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第八章 五陰(2)
15 第八章 五陰(2)
第十一節 凡夫染習五欲,無有厭足;聖人智慧成滿,而常知足。雜 四一(二六四)
爾時,世尊手執小土摶,告彼比丘言:「汝見我手中土摶不?」
比丘白佛:「已見,世尊!」
比丘!如是。少土,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則是常、恆、不變易、正住法。
佛告比丘:「我自憶宿命,長夜修福,得諸勝妙可愛果報之事。曾於七年中,修習慈心,經七劫成壞,不還此世。七劫壞時生光音天,七劫成時還生梵世,空宮殿中作大梵王,無勝、無上,領千世界;從是以後,復三十六反,作天帝釋。……
灌頂王法有……八萬四千寶床,唯卧一床;八萬四千宮殿,唯處一殿;八萬四千城,唯居一城,名拘舍婆提;八萬四千寶車,唯乘一車……
比丘!此是何等業報,得如是威德自在耶?此是三種業報。云何為三?一者布施,二者調伏,三者修道。比丘當知:凡夫染習五欲,無有厭足;聖人智慧成滿,而常知足。比丘!一切諸行,過去盡滅、過去變易,彼自然眾具及以名稱,皆悉磨滅。是故,比丘!永息諸行,厭離、斷欲、解脫。比丘!色為常?無常?」……
這段經文是講佛陀在地上抓起一把土,然後問大家:「你們有沒有看到我手中的這個土呢?」比丘們說看到了。佛陀接著說,不錯,大家看看我手上的這一小把土——如是。少土,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則是常、恆、不變易、正住法。
注意,佛陀在這裡講出很重要的一個關鍵:連手上的這一把土我都沒辦法真正地得到它,我都沒辦法真正地主宰它,沒辦法掌控它。「若我可得者」的「可得」就是說:我可以主宰它,我可以掌控它,我可以真的永遠擁有它。如果我可以得到這一把土的話,那麼則是常、恆、不變易,那麼無常、無我法則就可以推翻掉。
佛陀說:連這一點點土我都沒辦法得到,我都沒辦法掌控它。這個意思就像:即使你像亞歷山大那樣,曾經建立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可是當你兩眼一閉,死的時候,你手中握有什麼?還不是兩手空空?就算這一堆小小的土放在你手上,你也沒辦法拿。
任何你所掌控的,任何你所要主宰的,任何你所要抓取的,到最後都只是一場夢、一場空。你要抓的到最後都只是空,你不可能得到什麼。而唯有你全然地放,你才能夠得到無限。這看起來好像矛盾,但是這個很深,以後我們再解析。
只要你還想抓,你想抓什麼,到最後就只有一場夢、一場空,你什麼都抓不到。唯有你「自我」死亡,你全然地放的時候,最後你才會得到無限。這聽起來好像矛盾,希望以後大家可以慢慢地去體會,慢慢地去體證到。
後面佛陀繼續再敘述他的回憶:我以前長夜修福,得諸勝妙可愛果報之事……你看,佛陀他以前也是這樣,因為以前別人也都勸他要好好地修善、修福報、累積功德、福報,佛陀也是這樣不斷地去做過,他也累積過很多的功德、福報。
佛陀講他曾於七年中修習慈心,經七劫成壞,不還此世。也就是說,在成佛以前,他常常成為天人、天神甚至做帝釋天——就是上帝、大梵天王這些,佛陀都去做過。佛陀說,那時候雖然有這麼多的福報,但是當我睡覺的時候,也只有睡一張床而已;雖然擁有八萬四千所宮殿,但我一次也只能處在一殿而已;雖然擁有很多的城池,但我一次也是「唯居一城」;雖然擁有很多的僕人,但是身邊還是只有一個人在侍候;雖然擁有八萬四千寶車,我一次還是「唯乘一車」。
比丘!此是何等業報,得如是威德自在耶?這就是說:你們看我過去都是非常地顯赫,非常地威風凜凜,任何名利都不缺少,我過去的這些福報是怎麼來的呢?是因為有三種行為而獲得的,云何為三?一者布施,二者調伏,三者修道。佛陀在這裡最主要講的就是以前他
只是常常布施、不斷地調伏、修道,結果這些都還是在世間法裡面繞,還是在浮浮沉沉、上上下下,還是沒有成佛。所以,比丘當知:凡夫染習五欲,無有厭足。佛陀說:我以前真的也是凡夫,所以跟一般眾生一樣,都是在染習五欲,無有厭足,都覺得欠東欠西,都是在那裡修世間的福報、功德,但結果卻還是沒有解脫,因為凡夫染習五欲,無有厭足。
而真正的解脫者、聖人則是智慧成滿,而常知足。佛陀到最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他是回到很單純的知足常樂、大慈大悲,因為他體會到真的沒有欠缺什麼。所以,你看佛陀這一世他雖然身為太子,不愁吃、不愁穿,什麼都有,但是他到後來卻是選擇像乞丐一樣去過托缽的生活。全部的名利、全部的國土江山,他都可以放下,而去選擇回歸到很樸實、很純樸的生活。
因為他體會到:我過這樣的生活才能夠真正地快樂,這樣種種的系縛、種種的欲樂、貪染才會放下。雖然我外面沒有什麼,但是能夠知足常樂,因為我沒有欠缺什麼。這就是跟大家提過的:當你全然放下的時候,你才能夠擁有一切。
佛陀最後的這個結論是:一切諸行,過去盡滅,過去變易,彼自然眾具及以名稱,皆悉磨滅。是故,比丘!永息諸行,厭離、斷欲、解脫。就是說不管我過去當到多大的皇帝,總統或是天王,但是彼一切諸行都是無常、生滅、變易,都會變化、消失。「自然眾具」就是說所有這些自然界、現象界緣生緣聚的一切。「彼自然眾具及以名稱」就是你以各種名稱所稱呼的這些現象界的一切,他們會皆悉磨滅,到最後全部都是一場夢,一場空。
是故,比丘!永息諸行,厭離、斷欲、解脫。這裡絕對不是消極、悲觀,而是他真真正正地了悟「無常」跟「無我」的法則之後,放下過去的那一種錯誤的抓取、錯誤的知見,所以你的苦也就跟著消失、解脫自在,所以這絕對不是消極悲觀的。
學員:老師,三種業報,云何為三?一者布施,二者調伏。這裡的調伏是指什麼?
調伏就是指一般修行人那一種修行的過程,是在調伏種種煩惱,包括用壓制、壓抑那些,包括說一些禪修或是一些苦修、苦行那些都是,但是他這裡沒有具體講。事實上就是說,他那時候都還沒有找到真正的出世間法,還沒有找到出世間的解脫道,只是在做一般的那種世間法的修行,這個調伏包括禁慾、不吃東西、斷食那些都是。
學員:那這裡的「修道」也不是指出世間法了?
對,也就是說一般世間法的修行。
學員:這應該也包含四禪八定?
對。
學員:那就是還沒有解脫的人?
