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產品需求的要點及技巧(要點篇)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文章將圍繞公司外接項目的產品從0-1的第一階段(溝通需求),並結合自身實際經歷,淺談一下所總結的方法技巧,希望對大家,尤其是踏入產品的新人及做承接項目的產品經理有一定的幫助。

本人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創業型公司,由於商業閉環沒有打通,在公司發展過程中,就會需要對外接洽一些項目,承接作為公司業務之一進行對應開展。也因為如此,所以才有幸擔任了多個項目的產品經理一職,經歷了多個產品從0-1的全過程。

由於在小廠(小公司)工作,所以人員方面都是能者多勞,並且項目開展比較粗暴,基本上精簡下來就是一句話:怎麼最快,就怎麼來,期間能省掉的都省掉。所以,我身為產品經理一職,為了產品的快速準確落地以及項目的順利開展,溝通需求的時間和成本都需要極度控制。

當然,也正因為如此,讓我經歷了許多產品經理沒有經歷過的各種情況,也為我後來的產品之路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溝通

我們可以先來了解一下溝通是什麼?它的目的又是什麼?

  1. 溝通是說明事物,把一件事情或一個東西,把它說得很清楚,這就是我們所要達到的目的。
  2. 溝通是表達情感,有時候不說任何關於其他的事情,單純為了表達心中的真實情感。

其實還有更多關於溝通的解釋,但是我單獨說這兩條就夠了,這也就是我們在跟客戶溝通需求的過程中,需要牢牢把握的兩個溝通的核心點。

我們與客戶溝通產品需求,目的就是為了將需求說清楚、明白,讓客戶知道你的理解是否跟他想表述的一致,理解到對方最真實的情感表達,即深層次的需求,從而達到溝通產品需求的目的。

溝通需求,我們需要注意什麼?

由於公司規模不大,設立的產品經理一職,也就相對應的只有我一人,所以外接項目無論大小都會通過我這邊來進行客戶的溝通。也因為如此,讓我收穫頗多,也自我總結了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技巧。

下面我將一一表述:

1. 項目背景

此處敲黑板!!!

每一個項目的開展,都會有對應的項目背景,項目背景包括很多,比如:該項目是怎麼產生的?項目的意義在哪?項目的目的是什麼?項目的組成部分有哪些等等。

因為項目背景包含很多,每一家的項目背景傾向也不一樣,獲取到的信息也就不盡相同,也正因為如此,導致項目背景恰恰是大家最容易忽略,且不關注的地方……

我剛來公司下半年,公司就承接了一個上市企業的光伏監控項目,當這個前後端(app端、pc後台)都涉及,且還包含硬體方面的項目砸在我一個產品新人手上時,我一臉懵逼,手拿著一份對方給我們的「產品文檔」,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在得知第二天將要去和客戶面談需求的時候,我更加不知所措。現在回想,當時自己的不知所措是為什麼?估計是在於自己的害怕,因為不了解項目背景內容所帶來的恐懼……

當時看著那份「產品文檔」,其中的逆變器、採集器、輻照、裝機量、pv1、pv2……讓我一頭霧水。

內心OS就是:what?這些都是啥??什麼鬼!!!

我相信這種情況不僅僅是我,應該是大部分產品經理或是新人接觸到一個全新,或者說領域跨度比較大的項目內容時的第一反應。

這個時候,讓自己最快了解項目的辦法就是仔細研究項目背景了。要記住:就算對方給的項目背景不是你想要的,或者提煉不出什麼重要信息,你自己也要做一個項目背景調研。

例如:這個光伏項目,給到的信息不是太明白,那我們就去看同類的類似項目的介紹,了解項目的組成部分,開展情況,以及達到的效果目的。這樣對於產品經理來說,也就能夠更快的融入客戶所處環境,從客戶的方面思考並解決這些問題。

如這套系統,知道了它是基於硬體設備(光伏板、逆變器及採集器等)的配合使用,進行發電量、發電功率等數據的收集處理,及對這些硬體設備的工作情況進行管理,達到一個監控管理的作用,方便於多角色管理的一整套系統。

