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果仁自述:保健品並不能保健
現在很多人在使用男性保健品,但是還是有的人不放心,難道保健品真的保健嗎?我看不一定吧!下面就是小編今天為你總結的有關於保健品相關的知識,這些你都知道嗎?趕緊去看看吧!
提到保健品,首要問題不是為什麼要買,而是為什麼不買?維生素、益生菌。歐米伽3膠囊、抗氧化藥丸:它們並無害處,對吧?在每個日漸老去的時光角落,潛伏著若隱若現的苦惱——關節炎、癌症、老年痴呆症……也催生了一個試圖阻止病痛的龐大產業——保健品產業。
2010年,美國人花在保健品上的錢約為280億美元,比購買健身房會員卡的錢還要多出50億美元。但保健品真的有用嗎?
保健品介於食品和藥品之間,是種定義模糊、覆蓋廣泛卻缺乏監管的消費品。有了它們,不吃食物和藥物,就能同時擁有營養和健康,因此又稱營養保健品。
科學還是信仰?
在邁入不惑之年後,筆者決定親身試一試保健品的效果。在五個月里,我每日服用22粒藥丸,還有蛋白棒、粉狀沖劑,以及足夠餵飽一頭大象的膳食纖維。2011年1月,在我開始服用保健品之前,我做過一次血液檢查,測量血液中鈣、蛋白質、鈉、膽固醇和其他物質的基準水平。
在堅持五個月服用了3000多粒藥丸後,我再次做了血液檢查,看看身體是否發生了變化。
保健品能否改善健康,以及如何改善,是一個重大科學課題。新研究此起彼伏。2011年6月27日,《臨床腫瘤學雜誌》上一篇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報告顯示,鈣和維生素D可能會降低患皮膚癌的幾率。
同一天,公共科學圖書館報告,在草莓中發現了一種名為非瑟酮的化合物,能夠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嚴重程度。6月30日,來自法國和美國的8位研究人員宣布,每日攝入一定量的白藜蘆醇(葡萄中含有的一種物質,大受釀酒師的吹捧),可能有助於防止骨密度流失。
然而,上述3項研究都存在保健品研究中常見的不足。斯坦福大學的論證僅僅是依據176名女患者做出的,因為她們都有特定類型的皮膚癌病史。公共科學圖書館和法美科學家的研究對象均為嚙齒類動物。
總而言之,關於保健品研究的臨床數據很少。此外,由於一些保健品含有10種或更多成分,難以確定究竟每種成分能起何種作用。
相對於科學來說,保健品更像是信仰問題,就像宗教領域的一個經典討論:即使每周去教堂都遇不到上帝,對你也沒什麼壞處。所以,只需吞下藥丸即可,對嗎?
裝在箱子里的健康
就在我第一次去驗血之前,我訂購的保健品送到了。每一個箱子都用膠帶密封完好,裡面裝滿藥丸、纖維粉、營養棒。箱子太多,我只好將它們堆到床下。
我填寫了優莎娜健康科學公司的健康表,這是一家位於鹽湖城的保健品製造商,素來以高品質產品享譽世界。該公司在過去12個月共收入5.65億美元,也只算是保健品業界的小玩家。據《營養商業雜誌》統計,世界上最大的製藥廠商輝瑞公司每年的保健品銷售收入為680億美元,2010年在美國銷售的保健品價值約4.63億美元。
在為憂莎娜公司所填的健康襄中,我列舉了自己的飲食習慣(從農貿市場買到的粗茶淡飯,偶有暴食惡習)、日照時間(每天少於10分鐘)、日常鍛煉(熱衷)和酒精攝入量(狂飲)。
遞交表格後,優莎娜的軟體進行了數據運算,列出一長串我需要服用的補品:早晨8粒,晚上8粒,中午6粒。早晨的健康套裝包括兩粒健骼寧、兩粒超級抗氧化劑、兩粒螯合礦物質,一粒超級心臟寶和一粒加強型葡萄籽精華。
這些物質究竟是什麼呢?我發現,政府機構目錄中沒有保健品這一分類(更不要說檢測)。按照1994年的一項法律,美國政府對保健品的定義是:促進飲食的可吞食維生素、礦物質和草藥。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沒有權力為保健品提供安全性或有效性認證,甚至不能限制被認為有風險的產品上架。自1994年以來,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只禁止過一種保健品,即減肥藥物麻黃鹼。
