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東北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漫話東北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中國東北地區是指由中國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構成的區域,簡稱「中國東北」或「東北」。東北地區現時既是中國地理大區,也屬於第二階梯的經濟大區。「東北」一詞各個時代有不同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舊時與滿洲、關東屬於意義相近的地理概念;辛亥革命之後,「東北」開始被用來取代滿清發祥地原有的名稱「滿洲」。與東北相同或相近的地理概念還有「東三省」(東北三省)和東四盟即包括現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峰市。

東北地區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唐代末期之後,對各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版圖的改變、歷史朝代的變動甚至對世界的影響都曾經起到了不容替代的關鍵作用。因此,了解東北重視東北發展東北永遠是炎黃子孫不可須臾忘記的千年大計、萬年大計。

地處邊關要塞,物產豐富

東北地區的界線,北面與東面以國界為界;西界大致從大興安嶺西側的根河口開始,沿大興安嶺西麓的丘陵台地邊緣,向南延伸至阿爾山附近,然後向東沿洮兒河谷地跨越大興安嶺至烏蘭浩特以東,再沿大興安嶺東麓南下,經突泉、至白音胡碩,然後沿松遼分水嶺南緣,經瞻榆、保康,以下沿新開河、西遼河至東西遼河匯口處。這條界線以西的呼倫貝爾高原、大興安嶺南段與西遼河平原屬溫帶半乾旱草原景觀,劃歸內蒙古地區。東北地區的南界,即與華北地區的分界,大致從彰武經康平、昌圖折向南,再經鐵嶺、撫順、寬甸抵鴨綠江畔。

東北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盛產煤、鐵、石油、金剛石、金礦等。自古以來東北就盛傳:「關東山三件寶,人蔘、貂皮、烏拉草。其實這裡的寶藏非常多,絕不限於十樣八樣。就目前開發出來的,著名的有遼寧撫順煤礦 、遼寧鞍山鋼鐵廠、大慶油田和盤錦遼河油田等。森林資源以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等地產質為優,森林的覆蓋率大,可拉長冰雪消融時間, 且森林貯雪有助於發展農業及林業。此外在東北境內眾多的河流湖泊為水產養殖提供了充裕的條件。目前是中國四大經濟地理區之一。

東北地處東北亞地區的前哨,與俄羅斯接壤,與朝鮮半島接界,與日本隔海相望。這個地區歷來有如巴爾幹半島之稱,是戰爭的發源地和火藥桶。顯然它也是中國的重要的屏障和大門。

民族聚居和崛起的發源地

東北這個地區作為中華民族的領土始於東周時期。公元前300年,燕將秦開破東胡,開闢遼東。公元前2世紀,扶餘國在此建立。公元前37年,高句麗國建立。唐朝年間,698年,渤海國建立。926年,渤海國亡於契丹。1616年,後金(後改為清)在現在的遼寧省中部建立。歷史上先後有烏桓、鮮卑、契丹、女真、滿洲、漢族、蒙古、朝鮮、鄂倫春、鄂溫克、錫伯及俄羅斯日本等民族都曾經在這裡生活過。其中有兩個古代民族永遠值得我們惦記:

  一是契丹人。在中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它曾搏擊長空扶搖而起。契丹本意為「鑌鐵」,即堅固的意思,契丹族人一直以來都以剽悍勇猛、好戰兇狠縱橫於長城內外,輝煌一時。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為一個中國北方民族就已經出現在《魏書》中。他們驍勇善戰,兵強馬壯。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機的部落首領統一了契丹各部,於公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國,947年改國號為大遼。大遼王朝最強盛的時期,曾經雄踞中國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一線,東臨庫頁島,西跨阿爾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真是叱吒風雲,氣壯山河。

  現代考古資料已告訴人們,契丹民族不但曾經創造了強大的軍事王國,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至今在黃河以北地區保存下來的古佛寺和佛塔,有的始建於遼代,有的在遼代翻修過。它們巍峨雄偉,歷經千年風雨,依然堅固挺拔。尤其是山西省應縣的釋迦塔,是全世界現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結構塔式建築,歷經多次地震而不毀。契丹這個民族,確實在中國北方開創過一個繁華的時代。契丹最後為成吉思汗所滅,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不復存在了。但是,它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有過重大的影響,至今俄羅斯還常稱中國人為契丹人。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契丹人的偉大貢獻。

