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懺悔主義
星雲大師講演集
佛教的懺悔主義
時間:公元一九八四年七月廿一
地點:台中中興堂
對象:法師、居士(弟子方杞記)
一.生活上的懺悔與知識上的懺悔
二.人事上的懺悔與工作上的懺悔
三.感情上的懺悔與修持上的懺悔
四.行為上的懺悔與心理上的懺悔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今天我要和各位講的題目是「佛教的懺悔主義」。
平時我們的衣服骯髒了,穿在身上非常不舒服,把它洗乾淨再穿,就覺得神清氣爽;身體有了污垢也要沐浴,沐浴以後渾身上下舒服自在;茶杯污穢了,要用清水洗凈,才能再裝水飲用;家裡塵埃遍布,也要打掃清潔,住在裡面才會心曠神怡。這些外在的環境、器物和身體骯髒了,我們知道拂拭清洗,但是我們內在的心染污時,又應該如何去處理呢?
當我們的心受到染污的時候,要用清凈懺悔的法水來洗滌,才能使心地無污邪,使人生有意義。懺悔的法水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功效呢?下面我分成四點來說明佛教的懺悔境界:
一.生活上的懺悔與知識上的懺悔
我們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三業在有心無心之間,不知做錯了多少事情,說錯了多少言語,動過多少妄念,只是我們沒有覺察而已。所謂「不怕無明起,只怕覺照遲」,這種內心覺照反省的工夫,就是懺悔。
懺悔在生活上有什麼作用呢?它能幫助我們什麼?
第一、懺悔是認識罪業的良心。
第二、懺悔是袪惡向善的方法。
第三、懺悔是凈化身心的力量。
在日常的衣食住行生活中,能夠修持懺悔的心情,就能得到恬淡快樂。好像穿衣服時,想到「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古訓,想到一針一線都是慈母辛苦編織,密密愛心,多麼令人感激?如此一想一懺悔,布衣麤服不如別人美衣華服的怨氣就消除了。吃飯,想到「一粥一飯,來處不易」,粒粒米飯都是農夫汗水耕耘,我們何德何能?豈可不好好的珍惜盤中飧?慚愧懺悔的心一生,疏食淡飯的委屈也容易平息了。住房子,看別人住華廈美屋,想想「金角落,銀角落,不及自家的窮角落」,覺得有一隅陋室可以棲身,遠勝於天下多少流落屋檐的風雨人,懺悔的心一發,自然住得安心舒服。出門行路,看到別人轎車迎送,風馳電掣好不風光,想想別人為此曾熬過多少折磨,吃過多少苦楚,是心血耕耘得來;而自己努力尚不夠,工夫還不深,自然以足代輿,如此安步當車,倒也洒脫自在了。一念懺悔,使我們原本缺憾的生活,突然時時風光、處處自在,變得豐足無憂起來,這就是能夠常行懺悔的好處。
懺悔,是我們生活里時刻不可缺少的美德。懺悔像法水一樣,可以洗凈我們的罪業;懺悔像船筏一樣,可以載運我們到解脫的涅槃彼岸;懺悔像藥草一樣,可以醫治我們的煩惱百病;懺悔像明燈一樣,可以照破我們的無明黑暗;懺悔像城牆一樣,可以攝護我們的身心六根;懺悔像橋樑一樣,可以導引我們通往成佛之道;懺悔像衣服一樣,可以莊嚴我們的菩提道果。《菜根譚》里說:「蓋世功德,抵不了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犯了錯而知道懺悔,再重的罪業也能消除。
懺悔雖然有如此殊勝的功德,但是一般人平居無事的時候,總是輕忽怠惰,不容易生起懺悔的心。我們常常在噩運降臨時,才懊惱自己的種種錯誤;等到病魔纏身的時候,才嗟嘆自己的荒唐無度;在經濟拮据的關頭,才正視自己的揮霍浪費;到了山窮水盡、四面楚歌的地步,才懺恨自己的魯莽;活到年老力衰、齒危發禿的時候了,才後悔少壯不知發奮向上,老大徒然傷悲。佛經上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和眾生的差別,在於菩薩有前瞻遠見,不會迷惑於一時的貪慾,造作萬劫難復的惡因;而眾生短視淺見,只看到刀鋒上甜美的蜜汁,郤渾然不顧森寒銳利的鋒刃,等到蜜汁嘗到了,舌頭也割破了的時候,已經種下無盡的苦果,後悔莫及了。人生短暫,我們應及早抗心高望,未雨綢繆,趁著年輕力壯的時候勤奮墾拓,趁著富貴豐裕的時候常行布施,趁著因緣湊泊的時候廣結善緣,創造自己未來光明而美滿的人生。
