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真氣運行學論壇-精華區-[轉帖]靜功止念法

[轉帖]靜功止念法靜功止念法 田誠陽 靜功的關鍵,在於入靜;入靜的關鍵,在於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雜念,然後一心一意地去做靜功。往往有的人,平時不覺自己腦海之中存有雜念,及至靜坐之時,什麼念頭都來了。只有通過靜功止念之法,去除雜念,才可能把靜功做好。止念之法,可以分為兩種情況講述:1、平時如何止念我們所講的修鍊法,是一個廣義的概念,這和一個的日常的生活密不可分,即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都可以進行修鍊聯繫在一起,當然收益最大。相反,如果一個專門靜坐之時一本正以,下坐之後又去胡思亂想或者大動肝火,不光靜坐得到的益處就此賠個一乾二淨,再去煉功肯定也不會煉好。所以,一個人的煉功生活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要想把止念的功夫煉好,就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注意修心、修性、修德、修念。對於在外部環境之中,平時如何才能做到修養心性?自己內部的心態修養,如何才能保持開闊的胸懷和豁達的人生觀?這一方面,道家的處世哲學和為人之道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借鑒。為此,筆者在此講述道家的三項準則:(1)欲正人,先正已;欲人敬,先敬人。為了處理好人際關係,保障個人的功修,著先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從我做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想要修正別人,首先就應當修正自己讓別人接受;想讓別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應當尊重別人。這樣一種推已及人的人生觀,並非是一種軟弱無能的表現,也不是一種自*自卑的消極態度,而是表現也一種發自內心的曠達胸懷,以道德心,文明待人。 以便排除一切外來干擾,精進修持自己的功夫。那麼,如果修正不了別人,也沒有必要生氣上火,相反正是修正自己的良好契機。這種事情本身,就是對於靜功修持者的一種考驗。只有在實際生活之中不斷磨鍊心性,才能逐漸增益自己的功修。古人云:「大隱居塵」、「何必深山守靜孤」,就是這個道理。(2)事情則應,事過則忘。人生在世,每天都有許多事情要做,那麼,如何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呢?就是要在事情來了之後,應當不慌不忙地坦然去做,並且盡量爭取做得圓滿無缺,這樣心中就不會留下遺憾。同時,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不要去考慮其他的事情,如果背著其他的負擔去做一件事情,就不一定能把這件事情做好,也許節外生枝,反而更加增添了另外的麻煩,同時也擾亂了內心世界的平靜。事情完成之後,有了空閑,就把這件事情徹底忘掉,心中不留任何負擔,就象沒有發生這件事情一樣。這樣事後無心,即可心中無事,思想上沒有負擔,雜念也就同時跟著減少,無形之中功修隨之精進。(3)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一般人的心理,自己得到什麼就會歡天喜地,自己失去什麼反而煩惱憂傷,自己的心成了外界事物的奴隸,不能自已做主,可是自己又不覺察。修鍊的人,內心的境界高尚,一塵不染,萬慮皆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所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一般所自己認為的得與失、禍與福,其實都是自己心中想的,掩蓋了自己的本性真心。而且二者之間的關係並不絕對,可以相互轉化,老子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中國古代有「塞翁失馬」的典故,說是邊塞有位老人,他的一匹馬丟了,鄰居很替他著急,他卻不以為然地說:「也許這是一件好事。」後來這匹馬自動回家了,並且帶來一匹馬,鄰居又向他祝賀,他卻不以為然地說:「也許這不是一件好事。」後來他的兒子騎這匹馬把腿斷了,鄰居又替他難過,他卻不能為然地說:「也許這不是一件壞事。」後來邊疆徵兵上前線,他的兒子由於摔斷了腿,就沒有被拉去當炮灰,這個故事說明了「禍福無常」的道理,得到了也不一定就是失去了也不一定會是壞事,得與失都不是固定不變的,關鍵是身心不應當為外界事物所役使。對於修鍊的人來說,應當跳出世俗圈子,不為外稱所動,以保持身心清靜,增益功修。從以上所述幾點可知,道家修鍊與流行氣功不同,修鍊首先要求人們應當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高尚的人,也可以說是首先要做一個好人,先盡人道,再修仙道。