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的社會責任
中國佛教的社會責任
[來源:《靈山海會》|發布日期:2013-05-24]
聶朋自佛教漢代傳入中國以來,高僧大德傲嘯天下,名山古寺獨步紅塵,為華夏文明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縱觀佛教,過去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未來是解決人類精神問題的必由之路。所以為中國佛教對於中國的發展,應該擔負起重要的社會責任。為了完成好這個責任,應該採取如下措施。
一、重開佛智 普及全民佛學知識是當務之急
就佛教的教法應機施設而言,不應該有現代與傳統的分別,佛教究其根本意趣,它永遠是現代的,是當下的。然而後來佛教式微,各種新學異軍突起,加上極左思潮的掃蕩和「法輪功」等邪教的污衊、歪曲,造成了全民佛學知識與般若智慧的缺乏和錯覺。因此,佛教要徹底地融入當今社會,更好地參與建設和諧社會,就必須重開佛智,普及全民佛學知識。從而最廣泛、最深入地以佛教的智慧,指導大眾建設和諧社會。
(一)開展佛學普及工作
首先,鑒於中小學是知識啟蒙的基礎以及大學教育的重要性,應將佛學列入中小學課程和大學課程。在這方面英國已經走在前頭了,它雖是基督教國家,卻將佛學列入了中小學課程。與此同時,為了保證對於佛教教育的延續性,應在全國各重點大學設立佛學系,在各省的大學設立宗教系佛學專業,或者在哲學系設立佛教專業。為此,佛教界應行動起來,為達此目標而不懈努力,特別是作為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佛教界人士,更應該積極提出建議案或提案,以確保佛學列入中小學和大學課程。其次,實施佛學讀物的普及計劃。如今,雖有許多地方性的贈書中心,但缺乏全國性的贈書中心,所以應儘快將後者設立。同時編寫面向兒童、青少年和普通成人的佛學讀物、卡通漫畫和《佛教十萬個為什麼》叢書。而為滿足知識精英的需要,可將《大藏經》化整為零,以單行本形式點校出版。其三,製作並出售或贈送有佛教吉祥語和睿語的紀念品和文化用品。例如可以製作、售贈佛教文化衫,上書「圓融無礙」、「虛空粉碎」等佛門睿語,署上佛教單位名稱及佛門標誌,以引起人們對佛學的興趣。其四,在各個寺院特別是名山大寺應開展「我就是佛教」的活動,每一個僧尼都要廣泛學習,嚴以律己,以個人的風采來體現佛教的精神。既要為遊客和香客作義務導遊,介紹本寺歷史、佛教教義和常識;又可以因機施教,講解佛教對於建設和諧社會的觀點。這樣就進行了活潑的佛化教育,既可使一般遊客消除對佛教的誤解和陌生感,增加對佛教的興趣和好感;又可使廣大信眾和香客樹立正信,提高信仰素質。
(二)、開發佛教文化遊戲軟體和遊樂設施
一般來說,越有民族性的東西,越有世界性,越值得開發。中國儒佛道三足鼎立,文化發達。儒家君臨天下,道教土生土長,而佛教在隋唐以後完全中國化,其影響無所不在!放眼世界,中國佛教的語系和宗派之多可冠全球之首,很值得發揚光大。由於人們具有娛樂、玩耍的天性,所以寓教於樂是一種非常好的普及佛學知識的手段。例如:可以開發一系列佛教文化遊戲軟體,可設計單機版和網路版兩大類遊戲軟體,積極編製《心的歷程》、《佛教三境界》、《佛陀的世界》和《模仿高僧大德開悟》等的佛教遊戲軟體,讓玩家在美妙的「三D」效果中,遊戲過關,一步步地體會佛教文化的精神。再如:可在某中心城市開闢世界佛教文化遊樂園。利用山水之勢、藍天之闊、現代化聲光電、電子模擬手段和最新的光腦技術,設置「一小世界演示宮」(展示以須彌山為中心,環以七金山七香水海、四洲、鐵圍山的一小世界景象)、「婆娑世界三界六道輪迴盤」、「西方極樂世界展示苑」、「成、住、壞、空四大劫模擬宮」(展示佛門眼中的宇宙生成與演化)、「二十重華藏世界演幻場」(演示佛門所擬定的高一級空間場域)、「禪宗公案意境」(展示禪師接引後學的大機大用以及學僧觸機開悟的靈光閃爍)……等佛教文化游娛項目,在游娛中普及佛學知識。
(三)開展網路宣傳,全力促成佛教文化電視頻道的開播
自佛法入華以來,便開花結果,流傳至今;與之相反的是佛教在其發源地的衰落與絕滅,直至現代才由境外倒傳進入印度。唐宋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佛教的中心,代表了它的最高水平!今天中國佛教既有大乘又有小乘,既有顯宗又有密宗,既有漢傳又有藏傳,這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正如達摩祖師因為中國文化發達、有大乘氣象而來華一樣,現代中國更應有「捨我其誰」的王者風範,承擔起世界佛教文化舵手的角色。為了在中國及當今世界弘揚佛教,應利用現代傳媒工具。首先,應整合佛教網站的網路資源,建立一個面向全中國、全世界的中國佛教網站,以文字介紹、音樂、動畫等形式進行宣傳;同時開闢「佛教與和諧社會」專欄,發展「正依不二」的佛教理念,宣傳佛教和諧觀,以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其次,開播中央電視台新的一套節目,作為佛教文化專用頻道,同時製作國際版節目。將《高僧傳》、《五燈會元》……等佛典故事改編、拍攝成電視連續劇。製作佛教主題的音樂電視、影碟、磁帶,在每年的一些佛菩薩紀念日,分別由各地佛樂團舉辦紀念演出,而在十二月初八日的佛祖成道日由北京佛教音樂團舉辦世界佛教文化電視晚會。
