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必修二專題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必修二專題一:1、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每課名題4)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64小題,共0分)
1.(2011年4月北京海淀區一模14題)元代農學家王禎撰著的《農書》是我國古代的農業科學技術巨著。該書體例完整,內容涉及元朝全國l1個省,力圖對整個農業生產作系統全面的論述。據此,王禎農書與《齊民要術》的不同之處有()
A.是完整系統的農業科技著作 B.包括農業生產各主要方面
C.涉及南北方各地的農業生產 D.有利於戰亂後農業的恢復
2.(2011年1月吉安市期末質檢3題)史書記載:「水激輪轉,眾筒兜下,次第下傾於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這種提水工具最早出現於()
A.東漢B.曹魏C.唐朝D.北宋
3.(2011年1月龍岩市高三質檢4題)《耕織圖·耕圖》為南宋作品,為歷代帝王推崇和嘉許。清康熙帝命畫家重新繪製了該作品(右圖),也真實地反映了清代生產方式。該作品主要反映出清代()
A.出現一牛一人的耕作技術 B.農耕技術沒有突破性發展
C.鐵農具與犁耕技術開始流行 D.經濟重心實現了南移
4.(2011年4月陽泉市一模28題)下列是從古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中讀出的信息,其中錯誤的是
A.農民生活艱辛B.農副產品進入流通領域
C.農民被迫棄農經商D.生產模式體現耕織結合的特點
5.(2011年3月湖南十校聯考5題)從西周的「田裡不鬻」到戰國時期的「民得買賣」,這種變化反映的實質是()
A.私田開墾越來越多B.鐵農具和牛耕出現,生產效率提高
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權得到承認D.生產關係的變革
6.(2011年1月溫州八校期末聯考2題)戰國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鄭國渠位於圖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7.(2011年5月蘇、錫、常、鎮二模2題)「在最小的空間內用最簡單的耕作方式養活儘可能多的人是中國的終極目標,為此,他們將土地分成小塊,勞動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塊土地上面。」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A.精耕細作的必要性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脹的壓力D.小農經濟的脆弱性
8.(2011年5月威海市二模10題)《論貴粟疏》載:「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弔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該材料反映了我國古代小農經濟的特點是
A.脆弱性B.自足性C.頑強性D.封閉性
9.(2011年5月太原市二模35題)一位學者認為唐宋時期江南曾經實施稻麥輪種制,並欲引用自居易任職蘇州時寫的詩句「去年到郡日,麥穗黃離離;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證明自己的說法。關於這位學者的看法,以下說明較為合理的是
A.詩里提到麥作、稻作,足以作為稻麥輪種的佐證
B.詩中指出稻麥產於不同季節,足以說明輪種制
C.詩中並未指明稻、麥產自同一塊土地,不足為據
D.詩歌是虛構的文學作品,不能作為史料來使用
10.(2011年1月山東濰坊市質檢12題)中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生產經驗的積累總結B.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
C.水利設施的日益完善D.生產組織的規模擴大
11.(2011年4月德州二模9題)《天工開物·乃粒·稻工》記載:「吳郡力田者,以鋤代耜,不蓄牛力。會計牛值與水草之資,竊盜死病之變,不若人力之便。」該現象()
①反映了養牛成本較高②反映了隨著人口增長,人地矛盾突出
③加劇了小農經濟的分散、落後性④不利於生產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2.(2011年4月天津市寶坻區一模3題)在我國古代,「社稷」是國家的代稱,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穀之神。關於國家的這種理解,反映了我國古代()
A.非常重視祭祀 B.以農業為立國之本
C.農業與土地的關係 D.小農經濟的突出特點
13.(2011年1月北京市石景山區高三期末5題)毛澤東曾經說過:「我看中國就是靠精耕細作吃飯」。下列哪些做法符合中國農業「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
①刀耕火種②江南地區稻麥兼種③使用翻車灌溉④使用曲轅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4.(2011年5月天津河東區二模3題)某同學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項結論,其中正確的是()
北宋賦稅結構變化表
農業稅〈萬貫〉 |
非農業稅〈萬貫〉 |
農業稅:非農業稅 |
|
至道末年〈997年〉 |
2408.1 |
1567.7 |
60:40 |
天樓末年〈1021年〉 |
2641.2 |
3874.O |
40:60 |
熙寧十年〈1077年〉 |
2021.3 |
5117.2 |
28:72 |
①農業稅的消長反映農業生產削弱的趨向②非農業稅的增長反映工商業的發展
③政府財政收入越來越倚仗於非農業稅 ④重農抑商政策已經不在實施
A.①②B.①④C.②③ D.③④
15.(2011年1月南京模擬1題)《耒耜經》記載:「轅有越,加箭,可弛張焉。……所以進退,曰評。進之則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則箭上,入土也淺。……橫於轅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轉也。左右系,以乎軛也。轅之後末曰梢,中在手,所以執耕者也。……江東之田器盡於是。」這一農具出現於()
A.春秋戰國B.西漢C.東漢D.隋唐
16.(2011年1月河南鄭州高三質檢5題)秦朝時期,重視關中地區而壓迫剝削關東地區;漢光武帝劉秀出身南陽,定都洛陽,於是,「南陽帝鄉」和「河南帝城」受到優待。材料體現了古代中國經濟政策的特徵是()
A.重農抑商B.區域經濟管理C.土地兼并嚴重D.不均衡增長
17.(2011年3月南京市二模1題)《新全球史》記載,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鐵制農具在中國驟然增加,鐵犁、鐵鎬、鐵鍬、鐵鋤、鐵鐮刀和鐵耙在鄉村裡成為日常用具。這一現象給當時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包括()
①「分地則速,無所匿其力也」②「秋七月,初稅田」
③「宗廟之犧,變為畎畝之勤」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①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④
18.(2011年1月蘇北四市期末2題)歐洲中世紀穀物的收穫量通常是播種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過是六倍。從雲夢竹簡的材料來看,早在秦漢時期中國穀物的收穫量就至少為播種量的十倍或十幾倍。古代中國農業相對發達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私有制度的確立B.基於小農經濟的農業精耕細作
C.鐵制農具的使用與推廣D.黃河、長江流域適宜農業發展
19.(2011年1月河南鄭州高三質檢13題)土地兼并是封建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它不僅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而且嚴重激化了統治危機,因此歷代政權都採取了抑制兼并的措施。下列各項措施與此不相符的是()
A.北魏實行「均田制」B.明朝的「魚鱗圖冊」
C.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D.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提出「平均地權」
20.(2011年4月茂名市二模15題)精耕細作是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主要模式。推動這一模式形成和發展的原因不包括()
A.耕作工具不斷改進B.生產組織的小型化
C.水利設施逐漸完善D.土地兼并日趨加劇
21.(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4題)古代民諺:「千生意,萬買賣,不如翻地塊」。這句民諺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的什麼特點()
A.分散性B.自給自足C.相對穩定性D.精耕細作
22.(2011年5月湖州二模15題)北方一些地區曾流行「人生有三寶,丑妻薄地破棉襖」的俗語,它從本質上反映了
A.農民習慣於簡樸安逸的生活B.農業在社會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C.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特徵D.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力落後
23.(2011年4月河南省統測24題)《詩經·大田》中說:「有渰萋萋,興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與這一詩句相關的歷史背景是()
A.精耕細作技術成熟B.土地公有制瓦解
C.土地兼并現象嚴重D.井田制遭到破壞
24.(2011年4月新余市二模26題)「宋朝開歷史之先河,採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以致「到了宋真宗時期變成了『百姓康樂,戶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對此理解最恰當的是()
A.土地兼并這一千百年來的問題在宋代得到基本解決
B.宋代統治者通過不抑土地兼并政策解決了唐末五代農業的不景氣狀況
C.土地兼并順應了宋代社會發展要求,促進了宋代的長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
25.(2011年4月廣東六校聯考13題)「今是土之生五穀也,人善治之,則畝益數盆,一歲而再獲之。」(《荀子·富國》)根據材料可以得出當時農業生產具有的特點是()
A.小農經濟B.精耕細作C.鐵犁牛耕D.自給自足
26.(2011年高考山東文綜10題)圖4描繪了漢代農民使用四齒釘耙耕作的場景。它反映出當時
A.開始使用鐵器
B.注重精耕細作
C.尚未推廣牛耕
D.僱傭關係盛行
27.(2011年4月河南平頂山調研26題)唐末詩人聶夷中在《詠田家》中寫道:「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詩人在此強調的是()
A.封建剝削沉重,農民生活艱辛 B.土地兼并嚴重,農民大量破產
C.商品經濟發展,農副產品進入流通領域 D.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在小農經濟中地位重要
28.(2011年1月福州市質檢5題)圖1和圖2是中國古代牛耕示意圖,從圖1到圖2反映了()
A.鐵農具的推廣 B.犁耕技術的改進
C.畜牧業的發展 D.小農經濟的形成
29.(2011年5月泉州市質檢13題)《新全球史》記載,公元前6世紀,鐵制農具在中國驟然增加,鐵犁、鐵鎬、鐵鍬、鐵鋤、鐵鐮刀和鐵耙在鄉村裡成為日常用具。與這一現象直接相關的史料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除井田,民得賣買」
C、「一人治之,十人食之」D、「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30.(2011年5月濮陽市二模28題)中世紀中國財產繼承主要實行均分制,據記載「今(南朝宋時)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異計,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產,亦入家而五矣」,「至清代……大江南北其子有餘財而不養父,弟有餘財而不養兄者比比也」,上述材料主要反映當時中國家庭
A.家庭結構比較複雜B.一度嚴重缺乏道德責任感
C.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有限D.具有很強的再造和裂變能力
31.(2011年1月新疆高三診斷9題)《莊子·讓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對此話理解合適的有()
①反映了小農經濟下人們的生活狀況②展現了自給自足、生活富裕的心態
③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④強調了人定勝天的思想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32.(2011年5月南昌市二模25題)董仲舒指出,當時社會「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此後,歷代王朝大多採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無法根本解決這一初會痼疾。其原因是
A.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夠B.土地私有,並允許買賣的制度
C.地主、高利貸者對農民的盤剝D.封建王朝統治嚴酷、橫徵暴斂
33.(2011年1月北京東城區高三期末統考5題)下列措施中促進了北魏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是()
A.租庸調法B.均田制 C.遷都洛陽 D.初稅畝
34.(2011年2月溫州一模14題)下列關於唐代農業發展的表述,正確的是()
①牛耕開始普及全國②出現結構更完備的曲轅犁
③設置渠堰使負責水利工程的管理④使用高轉筒車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35.(2011年4月南通市調研2題)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談》記載,張乖崖任崇陽縣令時,「嘗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門。問之,則近郊農家。乖崖笞之四十,曰:『爾有地而市菜,惰農也。』崇陽民聞之相尚力田。」材料從本質上是為了()
A.維護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B.避免農業勞動力的流失
C.禁止農民從事商業活動D.引導農民提高耕作技術
36.(2011年高考福建文綜14題)圖4所示坎兒井(井渠)是我國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還流行於新疆的吐魯番、哈密地區。聯繫歷史地理知識,對坎兒井解讀正確的是
①在漢代就已出現
②我國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崙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隨地勢坡降而改變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7.(2011年4月大同市一模24題)《荀子?富國》記載:「今是土之生五穀也,人善治之,則畝益數盆,一歲而再獲之。」荀子在這裡強調的是
A.要重視農業生產精耕細作技術的提高B.要及吋播種、除草、灌溉
C.要多種植五穀,才能獲得豐收D.要年年種植五穀,改良土壤
38.(2011年1月江門市高三調研2題)宋朝范成大詩云:「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詩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B.農村經濟存在性別分工
C.農民過著衣食無憂的田園生活 D.當時的紡織材料中有麻和絲
39.(2011年3月廣州市一模12題)戰國時期,諸侯國大力興修水利工程,主要是為了()
A.發展長途貿易B.運送軍糧C.發展小農經濟D.加強中央集權
40.(2011年5月河南五校聯考26題)據傑里·本特利《新全球史》記載,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鐵制農具在中國驟然增加,鐵犁、鐵鎬、鐵鍬、鐵鋤、鐵鐮刀和鐵耙在鄉村裡成為日常用具。這一現象對當時的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不包括()
A.「分地則速,無所匿其力也」B.「秋七月,初稅田」
C.「庶人食力,工商食官」D.「宗廟之犧,變為畎畝之勤」
41.(2011年2月江西重點中學協作體聯考27題)我國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關於農業的敘述,如《荀子·王制》:「凡農之道,厚(候)之為寶」。《農書·糞田之宜》:「用糞猶用藥也」。《呂氏春秋·上農》:「時至而作,竭時而止」。《齊民要術》:「麥黃種麻,麻黃種麥」。以上四則材料均反映了()
A.中國古代農業根據節氣來安排農業生產B.中國古代農業精耕細作的特點
C.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尊重自然規律D.中國古代農業注重因地制宜
42.(2011年4月安慶市二模12題)閱讀下列改革措施,據此判斷它們共同的歷史意義()
表l
時間 |
改革措施 |
管仲在齊國改革(公元前七世紀中期) |
相地而衰征 |
魯宣公改革(公元前594年) |
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餘畝,復十取一。 |
商鞅變法(公元前四世紀中期) |
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 |
A.直接瓦解了分封制B.土地私有權得到了諸侯國法律承認
C.極大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D.為爭霸、兼并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43.(2011年4月鹽城市二模3題)戰國初期,魏國李悝首倡「盡地力之教」,實施平抑米價的平糴法,以免穀賤傷農;同時制定《法經》六篇,以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故以盜法為《法經》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會問題是
A.私有制開始確立,盜賊現象普遍B.小農經濟脆弱,農民破產淪為盜賊
C.商人不滿平糴法,轉而淪為盜賊D.重農抑商政策,導致禮樂制度崩潰
44.(2011年1月龍岩市高三質檢5題)北宋蘇洵說:「耕者之田資於富民……而田之所人,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這反映了當時實行的這種經營方式是()
A.租佃式經營 B.田莊式經營 C.自耕農式經營 D.井田制經營
45.(2011年4月海口調研7題)《耒耜經》記載:「轅有越,加箭,可弛張焉。……所以進退,曰評。進之則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則箭上,入土也淺。……橫於轅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轉也。左右系,以乎軛也。轅之後末曰梢,中在手,所以執耕者也。……江東之田器盡於是。」這一農具出現於()
A.商周B.春秋戰國C.漢代D.隋唐
46.(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4題)古代民諺:「千生意,萬買賣,不如翻地塊」。這句民諺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的什麼特點()
A.分散性B.自給自足C.相對穩定性D.精耕細作
47.(2011年5月天津和平區二模3題)下列關於我國古代土地制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A.夏商周時期,土地歸諸侯所有 B.均田制開始實行於我國北方地區
C.明清時期,土地不可以買賣 D.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續了三千多年
48.(2011年5月焦作市二模25題)清康熙年間大力推行鼓勵墾荒的措施,至乾隆時已經是「人民戶口百倍於前。地無不耕之土,水無不網之波,山無不採之木石,而終不足以供人之用。」以下各項對材料和右圖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農具的革新推動了荒地開墾B.墾荒活動需要得到政府許可
C.清朝人口增長導致人地矛盾D.墾荒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
49.(2011年3月長春市調研26題)「宋朝開歷史之先河,採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順應了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時期變成了『百姓康樂,戶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土地兼并這一千百年來的問題在宋代得到基本解決
B.宋代統治者通過實施土地兼并解決了唐末五代農業的不景氣狀況
C.土地兼并順應了宋代社會發展要求,促進了宋代的長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
50.(2011年5月天津寶坻區二模1題)《呂氏春秋·上農》載:「是故丈夫不織而衣,婦人不耕而食,男女貿功以長生,此聖人之制也。故敬時愛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農經濟的這種形態,主要取決於
A.個體分工B.社會制度C.生產能力D.勞動力短缺
51.(2011年3月泉州市質檢24題)《史記?河渠書》載:「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灌浸,百姓饗其利。」材料體現該水利工程的功能不包括()
A.航行B.灌溉C.軍事D.排洪
52.(2011年5月南平市質檢14題)商鞅變法後「民得買賣,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這一現象的根源是
A.土地國有 B.土地集團所有
C.土地私有 D.商品經濟的發展
53.(2011年1月常德市質檢1題)常德澧縣城頭山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址。其中發現的距今6500多年的水稻田遺址,是當今世界上發現的歷史最早、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遺址。這一考古發現最能反映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哪一特點()
A.精耕細作,男耕女織 B.各地區農業發展不平衡性
C.獨立發展,自成體系 D.南稻北粟的作物分布結構
54.(2011年3月長望瀏寧四縣調研26題)《耒耜經》記載:「進之則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則箭上,入土也淺。……江東之田器盡於是。」這一農具()
A.由西域傳入B.屬水力灌溉工具
C.在東漢時普遍使用D.最早出現於江南地區
55.(2011年5月咸陽市三模25題)「宋朝開歷史之先河,採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順應了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時期變成了『百姓康樂,戶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土地兼并這一千百年來的問題在宋代得到基本解決
B.宋代統治者通過實施土地兼并解決了唐末五代農業的不景氣狀況
C.土地兼并順應了宋代社會發展要求,促進了宋代的長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
56.(2011年4月撫州市質檢15題)有學者指出在鴉片戰爭中,英國海軍封鎖中國沿海,「企圖以此扼制中國經濟的喉管」,但最後他們也放棄了。英國人這種做法「未收到期望的效果」的原因是()
A.清政府腐朽無能,採取堅守封海政策 B.中國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C.封鎖沿海對英國商人損失巨大 D.英國的做法遭到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抵制
57.(2011年3月湖南高三十二校聯考4題)中世紀中國財產繼承主要實行均分制,據記載「今(南朝宋時)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異計,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產,亦入家而五矣」,「至清代……大江南北其子有餘財而不養父,弟有餘財而不養兄者比比也」,上述材料主要反映當時中國家庭()
A.家庭結構比較複雜 B.一度嚴重缺乏道德責任感
C.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有限 D.具有很強的再造和裂變能力
58.(2011年5月鄭州考前測試(二)25題)下列引文與西周土地制度無關的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B.「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C.「田制不立,吠畝轉易」D.「方里而井,井九百畝」
59.(2011年1月遼寧丹東四校協作體高三聯考7題)下列關於土地兼并的評述,正確的是:
①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是土地兼并現象的根源()
②土地兼并嚴重影響了政府的收入
③土地兼并的加劇使自耕農紛紛破產,兩極分化激烈,引起社會動蕩不安
④歷代統治者都嚴格禁止土地兼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0.(2011年5月太原市二模25題)蘇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資於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這反映的是
A.自耕農式經營 B.僱工式經營 C.田莊式經營 D.租佃式經營
61.(2011年4月湖南高考模擬25題)明朝海瑞說:「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說:「井田既廢之後,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貧富不均;」「限田之義,均田之制雖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於土俗,可以暫而不可以常也,終莫若聽民自便為之德。」下列對這些材料理解、判斷正確的是()
①海瑞正確地分析了明朝的土地問題,提出了科學的解決辦法
②丘浚客觀地分析了我國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問題
③他們都看到了土地不均這一封建社會的現象
④他們都認定限田、均田是穩定統治秩序,消除貧富不均現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2.(2011年1月吉安市期末質檢5題)不利於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是()
A.「相地而衰征」B.「為田開阡陌封疆」
C.「初稅畝」D.「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63.(2011年5月青島市二模10題)古代中國人對牛有著特殊情感:吃豬肉但很少吃牛肉,楊柳青年畫等民間風情畫很多以牛為題材,民間有「牛郎織女」、「太上老君騎牛入函谷關」等傳說……造成這一現象的關鍵原因是()
A.君主專制中央集權B.佛教的廣泛傳播
C.封建統治者實施愚民政策D.小農經濟佔主導地位
64.(2011年4月瓊海市模擬10題)糧食收穫量與播種量之比,據羅馬時代《克洛米拉農書》記載為4~5倍,據十三世紀英國的《亨利農書》記載為3倍,而從《齊民要術》看,我國六世紀粟的收穫量為播種量的24~200倍,麥類則為44~200倍。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
A.科學技術領先世界 B.農業的精耕細作技術發達
C.水利灌溉技術先進 D.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居世界領先地位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0分)
65.(2011年高考安徽文綜35題)(30分)馬克思說:「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王景)遷廬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餘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孫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驅率吏民,修起蕪廢,教用犁耕,由是墾闢倍多,境內豐給。
是歲,年疫。京師及三州大旱,詔勿收兗、豫、徐州田租、芻稿(漢代的一種稅收),其以見谷賑給貧人。
——摘自《後漢書》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近代中國工業十分落後,農業機器主要依賴進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後20年間機器進口的狀況。
表1每5年平均機器和工具年進口值
單位:1000海關兩
年代 |
各種機器和工具(A) |
農機具(B) |
B/A(%) |
1912—1916 |
15956 |
118 |
0.74 |
1917—1921 |
39269 |
798 |
2.03 |
1922—1926 |
43074 |
390 |
0.91 |
1927—1931 |
55192 |
998 |
1.81 |
——摘編自章有義《明清及近代農業史論集》
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際,農業部發布了一條令人振奮的消息:2010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2﹪,這標誌著我國農業生產告別了以人畜力作業為主的時代,進入了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新時代。
——摘自《加速中國農機化進程的強大推力,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七年紀》,《農民日報》2011年4月2日
(1)依據材料一概括中國農業經濟的特徵。(8分)
(2)指出材料二所顯示的中國近代農業生產力狀況,分析形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10分)
(3)結合材料三概括中國當代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聯繫不同歷史時期的史實,分析農業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趨勢。(12分)
66.(2011年山西太原高三調研32題)(1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春秋時期的鐵鋤(1953年於湖南長沙子彈庫出土)
管仲對(齊桓公)日:「……美金(銅)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鐵)以鑄鋤斤,試諸壤土。」
——《國語·齊語》
在我國,鐵器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當時的鐵是自然隕鐵,而不是人工冶鐵。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製品,出現在兩千五百年前後,也就是春秋戰國之際,鐵器已經有了斧、錛、鑿各種刀具,中國社會歷史進入到鐵器時代。
一中國社會科學院白雲翔
材料二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開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術也隨之出現,並首先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實行起來,……秦漢以來,隨著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鏵是全鐵外,還創造了犁壁,從而更有利於深耕和碎土。……唐帝國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貢獻,這就是曲轅犁(又稱江東犁)的出現。它操作起來較為靈活方便,因而特別適於土質粘重、田塊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這對江南地區農耕經濟的發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陳文華《農具發展史》
材料三明清時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過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時期.先進生產力的江東犁,到明清時已被鐵搭(註:狀如釘耙,用於刨土。)所取代。這倒不是因為鐵搭有如何的先進性,根本的原因在於鐵搭用人,而江東犁用牛。《天工開物·乃粒·稻工》記載:「吳郡力田者,以鋤代耜,不蓄牛力。會計牛值與水草之資,竊盜死病之變,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區農業史》
(1)材料一中三則材料是圍繞什麼主題選取的?能證明這一主題的最有價值的材料是哪一個?你的理由是什麼?(4分)
(2)據材料二,概括春秋戰國至唐朝時期耕作技術發展的特點。其影響如何?(5分)
(3)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明清時期江南耕作技術發生了什麼變化?其原因有哪些?