除了生活上需要反省懺悔之外,在知識上也要時時自我檢討,因為知識是一種深廣無涯的東西,常常進化變異,容易產生下面的錯誤,例如:
1.思想上的錯誤:就是佛教說的「邪知」,是學問和觀念上的偏差,譬如:不相信三寶、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輪迴……等,一旦發現自己有這種邪知,就要快快回頭猛省:「啊!我的知識錯了!」這就是思想上的懺悔。
2.見解上的錯誤:就是佛教說的「邪見」,是對人對事的看法想法不正確,譬如:否定道德倫理的價值、處事錯亂、誤解他人……等,有了這種邪見,要知道自我警惕:「啊!我的念頭錯了!」這就是見解上的懺悔。
3.言論上的錯誤:也就是佛教所謂的「邪說」,在言詞上有了缺失,譬如: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說些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話。邪知邪見有時潛藏於心中,不易發現;而邪說往往借口舌發露,變成口業,容易滋生是非,傷害別人,因此我們要守口如瓶,要慎舌如刀,時時警惕自己:「啊!我說話太冒失了!」這就是言論上的懺悔。
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的懺悔,是身體行為的自我省察;知識上思想、見解、言論的懺悔,是心理意念的凈化修持。只要常常在生活上反求,在知識上明辨,痛下懺悔工夫,就能使我們身心清凈,生命升華了。
禪宗的高僧大德,常常將生活與知識融會起來,在生活里體會知識,用知識來印證生活,以免割裂分化,徒然成了禪和子、迷路漢,白雲守端禪師說的「聲聲解道不如歸,往往人心會者稀」,就是這層意思。當一位學者向南隱禪師請示什麼是「禪」時,南隱不發一言,只是以茶水奉客,持著茶壺倒呀倒的,把茶杯注滿了,水都溢出來了,仍不停止,那位學者眼見茶水流溢滿桌,而禪師仍然專註的倒茶,毫無止意,學者慌忙提醒說:
『禪師,茶滿出來了,不要再倒了!』
南隱禪師點點頭,說:『你就像這隻杯子一樣,心中滿是偏執的看法與想法,滿滿的理論一大堆,如不先將自己心中的妄水空掉,你如何承受法水呢?』
二.人事上的懺悔與工作上的懺悔
人與人相處,日久難免有不愉快的摩擦,有時在有意無意間冒犯了別人都不知道。因此在人事的交往上,如果能常持省思懺悔的心念,天地就寬闊多了。心中不造作罪業,人事自然和睦,想開了,勘破了,像法慶禪師預言頌所言:「四大將離本主,白骨當風揚郤」,生命都把握不住,人我是非又何必執著呢?如此轉念一想,真是人生何處不春風!
過去有一位雲居禪師,曾經說過人事上的十種後悔,勸告我們不要輕忽蹈陷,這十種悔事是:
1.逢師不學去後悔:善知識難遇難求,良師給予我們的影響非常深遠,一句真實話,就能夠終生受用,像善財童子不辭艱苦去五十三參,趙州禪師活到八十歲還行腳參訪,都是因為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如果遇到了人天師範,郤不知道好好親近學習,等到機緣流失,徒然悔憾不已。
2.遇賢不交別後悔:古人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人生得一賢達知己,能夠常常切磋懇諫,是極希有難得的殊遇。我們對於犯顏直諫的賢人益友,要能傾心接納,千萬不要排斥,否則賢友諍友一一絕去,人生的好機緣也失之交臂了。
3.事親不孝喪後悔:所謂「生前一滴水,勝過死後百重泉」,父母長輩在世的時候,不能承歡膝下,甘旨奉養,甚至百般忤逆,等到慈親逝世了,縱然身後極盡風光體面,墓塚巍峨,又有什麼意義呢?「堂上雙親你不孝,遠廟拜佛有何功?」,倒不如父母活著的時候,多盡一點孝心。
4.對主不忠退後悔:跟隨上司工作,不能盡心盡責,忠於職守,等到違過被辭退了,悔恨交加,有什麼用?