對。以前,他也是很認真地修世間的福報,但就是還沒有解脫,所以佛陀後來體悟到什麼叫做究竟的解脫,然後就希望告訴我們這個實相,告訴我們解脫道究竟是怎樣的。任何你所抓取的都只是一場夢、一場空,這樣知道嗎?凡夫因為不知足,而成為慾望的奴隸,解脫者因為知足而常樂。當你體會到你沒有欠缺什麼的時候,你是全然地放,但是你也全然地得到無限。
我們以後會再解析什麼叫做世間法的三十七道品,什麼叫世間法的八正道,什麼又叫出世間法的三十七道品,什麼叫做出世間法的八正道。你要清楚地分出來這些,這樣你的修行才不會落入在世間法的八正道裡面,一直在那裡修卻不知道。
所以,聞思方面非常重要,你沒有正確聞思的話,後面的「行」就不可能正確。偏到哪裡,你也都不知道,所以要有「解行合一」,就需要聞、思、修這樣配合起來。
幻燈片:如實觀身體各部器官之一
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漸漸要深入更深的法義了,所以我們來介紹有關於身體這方面的實相。這一系列的都是實際的身體解剖,這些都是屬於醫生用的解剖學方面的資料。這個都是實際實體拍攝的,不是用畫的,也不是用計算機組合的,都是實際的。
這方面,我們以一種如實觀就好,大家也不用怕,因為這個並沒有刻意去醜化,我們都是以一種醫學方面的實際來了解、來看,看看我們身體的各方面實際的情況。
一方面因為我們以後修四念處裡面有「三十二身分」,就是在解析這些;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去了解身體裡面的每一部分、每一個器官都是一個眾生,是由很多因緣組合起來的眾生,很多眾生組合起來一個眾生,就是一個器官;再來,我們要去看到我們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由地、水、火、風、空組合而成,這些大家要慢慢去看到。
我們站在屬於醫學的比較客觀的立場來解剖、來看,這樣就好。
身體(上半部分)
上面紫紅色的兩片這是肺臟、兩肺中間偏右的這是心臟、中間這是橫膈膜、下面這是肝臟、脖子部位管狀的這是頸靜脈、還有動脈。
身體(下半部分)
這是身體下半部分,靠上面三角處這是肝、接下來緊挨著靠右這是胃,然後下面中間這是小腸、周邊這是大腸。
大腿骨
這是我們身體的骨骼,這是大腿骨,這都是實際的實品,然後把它切開,這個是切一節,然後看看裡面的這些情況,這裡面是骨髓。
全身骨架(1)
這也是我們的實相,我們全身的骨架。所以,不要說不敢去看,要逃避,這都不夠健康,我們要如實來看,因為這是我們的實相。如果我們沒有修行解脫的話,那我們一樣,沒多久就是剩下這樣白骨一堆。
全身骨架(2)
剛才是組合起來的骨架,這一個是把全身的骨頭拆開,一節一節的拆開。再從棺材裡面挖出來的骨就是這樣全部散開的。
全身骨架(3)
這是我們全身的骨架。左邊這是小孩子的骨,這是從側面看。
頭骨
這是頭部的,你看我們頭部看起來是這樣,事實上它是由好幾塊組合而成。右邊這一個是把頭蓋骨解開,我們頭部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完整的,事實上它是好幾部分組合的,這個組合真的是非常巧妙。
我們以前在中國醫藥學院的時候,都要實際去看那些屍體,我們都要實際去接觸。你實際去看那些頭蓋骨,看骨跟骨之間接縫的那一種奧妙的組合,你就會真的感覺到:啊!真的太奧妙了!它那個組合很奧妙的,很波浪、不規則,但是它卻能夠組合出一個很巧妙、很嚴密的構造,裡面的腦漿、腦髓不會溢出來。
頭蓋骨
這一幅是用計算機斷層把我們的頭蓋骨照出來。
四肢
右上角這是肩胛骨,左邊這是手,右下角這是腳、大腿骨、中間是膝蓋骨、膝蓋,右下面這是我們的小腿,小腿前面、小腿後面、還有腳。
骨盆
這就是骨盆,上面這是男性的骨盆,下面這是女性的骨盆,男性跟女性的骨盆最主要就是角度不同,有沒有看到?還有寬度也不一樣,男性這個比較小,這個角度會比較窄一點;女性的這個弧度會比較大,因為這跟生產有關。女人要生產的時候,她這個骨門要分開的,胎兒是在這裡孕育。
關節
接下來這是關節,左邊這是手臂,我們如果手脫臼的話,就是關節這裡脫離出來,跑出到外面來。右上這是膝蓋。
大腿骨
這是大腿骨,像豬腿,像牛排、豬排,這一張可以讓我們看大腿是由哪些肌肉所組合而成,有不同形狀的肌肉組合成我們這個大腿。
大腿骨
這是大腿骨,我們大腿只有一支骨而已,小腿才有兩支骨。
大體老師
這一張是實際的屍體,把第一層外皮剝掉,看裡面的肌肉層。以前我們在醫學院接觸這些屍體的時候,對這些不會怕。當然第一次接觸的時候難免會害怕,但是後來漸漸就不會怕。
醫學院的學生會把這個當作他們的老師,這個叫做「大體老師」。因為他們是以實際的身體,來以身作則讓我們看,讓我們學習,所以這是一個實際以身作則的老師。我們接觸這些的時候,感恩他,所以不會怕,這樣知道吧?
所以,大家看這些的時候,要知道他們就是我們的善知識,他們都是在告訴我們法,告訴我們無常、無我,大家要會看。
表情肌
這是看一下我們表情肌的分布。
手臂肌肉
這是我們手臂的這些肌肉,把外皮剝掉之後然後看深層的這些肌肉。
大腿肌肉
這是大腿肌肉,像這個都是我們實際的這些身體,我們要慢慢去看,因為四念處裡面的身念住,這個都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課程,你要慢慢去看,慢慢去了解我們身體的實相。
嘴巴、咽喉、舌頭
右上部的這是嘴巴、左邊中間這個孔是咽喉、右下這是舌頭。
牙齒
這是我們身體裡面的牙齒,你看這些是牙齒的骨骼構造。
食道、胃
右邊這是舌頭下來然後這個食道、胃、十二指腸,左下這是把食道截出一節看裡面的實際的情況。
胃
這是胃,左上是還沒有切開的胃。右上這是把它切開,胃裡面的這些情況。右中這是放大的胃壁。
下部這是用X光照射的胃的情況,一個人如果常常吃刺激品的話,胃壁就會慢慢地受到磨損,會漸漸形成胃潰瘍,嚴重的話就會胃出血。
人體內臟
上部左右兩側這裡是肺臟、接下來心臟,中間這是橫膈膜。再下來靠左這是肝臟,靠右胃;肝臟下部圓形的這個是膽,肝臟下面這是胰臟;脾臟是在胃的下面,胃壓住在裡面。下部這個就是腸黏膜、小腸,到後面這裡是一個大腸,它是繞一圈的,大腸它是從這裡開始,然後這樣上來到這裡,再繞一圈下來。
消化系統
再來,就是把我們內部的這些消化器官、消化系統全部都拿出來,上面這是胃,然後左下這個是大腸開始,這個小尾巴是闌尾、盲腸,這裡本來是空的,但是如果我們吃飽之後沒有足夠的時間消化,然後比較急的話,有時候一些東西它會跑到這裡面來,就會形成盲腸炎。
消化道之全長
再來就是把我們身體裡面的消化道整個都拿出來的話,那它有多長呢?就是我們身體的六倍,從舌頭這樣下來,包括把整個小腸、大腸這些整個拿出來,就是我們身體六倍的長度。
腸胃裡面
再來就是看胃腸裡面的情況,這個都是實際的,左圖右下角這個是小腸到這裡之後,然後開始轉成大腸。右圖這是小腸,以及把裡面放大的情況。
肝臟
再來就是肝臟,實際肝臟的顏色也差不多像上面這樣,我們身體裡面最重的器官就是肝臟。
胰臟
再來就是胰臟,上面這個是胃來到這裡,然後接著是十二指腸,十二指腸來到這裡這是小腸。胰臟它在中間這裡,下圖是把它截下來放大,它會分泌胰膽汁,就是胰島素,如果失常的話,就會形成糖尿病。
頭部剖面
我們看一下從人的正中解剖,這是從鼻子包括各方面都切一半,然後看裡面的這些情況。
喉嚨
這就是喉嚨的實況,咽喉的這些,以及聲帶等。