必修二專題一:1、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每課名題4)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C
解析:本題考察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特點。《齊民要術》是北魏時期中國傑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的專著之一。系統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農牧業生產經驗。《農書》是元代總結中國農業生產經驗的一部農學著作,是一部從全國範圍內對整個農業進行系統研究的巨著。
2.C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以筒裝水,日夜不息指的應該是唐朝灌溉工具筒車。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3.B4.C
解析:材料古詩反映的是古代中國農民賦役負擔沉重,被迫出賣農產品以繳納沉重的賦稅,且從「新絲、新谷」也說明農民仍然以務農為主,選擇C項。
5.D
解析:西周的「田裡不鬻」是指井田制下,不允許土地買賣;戰國時期的「民得買賣」是指允許土地買賣,即實現土地私有制。這種變化的實質是生產關係的變革。
6.B
解析:本題考查了古代水利工程相關知識點。根據所學第①項是秦國都江堰;第②項是秦國鄭國渠;第③項是魏國的西門豹渠;第④項是楚國的芍陂。本題選B項。
7.A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古代中國小農經濟的理解。小農經濟是在小土地私有制基礎上運用簡單的生產工具追求產量的最大化以養活更多的人口,滿足小農經濟的生產和在生產。井田制的瓦解是公田向私田轉化。C、D的意思與材料不符。答案A。
8.A
解析:自耕農是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天災、統治者過度剝削和壓榨是其破產的原因之一。
9.C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江南一般小滿前後(四月中下旬)收麥,白居易寶曆元年五月之所以還看到"麥穗黃離離"的景象,是因為當年閏七月,節氣偏晚。又據《白居易集》記載,寶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白居易還在蘇州以"前蘇州刺史"的身份給"華嚴經社石"寫題記,因此他離開蘇州最早也是九月底,這時看到"稻花白霏霏",則這些稻田插秧應已入秋。稻麥複種一般是四五月間麥收後立即耕田插秧,不應拖到七月。因此,白詩描述的現象不可能是稻麥複種。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10.D
解析:是以一家一戶為經營單位,在一定面積土地上,採用較先進技術措施,進行細緻耕作,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其內容包括:生產工具的進步;生產經驗、耕作技術的提高;水利設施的逐漸完善。精耕細作是小農經濟的一個重要表現,而小農經濟本身的封閉性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使得社會分工表現的不明顯。據此本題ABC屬於原因,D項說法錯誤。
11.D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清時吳郡(蘇州)農民耕田不用牛,而用人力,不用牛的原因在於養牛成本太高、容易被盜、死病等。分析各選項,①③④符合題意,第②項「人口增長,人地矛盾突出」在材料中未體現。
12.B
解析:B本題考查對古代中國農業經濟地位的理解。土地和五穀的代表被上升到國家象徵的高度,主要反映出當時以農業為立國之本的社會現實,所以選B。A項講的重視祭祀,與題意不符,排除A;C項講的是農業與土地的關係,而題目強調的是農業與土地的重要性,與材料反映的內容不符,故C項錯誤。D項講的是小農經濟的男耕女織等特點,與題意不符,故D項錯誤。
13.B
解析:中國古代農業發展中歷來重視精耕細作,精耕細作是中國古代農業的重要特徵。萌芽於夏商周時期,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是技術成形期,隋唐宋遼金元是精耕細作的擴展期,明清是深入發展期。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是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基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產率,是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總目標。本題選B項,第①項刀耕火種是原始社會的耕種方式,屬於粗放型耕作。
14.C
解析:考查古代中國經濟知識點。本題通過賦稅結構的變化作為切入點,了解古代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考查材料信息提取處理運用能力。從表格中的可知,農業稅所在比占越來越少,而非農業稅則比重越來越多,說明農業稅的增長反映工商業的發展、政府財政收入越來越倚仗於非農業稅。而①④無從體現,說法也是錯誤的。
15.D
解析:本題旨在考查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演變。從史料所敘述的這種犁的結構特點來看,當是唐代出現的曲轅犁。
16.B
解析:根據所學,在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結構中,不同地區的發展條件是不同的。最高執政集團施行的區域經濟管理政策,有時會出現偏差。一般說來,統一王朝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多在首都及少數重鎮,只有這些地方才有優先的發展機會,邊遠地區,特別是遠離交通幹線的地區,發展速度則要緩慢一些。材料中秦統一後,對關中秦國本土和新征服的六國故地實行了不同政策,使關東地區的經濟結構遭受了破壞;漢光武帝劉秀出身南陽,定都洛陽,於是,「南陽帝鄉」和「河南帝城」受到優待。正反映了古代實現不同區域經濟管理政策的反映。
17.A
解析:本題考查鐵制農具的使用對中國社會的影響。①、②說明由於鐵農具的使用,出現了私田,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積極勞作,生產積極性比井田制下的農民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政府對私田開始徵收賦稅;③說明由於鐵農具的使用,人們開始使用牛耕,原來用於祭祀的牛用於耕地。④說明官府控制手工業,和鐵農具的使用沒有關係。
18.B
解析:本題考查中外古代農業的發展。ACD三項涉及農業生產的土地、農具、地理原因,中外基本相同,只有B項是中國古代農業的特點。
19.D
解析:A項北魏均田制,即把國家掌握的土地按規定分配給人們,有利於緩解土地兼并、加強對人們的控制、促進農業經濟發展。B項「魚鱗圖冊」是為征派賦役和保護封建土地所有權而編製的土地登記簿冊,明朱元璋時期,發現因土地隱匿給國家稅收造成損失的嚴重問題後,開始編造完整、緊密的魚鱗圖冊,在相當程度上摸清了地權、清理了隱匿,抑制了土地兼并現象。C項太平天國運動中,為了滿足農民得到土地的願望,1853年冬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它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的原則,規定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它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鬥爭的思想結晶。三民主義的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主張核定地價,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後因社會進步所增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這一主張並沒有涉及抑制兼并,本題選D項。
20.D
解析:題干考查精耕細作模式形成和發展的原因,而D項土地兼并日趨加劇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確立後的影響。故選D項。
21.C
解析:民諺反映古代人民看重農業生產,輕視商業。ABCD四個選項都是古代中國農業的特點,但與題意相符的只有C項。正是因為農業的相對穩定性,利於生活相對安定,使人民重農業而輕視商業。
22.C
解析:考查古代中國農業經濟。ABCD都能從俗語中反映,但題干有限制詞:本質。因此,與題意相符的只有C。
23.D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在「公田」之外又出現了「私田」。這說明周代的井田制遭到破壞。A、C與題意無關,可排除。周代的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不是「公有制」,排除B。故選D。
24.D
解析:考查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問題。封建社會是土地私有的,可以自由買賣,然而封建社會是小農經濟,土地兼并是長期無法根治的問題,危害到統治,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只有宋代不抑制土地的兼并,而且還出現「百姓康樂,戶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說明土地兼并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ABC說法錯誤,也未從題干中體現。
25.B
解析:「人善治」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畝益數盆、一歲而再獲」指的是增加產量,這是精耕細作的特點,故選B.
26.B
解析:從關鍵詞「漢代」,可以排除A項,因為春秋時期就開始使用鐵器;漢代隨著犁壁的發明,已經開始推廣使用牛耕,排除C;僱傭關係盛行是在明清時期,排除D。故選B。
27.A
解析:把握時代背景唐末以及詩中「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等可以判斷為A項。
28.B
解析:圖2反映的是曲轅犁的出現,是犁耕技術改進的表現。
29.C
解析:考查春秋戰時期的農業經濟。從題干可知,鐵制農具應用比較普遍,說明生產力的發展。A項「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打破了這種局面;春秋戰國時期,私有土地出現了,但B項現象還沒有出現;D項應是在封建社會確立後,反映的是土地兼并,與題意不符;「一人治之,十人食之」,意為「一人」指一家農戶的家長,「治之」指家長率領全家經營100畝田,「十人食之」指可供10人食用,與題干「直接」要求相符。
30.D
解析:本題綜合性強,難度大,考查閱讀材料分析、理解、運用能力。小農經濟下,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一個家庭的男丁成家以後,「兄弟異計」,那麼就會分家,「十家而七矣」,脫離原先的集體,成為一個新的、獨立的家庭單位。「大江南北其子有餘財而不養父,弟有餘財而養史者比比也」明顯地體現了中國傳統宗族社會裡,家庭具有很強的再造和裂變能力,這是由小農經濟決定的,選擇D項。B項不符合兩宋理學成為主流的史實。
31.C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中國古代諸子百家思想主張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莊子·讓王》、逍遙和所學史實反映的是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張:逍遙的人生觀;而小農經濟自身忙忙碌碌不能反映出生活富裕的心態,人定勝天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唯物主義思想故應該排除。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32.B
解析:本題考察古代中國經濟制度。要通過題中現象分析背後的實質,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實質是土地私有。
33.B34.D
解析:本題考查了唐代農業發展的有關知識點,結合教材所學,第①項說法錯誤,在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發達地區已經採用了牛耕技術和鐵制工具,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全國,鐵制農具的數量也大大超過前代。本題選D項。
35.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解讀信息能力,解體關鍵是學生要具備一定的文言釋讀能力。題干講述崇陽縣令張乖崖鞭笞買菜村民,並斥其懶惰。村民受鞭笞訓斥是因為買菜不符合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常態,故答案選A。從材料「爾有地而市菜,惰農也」可以看出實際上是重農抑商的一種表現,而重農抑商政策的本質實際上是維護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進而維護封建統治。故選A。
36.C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發展沿革歷史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楚莊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前許,孫叔敖當時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水利家。主持興建了我國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婁灌區。因該灌區的兩條引水河總長為100餘里,公元前598-前591領導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稱安豐塘,其周長120許里,灌田萬頃,迄今2500多年一直發揮著灌溉效益。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根據所學知識,坎兒井起源於西漢時期,固①正確;根據材料「至今還流行於新疆的吐魯番、哈密地區」得之坎兒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崙山的冰雪融水而興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固③正確;從圖中明顯可以看到坎兒井井深隨地勢坡降而改變,固④正確;而材料沒有體現該水利工程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另外根據所學知識在坎兒井之前還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
37.A
解析:材料強調的是「人善治之」方可連年豐收,所以要重視精耕細作。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A。
38.C39.C
解析:戰國時期,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春秋戰國的時代主題是「戰」與「農」。水利工程可能兼具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係等多種用途,但一般首要的是灌溉和防洪。A在當時並未普遍,D指郡制、縣制或郡縣制。B、C相比,C的可能性更大。再說,都江堰和鄭國渠主要用於排灌,前214年秦朝鑿通靈渠的初衷,是軍事需要。戰國時期是諸侯爭霸,弱肉強食的年代,各諸侯國都紛紛變法革新,圖強,興修水利工程,主要是為了發展經濟,提升實力。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混戰不已。要想在爭霸戰爭中獲勝,就必須大力發展經濟,實現富國強兵,這是各國大力興修水利的主要目的。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發展水利,才能發展小農經濟,才能實現富國強兵。故選C。
40.D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閱讀理解能力。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廣泛使用,形成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模式,畜力代替人力,引發了中國古代一次重大的農業動力革命,進一步推動我國封建生產關係產生髮展。A項指私田出現,B項指初稅畝,D項指牛耕出現,此三項都是由鐵農具的使用帶來的影響。C項是奴隸社會的現象,指奴隸主控制奴隸勞動和官府壟斷工商業,因此C項不是鐵農具使用帶來的影響,故選D。
41.B
解析:「凡農之道,厚之為寶」、「時至而作,竭時而止」等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根據節氣來安排農業生和尊重自然規律,但與題意不符合,因為題干問題是「上四則材料均反映」;中國古代農業精耕細作的產生,是人多地少、生產力水平低下等因素導致的,為提高單位產量,進行精耕細作,如套種或輪種,「麥黃種麻,麻黃種麥」就是輪種,因此,正確選項為B;中國古代農業注重因地制宜在材料中並未得到反映。
42.C
解析:「相地而衰征」,按韋昭的注釋:相,視也;衰,差等也;征,征取也。意思就是說,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徵收不等額的租稅。「相地而衰征」標誌著勞役地租已轉化為實物地租,這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歷史性的進步,在當時各諸侯國的影響很大,加速了封建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初稅畝」從字面意義上解釋,就是:初,為開始的意思;稅畝就是按土地畝數對土地徵稅,這種按耕地的實際畝數收取實物賦稅的做法與「桓管改革」中的「均田分力」、「相地衰征」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但也有一定的區別。「桓管改革」後的「均田分力」與「相地衰征」政策仍是建立在土地國有的基礎之上的,而魯國初稅畝的實施等於承認了土地的私有。桓管改革後的農業稅收徵收的前提是農戶租用了屬於國家的土地,稅收還帶有「地租」的性質;而初稅畝則是在認可了土地私有的前提下,憑藉國家政治權力向土地所有者徵收的稅賦。初稅畝的實施也使社會分配方式發生了顯著改變,按實際田畝產量十分之一納稅的具體方式,使勞動者切實體會到了努力帶來的收益,從而促使勞動者不斷提高勞動效率。商鞅變法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度,確立了土地私有制,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係,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所以正確答案應該為C。B.土地私有權得到了諸侯國法律承認錯在「得到了諸侯國法律承認」,得到法律承認的應該是商鞅變法中的廢井田,開阡陌。D.為爭霸、兼并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是商鞅變法。A也並非三者的共同影響。排除ABD,所以正確答案為C。
43.B
解析:李悝首倡「盡地力之教」是針對「穀賤傷農」而提出;以盜法為《法經》首篇主要是用刑法來維持社會秩序,加強君權。結合兩則材料可以判斷是因為農民因谷賤破產淪為盜賊,所以以盜法為《法經》首篇。
44.A45.D
解析:考查分析理解、闡釋事物的能力,本題通過生產工具的更新認識古代中國農業的發展。從題干中「轅有越」、「進之則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則箭上,入土也淺。」、「橫於轅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轉也。左右系,以乎軛也。轅之後末曰梢,中在手,所以執耕者也。」等,所述是曲轅犁。因此,答案為D。
46.C
解析:民諺反映古代人民看重農業生產,輕視商業。ABCD四個選項都是古代中國農業的特點,但與題意相符的只有C項。正是因為農業的相對穩定性,利於生活相對安定,使人民重農業而輕視商業。
47.B
解析:本題考察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A項中不包括夏朝,C項中明清時期土地是可以買賣的,公元前594年魯國的初稅畝承認私有土地合法化的開始至新中國沒有三千多年。
48.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政府推動墾荒,大量人口增長,壁荒活動不斷拓展,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但材料並未體現農具的革新,故選A。
49.D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經濟現象。A項說法錯誤,在封建制度的實質下土地問題不能得到真正的解決;從題干中不能體現B項;C項不符合北宋史實,北宋出現了「三冗」現象,因此應選D。
50.C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小農「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一生辛勤勞作,才能勉強維持生存。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生產力水平的低下。故正確答案為C。
51.C
解析:本題考查對歷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據「此渠皆可行舟」分析,體現了航行功能;「有餘則用灌浸」體現了灌溉功能;「辟沫水之害」體現了排洪功能。材料中沒有提及軍事功能。
52.C
解析:商鞅變法規定土地私有,土地可以買賣,從而造成了土地兼并現象。
53.C
解析:本題考察古代中國農業的發展。根據題干信息「距今6500多年的水稻田遺址」及其意義分析,說明我國農業的發展較早之後自己發展,因此應選C項。其餘各項在材料中均沒有體現。
54.D
解析:這是曲轅犁,送分題。
55.D
解析: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從題乾的措施所產生的影響來分析,把握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只有D項與題意相符;BC項,顯然是題意有出入的,排除;A項錯誤在於「基本解決」。
56.B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英國未能以此扼制中國經濟的喉管主要的原因應在於中國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B。
57.D
解析:本題綜合性強,難度大,考查閱讀材料分析、理解、運用能力。小農經濟下,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一個家庭的男丁成家以後,「兄弟異計」,那麼就會分家,「十家而七矣」,脫離原先的集體,成為一個新的、獨立的家庭單位。「大江南北其子有餘財而不養父,弟有餘財而養史者比比也」明顯地體現了中國傳統宗族社會裡,家庭具有很強的再造和裂變能力,這是由小農經濟決定的。
58.C
解析:西周土地制度為分封制,C項「田制不立,吠畝轉易」表明土地私有可以買賣,與分封制無關。