當我們在了解到這些信息之後,就對整個項目有了一個大概的輪廓,對於面談來說,我們就能夠快速帶入。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到更多對產品來說重要的信息,就不會因為在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還要讓客戶在解釋一遍客戶認為「大家都懂的」內容,不利於我們的面談效率。

假如:有產品經理工作內容包含類似這種,外接項目的前期需求對接溝通的話,最好是做一個小小的背景調研,讓自己儘可能的和對方做到信息對等。這樣在後續溝通對接當中,就會省掉很多不必要的溝通障礙,也能置身於對方來思考問題。

2. 溝通內容

為了第二天的面談,我歸納著「產品文檔」中描述的重點,各種假設我們雙方之間的溝通場景,想著面談時能夠得到比文檔更加詳細的信息。

然而,現實卻是不一樣的場景……

雙方碰面先寒暄一會,做各種準備工作,等待相應參與會議人員的姍姍到來。再然後,商務進行一些溝通工作,相談甚歡,又花去了一些時間。最後到我們項目產品溝通的時候,時間其實相對於計劃時間,已經所剩無幾了。

這個時候,對於一個產品經理來說,所需要面對的實際情況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溝通獲取到對產品來說,最重要的信息。

1)涉及對象

首先,我們一定要溝通清楚,項目業務會涉及到哪些人?這些角色的參與,會牽涉到業務進行的哪部分?哪些角色是參與了我們業務的開展,但是卻在客戶溝通中,告知我們並不會使用到我們的最終產品?

了解項目業務涉及到的人,意味著知道了將要做的這個項目,這個產品是在這些人的使用或參與下進行的,對後續的業務流程這塊,理解起來就會更加形象。

了解這些角色的參與內容,牽涉到了業務開展的哪部份,就會對角色許可權這塊有清晰的了解,在後續產品文檔輸出及與開發溝通中,就不會出現許可權不明確的情況。

至於參與了項目的角色,但是在客戶口述中,這套系統卻不是給他們用的這種情況,這個時候就需要產品經理多多留心記錄。因為這些角色及他們所涉及到的內容,說不定就是我們產品設計中的灰色地帶。沒有從一開始就把控好,後續就會演變成產品設計上的坑,繼而影響到了整個開發。

從理論上來說,只要涉及到了項目開展進行的角色,都是系統的使用者。我們做的產品,根本上就是給他們解決問題的,那就不應該出現參與業務流程,卻不使用的情況。

2)業務流程

業務流程,不用說也知道,這個肯定是我們在溝通過程中的重中之重,畢竟我們要是連業務流程都不清楚的話,產品設計是無法進行的,整個系統也就無法構建起來。

但是我們在溝通過程中,同樣也要注意到一些情況。

情況1:流程的不確定性

這種情況,在許多外接項目中經常遇見,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不盡相同。有的是因為公司較大、部門繁多、牽扯太多,需要層層確認之後,才能定下來。這就導致了:我們在一開始溝通的時候,就會碰到不確定的情況。

還有就是對方沒有相對應的項目領頭人,或是與我們對接需求的相關人員,並不能承擔起確定的責任,這也就會產生後續流程不確定的情況。

這個時候,需要的就是產品經理的小本本,儘可能的把不確定的地方標記下來,一定要保證在有限的情況下,儘可能做到大家都無異議,並確定下來。這不僅僅是產品經理的責任,也是對客戶和開發團隊的尊重。

情況2:流程的真實性,實際性

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規模較小的公司,對自己的項目盲目樂觀,對自身實力的高估,以及一些公司層面上的其他原因,讓產品經理得到的業務流程並不真實,對產品設計和後續開發,產生不可估量的後果。

我在去年的時候,就做過這樣一個項目,具體什麼不方便說。但是可以說一下項目內容,是一套在線拍賣系統,系統包含拍賣行端的後台管理、拍賣行端的app及用戶端app等,內容大致為拍賣行在後台管理上傳相應的拍品。然後用戶可以通過app來查看拍賣行的拍品,拍賣行線下正式拍賣後,通過拍賣行端app來進行線上線下的同步拍賣這樣的一個業務流程。