二、以出世的胸懷開展入世的事業,完善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
人生佛教(對個人來說)與人間佛教(就社會而言),是一體之兩面。它源於佛之本懷,是近代太虛法師集佛陀的全部教法體系,為適應當代機宜而建立的新的教法體系。由於中國人的靈魂深處需要佛法的滋潤,即使移居海外,國籍改了,但其文化底蘊中仍有佛光;中國人對佛情有獨鍾,千年國風是「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因此佛教界必須回應中國人的這種情懷,改變過去過於出世、冷僻的做法,以出世的胸懷開展入世的事業。
(一)由於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所以佛教界應該發揮佛經中所說的「隨所樂求,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的微言大義,建設佛化家庭,滿足其奮鬥理想。佛陀曾鼓勵家庭生活的如理建立,比如《善生經》就是指導在家人應建立正確的倫理生活的經典。至於標誌婚姻形成的婚禮,可以舉行佛化婚禮。可借鑒基督教在教堂由牧師證婚的做法,倡導佛教居士由法師在佛寺證婚,況且太虛法師曾開此先例。漢傳佛教居士或信眾可在大雄寶殿或觀音像前,由法師證婚;藏傳佛教居士或信眾可在歡喜佛前由根本上師證婚,宣誓互敬互愛,以愛情相助,以道情共勉,以期攜手走完人生旅程。然後設素宴款客,在莊嚴優美的佛曲中飽餐法味。此外,一般的民眾,不管有無信仰,也不管信的是什麼?只要他願意,均可舉行佛化婚禮。因為佛教與婚姻的相通之處在於:都講因(姻)緣,都是神聖莊嚴的!況且「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追求生活的圓滿是婚姻之目的;追求生命的圓滿、達到涅槃的境界是佛教的宗旨,兩者並不矛盾。六祖慧能曾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古德云:「求生時即是往生時,往生時即是度生時。」只要每對蓮邦凈侶勇猛精進,就能與法界一切眷屬,一切民胞物與,同證父母生前本來面目!
(二)積極服務社會,既可在佛寺有益的活動和莊嚴的儀式,又可派善知識上門授課,以佛法的智慧建設和諧社會。例如舉辦各種主題的生活禪夏令營和冬令營,就拿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主題的生活禪夏令營來說吧,讓參加者學會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學會安住當下,覺照當下,把握當下,學會在出言吐語處、舉手運足處用功,將佛法融化於世間,將個人融化於大眾,將佛法變成自己的人格、自己的生命存在。這樣他回到社會中就會成為一個和諧的人,無數這樣和諧的人集合在一起,無疑就會形成一個和諧的社會。其次,十八歲的公民和受聘的公務員可在佛殿舉行成年儀式與宣誓就職。其三,舉辦孕婦胎教活動,讓孕婦暫住佛寺,或誦經念佛,觀想凈土;或什麼也不做,讓孕婦在聖潔的環境中得到熏陶,在晨鐘暮鼓中進行胎教。若不便住寺,可派尼師上門指導胎教,或憑佛教影碟、音帶或電子念佛機進行胎教。這樣就能給胎兒賦予一些神真睿智、雲水襟懷,將來生男則淵雅靜穆,生女則蘭心蕙質。其四,結合目前建設和諧社會的問題,佛教界可派口才出眾、佛理精通的善知識上門授課。雖然佛法的傳播只能在宗教場所,但服務民眾、建設和諧社會的授課應不在此例。佛教界的善知識可到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甚至深入鄉村,講解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
(三)盡一切辦法使民眾的身體和諧,開辦禪定學習班,推廣佛門養生健身功法。禪定班可體會禪定中的妙趣,放鬆身心,調整意態,激發潛能。例如運動員在賽前訓練後,可集中在體育場館或佛寺坐禪,力求以最好的狀態參賽。1986年韓國就採用此法在漢城亞運會上創造佳績。佛教界甚至可以針對現代社會工作繁忙、生活節奏快的特點,推出「做一日出家人」的禪定放鬆休閑班,讓在商海和機關、企事業單位的人員,特別是白領階層,關閉一切現代傳媒和通訊用品,來到清靜的寺廟,在師父指導下禪定閉關一天,徹底放鬆,體會大自然的清靜及生命的淡泊之美,以使他們儘快恢復疲憊和身心。談到養身健身功法,雖然佛門以證得涅槃境界為宗旨,而不是以延年益壽為目的,但它的修鍊功法客觀上起到強身健體的效果。為了增強全民體質,應推廣這些功法。除繼續普及少林武術外,還可推廣金剛數息法、六字大明咒修法、「阿字觀」超覺記憶法、觀想治病法、冥想美容法等。