59.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能力。封建社會的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現象的根本原因,而土地兼并使自耕農紛紛破產,兩極分化激烈,引起社會動蕩不安,威脅封建統治,特別是使封建政府的稅收減少。統治者為維護統治也抑制土地兼并,但並不是封建社會的普遍現象,如宋代就實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60.D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耕者與富民之間形成以土地租賃為核心的生產關係,所得收入進行合理分配體現了宋朝租佃關係的發展。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D。
61.B
解析:從材料「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可以看出他的觀點實際上是要恢復古代井田制度,這是開歷史的倒車,是不科學的辦法,所以排除①。只要土地買賣存在,土地兼并就必然會如影隨形地出現。古人斥責土地買賣的原因,就是由於他們看到了土地兼并的可怕後果。明人邱浚也曾冷靜地說:「井田既廢之後,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貧富不均;」「限田之義,均田之制雖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於土俗,可以暫而不可以常也,終莫若聽民自便為之德。」邱浚的論點反映了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在單純的地主經濟內部,地主對於消費有無限的追求,這就決定了他們必然盡量兼并土地,擴大自己的經濟能力,②要選。他們都看到了土地不均這一封建社會的現象,③要選。丘浚不認定限田、均田是穩定統治秩序,消除貧富不均現象的基本良策,有材料「限田之義,均田之制雖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於土俗,可以暫而不可以常也,終莫若聽民自便為之德」為證,排除④。故正確答案為B。
62.D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是以土地私有為前提的,土地國有制限制了封建所有制的發展。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D。
63.D
解析:從材料對牛的尊重可知牛在中國古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牛的重要性在於鐵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下牛是主要的農用動力,可知選擇D項。
64.B
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中國糧食的收穫量比外國的要高,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源於農業的精耕細作技術發達。
二、非選擇題
65.(1)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鐵犁牛耕;精耕細作;受制於自然環境,具有脆弱性。(2)由農機具在進口機具中所佔比重低看出:農業生產已經使用機器,傳統農具仍是主要勞動工具。民國政府的倡導,近代化在農業領域的拓展。自然經濟仍佔主導地位,人多地少;綜合國力弱,農民購買力低下。(3)政府重視「三農」問題,予以政策扶持;綜合國力增強,農民購買力提升。勞動者素質逐漸提高;古代、近代勞動者缺乏受教育的機會;當代形成了較完善的國民教育體系。勞動工具和生產技術不斷改進;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開始引進和使用農業機器;當代普遍使且農機具,廣泛運用農業科技。
66.(1)主題: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1分)最有價值:長沙出土的鐵鋤。(1分)理由:第一手材料(或實物史料)(2分)(2)特點:耕作技術不斷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廣。(2分)影響:促進精耕細作生產模式的產生;推動經濟重心南移;促進農耕文明的繁榮。(3分)(3)變化:牛耕大量退出;江東犁被鐵搭取代。(2分)原因:人口增長快;人地矛盾突出(勞動力過剩);養牛成本較高。(4分)
必修二專題一:2、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每課名題4)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5小題,共0分)
1.(2011年4月江西重點中學質檢26題)2010年12月24日至26日,在廣東省陽江市體育館舉行「南海一號」文物圖片展」。「南海一號」是一艘沉沒於800多年前南宋時期的木質古沉船,出水瓷器數千件,品種極多,其中有許多「洋味」十足的瓷器。專家們認為「南海一號」具有非同尋常的學術價值,其可供研究的「學術價值」體現在()
①海上絲綢之路的盛況②宋代造船技術的發展③手工工場的生產狀況
④制瓷技術的進步⑤「洋味」十足的瓷器是指琺琅瓷
A.①②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
2.(2011年1月常德市質檢4題)《夢梁錄》記載:「……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與曉市不斷出現,時都城臨安(今杭州)人口達到一百二十萬,城內極其繁華,被稱為東南第一州」。與這段描述的情景可能同時代出現的有()
A.在西藏地區設宣政院進行管轄B.中國瓷器開始大量輸出國外
C.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D.《四書章句集注》始編成
3.(2011年2月濟南市調研4題)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兩千年前中國的「名片」是絲綢,一千年前中國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國的「名片」是茶葉。這主要表明古代中國()
①自然經濟長時間內沒有根本性突破
②東西方的交流渠道不暢通
③古代手工業發展水平世界領先
④對外貿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
4.(2011年1月廣州市高三調研14題)明代有一個笑話,說是朝廷宴請外國元首和使節,結果宴會所用580件官窯瓷器全部被使節們順手牽羊帶走了。這個笑話主要反映了當時()
A.政治非常開明B.政府重視海外貿易
C.制瓷技術精湛D.奉行對外開放政策
5.(2011年5月蘇、錫、常、鎮二模3題)淅川下寺曾發掘出一處春秋楚國貴族墓群,出土大量青銅禮器,不少還帶有銘文,其鑄造使用了失蠟法溶模工藝。這一發現,把我國使用失蠟法鑄造青銅器的歷史提早了一個多世紀。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出
A.青銅器鑄造在春秋時期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B.我國古代青銅鑄造中心集中在黃河流域
C.青銅器的銘文有助於印證古代史料的真偽
D.春秋時期各國主要使用青銅器進行農業生產
6.(2011年4月天津河西區一模2題)以下圖片中,帶有異國風情、主要成熟於清朝的瓷器品種是()
7.(2011年5月龍岩市質檢13題)歷史結論離不開對歷史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推論不正確的是
A.秦之失失之於政,不在於制→秦亡不是因為郡縣制
B.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越州白瓷工藝高超
C.(唐)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科舉制中進士科難度更大
D.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姬姓是分封的主體
8.(2011年1月杭州市質檢2題)中國古代的手工業在許多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下列圖片與對應的文字說明正確的是()
A.為禮器的象徵,代表權力和秩序,反映西周的鑄造工藝達到很高的水平
B.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了漢字「蠶」和「絲」字,說明中國的養蠶和絲織技術是從商朝開始的
C.唐三彩是中國著名的傳統瓷器之一
D.反映了原始時代的彩陶己有相當高的工藝水平
9.(2011年1月汕尾市高三調研3題)明清時期,制瓷中心景德鎮發展迅速,從事商品生產的民窯,其數量和規模逐漸超過專門為官府服務的官窯,出現了官府委託民窯代燒瓷器的現象。這表明這一時期()
A.官府力圖控制民窯生產B.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
C.自然經濟開始解體D.生產技術提高,商品經濟發展
10.(2011年1月南通市一模3題)(東漢)班固《漢書》卷五九《張安世傳》:「(張)安世尊為公侯,食邑萬戶,然身衣弋綈(黑色),夫人自紡績,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內治產業,累織纖微,是以能殖其貨,富於大將軍(霍)光。」該材料反映出西漢()
A.私人紡織作坊頗具規模B.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
C.官營紡織作坊非常發達D.政府鼓勵民間手工業的發展
11.(2011年1月北京丰台區高三期末15題)馬克思曾說,在珍妮紡紗機發明之前,「要想找出一個能夠同時紡出兩根紗的紡織工人並不比找出一個雙頭人容易」。中國能改變馬克思這一斷言的歷史事件發生在()
A.北宋B.元朝C.明朝D.清朝
12.(2011年東北爾雅高考信息卷27題)2010年5月11日是瑪提歐·利奇(中文名為利瑪竇)在北京逝世400周年紀念日。他曾在中國居住28年,是第一個被中國皇帝賜地埋葬的歐洲人,下列情景瑪提歐·利奇最有可能經歷的是()
A.三省長官與他商議國事 B.閱讀活字印刷的《紅樓夢》
C.看到有人在住宅區賣青花瓷器 D.出海航行持有海外渡航證明書
13.(2011年4月湖南高考模擬28題)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個典型藏品,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時代是()
A.唐朝B.宋朝C.元朝D.清朝
14.(2011年4月懷化市二模26題)有學者指出:明清之際,江南出現了「婦女半邊天」的說法,顯示江南婦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這種現象的發生最可能與下列何者有關?()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識字率提高,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B.棉紡織業興起,以婦女為主的手工副業成為家庭經濟的重要收入
C.引進甘薯、玉米等新作物,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了婦女地位
D.江南地區人口大量外遷,性別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15.(2011年1月溫州八校期末聯考3題)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稱。在諸葛亮的時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
A.絲 B.棉 C.毛 D.麻
16.(2011年3月太原市測試5題)嘉峪關漢墓中畫像磚上有童子驅鳥護桑圖、採桑圖;墓後室畫像磚上有蠶繭、絲束、絹帛。還有像繅絲的工具,墓中還發現絲織物。這些信息主要說明()
A.甘肅西部已從游牧轉向農耕文明 B.畫像磚主要反映人們的日常生活
C.絲綢之路是一條流動的文化運河 D.漢代甘肅西部出現蠶桑與絲織業
17.(2011年海南高考5題)徐光啟《農政全書》載,「今北土之吉貝(棉花)賤而布貴,南方反是:吉貝則泛舟而鬻諸南,布則泛舟而鬻諸北」。這說明當時
A.商業是棉紡織發展的前提B.商人買賤賣貴傷害了農業
C.北方農業生產比南方發達D.南方經濟較北方更有優勢
18.(2011年5月福州市質檢14題)下列產品突出體現了「工官」制度的是
A.漢代的鹽鐵B.唐代曲轅犁C.宋代指南針D.明代的絲綢
19.(2011年高考天津文綜2題)宋人詩云:「東家打麥聲彭魄,西家繅絲雪能白。……東家麥飯香撲撲,西家賣絲糴新谷。」計中反映了宋代
A.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業僅在鄉村發展
C.開始出現獨立的手工業家庭D.手工業者脫離農業生產
20.(2011年1月中山市高三統考3題)關於英文稱呼中國國名為「CHINA」一詞的來歷,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來源於瓷器,因為在英語中中國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則把「CHINA」與絲綢掛上了鉤。這主要反映出()
A.古代絲織業和制瓷業很發達B.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
C.制瓷和絲織屬於家庭手工業D.英國人大量販賣瓷器和絲綢
21.(2011年4月北京石景山一模13題)宋史專家鄧廣銘說:「宋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的。」下列史實不能佐證上述觀點的是()
A.商品經濟發達,「市」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B.宋代形成了以理學為代表的新儒學
C.在紡織業發達地區出現一定規模的自由勞動力市場
D.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三大發明有劃時代的發展
22.(2011年山東煙台一模9題)班固《漢書》卷五九《張安世傳》:「(張)安世尊為公侯,食邑萬戶,然身衣弋綈(黑色),夫人自紡績,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內治產業,累織纖微,是以能殖其貨,富於大將軍(霍)光。」該材料反映出西漢()
A.私人紡織作坊頗具規模B.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
C.官營紡織作坊非常發達 D.政府鼓勵民間手工業的發展
23.(2011年4月浙江上虞調研13題)右圖是元代王禎所著《農書》中的水力冶鐵鼓風工具,該工具最早發明使用於()
A.西漢B.東漢C.北宋D.元朝
24.(2011年4月江蘇百校樣本分析3題)北宋的哥窯在浙江龍泉,以冰裂紋瓷器(見右圖)最為有名。根據所學知識判斷,這種冰裂紋瓷器應當屬於瓷器分類中的()
A.白瓷系列B.青瓷系列
C.青花瓷系列D.琺琅瓷系列
25.(2011年5月天津河東區二模1題)以下表述不能正確反映西周時期社會面貌的是()
A.繼續實行王位世襲制 B.形成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C.實行分封制、宗法制 D.以青銅鑄造業為主的手工業被官府壟斷
26.(2011年4月瀋陽市質檢35題)某文化遺址出土的同一時期的文物有:(1)陶器、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2)有刻畫符號的陶尊;(3)隨葬品數量相差懸殊的墓葬;(4)1立方米的碳化粟。由此可以推斷出這一時期()
A.手工業門類齊全B.已出現成熟文字
C.產生了貧富分化D.具有江南文化的特徵
27.(2011年高考浙江文綜14題)有學者根據材料一「昔汴都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煤),無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開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結論;又有學者根據材料二「賜在京(汴都)官員柴、炭各有差,柴578萬,炭585萬」,對上述結論予以反駁。下列說法中最為合理的是
A.兩位學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結論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僅用材料一得出的結論難以成立
C.無論材料一還是材料二,都必須得到考古學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眾,材料二指的是官員,兩條材料並不矛盾
28.(2011年3月寶雞市二模25題)2010年9月23日,湖南省寧鄉縣黃材鎮炭河裡遺址的考古發掘獲得了新發現,從西周到宋代不同時期的多個居民生活區、農業生產區重見天日。該遺址出土的物品中不可能有()
A.鐵器B.紙張C.絲織品D.粉彩瓷
29.(2011年高考浙江文綜13題)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之一。圖8是宋代部分名窯分布示意圖,符合鈞窯、定窯、景德鎮窯、耀州窯排列順序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30.(2011年山西太原高三調研13題)下列古代手工業技術按出現的時間先後排序,正確的是()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③①②④
31.(2011年5月肇慶市二模14題)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詞」說:「平川多種木棉花,織布人家罷緝麻,昨日官租課(徵稅)正急,街頭多賣木棉紗。」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
A.政府壓制棉紡織業的發展B.出現棉紡織業的手工工場
C.農民直接以棉紗抵稅D.棉布正逐漸取代麻布
32.(2011年5月龍岩市質檢15題)宋代范正敏《遯齋閑覽·證誤》:「閩嶺以南多木棉,土人竟植之,有至數千株者,採其花為布,號吉貝布。」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福建
A.棉花種植與紡織日益擴大B.農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業
C.棉布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D.商品經濟日益發達
33.(2011年4月福建省質檢15題)觀察圖6,從中可得出的結論是
A.秦漢時期中國絲織技術領先於世界B.唐宋時期私營絲織業水平超過官營
C.元明清時期絲織業重心在東部地區D.古代絲織業中心由關中輻射全國
34.(2011年1月紹興市高三期末質檢5題)2010年11月11日,在英國倫敦一家拍賣行中,一個粉彩鏤空瓷瓶以5160萬英鎊(約5.5億人民幣)的天價成交,創下中國藝術品在全球拍賣的最高價格。該瓷瓶的製造年代最有可能在()
A.漢朝B.唐朝C.宋朝D.清朝
35.(2011年3月寶雞市二模27題)下表是我國古代某地的居民職業結構表。該表格能夠表明()
自耕農和地主 |
佃農 |
手工工場主 |
商人 |
|
佔總人口百分比 |
24% |
36% |
30% |
10% |
①唐宋時期經濟發展狀況②手工業經營方式出現了新的動向
③體現出商品經濟的新發展④官營手工業退居次要地位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0小題,共0分)
必修二專題一:2、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每課名題4)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B
解析:審題時注意「南宋時期」。中國的手工工場出現在明朝中後期的江南地區,故③不正確;琺琅瓷出現在清朝康熙年間以後,故⑤不正確。因此選B項。
2.D
解析:本題考察宋朝時期的史實。根據提干信息「都城臨安」分析,所述現象屬於在南宋時期,因此排除A項,西藏設宣政院是在元朝時期;B項應是在北宋;《四書章句集注》是南宋理學家朱熹的著作。從8世紀末開始,中國陶瓷開始向外輸出
3.C
解析:本題考查我國古代對外交流和手工業發展情況。從絲綢到陶瓷到茶葉,對外交往中,中國主要輸出手工業品,既說明我國古代手工業領先,也說明自然經濟長期存在,沒有根本性突破,故①③正確;古代通過絲綢之路,我國手工業品大量外輸,故②不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古代中國外貿出超還是入超,故④錯誤。
4.C
解析:笑話反映出外國元首和使節對中國瓷器的喜愛,喜愛的原因當然是瓷器精美,故事反映出制瓷技術的精湛。本題考查明朝手工業的情況。注意材料里的「官窯瓷器」,官府手工業的產品質量非常好,工藝精湛,對外國元首和使節有很強的吸引力,才會有如此之舉動。
5.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材料的釋讀能力。我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進入鼎盛是在商代,排除A。材料中反映的楚國墓群,應在長江流域,否定B。青銅器在當時比較珍貴,很少用於農業生產,D不符合史實。答案C。
6.D
解析:A為秘色瓷成熟於唐、B為瓷枕成熟於漢宋、C為青花瓷成熟於元朝、D為粉彩瓷成熟於清代。
7.B
解析:越窯出產的主要是青瓷,刑窯出產的主要是白瓷。故「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反映的是越州青瓷工藝高超。
8.D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較多,需要對教材相關內容有很好掌握。A項說法錯誤,司母戊鼎大方鼎為禮器的象徵,代表權力和秩序,但反映的是商朝的鑄造工藝水平。B項說法錯誤,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了漢字「蠶」和「絲」字,但不能反映養蠶和絲織技術是從商朝開始的,根據所學,新石器時代中國已經出現人工育蠶和絲織技術。C項錯誤較明顯,唐三彩是唐代的釉陶製品,以黃、白、綠為基本釉色,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D項正確,人面魚紋彩陶是新石器時代陶器珍品,反映了原始時代的彩陶己有相當高的工藝水平。
9.D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明清時期手工業發展特點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明清時期官府委託民窯代燒瓷器現象的普遍出現和所學史實反映了私營手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D。
10.A
解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張安世雖為公侯,食邑萬戶,但仍創辦了規模很大的紡織作坊,積累起龐大的財富,富裕程度超過當時的大將軍霍光。聯繫教材有關知識點,BCD三項說法材料中未體現,B項出現在明代;C項與材料不符;D項與所學不符,本題應選A項。
11.B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元朝時期黃道婆發明了三錠紡車。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B。
12.C
解析:利瑪竇生活的時代,正值明朝後期。明代時期,中央政府已無三省,故A不正確;《紅樓夢》是清朝曹雪芹的作品,故排除B;明朝後期實行閉關和海禁政策,故D不正確。只有C項與題目中的時間相符。
13.D14.B
解析:中國古代婦女地位比較低下,很少有讀書的機會;我國古代是小農經濟,男耕女織,甘薯、玉米的引進只能是提高男子的地位;明清時,我國經濟重心已南移,D項不符合事實;宋朝,棉紡織業興起,特別是元朝,黃道婆推廣棉紡織技術,婦女地位提高。
15.D
解析:絲、毛、麻等作為紡織原料在中國古代較早就出現了,絲和毛較昂貴,普通百姓使用不普遍,諸葛亮生活在東漢末、三國時期,這一時期紡織業已較為發達,諸葛亮以「布衣」自稱,「布」應是麻。棉花在北宋時引入,明代時全國普及。
