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方式與管理模式
領導方式與管理模式
在管理髮展史上,人們對領導者的行為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歸納出諸多領導方式與領導風格。下面,擇其要者進行介紹。這些不同的方式、風格,將啟示你進行有效領導,有助於形成你自己的、獨有的領導方式與領導風格。同時,也有助於你識別別人的領導風格,使你更好地與人打交道(特別是你的上司),更好地選拔人、使用人。 一、領導方式的連續性 羅俐特·坦納鮑姆和沃倫·施米特認為領導方式存在著連續性。成功的領導者依據管理對象的不同而在一延長線的不同點上運作。從完全以領導為中心的低點趨向完全以職工為中心的高點。這種運動、運作存在著一種靈活性,領導者對一些員工可以採取獨斷的方式,而對另一些員工則採取民主的方式或參與的方式。 二、幾種領導方式 由管理學家懷特和李皮特提出。他們認為存在三種基本領導方式。 ——專斷獨裁方式。採用這種方式的領導者往往個性堅強,甚至剛愎自用,決定所有政策,發號施令,要人不折不扣依從,為人教條而且獨斷,憑恃實施獎懲的權力進行領導。 ——民主方式。採用這種方式的領導者認為下屬是平等的人,應該受到尊重,他們就擬議的行動和決策同下屬磋商,主要政策集體討論決定,鼓勵下屬參與。 ——放任方式。這種領導喜歡鬆散管理,極少運用權力,鼓勵下屬獨立行事。下屬自己確定工作目標及其行動,管理者只提供信息,充當群體與外部環境的聯繫人。 四種領導方式說: ——「專制-權威式」:專制、採用自上而下的溝通方式,很少信任下屬。對人採用恐懼與懲罰的方法,偶而兼用獎賞,決策權集中於自己。 ——「開明-權威式」:對下屬有一定信任和信心,並用獎賞和懲罰,允許一定的自下而上的溝通,授予下級一定的決策權,但牢牢掌握政策性控制。 ——「協商式」:對下屬抱有相當大的信任和信心,通常設法採納下屬意見;採用獎賞,偶爾用懲罰和一定程度的參與;進行上下雙向溝通;在最高層制定主要政策和總體決策的同時,允許低層部門作出具體問題決策,在某些情況下進行協商。 ——「群體參與式」:對下屬在一切事務上抱有信心和充分的信任,總是從下屬獲取設想和意見,並積極地加以採納;組織群體參與確定目標和評價實現目標的進展;積極從事上下雙向溝通;鼓勵各級組織作出決策。 上述理論由管理學家利克特提出,他發現,運用「群體參與式」從事經營的主管人員取得的成就最大。 三、五種領導風格 管理學家吉米·道南和約翰·麥克斯韋爾系統論述了5種領導風格理論。 ——居高臨下的領導者:操縱一切,令人生畏,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完成任務上,靠發布命令完成任務。只管完成任務不問下屬反應與感情。 好的效果:事情通常很快能做成,而且是按領導的意圖做成。 消極方面:整體氣氛壓抑,部屬提心弔膽;下屬漸漸會討厭他,組織里經常流失人、換人。 在處理危機時,這種領導者較為有效。危機時刻,需要立刻行動,不能問為什麼。 ——與人商量的領導者:希望三方都贏——下屬、組織、本人均獲益。在行動中,通過商量、談判換取人們的合作、行動。 用商量的方法來領導下屬,最大的優點是可以有多種選擇,有較大靈活性。如果對方是有創見、有靈活性的人,這種方式將更有效。 ——耐心說服的領導作風:有時,領導者會發現,雖然有些事對組織或下屬有益,但下屬並不認同他的觀點,這就需要說服,使人心服口服地去做。一個耐心說服的領導者,能運用積極的語言使別人產生與他相似的感覺。 ——以身作則的領導者:在一個家庭里,當子女長到10歲以後,他們就開始按照父母的行為去行動,而不管父母們口頭上怎麼說。行為對人產生的影響,往往大於言辭。你要員工做好,先要自己做好。為人表率追隨者必多。 ——下放權力的領導者:把理想、目標傳達給下屬,讓他們深信理想、目標是有意義的、可行的;然後,再教下屬行動的方法;最後,授權部屬自己去行動。 四、十種管理風格 美國管理學家利昂·埃·沃特曼列述10種管理風格。 ——保守型:此型管理者依靠的是既定的步驟、方法、組織體制。標準操作規程是他工作的「聖經」和「庇護所」。他喜歡文牘工作,喜歡搜集與一再申述事實與數據,而不喜歡和人打交道。他並不獨裁,但在不少人看來,他如此刻板地信奉規則與獨裁者行為處事並無二致。在那些只辦例行公務的地方,這種人最為愜意。 ——首領型:此型管理者在工作的需要與人的需要之間求得平衡。他對工作、任務有明顯的責任感,對人們的需要也有充分了解。二者的結合,使他能調動部屬積極性,創造出高成效。 他通常能很好地協調衝突與爭執。他知道,衝突與爭執的發生可能是事態良好興奮的一種信號,是表明他下面人員在思考任務與人際關係的一種標誌。他具有解決衝突的高超藝術,而不是去掩飾、忽視衝突。 他致力於創造一種環境,構成高昂的士氣和積極的態度,形成良好的工作氣氛和工作動力。 他處理事務時更多地依靠他的知識,而少依賴於他的職位。他讓部屬去發展積極的自我尊重,形成「我好,你也好」的感受,部屬們誠懇地忠實於他。 他不太適應應付那些慣於使用職權的同事。如果上司也是一位首領型人物,他將保持高水平的成就。 ——迴避型:放棄責任,不管人事,避免做出決定,辦事拖延,既不運用知識,也不行使職權。這種人實際上已不是一個「管理者」或許他曾經是過,但在經歷過什麼事以後,變得消極、迴避。 在他領導的組織里,人們進行著「消極競爭」——大家儘可能工作得少,只要能保住職位就行。千萬別干好了,因為,干好的報酬就是干更多的工作。 ——矛盾型:消極地在工作矛盾、人際矛盾中玩弄平衡,對付壓力的辦法亦是消極平衡「左擠右出」。只是在百般無耐的情況下才作決定,而且要下屬參與。看來是民主,實質上還是消極平衡、企圖卸責。 偶然的旁觀者可能驚訝於各成員之間缺乏衝突,而實際工作者與熟悉情況者則驚訝於缺乏創造性與主動性,整個組織處於「休眠狀態」,矛盾未被意識,受到抑制,從未泄散,也從未解決。一旦衝突激化、公開暴露,他本人及組織外邊的人將大吃一驚。 ——激勵型:他對任務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有著特別的敏感。知道事情要靠人做,「馬要吃草」、人要激勵。他具有讓人們參與決定並承擔責任、激發人們積極性的知識與技能。他對個體需求能敏感察覺,能很好地處理變化,使部屬懂得為什麼是這樣或為什麼要有所改變。他是一位面向未來、經常「走在時間前面」的人,他總是對那些達成滿意結果的方法不太賞識,老想創新、超越。這種人,提拔、晉陞的機會很多。 ——感情型:他清醒認識組織中人的重要性,他真誠地考慮人群間的關係、作用與反應,致力於創造一種有安全感和心情舒暢的環境。 他重情感,能激發忠誠與友愛,但卻常常疏於工作,在人與任務之間常常失衡。 有時,他太注意部屬的情感,以致可能失去對工作目標的注意。他太著迷於傳遞熱情與溫暖。他把自己當作「好人」,一個會使大家為自己去做任何事情的「好夥伴」。遺憾的是,他的做法往往使部屬不把組織當成努力工作的地方,而當成一個愜意的社交俱樂部。這種領導可能帶出一個令人滿意的團體,但卻不可能帶出高度有效率的團體。