  二是女真(或「女貞」),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肅慎」, 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靺鞨」,遼-金時期稱「女真」,清朝以後,「女真」稱為滿族。「女真」在明朝初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

女真族一名,最早出現在7世紀。《金史》是這樣記述女真族的起源的:女真族的始祖函普,有兄阿古迪弟保活里。在唐朝貞觀年間,因氏族離散,年逾 60的函普,從高麗舊居出走。他的哥哥信佛,留在了高麗,只有保活里隨他出來。走到完顏部時,正巧碰上人們互爭財物,械鬥不已,函普出面調停,平息了事態。作為酬謝,完顏部送給了他一頭青牛。為了在這裡站穩腳跟,他又用這頭青牛作為聘禮,和完顏部的一個60歲老婦人的女兒結了婚,婚後生了二男一女,他和他的子女們理所當然地就成了完顏部人。

完顏部居住在鴨綠江上游及圖們江流域,女真族是由這一帶的朱里真人組成的,與採集珍珠的居民有關。完顏一詞,是從漢語「蜿蜒」音轉的女真語。依傍綏濱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布各地以後,就以蜿蜒河之名來作為姓氏。「蜿蜒」、「完顏」乃是同音異寫。所以,完顏部作為黑水靺鞨一支,是從蜿蜒河畔輾轉游徙,遷移至阿什河之濱的。天長日久,女真語「完顏」演變為漢語的「王」。完顏氏,是女真族中的王族。

在遼代,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有七十二部落」,地方數千里,人口超過10萬戶,散居山谷之間。漸漸地,女真族由分散的氏族部落統一起來。遼代女真族分布範圍較廣:南起鴨綠江、長白山一帶,北至黑龍江中游,東抵日本海。居於咸州(今遼寧開原)東北至束沫江(今第二松花江)之間,以輝發河流域為中心的稱之為「回跋」(回霸);居於松花江以北、寧江州(今吉林夫余石頭城子)東北,直至黑龍江中下游的稱之為「生女真」;居烏蘇里江以東而近東海 (日本海)的稱之為「東海女真」。

宋元時代,女真族形成和崛起,從根本上改變了東北地區的歷史,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個中國的歷史。

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為「大金」,史稱後金;1644年女真人(滿族)入主中原,建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

唐王朝衰亡的間接起因

歷史上都知道唐王朝衰亡的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亂,卻很少知道安祿山的發跡與東北地區的變動有關。648年,,唐廷應契丹諸部的請求,在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南設置松漠都督府,以其首領窟哥為都督,封無極縣男,賜姓李氏。又置羈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領為刺史。契丹有別部酋領孫敖曹,621年(唐武德四年)附唐。其曾孫萬榮,武周垂拱(685~688)中為歸誠州刺史,萬歲通天(696~697)中,與其妹婿松漠都督李盡忠(窟哥之後)並為唐營州都督趙文翙所侵侮,遂舉兵殺文翙,據營州反,進攻河北地區,屢敗唐軍。武則天徵發大兵討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是後,契丹附於後突厥。715年(唐開元三年),其首領李失活來附,唐廷復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為都督,封松漠郡王,唐玄宗又以甥女楊氏為永樂公主妻之。其後,契丹首領可突干再次叛唐,唐為防禦契丹,加強東北邊防兵力,建立範陽、平盧兩節度,這才重用胡人安祿山,讓他鑽了空子。安祿山手握重兵,陽奉陰違,韜光養晦,久久蓄謀,終於釀成安史之亂。自此至8世紀中葉後,唐朝由盛轉衰,無力顧及對邊疆民族的管理。到了9世紀末10世紀初,唐終於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崩潰了。

  北宋割地賠款來自契丹崛起

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創建契丹國。938年(遼會同元年),耶律德光從石晉王朝割得人口稠密、農業有高度發展的燕雲十六州,使契丹國又增加了一個富饒而廣闊的農業區。正是由於上述地區的農業生產為契丹貴族提供了生活所需的豐富物品,激發了廣大契丹人從事農業生產的興趣,加之契丹國統治者的積極提倡,農業便在契丹社會內蓬勃發展起來。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遼成為中國北方統一的政權。契丹王國強盛,其疆域東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長城,北絕大漠。耶律德光於是率軍南下。947年(會同七年)正月十日,攻克後晉首都東京,滅後晉。二月,以晉國稱大遼,改年號為「大同」。宋太宗趙光義統一江南後,於979年親征北漢,遼派數萬兵支援北漢。三月,遼軍在白馬嶺與宋軍交戰,被擊潰,遼將耶律敵烈等人戰死。六月,北漢主劉繼元降宋。遼朝改變戰略,把主要力量用以固守幽薊。趙光義乘勝進攻幽州,遼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名將率軍與宋軍大戰於高梁河(今北京),宋軍大敗,趙光義僅以身免。