5.見義不為過後悔:生命的境界,常在一剎那間取決,一念迷即卑私,一念覺即高義。如果見義不為,錯失良機,懊惱也於事無補。
6.見危不救陷後悔:良知,是一種無法欺瞞的東西,見他人危難而吝於伸出援手的人,事後總難免有「我雖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無窮悔恨。
7.有財不施失後悔:有能力布施做功德時不做,等到失去財勢機緣了才後悔,已無濟於事了。過去有一位居士對我說:『師父!您來為佛教辦一所大學,我捐助凈財。』我以為他只是說說而已,想不到沒有幾天,他真的把錢送來了。我跟他說辦佛教大學不容易,不必那麼快把錢送來,他回答:『不行啊!我現在有錢不布施,萬一將來潦倒了,想參與佛教大學建校這麼有意義的事也不行了。』,這位居士能夠未雨綢繆,已得到佛法的深深妙用。
8.因果不信報後悔:一粒稻種子撒在不同的土裡,會以不同的因緣生長結穗,沃田裡的稻穗必豐收,瘠土上的稻穗必貧枯,一粒稻種子都有因果差異,我們要相信「如是因,如是果」的業報真理,時時警惕自己,不要放逸六根種下惡因,否則感受惡果時已噬臍莫及了。
9.愛國不貞亡後悔:「覆巢之下無完卵」,國家的興盛,即是國民的福祉,全體國民,不論在朝在野,不分公職私職,都應當以國脈存亡為己任,努力貢獻。
10.佛道不修死後悔:身強體健時,不好好修行求菩提,等到白髮頻添齒牙動搖了,連佛號都念不住了,把「南無阿彌陀佛」都念成「哪裡有阿彌陀佛」了,還能精進修持嗎?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等到無常來臨,才勞駕別人為我們持念「往生咒」,就太遲了。
綜合上面十種後悔來看,人際之間的因緣要及早把握,經常保持一顆懺悔的心,覺得我對不起一切眾生,有了這顆不爭不執的心,就可以避免貪瞋的染污,人事關係自然隨之和諧了。
除了人事上的懺悔之外,更要有工作上的懺悔。譬如蓋房子偷工減料,造成崩坍的不幸,良心上能不懺悔嗎?為了騙取厚利,仿冒盜用,粗製濫造,不顧商業道德,破壞國家形象,不應該懺悔嗎?只為滿足個人貪慾,而造成金融混亂,惡性倒閉,使多少人生活陷入困境,使社會籠罩了苦難陰影,能不懺悔嗎?如果人人有懺悔的善心,以大眾利益為前提,置個人得失於度外,我們的社會不就能繁榮富庶,我們的國家不就能和諧安樂了嗎?
佛經里有十種懺悔法門,為我們在人事和工作上的懺悔提出了指引,這十種懺悔法門是:
1.對諸佛懺悔:諸佛的法力,有時會與我們的腦波相通,藉相同的頻率度化我們。對諸佛懺悔,並不是要我們跪拜偶像,對木頭石像磕頭,而是要我們洗心革面,移情化性。過去有一位虔誠的信徒,每天從花園裡採擷鮮花到寺院供佛,終年不輟,無德禪師非常欣喜,就嘉勉她說:
『你每天都能虔誠的以香花供佛,真是難得。經典上記載:常以香花供佛者,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呀!』
這位信徒聽了,很是歡喜,就請求禪師繼續開示:『師父呀!我每次來寺中以香花禮佛,覺得心裡像甘露水洗過了一樣,清涼而寧靜;可是一回到家裡,面對瑣碎的家務,有時又像陷身火窟一樣,只是焦灼不安。師父呀!請開示我:如何在煩囂的塵市中,保持一顆清凈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你知道如何保持花朵的鮮艷嗎?』
信徒回答:『知道啊!只要每天換水,並且剪去下面那一截泡爛的花梗,花就不易凋謝了!』
無德禪師點頭笑道:『保持一顆清凈心,也是這樣。我們的生活環境像瓶里的水,我們就是花,要每天凈化身心,多多懺悔反省,去除腐爛的習性,長養清凈的心苗,才是禮佛的真義啊!』
信徒聽了,恍然大悟,很歡喜的作禮:『謝謝師父開示,希望以後有機會親近師父,過一段寺院修行生活,享受暮鼓晨鐘、菩提梵唱的寧靜。』
無德禪師笑了,伸指一點:『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搏跳動就是鐘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如同菩提,言語動靜舉手投足間,無處不是寧靜,何必執著寺院形相呢?』
所以在佛菩薩面前參禪或懺悔,並不僅是身體的跪拜誦念,更重要的是拋去心中雜念,息下妄緣,割捨罪業,清凈身心!
