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醫家驗案】龔麗娟:益腎健脾泄濁治慢性腎衰
本文為中國中醫藥報原創內容,如有轉載請註明轉自中國中醫藥報微信(cntcm1989)
龔麗娟,女,1930年生,江蘇無錫人。主任中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江蘇省名中醫。曾任南京中醫學院內科教研室副主任、江蘇省中醫藥學會老年醫學會主任。
出生於中醫世家,祖父龔錫春師承清朝大學士、無錫名醫汪藝香先生,言傳身教,醫技猛進,汪師曾謂:「唯錫春一人得吾真髓」。其父龔士英繼承父業,擅治溫病及內、婦、兒科疾病。1946年龔麗娟隨父侍診, 1950年在父親指導下試診,深得病家肯定、父親讚許。1955年就學於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1956年畢業後分配於江蘇省中醫院工作後,跟隨鄒雲翔、馬澤人、曹鳴高、顏亦魯、張澤生、江育仁、沙星垣、馬雲翔、許錫彥等老師輪流抄方,學習各家之長,摘錄醫案,得益匪淺。1957年龔麗娟拜曹鳴高主任為師,得到老師親自指點釋疑。
從事中醫臨床工作60餘年,擅長治療內科疑難雜病,尤其是腎臟病、老年病。1956年起對腎病進行重點研究,積累了治療腎系疾病的豐富經驗,具有獨到的見解。她認為,腎系疾病為多臟腑病變,正虛與邪實的病理貫穿始終,治療上需注意錯綜複雜的病理變化,正確把握邪正虛實、輕重緩急的關係,或祛其邪,或培其本,或標本兼治。認為以辨證為綱,辨病為目,參考檢測指標指導治療;重視脾胃,以護後天之本;加強心理疏導,注意攝身調護。治療急性腎炎重在清熱解毒,慢性腎炎應益氣清利,腎功能不全須根據病勢緩急,急則治標,重在泄濁降逆,通腑敗毒;緩則治本,宜培補脾腎佐以敗毒,兼施活血化瘀。使用大黃應掌握劑量,一般以每天排便二次即可,不宜泄瀉無度,更傷腎元。慢性腎盂腎炎長期菌尿,重在整體調治。
主編、參編論著及叢書2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32篇。主持省級課題「降脂1號、2號治療高血脂證的療效觀察」研究,1986年開展民間草藥黃蜀葵花治療腎炎蛋白尿研究,製成合劑、片劑(甲花片),臨床效果較好。
·慢性腎衰雖病本在腎,然脾腎在生理上相互資助,相互調養,在病理上也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故治療先從調理脾胃入手,待癥狀好轉,再施健脾益腎,活血泄濁排毒,緩緩圖之。
吳某,女,70歲,2011年5月28日初診。
患者有慢性腎功能不全病史多年,一直服中藥治療,近期腎功能進展。患者現疲勞乏力,精神欠佳,面色暗滯,腰部酸痛,睡眠不實,噁心泛泛,腹痛,便後則緩,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病機:脾腎氣虛,濁毒內蘊,氣血生化乏源。
治法:健脾益腎,養血潤腸,泄濁排毒。
處方:炙黃芪30克,党參30克,制蒼朮10克,白芍10克,山藥12克,茯苓12克,山萸肉10克,枸杞子12克,紅花10克,焦楂曲各12克,炒陳皮10克,姜半夏10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決明子20克,佛手10克。28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複查腎功能:尿素氮38.4mmol/L,肌酐461.1umol/L,血鉀6.04mmol/L。葯後噁心泛泛,面色灰滯,大便質軟量少成形,舌暗有紫氣苔薄白膩,脈細。
病機:濕濁中阻,脾胃失健,腎氣虧虛。
治法:健脾胃,益腎氣,化濕泄濁。
處方:炙黃芪15克,党參20克,制蒼朮10克,茯苓10克,山藥10克,姜半夏10克,陳皮10克,山萸肉10克,肉蓯蓉10克,紫丹參15克,生薏仁20克,蔻仁(後下)3克,紅花10克,制大黃8克,決明子20克。28劑。每日1劑,水煎服。
三診:近期症情改善,面色較前紅潤,食慾正常,大便日行2次,舌紅苔薄白,脈細。繼守原法,培補脾腎,佐以排毒。
處方:炙黃芪30克,党參30克,炒白朮10克,炒當歸10克,丹參15克,熟地黃15克,陳皮10克,山萸肉10克,肉蓯蓉10克,枸杞子10克,菟絲子12克,仙靈脾15克,六月雪30克,制大黃8克,決明子20克。28劑。每日1劑,水煎服。
四診:最近神經性皮炎發有月余,頸、背為甚,伴瘙癢,大便日行1~2次,量多,食慾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膩,脈細。證屬腎虛濕熱內蘊,治擬益腎清熱利濕
處方:生黃芪30克,太子參15克,炒白朮10克,茯苓10克,山藥12克,山萸肉10克,制大黃10克,蟬衣10克,僵蠶12克,地膚子15克,生山楂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蛇莓15克,六月雪30克。28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五診:葯後症情改善,最近感冒,鼻塞噴嚏,咳嗽,痰白,納食正常,舌淡紅苔薄黃微膩,脈細小數。虛體感冒,擬扶正祛邪,宣肺化痰。
處方:生黃芪10克,防風10克,炒白朮10克,茯苓10克,牛蒡子10克,生甘草5克,制大黃10克,桔梗10克,法半夏10克,陳皮10克,光杏仁10克,枇杷葉10克,冬瓜子12克。待感冒好轉,續服7月23日方。
六診:近查腎功能:尿素氮31.4mmol/L,肌酐428.3umol/L ,血鉀5.93mmol/L。病情穩定,食慾尚可,大便日行1次,精神轉佳,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證屬脾腎兩虛,濁毒內蘊,再擬調補脾腎,泄濁排毒。
處方:炙黃芪30克,党參30克,炒白朮10克,炒當歸10克,丹參15克,熟地黃15克,紅花10克,山萸肉10克,肉蓯蓉10克,枸杞子10克,菟絲子12克,仙靈脾15克,六月雪30克,制大黃8克,決明子20克。後長期以此加減施用,病情穩定。
按 本案屬於中醫學「腎勞」範疇,患者高齡,血中毒素水平高,初診辨證屬脾腎兩虛,濕濁中阻,脾胃失和。導師龔麗娟教授認為慢性腎衰竭雖病本在腎,然脾腎在生理上相互資助,相互調養,在病理上也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正如《靈樞·口問》說:「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故治療先從調理脾胃入手,以六君子湯、平胃散、半夏瀉心湯等加減。待癥狀好轉,食慾正常,再從健脾益腎,活血泄濁排毒,緩緩圖之。病程中曾出現感冒、咳嗽、神經性皮炎等症,臨床隨症加減。治療4個月余,保持腎功能穩定,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實屬不易。(江蘇省中醫院 許陵冬 王 晗 整理)
新媒體編輯:魯辰甫
在這裡了解中醫藥,在這裡學會養生——
中國中醫藥報官方微信號:cntcm1989
中國中醫藥報-養生中國微信號:yangsheng-cn
推薦閱讀:
※慢性肝病患者的營養支持治療
※慢性咽炎的10種治療法
※劉廣偉:出菜慢=慢性自殺
※婚姻治療師告訴你慢性殺死婚姻的六件事 ——小心這些潛在的關係威脅
※慢性髖關節滑膜炎案----郭劍華治筋傷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