  統和二十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蕭太后與聖宗親率大軍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因宰相寇準堅持,無奈親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宋軍士氣大振,擊敗遼軍前峰,遼將蕭闥凜戰死。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遼與宋朝訂立澶淵之盟,宋廷應允每歲給契丹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契丹國主以兄禮事宋帝。此後與西夏結好,從而形成遼、宋、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據局面。

  乾亨四年(982年),遼景宗崩,遼聖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后,攝政。時蕭綽30歲,聖宗12歲,。蕭綽攝政二十七年,後改嫁給韓德讓。蕭太后執政期間,進行了改革,並且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遼國百姓富裕,國勢強盛。1009年聖宗親政後,遼朝已進入鼎盛,基本上延續蕭太后執政時的遼國風貌,並且還反對嚴刑峻法,不給貪官可乘之機。實行科舉,編修佛經,佛教極為盛行。在位其間四方征戰,進入遼國疆域的頂峰。對宋戰爭屢屢獲勝,俘獲號稱楊無敵的宋朝名將楊繼業。宋神宗年間,為消除邊界隱患,宋又割新疆地七百里畀遼,遼人才無異議。

  靖康恥北宋亡源於助金滅遼

1114年(天慶四年)春,女真人完顏阿骨打正式起兵反遼。一開始遼國天祚帝不將阿骨打當作大的威脅,但是此年所有他派去鎮壓阿骨打的軍隊全部被戰敗。1115年(天慶五年)天祚帝開始覺察到女真的威脅,下令親征,但是遼軍到處被女真戰敗,與此同時遼朝國內也發生叛亂,耶律章奴在上京叛亂,雖然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是這場叛亂分裂了遼朝內部。此後位於原渤海國的東京也發生高永昌叛亂自立。這場叛亂一直到1116年(天慶六年)四月才被平定。但是在五月女真就藉機佔領了東京和瀋州。1117年(天慶七年)女真攻春州,遼軍不戰自敗。這年完顏阿骨打自稱皇帝,建立金朝。

1125年(保大五年)宋金聯合攻滅遼國。後來,宋、金雙方締約,東以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形成新的南北對峙。崛起於白山黑水的金國,擁有了北部中國的廣大版圖。二月,天祚帝在應州被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縣白城子),被降為海濱王。1128年,天祚帝病故,契丹和遼共歷時210年,歷經9位帝王。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不僅統一了女真各部,形成一個民族共同體,發展了本民族的經濟文化,壯大了武裝力量,還領導了當時東北的漢族、渤海族、契丹族、室韋族、鐵驪族、兀惹族人民共同反遼的武裝鬥爭。他生前還和南宋王朝達成協議,南北夾攻遼軍,協助南宋收回燕雲十六州。宋、金間的海上交通也日益頻繁。

女真族在奪取了遼國政權以後,強令中原人口搬遷到黑龍江流域。這裡,土地平坦肥沃,人來多了以後,出現了到處有村落、莊稼滿田野的興旺景象。農業生產技術有所發展,如松花江畔的肇州、冷山一帶,不僅種植五穀和蔬菜,還從外地移植回鶻豆、西瓜、紅芍藥、桃樹、李樹。

女真族不僅有本民族的語言,還有本民族的文字。女真貴族不僅以儒家思想治理國家,還自覺用它來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

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朝後,一直對北宋虎視眈眈。公元1125年,即宣和七年,也就是金太宗天會三年的十一月分兵兩路南下,西路由完顏宗翰率領大軍從雲中府,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進攻太原府。東路軍由完顏宗望率領,由平州進取燕山府。兩路約定攻下太原、燕山府後,西路軍進出潼關北上洛陽與南渡黃河直向東京的東路軍會師於開封城下。西路軍在太原城遭到宋將王稟率領的宋朝軍民的頑強抵抗,一直久攻不下;東路軍到達燕山府,宋朝守將郭藥師無恥投降,金兵遂長驅直入,馬踏黃河,直逼東京汴梁城下。