2.對父母懺悔:為人子女者,如果常常覺得有虧孝道,不能甘旨奉養,光耀門楣,因而懺悔改進,也是一種孝心。
3.對子女懺悔:為人父母者,如果常常覺得對子女哺養照顧不夠,對他們的呵護關愛不夠,因而力謀周全,必定可以做好父母。
4.對師僧懺悔:過去印度有一個迦闍國王想謀害大象王,就命令殺手穿了袈裟,偽裝成沙門的模樣前往,被大象王的母親識破行藏,勸兒子拒見以避禍,大象王決定捨身度化頑劣,因而答謝母親說:
「見袈裟一相,知是慈悲本;此心皈佛者,愍念諸眾生。
汝勿懷疑慮,宜應速攝心!被此法衣人,欲渡生死海。」
師與僧,都是傳道人,是真理的化身,是暗夜的明燈,我們即使不能效法大象王的慈悲,也應該常常慚恥於道業沒有成就。
5.對弟子懺悔:我們做師父和老師的人,也要常常反省對弟子有沒有盡心儘力教誨,以免誤人子弟,作踐人才。
6.對國主懺悔:國家保護我們,領袖領導我們,使我們能安居樂業,而我們對於國家和社會又貢獻了多少?有了這樣的懺悔心,就能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
7.對檀越懺悔:一個出家人,對信徒檀越也要有懺悔心,覺得我沒有全力為大眾解除疑難,沒有時時為大眾度化災厄,實在愧對三寶與緇素,所以要好好用心,多做一些弘法利生的事業。
8.對良友懺悔:與朋友相處,總覺得你待我太好,我對你不厚道,如此多多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才能廣結善緣。
9.對所化懺悔:譬如各位今天從四面八方千里迢迢趕來聽講,要耗費多少時間?花費多少金錢?我對各位究竟能有多少助益?一念及此,內心即有海深山積的慚愧!由於有慚愧懺悔的心,使我每次講演都很慎重,希望每一句話都能對各位有所貢獻。
10.對龍天懺悔:天龍八部護持我們,在冥冥之中加被我們,使眾多因緣成就我們,度越一切夷險,不墮愚痴迷途,我們能不好好回饋十方大眾,報答天龍八部嗎?
懺悔是如此的美好,當人人前爭後逐、暴戾愁惱時,我們要退讓禮敬、謙敬懺悔,使心地如熙日般光明,性情如和風般安祥,懺悔是多麼美好呀!可是,很遺憾的,社會上對於能懺悔改過的人,並不能真正尊重,也少見包容。譬如服刑犯人釋放之後,雖然他已經改過自新,立志向善,可是社會這麼現實,一個回頭悔改的浪子常常找不到工作,缺乏機會,沒有出路,在無立足之地的惡況下,只好變本加厲再度犯罪,實在可惜!
