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功德會的管理模式

證嚴不僅是一個慈善大師,同時也是一個管理大師。她以弱小之軀管理幾百萬人的組織,成就一個強大的跨國性慈善偉業。讓人感到不解的是:這麼龐大的一個組織不但井井有條,而且幾乎所有人不拿薪水卻還能各司其職,忠於職守,快樂付出。

曾經有人問證嚴上人,這麼大的一個組織,超過數百萬的會員,還有電視台、電台、醫院、出版社,比得上一個跨國大集團,你怎麼來管?證嚴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我沒有任何管理,只是常常告訴大家要自我管理。」

管理學界認為:最好的管理應該像萬有引力一樣,讓置身其中的員工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很多人認為這樣的管理境界只能是一種純理想狀態,沒有人能真正地做到。微軟、通用、海爾、松下等這些有著國際先進管理模式的企業都沒能做到這一點。但是,當你了解了證嚴上人和她龐大的慈濟組織,就會發現,我們想錯了。

慈濟功德會會員幾百萬,可他們的運行效率卻出奇地高。他們真正地實踐著「聞苦救難」的宗旨,哪裡有困難、有災難,哪裡就有慈濟的會員。「跑在最前面,做到最後面」這一證嚴上人的期許已經被慈濟人所踐行。2001年發的「9·11」恐怖襲擊事件,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隨即成百上千個慈善組織前往救助,但只有三個團體能夠進入封鎖線進行救災,一個是紅十字會,一個是基督教的救世軍,還有一個就是慈濟。後來慈濟發放了200萬美元救助金,幫助了3327戶家庭。

證嚴一手創辦的慈濟功德會1966年成立,2006年時剛好是它成立40周年。當時,世界各地都舉行了大型展覽活動紀念慈濟一路走來的歲月和故事。

今天,每分鐘都有若干公司成立,天下掉塊石頭也能砸倒幾個老總。個人創業變得越來越容易,然而把一個小公司成長、壯大,變成長壽公司卻變得愈發困難。慈濟由小做大,由幾個人五角錢的竹筒到今天在醫院、教育、文化等多個領域實業上的巨大成功,箇中奧秘特別值得組織借鑒。

從30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5毛錢菜錢的竹筒募捐開始,證嚴法師43年創辦慈濟國際功德會,下轄「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加上後來的「環保、國際援助、骨髓捐助、社區志工」,合稱八大法印。慈濟模式,成為全台灣最成功的「佛教在人間」的實踐模式;慈濟國際功德會也成為全台灣最成功的NGO非營利機構。

在台灣,80%的個人捐助是捐給慈濟功德會,年復一年,數以百萬計的台灣男女老少自費加入慈濟會做志工、義工,每年基金會的受捐款項高達50億新台幣。

這位證嚴法師既沒有就讀MBA,其善款也並非來自所謂的「吉物開光」、「功德香火」,沒有兼并、收購破產寺廟進行品牌運作,慈濟何以會如此成功?證嚴何以會被譽為「人間菩薩」、「全台灣最美麗的人」?

「釋迦牟尼的慈悲普及一切生命,確實偉大,而上帝的博愛雖只為人類,但我們在社會上辦養老院、醫院、學校,即使遠在深山、海邊、離島,也有教士、修女去救助貧困的人們,提供麵粉和衣物,你們佛教有嗎?」

45年前,有三位修女對一位台灣尼姑發出了如此的詰問。這位尼姑由此陷入深思,佛教真的就只能在深山廟堂吃齋念佛,遠離人群自性自度,遁入空門,不問世事?佛教在人間的作為,難道只能求個香火旺盛,念經超度逝者進入西方極樂世界?這位後來被台灣人尊稱為「人間菩薩」的女尼—證嚴法師反覆思索:釋迦牟尼並非神,就是在人間修行悟道成佛的一位王子,從何時起,他變成了在廟堂上供人滿足世俗私慾的超人類的泥塑神明?