16.D
解析:題干中涉及到墓中畫像磚的採桑、絲織物圖片以及陪葬物絲織物,由此可推斷此時出現了蠶桑和絲織業,選擇D項。A項中僅有蠶桑不能說明農耕文明、B項只涉及畫像磚、C項與題干無關。
17.D
解析:明朝,經濟重心已經完成難移,北方到南方賣棉花(原料),南方則到北方賣加工後的布(手工業品),說明南方的經濟技術更有優勢。才會出現上述的情況。而且明朝時期經濟重心已經是在南方。棉紡織發展是商業發展的前提,A項顛倒因果關係,排除。B、C材料不能體現,排除。
18.A19.A
解析:本題考查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狀況,意在考查考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進行知識遷移的能力。從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進行繅絲生產,然後把繅絲賣掉換取穀子,說明宋代商品經濟已經有了較大發展。
20.A21.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宋代的經濟、文化及科技成就,屬於基礎知識考查,可使用排除法。A項屬於宋代商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B項屬於宋代儒學(文化)的新發展;D項屬於宋代科技的發展:印刷術發展為活字印刷,指南針應用於航海,火藥廣泛應用于軍事;故A、B、D都能佐證。C項「自由勞動力市場」屬於明中期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不能佐證宋代,故選C項。
22.A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家童皆有手技反映的是私營紡織作坊發展初具規模。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A。
23.B
解析:本題考查了教材中有關「元代王禎所著《農書》中的水排鼓風冶鐵圖」,著作記載,東漢初,南陽太守杜詩創造出水力鼓風裝置--------水排,提高了冶鐵生產效率。
24.B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瓷器。中國瓷器自唐代即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哥窯位於浙江龍泉,屬南方,故為青瓷,選B。白瓷屬於北方瓷器系列,排除A;青花瓷出現於元,時代不符,排除C;琺琅瓷起始於清朝,時間不符排除D。
25.B
解析:考查西周時期的政治經濟。西周政治上主要特徵是實行分封制與宗法制,王位世襲制,而經濟上是農業石器鋤耕、手工業與商業是官府壟斷,ACD與題意不符;形成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是封建經濟,而西周是奴隸制時期,答案為B。
26.C
解析:從材料中「隨葬品數量相差懸殊的墓葬」可以判斷C正確。材料所反映的是部分手工業,A項不正確;成熟文字是甲骨文,故B不正確;D無法獲得信息。
27.B
解析:本題以宋代是否已用煤取代木柴的不同材料作為切入點,考查對史料的鑒別能力。此題考查歷史學習和研究的方法史觀,是近年來各地高考命題比較注重的題目類型。通過此題,主要考查全面佔有史料的重要性,正面和反面資料都要收集,然後再分析,這樣才能得出符合歷史實際的結論。A項說法片面,材料雖然矛盾,但未必不能得出結論。因為相互矛盾的其中一方可能是正確的,那樣就能得出結論;C項強調的是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即運用「地下之新材料」與古文獻記載相印證),但過於絕對。因為不是任何結論都需要考古學證明。考古學主要適用於遠古時期沒有文獻資料的情況。D項表述是對材料的錯誤解讀,材料一中的「數百萬家」既可以包括民眾,也可以包括官員。
28.D
解析:題目的時間限制為西周到宋代不同時期,鐵器出現於西周晚期,紙張出現於西漢,東漢經蔡倫改進,紙張的使用更普遍。中國遠在公元前2700多年前就已能生產絲織物。到漢代,絲織生產有了相當規模。故ABC均能在該遺址出土。而粉彩瓷又叫軟彩瓷,景德鎮窯四大傳統名瓷之一,是以粉彩為主要裝飾手法的瓷器品種。粉彩是一種釉上(在瓷胎上)彩繪經低溫燒成的彩繪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礎上,受琺琅彩瓷製作工藝的影響而創造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從康熙晚期創燒,後流行不衰。故粉彩瓷出現於清朝,不可能在該遺址出土,故正確答案為D。
29.D
解析:解答本題時應注意歷史時空。此題主要體現史地綜合,考查識記能力。鈞窯在河南,定窯在河北,景德鎮窯在江西、耀州窯在陝西。唐宋以來,各地瓷窯所產瓷器各具風格,這些名窯都以其產品的質量聞名天下。結合地圖可以方便地得出D項。
30.B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階段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①二里頭文化遺址屬於夏商時期;②屬於唐朝時期;③屬於南北朝時期;④屬於元朝時期。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B。
31.D
解析:分析材料,描述了當時棉花的種植、加工與銷售情況,ABC三項說法在材料中都沒能得到體現,本題選D項,反映了棉布正逐漸取代麻布。
32.A
解析:從材料「閩嶺以南多木棉」、「採其花為布,號吉貝布」可以反映的是宋代福建棉花種植與紡織日益擴大。B說法不正確,棉花是經濟作物,不可能成為主業。C是在明代,D材料無從體現。
33.C34.D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瓷器的發展歷史是東漢末年出現青瓷;唐朝制瓷業成為獨立手工業部門,產品有白瓷、青瓷、、秘色瓷、唐三彩等;宋朝景德鎮成為「瓷都」;清朝瓷器的特色是出現粉彩和琺琅彩。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D。
35.C
解析:從材料中不能發現是與唐宋時期有關的,故排除①。表格也與官營手工業無關,排除④。從手工工場主佔總人口的30%來看,表明當時的手工業經營方式出現了變化,商品經濟出現了新發展,所以②③正確。故正確答案為C。必修二專題一:3、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每課名題4)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74小題,共0分)
1.(2011年1月北京丰台區高三期末7題)唐朝時,洛陽和揚州成為聞名中外的大都會,下列各項屬於其原因的是()
A.改變了重農抑商政策B.大運河的開通
C.取消了對城市的管理D.對交易場所不再加以限制
2.(2011年4月北京東城區一模12題)中國古代的城市與商業經歷了曲折發展的過程。右圖是唐代的著名城市。其中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文化和商貿中心的是()
A.①B.②C.③D.④
3.(2011年3月福州市質檢17題)明朝萬曆年間,在福建地區,「其日番錢者,則銀也,來自海舶,上有文如城堞,或有若鳥獸、人物形者,泉(州)、漳(州)通用之」。材料反映了當時()
A.泉、漳成為全國外貿中心B.福建地區海外貿易發達
C.福建銀元鑄造技術發達D.尚未實行「海禁」政策
4.(2011年山西太原高三調研7題)日本人斯波義信指出:「劃分官方指定市場區域的邊界並將其與居住區分離開來的管理瓦解了。……有形的分區壁壘已徹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種更為自由的街道模式。」斯波義信所述的這一現象可能出現於()
A.漢代長安 B.北魏洛陽 C.唐代長安 D.宋代臨安
5.(2011年4月北京東城區一模13題)中國古代的城市與商業經歷了曲折發展的過程。與前代相比,明清時期工商業取得新進展主要表現在()
①紡織業手工工場的出現②沿海外貿港口城市走向興盛
③制瓷業中私營手工業佔據主導④政府壟斷鹽、茶等商品的經營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④
6.(2011年1月河南鄭州高三質檢8題)電視劇《喬家大院》反映晉商文化的顯著特點是「『賈而好儒』、『賈儒結合』。……清乾隆、嘉慶時期,晉商經營達到極盛,然而,從清道光、咸豐時期至清末民初,晉商漸趨衰落」。由此可以推斷,晉商的「賈儒結合」實質是()
A.近代商業和傳統文化的結合B.傳統文化與近代經濟的結合
C.傳統商業和外國資本主義的結合D.舊式商賈與封建權勢的結合
7.(2011年4月潮州市二模14題)教科書描述某一古都:「這個城市的人口大約一百萬,外國人可能佔了三分之一。城內圍隔成一百多個坊,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還有東、西兩個市場。如果有機會拜訪這座城市,你會因為眾多的佛寺而感到震驚。宴會上常可看到外國女子組成的樂隊,坐在駱駝背負的平台上表演,演奏著類似吉他的琵琶。」這最可能是哪一座都城?()
A.東漢的洛陽B.唐朝的長安C.北宋的汴京D.清朝的北京
8.(2011年高考浙江文綜15題)清乾隆年間蘇州《吳縣永禁官吏佔用錢江(杭州)會館碑》記載:「商賈捐資,建設會館,所以便往還而通貿易,或存貨於斯,或客棲於斯,誠為集商經營交易時不可缺之所」。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A.該碑文反映出蘇杭之間的商貿聯繫B.會館為商人出資建造的地方商業中心C.會館為旅居異鄉的同鄉商人所組建D.會館為同一地域商人活動的重要場所
9.(2011年1月北京丰台區高三期末13題)下列各項中,屬於宋朝經濟發展新變化的是()
A.棉花等經濟作物普遍種植B.出現了區域性商人群體
C.出現以工商業為主的城市D.有些地區開始用紙幣交易
10.(2011年高考天津文綜1題)下列各組古今地名對應正確的是
①大都——北京②汴梁——開封③臨安——蘇州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2011年4月潮州市二模13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詩句。以下對材料中「商人」行為的敘述正確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購茶葉
B.他到浮梁買茶時住在「會館」中
C.經商使他的社會地位發生根本改變
D.他將茶葉販賣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12.(2011年4月寧波十校聯考19題)對下列兩幅圖片(圖7、圖8)信息理解正確的是()
①宋代商業活動已重視廣告效應②雕版印刷技術依然在使用
③娛樂活動體現商業化色彩④繪畫描寫市井生活,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3.(2011年4月南通市調研3題)《舊唐書》:「(唐朝)長安(年號)中,(蘇環)累遷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揚州地當衝要,多富商大賈珠翠珍怪之產。」「江、淮之間,廣陵(揚州)大鎮,富甲天下。」材料沒有反映出的信息是,揚州()
A.地處交通要道B.出產精美工藝品
C.是繁華的都市D.市場受官府控制
14.(2011年4月瓊海市模擬9題)唐朝前期長安城實行嚴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為其直接證據的是()
A.「今朝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B.「勒坊內開門,向街門戶,悉令閉塞」
C.「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D.「坊巷橋門及隱蔽去處,俱是鋪席買賣」
15.(2011年3月忻州市聯考2題)宋代的商業活動與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發展變化,有一位學者專門為此寫了一本專著,請你能這本專著選定一個最合適的書名()
A.《繁榮的海外商運》B.《五大名窯》C.《市牆倒塌以後》D.《汴河兩岸》
16.(2011年1月北京東城區高三期末統考7題)陸遊《雜賦》:「今朝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詩中「草市」出現得益於()
A.城市布局的變化 B.市民階層的興起
C.娛樂場所的出現 D.商品經濟的發展
17.(2011年4月北京朝陽區一模13題)明代陸楫著《禁奢辨》中寫道「今天下之財賦在吳越。吳越之奢,莫盛於蘇抗之民。」「只以蘇抗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時而游,游必畫艙,肩輿、珍饈、良醞、歌舞而行,可謂奢矣。而不知輿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燒火做飯)者,不知其幾」上述材料中反映出()
①江南經濟發達影響民風 ②社會生活日趨奢侈享樂
③主張倡儉戒奢以正風氣 ④勞動就業結構發生變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2011年5月湖州二模13題)美國學者羅茲·墨菲在《亞洲史》中說:「在許多方面,宋朝在中國都是個最令人激動的時代,它統轄著一個前所未見的發展、創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項中屬於宋朝「創新」表現的是
A.建立起地方監察機構B.突破了「市」的時空限制
C.創製了木活字和銅活字D.出現了新的文學體裁——「詞」
19.(2011年5月陝西省質檢27題)仔細分析下列三幅圖,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商業城市發展變化的規律是
A.由北方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逐漸向南方、向沿海和運河地區發展
B.由中原地區向整個沿海地區發展
C.由北方地區向邊疆地區發展
D.由黃河中下游地區向全國各個地區發展
20.(2011年1月清遠市一模14題)「御街一直南去,過州橋,兩邊皆居民。街東車家炭,張家酒店,次則王樓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鋪、曹婆婆肉餅、李四分茶。」材料中記錄的內容最早可能出現於哪一朝代的城市()
A.隋朝長安城B.唐朝長安城C.北宋汴京D.明朝蘇州
21.(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6題)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拉斐爾的《聖母像》都具有內容世俗化的傾向,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A.畫家個人愛好B.人文主義傳播
C.社會上層倡導D.商品經濟發展
22.(2011年3月江門市一模14題)農業社會的都城往往是皇權與文化的集結處和輻射中心,而從下圖(西漢、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功能的新趨勢是()
A.政治中心的地位消失B.城市商品經濟發展
C.文化中心的地位顯著D.吸收國外建都的經驗
23.(2011年3月江蘇百校高三大聯考2題)通過分析圖1、圖2、圖3,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商業城市發生的變化()
A.由北方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逐漸向南方、向沿海和運河地區發展
B.由中原地區向整個沿海地區發展
C.由北方地區向邊疆地區發展
D.由黃河中下游地區向全國各個地區發展
24.(2011年1月常德市質檢5題)明朝張居正在《贈周漢浦榷竣還朝序》說:「古之為國者,使商通有無,農力本穡。商不得通有無以利農,則農病;農不得力本穡以資商,則商病。故農商之勢常若權衡,至於病,乃無以濟也」。張居正的觀點客觀上反映出當時的歷史現象或政策是()
A.官營手工業迅猛發展B.閉關鎖國政策
C.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D.重農抑商政策
25.(2011年3月濮陽市一模10題)某一學校的歷史研究性學習小組,列出中國古代某地居民的職業結構,如表
自耕農 |
地主 |
佃農 |
工人 |
商人 |
|
佔總人口比例 |
11% |
23% |
35% |
21% |
10% |
這種職業結構最可能出現在何時何地?()
A.漢代江南地區B.唐代關中地區C.宋代關中地區D.明代江南地區
26.(2011年3月嘉興市一模12題)讀圖5,從中可獲得的信息不包括()
A.黃河中下游分布著許多城市
B.河運與城市發展密切相關
C.城市大都是某一區域的重要中心
D.有的城市出現稱作「市井」的商業區
27.(2011年5月廈門市質檢15題)下列史料最能反映中國古代市場空間拓展的是
A.「有買及買(賣)也,各嬰其賈(價),一物不能名一錢者,勿嬰」
B.「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通曉不絕」
C.「一街輻輳(集聚),遂傾(超過)兩市,晝夜喧嘩,燈火不絕」
D.「散放經絲,給予機戶,按綢匹計工資」
28.(2011年3月深圳市一模14題)右圖為明清時期各地集市變化統計表,表中數據說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間()
A.農民與市場的聯繫不斷加強B.南北經濟交流日趨頻繁
C.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D.州縣集市的密度北方超過南方
29.(2011年5月鞍山市二模24題)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下列有關中國古代貨幣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敘述不正確的是
A.經歷了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過程,商朝時出現了人工銅幣
B.經歷了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漢武帝時開始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C.經歷了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演變,宋朝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D.經歷了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唐玄宗時鑄造的「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貨幣
30.(2011年5月南昌市二模26題)下圖是清明《盛世滋生圖》所展示的蘇州斜橋商市。對該圖的解讀符合當時經濟發展特徵的是
A.出現了農村集市B.坊市分置C.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D.商業市鎮興盛
31.(2011年4月杭州質檢12題)吳江縣的盛澤鎮,本來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間倍之。以綾綢為業,始稱為市」。乾隆時,「居民百倍於昔,綢綾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賈輦金至者無虛日……蓋其繁阜喧盛,實為邑中諸鎮之第一。」上述材料說明()
A.盛澤鎮絲織業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B.明代已開始形成以「市」為標誌的商業中心
C.明清政府重農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業發展促進城鎮的形成與繁榮
32.(2011年5月莆田市質檢14題)明朝小說家馮夢龍在《醒世恆言》中寫道:「昔有一人,姓韋名德,乃福建泉州人氏,自幼隨著大親,在紹興府開個傾銀鋪兒。那老兒做人公道,利心頗輕,為此主顧甚多,生意盡好。不幾年,攢上好些家私。」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時期
A.福建當地人謀生困難B.閩商控制金融領域
C.商品經濟發展D.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33.(2011年3月廈門市質檢14題)《明神宗實錄》一書記載:「閩省土窄人稠,五穀稀少,故邊海之民,皆以船為家,以海為田,以販番為命。」它反映了福建經濟的主要特色是()
A.農耕經濟 B.商品經濟 C.海洋經濟 D.外貿經濟
34.(2011年3月臨沂市一模2題)英國史學家湯因比說:「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中國學者余秋雨也說:「我最嚮往的朝代是宋朝。」令二人選擇和嚮往宋朝的原因主要包括()
①寬鬆的經濟環境②發達的工商業③繁榮絢麗的文化④科技發明大量應用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35.(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9題)明代一老者說:「世人盡道讀書好,只恐讀書讀不了!讀書個個望公卿,幾人能向金階走?……農工商賈雖然賤,各務營生不辭倦。」這一觀念的出現說明了()
A.商品經濟發展B.理學統治地位動搖
C.專制主義強化D.科舉錄取人數太少
36.(2011年4月大同市一模27題)仔細分析下列三幅圖,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商業城市發展變化的規律是
A.由北方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逐漸向南方、向沿海和運河地區發展
B.由中原地區向整個沿海地區發展
C.由北方地區向邊疆地區發展
D.由黃河中下游地區向全國各個地區發展
37.(2011年1月蕪湖市質檢12題)創建於明永樂十九年的「京都蕪湖會館」是當今歷史學者們公認的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國會館,會館作為「鄉土之鏈」,不僅是明清時期商品經濟蓬勃發展的必然,亦與明清科舉制度、人口流動相伴隨。下列關於會館說法正確的是()
①會館是管理商業貿易的政府機構②會館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
③會館的出現與明代的商幫密切相關④會館是孕育資本主義萌芽的場所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②③
38.(2011年4月遼寧重點中學協作體25題)「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請判斷此記載選自()
A.《左傳》B.《唐六典》C.《宋史》D.《清史稿》
39.(2011年4月北京丰台區一模15題)宋代公私刻書業都很興盛,當時不僅皇家秘閣和州縣學校藏書豐富,士庶之家亦皆有藏書,且動輒就有萬卷之眾。這說明宋代()
①印刷術先進 ②商業繁榮 ③普及了教育 ④文化發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0.(2011年5月濰坊市三模15題)杜牧《上李太尉論江賊書》記載「(江賊)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陸劫。……凡江淮草市,盡近水際,富室大戶.多居其間。自十五年來,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殺皆便,只有三年再劫者.無有五年獲安者。」從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有
①民間集市在江淮出現 ②古代經擠重心開始南移
③草市稅是國家重要收入 ④交易者財貨缺乏安全保障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1.(2011年3月台州市調研13題)「因『絲綢之利日擴』……『居民百倍於昔,綾綢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賈輦金至者無虛日,每日中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蓋其繁阜喧盛,實為邑中諸鎮之第一。』」對該材料的解讀,正確的是()
