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網路到底給了我們什麼?

解放日報思想者:網路到底給了我們什麼?10年04月29日admin瀏覽次數:( 6) 思想者小傳  王德峰1956年10月生,江蘇泰縣人;哲學博士,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意義、當代藝術哲學。曾發表《哲學導論》、《藝術哲學》、《世界十大思想家》、《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及其當代意義》等著作及哲學論文三十餘篇。  今天,中國的網民人數已逾1億,這表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可以稱為「網路社會」之形成。面對這一現象,議論很多,正形成一個關注的熱點,各種各樣的觀點都出現了。我想,對這一現象,還應當從根本上去思考一下,也就是要追問:網路對於當代人類,究竟意味著什麼?網路與人生,與社會,與我們民族的真實關係究竟是什麼?  社會交往的空前拓展  我們一個人在家中,安靜地坐著,但是藉助網路卻能參與全球範圍的社會生活。這種參與,在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是不可思議的。  首先,網路社會與現實社會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一個簡明的回答是,網路社會是一個「虛擬社會」。我們一個人在家中,安靜地坐著,但是藉助網路卻能參與全球範圍的社會生活。這種參與,是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可思議的。然而,我們不能說,這是一種真實的參與。你怎麼可能在自己的房間里就干預外部現實呢?你能用滑鼠和鍵盤干預現實嗎?因此,這種參與的方式,我們必須承認,是虛擬的,至少是停留於觀念的。  網上的虛擬生活,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在網上可以成為「另一個人」:可以成為遊戲的玩家,可以成為新聞評論家、社會觀察家、藝術家、文學家、學者、戰士、戀人,甚至成為丈夫或妻子,在網上結婚,也可以在網上離婚。我們能夠說這一切都是真實的生活嗎?當我們在網上成為學者的時候,我們是虛擬的。當我們在網上成為戰士的時候,我們也是虛擬的。所以,這實實在在是一個虛擬世界。  我們怎麼評價這樣一個虛擬世界?是肯定它,還是否定它?自然,思考問題不應如此簡單,不應非此即彼。  首先應當承認,網路這個虛擬世界代表了人類文明的一個進步。網路極大地拓展了人們的社會交往,發展了個人的社會性存在。馬克思在1845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曾這樣論述現代大工業和商業來到人世間所起到的偉大的文明作用:大工業和商業「通過普遍的競爭迫使所有人的全部精力極度緊張起來……它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於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國的孤立狀態……各個單獨的個人擺脫了各種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也包括精神的生產)發生實際聯繫」。馬克思把在現代大工業和商業中所實現的世界性交往,看作是一個重大的進步。這一進步的意義就在於人的社會性的發展,也就是說,使個人擺脫了地理區域的局限和民族生活的局限,使個人成為「世界歷史的個人」。對於我們在今天談論網路世界,馬克思的論述也同樣是適用的。今天,在地球上的任何一個角落裡的任何一個人,只要能夠上網,就可以讓全世界都聽到他的聲音,他也能夠聽到來自全世界的聲音,他能夠同世界上的各種新信息、新知識、新觀念進行交流。這就是個人在我們這個時代通過網路所發展起來的社會性。這種社會性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進步。  網路大大拓展了我們社會交往的範圍。比如說,以前,我們只能在藏書量非常有限的鄰近的圖書館或自己的書房裡探討學術問題。我們不可能知道,就同一個問題,在這個地球上的其它某一個角落,是否正出現了一種更有意義的思考,或已有了一個決定性的解答。如今,我們可以在極短的時間裡就了解到這一點。我們只在自己的家裡,就可以走進世界上各重要大學的圖書館。人類的發明,不再在各個孤立的區域里重複發生,或者,產生了又消失。每一種重要的發明都將成為全人類的財富。