「救災現場就是道場」、「做就對了」、「走出空談和冥想」、「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前腳走,後腳放」??當這些新鮮的修行理念,經由證嚴法師、透過慈濟功德會的具體行動傳播開來,台灣人因此而生出驚喜,加入慈濟不僅可以拯救自己的心靈,同時還能拯救他人,信眾迅速從30人到幾百萬人。而讓人稱奇的是,加入慈濟的志工和義工,很多是基督徒和回教徒。

台灣著名攝影師阮義忠也是慈濟志工,他這樣形容慈濟帶給他的感受:「我原來是對台灣失望了。因為我拍的台灣的好慢慢消失了。政黨活動過於頻繁,階級的對立加深,很多事實都被扭曲,社會不明,善惡不分。我皈依她是因為我從她身上看到的宗教是真正『走入人間』的宗教。」

而我們在來台灣之前,就有耳聞:在台灣,有一門事業叫志業,有一門慈善叫「慈濟」。也正因為有太多的好奇,花蓮成為了我們此次台灣之行的首站。而6月13日,當我完成最後對台北慈濟人文志業中心的走訪時,領悟到其組織精深之道,對於法布施有更深的體認。驀然回首,正巧它為我的台灣之行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點。

如果說首站花蓮是「人間佛教」慈濟國際功德會的發軔地和慈濟人的精神家園。那麼台北的人文志業中心,則更像是一個組織在都市的辦公機關,將其運作的肌理很清晰地展示在你的面前,供人參觀、學習、思索其成功的理由。

在慈濟的每一個基地,我都能看到慈悲歡喜的志工、義工忙碌的身影,清一色的藍色白領POLO衫,都是慈濟回收塑料瓶,打磨成沙粒織成化纖布而做的環保衣,慈濟人稱他們的衣服為「柔和忍辱衣」。在禮佛大堂,隨處可見佛陀壁畫、慈濟40年各類圖片,尤其是證嚴法師異常清亮的眼神投射讓人肅穆。而在慈濟的每一個中心,無論大學、醫院、電視台,都設有「靜思書軒」,售賣各類通俗佛教讀本,並銷售各種慈濟產品,包括證嚴法師以及弟子們耕種收穫的農產品和香燭等佛教產品。與眾多高僧不同的是,證嚴法師信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據說至今法師在靜思精舍仍然會和弟子們一起動手勞作,早年,做嬰兒鞋、撿野菜、自製咸豆腐,晚年則會做一些修補的針線活。40年來,更是堅持每天只用一桶水。

如所有的得道高僧一樣,證嚴法師也常住在台灣的高山深處花蓮市。奔往花蓮的140多公里蘇花公路,被很多台灣人畏為「險途」,盤山公路,一路蜿蜒,穿越崇山峻岭,腳下便是汪洋大海。如果你乘坐的小車不幸跟在一輛集裝大貨車後面,司機就只能大叫「慘了」,基本上你就只能跟隨其後默默爬行。相比大陸更加複雜的路況,蘇花公路除了超車不便,一路上也算並不危險,風光旖旎,海風習習,倒也一路清閑自得。因為山地和原住民聚集地的山谷加海岸的風光變幻,也更因為慈濟和證嚴法師的緣故,花蓮被譽為「台灣最後的凈土」,台灣人的「後花園」和「心靈故鄉」。

6月5日下午5點,抵達花蓮慈濟總部。慈濟全球總部坐落在慈濟醫學院和技工學院內,鳥語花香,滿眼入綠,建築物的設計既有飛檐走壁的廟宇質感,也因是灰白色的大理石而頗具幾分現代派的氣勢。一群身著藍色「柔和忍辱衣」的慈濟志工在我面前排隊走過,每個人都微微彎腰,或行走或致問候,皆是滿面笑容,目光祥和。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慈濟會所都要脫鞋或赤足或履襪行走,至少在我到訪的花蓮和台北的慈濟中心,人人都是如此,步履匆匆卻又輕盈,讓人很容易想起證嚴法師說過的一句話:「走路要輕,怕地會痛」。