(四)、發揮佛教臨終關懷的優勢,使臨終之人心理和諧有尊嚴地告別人世。眾所周知,死亡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也是每人不得不面臨的一種狀態。如何使臨終者安祥去世,已成為一種潮流、一門學問,甚至是一種職業。佛教對此有獨到的心法,尤其是密宗、凈土宗更是擅長此道。所以佛教界可以設立臨終關懷指導服務中心,指導需要幫助的臨終者和諧而又坦然地告別人世。臨終者如果是佛教徒,既可在佛寺中走完人生歷程,由僧尼為其念誦阿彌陀佛名號,以期得到該佛願力的接引,安詳地往生極樂世界。若在醫院或家中,可派僧尼前去或親友為其念佛。上至一心不亂,下至十念成功,若能心心不昧,念念無差,則疑情永斷,決定往生矣!臨終的病人,在神智尚清、手腳能動的情況下,直須西向正坐,觀其彌陀,一心念佛。親友中如有臨終者,宜發孝順慈悲心,勸彼念佛求生西方,並為助念,俾死已即生凈土。若有條件的話,可換班念佛,三班相繼,以助凈念。不便助念者,可發行念佛影碟、錄音帶或電子念佛機,日夜連放,既持久又省力。如果臨終者不是佛教徒,可發揮佛教對於人的心理活動的精闢分析,特別是大乘佛教唯識學的見解,將它們轉化為通俗的語言,對臨終者進行心理指導和慰藉。
(五)、實現佛教建築現代化。在恢復佛教傳統的同時,在城市實現佛教新構建築的現代化化。由於佛法永遠是當下的,永遠是新的;佛教傳播時,其建築在當時也是最美、最現代化的!甚至是中外合璧之物。例如塔,就是印度覆缽式墓塔與中國樓閣闕觀融合的結晶。所以必須先在城市實現佛教建築現代化,然後向農村擴延,實行全面的佛教建築現代化。自古迄今,佛寺的興造就是對生態環境的點綴與優化,而開展生態旅遊是大趨勢,佛寺的興旺還帶來集市的形成、經濟的繁榮,帶來修身勸善文化的瀰漫,潛移默化,純化民風,可謂功德無量!
三、以大乘菩薩道「無我」思想為核心,重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道德精神
(一)融入雷鋒精神、孔繁森精神,形成以菩薩「無我」思想為核心的道德精神。
在現今中國,不僅需要現實的平衡各種關係的可操作的法律,更需要一套立足現在,其有一定超前性的道德思想體系。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外交流的深入,各種思潮蜂擁而起。舊的道德體系被拋棄,新的道德體系尚未建立。有的人信奉「人人皆豺狼」的人生哲學,唯我獨尊,在傷害他人的基礎上建造自己的幸福大廈;有的人被物慾所牽,醉生夢死,唯利是圖,猶如行屍走肉,毫無道德可言;更多的人或輕佻、躁動,或昏沉、迷茫,失去了心靈的安祥與獨立,信仰危機、道德危機已經影響了我們的事業。所以,為了拯救心靈,就必須認識紮根於中華民族心田之中的佛教精神,因為不了解佛教就不能了解和發揚中國文化,不了解佛教歷史,就不能了解和順應中國歷史的發展。為此應以大乘菩薩道「無我」思想為核心,融入雷鋒精神、孔繁森精神,重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道德精神。三者的共同點在於:高度的精神自覺和道德自勵,都能為了大眾而粉身碎骨,這是融合的基礎。
析而言之,雷鋒精神注重的是熱心助人,做好事不留名,一切為了國家、大眾的優秀公民的自覺;孔繁森精神強調的是鞠躬盡瘁,公而忘私,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公僕典範。所謂大乘菩薩道,即出世與入世的統一。首先是對世俗生活的覺悟,並在內心徹底捨棄之達到「自凈其意」的境界,無「我執」,無「法執」,完成了對世俗生活的超越,證入空境。這就是出世,也是常說的小乘成果、羅漢果位。然後在超越諸有、體證諸有空性的基礎上,再一次完成了對諸有空性的超越,在智慧上,進入「空有不二」的妙境;在功用上,達到空有互回的化用,對世間一切有情生髮出大慈大悲的關愛,這就是所謂的入世,亦即常說的菩薩道。而大乘菩薩道的「無我」思想,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丈夫氣概,追求「正依不二」,普度一切眾生,善待一切人(正報)和環境(依報)。這裡強調的「無我」是佛教「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之一,也是闡釋人生宇宙的三個真理之一,更是印證某種道理是否符合佛法的出世法的標準之一。「無我」是指事物無有恆常主宰之實體,而不是否認一切,更不是否認因果規律,「無我」也是指沒有對自身的執著與貪愛。