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當交往只限於毗鄰地區的時候,每一種發明在每一個地方都必須重新開始……在歷史發展的最初階段,每天都在重新發明,而且每個地方都是單獨進行的。」網路這樣一個遍及全球的交往手段,保證了每一種重要的文明成果的保存與傳播。這是關於網路世界所要說的第一句充分肯定的話。  網路的虛擬性可以造成異化  在網路遊戲里,我們似乎是在鍛煉自己的靈敏度和反應能力,形成一種機靈。但這種機靈是屬於「小腦」而不是「大腦」的,更不是「心靈」的。  緊接下來的第二句話就是,網路這個世界始終是虛擬的。它雖然發展了人的社會性存在,但卻是以一種異化的方式來發展的。「異化」在哲學上是指這樣一種情況:人類產生或發明的某種東西,本來給人類帶來便利,是人類自身力量的實現,卻同時又反過來支配人類,即主體產生一個客體,這個客體卻反過來控制和支配主體。  我們可以先談一下網路作為大眾娛樂世界的異化特徵。網路不僅是通信聯絡、傳播信息資料的途徑,它已構成了大眾娛樂的一個新的空間。在這裡,有形形色色的內容,有電子遊戲,有棋牌比賽,也有色情圖片甚至遊戲,等等。現實中的娛樂始終包含著禁忌,儘管在我們這個時代,現實中的禁忌比以往少多了,但畢竟還有。但網上娛樂可以說是百無禁忌的,也難以形成禁忌,人們可以毫無擔憂地「為所欲為」,雖然都只是虛擬的「作為」。可是,儘管虛擬,卻也就在這虛擬之中,在這百無禁忌中,缺失了人類娛樂的精神價值方向。自遠古時候起,任何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始終需要一定範圍內和一定程度上的禁忌。禁忌是文明的必要前提與動力。  在一個缺乏精神價值方向的網上娛樂世界裡,我們獲得了怎樣的享受呢?可以說是「抽象的享受」,因為它缺乏感性的真實性。比如,我們這個年紀的上海人,小時候是在弄堂里長大的。那時的弄堂遊戲豐富多彩,在遊戲中,孩子之間是面對面的,如果打架、對抗,也都是感性真實的。我們可以在這種遊戲中產生真實的友誼,或產生真實的敵意。我們對抗、戰鬥,在彼此的雙目注視之中,在對方的眼睛裡,看到了勇敢或怯懦,坦誠或狡詐,高尚或卑俗。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感性真實的遊戲中成長。如今的孩子,早早地進入了網上娛樂世界,他們的享受是直接當下的滿足,不用付出任何感性的代價。網路世界並不考驗他們的勇氣、膽略,也不考驗他們對行為後果的判斷和承擔。他們在網上用手指敲擊鍵盤,就虛擬地獲得了他們想要的東西。  網路遊戲是一種典型的抽象享受。在網路遊戲里,自己的分數不斷升級,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刺激。我們似乎是在鍛煉自己的靈敏度和反應能力,形成一種機靈。但這種機靈是屬於「小腦」而不是「大腦」的,更不是「心靈」的。它屬於手指,而不屬於精神。它不承擔任何風險。為什麼有不少青少年很容易形成網路迷戀或所謂「網癮」?原因在於,他們只注重當下直接的享受。倘若你從不想到為了獲得真正的幸福,本應培養自己的耐心和等待,那麼,你也就只能訴諸虛擬的直接滿足,而網路恰好提供了這樣的滿足。  更何況,網路遊戲指向空洞的「無限進取」。在這樣的「無限進取」中,你幾乎永不可能停止遊戲。這種「無限性」,在哲學上稱為「壞的無限性」。這個概念是黑格爾的。某人若一頭扎到網路遊戲的奮鬥中去,那他就是進入了「壞的無限性」。他在這種「壞的無限性」中所取得的成功感,與在現實生活中經過努力而得到的精神愉悅,遠不是一回事。我們應當區分這兩種不同類型的愉悅。並非只有青少年才會陷入網路遊戲。許多像我們這樣年齡的人,也會很容易地就被網路遊戲拖進去,也可能一連玩兩三個小時還不捨得放手。但是,當我們終於從遊戲中退出之後,心中的感受是什麼呢?恐怕只能是空蕩蕩的感覺,除了那個抽象的積分提高,我們不知道自己究竟做成了什麼事情。  在網上,我們還會得到其它享受。比如,有人還會希望通過網路得到愛情。對愛情的嚮往非常真實,無可指責。但怎麼才能獲得真實的愛情呢?我想,只能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只有通過進入現實生活才能證明自己值得被愛。我們永遠沒法通過網路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停留在網上的「愛情」,始終只是觀念的、虛擬的愛。倘若兩個人之間有了「網戀」,他與她,最終還是要見面的。直到見面之前,他們那個網戀之「戀」,始終只在主觀的想像之中。他們終於要求克服這種虛擬性質,他們希望真實地照面。她在注視他的那一刻,看到他的靦腆害羞。他在注視她的那一刻,看到了她的嫵媚動人。在這個時候,也只是在這個時候,他們之間才會發生真實的愛情。