慈濟功德會宗教處主任謝景貴接待了我們。謝現身說法,講了很多他在慈濟的體悟。謝今年48歲,加入慈濟11年。此前的他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是知名銀行的高級客戶經理,每年傭金收入百萬人民幣,曾經花天酒地,內心卻很不開心,在證嚴法師身上,感悟到了生命喜樂的真相。然而他最終加入慈濟,頗受一番波折,原本他以為像他這樣的傑出人士,慈濟應該第一時間歡迎接納並予以重用,可是慈濟卻連續拒絕了他兩次,原因是他心不定,氣太躁,很多的慈濟委員,都是大字不識一籮筐的家庭婦女,對證嚴法師而言,她們最接近「做就好了」的忘我和舍我。而且,證嚴法師總是教導慈濟人,要求他們首要是要照顧好家庭,視家人為佛陀,家人都不能愛,何況愛他人?最終謝景貴在取得了老父親的理解之後,加入了慈濟會,成為慈濟國際捐助的志工。

謝景貴還給我們講了一個他加入慈濟之前的一個小故事。28歲時的謝景貴年輕氣盛,和當時很多台灣人一樣,不能理解慈濟的國際救援事業,「台灣都救不及,為何要拿台灣的善款跑到國際上去?」他形容他當時設計了一個問題陷阱給慈濟委員,「打算來一個瓮中捉鱉」,他特意找來一個頭髮斑白、小學也沒有畢業的慈濟委員來提問。「我是學法律,當時我那個問題叫雙刀論法,我設一個矛盾命題一個陷阱給他,他一跳進來,我就把袋口一收就可以開始打了。」於是,謝景貴就問:「假設台灣的山上或者海邊一定有一個慈濟還沒有救到的人,你們怎麼辦?我想她絕對不敢否認是吧,所以她如果一回答對,好,我的袋口就收起來,質問你為什麼不先救他們,這個問題你要怎麼回答?很難答吧,我滿懷信心地去問,你死定了,那個老太太慈濟委員的反應啊,我一直到現在都還深刻記得,這個小學沒有畢業,頭髮斑白,做了20多年志工的慈濟委員,她一聽到我的問題,就馬上抓著我的手急切地說:阿貴啊,真的嗎?趕快帶我去,在哪裡?我們去救他!」謝景貴形容「當時我一下子就呆住了,完全被打敗了」。

慈濟模式

關於證嚴法師個人的傳奇經歷網路上非常多,我個人最感興趣的卻是,證嚴法師是怎樣一手創建一個即便是從管理角度來看都是極為成功的慈濟組織模式。儘管我們皆有這樣的共識—世界上最賺錢的公司,不是沃爾瑪也不是谷歌,而是宗教公司,然而,宗教這樣的軟性力量,也需要透過非常嚴謹的架構和順暢的運作才能達致成功,尤其是佛教,歷來佛教組織,都講究清修脫俗,似乎越貧苦、越簡單越好,佛教過去百年在華人儒家道家以及民間迷信等文化洗刷下的日漸式微,也和佛教不講究組織化經營和運作有很大的關係。在大陸,開始出現如少林寺釋永信這樣的人間佛教的實踐者,然而非議之大、詬病之多,讓人難以相信佛教真的就能如其他宗教組織那樣,一旦走出寺門,透過世俗的手段而不單是千年經典證明其在21世紀有全新的功用。

證嚴法師和她的慈濟模式,至少在現在看來,他們做到了佛教的履新和復興。2006年,證嚴法師宣布自立門戶成立「慈濟宗」,便是體現了這樣一種成功的自信。然而,證嚴法師卻非常明確地認為,慈濟只是佛教的復古,而非創新。「我們的宗旨就是走入人群,去知苦、惜福、造福,作為佛陀的弟子,更能體會佛陀在人間出生,在人間覺悟,在人間傳法,就是要開啟能夠在人間運用,度化世人的人間佛法」。

在花蓮的慈濟功德會展廳瀏覽,我最關注證嚴法師的家庭背景,一介女子,何來經營如此大一家機構的能力與智慧?何以知道在該發展醫院和大學的時候建立醫院和大學,何以在該國際救助的時候適時推出國際救助,讓每一件事情都是那麼的合情合理,有條不紊,讓慈濟八大志業40年自然生長,悄然成林?

