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不會做人 分數再高又有什麼用?
● 張愛玲
每個人都希望過上好生活,可要過上好生活,又談何容易?中國隋唐以來實行的科舉制度,讓許多貧寒書生看到了希望。有一些讀書人確實通過科舉走上仕途,比如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有七人是進士出身。然而,在封建社會,真正有機會讀書的人並不多,像孔乙己那樣的落魄的讀書人也沒有多少。
近代以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式的窮書生已經很難適應社會的需要了。於是,西式教育被逐漸引入中國,知識改變命運的口號也隨之在社會上蔓延開來。1949年以後,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被進一步打破,中國的教育也在不斷變化,更多的人開始有機會接受教育。在2000年以前,能夠考上大學的人並不多。那時考上大學就可以分配到工作,不但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高考分數就可以直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於是,人們過於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就無可厚非了。
在人們生活普遍貧困的時候,人們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也是非常少的。文化水平稍高一些的人,由於有工作保障,其會不會做人,甚至其能力大小,表現都不是過於明顯。近年以來,上大學的人越來越多,那些所謂的天之驕子,已經沒有了過去的職業保障。於是,高分低能的問題便逐漸暴露出來,而做人方面的嚴重缺失也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
不過,相對於關注學生的成績,對做人方面的關注是遠遠不夠的。中國古代教育的弊端也是非常多的,可是老師的言傳身教還是比較好的。老師對學生不但要「觀其言」,還要「察其行」,最後的目標就是王陽明提倡的知行合一。現在學校對學生的教育主要在傳授知識方面,其它方面就只有簡單的制度規定了。在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方面,可以說完全是放任自流。就家長而言,他們更關注學生的成績,至於做人方面的教導,也是明顯欠缺的。
每個人都要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文化知識雖然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但和具體的社會生活畢竟有一定的距離。比如騎自行車,這其實並不是什麼複雜的事情。只是,如果讓一個人只看自行車的理論書,不讓他接觸自行車。那麼他無論看多長時間,恐怕也學不會騎自行車的。做人就要面對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具體事情,如何把這些事情處理好,那些整天坐在教室里看聖賢書的學生,不經過一定的社會實踐,肯定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
有人認為在學生階段,儘可能排除外界的干擾,甚至封閉式管理,才能集中精力學習好知識。等畢業後,自然有大量的時間學習做人,可以說是學習事業兩不誤。這種想法看似有道理,其實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因為無論父母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的交流,還是孩子對學習和社會的認識,本身就包含著大量的做人道理。如果一味強調學習,而不在平時生活中耐心教導做人的道理,就是在學習知識方面也會適得其反。
明朝的萬曆皇帝,少年時接受的是高壓式的教育。張居正活著的時候,萬曆皇帝的平時表現可以說是天衣無縫,只是他的表現大多是違心裝出來的。當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內心長期的壓抑馬上爆發出來,與以前可以說是判若兩人。對孩子的教育開始應該培養興趣,慢慢開導,這樣才能把學習變成真正的自我內心需要。而一味逼迫孩子學習,他們只會把學習當成負擔。即便以後僥倖考上大學,也不會對學習發生真正的興趣。
教育孩子做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小的時候,未必需要講那麼多道理。但是不能因為孩子小,就覺得可以採取強迫式管理。現在許多孩子喜歡用手機玩遊戲,這當然不是一種好的現象。可要完全不讓孩子接觸手機,當然也不是一種太好的辦法。這時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比較重要了,這樣對孩子更有說服力,也能幫助孩子儘可能改正這種不良習慣。如果就是不讓孩子玩手機,孩子只會產生逆反心理。孩子就算不玩手機,他們也會沾染別的不良愛好。關鍵是以後再教導孩子,效果也不會太好。父母天天催孩子學習,而不注重教導孩子如何做人,孩子的學習成績再好,也很難真正適應社會。而那些懂得做人的孩子,成績即便差一些,在社會上通過自己的努力,生活也未必會差到哪兒去。
1
還記得初中語文課上的一次隨堂考試,有這麼一道題:你的朋友小明跟你借了20元,但是一直都不還,你會怎麼做?