舉凡一切現實生活當中的愉快、幸福,總是要求面對障礙並且克服障礙,總是需要感性的力量。人的社會本質的真實實現,始終是人的感性力量的結果。  現在有一個現象正引起普遍的憂慮,這就是相當比例的青少年染上網癮。網癮產生的後果極為嚴重。學業荒廢且不說,還包括身體健康的損害,心靈的孤獨和空虛。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的青少年那麼容易陷入網癮之中?我們不能簡單地指責網路本身。網路世界就在那裡存在著,關鍵在於我們怎麼看待它,我們跟它發生怎樣的關係。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傑克遜教授曾對130名美國青少年進行跟蹤調查。結果表明美國的孩子大多數不經常上網,他們不迷戀網路。有的孩子說:既然我們有父母,有兄弟姐妹,還有那麼多朋友,跟他們聊天都覺得時間不夠,為什麼還要在網上跟一個陌生人聊天呢?我們更喜歡面對面地跟一個真實的人打交道。美國孩子的回答給我很大的啟發。中國青少年的網癮是有其根源的。這根源要到生活中去尋找。今天中國的孩子生活得怎麼樣?他們實際的社會生活,學校的生活,家庭的生活,是不是出了一點什麼毛病,以至於他們不願意跟周圍的人直接交流,而寧願一個人到網上去獲得社會交往。人都有社會需要,都需要跟別人交往,這是人的本性。有一部分孩子需要通過網路來滿足這一本性。他們在網上的時候,才覺得自己在過著社會生活。然而,他們總還得下網。下網之後仍然孤獨。久而久之,他們喪失了在現實中進行社會交往的能力。他們覺得在現實中與人打交道有很多障礙和門檻,似乎總跨不過去。但他們仍需要交往,於是,還是回到網上。產生這樣一種情況的根源,要從各個方面去探討,而這種探討是全社會的責任。我在這裡想說的是,網路所構成的世界,有一個異化的特徵,就是用抽象的社會交往及願望的抽象滿足來取代真實的交往與滿足。  網路異化的第二個方面,表現為對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努力的躲避。我們每個人,無論是年輕人還是年長的人,都應當通過現實的努力來改進現實,以讓這個現實更符合人心的願望。這種真實的努力,有的人現在做得很少,而是希望在網路世界裡找到理想的社會狀況,如果覺得現實是不盡如人意的,就到網上去。比方說,現在網路上有個好現象,就是「網上雷鋒」。有人遇到難題,往網上發一個帖子,就會有許多網友來幫他出主意,幫他解決難題。很多人在網上願意做雷鋒。這說明我們民族的德性還在。但是,若再進一步想一想,我們在現實社會中做雷鋒的可能性有多大?或者,想做雷鋒的願望有多大?恐怕就不能很樂觀。然而,倘若我們的美好願望總是只通過網路社會來虛擬地實現的話,這不正是說明了一種異化嗎?我們不正是在依靠網路生活而躲避改進現實所需要付出的真實代價嗎?  網路永遠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我們不可能去完成一種感性真實的文明創造,也不可能去實際地推動社會進步。作為個人,我們也不可能通過在網上的生活來解決自己的現實問題。假如你現在是大學生,畢業前要做一篇學術論文。怎麼做?有的就從網上找現成的文字和材料,然後下載,下載之後就拼湊成一篇論文。看到這種現象,我們不能不有所擔憂。既然是做學問,搞研究,總得自己研究問題才行。這個問題要在我們自己的心裡才行,它需要我們自己去探索。別人的文章會給我們啟發,但不能代替我們的思考。倘若在學業上,甚至在學術研究中,一味依賴網路,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我們心甘情願地讓自己的頭腦成為各種人的各種想法的跑馬場,卻唯獨沒有自己的思想。  網路對我們民族的考驗  我們在網路這面鏡子中「生活」,既有可能推進文明,也可能異化,我們民族正在經受這一考驗。  網路社會是一個可以產生異化的地方。以上的例子,都是它的異化的表現。但網路本身沒有罪過。究竟是通過網路來推動文明,還是通過網路使文明走了一條異化的路,這全然取決於我們自身。任何新的技術,一旦產生,都會或有利於、或有害於我們的生活,這兩方面的效應都可能發生。問題並不出在技術本身上。怎麼跟網路發生關係,這對人類構成了一種考驗,一種真正的考驗。現在就來談一談網路是怎樣考驗一個使用它的民族的。  在網上,我們每個人不僅是受眾,而且可以是參與者和發布者。我們既接受信息和觀點,也發布信息和觀點。各大網站的建立,構成了一個大眾交往的公共平台,這對傳統的新聞與輿論事業,形成了一個革命性的突破,意義非常深遠。現在有許多問題和爭議,都同網路上的言論聯繫在一起。「韓白之爭」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韓寒和白燁在今年三四月間有一場論戰,關係到「什麼是真正的文學」以及「文壇的意義是什麼」等嚴肅的問題。