《五分律》中說:「若知有罪,而懺悔者,增長善根」,我們佛教徒應該有大度量、大胸襟,包容懺悔的人,協助懺悔的人。
金代禪師養蘭的公案,就是一個例子。他在寺旁庭院里栽培了幾百盆蘭花,講經說法之餘,視蘭花為愛徒。有一天,禪師因事外出,吩咐一個弟子代為照顧,這個弟子在澆水時,不小心把蘭架絆倒,整架的蘭花毀成一堆,弟子非常愧疚,決定等師父回來以後勇於認錯,甘願受罰。金代禪師回到寺里,看見蘭園裡的殘破景象,聽了弟子真誠懇切的懺悔,不但不生氣,反而心平氣和的安慰弟子說:
『我之所以喜愛蘭花,是為了用香花供佛,美化寺院,不是為了生氣發怒而種植的。生死流轉,物相無常,如果迷戀於心愛的事物,執著不能割捨,就不是禪者的行徑了!』
三.感情上的懺悔與修持上的懺悔
人生短暫,一如輕煙與飛霧。有的人追求愛欲榮華,過著愚痴煩惱的生活;有的人斷欲守空,過著清凈清涼的日子。崇高與卑微,全在感情的一念取捨。我們在感情的生活里,要有懺悔的心情,覺得這件事我對不起某人,這個地方是我錯了,這種情形是我疏忽了……,日日懺悔,日日改進,性情胸襟自然能開闊,生活品質自然能提升,否則每天被感情牽制束縛,住在五欲六塵的牢獄中,不能超拔,不能解脫,那種瞋恚驚怖、垢穢怨禍的日子,實在是苦不堪言。
佛經里記載一段事情,說明懺悔的心不但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並且能改變一個人的相貌:印度波斯匿王膝下,有一個面容醜陋的女兒,因為長得實在難看,即使貴為公主,恐怕也沒有男子喜歡她。國王不得已,只好在貧民窟中找了一位青年,賜予高官厚祿,讓他與公主成親。婚後,這個青年因為公主實在醜陋,見不得人,不敢帶她出雙入對的參加宮廷應酬,每次盛宴都是只身前往。日子一久,大家都覺得奇怪,怎麼駙馬爺老是不帶公主出來,莫非公主美如天仙,怕別人看了怦然心動,所以深藏不出?有幾個跟駙馬交情好的官員決定一探究竟,商議把駙馬灌醉,偷了他身上的鑰匙,去他家拜見美貌的公主。而被鎖在家中的公主,因為感傷自己的醜陋使夫婿在人前抬不起頭來,日日虔誠地在佛前禮拜,懺悔自己丑陋的業障。當她懇切懺悔的時候,說也奇怪,原本粗糙不堪合掌的雙手,漸漸變得雪白潤澤起來;那雙瞻仰佛像的細眼,也慢慢變得晶瑩美麗;而當她向佛陀傾訴心曲,求佛寬恕的時候,整個人忽然變得氣質高雅,儀態優美。當那些官員偷偷窺見虔誠禮佛的公主時,一個個摒氣凝神,見公主果然千嬌百媚,國色天香,幾乎看呆了。回去後紛紛數落青年駙馬自私小氣,藏美人於深宮之中。從這個故事可以了解:懺悔者常蒙三寶加被,懺悔者多能移情化性;經常在感情上懺悔的人,能洗滌一切煩惱垢,長養無邊諸善根,消除業障,種植福田。
至於修持上的懺悔,天台宗有三種懺悔的法門,就是:
1.以戒律門懺悔:精持戒律,夙夜不懈的修持,猶如大火,燒去一切情識障。
2.以功德門懺悔:常行功德,供養三寶的修持,猶如春風,消去一切煩惱障。
3.以無生門懺悔:勘破生死,修習無我的修持,猶如凈水,洗去一切知見障。
修持懺悔的法門雖多,最重要的是要真誠發露。發露,就是把自己的罪過在大眾面前坦誠無諱地說出來,從懺悔的情狀,可以看出一個人懺悔的心情。如果是上品的摯誠懇切,懺悔時會痛哭流涕,全身流血;中品的懺悔,至少也會滿身大汗淋漓,懊惱欲死;最普通的下品懺悔,則是涕淚縱橫,俯身不起。
懺悔,要發心;至誠發心,罪業才能消除。過去有一個小沙彌在走夜路時,不小心踏死了一隻青蛙,師父知道以後,神色黯然的責怪小沙彌說:
『你怎麼可以隨便踩死生靈呢?阿彌陀佛,這一來罪孽深重啊!為免業報輪迴,你只好到後山跳懸崖捨身謝罪了。』