修鍊有著嚴格的道德標準,即人道為丹道之基,無德則不能培道,這一根基,決定了道家丹法修鍊的現實性與真實性,仙道貴實,絕非空談。這與宗教家的神權迷信和玄學家的口頭空談大異其趣,不可同日而語。2、靜功如何止念初做靜功,雜念紛擾,這種情況對一般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因為心中有念,早已成為人們的一種心理慣性。以至於有錯誤地認為,心中無念的境界根本不可能達到。其實平時不覺得心中有念,乃至做功之時始覺念頭攪擾,這已經是心中初步進入靜態的一種標誌,因為惟其心中有靜,才能體會到念頭之動。那麼,對於這些起伏不定的念頭如何處理,才能達到一念不生的入靜狀態?據筆者的經驗,這裡講述幾種道家修鍊所用的辦法:(1)有念即止靜坐之中,始終保持警惕,如有雜念生出,隨即除去,這樣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當下無念,即是清靜。或者有的念頭,是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比如明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那麼可以考慮一下,有了結果馬上停止。這樣心中不抱負擔,停止這後一般不會再來。倘若還有其他事情需要考慮,仍用這個辦法解決之。實在考慮不好的問題,就先放下再說,不必苦思冥想,耽誤做功。這樣逐漸減少,自然達到無念的地步。老子《道德經》曰: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損者減少之意,無念即無為境界。這種做法的好處,比較便於掌握。就怕雜念太多,腦子不斷地思考問題,此起彼伏,按下葫蘆又起瓢,弄得不可招架,一旦急躁,雜念更多。所以還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試行,短時間內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2)收回忘掉這種方法,屬於心法,需要有點司性才能做到。靜坐之時如有雜念,即用微意歸身內,然後忘悼,一忘而雜念自無。可以想像自身如同大冶洪爐,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雜念如似雪花片片,入爐即為消熔。這樣雜念生出,即收歸身內,「忘」了之後,化為烏有。遂生遂收,遂收遂忘。漸漸導心入靜,自臻清靜無為之妙境。為什麼說修鍊需要悟性,這個「忘」字需要「悟」(領會)了才能做到。所謂「忘」,非是一般人什麼都不知道的傻忘,乃是對於自性心性層次的一調節,即由雜念叢生的心境,移入一念不存的靜地。馬丹陽祖師曾言:「無心者,非同貓狗蠢然無心也。務在存心於清靜之域,耐我邪心也。故俗人無清靜之心,道人無塵垢之心,非所謂俱無心而與木石同也。」此中「無心」即「忘」之本義,「邪心」即邪忘之心,可見「忘」字,非貓狗蠢然之忘,亦非俗人無心之忘,乃是修鍊所要深入所要深入的一種境界。以「忘」的境界來行持入靜,這是道家內丹獨有的心法。(3)順其自然這種方法,是一種易簡法門,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入靜。假若浮游亂想,縈繞心懷,雖然雜念不重,但是暗裡許多,一時分辨不清,如同亂絲無頭,用「有念即止」法難以清理,用「收回忘悼」法難以控制。這時就不用管他,只須自己靜坐不動,順其自然,聽其自生自滅。只要自心將其置之不理,這些雜念也就成為「假想」,因為念自心生,心中靜坐不理,雜念失去市場,也就無奈我何,只有仍歸自心,化為靜念。在做功夫中只要身體穩坐不動,任他雜念自動起伏,經過一段時間的「假想」之後,雜念自然也就慢慢地平息下去,而自然歸於清境。中間猛然一覺,雜念全消,此時身心自靜,舒暢難言。就象不聽話孩子,淘氣玩耍,大人勸其回家安份,反而和大人較勁,這時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之後,無處可去,不用勸說,自然乖乖地回家了。這種順其自然的辦法,有一點須要注意,倘系惡念,必須馬上用第一種辦法除掉,決不姑息,否則其害更烈。以上三種辦法,以最末一種辦法為上善之法,第二種辦法為中善之示。因為做功夫的時候,雜念紛擾,已經夠人厭煩,再加上去除念這個心念,又是一個念頭。譬如兩個人在那裡吵架,已經鬧得不可開交,難分難解,旁邊又添上一個強制勸和的人,三個人鬧成一團,如何能夠解決問題?勸和原是好意,總要等他們二人火氣將消,再用巧妙的手段打動人心,則一勸自然平息。如果勞神費力,強迫壓制,手段未免太拙。但是這些用法者要因勢利導如果兩人爭吵激烈,非用強迫不可制止,也未必不可強制使之平息。比較起來,上述的三種方法,第一種「有念即止」,屬於意念法;第三種「順其自然」,屬於無意法,我們練習止念入靜的功夫,當然以不動意念(或微用意念)者為優。故以第一法為下善。根據實際情況,可以相互配合使用

推薦閱讀:

功中幻覺與加深入靜的處理 - 實踐日記 - 李少波真氣運行官方論壇 真氣運行法是傳統養生學...
原來這一招可迅速地增強你體內真氣的運行,效果真是不服不行啊!
真氣運行法五步靜功輔導 四|真氣運行法
[轉載]《內經圖》的奧秘與真氣運行法

TAG:運行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