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
|
青田地處浙江中南部,位於溫州的西部、麗水的東南部,東接永嘉、甌海,南瀕瑞安、文成,西連景寧、麗水,北靠縉雲縣,麗水的東南部,全縣總面積2493平方千米。政府所在地鶴城鎮距浙南中心城市溫州僅約50千米,離浙中南新興城市麗水70千米,到杭州350千米,是溫州的後花園,也是麗水對外開放的窗口。330國道、金溫鐵路、在建金溫高速和甌江航道貫穿全境,到溫州機場僅需1小時,交通便利,有海陸空立體優勢。境內括蒼、洞宮、雁盪等山巒起伏,「華東灕江」之稱的甌江流淌全境,可謂群山倚天,湍流踞險,山水相映,風光錦繡。境域林木茂密,空氣清新,水質優良,生態環境優越,屬國家級生態示範區麗水市的一部分。
目錄
· ? 行政區劃
· ? 歷史
· ? 氣候
· ? 名人
· ? 名優特產
·? 行政區劃
·? 歷史
·? 氣候
·? 名人
·? 名優特產
·? 美食
·? 旅遊
[顯示全部]
青田縣-行政區劃
全縣有31個鄉鎮,其中21個鄉、10個鎮。分別為鶴城鎮、溫溪鎮、東源鎮、高湖鎮、船寮鎮、海口鎮、臘口鎮、北山鎮、山口鎮、仁庄鎮、萬山鄉、黃洋鄉、季宅鄉、高市鄉、海溪鄉、章村鄉、禎旺鄉、禎埠鄉、舒橋鄉、巨浦鄉、嶺根鄉、萬阜鄉、方山鄉、湯洋鄉、貴嶴鄉、小舟山鄉、吳坑鄉、仁宮鄉、章旦鄉、阜山鄉、石溪鄉。436個行政村,27個居民委員會,4763個村民小組。
青田縣-歷史
青田縣建於唐各宗景雲二年(711)。「青田」之名,始見於南朝宋鄭緝之《永嘉郡記》青縣有草,葉似竹,可染碧。名為竹青,此地所豐,故名青田。
|
(清孫讓校集註明:南朝宋時青田未有至於縣名的自來,歷代史書中有如下記載。《北宋太平寰宇記》:「青田縣本松陽、括蒼二邑之地,景雲中析置,因青(田)山以為名。」 清康熙《青田縣誌》:「青田山,縣北一里。舊志:山下有四,產青芝,故名。」《清史稿·地理志》「青田,府東南百五十里,北青田山,縣以此名。」清光緒《處州府志》「青田山,縣北一里,葉法善棲此學道,田產青芝,故名。」 據此,因山下田產責芝而得名「青田山」,縣治設在青田山下而命名「青田縣」,別名「芝田」。春秋戰國時期,今青田境域屬甌越地。秦統一六國後,征服歐陽和閩越,置閩中郡,今青田境城在其中。西漢惠帝三年(前192)五月,甌越首領騶搖因助漢滅秦有功,封為東海王,都東甌地,世稱東甌王,轄地包括今溫、台、處(麗)地區。始元二年(85),以東甌地回浦鄉建立回浦縣。今青田境城在回浦縣境內,屬會稽郡。東漢初期,改回浦縣為章安縣。建安八年(203),分章安縣南鄉建立松陽縣,今青田境域是松陽縣的一部分,仍屬會稽郡。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分會稽郡東部章安、臨海、始平、永寧、松陽、羅陽等六縣另設臨海郡,今青田境城隨屬臨海郡。東晉大寧元年(323),分臨海郡溫橋嶺南的永寧、安固、松陽、橫陽四縣置永嘉郡,包括今溫、處(麗)地區,今青田境域隨屬永嘉郡。 南朝時,今青田境域隸屬不變。隋開皇九年(589)廢郡,改永嘉郡為處州,分松陽縣東鄉建立括蒼縣,今青田境城為括蒼縣的一部分。開皇十二年,處州改稱括州。大業三年(607),改括州為永嘉郡。唐武德四年(621),復改永嘉郡為括州。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刺史孔綜奏請分括蒼縣建立青田縣,隸屬括州。天寶元年(742),改括州為縉雲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括州。大曆十四年(779),又改括州為處州,青田縣隸屬處州。五代、宋,青田縣隸屬不變。元時,青田縣屬江浙行中書省處州路。明時,青田縣屬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處州府。清康熙六年( 1667),浙江省設杭嘉湖、寧紹台、金溜嚴、溫處四道。青田縣屬溫處道處州府。宣統三年(1911)十一月,浙江成立軍政府,青田縣屬處州軍政分府。民國初期,廢清代道、府、廳、州制。民國3年(1914),浙江省設錢塘、會稽、金華、甌海四道,青田縣屬甌海道。16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制。21年6月,實行縣政督察制,青田縣先後屬第十一區、第二特區、第九區、第七區、第六區行政督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均駐麗水)。