小沙彌一聽,剎那間猶如五雷轟頂,這才知道禍根大了,只好含淚拜別了師父,萬分傷心去到山後懸崖,往下一看,唉喲!又深又暗,此時命在須臾,小沙彌心想:跳下去,粉身碎骨,必死無疑;不跳呢,三塗受苦,累世輪迴,業報逃不掉,這可怎麼辦呢?小沙彌左思右想、右想左思的,真是進退為難,忍不住掩面痛哭了起來。就在他哭得傷心的時候,有一個殺豬的屠夫經過,看到小沙彌跪在路旁哀哀痛哭,覺得很奇怪,上前追問,小沙彌便一五一十地把前因後果說了一番,屠夫聽了,頓時悲從中來,悔恨萬分的說:
『小師父呀!你不過無心踏死一隻青蛙,罪孽就這麼重,要跳懸崖自殺才能消業。我天天殺豬,屠來宰去的,滿手血腥,這罪過豈非無量無邊,不知有多深重了。唉!小師父呀!你不要跳崖了,讓我跳吧!應該謝罪赴死的是我啊!』
屠夫一念懺悔心生起,就毫不遲疑地,縱身朝懸崖一跳,正當他隨風飛墜,眼見就要命喪深谷時,一朵祥雲冉冉從幽谷中升起,不可思議地托住了屠夫的身子,救回了他的生命。
這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涵義,正是顯示修行懺悔的希有殊勝。真誠的懺悔,可以洗除我們無邊的罪孽,還給我們本來清凈的面目,譬如磨鏡,垢去而光現。
過去有一位學僧,拜訪越溪禪師向他求道:
『禪師,我潛心研究佛學和儒理二十年了,對於禪法還是一竅不通,您能開示我一些嗎?』
越溪禪師二話不說,揮手一巴掌迎面打去,嚇得學僧奪門而逃,心中莫名其妙,在法堂外越想越氣,正要轉身回去找禪師理論時,首座老禪師恰好來到。老禪師見他一臉怒容,就和藹的垂詢:
『出了什麼事嗎?到我那裡喝杯茶吧!求道的人,有什麼事值得生氣呢?』
學僧一邊喝茶,一邊抱怨越溪禪師無緣無故的揮掌打他,沒有佛門風度……,正說到氣頭上,冷不防老禪師笑了起來,揚手兜頭打了他一巴掌。學僧一怔,手上的茶杯嘩啦一聲掉在地下,半晌作聲不得。只見老禪師含笑問道:
『剛才你說已懂得佛學和儒理,只差一些禪法,我現在已用禪法供養你了,你曉得什麼是禪法嗎?』
學僧被問得張口結舌,不知如何回答。老禪師看他怔忡猶豫,再問,他還是答不出來。老禪師就捲起袖子,微笑的說:
『真不好意思,請看看我們的禪法吧!』
說著,就低低俯下身去,把破碎的茶杯一一細心撿起來,又從容拿著抹布,徐徐把濺灑了一地的茶水擦得乾乾淨凈,不留一點痕迹,這才悠然微笑立起身來,感喟的說:
『禪法,禪法,這不就是禪法嗎?』
學僧一凜,這才悟出:佛法,不是口舌啊啊的空談,而是日用修持的本領。當下拜倒受教。
四.行為上的懺悔與心理上的懺悔
我們平日在身、口、意三業上,不知造了多少的罪業:身體所造的罪業如殺生、偷盜、邪淫;口說所造的罪業如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心想所造的罪過如貪慾、瞋恚、愚痴。這些身、口、意行為上所造的惡事,稱為「十惡」,也就是十種過失。自古以來,有許多大德撰寫過許多懺悔偈文,無非是勸世人去除三業上的過失。譬如梁朝簡文帝曾作過《六根懺悔文》,為眼、耳、鼻、舌、身、意懺悔;梁武帝也作過《摩訶般若懺悔文》、《金剛懺悔文》;對聲韻學有極大貢獻的文士沈約,也作過懺悔文;陳文帝作過《妙法蓮華經懺悔文》;寶志禪師作過《梁皇寶懺》;悟達國師作過《慈悲水懺》,各朝各代文士君主的類似作品不計其數,可知不僅出家人要修持懺悔,一國之主要行懺悔,甚至全國的國民都要行懺悔,能夠這樣,這個國家的國民道德必然高尚,社會風氣也會和諧。
佛教徒如何從行為上懺悔呢?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從下面四種行為上,成就自己的慚恥正覺:
1.說好話來懺悔:無論對什麼人、什麼事,都抱著慈悲喜舍的心情,以好話去讚美,這就是懺悔。經上說:「甘露及毒藥,皆在人舌中」,為人好口齒,既能助長他人善根,又能增益自己德行,何必吝嗇呢?