宋徽宗聽到金兵南渡黃河的消息後,不敢親自擔當領導抗金衛國的大任,急忙傳位給太子趙桓,企圖南逃避難。趙桓即位,是為欽宗,改元靖康。這時朝野上下紛紛揭露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李彥、朱勔等「六賊」的罪惡,要求把他們處死,宋欽宗被迫陸續將蔡京等人貶官流放或處斬。

靖康元年正月,宋欽宗迫於形勢起用主戰派李綱為親征行營使,部署京城的防禦。李綱剛把京城守備設施布置就緒,完顏宗望所率金軍就已兵臨城下,向開封的宣澤門發起猛烈進攻。李綱組織開封軍民堅守城池與金軍展開激戰,把攻城的金兵擊退。完顏宗望見開封一時難以攻下,便施展「以和議佐攻戰」的策略,宋欽宗原本就是一個畏敵如虎的昏君,便急忙派使者去金營議和。但李綱堅決反對同金軍議和,宋欽宗便借故罷免李綱的行營使一職,廢掉李綱主持的親征御營司,藉以向金人表示議和的決心。

宋欽宗這一倒行逆施,激起了開封軍民的強烈憤慨。太學生陳東等在宣德門上書,要求復用李綱,宋欽宗不得已宣布再用李綱,為尚書右丞,讓李綱主持京城四面的防禦。這時宋朝各路二十萬勤王大軍已陸續趕到京畿。面對這種形勢,完顏宗望知道以6萬兵馬孤軍深入是難以攻下開封,於是在得到宋欽宗同意割讓三鎮後,于靖康元年,也就是公元1126年二月率軍北還。

完顏宗望北還,河北一線的戰局雖暫時平靜,而河東的戰事卻繼續緊張進行著,從靖康元年二月至七月,宋軍曾三次動用四十萬大軍大規模敵馳援太原,均被金軍擊敗,致使宋軍主力耗折殆盡。

靖康元年六月,宋欽宗因為厭惡李綱屢言備邊之策,借入援太原之際,派他為河東、河北宣撫使,強行把他趕出朝廷。八月,李綱因入援太原失利,又被罷去兩河宣撫使之職。沒想到兩個月後,金軍再次南侵。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分東西兩路進兵。這時宋將王稟堅守太原已達八個多月之久,因糧盡援絕,九月初三日被攻破。完顏宗翰乘勝南下,直逼黃河北岸的河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孟縣。完顏宗望的東路軍也於十月初攻入河北重鎮真定府,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正定。金軍的這次南侵已擺出了一舉滅亡北宋的態勢,然而宋欽宗卻一心只想投降,在軍事上並不做認真的準備,以致使兩路金軍未遇抵抗,便順利向東京汴梁挺進。十一月金軍東西兩路大軍會師開封城下,並展開強大攻勢。由於開封城內兵力有限,士氣不振,不久汴京就被攻破。

雖然汴京城破,朝廷依然決意投降,但汴京軍民不願作亡國奴,抗敵情緒極具高漲,要求參戰的人達三十萬之眾。金軍見汴京軍民已做好展開巷戰的準備,不敢貿然進佔全城。於是故伎重施,提出議和要求,向宋王朝索銀要物。然而至此危在旦夕之時,宋欽宗仍不能醒悟,他派宰相何栗去金營乞和,完顏宗翰和宗望卻要宋欽宗親自到金營商議割地賠款之事,宋欽宗不得已親自進了金營求降,獻上降表,並秉承金人的意旨,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開封進發,對自發組織起來準備抵抗的民眾進行鎮壓,然後金軍大肆搜括宋朝宮廷內外的府庫,以及官、民戶的金銀錢帛。當時正是嚴冬季節,大雪紛飛,被擄掠一空的汴京軍民遭受饑寒無情的襲擊,凍死、餓死的人不計其數。宋欽宗的投降政策,使汴京軍民遭受無以復加的災難。