肺臟
再來看肺臟,肺部一步一步再把它解開來,肺臟的這些實況。上面這個就是氣管,旁邊我們的肺臟會有三葉所組成,這邊是兩葉,因為它要騰出一個心臟的空間。
新鮮的肺臟
這是比較新鮮的肺臟。
氣管
右下這是氣管,左上是肺臟再把它細分,裡面的這個是肺泡。
橫膈膜
左上這是上腹腔,右邊這是下腹腔。中間就是一個橫膈膜。
腎臟(1)
這是實際的腎臟;右上是新鮮的腎臟,左邊這是已經比較久了。腎臟是我們身體裡面的過濾系統,就像一個濾水器,它把我們全身的血液來到這裡做一個過濾,把血液過濾好、凈化好之後,然後再從血管裡面流回到身體,把不好的那些,包括有毒素的再集中過來,然後流到輸尿管,從輸尿管再集中到膀胱。
因為腎臟它是一個過濾系統,如果腎臟功能失常的話就會形成「尿毒症」,就需要用人工腎臟來幫助我們血液的透析,也就是所說的「洗腎」。洗腎事實上是用機器取代我們的腎臟,來洗我們身體裡面的血液,把那些毒素排除出來。
你看,我們的腎臟它也是一個眾生,從小到現在,它為我們默默工作幾十年,知道嗎?我們好像都認為說很正常,都沒有去感恩過它,我們對我們身體的這些器官很少去感恩,認為說這個很正常,這是「我的」,事實上它們都是自主系統,它們都是單獨在運作,它不聽你腦部的指揮,不是你的意念所能夠指揮的。以後我們還會講到自主神經系統,但我們很少去感恩它。
腎臟(2)
因為腎臟在我們身體的背面,所以在實際解剖的話,你要看到腎臟就是要從背部來看,換腎臟的話就是這樣挖開,然後換個腎臟。這是腎臟實際的情況,它在腰部稍微上來一點,算在我們的背部,這樣知道腎臟位置嗎?人體解剖這方面,我們今天先看這一半,另外一半我們下一次再看,一方面也怕大家看太多睡不著。
蜥蜴吃螻蛄
我們後面再看一些剛好實際拍到的,你看這隻蜥蜴它在吃什麼?蟋蟀,如果正確講也不是蟋蟀,台灣話叫做「肚伯仔」——螻蛄。這個就是說,如果我們沒有了悟法的話,我們就是一直跟著世間,跟著眾生的腳步……徹底的講,就是在整個食物鏈裡面,在六道裡面不斷地吃、吃、吃……
蜥蜴被吃
到最後就是被吃,這兩張是蜥蜴被車子壓過之後,右邊這個蜥蜴的好幾個蛋被壓擠出來。你看,它從出生就一直吃,一直吃……如果我們的生命意義沒有發揮出來、沒有找尋出來的話,就是這樣吃、吃、吃,到最後就是被吃!
我們的祖先也是一樣,只要他們還不是一個解脫者的話,他們也是一直吃、吃、吃,吃到最後就是荒冢一堆草沒了。「荒冢一堆」就還是一樣被吃掉,這樣知道吧?所以,沒有解脫的話,就是在這整個食物鏈裡面,不管你的事業再怎麼輝煌成就,地位再怎麼高,都是在「吃」跟「被吃」裡面輪迴、循環。
蟾蜍之吃與被吃
這是一隻蟾蜍,它也是一直吃、吃、吃……到後來被吃。你看到這些,不要以為它只是它,事實上,它是反映出每一個眾生的實相。有的眾生是被其它東西吃掉,有的是被車子壓過,同樣也是被吃掉,或是以其它方式的死亡,都是在被吃。
變成螞蟻的美食
你看這些是螞蟻,當蟾蜍它死亡之後又成為很多眾生的食品、食物。佛陀就是看到這個食物鏈,看到眾生在四種「食」裡面不斷 「吃」與「被吃」的輪迴、旋轉,所以才體會到究竟解脫的涅槃彼岸。
放眼未來
我們現在來看一些比較輕鬆的。我們學佛就是這樣,大家有時候要站在比較高的地方來看,把眼光放大、放遠,去看到更遠的地方,不要只是跟著一般的眾生在工作、在忙,從小求學再來長大、結婚,再來成家、立業、生小孩,再來又是這樣工作奮鬥、事業有成,再來又是老了,然後再來又是面對老、病、死……如果這樣的話,就是跟著眾生後面的腳步在走,那你很難去看到、去了悟真理實相的。
佛陀希望我們能夠站在比較高的地方來看,去更有深度地思惟生命的意義,以及更有深度地去看大自然的法則,體會到法印。就像我們從高處來看,然後看看大自然都在告訴我們潮起潮落,波浪一波起、一波滅,無常、生滅、變化。有地、有水,上面有陽光——地、水、火、風,然後它會孕化很多的動植物出來,因為有天有地啊。我們一方面去體悟無常的法印,一方面去看到緣起的「有」,去體會大自然的深奧,這個都是要你心越靜下來,越深度地去看,你就可以看得到。
菜籽花
這些是什麼花知道嗎?是油麻菜籽,你慢慢地去看,欣賞大自然的美,欣賞大自然的啟示,欣賞大自然的奧妙。一個開悟的解脫者他會有一種知足、感恩,一方面他處處都可以見到法,一方面他跟整個大自然都是溶為一體,所以他是知足感恩、大慈大悲。
花開見佛悟無生
當你能夠如實地去深觀,如實地去見到法,你就能夠花開見佛悟無生,心花朵朵開。這個蓮花的開放,它也是很多因緣聚合之後而生啊!所以處處都可以去見到法。就算在污泥之中,一樣可以開出漂亮的蓮花,可以結出果實。
就像這個世間無論再怎麼動蕩不安,再怎麼五濁惡世,一樣你可以解脫自在,只要你好好回來見法,好好地回來實修、實證。一步一腳印地聞、思、修這樣上來,你一樣可以體悟到無上甚深微妙法。
出於污泥而不染
這一張就是花開見佛悟無生的一種情況,你看出淤泥而不染,在這一堆污泥之中,它一樣能夠開出很漂亮的蓮花。
第十二節 眾生長夜輪迴 因為無法透視正反兩面 雜 四三(二六六)
無明所蓋,愛結所系,眾生生死輪迴;愛結不斷,不盡苦邊。……
比丘!譬如狗子系柱,彼系不斷,長夜繞柱,輪迴而轉。如是,比丘!愚夫眾生不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長夜輪迴,順色而轉。如是不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長夜輪迴,順識而轉。
前面是講色,後面是講受、想、行、識也都是如此——長夜輪迴,順識而轉。這裡講一個很重要的重點就是說:眾生的生死輪迴最主要的關鍵在愛結所系。就像一個小狗綁在柱子上,不願意解開,在那裡一直繞不出來。
所以在後面法義分享裡面,我提到: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愛綿綿無絕期,因為貪愛染著,所以眾生如狗子系柱一般,長夜繞柱,輪迴而轉。
我以前在嘉義讀高中的時候,那時候嘉義有兩個橋,在嘉義地區還蠻有名的,一個叫做「天長橋」,一個叫做「地久橋」,天長地久。它也算是一個風景區,靠近山區。我到那邊的時候感覺說:這種天長地久蠻有意思的,這裡我就引用那一句話: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愛綿綿無絕期。
這裡的重點就是說,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夠解脫自在呢?你必須要注意,它這裡有提到整套的色、集、滅、味、患、離,後面會有解釋。
這個「色」只是一個代表,是說不管從任何角度,你都要能夠看到過去、現在、未來、身心內外、有形的物質、心理等方面都是一樣要看到它的集、滅、味、患、離。這裡強調的是,你必須要能夠看到它的多層面,不要只看到單面,正、反兩面你都要看到,這樣你的貪愛或是瞋恨才會離開。
當你對一個人或一個境界起瞋心的時候你要看到他的什麼,你才能夠離開那個瞋?對!你要看到他的「味」,看到他的「優點」。如果你對你老公已經賭氣好幾天了,已經對他很生氣了,有時候你只需轉個念,多去看他的優點,這樣的話,你內心的那一種瞋心、不平就會很快消化掉、沖和掉。
如果說你對一件事情起了一種貪愛、染著的話,你要看到它的什麼?對!要看到它的「患」。也就是說你要能夠看到它的正反兩面,這樣你才會有那一種離系的力量,中道的智慧也才會出來。
第十三節 心惱故眾生惱,心凈故眾生凈 雜 四四(二六七)