A.反映了漢代「市」的出現與規範
B.反映了唐代「草市」的興盛與發展
C.反映了宋代「市」的發展突破了時空的限制
D.反映了明清時期工商業市鎮的繁榮景象
42.(2011年1月廣州市高三調研13題)隋唐時期,不利於商業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是()
A.國家分裂B.草市興起C.海禁政策D.市坊分區
43.(2011年5月北京順義區二模13題)唐朝前期的長安城實行嚴格的坊市管理,下列可以作為直接證據的是()
A.「十家之聚,必有米鹽之市」
B.「今朝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清樓」
C.「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張」
D.「勒坊內開門,向街門戶,悉令閉塞」
44.(2011年4月北京東城示範校)明清時代,在京城、省城等地出現了會館,這些會館是()
A.管理商貿的稅收場所 B.同一地域的商賈交際聚會之所
C.相當於宋代邊境貿易的場所 D.娛樂場所
45.(2011年3月汕頭市一模14題)蘇州出土了一塊明清時期的碑刻,記載了一起商標侵權案,「近有無恥之徒,假冒本堂牌記,或換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記,叩求示禁。」這反映出蘇州()
A.資本主義萌芽B.勞資矛盾尖銳
C.商業法律十分完備D.商品經濟發達
46.(2011年1月湛江市高三模擬2題)據記載,明朝「山西大同一帶雖然寒冷,但陸馱水航之物,藏山隱海之珍,靡不輻輳而至者,而轉販之力也。」這段材料突出反映的歷史信息是()
A.明朝山西成為全國經濟中心B.明朝山西資本主義發展迅速
C.明朝長途區域性貿易發展迅速D.明朝政府改變了對商業的政策
47.(2011年1月廈門市質檢4題)從唐代後期「京夜市宜令禁斷」到北宋「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的變化,反映了()
A.商業發展促使政府調整監管舉措
B.夜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發展
C.古代王朝逐漸放棄抑商政策
D.北宋統治者比唐代更為民主
48.(2011年高考北京文綜12題)在北京曾經發現一處戰國時期的遺址,從中出土了燕、韓、趙、魏等國鑄幣3876枚。遼寧、吉林和內蒙古等地也有燕國貨幣出土。根據以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確認識有
①燕國與北方游牧地區有貿易往來②各諸侯國的貨幣可以相互流通③諸侯國之間商業貿易往來頻繁④燕國都城是戰國時期唯一的商業中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9.(2011年3月雲南省統測16題)傅衣凌在《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一書中這樣評價明清商品經濟:「明清時期,商業的規模、商人的活動範圍和商業資本的積累,都大大地超越了前一個歷史階段的水平。」以下各項與文中評述相符的是()
①工商業城鎮進一步繁榮②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比較快
③大量的農副產品商品化④海外貿易推動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0.(2011年2月濟南市調研2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詩句。以下對材料中「商人」行為的敘述正確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購茶葉
B.他到浮梁買茶時住在「會館」中
C.經商使他的社會地位發生根本改變
D.他將茶葉販賣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51.(2011年3月濟寧市質檢3題)明朝時,太湖地區出現大量「以機為田,以梭為耒」的家庭;蘇州震澤鎮及近鎮各村居民「盡逐絲綢之利」,松江地區男女幾乎均以棉織為業,景德鎮有制瓷窯1000多座。上述現象表明明朝時期()
①商品經濟滲入到農村②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③地域性的社會分工明顯④松江等地區的自然經濟解體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52.(2011年3月廣州市一模15題)1820年,龔自珍在《西域置行省議》中建議:「山西號稱海內最富,土著者不願徙,毋庸議。」「山西號稱海內最富」主要是因為()
A.晉商財力雄厚B.小農經濟發達C.手工業發達D.自然資源豐富
53.(2011年4月肇慶市二模14題)數據記載:「元月十五日時,……皇帝特地下詔,當天京城大街特許夜行,官府不加取締。」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發生於何時?
A.唐代B.宋代C.明代D.清代
54.(2011年4月吉安二模25題)《元史·食貨志》記載:「鈔始於唐之飛錢,宋之交會,金之交鈔。」下列對此記載的解析正確的是()
A.唐之飛錢是最早的紙幣
B.唐、宋、金、元都發行過紙幣
C.唐之飛錢、宋之交會、金之交鈔對元朝發行紙幣有促進作用
D.唐、宋、金髮行了新的金屬貨幣——鈔
55.(2011年5月商丘市二模26題)《東京夢華錄》記載:「於高處磚砌望火樓,上有人瞭望,下有官屋數間,屯駐軍兵百餘人,及有救火家事,謂如大小桶、灑子、麻搭、斧鋸、梯子、火叉、大索、鐵貓兒之類。每遇有遺火去處,則有馬軍奔報。軍廂主、馬步軍殿前三衙、開封府各領軍級撲滅,不勞百姓。」這反映出()
A.東漢休養生息,百姓減負B.北宋城市發展,重視消防
C.宋朝冗兵冗費,勞民傷財D.南宋軍民混居,市場繁榮
56.(2011年1月寧波市高三調研3題)東漢學者班固在《西都賦》中描繪長安「街衢洞達,閭閻且千。九市開場,貨別隧分」。這裡的「九市」是指()
A.自然形成的民間集市B.政府管理的正規市場
C.定時一聚的廟會夜市D.多個繁華的商業市鎮
57.(2011年3月蚌埠市質檢6題)乾隆年間的一首《竹枝詞》寫道:「呼郎早趁大岡墟,妾理蠶繅已滿車;記問洋船曾到幾,近來絲價競何如」該情景應出現在()
A.天津地區B.上海地區C.蘇杭地區D.珠三角地區
58.(2011年3月贛州市摸底26題)詩能入史、證史。有不同的研究者在自己論文中都引用了《賣炭翁》中「兩騎翩翩來是誰?黃農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的詩句。下列各項分別是他們研究論文的主題,請據此判斷其中引用不當的最有可能是()
A.封建時代社會下層人民的生存狀況B.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發展艱難
C.白居易的詩歌創作及其藝術價值D.唐代商人的社會經濟地位低下
59.(2011年3月山東省濰坊三縣質檢9題)明清數百年來,杭州人將十座城門的名字及其特色編成了杭曲大調:「百官門外魚擔兒,壩子門外絲籃兒,正陽門外跑馬兒,螺螄門外鹽擔兒,草橋門外菜擔兒,侯潮門外酒罈兒。」這反映出當時的杭州()
A.開始成為商業都會B.出現地域性商人群體
C.城市區域功能明顯D.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60.(2011年4月佛山二模14題)唐朝後期,有人記述說「古人亦飲茶,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於塞外,往年回鶻(唐朝後期北方少數民族)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材料表明()
A.中國人飲茶風俗形成於唐朝
B.唐朝茶葉市場多設在邊境
C.少數民族到唐朝內地購買茶葉不受限制
D.茶葉成為唐朝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
61.(2011年山西太原高三調研8題)《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諺語:「一品官,二品賈。」《二刻拍案驚奇)中記載:「徽州風俗以商賈為第一等生業,科第反在次者。」這兩則材料反映的是()
A.政府推行工商皆本政策 B.宋朝商品經濟發展
C.徽商有超前的經商理念 D.商人地位不斷提高
62.(2011年1月廣東四校高三聯考13題)宋史專家鄧廣銘說:「宋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下列史實能佐證上述觀點的有()
①設置中書門下,強化君主專制
②商品經濟發達,「市」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③在紡織業發達地區出現一定規模的自由勞動力市場
④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三大發明有劃時代的發展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63.(2011年1月揚州市調研8題)東漢學者班固在《西都賦》中描繪長安「街衢洞達,閭閻且千。九市開場,貨別隧分」。這裡的「九市」是指()
A.工官監管的夜市B.政府管理的正規市場
C.物流通暢的草市D.多個繁華的商業市鎮
64.(2011年4月邵陽洞口縣聯考29題)宋仁宗景佑年問,允許臨街開設邸店,商人只要納稅就可以到處開設商店。熙寧年間,開封府的鼓樓已不再擊鼓,京師的警衛也不再執行夜巡制度。材料說明()
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B.重農抑商政策被停止了
C.城市的職能發生了變化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
65.(2011年5月聊城市二模9題)唐朝詩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寫道:「天涯同此路,人語各殊方。草市迎江貨,津橋稅海商。」詩中的「草市」指的是
A.汴梁城固定的商品市場 B.邊疆繁榮的茶馬市場
C.城鄉間通宵營業的夜市 D.鄉村裡形成的農貿集市
66.(2011年4月宣城二模14題)《金瓶梅》描寫了北宋運河沿岸的市井風情:潘金蓮下棋贏了五錢銀子,用三錢買酒、兩錢買了一個豬頭、四隻蹄子……賣炊餅的武大,湊了十數兩銀子,典得縣門前樓上下二層房屋居住。以下對此理解不正確的是()
A.北宋城市、坊不再嚴格分開B.北宋時期白銀已經廣泛流通
C.北宋城市經濟比較發達D.文學作品有一定的虛構成分
67.(2011年2月江西重點中學協作體聯考29題)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黃金時代」的標題下寫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對整個歐亞大陸有重大意義。下列屬於這場「商業革命」的史實是()
A.流通領域出現紙幣B.大量商業市鎮興起
C.生產領域出現私人作坊D.出現東市、西市商業區
68.(2011年5月寧德市質檢14題)晉商票號取名講究,如「日升昌」、「合盛元」、「協同慶」、「大德通」等。這些票號名稱的內涵不包括
A.興旺發達的訴求B.放眼世界的胸懷
C.誠實守信的理念D.和氣生財的寓意
69.(2011年1月新疆高三診斷10題)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寫到:「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下列各項中,能證明這一觀點的是()
A.日中為市B.櫃坊問世
C.市場交易受官府嚴格管理 D.「坊巷橋門及隱僻去處,俱是鋪席買賣」
70.(2011年4月揭陽二模21題)2010年3月3日下午3點,OCA(亞奧理事會)官員發布了廣州亞運會火炬形象「潮流」。「潮流」整體造型剔透玲瓏,融匯著木棉火紅的英雄氣與珠江壯闊的嶺南情,折射出廣州不同歷史時期的獨特定位。下面對有關廣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定位的表述正確的是()
①唐朝時重要的外貿港口,設有市舶使
②元朝時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港口
③近代抗擊外來侵略的發祥地
④改革開放的前沿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1.(2011年海南高考3題)下列各項史料中,能夠反映南宋都城臨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輻輳,遂傾兩市,晝夜喧呼,燈火不絕。
B.有大市,自余(其餘)小市十餘所。大市備置官司,稅斂既重,時甚苦之。
C.酒樓歌館,直至四鼓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有趁早市者,復起開張,無論四時皆然。
D.郭(廓)城繞宮城南,悉築為坊,坊開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72.(2011年3月蚌埠市質檢5題)有位學者寫了一部關於宋代商業發展的專著,不適合作為這本專著的名稱的是()
A.《坊牆倒塌以後》B.《晨曦中的汴河》
C.《商幫的興衰》D.《草市飲食大全》
73.(2011年1月龍岩市高三質檢6題)「草市」的發展是古代商業發展的重要表現,以下關於草市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草市形成於南北朝時期
B.草市是自然形成的民間集市,因此政府對草市不實行行政管理
C.草市大都出現在水運交通便利的地方
D.草市發展到宋代,除了商業功能外還具有其它服務功能
74.(2011年3月吉安市一模30題)宋仁宗景佑年問,允許臨街開設邸店,商人只要納稅就可以到處開設商店。熙寧年間,開封府的鼓樓已不再擊鼓,京師的警衛也不再執行夜巡制度。材料說明()
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B.重農抑商政策被停止了
C.城市的職能發生了變化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0分)
75.(2011年1月紹興市高三期末質檢25題)(14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其餘坊巷市井,買賣關撲,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後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有趁賣早市者,復起開張。無論四時皆然。」——(宋)耐得翁《都城紀勝》
「夢裡曾作南柯守,少時元是東陵侯。今朝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
——(宋)陸遊《雜賦》
「風雨晚潮急,魚蝦曉市腥。平生誦佳句,今見海冥冥。」
——(宋)陳知柔《次海上長亭村》
材料二:宋朝是中國社會市民階級正式產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業者、商人、小業主構成了宋朝的中產階級。他們經濟富足,又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閑暇生活及審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榮,戲曲、雜技、音樂、詩歌、小說等都在宋代高度繁榮。——詹子慶編《中國古代史參考資料》
材料三:「若說近世史應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應當是宋以後……宋代發生了商業革命……北宋以後堪稱近代史。」「『二程』之『洛學』出,復興古學,方使『千載不傳之學』重放光明……與西洋文藝復興時代知識人的自覺不無相似之處。」——內藤湖南,1909
但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實是,宋朝時的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絲毫未對中國社會產生爆炸性的影響,而西方與此相應的商業革命卻對西方社會產生了爆炸性的影響。——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格局和經濟功能所具特點。(4分)
(2)結合材料二,簡述宋朝經濟發展的主要影響。(4分)
(3)比較材料三中內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諾斯對宋代歷史地位認識的異同。(6分)
76.(2011年1月福州市質檢25題)
材料一(北魏洛陽)「自延骷(里)以西……望宗所居也。民間號為王子坊。」……伊洛之間,夾御道,東有四夷館……道西有四夷里;一曰歸正,二曰歸德,三曰慕化,四日慕義。……市東有適商、達貨二里。里內之人,盡皆工巧屠販為生,資財巨萬……市南有調音、樂律二里。里內之人,絲竹退歌,天下妙伎出焉……市西有延酤、治觴二里。里內之人,多酒為業……市北有慈孝、奉終二里。星內之人,以賣棺槨為業,賃車為事……。」
——(北魏)楊衙之《洛陽伽藍記》
材料二里坊,或稱里、坊,是我國古代城市的基層居住單位。……(唐初長安城)「千百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昏而閉,五更而啟」。……「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中使郭里曼酒醉犯夜,杖殺之。」
——李合群《論中國古代里坊制的崩潰》
材料三(北宋東京)御街一直南去,過州橋,兩邊皆居民。……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藥鋪、居民。……南通一巷……並是金銀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街南桑家瓦子……其中大小勾欄五十餘座。內中瓦子……可容數千人。……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謂之「鬼市子」。……乃馬行街也,人煙浩鬧。……大抵諸酒肆瓦市,不以風雨寒暑,白晝通夜,駢闐如此。……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1)根據材料一、二,歸納我國唐中期以前里、坊制度的特點,(5分)並分析其影響。(4分)
(2)根據材料二、三,指出與唐代長安相比,北宋東京城市有哪些新發展?(4分)
(3)根據材料一,指出北魏洛陽城市裡、坊命名的原則。(2分)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此的看法。(2分)
77.(2011年4月海口調研26題)(12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漢大興兵伐匈奴,山東水旱,貧民流徙,皆仰給縣官,縣官空虛。……於是天子遣使,虛郡國倉廩以賑貧。猶不足,又募豪富人相假貸。……(富商賈)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
——《漢書·食貨志》
材料二文帝之時,縱民得鑄錢、冶鐵、煮鹽。吳王擅鄣海澤,鄧通專西山……姦猾交通山海之際,恐生大奸。夫理國之道,除穢鋤豪,然後百姓均平,各安其宇。籠天下鹽鐵諸利,以排富商大賈,損有餘補不足,以齊黎民。是以兵革東西征伐,賦斂不增而用足。
——西漢桑弘羊《鹽鐵論》
材料三[註:公元前81年(漢昭帝始元六年)舊曆二月,朝廷從全國各地召集「賢良文學」之士60多人到京城長安,與以丞相車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為首的政府官員共同討論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後人把這次會議稱為鹽鐵會議。]
所謂鹽鐵議者,起始元中,徵文學、賢良,問以治亂,皆對願罷郡國鹽、鐵、酒榷、均輸,務本抑末,毋與天下爭利,然後化可興。御史大夫桑弘羊以為此乃所以安邊境,制四夷,國家大業,不可廢也。
——《漢書·車千秋傳》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二,概括漢代「鹽鐵官營」政策的背景。(4分)
(2)鹽鐵會議上有哪兩種觀點?(2分)結合所學知識闡述你對兩種觀點的認識。(6分)
必修二專題一:3、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每課名題4)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B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唐朝洛陽和揚州成為聞名中外的大都會主要的原因在於隋唐時期交通運輸的改善:大運河的開通。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B。
2.B
解析:根據所學,①指揚州、②是長安、③指成都、④指廣州,唐代符合符合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文化和商貿中心的只能是長安。
3.B
解析:材料反映「日番錢」是銀,「來自海舶」,並在泉漳兩地都能通用。「日番錢」為何能在泉漳兩州通用?這就說明了福建地區海外貿易發達,B項正確。ACD材料不能體現。
4.D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唐宋時期商業和城市發展格局變化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住宅區和商業區嚴格限制的是唐朝,而打破住宅區和商業區界限的是宋朝,。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D。
5.C
解析:本題考查了明清時期工商業發展的表現,根據所學,第②項「沿海外貿港口城市走向興盛」說法錯誤,明清時期實行海禁政策,對外閉關鎖國。第④項「政府壟斷鹽、茶等商品的經營」不屬於明清時期的新進展,原先已出現這些情況。符合題意的是「紡織業手工工場的出現」「制瓷業中私營手工業佔據主導」,本題選C項。
6.D
解析:回答本題需較好理解題意,材料「清乾隆、嘉慶時期徽商經營達到極盛,然而從清道光、咸豐時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漸趨衰落。」說明晉商的「賈儒結合」還是舊式的商業與權貴(以儒家思想為統治基礎)的結合,從而在乾隆、嘉慶時期達到極盛,而到了清末明初,封建統治趨於崩潰,依存其上的晉商趨於衰落,也說明晉商並不適應近代經濟的發展要求。本題ABC三項「近代」經濟不符合晉商的特點,選D項。
7.B
解析:本題考察古代中國城市的發展。提取題干信息:該城市中外文化交往頻繁,城市布局主要按照「坊」的結構,「東、西兩個市場」說明商業交易活動有嚴格的限制,「眾多佛寺」說明佛教已經普及,琵琶屬於西域的樂器,體現了該朝代的統治者寬廣的胸襟,由以上分析,應是唐朝都城長安。東漢中後期佛教傳入中國不可能出現「眾多佛寺」;北宋的汴京已經打破「市」「坊」的界線,不符合「東、西兩個市場」的描述;清朝時期的北京布局不屬於「一百多個坊」的描述。
8.B
解析:本題主要考察基本史實的概念以及從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注意此題為反向選擇。從「蘇州《吳縣永禁官吏佔用錢江(杭州)會館碑》」中「便往還而通貿易」這一記載可以推斷出A項正確;會館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儲運、交際的重要場所。因此C、D也正確。
9.D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A項出現是在元朝;B項是在明清時期;C項是在唐朝;D項是在北宋時期。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D。
10.B
解析:本題考查古今地名對照,意在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可用排除法,臨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③即可。
11.A
