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國醫大師列傳——盧芳:中體西用創新葯,醫教合一育桃李

作者:本報記者 高繼明

盧芳在為患者診病。

初見國醫大師盧芳是在金秋9月的一個上午,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醫醫院的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診室中,擠滿了跟診的學生和就診的病人,剛剛上午9點30分,他已經接診了十餘個病人。

盧芳入行50餘年來,有過多種身份,大學教師、臨床醫生、病房主任、醫院院長、省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等,人生經歷不可謂不豐富。然而,不論是說起兒時坎坷經歷還是曾經的非凡成就,盧芳都是寥寥數語,唯有提到「診病」時,他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地講述起來。和中醫藥相伴七十餘載,中醫藥已經融進了這個「東北老漢」的骨血……

背歌訣 懵懂少年入杏林

1939年夏天,盧芳出生於黑龍江省一個普通農村家庭,他的祖父是村裡唯一的草根郎中。「在我剛有記憶的時候,我爺爺就教我背《藥性賦》《湯頭歌》《四百味》。那時候爺爺也不給我講解,他是一個鄉下郎中,會看些頭疼腦熱的病,沒有教學經驗,就是讓我背。因為年紀小,所以也不知道自己背的是什麼。只知道我要是背下來了,他就誇我;我要是因為貪玩背不下來,他就打我手板……」

盧芳的祖父是一個典型的「民間中醫」,通過書本學了些理論、跟師父見了些病例,便入了杏林。既為醫又為農,是個「有文化的粗人」,不懂唐詩宋詞、魏晉風骨,能教予孫兒的也只是些淺顯中草藥知識。在祖父「恩威並施」的教育之下,懵懂的盧芳就這樣接受了中醫藥啟蒙教育。雖然尚不能掌握書中的精髓,但中醫藥的種子還是在他的心中悄悄地紮下了根。

上世紀40年代,在接連經歷了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後,我國各行各業都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守在黑土地上的盧家人,日子過得十分清苦,為了攢錢供孩子讀書,盧芳的母親連續3年都未在冬日為自己置辦一條像樣的棉褲,將這一切看在眼裡的盧芳不敢懈怠。「不好好讀書,怎麼對得起父母的付出?」苦日子給了盧芳堅持的力量,自始至終他都以高度自律的姿態和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與工作中。

1956年,盧芳參加高考,他成績優異,有很多專業可以選擇。思來想去,盧芳還是決定繼承家學,投身中醫藥事業。回憶起當時的情形,盧芳用很接地氣的一句話做了解釋:「國家不可能沒有中醫,中醫不是鐵飯碗,但它是膠皮飯碗,好好乾,它是摔不碎的。」這份對中醫藥的自信激勵著他不斷前進。

勤思學 醫教合一著新說

1956年秋,盧芳順利考入黑龍江中醫學院(現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中醫醫療系,成為一名中醫學生。上世紀50年代,正值我國中醫藥類高校初建、中醫藥專業教育從零起步,師生們普遍面臨著無教材可用、無經驗可尋的尷尬境地。「我們的老師都是外市縣的知名中醫,他們講課內容偏難,不適合初學者聽。當時有好多同學因為跟不上就退學了,真是非常可惜。」

當時的盧芳也在學業上遇到了很多困難,為了能更好地跟上老師的教學進度,盧芳拿出了他幼時背湯頭歌訣的勁頭開始背書,《黃帝內經》《傷寒論》《本草綱目》……老師講到哪兒,他就背到哪兒,「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盧芳很快便入門了,成了班裡的優等生。

中醫是盧芳的興趣所在、也是他的精神寄託,在大學讀書時,他常常「偷時間」學習,「當時我想到一個辦法,就是睡前不上廁所,待半夜被尿意憋醒之後就著洗手間的燈光,起床把白天學的知識背一遍,記熟之後再去睡覺」。盧芳就以這種學習狀態,堅持到了畢業。

1961年,盧芳以優異的成績和良好的表現,從全班108名學生中脫穎而出,留校任教。盧芳十分感激當年的留校經歷,「在學校,工作條件好,學習機會多,有利於我在業務上的提高。」

過去,黑龍江中醫學院規定教師在擔任臨床教學期間可以不坐班,可以不參加臨床醫療。但是,盧芳認為「久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他主動走下講台深入臨床,「病人才是醫生的良師。作為中醫,沒有實踐、沒有創新是不能長久的。」

提起這一段「醫教合一」的工作經歷,盧芳有些興奮,「我當年就是個"人來瘋』,學生越多,我就越有動力講;病人病情越複雜,我就越有動力去研究。醫教相長,老師和醫生這兩個身份並不衝突,只要肯下功夫,就能收穫更多。」

