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臨摹小說

(米勒的《第一步》)

米勒的《第一步》描繪的是鄉村幼童在父母的關切下邁出人生第一步的情景,畫面的右方是母親俯身扶護幼女邁步,畫面的左方是父親下蹲張臂,迎接幼女前行。與此同名的梵高的《第一步》人物及背景與米勒完全相同,然而這幅臨摹之作日後成為了梵高的傳世之作。

( 梵高的《第一步》)

同名的臨摹作品還有《播種者》、《拾穗者》、《午休》……梵高生前從不諱言這些是臨摹品,但後人依然視其為傳世佳作。臨摹品雖然與原作構圖相同,但在色彩的運用,筆觸的運轉,氛圍的營造,情緒的表達等各個方面都有創造性的改變和突破,展示出了梵高強烈的個人風格。其在藝術功力和藝術創新上已經超越了前者。

說了這麼多書法和美術的臨摹,其實是為了說明文學寫作的臨摹。人類的各種藝術形式有許多相通和相同點,它們的學習和掌握方式亦然。

文學家們每每喜歡標榜「獨創」,似乎他們生下來就有了創新的能力。其實,世上的文學家們都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經歷過對前人文學的臨摹過程。有些文學家甚至在文學意義上的臨摹階段,即產生了偉大的文學作品。

文學臨摹的方法一:全方位的臨摹

梵高是開一代潮流的世界性的藝術大師,在中國文學界,能夠與其比肩的莫過於魯迅先生了。解析一下魯迅先生在文學意義上的臨摹,尚不至於貶損了先生。

魯迅是學醫的,轉做文學,始自小說翻譯。翻譯者必須領悟原作的主題和思想內涵,透徹地理解小說的人物,解析整篇小說的間架結構,直至細枝末梢的每一個句子、每一個用詞。在此基礎上,才能用另一種語言文字逐詞逐句地把原作再現出來。

這種方式的實質與繪畫的臨摹類同。

首先在被臨摹作品的副本上打格子,然後按照比例在另外的畫布上一筆一筆地繪描,梵高稱自己這樣的臨摹品為「譯本」,絕非偶然。

魯迅在留學日本期間,對日本作家菊池寬深為喜愛,所以翻譯了他的兩篇小說《復仇的話》和《三浦右衛門的最後》。做為日本文壇「新思潮」派小說家,

菊池寬堪稱借古喻今的好手,擅長把看似陳舊的歷史故事拿到現世重新編排。魯迅在翻譯了菊池寬的小說不久,就寫出了自己的《故事新編》,其中的名篇為《鑄劍》。

與《復仇的話》相類,《鑄劍》也是復仇的主題。

與《復仇的話》相類,《鑄劍》的主要人物也是一個為父親報仇的十幾歲的少年。

在《復仇的話》這篇小說里,主角鈴木八彌的父親早早被害,在母親的關愛下,他輕鬆自在地度過了童年。當「元服之儀」過後,母親鄭重地告訴他,你已經成年,應該承擔起人生的責任,向殺害父親的人復仇。於是,這個十六歲的男人就踏上了復仇之路。

在《鑄劍》這篇小說里,主角的母親也是在兒子眉間尺十六歲的時候,對眉間尺說,「一交子時,你就是十六歲了……你從此要改變你的優柔的性情,用這劍報仇去!」

在《復仇的話里》,作家菊池寬寫了復仇少年鈴木八彌的精神成長過程,他的遲疑躊躇,他的優柔寡斷,他時而清醒時而迷惘的心理狀態。當他面對殺父仇人時,呈現出了一種複雜的情緒。作家在作品中展現了主角鈴木八彌矛盾的性格。

在《鑄劍》里,作家魯迅也描寫了少年眉間尺走向復仇之路時的精神成長過程,並且刻畫了復仇少年複雜矛盾的內心世界。《鑄劍》開篇,即用殺鼠這一情節來表現少年眉間尺優柔寡斷的性格。老鼠掉到水缸里之後,他「伸手抽出一根蘆柴,將它直接按到水底去……卻忽然覺得它可憐了,就又用那蘆柴,伸到它的肚下去……老鼠抓著,便沿著那蘆干爬了上來……」被他救出的老鼠要逃,被他一腳踩死。「他又覺得可憐,彷彿覺得自己做了大惡似的。」

眉間尺在路邊欲行剌殺父之仇敵「國王」,卻被另一少年「乾癟臉」糾纏。眉間尺對「乾癟臉」無可奈何,無從脫身……幸遇同為復仇者的黑衣人出手,才得擺脫。

日本作家菊池寬創作小說《復仇的話》,意在借用所謂歷史故事,影射日本當時的社會問題,痛切地希望民眾能儘快地擺脫遲疑不決的心態,勇敢地向黑暗社會亮出復仇之劍。

魯迅將眉間尺復仇的歷史故事重做新編,也是要借《鑄劍》這篇小說激勵民眾克服猶豫和彷徨,在心智上儘快成熟起來,敢於向強大的統治者挑戰。用魯迅先生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不過想利用他的力量,來改良社會。」