靖康二年正月,金軍先後把宋徽宗、宋欽宗拘留在金營,二月六日金主下詔廢宋徽宗、宋欽宗為庶人,另立同金朝勾結的原宋朝宰相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四月一日金軍俘虜徽、欽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貴戚等六千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寶璽、輿服、法物、禮器、渾天儀等也被搜羅一空滿載而歸。北宋從此滅亡,這就是所謂的「靖康之難」,也稱「靖康之恥」。徽、欽二帝,兩朝天子,同作俘囚,屈膝虜廷,直把那黃帝以來的漢族,都丟盡了臉,真正可羞!真正可嘆!終使北宋共歷九主凡167年而亡。

女真再起,明朝滅亡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為「大金」,史稱後金;

女真族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後金則更具軍事上的創造性,努爾哈赤創立了八旗制度,把他所屬的各部落的生產、管理、動員、作戰歸併為一元,構建起一種軍政合一、兵民結合的半現代化的軍事組織,最大限度地把流散的女真各部落聯結起來,形成一個組織嚴密、生氣勃勃的社會整體,把支撐戰爭的潛能和承受耐力提升到極限。1626年,皇太極在與明朝攻城作戰中,發現明軍使用從西方引進的紅衣大炮,就千方百計地組織俘獲的明軍工匠進行研究仿製,僅五年時間就在瀋陽製造成功。至此,女真族軍隊除有步兵、輕騎兵外,又有了裝備火炮的鐵甲重騎兵,遂成為當時世界一流的初級合成部隊,從而使本來就強悍無比的女真族更加銳不可當。再加上充分動員婦女、老人擔負「軍備、服裝、糧谷」等後勤戰備工作,使這個人口總量不多的民族,用全民皆兵的體制凝聚起來,成為明王朝的剋星。阿骨打、努爾哈赤這些反映時代要求的首領,更具雄才大略,他們充分吸取漢文化精髓,使女真族在東北亞地區群雄逐鹿的爭鬥中迅速崛起,使這支軍隊成了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彪悍、最勇猛的鐵軍。

女真民族具有以小搏大、不畏強暴的堅強信念。努爾哈赤是一位受女真文化和漢文化雙重影響極深且有遠大抱負的領袖,被人稱為「弘志闊大,沉幾內蘊」的人。他從中原王朝沿革更替的經驗中,看出後起的新生力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他深知中國歷史上貌似強大而外強中乾的歷代統治者,因荒淫無道而由大變小、由強變弱的衰亡過程,又得出了自己代表的新興力量將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歷史合理性。正是憑著這種信念和張力,最終以一個不足百萬人口的少數民族,統治了人口比本民族多幾百倍的中原民族。當然他的征服理論,不免帶有「強權就是真理」的原始征服邏輯。

努爾哈赤在同龐大的明王朝對抗中,最初靠十三副甲起兵,但正因為以小敵大,必須憑著「兩軍相逢勇者勝」的膽氣,勇於挑戰搏鬥,靠堅忍不拔的意志力和充滿自信的精神控制住最困難的局面。他採用「欲伐大樹,必剪其枝」的策略,在44年征戰中,創造了無數以少勝多的典範戰例,磨礪了他的統帥才能和駕馭戰爭的本領,遼東的一座座堅固的城堡被攻破,一片片良田沃土被掠獲,以至後來中原的一處處疆域被征服,直到實現封建社會歷史上空前強大和統一的國家目標。他們的奇勇幾乎達到了攻無不取、戰無不克、用兵如神的地步,表現了一種從不屈服於任何力量,不被龐然大物所嚇倒的大無畏氣概。

女真民族具有巧於應變、兵貴神速的戰鬥風格。在當時東北亞地區各民族中,女真族憑著自己天生的機敏和應變能力,得到了生存和發展。這種特質在努爾哈赤身上體現得再明顯不過了。人們熟知的薩爾滸之戰,正是他審時度勢、靈活應變的傑作之一。當時,面對明軍四路大軍圍剿,努爾哈赤採用「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作戰原則,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四路來兵,僅五天就以少勝多打敗了10萬明軍,實現了由戰略防禦到戰略進攻的轉換。

戰術上,他們把騎兵戰術和中原的先進兵器結合,揚長補短,創造了新的作戰樣式,善於隨機應時,戰法多變。他們在攻打明代遼東重鎮瀋陽、遼陽時,先是奪下遼陽、瀋陽之間的奉集堡和虎強驛,切斷了遼陽、瀋陽的聯繫,掃清了外圍,繼而忽東忽西的部署疑兵,疲擾明軍,使明軍不知女真軍隊的真實意圖和攻擊方向。接下來,他們又誘使瀋陽城明軍出城作戰,以自己野戰之長避開攻堅之短,在運動中擊潰明軍,並攻佔瀋陽。隨後,他們又用聲東擊西的戰法,將出城的明軍盡數吃掉,一舉奪下遼東首府遼陽。