直到現在,我仍然記得,這個項目的老總,親自來到我們公司談需求時說的話。

「放心,你們提的這些問題,我們都能解決。「「我們的理想情況是……「「功能不要太複雜,但是體驗一定要好……「

只怪當年太年輕,相信了對方說的,果然項目後面,崎嶇不平,搞得大家都在忙著各種填坑,項目周期也對應比原先拖長了許多。

在項目溝通過程中,我們就提出了這個問題「支付怎麼解決」(項目是針對法國拍賣行的,支付這塊涉及到國家政策的限制),這個項目的老總就讓我們放心,說他在和法國的類似支付寶一樣的支付公司,正在進行洽談合作事宜,只需要開發人員對接介面就行。

聽起來是不是感覺問題一下就變簡單了,但是,往往事實卻很打臉。當我們項目開發差不多的時候,問題就接二連三的出現了,說好的對接呢?說好的和法國支付公司談合作呢?

最後什麼都沒有,沒辦法,項目還是要繼續,我就跟項目的老總商量了一下,重新設計和構思了一個支付流程,相比較原有的設計,多出了更多的操作流程,而且其中還嚴重影響到了客戶的體驗。後期還會增加了對方工作人員的操作難度,自然而然,也就影響到了我們的開發進度及工作量。

所謂的理想情況又是什麼呢?

就是認為的以自身來說,不會出現其他問題的情況,就是理想情況。但是,往往有理想,就有現實。

說好的用戶可以通過app端購買,就可以像類似電商平台一樣,獲取到物流公司的介面,讓用戶不用繁瑣操作,就能有很好的體驗呢?為什麼要讓用戶申請物流?為什麼要讓服務人員,確認物流信息?為什麼用戶不能看見物流信息?說好的理想情況就是這樣么?

這就是所謂的理想情況對應的現實情況!

這又是一個因為被隱瞞而踩到的坑,後來沒辦法,在開發都已經差不多的情況下,又重新設計了一個對應的流程,在增加了各方的負擔,犧牲了體驗的情況下,最後保證了業務的正常開展。

這些因為對方沒有正確告知或故意隱瞞我們,導致業務流程不清晰或不正確的情況,是一直存在的。假如不想被套路或者被開發同事鄙視的話,真的需要提高自己的「火眼金睛」,增強自己的鑒別能力,並做好相應的文檔需求說明,讓對方確認。這樣即使是開發過程中,有需要變動的地方,也好有所依據。

現在回想,真的很感謝當時開發同事的不殺之恩。

3)想要達到的效果(目的)

溝通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明確對方的最終訴求是什麼?希望達到的願景是什麼?或者說希望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我們的客戶,其實並不太會直接說自己想要的目的是什麼?大都說的是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想要達到怎樣一個效果,這個時候的產品經理,一定要把握好,這不一定是他的最終訴求,但是肯定是對方能夠表達的最直接的痛點,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順藤摸瓜,了解對方訴求。

往往對方在給你訴說需要解決的問題時,通常都會順帶給你一個建議。記住:這個建議可以當作參考,但是不一定要當作最終的解決方法,因為這樣做,並不是不行,但是大家捫心自問,我們這樣做的話,還是產品經理嗎,還需要產品經理嗎?

「我需要一輛更快的馬車……「

最終需求是什麼?這時候產品經理需要抓住的不是「馬車」這個關鍵詞,而是「更快」這個關鍵詞,他應該理解用戶的需求其實是在需要一個更快的交通工具上,所以汽車就被發明出來了。

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謹記。

這幾點,基本上就是我產品路上經歷過之後,總結的一些溝通方面的要點, 特別是作為項目型產品經理在溝通過程中,更加需要關注的地方,希望給大家一些啟發。

本文由 @JIN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推薦閱讀:

乾隆如何防止經理人投機取巧
職業經理人個人魅力的建立
三次轉型:職業經理人的角色能力路線圖
高價值生產經理WCMP最佳實踐
奇思妙想三十六計幫你繞過前台找到總經理

TAG:產品 | 產品經理 | 溝通 | 需求 | 技巧 | 產品需求 | 經理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 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