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拆掉你思維的8堵牆

|沙龍精選自公眾號張俊紅(ID:zhangjunhong0428)

來源:書籍《拆掉思維的牆》

所謂思維的牆就是使我們我們思維局限東西,本篇從安全感、有趣與無趣、心智模式等8個方面具體闡述了我們在思維方面的一些局限即牆。

01

安全感的牆

安全感是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事時的有力/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感。我們為了獲得所謂的安全感就會對我們身邊的事物變得更加確定,更加可控。這就使我們陷入了安全感的圍牆。

  • 我們為了在一個城市中獲得安全感,早早地選擇了買房,使我們能夠確定下來(達到所謂的確定感),代價是年級輕輕卻過上了房奴的日子。每個月工資下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先還房貸,工資微薄的我們,還完房貸以後所剩無幾,想報個班,考個證提升一下自己都迫於經濟壓力只能選擇放棄。正因為有房貸要還,使我們不敢輕易跳槽,只能安安穩穩在一家公司干到老。因為追求所謂的安全感,我們在本該學習、折騰的年紀卻只能選擇了安逸。

  • 我們為了在愛人的身上找到安全感,總覺得能夠控制住他(達到所謂的控制感),掌握他的一切才會有安全感。這不是愛,這是恐懼,因為你害怕有一天會失去他,所以你想要控制住他,讓他永遠不要離開你。這樣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對方煩了、膩了,最後散了。

    愛一個人有兩種:一種是死死抓住,你緊他也緊;一種是輕輕托住,你舒服他也舒服。

  • 如何拆掉安全感的圍牆?問自己所擔心的這些事情中最糟糕的結果是什麼?比如買房,如果不買房,最糟糕的結果就是一直租房子住,但是那又何妨,租房子也有過的挺好的;比如你的愛人,最糟糕的結果就是你們最後不在一起了,這並不一定是壞事哈,說不準分開以後你會遇到更好的。

    02

    有趣與無趣的牆

    在職場和生活中,有這麼一些人,我們把他們稱為沒興趣一族,沒興趣一族好像從來就沒有什麼特別愛好,也沒有什麼特長。他們對什麼都一般般,工作上「沒興趣一族」沒有太多激情,工作了四五年做的事情和以前差不多,你問他為什麼?他會告訴你,工作不就是這樣的,還能怎麼樣?

    而另一些人,我們把他們叫做有興趣一族,卻好像對什麼事情都很感興趣,他們每天都像剛剛出生一樣興緻勃勃,在生活里他們也是樣樣精通,攝影、寫作、跳舞、音樂。我們常常聽人對感性說我太牛了,你怎麼什麼都會?

    沒興趣一族和有興趣一族的區別到底在哪裡?我們先看看什麼是興趣?

    興趣就是以你最高級的形式投入到當下的事情之中去,也就是說,興趣是讓你自己完全身在事物其中。當你真正完全投入到當下的事情中去,不管這個事情多麼簡單、卑微,你都能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我們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以後才會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而對於大部分的事情都只是停留在簡單了解的層面,並沒有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也並沒有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最終的結果就是對什麼都不感興趣。

    03

    心智模式的牆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於心中,影響我們如何了解這個世界,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或甚至圖象、印象,是對於周圍世界如何運作的既有認知。我們通常不易察覺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對行為的影響。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巫師,我們給自己搭建一個幻想的世界,然後在現實中讓這個幻想慢慢實現。

    心智模式決定我們的想法,決定我們看到什麼東西,甚至決定我們的命運。心智模式無所謂好壞,有的時候可以幫助我們很快的解決問題,但是有的時候我們也會陷入其中使思維受到局限。

    我們要做的就是超越我們的心智模式,在每次事情發生的時候用固有的心智模式思考一遍,然後再用其他角度去思考一遍,發現兩者之間的差距。這樣長時間的訓練,在下次事情發生之前我們就可以很自如的切換我們的心智模式,最後超越我們的心智模式,不受其控制。

    04

    成功學的牆

    成功學大家應該都不陌生,讓我們看看成功學提倡的三點:

    1、成功不難,只是堅持做一件事情,也就是說只要堅持就能成功。

    2、只要這麼做,每個人都能成功,也就是說,成功是可以複製的。

    3、做得越好的人越成功。

    而事實上:

    1、堅持做某一件事不一定成功。當我們發現一直做某一件事情不能取得成功時,我們要及時放棄,我們要明白自己堅持的是結果,而放棄的是方式。

    2、成功是不可以複製的,因為每個人的家庭背景、所處年代以及所擁有的社會資源不同。盲目的複製只會讓你離成功越來越遠。

    3、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混的太慘也是,大部分人是,過著不太成功也不太失敗的日子。

    什麼才是真正的成功?

    有人說,成功就是掙到1000萬,1000萬是一個很好的成功標誌,卻不一定是成功本身。

    不信,你問他賺到1000萬,你會做什麼?他會說買房買車。 你可以繼續問他,如果你買到車子和房子,那麼這個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他會說這會讓我的家人快樂,如果讓你的家人很快樂,這背後的意義又是什麼?

    他會告訴你,我會覺得自己是一個能擔當責任的人。 讓自己成為一個能擔當責任的人,這才是成功的真正目標,一千萬隻是讓她越走越近。

    所以,成功的真正意義應該是,離你人生的目標越來越近。而人生真正的目標有一個衡量標準:就是你的目標是否會隨著外界環境改變而改變。

    如果你今天所處的外界環境突然完全改變,比如說把你放到一個荒島上去生活,而且永遠不讓你回來,你是否還會追求現在設定的目標?