在攻城拔寨作戰中,他們把破障與攻堅、強攻與施用計謀裡應外合結合起來,先後智取撫順城、鐵嶺、開原以及沈、遼兩地,迎來了一個又一個軍事勝利。

在奔襲作戰中,他們善於利用地形和夜暗,機動快速,迅猛異常,像雄鷹捕捉獵物一樣,以突然的動作出現在敵人面前,戰而勝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1629年以後,他們三次避開山海關,繞道草原從密雲、通縣等地攻入關內的戰例。特別是1644年九門口那場決定明清命運的大決戰,最能說明這個問題。4月6日,李自成就已經得知吳三桂處死了他派去的使臣,但李自成卻遲遲沒有發兵進剿吳三桂。直到13日,李自成才率6萬人馬朝山海關緩慢進發,北京至山海關近700華里路程,竟走了9天。而清軍在4月15日得到吳三桂請求清軍出兵的急信後便立刻行動,4月19日即趕到錦州。然後,全軍輕裝,加快行軍速度。22日,清軍一天疾馳200里,當夜到達山海關附近。次日,當李自成與吳三桂兩軍血戰正酣之際,清軍如脫韁野馬加入戰鬥,殺得李自成部隊潰不成軍,最終釀成了悲劇。在這場軍隊及主帥間的意志、智謀的競賽中,清軍兵貴神速的一招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看來,歷史機遇總是偏向充滿鬥志而又能抓住戰機的軍隊。1644年,清軍入北京,明王朝和大順朝不復存在。

日本租借關東釀下禍根

  1898年,沙俄政府強迫清政府把中國旅順和大連灣「租借」給俄國,即把這塊租借地劃為俄國的一個州——即稱「關東州」。

  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持續1年零5個月,最後以俄國的失敗而告終。戰後,根據雙方所締結之「朴資茅斯條約」第5、6兩款中之規定:俄國「將旅順、大連灣及附近領土領水租借權,與關聯租借權」及組成的「一切特權」,以及租借地「效力所及地之一切公共房屋財產」,「長春、旅順間之鐵路及一切支線……無條件讓與日本」。由於攫取了俄國侵略者在中國東北南部地區的一切特權,日本在亞洲大陸獲得了殖民地。

  1905年(明治37年10月18日),日本侵略者為鞏固其在中國東北南滿地區的殖民統治,在遼陽成立了關東都督府,由陸軍大將大島義昌任總督,都督府內設陸軍部。由此,關東軍便開始了盤踞東北長達40年之久的罪惡行徑。

  1907年開始,日本在「關東州」駐紮有1個師團和6個鐵道守備大隊的兵力。

  1919年4月12日,日本將關東都督府改為關東廳,以原陸軍部為基礎,另組成了關東軍司令部,實行軍政分治:關東廳為司法、行政最高機關;關東軍司令部則為最高軍事機關。直接隸屬於天皇。

  關東軍司令部先設瀋陽,後遷旅順,1931年9月前後遷瀋陽,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前後遷長春,直到1945年8月投降前夕。

關東軍是日本陸軍駐紮在中國東北的一支軍隊。編有31個步兵師團,11個步兵和坦克旅團,1個敢死隊旅團和2個航空軍,以及偽滿洲國部隊等,共約120萬人。這是20世紀上半葉,長期侵駐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陸軍重兵集團。

  1926年進入昭和時代後,日本加緊推行侵略中國和準備對蘇作戰的大陸政策。

  1928年,關東軍製造「皇姑屯事件」。1931年9月18日,關東軍製造「柳條湖事件」,並以此為借口炮擊東北軍大營,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全境。拉開了長達十四年的侵華戰爭的序幕。1932年,炮製偽滿洲國,司令部遷至長春,司令兼任日本駐「滿」大使和關東廳長官,掌握偽滿軍政大權。從此,關東軍對中國東北實行殖民統治,殘酷鎮壓中國抗日軍民,瘋狂掠奪糧食和礦產資源,把中國東北建成日本進一步侵略擴張的重要戰略基地。