解析:本題考察古代中國經濟現象。南北朝時期草市出現,唐代草市已經十分顯著,成為相對集中的商業中心,因此A項正確。「會館」是明清時期出現於京城、省會和大商埠,供給統一抵禦商人停宿、儲運、交際的場所,B項錯誤。唐朝時期中國社會仍然是「重農抑商」,商人地位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海禁政策」主要出現在明清時期,唐朝時期海上和陸上交通發達。
12.A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雕版印刷是在唐朝出現故②正確;廣告反映宋代商品經濟發達故①正確;南宋雜劇《眼藥酸》圖反映的是③④。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A。
13.D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可對應材料採用排除法。「揚州地當衝要」可排除A選項「廣陵(揚州)大鎮,富甲天下」,可排除C項;「多富商大賈珠翠珍怪之產」可據此排除B項;D項材料沒有反映,故答案選D。從材料「揚州地當衝要」可以看出揚州地處交通要道,題目要選擇沒有反映出的信息,排除A。「多富商大賈珠翠珍怪之產」反映出揚州出產精美工藝品,排除B。「江、淮之間,廣陵(揚州)大鎮,富甲天下」反映出揚州是繁華的都市,排除C.所以選D。
14.B
解析:A「今朝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反映了草市十分繁榮,排除A。C「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反映了夜市十分興盛,這應該是出現在宋朝之後,排除C。D「坊巷橋門及隱蔽去處,俱是鋪席買賣」反映了市坊界限被打破,這從宋朝就開始了,排除D。而B「勒坊內開門,向街門戶,悉令閉塞」則反映了對坊市實行嚴格的管理,所以正確選項為B。
15.C
解析:考查古代中國商業經濟。宋代商業的發展,突破了時空限制,《市牆倒塌以後》,宋代突破市坊限制,此最為最合適。
16.D17.B
解析:從材料「今天下之財賦在吳越。吳越之奢,莫盛於蘇抗之民。」看出①江南經濟發達影響民風。「只以蘇抗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時而游,游必畫艙,肩輿、珍饈、良醞、歌舞而行,可謂奢矣。」反映出②社會生活日趨奢侈享樂。「輿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燒火做飯)者」反映出④勞動就業結構發生變化,看不出③主張倡儉戒奢以正風氣,排除③。正確選項為A。
18.B
解析:考查宋代商業經濟的發展狀況。監察機構宋之前早已有,如西漢的刺史制度;宋代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但不是木活字和銅活字,而是泥活字;宋詞是宋代一種重要的文學體裁,但詞就一定為宋之創新,因此,ACD排除。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宋代突破了「市」的時空限制,符合史實,也符題意。
19.A
解析:從圖中可分析到圖1西漢時期,商業城市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圖2唐代時商業城市已向南方發展;圖3明朝時期,商業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沿運河地區。據此本題古代商業城市發展變化的規律是由北方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逐漸向南方、向沿海和運河地區發展。BCD三項說法錯誤。
20.C
解析:從材料「御街一直南去」中可了解到這一城市是都城,D項排除。材料「街東車家炭,張家酒店,次則王樓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鋪、曹婆婆肉餅、李四分茶」反映街道兩旁店鋪林立,說明「市」已打破了空間限制。據此本題選C項,根據所學,北宋時「市」的時間、空間限制已被打破。
21.D
解析:《清時上河圖》真實反映了宋朝汴河兩岸商業經濟繁榮景象;而拉斐爾《聖母像》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品,其經濟基礎是商品經濟發展。正確選項是D。
22.B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商業的發展。從三圖城市布局的變化,可發現主要的區別是「市」逐漸增多以及宮廷和「市」距離在縮小,另結合中國古代商業的學習可知選擇B項。
23.A
解析:分析圖片所示材料,古代商業城市由北方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逐漸向南方、向沿海和運河地區發展。BCD較容易排除,不符合圖示。
24.C
解析:本題考察古代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提取材料信息:材料首先提出了商業與農業發展不均衡所出現的問題,之後「故商農之勢,常若權衡」闡述了農業與商業之間的關係,必須二者並重。CD項偏重於商業的發展,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中也沒有提出抑制商業,因此B項排除。明朝中後期江南地區的紡織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體現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25.D
解析:從表格中工人、商人的比例可知此時期工商業發展較好,選擇D項。
26.D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唐朝時期才在居住區出現專門的商業區,住宅區與商業區實行嚴格的限制的坊市制。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D。本題考察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狀況。要自習辨認圖中內容,圖中為戰國時期城市分布圖,範圍較為廣泛,並沒有具體介紹某一城市出現「市井」商業區,因此應選D項。從圖中可以看出在黃河中下游分布著洛陽、邯鄲、大梁、臨淄等城市;自習觀察圖中運河圖示,運河由於是開鑿的河道,因此在沿途有依靠運河謀生髮展起來的城市;從圖中看出城市分布地較廣,成為一些地區的重要中心。
27.C28.A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州縣集市的密度應該是南方超過北方故應排除D;從明清各地集市變化反映不出B和C;而從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間集市數量變化可以反映出商品經濟在農村得到廣泛發展故A相符合要求。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A。
29.D
解析: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貨幣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涉及知識點較多,答題時注意要求是找出不正確的敘述。根據有關所學,唐高祖為整治混亂的幣制,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範,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最初的「開元通寶」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規定每十文重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稱為一錢。中國的幣制正式脫離以重量為名的銖兩體系而發展為通寶幣制,成為唐以後歷朝的鑄幣標準,沿襲近1300年。此處「開元」有開創新紀元的涵義,並非指唐玄宗的年號。
30.D
解析:本題考察古代中國的經濟現象。根據題干中「清朝」的時間階段分析,此時商品經濟發達,蘇州地區商品經濟尤其突出,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是圖中信息描繪的是蘇州商市的繁榮,沒有體現ACB項。
31.D
解析:本題考查對材料信息的解讀能力。從材料提供的信息來看,盛澤鎮是在當地綾綢業發展的推動下逐漸成為一個市鎮的。故D符合題意。ABC在材料中不能體現該信息。
32.C
解析:材料中「傾銀鋪」是鎔鑄銀錠的店鋪,專為顧客將大錠分成小錠或將碎銀鎔成大錠。通過分析材料可以了解到明朝時期商品經濟發展,本題選C項。ABD三項在材料中未能體現。
33.C34.B
解析:從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宋代繁榮景象。①②③④項都與宋代史實相符。
35.A
解析:理學統治地位動搖與史實不符,程朱理學的統治地位確立於明朝,排除B。專制主義強化與史實相符,但是不符合題意「農工商賈雖然賤,各務營生不辭倦」,排除C。科舉錄取人數太少與史實不符,排除D。隨著商品經濟蓬勃發展,工商業地位日漸突出,衝擊了舊有的思想觀念,致使「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有所動搖,出現了「農工商賈雖然賤,各務營生不辭倦」。所以正確答案為A。
36.A
解析:解析:A。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反映的是商業分布由中原地區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向江南的長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擴展,有北方向東南沿海方向發展。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A。
37.C
解析:會館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儲運、交際的重要場所,故①錯誤。會館的出現與按地域結成的商幫有關,反映商業發展情況,故②③正確。會館不存在僱傭關係,與資本主義萌芽無關。
38.B
解析:考查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從題干中可知,市有時空限制,首先排除CD兩項,《左傳》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與題意和史實不符,答案為B。
39.B
解析:可用排除法。普及教育在封建社會是無法實現的,選擇B項。
40.C
解析:材料大意是說當時一些江賊因江河上打劫不便,於是經常打靠近江河、交通便利的草市的主意。特別是江淮一帶的草市,靠近江河,有許多富室大戶,常被江賊打劫。據此可以提取的信息是民間集市在江淮出現;交易者財貨缺乏安全保障。本題選①④項,第②③項與材料無關聯。
41.D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經濟狀況。根據材料信息分析,描述了絲綢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商人活動頻繁,商品經濟活躍的情況。從材料「其繁阜喧盛,實為邑中諸鎮之第一」分析屬於市鎮繁榮的景象,應選D項。材料中沒有限制「市」的信息,排除A。唐代的草市在州縣城以外的水陸交通要道,或關津驛站所在之地形成的集市,稱草市。材料中沒有反映相關現象,排除B。材料中沒有敘述突破空間限制的例子,排除C。
42.D
解析:隋唐是我國的大統一時期,A不正確;草市的興起有利於商業經濟的發展,B不正確;海禁政策是明清時實施的,排除C。正確選項為D項。本題考查隋唐經濟的發展。隋唐時期國家統一,A錯誤;草市興起是在南北朝時期,B錯誤;明清時期實行了海禁政策,C錯誤。由於隋唐時期在城市裡實行了嚴格的坊市制,對商業嚴格管理,成為不利於商業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
43.D
解析:考查古代商業經濟。抓住題干中的「唐代前期」、「嚴格的坊市管理」,ABC項說明坊市管理相對寬鬆,而且如C夜市與題乾的時間也不相符。只有D項,與題意相符。
44.B
解析:根據教材所學,明清時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現了會館,會館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住宿、儲運、交際的重要場所。會館的出現與當時按地域結成的商幫有重要關係。據此本題選B項。
45.D
解析:道光初年,隨著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城市商業繁榮,蘇州出現了一批保護商標的碑刻,本材料反映了當時出現假冒商標侵權案,官府立碑刻進行禁止。本則材料是當時蘇州元和縣一則《元和縣示禁保護沈丹桂堂碑》。該碑介紹了一則商標侵權案:"據沈立芳呈稱:身祖世安遺制白玉膏丹,有沈丹桂堂招牌訖為憑,歷在台治臨頓路、小日暉橋開張發兌,專治裙瘋臁瘡、一切腫毒等症,應驗馳名。近有無恥之徒,假冒本堂碑記,或換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記,叩求示禁,等情。"針對侵權行為,縣給禁示:"自示之後,如有棍徒敢於假冒沈丹桂堂圖記,以及換字同音混賣者,許即指名稟縣,以憑提究"。本題選D項。
46.C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明朝時期商業發展特點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轉販之力」和所學史實由於晉商的努力,各地商品彙集山西,反映的是長途販運彌補了區域經濟的缺陷。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47.A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商業。唐代時夜市時間受到限制,宋代打破夜市時間的限制。其原因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原先的管理方式不能適應發展要求,因此政府調整管理方式。
48.A
解析:本題考查戰國時期商業的發展和學生閱讀材料獲取信息的能力。戰國時期的北京地區屬於燕國統治。從材料可以得出當時北方的燕國與韓、趙、魏等國貿易往來頻繁,各諸侯國的貨幣可以相互流通,遼寧、吉林和內蒙古等地出土燕國貨幣說明北方游牧地區有與燕國貿易往來。而戰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形成了諸多的商業中心。依據「遼寧、吉林和內蒙古等地也有燕國貨幣出土」可知①正確;此處遺址發現多個諸侯國的貨幣,說明②③正確;④說不法片面。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京曾是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因此北京出土了燕、韓、趙、魏等國的鑄幣,說明②③正確;遼寧、吉林和內蒙古戰國時期曾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動的區域,這些地方有燕國貨幣出土說明①正確。戰國時期商業中心有多個,比如齊國的臨淄也是,因此④說法錯誤,排除帶④的。答案為A。
49.A
解析:本題依據時間是明清時期,可以用排除法解決。①②③均符合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也符合題意。而④不符合史實,因為明清時期政府推行「海禁」政策。
50.A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商人發展概況。白居易是唐朝詩人,從材料信息看,商人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購茶葉,故A項正確;「會館」出現在明清時期,故B錯誤;中國古代長期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C錯誤;「海禁政策」實行於明清時期,故D錯誤。
51.A
解析:本題考察學生的提取信息及理解能力。從材料中「以機為田,以梭為耒」,「近鎮各村」,「松江地區男女幾乎…」可以看出①商品經濟滲入到農村,材料中的太湖地區、蘇州地區、松江地區,景德鎮的手工業的有所不同,表明③地域性的社會分工明顯。材料中看不出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松江等地區的自然經濟解體也不符合史實。
52.A
解析:考查古代商業經濟的發展。從題干中的時間信息可知是清代,清代商代出現了地域性商人群體,山西稱為晉商,擅於經商,晉商財力雄厚。1820年屬於清朝時期,這一時期,晉商等地方商業勢力強大,形成「山西號稱海內最富」的局面,故選A。就小農經濟的發展程度,手工業的發達程度和自然資源豐富而言,山西與其他地區相比,並不具備優勢。特別要審準時間1820年。A,明清商幫,衰於近代。B,此時山西已極乾旱。在古代農業社會,欲C先B。D,山西「煤海」直至近代機器大工業才真正開始開採和利用。
53.A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是關於夜市的情況,夜市須經過官府的批准,此種情況只可能出現於唐朝,因為從宋朝開始,經營的時間限制就被打破,商業經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故正確答案為A。
54.C
解析:考查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難度較小。「鈔」即紙幣,它始於唐飛錢等,說明唐的飛錢等對元朝發行紙幣有促進作用。
55.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閱讀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據材料出處《東京夢華錄》及材料中「馬步軍殿前三衙、開封府」等信息,可知材料描繪的是北宋東京城市發展的景象;根據材料中「望火樓」及救火家事的介紹,可知當時十分注意防火。符合此意得到選項為B項。
56.B57.D
解析:從詞中可見,亦農亦商、亦工亦商已成風尚,市場、價格、交易等等也已成為人們的日常話題。至於經商貿易,當然也是廣州人競趨的職業。這是易中天的文章,從這裡可以清晰的看出,這裡應該指的是珠江三角地區。
58.D
解析:本題考察古代中國的經濟。從材料中「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的詩句」表明宮廷對百姓的剝削狀況,下層老百姓受到欺壓,而不是體現商人社會經濟地位低下。在材料中描述的封建剝削下社會商品經濟發展艱難。白居易詩歌反映了現實的生活狀態,是唐朝著名詩人。
59.C
解析:杭曲大調強調各個城門處的獨具特色的且各不相同的生意,來反映出商業功能的不同,也就凸顯出了杭州城市區域功能明顯
60.A
解析:考查分析材料的理解能力。題乾材料是唐朝古代的記述,從內容上可知,中國人飲茶風俗形成於唐朝,「古人亦飲茶,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因此,A項正確;而BCD項材料均未體現。
61.D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明清時期商業繁榮特點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反映的是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的地位不斷提高。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D。
62.C
解析:①說法錯誤,設置中書門下,起到了削弱相權的作用,然而,強化君主專制這說法是錯誤的;③在紡織業發達地區出現一定規模的自由勞動力市場,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應是在明清時期。
63.B
解析:漢代,長安城中的「市」是進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場所,與居民所住的里或坊嚴格分開。「市」由官府管理,政府設置官員管理物價、稅收等,交易時間有嚴格的規定。故選B。
64.C
解析:整個封建社會一直推行重農抑商政策,A錯誤。B也被排除。受傳統經濟政策的影響,商人的身份地位一直不高,D錯誤。城市的職能在最初以政治職能或軍事職能為主,從材料可以看出,其職能開始向經濟職能轉化。故C正確。
65.D
解析:根據所學,南北朝時期,在離城鎮稍遠、交通便利的一些地點自然形成了民間集市即草市。到唐代時,草市的作用十分顯著,逐漸演變為相對集中的地方商業中心。據此草市指的是鄉村裡形成的農貿集市,選D項。
66.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北宋的城市經濟。明中葉以後伴隨著一條鞭法的實施,金銀才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故B項違背史實,是正確選項。同時也說明文學作品帶有虛構成分,故D項觀點正確;文學作品是社會現實的反映,A、C兩項觀點符合北宋社會。
67.A
解析:注意題乾的兩個重要限制條件「宋朝」、「商業革命」,宋代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產物是交子(紙幣),體現出宋代經濟的繁榮景象;大量商業市鎮的興起是在明清時期,B項錯誤;生產領域出現私人作坊在春秋戰國時期,官府壟斷地位被打破,C項與題意不符;漢代時期已然出現了東、西兩市。
68.B69.D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唐宋時期商業發展特點比較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A、B、C項屬於唐朝商業活動特徵,而到了宋朝商業活動打破了坊市制的界限。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D。
70.C
解析:本題考察中國城市的發展。②史實錯誤,元朝時世界第一大港口是泉州。其餘各項均符合各個時期的史實。
71.C
解析:宋代商業的一個特點是實行街市制,即商業活動不受經營時間、活動區域的限制,同時也不在受政府的直接監視。選項A中的市仍有活動區域的限制,排除A項;選項B中的市「備置官司,稅斂既重」,即市受到政府的管理,排除B項;選項D中的市只能在固定的區域即「坊」中經營,屬於唐以前的商業活動特點,排除D項;因此本題選C
72.C
解析:商幫是在中國明清時期出現的。
73.B74.C
解析:材料反映了政府放寬了市的管理,「京師的警衛也不再執行夜巡制度」,說明城市的職能由政治職能向經濟職能轉變。
二、非選擇題
75.(1)商業活動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市場擴大;(2分)飲食服務娛樂設施比較完備,城市經濟職能增強。(2分)(2)促使市民階層產生,出現了其獨立的價值追求和社會生活方式;(2分)促進了宋朝文化高度繁榮。(2分)(3)區別:前者認為宋朝開始具備近代世界的特徵。(2分)後者認為宋朝的商業革命沒有把中國引向近代社會。(2分)
76.(1)特點:是我國古代城市基層管理制度,管理嚴格;居民按身份地位和所從事的職業聚居(或:在市周圍按工商業性質分設里坊;里坊分區);里(坊)與市分開,居住區與商業區交叉存在;城市布局整齊劃一;實行嚴格的夜禁制度;封閉性.(5分.每點1分,回答其中五點即可滿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清給分),影響:積極方面:有利於防範盜賊和穩定社會秩序;其城市規劃對後世有一定的影響.(2分)消極方面:妨礙了市民生產、生活及人際交往,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2分)(2)發展:工商業繁榮;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或:打破了里坊界日即;根據經營的類別形成不同的商業區;城市的經濟文化功能大大增強(或:出現了市民階層的娛樂場所).(4分,每點1分.)(3)原則:以儒家道德準則(或:以反映濡家文化所倡導的道德淮則的字詞或含有褒義的有關字詞)和以居住者的職業特徵命名.(2分)看法:濡家思想成為社會主流思想;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或:體現了儒家的夷夏觀及以德政吸引感化蕃夷的思想).(2分.其它答案如果符合題意,言之有理,酌情給分.)
