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家向愷然先生練習太極拳之經驗(二)

練習太極練之經驗(二)

太極拳相傳為遼陽張通,於洪武初年奉召入都,路阻武當,夜夢玄武大帝授於拳法,且以破賊,因名其拳為武當派。傳宋遠橋、張松溪等七人。按:張通字均實,元季儒者,工詩詞,善書畫,中統元年,曾舉茂才異等,任中山博陵令。因慕葛稚川其為人,絕意仕進,修道於寶雞山中。山有三峰,因自號三峰子。

中國道家吐納導引之術,都注意丹田。人身丹田有三處。一居頭頂,道家認為藏神之地。故黃庭經云:子欲不死修崑崙。崑崙即以喻頭頂之意。二居中脘,道家認為蓄炁之地。三居臍下,道家認為藏精之地。

虛靈頂勁者,乃頂欲虛靈。所謂存神上丹田,屏寂思慮。氣沉丹田者,乃沉氣臍下,欲其充實。黃庭經云:呼吸廬外入丹田,審能行之可常存。蓋常人呼吸短促,不能直達臍下,故肺量窄狹,排泄力因之薄弱,影響壽命極大。

太極拳亦可稱為道家導引方術之一種。

道家吐納之術,多為坐功,導引則為行功。不論坐功行功,其要十分注意存神上丹田,納氣下丹田。則一。

老子為我國道家之祖,嘗曰:虛其心,實其腹。亦即上丹田欲其虛,下丹田欲其實之意。如練習架式時,動作過快,心思必散亂,呼吸必急促,何能收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之效?

我們須知道,太極拳之所以異於他種拳術的地方。不在身手步法之有別。全在練習時能注意到存神納氣。故經文中又曰。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練習的人。若不知在這上面用工夫。專註意於身法步法之運用。則與外家拳有何區別。

以我個人練習的經驗,最好於練習架式以前,以若干分鐘練習靜坐。此種靜坐法並不如道家一般的守竅。只要屏寂思慮,務使萬緣都凈,做腹部呼吸,氣納下丹田。靜坐後,再從容練習。

在練習的時候,最要注意的是滿身鬆散,不可有一寸許著力之處。其轉動屈伸仰俯周旋之態,一如落雲行太空,毫無阻隔、毫無停滯。從起手以至結尾,不得有停頓處、有稜角處,也不得忽急忽緩,更不得和練外家拳一樣,想像某手系如何使用、攻擊敵人何部、應如何發出,方為得力。此類想像為練他種拳術時所不可少,唯練太極拳則萬不宜有此。若存此類想像,便是自己限制自己的進步,其結果必至所想像的完全錯誤。就想得一部份效力,如練他種拳術的人之或專善用肘,或專善用腿,亦不可得。其故在太極拳皆系圓圈組成。在一趟架式中,就原來不曾分出某手如何攻擊、如何招架,可以說全體沒有攻擊和招架方法,也可以說全體皆是攻擊和招架的方法。無論頭腦如何細密的人,欲從一趟的架式中分析出如何攻擊、如何招架,必是掛一漏萬,是不啻自己將攻擊招架方法的範圍縮小。

我嘗見有以太極拳教授徒眾為業的,因徒弟詢問架式中手法用處,他勉強解說,謂扇通背是用手招架敵人的手,左手向敵人胸膛打去;海底針是以右手食指戳敵人肛門,肛門又稱海底,所以謂之海底針。嗚呼!如此解釋太極拳用法,則太極拳的用法,豈不是極笨極無理嗎?此種人可說是根本不明了太極拳的原理。

或有問曰,誠如爾所說,太極拳既不要快,又不用力,平常練習時又不能想像如何攻擊招架,卻用什麼去和人比試?

我說,我們練習拳術的人,無論是練太極拳,或其它拳術,都應該知道這個快字意義。不是兩手伸縮迅速謂之快,也不是兩腳進退迅速謂之快。同具一樣的手腳,伸縮進退迅速的程度,除卻老邁龍鍾、及疲弱殘疾的人,大概都相差不遠。

須知快慢的分別,重在兩隻眼睛。但是同具一樣的兩隻眼睛,卻又有什麼分別呢?就在看機會能迅速與否。敵人沒露出有可乘的機會,手腳儘管打到了他身上,不僅不發生效力,每每轉予敵人以進手的機會。

兩人對打時,如何謂之機會呢?在敵人失卻重心的須臾之間,便是機會。

兩眼看到了機會,趁這機會進攻,便能將敵人打倒么?仍不一定。還得不失地位、不失方向,才能有效。

因敵人的重心雖失,然須審其偏差所在,從何地進攻、向何方衝擊,方能用力少而成功多。若方向地位未嘗審度停當,敵人原來已失之重心,有時轉因受攻擊而得回復。兩人相打之際,可以進攻之機會,彼此皆時時可以發生。只苦於以兩眼不能發見。有時發見稍遲,則機會已過。有時因攻擊之地位及方向錯誤,雖進攻不能發生效力,也是錯過了機會。練推手聽勁,就是重在尋機會,及練習何種機會、應從何地位何方向進攻。

