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術對亞健康狀態下肩背痛的調節
07-10
【標籤:砭術砭石】 肩背痛是臨床中常見的癥狀,凡是出現從後脖頸到肩胛(包括肩關節)的上背部任何部位的疼痛、酸重、僵硬等不適的感覺,都可以稱作肩背痛。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以肩背痛為主要癥狀來就診的人日漸增多,究其原因多以軟組織的慢性損傷和心理應激因素而引起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居多。主要表現為肩背部疼痛劇烈或隱痛,綿綿不休,休息後不能明顯緩解,患者在較長的時間內,處於一種心理上或生理上不愉快的狀態,進而影響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西醫認為頸椎病和肩關節周圍炎最容易導致肩背痛。頸椎病多由於頸項部日常活動頻繁,發生勞損,包括頸椎骨質增生、頸項韌帶鈣化、頸椎間盤退行性變致頸椎間隙狹窄及椎間關節囊、黃韌帶增厚等病理改變。當這類勞損性改變影響到頸部神經根、脊髓或主要血管時,則出現肩背疼痛、麻木、眩暈、癱瘓等一系列癥狀。肩關節周圍炎臨床以肩痛、肩關節活動障礙等為主要特徵,其病理表現主要是肩關節的關節囊與關節周圍軟組織發生的一種範圍較廣的慢性無菌性炎症反應,引起軟組織廣泛粘連,限制肩關節的活動所致。當然還有一些疾病也同樣能出現肩背痛的癥狀,如岡上肌肌腱炎、項背肌筋膜炎、風濕性多肌痛等。此外肩背痛還常常為肺癌的早期肺外癥狀之一,並且還與肝、膽、胰、心臟等疾患有關,如膽道疾病時可引起右肩胛痛,急性胰腺炎時可引起左腰背痛,並向左肩放射。 在日常生活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患頸椎病、肩周炎等,但是肩背痛的出現卻影響到了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在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的當今社會,人們對健康的定義已不等於非疾病,那麼這些人也自然不能算作是健康了,他們處在健康與患病的中間狀態,世界衛生組織稱其為「第三狀態」,國內常常稱之為亞健康狀態,於是我們也可以稱這類肩背痛為亞健康型肩背痛。 亞健康型肩背痛常常發生在教師、打字員、編輯、計算機編程人員、學生、飛行員、坦克兵等,他們長期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之下,而且又經常固定一種姿勢長時間的工作,一方面,項背部的肌肉由於長時間固定某種姿勢,因此每當重複同樣姿勢的時候,它們很容易進入上次的疲勞狀態;另一方面,長期從事一種工作很容易令人產生厭倦感,帶著抗拒的心態去完成這項工作,就更容易讓人記憶起上次的疲勞。因此,久而久之,當人們重複那個姿勢時,項背部便會出現疼痛、僵硬等感覺,如果堅持繼續工作的話,肩背部的不適感便會不斷加重,而且還會出現全身的疲乏不適感,如頭暈、噁心、視力模糊等。亞健康型肩背痛的形成大致可分為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與工作姿勢有關,二是與精神因素有關。 對於亞健康型肩背痛,中醫認為主要是因為肢體過度疲勞,加之感受風、寒、濕等外來邪氣,導致經絡循行受阻,經氣流行不暢,氣滯進而血瘀,不通則痛;另一方面,持久不良的精神狀態如長久抑鬱、焦慮等必然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也會出現肩背部的疼痛。故對該型肩背痛的調理,應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引邪外出為主,調暢情志、愉悅精神為輔。經過臨床驗證,我們發現砭術對於調節亞健康型的肩背痛有著較好的療效。 以泗濱浮石為材料所實施的砭術方法,具有不須口服、不刺破皮膚、不需要介質的特點,並沿用傳統中醫理論辨證施治。實施砭術時,需隔一層棉織物作用於體表經絡部位,手法上則主要是依據經絡在體表的循行,遵循先輕後重、先上後下、先內後外、先緩後急四大原則,施以壓、揉、刮、拍、叩等手法操作,以達到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目的。此外,就這種砭石本身來說,它的獨特材質也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經過中國科學院、核工業部、國家地震局、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等權威實驗室的嚴格檢測,發現砭石具有一種奇異的能量場,作用在人體可產生紅外效應(局部升溫2℃左右),摩、擦此石可發出2萬至200萬赫茲的超聲波脈衝,作用於人體可循經而走。因此,使用砭石製成的刮痧板在肩背部沿經絡循行進行常規的刮痧調理手法,不僅可以取得一般的療效,而且由於它的紅外效應和超聲波刺激,使其不僅療效產生快,而且療效也較持久。砭石療法主要是通過溫經通脈的作用推動氣血循經運行,調和營衛,改善局部與整體之間的失調和氣血、陰陽的平衡,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這一方式較為緩和,作為外治法,砭石療法不損耗人體正氣,疼痛感很小或沒有,在短時間內能較好地緩解臨床癥狀。 [進入「養生保健」欄目,了解更多砭石養生知識]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一個女人最好的狀態」
※田園是一種狀態
※行拳時要關注式與式之間的狀態——童旭東
※不拍片 不號脈 看看鞋底就知道你的健康狀態
※《太極拳論》說「虛領頂勁 氣沉丹田」是怎樣一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