為了能給學生講好課,也為了能讓病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盧芳很早便嘗試用中西醫結合的思路去分析疾病,那時的盧芳年僅20歲。

作為一名中醫醫療系的畢業生,西醫學並不是強項,但是為了能講得出彩,盧芳下了十足的功夫,「我當時手中只有一本西醫的實用內科學,如果第二天需要帶教,我就把書上相關的內容全部背下來。當時學生們的反響很好,病人也能通過我的講課了解自己的疾病,大家都很愛聽,我覺得很值得。」盧芳日復一日地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在不知不覺中他練就了紮實的西醫基本功。

上世紀70年代,正值我國中西醫結合事業發展的初期,國家政策形勢一片大好,但在學術界仍有一定爭議。盧芳則堅定地認為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相結合屬於優勢互補,他認為中醫治療經得起臨床考驗,但苦於無法定量,如藉助西醫之「術」,不但可以使病人更了解病情,同時也能更好地驗證療效。為此,盧芳特地將自己的臨床經驗彙集為《內科辨病與辨證》一書,於1979年出版發行,全書25萬字。雖然如今辨病與辨證已成為普遍應用的方法,但在那個時候,真正把中西醫相結合的理論應用於臨床,並以長篇論著出現的,盧芳是第一人。該書因其創新思想和學術價值深受海內外從業者歡迎,已經發行兩萬餘冊,讀者遍布世界各地,

創新葯 中體西用治頑疾

現在在哈爾濱及周邊地區提起盧芳,很多人仍會把他和三叉神經痛進行綁定。在上世紀60年代,盧芳運用大劑量川芎治療三叉神經痛療效顯著,乃是當地一絕。也正是因此,在他不到30歲時,盧芳就被當地患者譽為「黑龍江四小名醫」之一。該治法也在1981年獲得了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獎,這是黑龍江中醫界首次獲省政府頒發的獎項。

研究三叉神經痛的治療對盧芳來說是一段「奇緣」。當時,鄰居家一位患有嚴重三叉神經痛的大嬸,在多方醫治無效後,找到盧芳,但求「死馬當活馬醫」。盧芳雖擅長內科疾病,但對於三叉神經痛的治療卻毫無頭緒,為此盧芳翻閱大量醫著,終於在《名醫別錄》中發現「川芎無毒,主除腦中冷動,面上游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的記載,這與三叉神經痛的癥狀十分吻合。但縱觀患者之前所用方劑,雖都含川芎一味葯,但效用並不明顯。

盧芳認為《名醫別錄》中對藥材功效的記載當屬無誤,唯一可以進行解釋的,當屬藥物有效量不足,他決定提高藥量來嘗試治療。但臨床中並沒有相似的病例參照,為了保證用藥安全,盧芳查閱了大量有關川芎的現代藥理學研究報告及毒性分析,並未發現川芎有致肝腎損傷的風險,而其中含有的四甲基吡嗪有很好的擴血管、止疼痛作用,與《名醫別錄》的記載不謀而合。

反覆思量後,盧芳在處方中用了50克川芎作為主葯進行治療,患者服用4服藥後,奇蹟般收到了顯著的療效。自此,盧芳治療三叉神經痛逐漸出了名氣,在之後的30多年治療過程中,為了獲得更理想的療效,盧芳開始研製顱痛寧沖劑及注射液,在經歷了多次親身製藥、試藥後,終於出了成果。成品「顱痛寧」不但對三叉神經痛有奇效,對頭面部的神經痛,如偏頭痛、枕大神經痛、眶上神經痛、緊張性頭痛、月經期頭痛均有卓效。目前,顱痛寧顆粒已經獲得國葯准字並批准上市。

盧芳是一個閑不住的醫生,在「顱痛寧」的研究告一段落後,盧芳開始向其他專業領域進軍。1980年,盧芳因工作能力突出,受醫院委託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牽頭建立雜病病房,專攻「疑難雜症」。在工作中,盧芳十分善於將現代科學知識與傳統醫術相結合,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上世紀90年代,盧芳又相繼運用「脾胰同治」「葯搗病所」「鼻通於腦」等傳統中醫治療思路,完成對多種慢性疾病的研究及藥物開發。

由於解剖學中胰腺的功能與中醫理論中脾的功能相類似,盧芳通過取類比象分析,認為糖尿病的病變髒腑主要責之於脾,提出「糖尿病是由脾氣虛弱引起脾氣獃滯而致水谷運化失常所致」,同時首創「脾胰同治法」。該治法經臨床驗證療效卓著,尤其對胰島素抵抗及多種併發症者,起到了標本兼治、全面調治之效。他研製的雙解降糖精膠囊等系列藥物在糖尿病的治療方面療效可觀。

