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監聽時,為什麼響度越大,聽感越好?


上圖被稱為等響曲線,等響曲線要展現的是一個不同於1KHz頻率的聲音,若要其響度等於在一個固定聲壓級的1KHz頻率的聲音的響度需要多少聲壓級。打個比方,一個頻率為1KHz、聲壓級為20dB的的聲音,其響度為20phon,而一個頻率為100Hz的聲音,其響度要達到20phon的話,其聲壓級就必須達到50dB,也就是說兩者有30dB的差距。而上圖又可看出我們對頻率的感受在3.5KHz有一個突起(人類對該頻率段信號比較敏感),這主要源於人耳道外耳道的共振頻率。而嬰兒啼哭聲的中心頻率也在這個頻段上。

等響曲線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現象:人類對中頻信號非常敏感,對低頻和高頻信號的敏感度下降。但是,我們對於不同頻率信號的感受在響度比較大的情況下趨於平直。也就是說當音樂被奏得越響時,人們就越容易感受到其中的低頻和高頻信號。通常情況下我們總是將力度和低頻聯繫起來,將清晰度、透明度和亮度與高頻相聯繫。

在混音的時候,不斷提升監聽電平是一種不良傾向。當音樂更響時,實際上的低頻和高頻信號比我們聽到的要多,而中頻信號的大小則與我們所聽到的結果比較接近。

我們對不同頻率的感受隨著電頻大小而變化,所以我們混音時應該用不同的監聽電平來檢查我們的混音,努力做到在不同電平下效果相似。我們已經知道在低電平監聽下高頻和低頻會減少。通過對不同的樂器進行均衡調整,即使高頻和低頻信號因為監聽電平的下降而減少,我們也有可能做到各個樂器總體上的平衡大體不變。比如,底鼓是一個低頻樂器,那麼它在低電平監聽時它會聽上去音量比較小。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讓底鼓在中高頻也具有一定的能量,那麼在低監聽電平聽時它會聽上去好很多。由於人耳對中頻的感受基本上不受電平大小影響,因此中頻信號是達到混音平衡的關鍵。如果能夠將低頻和高頻處理成類似中頻信號的擴展,那麼混音作品在不同電平監聽時會更加穩定。另外,如果一個混音作品在低電平重放時表現出色,那麼在高電平重放時很可能也會不錯;但是反過來在高電平聽上去不錯時,在低電平卻不一定能有原來的水準。

響度越大越好聽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當我們在低電平下聽音時,我們聽到的由揚聲器直接發出的聲音直達音較多,而經房間反射的音較少。高電平聽音時,更多的能量會被房間反射而讓我們聽到這種房間效果。所以放音樂的聲音越大,反射音越多,使得我們覺得音樂形成的聲場環繞著我們。

當我們增加混音中單件樂器的響度時,可以發現我們對它的感受力明顯提高。造成這種現象的核心原因是掩蔽(Masking)——一個聲音具有覆蓋另外一個聲音的能力。也就是說,一件樂器的頻率範圍會掩蔽另外一個樂器的頻率範圍。掩蔽的基本原則是響度高的聲音會掩蔽響度低的聲音。如果一件樂器的響度越大,它擺脫其他樂器掩蔽的能力就越強,我們也就越容易聽清它。(節選於《混音指南》)


人耳的聽音模型中,各個頻率的響度曲線是不一樣的。

簡單來說,就是只有達到一定響度,高頻和低頻才能在耳朵中產生足夠的刺激。而中頻就不需要那麼高的響度。


這個的前提是音箱素質高,動態的跨度越大。差一點的音箱可能壓榨多一點就會聽到高音的毛刺,中頻密度下降,低頻發渾。價格的區別就在這。

換句話說音量小一點等級差一級或者半級的可能聽不出區別。嗯,又省銀子了。


從物理上已經有大神講得比較透了。如鏈接:

在監聽時,為什麼響度越大,聽感越好??

www.zhihu.com圖標

這邊再從心理上分享一個小細節。

當音量增大,聽感清楚時,不需要人去集中精力的聽,人的精神會放鬆,不自覺就會感覺更順耳。

反面案例,當我們長久去混音時,最後可能對音樂是相當無感,因為我們花了大量時間去找碴。這時需要休息換換腦子。就是這個心理因素。


人耳朵靈敏度不一樣,還有噪音。響度大時,噪音佔比就小,分辨起來容易。

比如測量土地,皮尺帶彈性都可以,然而用皮尺量零件就不行了。皮尺好比耳朵,土地就是響度大(需要更長皮尺),零件就是響度小(聽小聲音)。仿照這個例子在舉一個場景:在嘈雜的環境聽蚊子,在田間地頭測量零件(直接被誤差吸收了)。

不一樣的地方人耳在安靜環境下靈敏度會變高(安靜下能聽蚊子),皮尺精度小尺度下精度不變(單獨量零件也量不了)。


監聽用途時,需要先校準響度。否則高低頻成分偏高或偏低,都不會好聽。


推薦閱讀:

背背佳?不,是美國魔域全新入門級A3落地音箱
監聽音響中 丹拿和真力各有什麼優勢?
老音箱真的比新音箱要強嗎?
貴音箱的優點?
【鄒大濕】亞馬遜Echo發家史-上篇 入行攪局、三維部署和挑落霸主

TAG:音響 | 音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