    05

    找工作的牆

    我們在找工作的時候經常會陷入這樣的誤區,我只選擇做要從事一輩子的工作。這就和我們在談戀愛找對象的時候,我們只和可以結婚的人談戀愛的心智模式是一樣的。

    不管找工作還是談戀愛,我們都應該積極去嘗試,雖然嘗試總是冒險的,但是不嘗試是最大的冒險。

    或許你會擔心嘗試以後不合適、不感興趣,這個時候一定要用盡全力、用最快的方式放棄。

    但在生活中,我們身邊滿是不願意放棄的,我們不願意放棄明知道不合適的工作,因為我們畢竟做了這麼久;我們不願意放棄專業,因為害怕四年白讀了;我們也不願意放棄一份完全絕望的感情,因為我們在一起太久了。這是因為已經習慣於根據過去的投入,而不是未來價值來做決定。這在經濟學上可以用「沉沒成本效應」來解釋這種現象。

    如果人們已為某種商品或勞務支付過成本,那麼便會增加該商品或勞務的使用頻率,這一定義強調的是金錢及物質成本對後續決策行為的影響。

    ——沉沒成本效應

    06

    生活方式的牆

    每一個人都希望擁有快樂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遠離不開心令人沮喪的事情,但是這一切是誰在把握呢?是生活,還是自己?是誰在讓你不快樂?

    有一位禪師很喜歡養蘭花。有一次他外出雲遊,就把蘭花交代給徒弟照料。徒弟知道這是師傅的愛物,於是也小心照顧,蘭花一直生長得很好。可是就在禪師回來的前一天,他不小心把蘭花摔倒地上,蘭花摔壞了。

    徒弟非常擔心,他自己受罰倒不要緊,他害怕師傅會生氣傷心。

    問問自己,如果你是禪師,你會怎麼處理?

    禪師回來以後知道了,並沒有生氣,也沒有懲罰。他告訴徒弟:「我當初種蘭花,不是為了今天生氣來的。」

    遇到上面這種情況,可能還會有另外一種結局就是禪師會很生氣的把徒弟大罵一頓,這樣徒弟也不開心,自己也很生氣。

    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當中有的人可能會選第一種解決方法,有的人可能會選第二種,這反映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心智模式)。即受害者模式和掌控者模式。

    受害者模式,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受害者,把所有痛苦或快樂的事情都歸結為是外界的意願。

    受害者模式的三條法則:

    ● 推卸責任,保住面子:

    不是我的問題,是別人不好;不是我的問題,是我小時候沒這個條件。

    ● 安心做壞事:

    受害者心智的人在做壞事的時候可以心安理得,比如:「我也知道偷盜是錯誤的,是不應該的。但是我沒有辦法,因為我要生存。」

    ● 一起分享「凄慘故事會」:

    最典型的就是你失戀了,你的閨蜜們會陪你喝酒,然後一起數落男人沒一個好東西,我前男友也怎麼怎麼滴。

    ● 用受害來輕鬆獲得同情和幫助:

    開啟受害者模式的女孩子很早就知道,假裝無助會獲得男生的幫忙。所以他們經常在做一些苦力活的時候表現出弱不禁風的樣子,然後獲得男士的幫助。

    掌控者模式,是以自己為中心,不管外界怎麼樣,我都有能力對自己的狀況負責。遇到任何事情,首先從自身開始找原因。他們習慣去掌控事情的發展。比如上面蘭花中的禪師的表現就是典型的掌控者模式。

    07

    幸福的牆

    我們從小生活在父母為我們寫好的劇本中,考取他們期待的好成績,上他們安排好的學校,學習他們給選擇的專業,從事他們眼裡的好工作,最後與他們安排的相親對象結婚生子度過一生。這是我們大部分人的一生。

    我們的父母很愛我們,所以恨不得給我們安排好一切,讓我們能夠過得輕鬆點。在他們眼裡,這是他們對我們的好,如果我們不聽話,不按他們寫好的劇本來演,就是不孝順,他們就會傷心。

    可是如果我們按部就班,照著父母寫好的劇本來演繹我們的人生,那樣我們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你的人生就像你的家。因為你的不堅持,卻讓別人進來布置。但是不要忘記,在裡面住一輩子的人可還是你啊。

    在前面我們提到過,堅持的是結果,放棄的方式。其實父母堅持讓我們按著他們的劇本來演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希望我們幸福,只不過在他們眼裡,他們的劇本是能夠使我們幸福的唯一方式。

    我們為什麼不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達到父母想要的目的呢?這樣我們開心,父母也開心。

    儘快地使用你的方式行動起來,然後用事實來證明給他們看。

    08

    成功的牆

    我們經常會去糾結要不要做某一件事(比如考研、考某個證、學某種語言),糾結的原因大多是因為害怕自己失敗。每天都在糾結中度過,遲遲沒有行動。我們身邊經常會有這樣的例子。

    我有個女同學A,在今年3月份的時候就喊著要去學車,卻一直沒行動,前幾天我問她你駕照考的怎麼樣呢,她說還沒報名呢。我問她這都多久了,你咋還沒報名呢。她說害怕學不會。

    當一個人等待與拖延的成本,遠遠高於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我們把這個模式稱為「等死模式」。

    與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動中綻放。想做什麼就放開手去做,不用糾結,不用擔心成功與否。一個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一個壞的開始至少等於成功的三分之一。

    推薦閱讀:

    沸騰的評論區!「窮人心態」 VS 「富人思維」
    真正的富人思維共10層,你能讀懂幾層?
    對《窮查理寶典》的總結
    【框思維】你的努力,有人看得見!
    MindMaster一鍵生成思維導圖,文字再多也不用擔心!

    TAG: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