在1960年代的台灣,證嚴法師的父親就同時經營近十家戲院,法師小小年紀便已經跟隨父親學會了事業管理和待人之道,其對俗世是有一定了解的,這種經歷使得證嚴法師在佛教入世的事業中不至於太理想化。可見,知曉資源和人事的俗世之道,融合佛教的大智慧,組織的經營往往會別開生面。而所謂的慈濟模式,正是證嚴法師佛教智慧和世俗經營之道成功融合之果。

彼得·德魯克說過,非營利組織的最後目的,是激發每一個人成為某一種價值的受益者和實踐者,否則非營利組織充其量不過只是一個善意者,而不會產生具體良善之結果。對於慈濟的管理,證嚴法師有兩個觀點非常有意義。一個是:「慈濟的組織是以愛做管理,以戒做制度」。另外一個是「專業人要成為志業人」。前者比較好理解,因為非營利,所以組織的最高價值觀就是愛。而讓「專業人成為志業人」則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實踐。專業人士的衡量標準往往是理性客觀和專業,而志業人,則更像修行者,專業知識只是做事的手段。在慈濟,很多委員和志工都只是慈眉善目的家庭主婦或社會底層人士,在慈濟,人人都可以表達意見,最佳的專業見解未必全然採納,被採納的計劃,通常都是經由擴大參與所得出的,是以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見解來進行規劃,雖然決策會緩慢,並且難免需要耐心的協調,但是最終因為更多的人參與而留住了很多人做事的熱忱。最終,仍然是專業人帶領執行,但是卻糅入了許多人的意見。

好在是非營利組織,更重要的是有證嚴法師這樣的最高精神領袖,在慈濟,愛與效率是可以和諧共處的。對於證嚴法師而言,過程最重要的,每一次都是最好的修行。曾經有一位十分資深的慈濟幹部去拜見證嚴法師。這位幹部全心全力投入慈濟的各項志業活動,但近年來由於體制及人事架構的改變,而自認屢屢遭受不合理及不尊重的對待。證嚴法師耐心聆聽陳述,而所陳述之言也皆是事實,原本此幹部以為法師會主持公道,並安慰她一番,但法師在一陣諄諄教誨過後,最後語重心長地開示說道:「要照顧好自己的心!」

在複雜而又貪婪的人性面前,證嚴法師和慈濟人的努力和實踐就像是一盞明燈,他們的成功進一步拓寬了我們對於人之生命認知的視野。在證嚴法師踐行台灣的這個40年里,台灣人有幸看到了,凈化人心,改造人性,可以不是海市蜃樓,也可以不是藏經閣里神秘而又至簡的秘密。

話聊到中途,謝景貴突然告訴我,他曾經問過證嚴法師一個問題。他問,這個世界最後誰會贏?上人說:「人多的會贏。」這是一個多麼智慧卻又暗藏著無奈的回答啊。在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最多呢?無論在哪個大小的角落,如果不環保的人比環保的人要多,如果行惡的人比行善的人要多呢?

在花蓮訪問的末尾,我還問了謝景貴最後一個問題:如果沒有了證嚴法師,慈濟將會怎樣?謝景貴頓了一下說,上人精神永在。可是精神,會不會又會變成一張張的故紙,一本本所謂的經典?人終歸是現實的動物,美食總是要放在眼前,才下箸。

現場即道場——傳統漢傳佛教以寺廟誦經拜佛為主,在台灣民間,佛教曾一度被淪為民眾過世之後的超度工具抑或封建迷信的斂財工具。證嚴法師認為,「災難現場即道場,當下之心即佛心」。對於慈濟而言,道場不必然存在於廟宇高堂,而是深植於人心。因此,慈濟從不幫人超度也不算卜命運,而是透過救災、醫療、人文教育等非營利機構的經營與運作來實踐其所倡導的「人間佛教」。

「膚」慰苦難——慈濟的慈善救濟特彆強調「親身接觸」。直接去接觸,直接去體會災難與貧困,證嚴法師以此希望能夠在災病的現場激化同情心和慈悲心。而不只是透過基金會或者銀行賬號去捐款,間接地將慈善當作一種在購買未知生命的保險。在慈濟,證嚴法師主張「膚慰」而非撫慰苦難,「天地間有一種力量叫做膚,當一滴水落下,它不會散開,一滴燭淚滴下,也不會破碎,因為有一種力量支撐它,那力量就是膚」。所以慈濟志工在救災現場,如果被救助者沒有戴手套,慈濟人也一定不會戴上手套,會直接握住災民的手,膚慰他們。

無用之用——除了慈善,環保是近年來慈濟的重要實踐。慈濟在全台灣總共設立了4500多個社區環保據點,有20多萬名志工投入垃圾回收工作,這些志工最小的年僅3歲,最大的104歲。證嚴法師宣揚「無用之用有大用」,環保志工在垃圾回收的實踐中,透過廢物利用,可以對自我的生命有嶄新的體悟,證嚴法師認為,既然一張無用的廢紙,一個被丟棄的可樂瓶都能回收再利用,更何況老邁的身軀?