37年5月,青田縣劃歸第五行政督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溫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青田縣隸屬溫州專區。1963年5月,改屬麗水專區(1968年11月改麗水地區),迄今未變。青田建縣以來,縣境經歷三次變遷。明景泰三年間(1452),巡撫孫原貞以青田地廣為由,奏請分本縣鳴鶴鄉和柔遠鄉的仙上里、仙下里等地建立是寧縣。青田縣由己個部減為18個都。「其廣輪之數,不下二百里」(清光緒《青田縣誌》。民國37年(1948)7月1日、南田區的南田、西境.三陽、黃壇、嶴里5鄉和萬源鄉一一部分劃給新建立的文成縣。」同年8月1日,永嘉縣的溫溪、貴嶴、黃坦、霞師4個鄉和林福、界坑2鄉的一部分劃歸青田縣。當時青田縣的面積為2779平方公里。1961年10月,西嶴、上橫2個公社劃給永嘉縣。
青田縣-氣候
青田屬中亞摯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因地形複雜,海拔高度懸殊,氣候存在著垂直帶。據縣氣象站1971-1987年觀察統計,縣城平均氣溫18.3度,是全省年平均最高的地區之一。縣內100米以下的河谷低丘地區,年平均氣溫18度;200-300米的丘陵地區,年平均氣溫17度左右;400-600米的丘陵低山區年平均氣溫15-16度;800米以上的山區,年平均氣溫14度以下。海拔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氣溫降低0.59度。青田縣年平均無霜期為279天,平均初霜期為11月30日,終霜日期為2月23日。
青田縣-名人
|
陳誠陳誠(1898.1.4—1965.3.5),字辭修,乳名德馨,別號石叟,國民黨一級陸軍上將(1947.2),軍事統帥。
陳誠系浙江省青田縣高市鄉外村人,於1898年1月4日出生在一個世代農家。祖父陳錦雲、曾祖父陳貴芬、高曾祖父陳生善,均以耕種為業。父親陳希文,晚清秀才,家有薄田,但不甚富有。「戊戌維新」後,改習新學,畢業於杭州初級師範學校,任教於青田縣初級小學,後升任校長。叔父陳一鵬,系前清貢生。母親洪氏,性甚節儉,勤於家務,生有三男一女,陳誠居長,次子正修,幼子勉修,女佚名。她八十五歲那年,壽終於台北。
幼年時的陳誠,體弱多病,直到八歲才從堂伯父課讀。翌年,進了青田縣高市小學。課餘常和村裡一班少年朋友上山砍柴,趕牛吃草,下地勞動,到江邊游泳,體質漸強。他性格倔強,非常調皮,跟人鬥毆,從來都不服輸。經常背後插著四面令旗,三個跟斗便到台前,村裡人說他象個戲台上的武生。因調皮出格,常被父親痛罵,但卻天資聰明,讀書成績優良。距高市三華里許,有一名勝古迹石門洞,高峰插雲,飛瀑奔瀉,風物綺麗。山上有座「劉文成公祠」,據傳是明朝開國元勛劉基(劉伯溫)讀書的地方。陳誠經常去那裡遊玩,每聽到老人講述劉伯溫輔佐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建立大明朝野史逸事時,即為之神往。他則取了個「石叟」的別名,矢志以劉伯溫自勉。
|
章乃器章乃器(1897—1977)浙江青田人。原名章埏,後改名乃器,字子偉。救國會「七君子」之一,中國近代史上一位特立獨行的愛國民主先驅。
30年代章乃器任浙江實業銀行副經理時,創立國內首家中國人辦的信用調查機構——中國徵信所。他主張實現國家幣制的統一,創議以「信用擴張」代替通貨膨脹,加快資本流通,建立現代化的資金市場和證券市場。1935年與宋慶齡、沈鈞儒等組織救國會,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並因此被捕入獄,成為著名的救國會「七君子」之一。但因反對損害中華民族權益的《日蘇中立條約》,於1939年退出救國會。
40年代章乃器創辦中國工業經濟研究所,主張建立「立體工業經濟體系」, 避免平面發展和重複建設,合理利用外資,倡議財產實名制和西部開發。1945年與黃炎培、胡厥文等發起民主建國會,主張民主和平,反對一黨專政和內戰。1948年底應毛澤東之邀,捨棄香港的企業秘密北上,參與籌備新政協。
1949年以後,章乃器歷任政務院政務委員、全國政協常委等職,1952年出任國家首任糧食部長。作為一位傑出的理財家,他參與制定糧食統購統銷的重大政策,首創糧票制度,基本解決了六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他提出糧食的科學加工、儲運等管理目標,確立了經濟核算制。半個世紀來的中國糧政史上,只有50年代有利潤贏餘。