比丘!心惱故眾生惱,心凈故眾生凈。比丘!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心復過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種種故,色種種。……
佛告比丘:如嗟蘭那鳥種種雜色,我說彼心種種雜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嗟蘭那鳥心種種故其色種種。是故,當善觀察思惟於心長夜種種,貪慾、瞋恚、愚痴種種,心惱故眾生惱,心凈故眾生凈。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在大乘經典裡面會提到一句話:「心凈佛土凈。」有沒有聽過這個?《阿含經》裡面講的是:「心惱故眾生惱,心凈故眾生凈。」這一句話如果大家能夠好好去體會、去消化的話,那你就可以知道,可以體會到這句話就是說「心凈佛土凈」。
極樂世界不在他方世界,不在外層空間,極樂世界就在我們這裡,如果你能夠見到活生生的佛法,能夠貪瞋痴盡的話,你的心凈,佛土就會凈;心凈,眾生就會凈。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啟示,不要向心外求。
在後面佛陀做了一個比喻,提到有很多種顏色的一種鳥。一個畫師很容易在一個白凈的畫布上面隨著他的想要畫上去圖案,我們每一個人的「三界」也是這樣,每一個人的三界、夢幻世界都不同,那是隨著每個人的貪、瞋、所抓、所抗拒的不同而各有所異。
所以要知道「三界」事實上是自己的貪、瞋、痴所抓來的。也就是說你這一塊畫布要怎麼畫,看你的認識而定,看你的貪、瞋而定。你的世界你要怎麼樣構造,那也是看你的貪、瞋、痴而定。問題在於眾生不容易察覺到這個苦海的世界是自己所構築而成的,不容易覺察到自己在構築夢幻世界。你如果沒覺察到這個根本的原因,你就會怪天怪地、怨天尤人,又要跑到他方世界去。
剛才講的這一段是很重要的,因為在修行上面你有沒有掌握到根本,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如果用錯方法的話,你就會一直向心外去求法,向心外下工夫,但是只有你真正看到苦的根本原因,你才能夠對症治療。這都是要從我們自己的貪、瞋、痴上面來下工夫,心凈,佛土就會凈;心惱故眾生惱,心凈故佛土凈。
有貪、瞋、痴的眾生其心都是一面凹凹凸凸很不平的鏡子,這個大家要慢慢去覺察到。我們接下來也會陸陸續續跟大家播放幻燈片,讓大家能夠看到這方面。
如果你戴著一副藍色的眼鏡,你看出去的世界就都是呈現藍色的,你戴著一副綠色的眼鏡,你看出去的世界呈現的都是綠色。但是你卻以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綠色的,或是說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黃色的,因為你認為說這是你親眼看到的,但是因為這一副眼鏡跟你是完全貼住,你很不容易覺察到事實上是你本身這個鏡片的問題,這樣知道嗎?
所以我們今天學佛就是要回來反觀,反觀到原來這個問題是出在自己的心鏡上。你一定要回來看自己,你要看到原來這些的貪、瞋、痴,這些的夢幻世界、苦海的問題,都是出現在我們這面心鏡上的問題,這樣的話你才能夠真正地對症治療。
每個人的心鏡凹凸程度都不同,所以每個人的世間都不同,心鏡凹凸程度不同,這樣大家可以理解嗎?因為你所貪愛的跟甲所貪愛的,跟乙所貪愛的不會相同;你所牽掛的人、事、物,跟他所牽掛的人、事、物都是不同的。那你牽掛什麼,你貪愛什麼,你就會被你所牽掛、所貪愛的那個境界牽著走,所以每個人的世界都不一樣。
法義的聞思很重要,你不要認為趕快急著去修,聞思好像不是很重要。這正需要我們的心靜下來,慢慢去消化,包括以後的實修這方面都是需要你有止觀的那一種力道,才能夠去看到問題的根本在於我們的心鏡,在於我們自己去扭曲它。所以,以後的實修就是要慢慢地回來去看到自己的貪瞋痴。我們要先了解問題的重點在哪裡,那以後才能夠對症治療。
第十四節 「無常想」能建立「無我想」 雜 四七(二七○)
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間暗冥。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諸比丘!云何修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若比丘於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這個掉慢應該是要分開,是指「掉舉」跟「我慢」。
這節把修行的重點核心都集中在一起,不要看經文很簡短,就認為只是這樣而已。它已經把解脫的重點核心都勾勒出來了。如果說我們能夠好好地去體悟這個無常法印,那麼你就能夠真的去體證到「無我」。如果沒有無常法印的話,無我法印也不成立,這樣知道嗎?
無常,它是大自然的法則,它就是不斷地生滅、變化,你一出生,就沒辦法不老、病、死,不管你修行再怎麼高,你的符術、咒術再怎麼好,你的神通再怎麼厲害,你都沒辦法不讓自己老、病、死的。
如果自我、我慢不斷的話,你頂多只是練得一身很厲害的逃生術,知道嗎?但是不管你再怎麼逃,你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都還是存在。所以佛陀不是要我們去練就一身的逃生術,顯示自己的功夫很厲害。好像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就能夠怎麼樣、怎麼樣……又可以繼續再出生,然後又可以繼續再來……這都是因為自我還貪生怕死、不敢放,所以就依然處在有生有死的世界,都是因為還沒有真正體證到「無我」,那個「我」都還抓著。
你要深刻地去體證「無常」,才能夠真正體證到「無我」。我們這一次的禪修,就要好好地去體證、實際地證悟到無常,當你能夠體證無常之後,你會逐步慢慢地加深,去體悟到「無我」,修行體證是有這個次第的。
如果一個人能夠好好地去體證無常的話,他就能夠建立「無我想」,就是說他就能夠實際地去體證到無我,這不只是思想的一種架構,而是他能夠真的去體悟到。如果你的心住無我想的話,因為你真的體證到無我,那麼我慢就必然會消失,抓取就必然的減少,所以你很自然、很容易十個結就會一一地斷除,而順得涅槃,解脫自在,也就是遠離顛倒夢想。
如果對無常想、無常法印能夠好好去實修、實證,那麼佛陀說你就能夠斷種種的結,這裡面所舉的結是「五上分結」。前面的「欲愛結」它是屬於五下分結,後面的「色愛」就是「色界貪」,「無色愛」就是「無色界貪」,掉舉、我慢、無明都是屬於「五上分結」,也就是說證三果到四果了。所以大家不要輕視體證無常法印的重要,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人能夠深觀身心內外一切無常,那麼他就能夠斷除種種結縛,包括深層的「我執」與「我慢」。
修行人大多隻把無常當做一個名相、口頭禪,或頭腦中的一種知見,很多人學佛學了很久,但是對這些佛學的辭彙,比如:無常、苦、空、無我、四諦、八正道這些往往都只是停留在一種名相、知見上。像這樣的話你就很難實修、實證,我們今天剛好有這樣的因緣,所以,大家要好好珍惜!有時間就要參加禪修!