  1939年5月,滿洲軍隊跟蒙古軍隊在諾門罕發生小規模邊境衝突,後演化成為關東軍對蘇聯紅軍的正面對決。

  1942年,太平洋戰爭開始後,關東軍主力逐漸被抽調至太平洋戰線。在1943年戰況逆轉後,不少關東軍在太平洋的島嶼上被殲滅。

1945年5月初,德國無條件投降後,蘇聯的視線逐漸轉向遠東地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各抗日武裝也不斷打擊和消滅日軍力量。關東軍只好重新擴充力量,進行備戰。1945年8月,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毛澤東主席也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配合蘇軍的進攻行動,關東軍被擊斃八萬三千人,被俘五十九萬四千人。戰後,餘下的關東軍官兵作為俘虜被送到西伯利亞從事強制勞動。

國共兩黨爭奪東北決定命運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兩黨在東北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爭鬥。1945年底進,中共中央從延安和各解放區抽調了一批軍工幹部到東北去開展工作。他們在瀋陽、鞍山、通化等城市收集了一些機器設備,先後建起了機器廠、子彈廠、手榴彈廠、煉鐵廠、裝藥廠和木材廠。到1947年,東北的軍工生產已經初具規模,部隊得到了源源不斷的彈藥補充。在琿春的軍工廠里,留用日本人擔任關鍵性的技術工作。不僅軍工企業,即使野戰醫院的外科醫生、護士也大部分是日本人。東北的軍工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彈藥,為東北野戰軍的發展和進行大規模戰役提供了物質保證。所以解放軍最先在東北進行戰略決戰,殲滅了國民黨軍隊的重兵集團。後來為了滿足關內解放軍的作戰需求,在大連也建起了軍工生產基地。東北軍工體系的建立,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東北戰略意義重大,國共兩黨都鉚足了勁兒,調兵遣將,爭奪冀熱遼和東北。鹿死誰手,一時成為中國的最大熱點、最大懸念。美國人出於同蘇聯爭奪勢力範圍的目的,不甘心讓東北成為蘇聯的勢力範圍,給蔣介石出主意,鼓動蔣介石派精銳部隊,據說,胡宗南部3個軍,先頭已抵靈石、介休。孫連仲部先頭部隊40軍已抵達新鄉,後續約三四個軍,已集結鄭州。湯恩伯亦有沿津浦路北進的消息。目的都是搶佔冀熱遼和東北這塊肥肉。共產黨的全國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只要我能控制東北及熱、察兩省,並有全國各解放區、全國人民配合鬥爭,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為此,中共令原派往中南和華東的部隊和幹部立即折向東北,而且派去的幹部級別很高,兩個書記處書記彭真、陳雲,可見東北在中央心目中的籌碼是多麼重。東北是富庶之地,豐沃糧倉,大工業基地,背靠蘇聯和外蒙古,我黨同國民黨爭奪東北,對中國革命有著決定意義,可以作為中國革命的大後方,大根據地。有了東北,我黨我軍進退有據,中國革命勝利的把握就更大了。

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當時,東北戰場是全國五大戰場中我正規軍數量超過國民黨正規軍數量並掌握了戰爭主動權的第一個戰場。因此,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決定首先在東北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制訂了《關於遼瀋戰役的作戰方針》,規定了主力南下北寧線(今京沈鐵路),攻克錦州,把敵人關在東北就地殲滅的作戰方針。東北野戰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集中了12個縱隊和1個炮兵縱隊,連同各獨立師共53個師,70餘萬人,發起遼瀋戰役。

東北的國民黨軍隊重兵如林:衛立煌車周福成第8兵團、廖耀湘第9兵團,共8個軍24個師30萬人,駐守瀋陽及外圍的本溪、撫順、鐵嶺、新民地區,作為防禦中樞,準備隨時增援長春、錦帥;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1兵團司令鄭洞國中將率第,兵團,共2個軍6個師10萬人,駐守長春孤城,以牽制東野主力;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上將率盧浚泉第6兵團,共4個軍14個師15萬人,駐守義縣至秦皇島一線,重點在錦帥、錦西地區,以確保與關內的聯繫。蔣介石更是十萬分的重視,親自乘坐飛機飛抵瀋陽,抽調十一個師組成由侯鏡加指揮的東進兵團,以十一個師又三個騎兵旅組成由廖耀湘指揮的西進兵團,企圖東西對進,以解錦州之圍。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戰軍發起遼瀋戰役。10月14日,東北野戰軍對錦州發起總攻,經過31個小時的激戰,全殲守敵近9萬人,生俘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范漢傑。