1957年,章乃器通過獨立思考,對國家的民主和法制建設、新時期的階級關係及個人崇拜等問題提出意見,遭到批判和罷職,但他堅持自己的政治見解,拒絕在「右派」結論上簽字,最終於1963年被開除出民主建國會和全國政協。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章乃器受到殘酷迫害,晚年在逆境中仍時時以國家民族為念。1977年5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1980年「右派」錯案平反。遺著有:《章乃器論文選》、《中國貨幣金融問題》、《激流集》、《出獄前後》、《論中國經濟的改造》、《章乃器文集》等。
湯思退湯思退(1117—1164)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字進之,號湘水,龍泉人氏。據《湯氏宗譜》記載,湯氏二世祖永高於北宋初自青田徙居劍川石笏,即今龍泉市八都鎮瀑雲安田村。北宋末其曾祖父湯高由此徙龍泉縣龍門鄉湯侯門村,民國年間,該鄉被劃歸雲和縣,現已變為庫區,沉沒仙宮湖中。所以湯氏稱自己系處州龍泉人。宋紹興十五年(1145)考取進士,任龍泉鄰縣——建州政和縣令,後又考取博學宏詞科第一名,任秘書省正字。紹興25年(1155),升任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秦檜病危時,召見參知政事董得元和湯思退,囑咐後事,各贈黃金千兩。思退「慮其經我期其死」,不敢接受。高宗聞知,以為思退不是秦檜朋黨,升任同知樞密院事。紹興27年(1 157)升任尚書右僕射,兩年後改任宰相左僕射。紹興三十年冬,侍御史陳俊卿譴責他「挾巧作之心,濟傾之術,觀其所為,多效秦檜,蓋思退致身,皆檜父子恩也」,於是思退被免去相位。孝宗興隆元年(1163)北伐失敗,孝宗再任思退為相。金元帥紇石烈士寧遺書宋廷,索取海、泗、唐、鄧四郡,思退主張割棄四郡議和。隆興二年,右僕射張凌上奏反對議和,請求遷都建康,以圖進兵,孝宗准奏,傳諭制止議和,思退 深為不安,上疏力辯,排斥主戰派張凌,致使張凌被罷官,死於謫途。孝宗則命思退修書,答應將四郡割給金。不久金又挑起戰事,孝宗甚為後悔,下令抵抗,並命思退督江、淮軍,思退推辭。金兵自清河口渡過淮河,宋軍節節敗退。朝野強烈譴責思退議和撤備之罪,思退被罷官, 在貶往永州途中,憂悸而死。 劉基
|
劉基(1311~1375) 明初大臣、文學家。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元至順間舉進士,任高安丞,有廉直聲。又任江浙儒學副提舉。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
元至正年間,方國珍起兵海上,被闢為江浙元帥府都事以招安,又任為行樞密院經歷。因忤執政意棄官還鄉。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下處州,聞劉基及宋濂等名,次年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優禮。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不久,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人憚其嚴。嘗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授弘文館學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為資善大夫、上護軍,封為誠意伯,歲祿二百四十石。劉基佐明太祖朱元璋平天下,太祖比之為張良,呼為「老先生」。基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屢勸朱元璋修德省刑。為政頗有知人之明。四年,賜歸。
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後塗節謂其死實為胡惟庸投藥所致。正德八年(1513),加贈太師。
劉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其文與宋濂齊名,詩與高啟並稱。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洽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有《郁離子》十卷,《覆瓿集》二十四卷,《寫情集》四卷,《犁眉公集》五卷等,後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青田縣-名優特產