第十五節 觀五陰無常,可斷五下分結 雜 四二/五五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法無有吾我,亦復無我所;
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脫此,則斷下分結。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這五句很簡短,但是大家要背起來,然後要慢慢去消化,慢慢去求證。
觀色如聚沫,這個你要慢慢去體會,我們這個身體就像聚沫一樣,「聚沫」大家有看過嗎?如果在水邊、溪邊,在有衝擊比較久的地區,它旁邊都會有一些像海綿但比海綿還更鬆散的水泡聚集在一堆,但是如果你用東西或是用手攪動,它就會馬上破滅掉。
這是告訴我們這個身體事實上就像那些聚沫,看起來好像很結實,但是如果講白一點的話,實在是虛有其表,這樣知道嗎?只要隨便用一個壓縮機把你一擠壓,你就變成肉餅、肉醬。大家不要認為自己現在年輕力壯,學問高、地位高,那個「無常」還太遙遠了……如果你這樣太粗心大意的話,說不定沒多久,你身邊的人馬上就示現無常給你看,你以為他好好的,結果出去車禍馬上就死掉,人甚至禁不起一場車禍的撞擊,你不要以為自己是鐵打的身體,不怕,好像無敵鐵金剛一樣,那個都是夢幻。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你要去看到這個身體雖然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壯健,但事實上就像聚沫一樣,這個絕不是消極悲觀,也不是故意誇大,而是佛陀告訴我們實相,要讓我們去看到這個色身、身體就像聚沫。
而我們的種種感受就如「水上泡」。如果有一個小瀑布這樣一衝刷下來,我們會看到那些水泡一冒上來,然後又很快地消失了,我們的種種覺受就是這樣,包括你的苦受、樂受、喜受都是這樣,升上來,然後沒多久就消失,升上來沒多久就消失……只是我們往往會怎麼樣呢?對於樂受我們會想要一直抓住它,不讓它消失,對這個苦受我們又希望趕快要設法把它排除掉,不讓它依循自然韻律的運作,這樣的話又變成苦上加苦。
所以我們要去了解實相——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春時焰」大家知道嗎?在沙漠地區如果說有一些水氣的話,然後天氣又很炎熱,水氣會蒸發,對不對?它會像一個類似屏幕的東西,如果附近有什麼山景,它也會映現出來,事實上它是水蒸氣蒸發然後呈現一個幻相出來,但是看起來卻像一個真的世界在那裡一樣,那個就叫做「想如春時焰」。
台中的亞哥花園有一個水幕電影,還蠻立體的,它號稱亞洲最大的一個用水做成的屏幕,但事實上那些水如果消失的話影像會全部消失,它只是一個夢幻泡影而已。有時候你對一件事情想得很陶醉、很快樂,但事實上都是在那裡自我陶醉,所以是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芭蕉」就是像剝香蕉一樣,你一層一層的剝,剝到最后里面是「空」,所以這裡就告訴我們:你要體證核心的那個空——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就像魔術師這樣,放屏幕、放電影讓你看,你看得很歡喜,然後你以為是真的,結果當它因緣不具足的時候,就什麼都沒了。這幾句偈含意都很深,它把很多的重點都濃縮在這裡,要慢慢去消化,慢慢去求證。
第十六節 如實觀「受」的集、滅、味、患、離 雜 五六(六五)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愚痴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從集而生,是名色集,是名受、想、行、識集。
云何色滅,受、想、行、識滅?多聞聖弟子受諸苦、樂、不苦不樂受,如實觀察;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滅,著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皆悉得滅,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
如果一個人對於我們的感受,對於我們的受、想、行、識,五蘊這方面沒有如實去了解的話,那麼你就會顛倒夢想地抓取,你就會貪愛、就會聚集。那個生死的原因,輪迴的原因,就來自於「無明」,無明就是因為你不了解實相,然後貪愛抓取,那後面講的「色滅」就是說如果你能夠了解實相的話,那麼你就會放下那些抓取,你會放下,它就不會再聚集,然後它就是放開,所以色滅的意思就是說你那些苦惱消失了,貪愛沒有了。
第十七節 解脫要斷哪些心結? 雜 六二(七一)
云何斷關?謂斷五下分結。云何度塹?謂度無明深塹。云何超越境界?謂究竟無始生死。云何脫諸防邏?謂有愛盡。云何建聖法幢?謂我慢盡。
十七節這裡把一些重點又濃縮出來,什麼叫做「斷關」?謂斷五下分結。也就是說我們修行證果所要斷的重點要放在哪裡呢?第一個階段要先能夠斷五下分結。要解脫,就像過五關、斬六將,那你要斷哪些關呢?第一個階段要先斷五下分結——十個結的前面五個結你要先斷,斷五下分結的話,那麼你可以證到三果,後面五上分結,你再繼續用功就可以看到,然後就可以斷。
「云何度塹?謂度無明深塹。」你要度過這一個鴻溝,但怎麼樣才能度這個「無明深塹」呢?你就要靜下來,然後把你的覺性、覺知喚醒起來,活在每一個當下,去現觀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把那個無明衝動,把不了解實相、不了解真理因而向外一直衝動的心拉回到現在,然後讓現在覺醒起來,把事情弄清楚、把實相弄清楚,這就叫做把「無明」轉為「明」。
雖然我剛才幾句話帶過,但問題是這裡是最不容易斷的結,這是最深的一個結。我舉一個例子來講好了,基督教裡面有個比喻,就是上帝跟幾個人在討論,上帝問他們:「你覺得我躲在哪裡,人們才找不到我?」有的人就說應該躲到高山上或是躲到大海里,或是躲到他方世界去,後來他覺得就算躲到那些地方,還是有人會找到。後來有一個聰明人就跟他講:「你躲到一個人的心裡,他就找不到你。」這個含意很深,真正要了悟一切宇宙、人生的實相,那個最深的結——無明結必須從你內心裏面把它打開來,所以不要向心外求法,一定要回來反觀,然後好好地活在當下,去看當下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這樣你只要用功半年、一年下來,你一定會有很大的突破。當然以那一則比喻來講,如果你向心外去找上帝的話,你也找不到上帝;以佛教來講的話,如果你向心外去找解脫、找凈土,你就找不到凈土,所以「心凈佛土凈」,一定要回來在當下。
「云何超越境界?謂究竟無始生死。」也就是說斷除生死輪迴,這樣你才能夠超越一切的境界。
「云何脫諸防邏?謂有愛盡。」那一種貪愛是「此愛綿綿無絕期」的那個愛,你一抓取什麼,那麼你所抓取的這些,你以為是「得」,事實上它正是束縛住你,你就會被那個境界牽著、拘束。
「云何建聖法幢?謂我慢盡。」我們看後面這裡的法義分享:若真的要弘法,真的要為法做見證,你最好要先我慢盡,到達無學位的四果阿羅漢,才能真正建聖法幢。
「建聖法幢」的意思就是為法做見證,弘法的意思。如果以十個結來講的話,我慢盡那是在五上分結的部分,證到三果的人,「我慢」都還沒有斷。
第十八節 從三果如何邁向阿羅漢的世界 雜 五五(六四)
「此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是無常;色是苦,受、想、行、識是苦;色是無我,受、想、行、識是無我;此色非當有,受、想、行、識非當有;此色壞有,受、想、行、識壞有;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當有。如是解脫者,則斷五下分結。」
