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毛澤東政治動員思想及現實啟迪|共產黨員|群眾路線

原標題:抗戰時期毛澤東政治動員思想及現實啟迪

抗日戰爭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非常重視政治動員工作。在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積極開展政治動員發動民眾,激起了全國各族人民支持和參與戰爭的熱情,為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乃至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和政治優勢。

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關於動員武裝群眾、進行人民戰爭的政治動員思想就已基本形成。抗日戰爭爆發後,毛澤東的這一思想在戰爭實踐中不斷完善豐富,成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主要表現有幾個方面。

其一,講清抗戰目的,激發民眾熱情。在整個抗戰期間,毛澤東始終將群眾動員看作是抗戰「勝利的最基本條件」,將其放在政治動員的首要位置,這就確保了我黨人民戰爭政治動員思想的絕對正確,並且最大限度激活廣大民眾的這種忠誠和激情。

其二,開展宣傳教育,喚醒民眾覺悟。毛澤東非常注意加強政治動員宣傳教育,指出:「怎樣去動員?靠口說,靠傳單布告,靠報紙書冊,靠戲劇電影,靠學校,靠民眾團體,靠幹部人員」,從而激發群眾的愛國主義熱情,喚起他們團結抗日的民族覺悟。

其三,鞏固統一戰線,關注民眾利益。毛澤東指出:「我黨主動地把抗日以前沒收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改變為減租減息的政策」,它正確處理了民族鬥爭和階級鬥爭關係,使黨在全國範圍內的抗日動員中贏得了主導地位和民眾政治信任。

其四,整合民眾力量,組訓民眾團體。1938年3月24日,毛澤東在致朱德、彭德懷等人的電報中就提出,八路軍在開闢根據地的過程中必須在統一戰線方針下「以動員群眾參戰」,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民眾力量的組織和利用效率。

毛澤東抗戰政治動員思想具有三個鮮明特點。

(一)適應抗戰形勢,強調動員開展的普遍深入。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說道:「偏遠地區聽不到炮聲的人們,至今還是靜悄悄地在那裡過活」,等等,這就強調了大眾化的社會教育在政治動員中的重要地位。

(二)動員方式靈活多樣,強調動員的思想感染力。毛澤東對政治動員方式的運用十分靈活。一是充分利用了報刊雜誌、廣播電台等輿論工具進行宣傳反擊。二是非常重視典型示範的動員方法。三是善於運用豐富的文藝活動進行動員。

(三)依靠黨員幹部帶頭,強調政治動員主體建設。毛澤東認為, 除了提出基本的政治動員口號外, 共產黨員「應該提起自己的無限的積極性和忠誠, 成為實現這些具體目標的模範。在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民主共和國的一切任務而奮鬥時,共產黨員應該做到最有遠見,最富於犧牲精神,最堅定,而又最虛心體會情況,依靠群眾的多數,得到群眾的擁護。」

毛澤東抗戰時期的政治動員思想,是我黨在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寶貴經驗財富。新世紀新階段,研究毛澤東政治動員思想,對於有效組織未來戰爭中的政治動員、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社會管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

(一)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夯實政治動員的力量根基。毛澤東歷來高度重視民眾的力量。重溫毛澤東的政治動員思想,就要使當前政治動員工作用好群眾路線這個法寶,緊密貼合群眾的生活。一是對民眾進行普遍動員。二是對民眾進行深入動員。三是物質利益與精神動員相結合。

(二)完善政治動員的法規制度,確保政治動員的正規有序。毛澤東認為,適時建立嚴密而有效的戰爭動員領導機構和動員法規,是搞好戰爭動員準備和戰時實施動員的基本保證。當前,我國正處在「四個全面」建設的起步階段。新時期的政治動員工作應以社會成員的政治認同為基礎,要使整個國家政治動員迅速有序,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逐步實現政治動員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

(三)適應時代發展要求,不斷創新政治動員方法手段。抗日戰爭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我黨緊密結合國情和鬥爭局勢,創造性地運用了廣泛而形象的政治動員宣傳手段。新時期新階段,做好信息時代的政治動員,首先要改進技術手段。其次,必須藉助民間資源。最後,要加強政治動員歷史資源的處理運用。

(四)堅持走平戰結合的道路,提高政治動員的整體效益。平戰結合是我國國防建設的一項基本方針,現階段走平戰結合的政治動員道路,對於贏得戰爭、發展經濟和維護社會穩定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現階段政治動員中的平戰結合,包含著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要把重點放在搞好平戰轉換機制上,要保證戰時能夠高效地把政治、精神上的戰爭潛力轉化為戰爭實力。二是要根據戰時政治動員的需要,在民政、教育、文化等事業中有計劃地進行未來戰爭的政治精神貫注。把戰時政治動員基礎寓於和平時期的社會發展之中,從而以較小的投入獲得可觀的政治收益。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


推薦閱讀:

英雄與群眾融為一體
務實下基層,留下群眾滿意的「特寫鏡頭」
【網言網語】走近「群眾心」 遠離"小圈子"
黨課精選:走群眾路線 做勤廉表率
群眾運動一定是為了民主嗎?

TAG:政治 | 現實 | 思想 | 動員 | 群眾 | 路線 | 黨員 | 抗戰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