我的回答在記憶中已經模糊不清了,大意應該是找到小明,然後說:「你怎麼還不還錢?快點還給我!」
然後老師的批語是:回去學學怎麼做人。
事實上,我在隨後的好多年也沒能搞懂是怎麼回事。我總是很天真的想,都沒有教材,也沒有直接的答案,這個問題很難哎。
也因為如此,我總是習慣性的想要去找一些系統性答案,以求學會到底怎麼才算是做人。不過,一直沒能找到滿意的答案。
2
或許真的是腦子太笨,也沒學會關注周圍的事情,也許該說太自我,太閉塞。因為從理智上我都能夠找到別人給我的答案:你身邊的很多人就做得很好啊,他們不就是你的老師嗎?你從他們身上就可以學習到很多呀。
從邏輯上也非常簡單直白:學習並非只有一種途徑,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經過系統的培訓才能學會一些技能的,做人也是。否則怎麼解釋一些原本什麼都不會的人出來摸爬打滾之後就變得很會做人了呢?肯定有人教一些,但肯定不是系統的,也沒有幾個人會專門的來教你,更多的可能性是在這個人身上學到了一點,在另外一個人身上學到了一點,學習了很多很多人之後,才變成了很會做人的人。而這一切都有前提,那就是學會分辨什麼是好的,然後只學好的,或者說學了不好的也能儘快改掉。如果自己不去學習,不去接受,不去思考,也不可能得到他人的認可不是嗎?
3
可即便如此,對於學會做人這件事,依然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比如,怎麼樣才能算是會做人?
事實上,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個人,按字面理解,從一出生就已經在做人,總不能說在做貓做狗的對吧。所以,「會做人」這句話裡面的「人」是有特指的。可具體指代什麼呢?
小時候大抵有人跟我講過吧,不過很明顯我給忘了,現在是記不清楚了,恩,尊老愛幼應該算一個,講禮貌也算一個……
但是很明顯,在日常生活中,會做人指的肯定不止這些,在家鄉習俗里,所謂的會做人,包括遵守習俗,該送禮的送禮,該回禮的回禮,要顧及他人面子,要給人台階下,要會感恩……
這些其實都很籠統,實施到更為細節的情景之下的時候,可能出現的情況會更多。
4
比如初中做的催還錢的那道題,碰上不還錢的小明,該怎麼辦才算會做人呢?不痛不癢的催幾遍?亦或者是說這錢不多,就算了吧,不計較了?還是說想方設法從小明身上討回相應的代價?很多人會回答說那得看借的價值高不高,有多高,自己是否真的非常急需這筆錢……會根據一系列的實際情況好方便自己進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之後,得出一個依然不怎麼樣的答案。
5
又比如很多家長都會碰到的問題:一個熊孩子把自己娃打了,家長該怎麼辦?這事兒看起來稀鬆平常,可仔細一想一推論,似乎又關係到孩子以後性格的養成以及思維習慣。還會碰到更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我們從小就被要求說要講禮貌,講道理,不能動手,可是當弱小的一方碰到蠻不講理的一方,嚴格遵守講禮貌講道理不動手的一方註定被欺負。這種情況下,該怎麼做呢?有人說要鼓勵孩子在碰到對方動手的時候,馬上立刻打回去,因為小孩的事大人最好不參與,一旦參與就會變得更加複雜且麻煩。當然,這個建議是指教育孩子的,但是當被欺負已成事實,家長又該怎麼做呢?若是碰上熊孩子的父母是會做人的人,也許會誠懇的道歉協商解決,可熊孩子的父母不會做人的幾率比較大,碰上這些人的時候,弱勢一方的父母又該如何才算會做人?碰到難纏的主,所以只能委屈自己的娃?不依不撓的要求對方道歉?
類似這類問題總是會存在,也總是會被解決,解決方案確實也都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之後得出的。
6
關於什麼叫會做人,我依然說不清楚,也依然是別人眼中是,事實上也是不會做人的那個人,不過,也許有個解釋很接近:
會做人,也許就是指共情能力。簡單來說,就是站在別人角度思考,甚至思考得比別人更深入的能力。碰到一個問題,能夠做出一個能把各方的真實需求都滿足到的解決方案的人,就是情商高,會做人的人吧。再回頭看小明借錢不還的情景,也許該先了解一下小明為什麼不還錢,是不是有什麼難處,如果是,我能不能幫得上忙……誰知道呢,也許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句話最有用?
可會做人還不止如此,還講究要有原則有底線,這就涉及到了價值觀問題,而價值觀問題就更為複雜,因為每個人,甚至每個人不同時間段都會有不同的價值觀,而且很多的價值觀根本就不是你對我錯的關係,於是,才有了如此繽紛多彩的人生,才會有這麼多不一樣的人生。
好了,不管做人如何複雜,共情能力還是可以且應該先練起來的。
(每日更新)
推薦閱讀:
※做人有心計,做事有方法
※对中国式的人际交往特别反感怎么办?
※如何讓身邊的人多一些最起碼的做人常識?
※打油詩 《做人難》
※雲淡成風,做人要淡;雨濃成河,用情要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