(二)以菩薩 道「無我」思想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道德精神的特徵
由雷鋒精神、孔繁森精神和大乘菩薩道「無我」思想構成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道德精神,應從完善人類思維模式入手。因為思維模式是軌持一種文化存在和發展內在的最穩定的心靈結構,它決定了道德精神的性質和趨向。當今主導天下的是西式的「外向型的二元思維模式」,它以主客體對立(即人我、物我對立)為基礎,以向外征服為途徑,以最大限度地攫取物質的目標,其缺點是明於外而惑於內,強調征服和改造外境,忽視改造和完善人類自身。根據佛教「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法界圓融」的觀念,我們應完成道德從現實「外向型的二元思維模式」向「內向型圓融思維」的轉軌。以物我、人我同體一如為基礎,以自我改造、自我圓滿為主要途徑,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宇宙生命之間的圓融和諧為目的。在實踐中,它的主要優點是:尊重生命與環境,利於世界和諧,利於生態環境,利於個體生命的素質。這種道德精神是以「無我」為本,「三體(我、他、物)輪空」涵養安詳的心態,圓融無礙、醒夢一如地善待人生,充實地生活在每一秒中,直心助人而不求回報,與人為善出於自然而然的本性而非刻意作為。佛教認為萬物皆是緣起性空的,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假象,雖然存在卻非實有,時刻都在生滅變化。每人的「我」也不例外,由於對「我」的執著成為貪慾之源,所以必須摒除,以入「無我」之境,體證自我的空性。不執著「我」,也不執著於「他」,更不執著於物,這就是所謂的「三輪體空」。比如我們不求名利地幫助過人,事後自己忘了,這就是「三輪體空」。體證一時的「三輪體空」並不難,而需要的是長住於「三輪體空」。於此同時,為了防止執著於「無我」而陷入頑空之中,應進一步凈化,最後連「無我」的概念也沒有了,這就是做好事不求回報的理論基礎。更高尚的是雖無為善之概念,卻有行善的自覺。毛主席說:「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這種道德精神就是變難為易,變容易為自然,一輩子做好事而並不覺得是在做好事,而是象穿衣、吃飯一樣地自然而然。它是一種安詳的平常心,一種八風吹不動的磐石心,這心能轉物,卻不被物所轉;做到追求而不強求,看透人生而又珍惜人生,慈悲應世而絕非玩世不恭。這種以「無我」為基石的道德精神一旦建立,就會水漲船高,「無我而無不我」,使得每個「我」得到升華,以致高風飄逸,人人自覺,形成我們民族強大的精神力。
四、結束語
清醒地認識並認真履行中國佛教的責任,是關係到中國佛教能否很好地延續慧命的主要問題,希望佛教四眾弟子能在參與和諧社會構建的同時,推動中國佛教的繁榮!並從領導現代文明、促進文明轉型的使命出發,從未來世界的發展著眼,吸收其它文化的長處,總持傳統佛學中的積極因素,依照契理契機的原則,創新出更能適應當代社會的佛教新形態,以造福於民眾,使天下長葆中華禪悅的風采、永享菩提智慧的清涼!
參考文獻: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學林出版社,1987。 王志遠,中國禪宗思想歷程,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 任繼愈,中國佛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陳兵,生與死——佛教輪迴說,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 陳詠明,走進佛陀的世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 南懷瑾,禪宗與道家,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 張曼濤,佛教與中國文化,上海書店,1987。 姚衛群,佛教般若思想發展源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吳立民,禪宗宗派源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推薦閱讀:
※珍惜生命是最基本的責任
※淺議貪污案件贓款去向的舉證責任來源
※男人出軌 女人有哪些責任
※對上司謙遜,是一種責任;對同事謙遜,是一種禮遇;對部屬謙遜,是一種尊貴。
※張果老:「九一八」事變後的不抵抗責任在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