除了《鑄劍》這篇小說之外,與魯迅先生翻譯(即文學意義上的臨摹)相關對應的日本小說還有:魯迅作《藤野先生》,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有《克萊喀先生》:魯迅作《野草》,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有《十夜夢》;魯迅作《風箏》,日本作家志賀直哉有《清兵衛與葫蘆》……魯迅是二十二歲到日本留學的,他對日本文學情有獨鍾,閱讀和翻譯了一批日本小說,以期對中國社會起到療救的作用。

魯迅又說過,「記得當時最愛看的作者,是俄國的果戈里和波蘭的顯克微支。」文壇廣為人知的是:果戈里有小說《狂人日記》,魯迅後來也寫了《狂人日記》。

先來看看兩篇小說的結構形式:果戈里用的是日記體,魯迅也用的是日記體。

再來看看兩篇小說的敘述人稱:果戈里用的是第一人稱「我」,魯迅也用的是第一人稱「我」。

兩篇小說想要表達的主題:果戈里通過一位生活在下層的小人物在精神上難以承受侮辱欺凌,以至於失常發瘋的故事,揭露和批判了舊沙俄時代黑暗的社會現實。魯迅先生這篇小說的主題是通過一個瘋子的眼睛和心理活動,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人吃人」的本質,抨擊了舊中國黑暗的社會現實。

果戈里《狂人日記》的結尾句是,「媽媽,救救孩子。」

魯迅《狂人日記》的結尾句是,「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如果留心一下魯迅先生的著作全集,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事實:魯迅先生的文學活動發端於對外國新文學的譯介。在數量上,他的翻譯文章要多於他自己寫作的小說(不包括數量眾多的雜文),他是一個高產的翻譯家。如果說翻譯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學臨摹的話,那麼魯迅先生正是由此途徑奠定了深厚的文學功底。

在中國新文學初創時期,魯迅的小說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而獨樹一幟。仔細探究之後就會發現,如果魯迅沒有做過大量的外國新文學的譯介,很難想像他能憑空創作出與傳統中國小說形式迥異,思想和內容都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新小說。

談到自己做小說,魯迅說,「大約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學上的知識。」魯迅提倡「拿來主義」,「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魯迅「盜外國的火種」,燃燒的卻是中華民族的火。魯迅筆下的「狂人「是中國血統中國基因的典型「狂人」;魯迅筆下這個「狂人」活動的社會環境是那個時代典型的中國環境,因此魯迅創作的小說《狂人日記》成為早期中國新文學的代表作之一,也就不足為奇了。

你有木有開過轎車上馬路牙子,在人行道上停車?

如今城市裡私家車太多,停車的地方太少,只好把泊車位劃在了人行道上。有一天晚上我開著轎車到影城去,電影快開演了,好幾輛車都等著爬馬路牙子。看車員把個移動三角墊拖來拖去,硬是忙不過來。

我等不及了,加加油門,就往馬路牙子上沖。牛逼,我上去了。

就在衝上去的同時,車底盤「咣咚」一聲悶響,就象發生了地震。不至於有什麼問題吧?反正車已經停好了,先看電影去。

坐在電影院里,滿耳朵都是汽車底盤的撞擊聲。「不明覺厲」!雖然不明白髮生了什麼事,但是覺得已經發生過的還是挺厲害的喲。

|

果然,看完電影出來,發現轎車下面淌著一大攤子機油。

轎車的油底殼和排氣管受損,4S店來人把它拖走了。

這就是沒有鋪墊,硬上硬來的結果。

好了,上次咱們拆的是小說的伏筆,這次咱們就拆一拆小說的鋪墊。

拆小說的原則F,要把小說的鋪墊拆出來。

對於小說寫作來說,鋪墊實在是太重要了。它是人物性格邏輯和故事情節發展的基石,它使人物的行動符合性格邏輯,故事情節得以向前推進,並且逐漸向上,最終達至小說的高潮。

沒有做好鋪墊的小說,會讓讀者感到人物的行動不合邏輯,故事發展及其結局生硬、勉強,甚至導致整部小說的失敗。

咱們來拆一拆梅里美的中篇小說《嘉爾曼》的鋪墊吧。

在小說《嘉爾曼》中,龍騎兵若瑟愛上了美麗的吉普賽女郎嘉爾曼,因無法完全佔有自由不羈的嘉爾曼而殺死了對方。

由愛走向兇殺,絕非一刀捅死對方那麼簡單,為了最終剌出那一刀,作家梅里美做了一層又一層的鋪墊。

第一層鋪墊,龍騎兵若瑟做煙廠警衛,女工嘉爾曼從若瑟面前經過,「她撩開著面紗,為的要露出她的肩膀和拴在襯衣上的一球皂角花。嘴角上另外又銜著一朵皂角花。」「她拿嘴角上的花用大拇指那麼一彈,恰好彈中我的鼻樑。」「我趁兄弟們不注意的當口把花撿了起來,當作寶貝一般放在上衣袋裡。」