大體老師——在慈濟,遺體被尊稱為大體。有很多信眾選擇死後將遺體捐贈給慈濟醫學院作為解剖學習之用,這樣的捐贈遺體者便被尊稱為「大體老師」。慈濟要求每一個醫學生投入個人情感,去體會其曾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並且是一個必須尊重的靈魂。一方面避免將身體物化;最重要的是深化學生對生命的尊重,並將這種尊重根植至每一個醫學生的心靈深處,使他們在隨後的行醫歲月中能尊重每個生病的軀體。

立體琉璃同心圓——證嚴法師以立體琉璃同心圓的理念,設立慈濟的組織架構,分為合心、和氣、互愛、協力,名稱有別,但是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合心是最資深或最精進的志工組成,負責傳承法脈;和氣布置任務;互愛規划進度,協調人力;協力戮力執行。合心雖然負責指導教做,但是一回到社區層面執行面,他們必須加入協力團隊,聽候協力幹部的調度和執行。

台灣人怎麼做慈善--慈濟會運營模式的啟示

在慈濟志工眼裡,環保站是一個能夠"化腐朽為神奇"的地方。"環保不僅是環境的保護,更是心靈的保護;環保是教育,環保站是修行的道場。"

一家每天花費300萬元以上新台幣的電視台,其中1/4甚至1/3的經費來自垃圾,這就是大愛電視台。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大愛電視副總監張尊昱告訴《浙商》記者:"大愛電視是一家不賣商業廣告的電視台,資金來自慈濟基金會環保志工從事資源回收所得,以及善心人士的捐款。"環保"一步八腳印"在台北市區的中山八德環保教育站,十多位老人在忙碌地分揀廢紙、寶特瓶(塑料瓶)等垃圾。主持這家環保站的蕭秀珠,早年經營免洗餐具。在台灣相關部門推動"防止C型肝炎,改用免洗餐具"政策後,免洗餐具大為流行,蕭秀珠夫婦的事業如日中天,甚至成為台北市最大的免洗餐具盤商。

1990年,慈濟會創辦人證嚴法師在一場"幸福人生講座"中呼籲"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如果上人(在佛教儀軌中弟子敬稱自己的皈依法師為"上人")知道有一位弟子是以"製造垃圾"為業,不知道會怎麼想?"蕭秀珠夫婦內心開始掙扎,希望"將功贖罪"。

經營生意之餘,他們開始不遺餘力地支持社區環保。不久之後,蕭秀珠夫妻倆結束白手起家的免洗餐具事業,全身心投入環保工作,2002年,他們又促成設立了八德環保站。

在八德環保站,像蕭秀珠這樣投身環保的商人不少,她一一向《浙商》記者介紹:"這位是賣衣服的老闆,現在把店面租給人家專職做環保;這位是經營汽車零件的大老闆,有空就會來幫忙。哪怕只有10分鐘、1小時,都有機會來做志工,分秒都可以做環保,來這裡每個人都不拿薪水。""我們是志工不是義工!"慈濟志工白賜清向《浙商》記者解釋:"義工的"義"繁體字為"義",裡面還有一個"我",而志工只有一顆心。有一顆無所求的心,才能夠獲得更大的快樂與自在。"像八德環保站這樣的環保站超過5600個,遍布台灣各鄉鎮社區,有6萬多人持續投入環保工作,參與做環保的志工超過20多萬人。2002年起,慈濟志工將環保回收基金轉作護持大愛電視台。慈濟環保志工的願景是:"讓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地球。"在慈濟志工眼裡,環保站是一個能夠"化腐朽為神奇"的地方。"環保不僅是環境的保護,更是心靈的保護;環保是教育,環保站是修行的道場。"蕭秀珠對《浙商》記者說,"在環保站,幼稚園的小朋友、博士以及董事長都來做環保,我們能夠看到眾生相,看到他們的改變。一些人以前再好吃的東西都吃不下,在這裡很簡單的青菜他們都吃得很高興。"大愛電視總務室接待組組長王文茜稱之為"見苦知福",他告訴《浙商》記者:"我們所幫助的人,也是給予我們幸福的老師。"如今慈濟的志業由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擴及到骨髓捐贈、環境保護、社區志工、海外賑災,成為"一步八腳印",環保僅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慈善不僅是捐款白賜清是台灣輔仁大學副教授,曾任萬通銀行副總經理、誠泰銀行總經理;林福全是一家建築公司的老闆,如今他們的身份是慈濟會志工。在慈濟,捐款100萬元新台幣能夠成為榮譽董事,但並不是捐款就可以成為志工。