2.捐善款來懺悔:多行布施,多做功德,既能驅伏貪愛,又可以惠施眾生,也是一種懺悔。
3.勤勞服務來懺悔:發心為大眾服務,來懺悔自己的罪業,《法句經》上說:「履仁行慈,博愛濟眾,有十一譽,福常隨身」,這種懺悔方式,也是福田。
4.成就他人來懺悔:多為別人著想,多成就他人好事,譬如撮合別人的美滿姻緣,「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又如別人做生意,我多光顧買東西,讓他多賺錢,表面看來是幫別人,可是功德會迴向,常常也是幫自己。像我跟別人買羅漢鞋,他一雙鞋賣一百五十元,但是我卻給他二百元,他覺得奇怪,問我說:
『大師,別人買我的鞋,我一雙賣一百五十元,他還嫌貴,要跟我討價還價;您不但不嫌貴,反而添到每雙二百元,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就說:『你一雙鞋子賣一百五十元,賺錢不多,品質無法改良,穿鞋的人也吃虧,萬一因為資金周轉不靈倒閉了,我們想買羅漢鞋穿,就再也買不到了。現在我用一雙二百元買鞋,是贊助你賺錢,你可以改良品質,擴大生意網,使天下人有羅漢鞋穿,天下人受福報呀!』
所以,有時候對別人好,就是對自己好,我們只要感到虧欠別人太多,時時慚愧懺悔,時時想去報答人,自然能獲得很大的法喜。這種由心理上的懺悔轉化成行為上的樂善好施,依經上的記載,可以有五種福報:
「一者,終不遠離一切聖人;
二者,一切眾生,樂見樂聞;
三者,入大眾時,不生怖畏;
四者,得好名稱;
五者,莊嚴菩提。」
至於心理上的懺悔,在《摩訶止觀》里,也提到五種懺悔法門:
1.懺悔:就是常常誦念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來消除深重的罪業,獲得內心清凈的生命。
2.勸請:譬如說話得罪了人,做事冒犯了人,主動地去請他指教,邀他聚餐,禮請他參加各種活動。請大家來做功德、做好事,勸導社會大眾共同發慈悲心,發菩提心,這也是懺悔法門。
3.隨喜:別人歡歡喜喜說話時,我們歡歡喜喜的聆聽,為他助興;別人高高興興做事時,我們高高興興隨緣參與,不忘給予讚美,給予鼓舞,這種隨口的贊歎,就是隨口的歡喜。此外還有隨手助人,廣結善緣,是隨手的歡喜;隨耳聽話,欣賞同情,是隨耳的歡喜;隨眼注視,關懷慈愛,是隨眼的歡喜;隨心贊同,同感同受,是隨心的歡喜。這種種隨喜都是功德,每天歡喜快樂,就是懺悔。但是一般人常常忽視歡喜的懺悔,和別人相處時愁容滿面、淚眼汪汪,把煩惱傳染給別人,影響大家的情緒。為了個人的不樂,增加大家的憂慮、苦惱,實在罪過。因此我們要自己歡喜,也給大家歡喜,這就是懺悔。
4.迴向:我們自己做的功德,不敢自己獨享,迴向給大家共同享受,如此回自向他,就是心念上的好懺悔。譬如我們現在點一盞光明燈供養菩薩,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發願點這一盞燈,普天下的人都能照到,都能蒙受佛陀的光明,這是多麼好的願心!布施一塊錢,雖然只是小小的一塊錢,但是布施的時候,發願將這布施的功德,能解決天下人的苦惱,這種回小向大、回事向理的懺悔,是多麼大的力量!有些人對於迴向偈,只是口中唱唱而已,還需要身體力行,真正付諸實踐。
5.發願:在寺院里,出家人早晚功課,常念四弘誓願文:「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種發願懺悔,就是為了永拔生死根本,無復貪恚愚痴苦惱之患。過去勝鬘夫人在佛陀授記後,曾經恭敬發十大願,成為佛教發願的師範,這十大願的前五願,就是最具體的心理懺悔法門: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所受戒,不起犯心;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尊長,不起慢心;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眾生,不起恚心;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他身色,及外眾具,不起嫉心;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內外法,不起慳心。」
