的交情,將其誘捕,隨即大破魏軍。

魏惠王這時才連連嘆息,自己當初沒有聽公叔痤的話,至於是後悔沒有用他還是殺他,就不得而知了。

秦國的高明在於,每次蠶食之後依然有更好的說辭與謀略,因為很快,張儀即將登台。同時,魏惠王也悲哀地發現,由於實力的縮減,魏國的迴旋餘地正變得越來越小。

再失孫臏:震撼國本的失敗

如果說沒有聽信公叔痤的話,錯失商鞅,使魏國的宿敵秦國一躍成為諸國之首,那麼偏信龐涓,使孫臏最終逃往齊國,則讓魏惠王體驗到了震撼國本的慘敗。

龐涓與公子卬、龍賈,均為魏惠王即位不久後親自選拔的青年將領。魏惠王對龐涓的將才一直非常激賞,將他與當年的吳起相比。而就在前362年,老將公叔痤被秦軍大敗之後,龐涓的精銳之師被調到河西前線,一度攻破秦都櫟陽,重奪河西,逼迫秦孝公遷回秦舊都雍。

孫臏

也正因此,魏惠王對龐涓極為信任,當龐涓後來因為嫉賢妒能,誣陷前來投效魏國的師兄孫臏私通齊國時,魏惠王完全不明就裡。孫臏被逮捕下獄後,龐涓又假意向魏惠王求情,免去孫臏的死罪,而對其施以殘酷的臏刑和黥刑。明白遭受陷害的孫臏最終憑藉裝瘋賣傻,自逃離齊國起,他與龐涓的較量,也是兼并之戰中齊、魏的較量便已不可避免。

前354年,趙國進攻魏國的附庸衛國,魏遂率領宋、衛聯軍圍困趙國都城邯鄲。次年,趙國向齊國求援,田忌、孫臏帶領8萬齊軍在桂陵設伏,大敗回師救援大梁的魏軍,主將龐涓被擒。

桂陵之戰的失敗,引來秦國和楚國趁機圍攻,但魏軍後來逐步扭轉戰局,最終攻陷邯鄲,並在前352年與韓軍聯合,打敗齊、宋、衛聯軍。這場戰爭,最終以魏國與諸國講和告終,魏國雖然由此轉衰,但實力損失並不大,龐涓被擒後,也被放回魏國,再度為將。

真正讓魏國受到震動的是13年之後的馬陵之戰,戰爭的對手仍是孫臏率領的齊軍。前342年,魏國攻韓,韓向齊求救,齊國等魏韓兩國各自疲倦之際,方於次年派兵救韓。面對太子申、龐涓率領的10萬大軍,孫臏用「減灶誘敵」之策,以驕敵軍,最終誘騙龐涓輕騎兼程,進入孫臏設在馬陵的伏擊圈。在齊軍萬箭齊發之下,魏軍主力被全殲,太子申被俘,主將龐涓羞憤自殺。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慘敗後,魏國又遭到齊、秦、趙的三面圍攻,接連兵敗。前336年,無力抵抗的魏惠王不得不採納相國惠施「變服折節而朝齊」的建議,使齊國停止進攻,並引起楚國對齊國的報復。

此後,魏國國力嚴重衰退,已基本失去與天下爭雄的實力,不得不在縱橫術士的口舌間,搖擺於秦國與齊、楚諸強之間。

「忽縱忽橫」下的衰弱

前332年,秦惠王派遣此前未受魏惠王重用的公孫衍(犀首)為將,大舉攻魏,兩年間攻取魏國上郡雕陰,俘虜大將龍賈,斬首8萬。此後,魏惠王在對秦的戰爭中,接連丟失曲沃、焦、汾陰、皮氏等地,狼狽不堪。

前328年,落魄的魏人張儀打動秦惠王,事以客卿。同年,秦惠王派公子華與張儀圍攻魏國蒲陽。打下之後,張儀反而請秦王將其歸還魏國,並送公子繇到魏國作為「質子」,以鼓動唇舌,推行其連橫之策。比起這些小恩小惠,魏惠王的回報是驚人的,他將上郡15縣連同少梁都獻給了秦國,從此開始「以地事秦」的無奈之途。

由於兩人見解相悖,張儀入秦不久之後,公孫衍便離開秦國而成為魏將,開始聯合別國,實行「合縱」之策以對抗秦國。前323年,公孫衍發起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相王」,以擴大合縱戰線,但由於列國的內部矛盾,成效甚微。直到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聯軍討伐秦國,進攻函谷關。一場大敗之後,合縱之舉便再也難成氣候了。

而在忽縱忽橫的搖擺政策下,魏國已然徹底淪落為二流國家。前319年,帶著曾有的雄心與諸多遺憾,魏惠王溘然長逝。94年之後,魏國滅亡。再過4年,秦國掃滅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統一帝國。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女人對你不感興趣的五大表現,只有傻男人才看不出來
報告:全球AI人才只有2萬多,僅3000人在求職
女人光長的好看沒用,會穿衣的女人才最漂亮!
曹操給接班人留下了一筆非常可觀的遺產,那就是一大批人才
水滸中,此人才是宋江的第一心腹,沒他就沒有後來的老大宋江

TAG: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