時,彼比丘白佛言:「世尊!斷五下分結已,云何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比丘:「愚痴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愚痴凡夫、無聞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
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於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比丘!識於此處,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增進廣大生長……比丘!離色界貪已,於色意生縛亦斷;於色意生縛斷已,識攀緣亦斷,識不復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識無所住故不增長;不增長故無所為作,無所為作故則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脫,解脫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說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除欲見法,涅槃滅盡,寂靜清涼。」
十八節這裡有一個蠻重要的啟示,你要從「色、受、想、行、識」各方面都要去體悟、體證「無常」跟「無我」的法印:「時,彼比丘白佛言:世尊!斷五下分結已,云何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
這裡的意思就是說:你前面跟我們講叫我們要去體悟「無常」,然後體證「無我」,你說可以斷五下分結,也就是說可以證到「三果」,這個比丘就繼續再問:那我證到三果之後,我怎麼樣才能夠證到阿羅漢果呢?這裡講的「漏盡、無漏心解脫」就是指阿羅漢,四果阿羅漢的世界也就是究竟解脫的世界、成佛的世界。至於說什麼叫做漏盡、無漏,因為這個含意很深,以後我們會再講。
佛告比丘:「愚痴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愚痴凡夫、無聞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
注意這一句話含意很深,要慢慢地去一個字、一個字的咀嚼,慢慢去體會,不止一般的眾生,絕大多數的修行人都很難超越這兩句話所講的範圍,所以佛陀就很率直地講:愚痴凡夫,也就是說那些還被無明遮障,沒有了悟實相的一般眾生與一般的修行人——於無畏處而生恐畏,就是說不該怕的你卻偏偏在那裡一直地怕它。一般眾生怕什麼呢?怕無我、怕無我所,佛陀就講二俱非當生,意思是:這兩種現象都是不應該有的。因為實相真理它就是無常,但是眾生就是不了解,然後偏偏一直在跟這個實相對抗,一直去抓常、抓我。問題是宇宙大自然的運行法則就是這樣。我們上次好像有播放了一個幻燈片,是一隻小螳螂要搬大石頭,有沒有?你就是要以一個小我的力量,然後要去改變這個大自然的運行法則,這怎麼可能呢?你這樣只是自討苦吃而已。所以一般眾生就是要抓常、抓我,然後很怕無常,很怕無我、很怕無我所,很怕所抓的那些會失去。
佛陀就坦白講這兩種現象都不應該有,因為你再怎麼怕,也不會因為你怕就不喪失;不會因為你怕,你的父母親就不會老、病、死;你怕衰老,然後百般地把自己化妝打扮得很漂亮,你以為這樣你自己就不會老嗎?不可能,頂多是延後而已,還是會老。所以佛陀就講:如果你一直在怕無常、怕無我、怕無我所,那些都是多餘的。因為你再怎麼怕,再怎麼抵抗,再怎麼治療,不管你修行再怎麼高,神通再怎麼廣大,你都不可能去改變它的。所以,怕是多餘的,是不應該有的。
但是一般人卻偏偏一直在怕這些,這裡已經講到修行上非常深的核心了,這個大家以後要慢慢去體會,慢慢去看的,很多的修行法門,包括很多的宗教都在跟「無常」、「無我」的法印抗爭,所以大家要慢慢去看,你醒得越深,你就越可以體會到這兩句話的啟示是相當深的。
我們再看後面的:「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這裡的經文比較不容易了解,平常我們講五蘊——色、受、想、行、識,但是這個「識」事實上它常常會住在「色、受、想、行」上,就好像我們前面講「六根」跟「六境」的接觸,然後會產生「六識」,但是我們的六根要看到東西,事實上是我們的意根都有透進去,然後它才能夠發揮作用的。
我們用現在大家比較容易了解的醫學術語來講就是說:如果你的眼神經壞掉的話,你的眼睛表面上看起來好好的,但是它能夠看到東西嗎?它沒辦法看到的,我們那個意根如果它沒辦法傳達進去,如果腦神經的傳達沒辦法穿越進去、通過,所以也就沒辦法看到。也就是說那個「識」如果沒辦法跟「眼根」結合的話,眼睛就沒辦法起作用,這裡的意思就是說這個「識」它常常會跟「色、受、想、行」結合,然後導致不是貪愛色身,就是貪愛覺受,不然就是貪愛種種的思想、念頭或是種種意行、口行這些。
「行」就是衝動,這裡有一個重點會即將透露出來。我們再來看後面,經文第三段的第四行那個虛線下面有一個:「識無所住故不增長。」前面是講:識住則增長,如果你貪愛那些身體——身、受、心、法的話,那麼你的那一種對「自我」的抓取就會越增強、越增長,這樣的話,你那「自我」的十道防衛體系就會越鞏固。
今天你要解脫的話,剛好要返回來,你必須慢慢去看到實相,然後你慢慢地去除抓取,慢慢地放下,然後到達識無所住,所以不增長——「不增長故無所為作」。
「識無所住」就是說你不抓取了,因為你了悟實相真理了,你不再抓夢幻泡影,所以識無所住,就不增長。不增長(所以)故無所為作,這個「無所為作」不是消極悲觀,而是說沒有那些顛倒夢想的作為,也就是說你看到以前的種種是在海中鑿河——在海底中去挖一條溪,你現在照見到了,你就放下了,所以不增長故無所為作。
「無所為作故則住」,「住」就是說你能夠安住下來了,身心已經知道什麼是依止處了,最主要的是你的心能夠定下來,講比較白話一點就是說:你已經知道哪裡是你的家了,你已經找到家了,已經回到家了。禪宗也有講已經回到家了,意思是你已經知道家在哪裡,你已經知道你的心要安止在哪裡了,你已經不會再向心外去求了,所以「無所為作故則住」。因為你不會在那裡顛倒夢想,也不會在那裡自找苦吃,所以是「住故知足」。
因為你感覺到自己已經沒有欠缺什麼,也不必要到他方世界去找法了,因為凈土已經現在你眼前了。所以這時候你的心能夠定下來,能夠自依止,也能夠法依止,你看到法、見到緣起甚深。你體悟到你本身沒有欠缺什麼,你沒有比佛陀少什麼,也沒有比佛陀渺小,你是要成為完整的自己,成為真實的自己,而不是要去變成釋迦牟尼,這樣知道嗎?所以你感覺你已經都具足,不需要再向心外去求法,所以你就能「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脫。」
這個不是說在賺了很多錢之後才知足,因為你已經沒有再需要追求什麼。我們大家一定常會聽到有人說:錢永遠都嫌不夠,如果你以為賺錢就能夠讓你知足,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有相當的體悟,你才會放下、才會知足。
「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脫。解脫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們現在先把後面講完,因為這裡要襯托出一句話:我說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除欲見法,涅槃滅盡、寂靜清涼。《金剛經》有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話就是把這裡的深意濃縮出來,你真的能夠做到「識」無所住的話,就會做到《金剛經》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你已經不再抓取,也不會覺得你有什麼不足。