過分注重人的情感而疏於工作、疏於績效,常常被人們指責為傷害部屬而不是幫助他們。 ——驅使型:他進取心強,要求嚴格。他感興趣的是結果——可以計量、可以核實的結果。他敢作敢為,環境壓力越大,他工作得越有勁,效率也越高。他驅使自己如同驅使別人一樣強烈,他既嚴格要求下屬,也全身心投入工作。對一些需要嚴格要求、硬性驅使的部屬,他顯得特別有效。但他卻常常留不住人,也不會有太多的朋友。 ——成就型:基本特徵是充滿自信,深信自己有能力作出正確的決定、採取恰如其分的行動。他的工作效率高,精力旺盛,懂得怎樣當一個「驅使者」,而不引起怨恨。他會給有功者以獎賞,也會給未達成目標者以處罰。他的態度是強硬的。他非常擅長使部屬中的強手發揮出最佳水平。 ——獨裁型:他總是施行懲罰與威脅。他認為他的責任就是強制和勸誘大家去幹活。衝突被看成是對他無尚權威的挑釁,他十分冷酷地壓制衝突。當問及如何激發人們工作時,他的答覆很簡單:要他們接受,「否則就……」!他喜愛的信條是:「如果你完成了所分配的任務,你就保住了你的飯碗,我可以給你一塊糖」。 他的行為使人們遠離他。可能,他有時也會想融洽與部屬的關係,但通常做不到。由於挫敗與急躁,他會更專橫,人們亦離他更遠。他不懂人們為什麼畏懼他、不喜歡他。他的下屬也許有人想提醒他,但卻不敢冒「風險」——因為,這等於變相提出辭職。 ——支助型:對於有創造性的專業人員來說,這是他們最為欣賞、能使他們作出最佳成果的管理者。 這種類型的管理者認為他最基本的職責,是為部屬的工作和發展提供幫助和條件,提供一種能夠產生個人與團體動力的環境及人際關係。他樂於去稱道那些值得稱道的人,從而獲得下層的信任。在部屬看來,他們不是「為」他工作,而是「和」他一起工作。對下屬的技能與才幹,不論是潛在的或明顯的,支助型管理者都給予培養。他創造出一種無威脅的環境,部屬樂於到他那裡去交換思想,相互間有信賴感。當他的部屬調離之後,常常會懷念他,感謝他的 「栽培」。 五、情境領導法 管理學家赫賽將管理者的行為歸納為「職責行為」與「關係行為」兩種。 「職責行為」是指由一個領導者指定部屬的職責,他的行為包括告訴人們——做什麼事,如何做,何時做,何處做,由誰去做等。 「關係行為」是指領導者對部屬採取雙向或多向溝通,其行為包括傾聽、鼓勵、輔助、澄清、以及社交情感上的支持。 赫賽認為,由於情境(實際情況)隨時都在變化,管理者必須適時運用這兩種不同的行為模式,才能成為有效的領導。他依這兩種行為模式表現的程度,歸納出四種不同的領導風格: 風格一:高職責、低關係。 風格二:高職責、高關係。 風格三:低職責、高關係。 風格四:低職責、低關係。 赫賽在英特爾公司講學時,曾放映一段影片來解釋不同情境下的領導要具有不同的領導風格。 影片中描寫一位新任指揮官,在戰爭中剛接管一組士氣低落的部隊。一開始,他類似獨裁者,要求軍隊嚴格執行紀律走出自怨自艾的低迷情緒,展開實際行動。這種行為代表風格一。然後,軍隊成員漸漸重拾信心,指揮官慢慢將自己轉換成「參與」的角色,開始採用第二、第三種管理風格。影片最後,由於軍隊平時已能自動順利運作,只需偶爾適時指導,因此,指揮官改用第四種領導方式,扮演幕後支持者的角色。 六、領導人與非領導人處事方式比較 美國湯姆·彼得斯和南希·奧斯汀以表格的方式,分列領導人與非領導人的不同處事方式。
推薦閱讀:
※虎媽狼爸教育方式的好處
※投融界:保證擔保有哪些方式
※國際貿易常用六種付款方式
※寫超度牌位的啟請方式--學佛網
※把握案例研究的正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