77.(1)反擊匈奴和賑災的財政壓力;對富商大賈「不佐公家之急」的反感;削弱地方以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4分)(2)會上,對鹽鐵官營政策,「賢良文學」之士反對,而御史大夫桑弘羊則贊成。(2分)認識:「賢良文學」之士代表地方利益,尤其是地方上王侯、富商的利益。這一政策的實行,大大削弱其既得利益,而且出現了價高質次、強征專賣、「與天下爭利」等封建官營的弊病,所以他們持反對意見。而御史大夫則代表中央、政府的利益,希望借鹽鐵官營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提供物質保障。(4分)對鹽鐵官營的不同觀點折射出中央與地方、封建政府與百姓、壟斷官營與工商業自由發展的矛盾。(2分)
必修二專題一:4、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每課名題4)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48小題,共0分)
1.(2011年4月嘉興二模13題)《漢書》中記載:「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對此理解正確的有()
①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②商品經濟的發展客觀上促進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③農民的政治地位處在社會最底層④商人受歧視壓制的現象開始轉變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2011年西安八校聯考28題)據資料統計:新航路開闢後,從明後期至清前期200餘年間,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國,擁有一流城市和最為密集、完善的市場網路體系的中國,成為當時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中心區域。然而當時它卻沒有形成強大的日後能掃蕩舊經濟基礎的革命性變化。其中內在的直接原因在於()
A.「重農抑商」和「閉關禁海」政策的壓制
B.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不適於工商業發展
C.由於鴉片大量流入導致白銀的大量外流
D.英國工業革命後對中國進行的商品輸出
3.(2011年4月湖北八校聯考15題)《國富論》寫到:「中國幅員是那麼廣大,居民是那麼多,氣候是各種各樣,因此各地方有各種各樣的產物,……所以單單這個廣大國內市場,就夠支持很大的製造業,並且允許很可觀的分工程度。……假設能在國內市場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國外市場,那麼更廣大的國外貿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國製造品,大大改進其製造業的生產力。」100多年後嚴復折服於這些關於中國的論述,是因為這裡亞當·斯密()
A.指出當時中國工商業發展受到嚴重阻礙
B.建議西方列強儘快打開中國市場
C.羨慕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條件優越
D.盛讚康乾時期中國經濟的高度繁榮
4.(2011年海南高考2題)西漢「文景之治」垂範後世。漢高祖「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至文帝時,「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百姓「皆背本趨末」。晁錯稱這種現象是「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這表明漢初
A.商業活動的發展有利於經濟恢復B.商業畸形發展造成了農民的貧困
C.官商勾結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農抑商政策背離了農民的意願
5.(2011年3月忻州市聯考16題)右側是18世紀一位法國貴族肖恩公爵「最重要的中國藏品」目錄,從中可以推測()
A.當時的清政府鼓勵海外貿易
B.中國已陷入落後挨打的狀況
C.其收藏受到中國文化熱影響
D.其藏品都是從中國掠奪而來
6.(2011年1月河南安陽高三期末6題)蘇州碑刻博物館中的《永禁機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間機房機戶(依仗官府勢力)為禁止機匠聚眾叫歇(罷工),勒加(工)銀而立。由此我們可以獲得的歷史信息有()
①清政府實行重農抑商政策②我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產生於州
③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手工業中存在勞資鬥爭
④中國早期僱傭工人為改善經濟待遇而進過鬥爭
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③④D.②③
7.(2011年4月潮州市二模13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詩句。以下對材料中「商人」行為的敘述正確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購茶葉
B.他到浮梁買茶時住在「會館」中
C.經商使他的社會地位發生根本改變
D.他將茶葉販賣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8.(2011年1月三明市三校聯考20題)任何經濟政策(體制)的出現,都有一定的時代性。同一經濟政策(體制)在不同時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能夠反映這一觀點的是()
1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2蘇俄的新經濟政策3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4美國的自由放任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2011年5月南通市三模5題)右圖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廣州十三行商館的情景:商館前的廣場上,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國旗迎風飄揚;畫面的右上方是一座觀音廟和一棟五層的鎮海樓。據此可以看出
①中國沿海地區已開始對外開放
②商行附近有中國傳統宗教風格的建築
③廣州開始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
④許多國家在十三行設有常駐商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0.(2011年1月山東濰坊市質檢13題)「金寶廬舍,轉瞬灰燼,惟有田者,巋然而獨無恙。故上自紳富,下至委巷工賈胥吏之儔,贏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這一觀念的形成()
①是重農抑商政策的結果②反映了自然經濟的主體地位
③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④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繁榮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1.(2011年5月鞍山市二模29題)《明經世文編選錄》載:「番中本無鹽硝、火藥、亦無銃炮器具,後因中國之人接濟往來,私相教習,違犯嚴禁,將帶出境,以濟番人運用……若今明開通稅之門,略同互市之法,火銃、火藥公然交易,得番人無用之物,濟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A.主張實行海禁B.反對實行海禁
C.主張擴大火銃、火藥的交易D.主張積極開展對外貿易
12.(2011年東北爾雅高考信息卷30題)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待農而食之,虞(指開發山林、川澤等自然資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從中不能看出()
A.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各有各的分工B.商業在商品流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C.商業在經濟領域中的地位比較薄弱D.農業是人的衣食之源,具有重要的地位
13.(2011年高考四川文綜15題)史學家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統計,18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佔世界經濟總量的32.9%,西歐各國的總和佔23.6%,美國和日本分別佔1.8%和3%。上述統計表明當時的中國
A.仍是世界經濟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C.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D.經濟總量遠超歐美各國
14.(2011年5月陝西省質檢28題)據資料統計:在明後期至清前期200餘年間,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中國,擁有一流城市和最為密集、完善的市場網路的中國,成為當時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中心區域。然而當時它卻沒有形成強大的掃蕩舊經濟基礎的革命性變化。對材料中「沒有形成強大的掃蕩舊經濟基礎的革命性變化」的準確理解是
A.因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而喪失世貿中心地位
B.大河流域的農耕文明不適於工商業發展
C.中國沒有出現西方式的工業革命
D.沒有轉化為資本主義發展所需要的資本和市場
15.(2011年1月常德市質檢5題)明朝張居正在《贈周漢浦榷竣還朝序》說:「古之為國者,使商通有無,農力本穡。商不得通有無以利農,則農病;農不得力本穡以資商,則商病。故農商之勢常若權衡,至於病,乃無以濟也」。張居正的觀點客觀上反映出當時的歷史現象或政策是()
A.官營手工業迅猛發展B.閉關鎖國政策
C.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D.重農抑商政策
16.(2011年1月佛山市質檢3題)明清時期,農民人身依附關係鬆弛,農業商品化程度加深,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緩慢發展。這些現象的出現表明()
A.小農經濟已經解體B.出現了向工業文明演進的趨向
C.經濟結構發生了徹底變化D.重農抑商政策已破產
17.(2011年5月海口市二模3題)宋人陳亮說:「商藉農而立,農賴商而行,求以相補,而非求以相病。」其主要觀點是
A.重農抑商 B.重商抑農 C.農商互補D.農商皆本
18.(2011年4月海口調研9題)「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並不是單獨出現的,而是與朝貢貿易一起出台的,並構成了明代天朝禮治天下的基本內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與發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極的抗倭。」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
A.是明代朝貢貿易發展的必然結果B.是明代天朝禮治天下的要求
C.受國際和國內形勢發展的影響D.是明代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結果
19.(2011年5月濰坊市考前訓練10題)「士、農、工、商,各執一業,又如九流百工,皆治生之事業。」「四民之業,惟士為尊,然無成則不若農賈。」諸如此類的觀念在明代已較為流行。形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經濟的發展B.專制統治的削弱
C.西方文明的衝擊D.民主思想的影響
20.(2011年5月福州市質檢15題)觀察圖6,據此判斷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A.唐宋時期,南方開墾出大量耕地
B.清軍入關後,東北地區逐步開發
C.工業化進程加速了自然植被的退化
D.我國的農耕文明從黃河流域逐漸向全國擴展
21.(2011年5月北京海淀區二模14題)明清時期中國對外貿易出現的新特點是()
A.海上貿易通道已取代陸上絲綢之路B.民間的自發貿易成為海上貿易主體
C.絲織品成為對外貿易中的主要商品D.開始與西歐國家形成直接貿易關係
22.(2011年1月三明市三校聯考5題)研究華商歷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並不乏有關從商致富的記載,但……(在)引發人們經商致富的動機中,實際包含了否定或摧毀商業企業發展的因素。」以下能夠為這一論斷提供依據的是()
A.商人經商積累的財富主要用來買田置地
B.政府實行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
C.農民極端貧困,無力從市場上購買商品
D.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23.(2011年5月濰坊市二模10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材料反映了
A.商人的逐利投機行為B.男耕女織方式的瓦解
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D.作者的重農抑商思想
24.(2011年5月福建四地六校考前模擬18題)明代陸楫著《禁奢辨》中寫道「今天下之財賦在吳越。吳俗之奢,莫盛於蘇杭之民。」「只以蘇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時而游,游必畫舫、肩輿、珍饈、良醞、歌舞而行,可謂奢矣。而不知輿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燒火做飯)者,不知其幾」上述材料中反映出()
①江南經濟發達影響民風②社會生活日趨奢侈享樂
③主張倡儉戒奢以正風氣④勞動就業結構發生變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25.(2011年1月河南安陽高三期末5題)《九章算術》中的《均輸章》第27題:「今有人持米出三關,外關三而取一,中關五而取一,內關七而取一,余米五斗。問本持米幾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這則材料本質上反映了()
A.當時實行重農抑商政策B.漢代關稅的數額相當高
C.農業的重要地位D.對「市」嚴格管理
26.(2011年3月寶雞市二模26題)粱啟超在談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發出這樣的感慨:哥倫布之後,有無數哥倫布;鄭和下西洋之後,竟無第二個鄭和。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的航海技術遠比中國先進B.明朝的國力已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
C.由自然經濟自給自足的特性決定的D.中國人熱愛和平,西方人熱衷海外殖民
27.(2011年4月天津市和平區一模2題)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記載:「金寶廬舍,轉瞬灰燼,惟有田者,指然而獨無恙。故上自紳富,下至委巷工賈胥吏之儔,贏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以上現象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的最大影響是()
A.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B.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C.有利於鞏固統治D.阻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28.(2011年5月北京丰台區二模13題)《齊民要術》的序言中寫道:「捨本逐末,賢者所非。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同「缺」)而不錄」。這說明該書
A.重視商業發展 B.推動了南方農業生產
C.體現了以農為本的思想 D.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趨勢
29.(2011年5月北京西城區二模14題)1759年,一位清朝官員說:「外洋各國夷船到粵,販運出口貨物,均以絲貨為重」,「統計所買絲貨,一歲之中,價值(白銀)七八十萬兩,或百餘萬兩」,「其貨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販運來粵,轉售外夷,載運回國。」從中可以獲取的信息有
①江南地區的絲織業十分發達 ②絲綢是當時東西方貿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國已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④國內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已經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0.(2011年3月河南鄭州市質檢35題)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說:由於高度的文化優越感,中國人在文化上始終處在不敗的地位,同時導致其對外來事物的普遍排斥,而後更逐漸發展為對外界冷漠的內向型心態。下列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31.(2011年4月江蘇百校樣本分析2題)一位外國友人在清乾隆年間進入中國,當時他可能做到:()
A.在北京學京劇B.在山西平遙辦票號
C.在上海看電影D.在廣州從事涉外貿易
32.(2011年3月湘潭市一模29題)某同學在圖書館查閱資料時,發現中國古代某地居民一份職業結構,據此判斷這種職業結構最可能出現在何時何地?()
自耕農、地主 |
佃農 |
工場主 |
商人 |
|
佔總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A.漢代江南地區B.唐代關中地區C.宋代太湖地區D.明代蘇杭地區
33.(2011年5月南通市三模4題)清人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認為:「凡置產業,自當以田地為上,市廛次之,典與鋪又次之」。與此認識相關的社會背景是
A.當時國內商品經濟繁榮B.農民承擔的封建地租沉重
C.政府倡導重農抑商D.國家推行海禁政策,閉關鎖國
34.(2011年江蘇高考題1題)明朝張瀚稱:「善為國者,令有無相濟,農末適均,則百工之事,皆足為農資,而不為農病。顧低昂輕重之權,在入主操之爾。」這段話反映的經濟主張是
A.農業僅賴百工B.百工亦為本業C.農工比重適當D.農工任其消長
35.(2011年4月湛江二模14題)歷代狀元籍貫分布統計表(單位:人)
形成以上發展趨勢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戰亂頻繁B.經濟重心南移C.中原人口南遷D.南方重視教育
36.(2011年4月衡州市質檢15題)右圖是一幅「針路」示意圖。「針路」出現於宋代,指的是古代人們在羅盤指引下將不同地點的航行方向連結而成的一種航線。據此,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它的出現是宋代航海事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B.它的出現使得古代海上航行更加安全便利
C.我國在宋代就已將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事業
D.宋代開始突破「海禁」政策鼓勵對外貿易
37.(2011年4月湘潭市二模5題)「(在廣東佛山羅定)凡一爐場,環而居者三百家,司爐者二百餘,掘鐵礦者三百餘,汲者、燒炭者二百有餘,馱者牛二百頭,載者舟五十艘。計一鐵場之費,不止萬金,日得鐵二十餘板則利嬴,得八、九板則縮。」從歷史發展的趨勢看材料,準確的信息是()
A.爐場生產分工明確 B.爐場生產規模擴大
C.生產關係的新發展 D.生產以贏利為目的
38.(2011年3月南昌市一模4題)1871年美國《紐約時報》記者眼中的廣州,「清式和西式的閣樓、寶塔、博物館、清真寺、倉庫、商鋪……毫不間斷地緊緊挨在一起。遠處可見英國領事館的小教堂」。廣州出現這種社會狀況的原因有()
①清代閉關後廣州成為當時唯一對外貿易港口②洋務派在廣州興辦一些企業
③近代生產方式較早在廣州產生④廣州毗鄰港澳,易受西方風尚的影響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39.(2011年高考福建文綜15題)《漢書?食貨志》記載:「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這表明
A.朝廷重農,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農抑商C.百姓皆重商輕農D.重農抑商政策出現上下相背離傾向
40.(2011年5月海口市二模11)《復興之路·千年變局》中記載:「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一位中國文人汪仲洋這樣描述西方人:「他們的長腿不能彎曲,因而他們不能奔跑和跳躍,他們碧藍的眼睛畏懼陽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睜開」。就連在廣東抗敵前線的林則徐也相信「只要斷絕了對西方人茶葉和大黃的供應,他們就會因為消化不良而死。」這種荒謬認識源於
A.重農抑商政策 B.君主專制統治 C.天朝上國思想 D.閉關鎖國政策
41.(2011年東北爾雅高考信息卷33題)《禮記》有「天子為籍千畝」「天子親耕於南郊,以供齋祀」的記載,《禮記》有「仲春,後率內外命婦始蠶於北郊」的記載。漢朝以後逐步形成一種國家禮儀,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舉行「籍田禮」和「親蠶禮」,這主要表明()
A.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 B.統治者關心百姓疾苦
C.統治者常能與民同樂 D.統治者確能「以民為本」
42.(2011年3月莆田市質檢3題)明中期以後,政府開始在江南地區大規模加派絲織品,尤以嘉靖、萬曆年間為甚。由於派織數量遠遠超出官營作坊的生產能力,各地方織染局為了完成任務,便紛紛實行「機戶領織」制度。這是一種通過中間包攬人,利用民間機戶生產的「加工定貨」的生產形式。上述材料反映明朝時期()
A.私營手工業佔據主導地位
B.政府嚴格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C.自然經濟已經退居次要地位
D.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43.(2011年4月天津市河北區一模1題)《九章算術》系統總結了戰國、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其中《均輸章》第27題為「今有人持米出三關,外關三而取一,中關五而取一,內關七而取一,余米五斗。問本持米幾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該材料實質上反映了這一時期()
A.以徵收實物稅為主 B.推行抑商政策
C.各關口的關稅稅率不盡相同 D.農民的負擔較重
44.(2011年東北四校聯考26題)大運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成果。但也有學者認為大運河的開鑿對中國具有深遠的負面影響——「歷史上大運河沿岸繁榮的代價是東部沿海的荒涼和寂寞」。該學者意在說明()
A.歷史上專制政權的保守 B.運河阻擋了國人奔向海洋的步伐
C.統治者耽於享樂的腐朽 D.海禁政策是運河沿岸繁榮的保障
45.(2011年5月廈門市質檢16題)唐以前均規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後期規定工商業者改業三年之後可以入仕;宋代規定「如工商雜類人內有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亦許解送。」上述材料反映了
A.科舉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職業限制B.科舉取士促進社會重學風氣形成
C.科舉成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徑D.唐宋時期工商業者社會地位逐漸提高
46.(2011年1月茂名市一模13題)下面是明代蘇杭地區居民的職業結構表。從中解讀出的正確信息有()
職業 |
自耕農 |
佃農 |
工場工人 |
商人、工場主 |
占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①自然經濟已經瓦解②租佃關係進一步發展
③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④絲織業發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②③