林福全早在1992年就向慈濟會捐款100萬元新台幣,當時他的妻子開始做志工,妻子告訴他,人不能只顧賺錢。於是,他開始應邀去聽證嚴法師的演講,感覺很"法喜",不久以後便成為慈濟志工。

接待《浙商》記者之前,林福全剛剛去3個工地視察了一番。如今,林福全70%的時間做志工,30%的時間管理企業。"人生無常,無常什麼時候來誰也不知道。如果我們拿出10%的時間給人家,自己會感到很愉快。"他告訴《浙商》記者:"或許我做這件事能夠賺10元,讓夥計去做只能賺3元,但是做志工更有意義。世間所賺世間財,世間財只是數字而已;而為眾人付出賺到的是法財,法財能夠持續地留在世間與空間里,因為它能夠讓愛的足跡延續下來。"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憑藉個人的艱苦奮鬥創建了自己的制衣事業,有"牛仔褲大王"之美譽,事業觸及金融和房地產。20多年前,47歲的他放下如日中天的個人事業,投入慈濟會的志工行列。成年累月馬不停蹄,飛越千山萬水,繞行全球,從事救災及演講,濟助貧病人士及天災難民。

"這位曾經的全球最大牛仔褲企業老闆,如今幾乎在所有需要幫助的場所都能夠看到他。"央視《正大綜藝》台灣外景主持人謝佳勛對《浙商》記者說。

在汶川大地震之後,第一批抵達四川的慈濟志工中,就有一半來自企業經營者及經理人,其中不乏億萬身家的大老闆。如以生產"康師傅"速食麵聞名的頂新集團董事魏錦霓,過去一向低調的她平常只會在公司一年一度的園遊會上露面;領隊羅明憲也是吊扇公司的董事長,他平均每年光花在志工的出差費上就達150萬元新台幣。

德式馬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華德,早年忙於應酬,常常在外吃喝玩樂,因此與妻子爭吵了十幾年。1991年華中、華東發生世紀大洪澇,證嚴法師召開茶會,正式發動賑災。"師傅說兩岸的隔閡要用愛來化解,我聽了很感動。"黃華德向《浙商》記者透露,"妻子對我說,你朋友那麼多,大家可以一起來支持大陸災民。從那時起,我就對妻子做出承諾加入慈濟。"如今,黃華德扛著兩袋大米的賑災現場照片被掛在公司的網站上。德式馬每年將公司盈餘的10%捐給慈善團體,並通過慈濟等慈善團體,積极參与國際救援工作,幫助受天災迫害的受難者。

對於企業家而言,比金錢更重要的是時間,這些台灣的企業家怎麼能夠擠出時間做慈善呢?臨走時,黃華德對《浙商》記者說:"有心就有時間,有心就不難了。"

華萊公司官網:www.chinahualai.com


推薦閱讀:

公司最近在搞「教練技術」的特訓,每人配一個死黨,計劃沒做到死黨就要受罰,?
如何評價匯聚控股的管理模式?及董事長俞凌雄的客觀評價
管理範式與管理模式的七大區別-管理聚焦
設計公司的管理模式?
加強社會管理 推動社會管理模式扁平化

TAG:管理 | 模式 | 管理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