錦州的解放促使長春守敵一部分起義,其餘全部投降。東北野戰軍乘勝追擊,於11月2日解放瀋陽、營口。遼瀋戰役歷時52天,殲敵47.2萬人。解放軍獲得完全勝利,中國共產黨佔有東北全境,中華民國政府喪失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資源豐富的東北以及大量精銳部隊,士氣遭到重挫。遼瀋戰役後,解放軍首次在數量方面超越國軍,使中國革命形勢發展到一個新的轉折點。

抗美援朝的前哨基地

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周年的時候,美國當局將一場戰爭加在中國人民頭上。在美國侵略朝鮮與台灣並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的情況下,中國人民被迫行了一場偉大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新中國經受了這場戰爭的全面考驗,打敗了美國侵略者,取得了偉大勝利,並在國際國內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後,美國當局從其稱霸世界和遏制共產主義的戰略利益出發,立即進行武裝干涉,同時嚴重侵犯中國主權,武裝侵佔中國領土台灣。從8月27日開始,美國侵略朝鮮的空軍飛機,即不斷侵犯中國東北邊境的領空,進行野蠻的轟炸掃射,殺傷中國和平人民,破壞中國財產。9月中旬,美軍在仁川登陸。10月初,美軍地面部隊大舉越過三八線瘋狂向中朝邊境進攻,朝鮮處境危急,中國東北地區的安全直接面臨著遭受侵略的巨大威脅。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直接出兵予以援助。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0月4日和5日召開會議,討論出兵抗美援朝問題,經過慎重分析研究,反覆權衡利弊決定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兵團(轄第38、第39、第40 軍)和第42軍及炮兵第1、第2、第8師等部組成東北邊防軍。接著中共中央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將東北邊防軍正式改稱為「中國人民志願軍」。

在整個抗美援朝時期,東北是通往朝鮮的不可代替的前哨陣地、人員補給線、物資供應基地和周轉樞紐。東北地區參軍參戰的人忒多,在朝鮮犧牲的十幾萬名烈士中,他們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五湖四海,但是在28個省市參戰犧牲最多的烈士還是東北人。其中遼寧省13,374名,吉林省18,260名,黑龍江省8,222名

東北是抗美援朝的最可靠最堅實的保障,它不僅為朝鮮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特大貢獻,而且又是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勝利完成的先鋒和主力。在「一.五」時期,156個重點項目,其中東北開發和建設了58項,例如我國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換成投產,長春第一輛汽車,瀋陽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的生產等都留下輝煌的一頁。經過幾個五年計劃,東北建設了具有相當規模的以能源、原材料、裝備製造為主的戰略產業和骨幹企業,建成了瀋陽、長春、哈爾濱、大連、鞍山、撫順、本溪、吉林、齊齊哈爾、大慶等一批重要工業城市。東北老工業基地為我國建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過歷史性的重大貢獻。東北工業基地形成這一切都預示著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振興東北關係國家長治久安

東北地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民族優秀,文化輝煌,地處中國戰略要地,歷來都關係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振興東北事關中國百年大計、千年大計。為此繼西部大開發之後,中央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部署,這是在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基礎上,實行東西互動的重大舉措。中央指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東部地區發展並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改造,實行東西互動,帶動中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這是黨中央作出的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布局。用新思路、新體制、新機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新路子。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是21世紀新的「遼瀋戰役」,是我們黨在我國進入現代化建設新的發展階段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和戰略部署。中央政府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意在使之成為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之後的又一經濟增長區域。實施這一戰略,具有多方面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

  為了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央政府已採取了一系列支持的政策和措施,出現了良好的勢頭和開端,歷史將揭開新的一頁:東北不僅要為全國再造輝煌,而且將充分發揮特有的地緣優勢,為東北亞地區實現穩定和繁榮做出重大貢獻。

推薦閱讀: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22
西天取經,究竟是不是天地諸神的一次陰謀?
金匱之盟與宋初皇位傳承
81歲的老爺爺,推倒82歲的老奶奶,一舉改寫中國歷史
從資本輸出,到引進外資——中國近現代發展變遷之我見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東北 | 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