在治療前列腺疾病過程中,盧芳根據中醫學「葯搗病所」的理論,研發出既方便,又安全的前列閉爾通栓劑。栓劑由軟堅散結的中草藥製成,使用時放入肛門置於前列腺附近,使病灶直接吸收藥力確保療效,填補了中草藥栓劑在治療前列腺疾病領域的空白。

進入21世紀,盧芳開始潛心研究中風的治療方法。由於當時國內外所使用的治療缺血性中風藥物很難穿透血腦屏障起到應有療效,盧芳根據「鼻通於腦」的傳統中醫理論結合《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的「葯搗汁灌鼻中」治法,應用熄風滌痰、通絡開竅藥物,篩選水蛭、川芎、冰片、三七四味中藥研製成中風鼻溶栓,用於缺血性中風的各個階段,療效顯著。

不拘泥傳統的藥物用量,是盧芳治病的特色。「選方用藥,猶如用兵,不得已而為之。臨床用藥時要辨證辨病精準、視具體的病情而用。中醫藥的創新,不是把病人當試驗品,而是經過前期大量調查研究、確定安全後,方可實踐。」為了患者的服藥安全,在研究吞咽障礙疾病的治療時,盧芳曾親自試服生半夏,並詳細記錄下服藥感受。

守信念 甘為人梯育桃李

盧芳臨床是個不折不扣的「醫瘋子」,但他作為老師,卻十分地溫和。盧芳在黑龍江中醫學院工作,曾擔任內科主講老師25年,由於教學效果好,l979年被評為黑龍江省優秀教師。

從1991年起,盧芳因為優秀的帶教能力,成功入選第一、二、三、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次入選時盧芳52歲,是當年入選者中最年輕的,但是盧芳的教學經驗卻十分豐富。在學生眼中,盧芳沒有什麼架子,講話間帶著一點「東北式」的幽默,帶教時總是悉心地與學生探討病例,讓學生主動思考。

「用臟腑學說定位,再用八綱去定性,結合氣血與痰飲……」每接診一個病人,盧芳都會仔細診察患者的病情,並將對疾病的辨證分析和診治要點詳細講解給學生聽。「我年紀大了,希望能把我的經驗傳承下去。只要病人還需要我、信任我,我就一直看病。我要謝謝學生們來跟診,因為有他們,我才更有動力去進步。我希望他們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樣中醫才能長盛不衰。」

盧芳就是以這樣「甘為人梯」的精神,培養著中醫後繼者。帶教20餘年來,盧芳培養了10餘名學術繼承人,其中有多位省級名中醫、當地中醫臨床的領軍人物。2007年,盧芳與第三批高徒分別被評為全國首屆中醫藥傳承優秀教師獎及全國首屆中醫藥傳承高徒獎。

除此之外,盧芳還曾先後任哈爾濱中醫醫院院長、黑龍江省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等職務,儘管崗位不同,但盧芳始終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盡心儘力。

在哈爾濱中醫醫院工作期間,盧芳提出「三特一化」的辦院方針,要求「醫院有中醫特色、科室有專科特長、醫生有專病特點、結合現代化診斷手段」,成功帶領哈爾濱市中醫醫院走出西化怪圈,將哈爾濱市中醫醫院建設為一所中醫特色十足的醫院。

盧芳認為中醫特色就是要「說中醫話、看中醫書、用中醫藥」,臨床醫生要有中醫專業特長、要擅長發揮中醫宏觀診病的獨特優勢,也要善於利用西醫的量化指標來判定療效,而不應該以西醫的治療方法取代中醫,也不應當單純以西醫的檢查指標作為中醫的辨證依據,只有將中西醫各自之優勢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揚中醫。

在黑龍江中醫藥管理局任職期間,由於當時實行醫療機構等級評審標準主要面向於綜合醫院,中醫院在硬體設施上很難達標。因此盧芳頂住壓力、主張依據地區及學科特色適當放寬對中醫醫療機構的評審標準,讓有技術、有追求的中醫院能夠破格提升,以提高中醫從業者的積極性。

被評為國醫大師之後,盧芳的生活並沒有什麼改變,他依舊忙著出診、帶教、做科研。入行50多年來,他從來沒離開過臨床。他說「為官是有任期的,行醫是一輩子的。組織需要我做什麼工作我就去做,但是醫生是我最不能捨棄的職業。」


新媒體編輯:趙 丹

推薦閱讀:

鎣石在新造車運動中做了什麼?——高衛民在同濟汽車創新論壇發言
黨的制度創新有廣闊的理解空間
馬斯克如何做到閱讀量是你的60倍?
鵪鶉蛋的創新吃法【涼拌鵪鶉蛋】
沒有動手就不能創新

TAG:創新 | 大師 | 中體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