我們再跟大家分享一個蠻重要的心得跟觀念。大家這樣一路學佛走過來之後,很多人的觀念都認為說佛陀就是一個怎麼樣的形象、形狀,佛陀具足什麼八萬四千威儀,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陀怎麼樣神通具足……那我們學佛,就是要成為釋迦牟尼佛這樣的……所以我們把他當做一個超級的偶像來拜,然後我們希望將來有一天跟他一樣,有沒有?在一般學佛想要成佛的那一種觀念中,很多是這一種目標,一般的講經說法也是這樣。所以,與佛陀這樣一比較,你看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你一相也沒有,你一種好也沒有,所以很多的人就會覺得這輩子不可能成佛。很多法師他跟你講經說法就不敢跟你說你這一世就可以解脫、可以成佛,都要說三大阿僧祇劫,或是到他方世界去。這個事實上都是沒有真正體會到成佛的意思,然後把人間的佛陀又變成一個超人,變成一個無敵鐵金剛,變成一個超級偶像,你把他越捧越大的話,你相形之下就覺得自己越渺小,所以,想成佛這些都不敢想。
就像基督教或天主教徒,如果把耶穌太神格化的話,都未必是好事,佛教徒一樣,如果把佛陀神格化,把他推得越高越遠的話,那個都不是好事。事實上佛陀、耶穌他都是以人身來示現,而且他都是以實實在在的一個人來告訴我們真理實相,再讓我們去看到真理實相這樣而已。
從聲音去翻譯這個「佛」 的話,大家很容易被這個字音迷住了,事實上「成佛」的含義就是要成為一個「覺悟者」,你要覺悟什麼?最主要的就是要覺悟到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這個實相——「無常」跟「無我」的法印,這樣知道嗎?成佛,成為覺者、成為解脫者,主要就是你要能夠體證到、覺悟到這個。
所有的三十七道品,所有的八萬四千法門都只是讓你的心靜下來,去止觀雙運,去體證這兩個法印,這樣就可以清楚知道成佛的定義。因為這是很重要的,所以今天每一個人都可以透過你的努力,而去了悟到實相,這一生、這一世你只要好好努力去覺悟到真理實相的話,你就可以遠離顛倒夢想,你就可以成佛。
早期的時候,為什麼佛陀引導弟子修行,大家的解脫是很快的呢?就是因為那時候很多的那種迷霧帳都沒有,都是很單純地來實修實證、來體悟法。所以,現在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說:我們說要成佛,不是去把自己一直補補修修,然後去成為釋迦牟尼佛那個樣子,這樣知道吧?不是這樣啊。
你明明是一朵玫瑰花,為什麼不能夠欣賞你自己?為什麼你偏偏要去欣賞蓮花?然後在那裡自艾、自怨、自嘆,認為說人家蓮花才夠大、才夠漂亮,你就是不能夠滿足於你自己,不能夠安住於你自己,然後一直在那裡幻想著要成為蓮花,這樣才夠大、才夠好。那個都是進入夢幻世界,是因為你沒辦法安住在自己的當下。
當你是一朵牽牛花的時候,為什麼你不能夠全然地開放?為什麼你不能夠全然地安住在你的每一個當下?為什麼你就這樣一直在那裡自怨自艾:我這個牽牛花不夠好,我生在路邊,人家蘭花卻有人供養,所以我要努力改變成為蘭花。
只有人類才會在那裡顛倒夢想,要努力改變自己成為什麼。修行的人就是要努力修正自己,然後要成為釋迦牟尼佛那個模樣,你都沒辦法肯定自己,沒辦法接受自己,這樣你怎麼會知足?這樣知道吧?所以這是成佛路上很重要一個關鍵,每一個人都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每一個人都是在這宇宙中獨一無二的存在,你要認清、知道你也是獨一無二的,你跟釋迦牟尼佛完全平等,你跟耶穌也都完全平等。
佛陀不同於你的地方僅是:佛陀他成為一位覺悟者,了悟真理實相而遠離顛倒夢想,沒有在那裡構築夢幻世界,他離開了這個苦海,這就是一個成佛者,一個解脫者,一個覺悟者,這樣知道嗎?
要把修行解脫、成佛、成覺悟者的含義弄清楚,當你了悟這些的時候,當你體悟這些無常實相、真理實相的時候,然後你發現自己沒有欠缺什麼,你也不必到他方世界去追求,你跟佛陀比,也沒有少什麼,這時候你就會完全的知足、感恩,所以你就能夠無所為作,無所為作故則住,住故知足。你要真的能夠知足,你才會解脫,你如果覺得還欠東欠西,內心還有很多的空虛、很多的不安、很多的不知足,你就還有得忙、還有得繞。剛才講這些你如果聽得懂,可以好好消化,這可以節省你很多、很多不必要的生命的浪費。
【法義分享】:能深入體悟無常,非我、非我所,則能斷五下分結,而證到三果,但「我慢」仍未斷,走在修行路上的眾生,雖然知道無常、無我,也很會宣說,但是往往骨子裡都是抗拒無常、很怕無我,所以種種扭曲變質的修行法門就不斷衍生出來。
這一經的含意也很深,大家慢慢地去看,慢慢去體會,如果你真的能夠做到「識」無所住,就能夠做到《金剛經》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是不容易,只要你還處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就處處有所住,只是自己有沒有覺察到而已,所以你要覺察到,再來你才能夠針對那些結一一地斷除。
我從1971年左右就開始在人生哲學、生命哲學方面探討、下工夫,從高中時期就在探討、追尋,然後到後來慢慢地對佛教方面涉入比較深入的時候,人家跟我們引導的也是說:「你要成佛的話,你就要應該具有什麼相、什麼相……你出生的時候就應該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要腳踩蓮花,如果你沒有那些,就不要想了。」
所以,很多宗教師這些說法都不是正確的,我們要回歸到單純、純樸的這些法來。佛陀最初是怎麼樣講的,佛陀他認為什麼是真正的修行解脫之路,當你發現到那種很純真、很樸實的解脫之路,你也逐步跟著走,你就可以成為你自己,可以自作主,就可以很有信心地跟佛陀所達成的那一種境界一樣: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但這裡面絕對沒有任何的「我慢」,只要你還有「我慢」,你就不敢做這樣的宣說。
第十九節 止觀緣起 雜 五九(六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云何如實觀察?如實知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
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緣眼及色→眼識生,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乃至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如是,緣耳、鼻、舌、身、意,緣意及法→生意識,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如是乃至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識集。
「修習方便禪思」就是說你還是要用各種方便法,於八萬四千法門中選擇一個適當的法門,你覺得這一種法門比較能夠相應,你就選擇這樣的法門,讓你的身心靜下來。靜下來之後,要進一步地去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所以佛陀要我們打坐,不光是在那裡坐,你是要有內容、要有體會的。如果不了解的話,打坐都只是在那裡修定、觀呼吸,在那裡數息或是在那裡看著一點,專註一點。事實上這只是一個過程,一個小小的部分而已。但是我們往往浪費很多時間在這裡,這種定就變成世間定。事實上真正的「正定」一定是要能夠止觀雙運的。
禪思就是止觀。禪就是有「定」,思就是有「觀」——止觀雙運,內寂其心。內寂其心這也是一種定,然後你要如實觀察,所以真正的禪修是要止觀雙運。止觀方面,「定」與「觀」要等持。