47.(2011年5月濱州市二模9題)《呂氏春秋》記載:「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飢矣;女有當年而不織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這句話指出了
A.男耕女織的重要性B.重農抑商的必要性
C.小農經濟的脆弱性D.古代農業的落後性
48.(2011年1月三明市期末質檢2題)漢武帝時規定:「商人財產每2000錢,抽稅一算(120錢);經營手工業者的財產,凡4000錢抽一算;……商人之車,則徵收二算;船5丈以上者,每船抽稅一算。」這個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打擊富商大賈B.降低商人的經濟地位
C.打擊地方割據勢力D.強化國家對經濟的控制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0分)
49.(2011年1月北京丰台區高三期末34題)中國自春秋戰國就步入了鐵器時代,鐵器的製造和使用在中國古代社會居於重要的地位。(共12分)
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器
(1)依據材料一,分析鐵器的使用對當時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4分)
材料二漢武帝下令「……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鈦(古代刑具)左趾,沒入其器物。」
——《史記·平準書》
(2)材料二表明漢武帝採取怎樣的經濟政策?並寫出這一時期與之類似的政治、思想政策。(3分)
材料三(明朝時廣東地區)一個冶爐場按中等規模十座冶爐計算,其僱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爐場,……司爐者二百餘人,掘鐵礦者三百餘,汲者、燒炭者二百有餘,馱者牛二百頭,載者舟五艘。計一鐵廠之費,不止萬金」。
——齊濤主編《中國古代經濟史》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礦冶業具有什麼特點?這一類工礦業在明清時期發展受阻,請寫出阻礙的因素。(5分)
50.(2011年海南高考26題)(10分)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
唐中期,杜佑感嘆秦朝「以區區關中滅六強國」,而唐朝同樣定都於關中,版圖廣闊,「竭萬方之財,上奉京師」,國勢卻日益衰落。他分析說,「商鞅佐秦,以為地利不盡」,擴大每畝的面積,以此增加農夫耕種數量;招納秦國以外的人前來耕種,「優其田宅,復及子孫」;「非農與戰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為農,五十人習戰,故兵強國富。」「其後仕宦途多,末業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為農,余皆習他技。又秦漢鄭渠(鄭國渠)溉田四萬頃,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頃,永徽(唐高宗年號,650~655年)中,兩渠灌浸不過萬頃,大曆(唐代宗年號,766~779年)初減至六千畝。畝朘(削減)一斛,歲少四五百萬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強富,不可得也。」
——據《新唐書》
(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唐代關中社會經濟狀況與秦相比有何變化。(4分)
(2)杜佑所批評的「大率百人才十人為農,余皆習他技」現象,實際上反映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簡析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6分)
51.(2011年1月南通市一模21題)(11分)
材料一末作(工商業)文巧(華而不實)禁則民無所游食,民無所游食則必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舍本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矣。——《管子·治國》
材料二國家軍事——行政消費大大超過生產性消費;非生產人口的消費大大超過生產人口的消費;生活性消費大大超過生產性消費,奢侈性消費大大超過正當性消費。四大比例失調,消費重心嚴重傾斜,說明這是一種在大一統集權統治體制下才可能產生的,具有強烈政治軍事色彩的,畸形病態的社會消費結構。——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
材料三中國的城市與商業一貫發達,但中國的商業與城市一向都是在體制內發展的,受社會主流體制的節制與約束。商人與社會上其他成員同流,並不具備超主流體制的特殊身份。……而且,歷朝歷代都有非常強大的官辦商業,這幾乎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大傳統。中國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業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統治全國的政治中心。
——錢乘旦《前資本主義世界發展:東方普遍性與西方特殊性》
請回答:(1)概括材料一體現的經濟主張及其理由。(3分)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國古代社會現象及其產生根源,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此現象的消極影響。(4分)
(3)據材料三,概括阻礙中國古代城市商業發展的因素。(4分)
必修二專題一:4、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每課名題4)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A
解析:分析材料,說明了政府的重農抑商政策沒有收到效果,實際上反而使本來打算防止的局勢更加惡化,商人富裕而農民貧困,反映了漢初農民生活和商人生活之間的顯著差別。聯繫各選項,③④項與所學不符。本題選①②項,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商品經濟的發展客觀上促進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2.A
解析:中國古代,以農立國,自然經濟長期處於統治地位。「重農抑商」和「閉關禁海」政策是自然經濟的產物,該政策不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海外貿易,造成中國經濟基礎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B表述不正確,農耕文明沒有大力發展工商業是政治體制影響的結果,並非本身造成的。C、D與題目中的時間不符合,並且D並非「內部因素」。
3.A
解析:分析材料可容易排除BD兩項說法,這兩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材料中主要論述說,中國經濟發展的優越條件、中國工商業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聯繫「100多年後嚴復折服於這些關於中國的論述」本題選A項。
4.A
解析:漢高祖重農抑商,經濟未見成效。「文景之治」時期,百姓「皆背本趨末」。經濟卻出現恢復,出現盛世。說明商業活動的發展有利於經濟恢復。A項符合題意,故選A。
5.C
解析:本題解要抓住時間信息,把握時代背景。18世紀的中國還是一個具有獨立主權的封建國家,實行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因此,ABD說法是錯誤的,只有C項是正確的。
6.C
解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清朝雍正年間蘇州的機戶勾結官府禁止機匠罷工。結合各選項說法,第①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清政府限制手工業商業的內容;第②項說法材料中也沒有反映,本題選③④項,說明當時手工業中存在勞資鬥爭;僱傭工人為改善經濟待遇而進行過鬥爭。
7.A
解析:本題考察古代中國經濟現象。南北朝時期草市出現,唐代草市已經十分顯著,成為相對集中的商業中心,因此A項正確。「會館」是明清時期出現於京城、省會和大商埠,供給統一抵禦商人停宿、儲運、交際的場所,B項錯誤。唐朝時期中國社會仍然是「重農抑商」,商人地位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海禁政策」主要出現在明清時期,唐朝時期海上和陸上交通發達。
8.D9.D
解析:18世紀末19世紀中國實行海禁政策,①的提法錯誤。畫面的右上方是一座觀音廟和一棟五層的鎮海樓;可以推斷出商行附近有中國傳統宗教風格的建築,②正確;18世紀末19世紀初,中國是個獨立的封建國家,有其他國家的國旗出現並不意味被殖民,故③錯。商館前的廣場上,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國旗迎風飄揚,說明許多國家在十三行設有常駐商館。②④正確,故選D。
10.B
解析:本題較常見,材料大致反映說,當時人們的一個觀念認為:金銀財寶,遇到火災等災害馬上會失去,只有土地,不管怎樣的災害不會有意外。所以有錢的如士紳、富戶,一般的手工業者、商人、官府胥吏有錢了以後,都會馬上置地。反映了當時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也反映了自然經濟的主體地位;重農政策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本題選B項,商品經濟繁榮一說與材料不符,恰恰完全相反。
11.A
解析:材料大意是,外國本來沒有鹽硝、火藥、銃炮器具,後來因為中外有接濟往來,私自教授,將這些器具帶至境外……如果現在公開允許貿易往來,火銃、火藥公開交易,使外國得到了這些器具,對中國構成威脅。據此,本材料反映的思想是主張實行海禁,選A項。
12.C
解析:由材料可知,司馬遷認為,農工商各有分工,互為補充,故A、B、D均正確;C項材料無法體現,符合題意。
13.D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鴉片戰爭前中國和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比較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本題既要看到當時中國經濟總量遠超歐美各國的狀況,也要看到質的差異,即中國經濟總量依託的大多是農業和家庭手工業,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主要在於近代工業這一差異,才能排除中國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等錯誤的認識。而D是能夠直接從材料中獲取的信息。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D。
14.D
解析:根據所學由於明清時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各種因素,中國缺乏資本主義發展的土壤、基礎。分析材料「沒有形成強大的掃蕩舊經濟基礎的革命性變化」指D項,沒有轉化為資本主義發展所需要的資本和市場。
15.C
解析:本題考察古代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提取材料信息:材料首先提出了商業與農業發展不均衡所出現的問題,之後「故商農之勢,常若權衡」闡述了農業與商業之間的關係,必須二者並重。CD項偏重於商業的發展,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中也沒有提出抑制商業,因此B項排除。明朝中後期江南地區的紡織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體現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16.B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緩慢發展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明清時期自由勞動力在增加,市場在擴大,手工工場的技術不斷發展,商品買賣頻繁,生產關係發生顯著變化,這一切說明商品經濟的發展孕育著不同於農耕文明的工業文明的生產關係——僱傭關係。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B。
17.C
解析:從材料中「商藉農而立,農賴商而行,求以相補」可知選擇C項。
18.C
解析:題干強調了海禁政策出台與朝貢貿易的關聯性。結合所學知識,海禁政策是因日本浪人與國內非法商人勾結在一起,時時侵擾沿海地區,為了維護統治秩序,有戚繼光抗倭,進而實行海禁政策,ABD三項都片面理解,答案為C項。
19.A
解析:材料信息認為,士、農、工、商都是治生之事業;四民之中,士最為最貴,但如果通過讀書、科舉入仕無望,尚不如經營農商。這反映出以往以商為末觀念受到猛烈衝擊,此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因此A符合題意。
20.C21.D
解析:西方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新航路開闢,歐洲殖民者為掠奪財富,開始殖民侵略。所以開始與歐洲形成直接的貿易關係。
22.A23.D
解析:本題考查對材料信息的解讀能力。從材料中對商人和農民的態度看出:作者對於商人沒經過農夫的勞苦就坐享其成感到不滿,實質上反映出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的思想。AC雖然在材料有所體現,但不是材料信息的主意,B在材料中不能體現。此題理解難度較大,選項迷惑性大。材料觀點出自一篇創作於西漢時期的散文《論貴粟疏》,作者晁錯。材料的意思是:「那些商人們,大的囤積貨物,獲取加倍的利息;小的開設店鋪,販賣貨物,牟取利潤。……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養蠶織布,穿的必定是華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沒有農夫的勞苦,卻佔有農桑的收穫。」如對本材料斷章取義,容易誤選C,應加倍注意。實際上作者是在批判商人囤積居奇,投機取巧的現象,故選D。
24.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蘇杭之民社會生活日趨奢侈享樂,故①②正確;再從材料中「而不知輿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燒火做飯)者,不知其幾」可以反映③正確。
25.A
解析:分析材料大意是:客商向外運送一批大米,中途必須經過三個要納稅的關卡。按規定過外關需交納貨物的1/3;過中關交納1/5;過內關交納1/7。可了解到漢代關卡眾多,對過往商品征以重稅,反映了當時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本題選A項。
26.C
解析:中國的自然經濟具有封閉性,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萌芽,中國的封建社會日趨衰落,遠洋航行難以有足夠的物力、財力為繼。而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西方國家日益加以對外擴張,以進行資本原始積累,故遠洋航行的動力十足。故正確答案為C。
27.B
解析:材料大意:金銀財寶、富麗堂皇的房屋,遇到各種災害瞬間就消失了,只有田地不會有什麼損耗。所以紳士、富商、普通手工業者、商人等,有了一些財富後都用來置辦田地。本題實則考查了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原因,根深蒂固的自然經濟、有錢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嚴重阻礙了經濟的再發展。其他ACD三項與材料無直接的聯繫。
28.C
解析:《齊民要術》是北魏賈思勰的農書。中國古代的本是指農業,末是指工商業。材料反映的是商人的事,不寫進書中,說明輕視工商業,重視農業。
29.C
解析:材料「販運出口貨物,均以絲貨為重」「價值(白銀)七八十萬兩,或百餘萬兩」「其貨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販運來粵」反映出江浙等地區的絲織業在對外貿易中佔有主要地位、貨值巨大等,故①②正確。材料僅反映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沒有反映出中國捲入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從鴉片戰爭才開始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故③說法本身有誤。材料「其貨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販運來粵,轉售外夷」說明④正確。綜上分析,C符合題意要求。
30.C
解析:材料信息體現了中國人的盲目自大心態,C項乾隆的話反映了這一點。其他三項則體現了中外交流。本題考查中國近代思想的演變。根據題干信息「高度的文化優越感」表現為C項中「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對外來事物的普遍排斥」表現為「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A項為明朝時期徐光啟的著作;B項負責清朝對外貿易的商人;D項屬於對中國傳統文化批判。
31.D
解析:本題考查清代商業經濟的發展狀況。京劇形成於道光年間,故排除A項;電影19C末(光緒時期)方傳入中國,排除C;票號是地域色彩濃厚的晉商資本的經營形式,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外國人開票號可能性微乎其微,排除B;清代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僅留廣州一處對外通商,故選D項。
32.D
解析:本題考察古代中國的經濟發展。根據表中信息分析,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比重佔據60%,從事商品經濟活動的人口較多,體現了商品經濟的發達,佔據40%,綜合以上兩種變化說明,農業人口大量從事與商品經濟相關的活動,體現了僱傭與被僱傭關係,因此應是明朝時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蘇杭地區。
33.C
解析:本題材料認為田地為上,最主要反映出重農抑商的導致的現象,故選C。
34.C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的材料閱讀、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大意是說善於治理國家者,會讓有無相互補充,農業和商業、手工業按一定比例適當地發展,這樣商業和手工業可以促進農業發展,而不是阻礙。如何對待農業、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取決於君主的態度。材料出自於明代官員張瀚的史料筆記《松窗夢語》。這段材料反映了農工比重適當的經濟主張,選C項。A項說法材料中未體現;B項百工也為本業,材料中未反映,作者認為本業是農業;D項說法也與材料不符。「農末適均」即農業與工商業協調均衡發展。
35.B
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唐代以後,狀元南方的籍貫開始以南方為主。安史之亂以後,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所以政治、文化中心也就相應的南移,逐漸形成以南方為主。遼、金、元情況比較特殊,它們均為少數民族政權,尤其是遼、金統治區域在北方,狀元的北方人數肯定就多。元的統治中心也以北方為主。所以正確答案為B。
36.D
解析:「海禁」政策是明代出現的,故D表述不正確。
37.C
解析:從材料「司爐者二百餘,掘鐵礦者三百餘,汲者、燒炭者二百有餘,馱者牛二百頭,載者舟五十艘」可以看出爐場生產分工明確,但題目要求從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材料的準確信息,而爐場生產分工明確屬於生產關係的新發展。所以正確答案為C。
38.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廣州出現西化建築和中西合璧的建築。而造成物質生活變遷與外來文化的影響有關。②只是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與此無關。
39.D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政策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漢朝政府雖然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但是實際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為富有而高貴,農民因貧窮和低賤,法律和現實中存在著強烈的反差。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D。本句材料的意思是當今雖然法律輕視商人,而商人實際上已經富貴了;法律尊重農民,而農民事實上卻已貧賤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輕賤的;一般官吏所鄙視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固A所說的朝廷重農對應的是材料中的「尊農夫」,但百姓並不抑商,從材料「俗之所貴」得之;同樣B中百姓重農抑商一樣與材料意思不符。C百姓皆重商輕農說法太絕對,材料只是反映比較普遍的現象。
40.D
解析:材料中汪仲洋、林則徐的認識明顯是荒謬的,反映出了當時國人對西方的無知,原因就是閉關鎖國政策,選擇D項。
41.A
解析:中國古代以農立國。材料中天子親自耕田、皇后親自紡織說明統治者對耕織的重視,反映出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故A符合題意。親自耕田、紡織並不等於統治者關心百姓疾苦,排除B;C、D與史實不符。
42.D
解析:資本主義萌芽重要特徵是存在僱傭關係。民間機戶生產的絲織品由中間包攬人收購,再轉手給織染局。中間包攬人與民間機戶存在僱傭關係,故D正確。
43.B
解析:材料中持米十斗九升八分之三過三關余米五斗,可見關稅50%以上,非常重這反映的實質就是封建政府抑制商業的發展,推行抑商政策,選擇B項。AC兩項並非實質,D項材料不能反映。
44.B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歷史上大運河沿岸繁榮的代價是東部沿海的荒涼和寂寞」指的應該是運河的開鑿促使漕運發達,但卻阻止了中國人向海洋方向發展的步伐。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B。
45.D46.D
解析: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第①項「自然經濟已經瓦解」說法錯誤,近代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才開始瓦解;第④項「絲織業發展」在材料中未能明確體現。本題選②③項,租佃關係在明代進一步發展,明中後期江南部分行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47.A
解析:本題考查對材料信息的解讀能力。從材料中「士不耕天下受飢,女不織天下受寒」可知強調的是男耕女織的重要性。
48.A
二、非選擇題
49.(1)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社會經濟發展;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十地私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產生。(4分)(2)鹽鐵官營;實行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3分)(3)規模大(投資人),分工細,僱傭勞動。(3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政府實行重本抑制末和海禁閉關政策。(2分)
50.(1)水利工程衰敗;農業收穫量減少;越來越多的人從事工商業等活動,農業勞動力劇減。(4分)(2)原因:農業技術改進,農業生產水平提高,以人力投入保證農業收入的狀況得以改變。(3分)影響:工商業獲得發展的基礎,從事工商業的人口增加,商業活動趨於繁榮。(3分)
51.(1)主張:重農抑商。(1分)理由:發展農業可以富國強兵;(1分)棄農經商會導致國家貧弱。(1分)(2)現象:社會消費結構呈畸形病態。根源:中央集權政治體制。消極影響:造成生產資本短缺,不利於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4分)(3)社會主流體制的制約;商人的社會地位不高;官辦商業強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4分)
推薦閱讀:
※當前熱鬧的經濟學只不過是一場虛幻鬧劇
※經濟自由而外,中國的精神自由
※【茶與經濟】
※在線答題平台被網信辦約談,和肉夾饃是否有關?
※四大行「加息」加速中國經濟通縮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