兩眼能不失機會、進攻又不能失機會方向,便是武藝高超,全不在手腳如何迅速。分別工夫的深淺,武藝的高下,完全在此。

若不待機會、不明方向地位,只算是蠻打蠻揪。在練他種拳術的,每有自恃氣力剛強,練就二三手慣用手法,不顧人情如何,動手就一味橫衝直擊,屢能制勝,因而成名的。練太極拳的,卻根本上不能產出這種人材。

太極拳之所以練不用力,於練架式之外有數種推手方法,就是要練習的人,從拳術根本上做工夫,不可注意一部的動作,學外家拳打樁板推砂包等動作。

或問練太極拳時候,若以餘力兼練打樁板推砂包等動作,應該只有利益,沒有妨礙。

我說如何沒有妨礙?並且有絕大妨礙。因為太極拳以圓活為體,所以在練習架式的時候,務使全身鬆散,久久自能圓活無礙。有一寸許處著力,則必停滯。何況打樁板推砂包專用蠻力呢?練太極拳所得的是彈勁,打樁板推砂包所得的是直力。太極拳最忌直力,原富有直力者,練太極拳尚須漸次使直力化為彈勁,必完全變化之後,方能得太極之妙用。豈可以練太極的時候,兼練根本相反之直力?

或又問練太極拳的素來不注意樁步,練習架式時,又全不用力,因之下部力量加增甚緩,和人比試起來,每苦下部不穩,容易受敵人牽動。打樁板推砂包的結果不能增長直力,誠有妨礙於太極圓活之體。若只兼習站樁步,使下部增加穩實的程度,應該是有益無損。

究竟如何呢?我說萬不可有此畫蛇添足的舉動。須知下部穩實與否,全繫於練習架式時,是否能實在氣沉丹田。如練有相當的工夫,確實能於每一呼吸之中,都注意氣沉丹田,則下部決無不實之理。

還有一層道理,應當明了。和人比試的時候,其所以容易受人牽動,或被沖退,其病並不在下部不穩,實乃腰腿不活之故。腰腳能活,則站走隨意,沒有與敵人相頂撞的時候,又何至有牽動下部與被敵人撞退之事。

外家拳每有用剛勁衝擊敵人之手法,無不丟不頂之原則。所以初練拳時,須注重樁步。然腰腿亦貴能活。如腰腿全無工夫,休說是兩腳立在地上,全身堅立,穩不到如何程度,即釘兩木樁於地下,用繩將兩腳綁紮其上,也一般容易打倒。

嘗有武功純熟的人,兩腳或一腳立懸崖,壯士五、六人推挽不動,觀者莫不詫為樁步穩實。其實與立懸崖邊之腳,並無何等關係,完全由於腰腿靈活,能將著身之力引向空處。

太極拳論中所謂引動落空,術語謂之化勁者也。越遇著強硬地方,越可以顯出力的效用。譬如槍彈炮彈,越是打在堅硬之處,越能發揮他的侵激力。此理是極易明了的。

所以太極拳不以強硬為體,務必練成極柔極軟,以不丟不頂為原則,使敵人雖有大力,不能發揮。如練習站樁,以敵人推挽不動為目的,豈不是與不丟不頂的原則相反嗎?若練太極拳有站樁之必要,則古人必早於推手方法之外,傳有站樁方法。

常見有練太極拳之人,於推手的時候,在掤捋擠按四手之外,任意出手或多方阻礙,使不得按規定次序推揉。工夫生疏的,每致停滯不知應如何走法。其多方阻礙之動作,術語謂之拿,即拿住不放之意。此類推法,不能沒有,然僅可為練習的一部分工作,不能以此為基本練習。好處在使練習的人容易明白粘走變化的方法,又能使觸覺增加靈敏。無論何種技藝,皆是熟能生巧。一方面練拿,拿即是粘,一方面練走,自然由熟可以得巧。

然則何以僅一部份工作、不能作基本練習呢?因為能粘與不能粘、能走與不能走,全在功夫的深淺。若沒有相當的工夫,儘管知道粘走的方法,仍是粘不住走不了。基本練習,還是按著規矩推揉掤捋擠按四手,並得認真分析,不可茍且馬虎放過。

則三,手皆不停當矣。

推手也是一個太極的圓圈。在一個圓圈之中,分出掤捋擠按四手。掤擠為半圓,捋按為半圓。本系聯貫而成,故一手忽略,則全圓因之破壞。

在這四手聯貫成一大圓圈之中,於彼此皮膚接觸之處,每手又各成一小圓圈。每於小圓圈中,又分半圓為粘,半圓為走。兩手同時粘走,虛實須得分清。若不分清,即犯雙重。兩手虛實分清後,便得注意到一手虛中之實,實中之虛。不然,則一手之中亦犯雙重,其弊害與犯兩手雙重相等。