「緣眼及色→眼識生。」——眼,色,識這就是六根,六塵,六識這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乃至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這裡是要探討苦生起的原因,也就是我們的「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產生了很舒服的感受,然後你就會進一步想要去擁有,想要去貪愛,想要去抓取,這樣的話,你只看到味,沒有看到患,但是不管你有沒有看到,後面的患它又會跟著來,所以說那個苦就會跟著來。
沒有一件事情是絕對的好而沒有負面的,它一定是正反兩面都有。你能夠提前看到它正反兩面的話,中道的智慧才會產生。
第二十節 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雜 八二(三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住於自洲,住於自依;住於法洲,住於法依;不異洲不異依。比丘!當正觀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色是無常。若善男子知色是無常、苦、變易,離欲、滅、寂靜、沒,從本以來,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知已,若色因緣生憂悲惱苦斷,彼斷已無所著,不著故安穩樂住,安穩樂住已,名為涅槃;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時,十六比丘不生諸漏,心得解脫。
二十節這裡又有一個蠻重要的重點:住於自洲,住於自依;住於法洲,住於法依;不異洲不異依。比丘!當正觀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這個「洲」簡短地講就是你要回歸到自依止、法依止,不要向心外去求法,不要去死死抱住一個善知識。大家請看五十二頁法義分享裡面:善知識他只是協助你學習如何才能自依、法依、不異依。記住,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他是協助你早日能夠自依、法依、不異依。
不是說日子越久,然後師徒的關係越來越密切,然後越抓越緊,以後就成為他衣缽的繼承人,或是說成為他的法門派系或門下的另外一個分店的負責人,然後你以後處處都要看著你的總部這方面的臉色,這都是很苦。
事實上佛陀他就是跟你們講法,跟你們講真理、講實相,然後,你們再透過實修實際去體證到。佛陀他也沒有成立宗派,也沒有成立宗教,他只是鼓勵大家要有實修實證,真的有見到法,成為明眼善知識,就可以到各處去跟眾生廣結善緣、弘法。所以,真正的善知識他就是協助你自依止、法依止。
「住於自洲」就是說在這個茫茫的人生苦海裡面,眾生都習慣向心外抓取,但是如果你向外去抓取一個依靠的東西,你的心永遠都沒辦法真正地安止下來。因為你向心外抓取的那個所依,都不會是究竟的,唯有你回來自依止的時候,你才會發現到那個究竟的法。
如果你還不滿足於你自己,你還認為你今天應該要怎麼樣去修,去改變自己然後成為釋迦牟尼佛的那個形象;如果你還很不滿足於你是一朵牽牛花,你一直拚命地想要改善成為一朵蓮花,你的苦永遠都存在!這樣知道嗎?
我們講究竟一點就是說:牽牛花跟蓮花的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在實相存在的層面,它們並沒有誰更美、誰更丑,也沒有誰高,誰低的分別,是人類按照自己的喜好,然後去把它劃分出來。自卑也是自己去劃地自限,把自己矮化的,這樣知道嗎?自卑是自己因為不了解實相、真理,然後劃地自限把自己矮化;「我慢」也是因為你看不到眾生都是平等的,然後你在那裡狂傲自大。當你慢慢了解實相、真理的時候,你就會體證到無上正等正覺。「正等」就是完全平等,你跟一切眾生都平等。所以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然後我們只要慢慢的心靜下來去體會實相、體悟真理,就可以成為覺悟者,這就是你要回到自依止、法依止。不要去抱佛腳,佛陀只是一個指月的工具,協助我們去看到真理,這樣而已。
比丘!色是無常。若善男子知色是無常、苦、變易,則能離欲、滅、寂靜、沒,從本以來,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知已,若色因緣生憂悲惱苦斷,彼斷已無所著,不著故安穩樂住,安穩樂住已,名為涅槃;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如果你能夠知色無常、苦、變易,則能夠離欲、滅、寂靜、沒。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你能夠了悟現象界的一切都是無常,又能體會到抓取就會產生苦,因為實相它是不斷地在變化、變易,你能夠體會到這些事實存在的真理,你就能夠離欲、滅、寂靜、沒,也就是說會遠離顛倒夢想。
因為從本以來,就是自古早以來,從始以來,從最初以來,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知已。若色因緣生憂悲惱苦斷,彼斷已無所著,不著故安穩樂住,安穩樂住已,名為涅槃。你要解脫成佛就是真的了悟「色」,也就是一切的現象界,它是無常變易的,然後你了悟之後,你不抓取,你放下,因為你那個抓取就是束縛。當你放下、不抓取的時候,你就能夠解脫。所以你不著故能夠安穩樂住,你就能夠安住於每一個當下,因為你能夠知足、感恩,你沒有欠缺什麼。
安穩樂住已,名為涅槃。就是解脫自在,當你處在涅槃的時候,並不是說我自己享受這樣就好了,你看著眾生在苦海中頭出頭沒,或是說在那裡顛倒夢想,你會有這一種不忍之心,悲愍之心,所以很自然的,只要你有真的實修實證,那一種大慈大悲之心就會自然生起,你會很主動的,甚至說你會隨順因緣跟眾生做法上的分享。
所以不會像一些人批評的那樣就常住涅槃,不出來度眾生,不會這樣的,一個解脫者他一定是大慈大悲愍眾生。真正的善知識,他會引導你去如實正觀宇宙人生的實相,而達到自依止、法依止。
我覺得我們中鼎的同修,無論是台北的,還是高雄的,大家都很認真、很積極,除了聞思方面表現出很積極的一面,在實修實證方面也都很認真、很積極地要去做,而且平常就已經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在修、在做了。大家雖然工作忙,但也是盡量抽空出來要實修實證,這是很好的道心,希望能夠繼續持之以恆。
我們中鼎這裡的同修可以說福報真的很好,要好好珍惜。如果你沒有珍惜的話,那個福報又很容易喪失掉。我們中鼎本來是說有考慮搬移到東方科學園區,對嗎?後來沒搬成,結果大家還能夠有這樣很好的福報;如果搬過去,一把火又是燒得灰頭土臉了,元氣會大大損傷的。一個大公司容許不同的社團存在,有這樣的一個雅量,大家才能有機會建立起正知正見,然後又會把這些慢慢地迴向到你的工作、你的公司,再迴向給這個世間,所以無形中它會有一種穩定的力量。
我們上個禮拜才開始為今天的禪修積極地找場地,現在場地也有了,而且法嚴寺方面又很積極地來協助,幾乎讓我們這裡的工作量減到最少,包括用餐方面他們也能夠護持,也願意來協助,所以大家真的要好好地珍惜。在這完整的兩天半裡面,如果你能夠好好地以一種柔軟的心、歸零的心來參加的話,那你這兩天半會有很多實際的體悟、體證與突破,希望大家能夠好好珍惜這樣一個善緣。高雄那邊的同修他們也很積極,他們的場地也已經有找到,已經在籌備了。
我們平常在聞思之後,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實際在做、在應用,這樣的話,你的禪修才能夠真正發揮出它的力量、效用出來。如果你認為現在不是在禪修期間,只是聽一聽,但沒有用功好好去體會的話,這樣你會浪費掉很多的時間。你聞思之後,馬上就要去體悟,然後在你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在歷緣對境之下處處見法。
推薦閱讀:
※15、憑藉自己的資本和條件
※15、從小做起
※15、古籍論丁神
※115、孺子可教
TAG: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