嘉爾曼在車間里用刀劃傷羞辱她的女工,被捕。在押送她進監獄的路上,若瑟假裝被嘉爾曼推倒,放跑了她。若瑟因此入獄。嘉爾曼以表妹的名義,送進一個大麵包。裡邊藏著一把英國銼刀。

嘉爾曼要他越獄逃跑。

請注意,在這裡作家梅里美鋪墊了非常重要的一句話,「對於她那個種族的人,自由比什麼都寶貴,為了少坐一天牢,他們會把整個城市都放火燒了的。」

這個鋪墊,既是故事情節發展的奠基,也是人物性格的奠基。

第二層鋪墊,若瑟從監獄放出之後,降為普通小兵,在上校門外站崗。一群吉普賽人坐著車到上校的家裡去玩,其中有嘉爾曼。面對此景,若瑟妒火中燒,「我一念之間很想闖進院子,拔出腰刀,把那些調戲她的小白臉全部開腸破肚。」

嘉爾曼與若瑟約會,並以身相報。做完了活兒,這位吉普賽女郎就說:「我可是報答你了,照我們的規矩,我再也不欠你什麼。」還有一句更要命,「我有點兒愛你了,可是不會長久的,狗跟狼做伴兒,絕沒有多少太平日子。……我身上披著羊毛,可不是綿羊。」

請注意,作家梅里美對若瑟的性格鋪墊是,他僅僅只是看到嘉爾曼與別的男人嬉戲,就想動刀子劃開人家的肚皮了。

作家對嘉爾曼的性格鋪墊是,「愛,但不會長久。」「雖然披著可愛的羊皮,但絕非溫順的小羊。」

小說下面的情節,即是循著兩人性格邏輯的鋪墊向前推進的。

嘉爾曼帶著一隊走私的吉普賽人從若瑟的哨崗前經過,若瑟以再睡一次嘉爾曼為交換,放過走私者。

嘉爾曼約若瑟到陶洛丹家滾床,屆時卻把若瑟放了鴿子。若瑟反覆去陶洛丹家尋找嘉爾曼,終於有一天在那裡與龍騎兵排長相遇。

龍騎兵排長要若瑟「滾出去!」,若瑟卻「把刀尖戳進他的身子。」

這是若瑟為了嘉爾曼,而殺掉的第一個男人。

第三層鋪墊:由龍騎兵變成殺人犯的若瑟參加了吉普賽人的走私和搶劫隊伍。嘉爾曼利用美色將丈夫迦奇阿從獄中救出,

若瑟有意激惹迦奇阿,引對方拿刀與他拚鬥。若瑟把刀戳進對方的咽喉,他向同伴挑明,「我愛嘉爾曼,不願意他有第二個男人。

這是若瑟為了嘉爾曼,殺掉的第二個男人。

第四層鋪墊 :嘉爾曼為了「生意」勾搭上了一個富商,若瑟氣極。嘉爾曼說,「自從你做了我的羅姆(丈夫)之後,我就不象你做我的情人的時候那麼喜歡你了。……我要自由,愛怎麼就怎麼。」

若瑟在搶劫中受重傷,嘉爾曼照顧他很盡心。但是,當他傷好後,繼續做「生意」的時候,他才發現嘉爾曼與一個鬥牛士好上了。

鬥牛士被牛撞成重傷。若瑟向嘉爾曼攤牌,「跟我上美洲去,在那邊安分守己地過日子。」「把你的情人一個一個殺下去,我也厭了。要殺,也只殺你了。」

作家梅里美做了一層又一層鋪墊,情節也一次又一次推進。不知不覺,小說已經升到了峰巔,也就是所謂的「高潮」。

若瑟把最後一刀捅向嘉爾曼,已經是自然而然,勢所必至了。

在小說的結局、也是高潮中,若瑟獨自來到教堂里,請求神甫「替一個命在頃刻的人做個祈禱。」

神甫要他等,他就躺在草地上等待彌撒結束。心裡希望嘉爾曼已經騎著馬逃跑了。然而回到客店,他看到嘉爾曼一邊給自己算命,一邊在等著他回來。若瑟騎上了馬,嘉爾曼象往常一樣坐在若瑟的身後,兩人一起來到荒僻的山峽。

若瑟說,「讓我把你救出來罷,把我和你自己一起救出來吧。」

嘉爾曼的回答是,「你是我的羅姆,有權殺死你的羅米。可是嘉爾曼永遠是自由的。」

若瑟的刀捅向了嘉爾曼,然後失魂落魄地向兵站自首。

至此,一個視自由高於生命也高於愛情的吉普賽女郎的形象已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自由高於一切!小說的主題也展示得格外鮮明

推薦閱讀:

書法的臨摹
青少年書法雜誌 | 李剛田:楚篆的臨摹與創作
很多名人念念不忘的這幅字,趙之謙把它臨摹得更出彩!
臨摹 | 一爐香,寂寞的燃盡
《簪花仕女圖》臨摹技法(三)

TAG:小說 | 臨摹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