無論練架與推手,皆須注意尾閭及脊樑。所有動作胥發須於此。

脊樑須中正,不偏不倚。因動作必從尾閭發端,方足以身體運動四肢。不是以四肢牽動身體。尾閭有圓圈,則各部的圓圈能粘能走。如尾閭不起作用,各部的圓圈,也都失了粘走之效。

在練太極拳不久的人,驟聞此語,必生疑惑。但依此練習若干日,自有恍然之時。倘教授之人,不令學者於此等處注意,在天資聰穎、又能下苦工夫的,或者有自行領悟之一日,否則將終身不知其所以然。

故從來練習武術之人,貴能得名師。每有終年遊歷,意在求師訪友,即為此等處非經指點不可也。

原來練外家拳的人,半途練太極拳,儘管在練太極拳的期間中,絕對不再練外家拳,而外家拳進步,比未練太極拳以前,反加倍的迅速。原來不明白作用的手法,也明白作用了。原來苦於力陷肩背、不能變化成勁、條達於四肢的,也漸次變化、能條達了。練過若干日太極拳的人,改練外家拳,則深覺其動作之容易。因太極拳的動作,是全部的,非一部份的。所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外家拳雖不一定限於部分之動作,然其動作皆有一定之目標,及一定之作用。或用拳,或用掌,或用肩、肘、臂、膝,形式顯露,莫不可一望而知。故其用力簡單,練習時可以想像其如何致用,使練者容易發生興味,並容易覺得有顯著之進步。

太極拳一趟架式,始終一百餘手。其如何致用,有跡象可尋的甚少。縱可勉強附會,某手如何用法,但因其一氣連綿不斷,勁路集中之點,無可尋求。唯其如此,所以能收通身圓活之效。

不拘內外家拳術,總以能圓活為第一要義。即以圓活二字為拳術之要素,亦無不可。故練外家拳的改練太極拳,因陡增其圓活之程度,乃自覺其進步之倍速也。

外家拳每有兩手同時打出,或出手同時踢足者。此與勁路集中之原理相背。太極拳之架式,表面此類手法極多,實際先後主隨,有條不紊。不過練習的人應該特別注意,教授的尤應在此等之處,詳加解釋。某式兩手之中,以何手為主,以何手為隨。而一手之中,應何部份先虛,何部份後實。如何方能使勁路循環,成一完全無缺之圓。此等處略有疏忽,即犯雙重之病於不自覺。

拳術何以忌雙重,其原因就是妨礙勁路集中。人不患無勁,只患全身所有之勁,不能任意使之集中於某一點。費無數日力求其能集中,尚不易得,豈可忽於雙重之病,自於勁路上加一層阻礙?

外家拳於練習及使用時,多有似側身減少敵方攻擊目標,而增加其出手之長度者。本為極合於拳理,及力學之動作。唯太極拳不然。因其兩手成圓,互相救應,不能偏左或右之弊,經中所謂尾閭中正者是也。

或謂以胸當敵,豈不與敵以便利攻擊之機會?

我說人之一身,從頂至踵,何處非受人攻擊之地?只看人之藝術如何。

其所以練太極拳的要含胸拔背,就在根本上防止敵人攻擊胸部的一種姿勢。練太極拳全部的方法,只唯恐敵人不肯攻入其胸部。敵手一入胸部,則隨時隨地,皆為練太極的進攻之機會。

近有人為迎合淺見者的心理,任意將太極拳的架式,改為側身寬步,與外家拳同其姿勢。有時軒眉努目,幾乎握拳透爪,方自以為極兔起鶻落之致。殊不知於太極拳原理相去益遠,將來謬種流傳,必使太極拳盡失中正安舒之義,及內家溫和意味。

近人皆謂太極十三式為掤、擠、捋、按、采、挒、肘、靠八法,並左、右、前、後、中定五者。此是勉強附會,斷不可信。

掤、擠、按等不過八種手法,任誰專練太極拳的人,亦不能將此八種手法,一手一手的演出整個姿勢來給人看,僅能按著推手的姿勢略為分析。

認真說起來,只能有這八個名稱,乃略得其意的用法。至於要提出這八個式來教授徒弟,供人練習,以我所認識的太極拳名家,都沒有這套本錢。

僅可稱為八種手法,斷不能為八式。因為並無一定格式使人遵循。然退一步言,當各有其妙法。

至於前後左右中定五式,更含糊可笑。何種拳術,無前後左右中定?太極拳的前後左右中定又有何一定的方式?

古人對於一種技術命名,決不如此不按實際,必另有其十三式。或其法失傳,或其名更變。要非現在所流行之太極架式,可以名為十三式也。


推薦閱讀:

作家
《四庫全書子部小說家類-獨醒雜志》宋-曾敏行
古巴小說家卡彭鐵爾
三流小說家薩達姆的惡魔之舞
女性作家的身份陷阱:你丈夫如何看待你的作品?

TAG:經驗 | 小說 | 武俠 | 武俠小說 | 練習 | 太極拳 | 小說家 | 先生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