四大美女
|
|
|
|
青田縣-美食
索麵麵粉用鹽水拌和,經兩三次「醒面」並逐次加細搓條,最後以一厘米左右的麵條,交叉「8」字繞在索麵箸上。在醒面櫃中再經兩三次「醒面」拉抻後,插在兩米來高的面架上,最後一次拉抻到面架下端,晾晒乾後盤束收貯,索麵有鹹味,故柔軟可久貯,是家庭貯備的待客食品,韌柔適口別有風味,以北山索麵最聞名。做索麵也是專業戶或作坊產品,一般多在冬季或早春製作。粉干米經浸泡後磨漿,裝入布袋擠壓瀝干,再揉搓成有韌勁,做成大塊上籠,蒸半熟後放入石臼內反覆翻搗,有韌性和粘性後,壓扁捲成圓筒狀粉干坯,放入乾粉車壓槽內,用千斤杠擠壓,經槽下面的鐵篦子,擠壓出已成細粉乾的粉千盤,再上籠屜稍蒸即成水粉干。將水粉乾折疊成帖風乾,就成粉干帖。水粉干不經久藏,粉干帖可貯藏經年,是待客「點心」或送禮食晶。做粉干多為專業戶、作坊所為。青田以海溪粉干最聞名。田魚乾將田魚剖肚抹鹽後,放在鍋里,下墊稻草用慢火蒸熟。再放在竹籠上用炭火、糠煙熏干。可久貯藏,口味鬆脆鮮香。田魚乾炒粉干是待客佳品。以方山田魚乾最聞名。
青田縣-旅遊
太鶴山公園太鶴山位於青田縣鶴城鎮北隅,因古時白鶴棲息得名。相傳唐朝道士葉法善在此煉丹試劍,丹成得道,跨鶴升天而去,故被列為道教勝地第三十洞天。這裡以古松奇石為,特色上百年樹齡的古松有205棵,形態各異,挺拔蒼翠;主景混元峰----試劍石,高約15米,面積50平方米,一分為四,宛如劍劈一般,相傳葉法善丹成試劍劈石而成,甚為奇異。整個公園有謝橋春曉、丹山濺玉、仙鄉問鶴、環翠孕秀、扶松聽濤、滴露點易、混元試劍、望江舒嘯等八景,各具特色,相互媲美。
|
|
中國田魚村
|
中國田魚村--方山鄉龍現村是青田縣一個具有濃郁田魚文化的特色村落,以養田魚、吃田魚為主農家樂休閒遊。田魚村在青田的東南部,三面環山,是方山盆地向奇雲山過渡的一個緩坡,走進村口,「中國田魚村」五個大字是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費孝通於1999年10月為方山鄉龍現村所題,650多人僑居世界24個國家,是青田華僑的發祥地之一。在中國魚村已有600多年稻田養魚的歷史,龍現村歌謠「有水有田魚,有家有華僑;耕田無牛繩,四季無蚊子」是它的真實寫照村。口朝西北面,龍源坑小溪貫穿全村,民居依東南面的山體而建,有730多年歷史,總人口1300餘人300多戶,全村共有水塘140多個,農田120餘畝,水塘農田星羅棋布,村民的房前屋後、田間地頭有水皆有魚,彷彿走進魚的世界。龍現村還是一個景點文物眾多的風景名勝村和華僑村,有奇雲山、龍現十八潭、情侶松、鴛鴦潭、龍蛋石、延陵舊家、吳氏宗祠及乾奎陵祠、聚龍山莊等景點,其中以延陵舊家、聚龍山莊等建築最具有特色。千絲岩風景區千絲岩位於青田縣城東南部,距縣城6公里,區域內有57省道貫穿。與中國田魚村、金雞山、奇雲山景區相連。千絲岩景區內有千絲潭、天梯、天門、羅漢壁、幽園、陰陽床、青蛙石、蛙洞、千絲組橋、千絲廟宇等近20處景觀。千絲瀑面朝西南,落差約28米,上窄下寬,水口處寬約4米,下端水散開寬約15米,瀑布水口處凸起岩石分成二股水流,高處飛流而下,撞擊山體岩石,形成千絲萬縷,故稱「千絲瀑」。千絲瀑飛流直下,形成千絲潭,平均深度約2米,面積約200平方米,呈半圓形,水質達國家一級飲用水標準。緊依千絲瀑的東側是天門嶺、羅漢壁。天門由天梯和天門構成,天梯陡峭如立,有148級台階,天門狹窄一人可側身而過。羅漢壁高豹150米,寬約120米,有十八羅漢像立在岩壁腰部,神態各異,由藝術大師林耀光用花崗岩雕刻而成。這裡山奇、石奇、水奇,再加上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藝,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千絲岩屬花崗岩岩性,在中生代地殼抬升過程中,地質發生斷裂,山體受張斷裂帶控制,相互排斥斷裂而發生斷層,水流沿斷層面長時間侵蝕。久而久之,水流沿斷層面傾瀉而形成瀑布景觀。千絲岩景區入口「千絲岩」三字是全國著名書法家沙盂海先生所題,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在景區內題「羅漢壁」三字。千絲岩南面約500米處有中國石雕城,是青田石雕和全國各地名石的集散中心。東面是500米處有封門山,是我國三大雕刻石之一「封門青」的產地。千絲岩景區2001年被評為國家AA級旅遊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