本來應該有一場嚴肅的討論,可後來很快演變為辱罵、恐嚇、嘲諷,最終則成為一場「穢語狂歡」。網上出現了大量的髒話,上演了一場蔚為大觀的「口水戰」。後來,很多人回顧和反思了這場「韓白之爭」。我現在想追問的是,今天的中國人還能不能在一個自由的網路平台上嚴肅地討論一個有關真理的問題?是不是一切都必定要成為漫畫?這場爭論的雙方,很快就被引向這樣一個目標,即,如何成功地使對方妖魔化。至於原來要討論的話題,卻被遺忘了。這個話題本是嚴肅的,重要的。問題的性質遠遠超出了究竟是大人物壓制小人物,還是小人物壓制大人物的問題。中國文壇意味著什麼?自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學創作與我們民族的生活道路的實際關係究竟如何?這些問題都應當研究,因為事關真理。參與爭論的各方本來互不相干,如果不是關係到真理的話,我想他們也不會動那麼大的脾氣。但動氣動到後來,卻把問題遺忘了,漫罵與人格攻擊都起來了,真是令人遺憾。魯迅先生當年有一篇雜文,標題就是《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值得我們再讀一下。  網路言論空間意味著什麼?有人說,網路是一柄雙刃劍,它有好的一面,那就是突破了新聞和言論的某種傳統的封閉形式,它讓每一個默默無聞的個人,名不見經傳的個人,也能夠發表自己的觀點;它也有不好的一面,那就是一個發表言論的人是隨時可能被辱罵的,不僅自己被罵,還連帶家人,說不定還連帶祖宗三代。所以,要提倡文明辦網,提倡網路上博客上的言論、辯論應當有共同遵守的道德準則。比如,首先應當尊重對方的人格。即使你不同意他的觀點,你也要堅決捍衛他把觀點說出來的權利。據說最近有一些博客在訂立公約。這是一個重要的進步。我曾經講過這樣的觀點:網路肯定帶來了「亂講」的機會。但是不用過於害怕。因為它只是在虛擬世界裡,只要這個現實很健康,網上的「亂講」能傷害它嗎?「亂講」倒是表明了大家原本心裡比較亂。可假以時日,從「亂講」會變成不太亂,進而變成認真嚴肅的討論,變成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的公開的探討。如今「文明辦網」倡議的提出,以及博客之間公約的訂立,就證明了這一點。  我們中國在1995年前後開始引進國際互聯網,到今天,才十年多一點的時間,就有了1億多網民。這就是說,在中國大地上有一個龐大的Web。這個Web是我們民族的一面鏡子。這個網是健康的,還是不健康的,在其中到處是辱罵還是認真的討論,總之,一切形形色色的網上現象,都在照出我們這個民族的本來面目。為此,我們還得感謝這面鏡子。倘若沒有這面鏡子,我們民族的許多缺點,恐怕還不能看得那麼清楚。網路是一個你沒法不給它自由的東西,因為它就是這樣存在的。網路不是由某一個人或某一個團體建立的,而是大家一起把它「織」起來的,每個參與者都在織這個網,所以它的本性就是開放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才形成了一面真實的鏡子,照出我們民族當下生活的真相,無論是這個民族的優點和進步,還是她的缺陷和落後。我們何必去害怕這面鏡子?通過這面鏡子,我們應當投入對現實的更加真切的關注,併產生改進這個現實的熱情。  我們在網路這面鏡子中「生活」,既有可能推進文明,也可能異化,我們民族正在經受這一考驗。倘若有網癮的青少年終於擺脫了那種對虛擬性享受的迷戀,這就說明我們這個民族已經能夠對網路建立起自由的關係。倘若成年人在網上發表自己的見解時是認真而負責任的,這也就表明我們民族所完成的一個偉大進步。我們應當致力於這樣一個目標。我們民族應當建立起對網路的自由的關係,而不是受制於它,更不是讓它來控制我們,支配我們。我們的下一代不應通過網路來躲避現實生活,也不要通過網路來虛假地滿足自己的願望。  總之,關於網路與人生、網路與一個民族的關係,從哲學上講,就是我們不應當在網路中把現實的感性的真實性給抽象掉。在感性的抽象化中,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我們也許可以獲得一條躲避現實的道路,但我們的真實的力量卻始終還在於直面現實。文明的真實基礎永遠不是虛擬的網路世界,而是人的真實的感性生命的發揚。文明的每一種成果都來自我們的感性生命的力量。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內容。
推薦閱讀:

我們共同努力吧!
【3.15特輯】誰來替我們的胃把關?
☆ 觸動心弦的算術題:算一算,我們這輩子還能陪爸媽多久?
若心相通,願我們今生有緣永相伴
【攝影作品欣賞】我們的世界(6)

TAG:我們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