曾經統一印度的阿育王,有一次發心供養出家人,其中有一個小沙彌也來參加應供,阿育王就為難了。因為在印度,即使貴為一國之尊的國王,見到出家的師父,也要五體投地恭敬頂禮。阿育王頂禮過許多大法師之後,面對如此幼小的小沙彌,實在無法下拜,但是不頂禮呢,又擔心對三寶不恭敬,會受到嚴厲的批評責備。左右為難之下,只好把小沙彌叫到無人之處,勉強屈身向他頂禮,囑咐他說:『小沙彌,我是一國國王,不能隨便向人禮拜,尤其是你這麼小的孩子,剛才我向你頂禮的事,千萬不要告訴別人喔!』小沙彌聽了阿育王的話,默默放下受供的缽,突然蹤身一躍,跳進了缽中,沿著缽緣遊走,又跳出缽外,向阿育王一笑,如此進進出出、出出進進的,神通無礙,把個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心中暗暗吃驚:『這個小沙彌真是神通廣大呀!』
小沙彌定住身後,慢慢走到阿育王面前,合十說:『大王!剛才這件事情,你千萬不要告訴別人喔!』
說得阿育王羞愧萬分,趕快懺悔:『唉!我心地不夠光明虔誠,不該輕視小沙彌呀!』
從此阿育王對於一切出家人,不分老小賢愚,都恭敬而不起慢心了。
我們要時時懺悔身、口、意的罪業,從行為與心理上痛改前非。罪業在事相上雖然存在,但是在本性上卻是沒有的,經上說:「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所以罪業如霜雪,本無自性,不過是一時的沾染滯縛而已,如果用般若智能的陽光去觀照它,自然能夠融化。在無生門的懺悔方法里,只要一念不生,不起一切的妄念惡想,就是真正的懺悔。如果進一步證悟到真如不動的自性,一切罪過自然不懺自除了。
佛教的懺悔主義雖然有不同的內涵與深淺的層次,但是自他無二,事理一如。為自己懺悔,即是為他人懺悔;為他人懺悔,也就是為自己懺悔,自己與一切眾生是不能分開的。普交禪師修懺的公案,可以做為我們的鏡子:
有一位信徒問普交禪師:『修懺悔法門是為自己懺悔呢?還是為他人懺悔呢?若為自己懺悔,自己罪性從何而來?若為他人懺悔,他人非我,不能替代,怎能為他懺悔?』
普交禪師思索良久,無法回答,便四處雲遊參訪,尋求解答。一日來到泐潭禪師處,腳剛踏進門,泐潭就「呵!」的大叫了一聲。
普交禪師不明就裡,正要開口表明來意,泐潭的禪杖已迎頭揮了過來,普交莫名其妙,只有暫時避開。過了幾天,泐潭找到普交,對他說:
『我有古德公案,想與你商量。』
普交驚疑未定,一聲驚詫「呵!」還來不及出口,泐潭又「呵!」的大叫了一聲,迴音在普交胸腔中震蕩不絕,宛如普交自己的發聲,普交禪師一剎那間豁然開悟,不禁哈哈大笑。泐潭看他已悟,十分高興,執著他的手追問:
『你會佛法嗎?』
四目相投之下,普交禪師也笑著「呵!」的叫了一聲,把泐潭的手宕開去。
泐潭知道普交已經洞明「人我一如,自他無二」的懺悔法門,當下也跟著哈哈大笑起來。
我希望大家都能抱持懺悔的態度,有清明的心胸,早日見到自己的真如自性,享受快樂解脫的人生!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對姐姐的懺悔
※任何罪業都可經懺悔而清凈
※懺悔我的邪淫 因果不虛! - 佛法 - 大家園論壇 - Powered by Discuz...
※古蘭經 第九章 懺悔(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