然而,安全並非保健品的真正問題,反正它們大多無害。相反,療效才是關鍵:一些補品可能根本不值那個錢(優莎娜為我5個月服用的保健品開出的賬單高達1200美元)。
產業的誕生
食品、藥品和保健品的界限在科學上一直模糊不清,使得是否應該服用保健品的問題變得非常複雜。維生素C藥丸究竟是食品還是藥品?目前,我們只能說它是極受歡迎卻監管不力的保健品世界的一部分。
1912年,波蘭裔化學家卡西米爾.馮克創造了維生素的概念,即維持生命健康至關重要的非礦物質營養素。他將其標註為「B1」。1932年,維生素C在化學上被認定為抗壞血酸。
20世紀60年代,生物化學家萊納斯.鮑林開始提倡大量食用當時仍存在爭議的維生素C來防治常見的感冒。自此,維生素C的銷售開始火爆。1989年,美國營養學博士史蒂芬·德菲利斯正式提出「保健食品」(nutraceutical,直譯為營養藥物)的概念,能量棒、富含維生素等的保健食品遂開始發展成為數十億美元的大生意。
優莎娜每周生產超過2200萬粒保健品。與眾多保健品公司一樣,優莎娜採取直銷模式銷售產品,有多達20萬人的獨立分銷商網路——夫妻團隊能夠在家工作,私人教練可以賺些外快,失業的人有望過得更好。
2011年7月,堅持服用保健品5個月後,我再次訪問了優莎娜公司位於鹽湖城的總部,一位名叫布萊恩·迪克森的分子生物學家接待了我,並查看了我的檢測報告。迪克森和我一起審視我的兩份檢測報告副本,包括1月的基準檢驗結果,以及6月加入保健大軍後的驗血結果。每一份報告顯示著31項測量指標,其中第一項是「血糖」,我的測量結果是:1月為83毫克/分升,6月為88毫克/分升。
在統計學和醫學上,均沒有顯著變化。事實上,即使服用了3000多粒藥丸,外加日常飲食中的纖維粉和蛋白棒,變化也不大。兩份報告中,我的腎臟健康狀況(血尿素氮和肌酐的數值)完全相同,鈣、蛋白質和鈉的數量都沒有太大變化。
授權效應
2011年3月,加入保健大軍兩個月後的一天清晨,我發現自己的牛仔褲變緊了。一周後,我把皮帶放鬆了一個扣眼。優莎娜要求我記錄健康日誌。2月初我的體重是170磅(約合77.1公斤),2月底是175磅(約合79.4公斤),3月底,我的體重升至180磅(約合81.6公斤)。
關於我的這項身體變化,心理學家們有一個專有名詞:授權效應(營養學家們稱之為賠償)。營養品讓我自視甚高。維生素C?煙酸?維生素K?我有一大堆。吃了這些藥丸和粉劑,身體可能需要的所有營養我一樣都不缺。所以,我打破了常規,其他人可能不得不吃炒芥藍,但我有權大嚼炸薯條。
此外,一些醫生擔心,保健品愛好者會篤信,如果服用少量維生素對身體有幫助,那麼,吃得越多,效果就越好。西達賽奈心臟研究所所長愛德華·馬班博士發現,儘管超量服用維生素的情況極為罕見,但抗氧化劑服用過量可導致幹細胞基因突變。
他說,實際上他從不推薦使用保健品。「在我所知的所有病例中,匯常飲食就足夠了,一位每天服用20粒維生素藥丸的老太太反倒令人擔心。」馬班對保健品持很強烈的懷疑態度,在醫學界,與他觀點相似的早就不乏其人。在20世紀40年代,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心臟病專家恩斯特·博厄斯博士就將維生素行業稱為「強加於公眾的最邪惡罪行」。
這種說法有點兒過分,但我最終還是將剩下的藥丸和纖維粉掃地出門。總有人問我,吃了保健品感覺是不是不一樣,停止服用後有沒有覺得不同。
現在醒來時,我不再有被迫大口吃藥的感覺。但我做了更好的食物選擇。在保健品方面,我已經開始認識到,健康不是幾片葯,而是一些必須兌現的責任:用白開水代替蘇打水,用蘋果代替炸薯片,用魚代替魚肝油膠囊。如果你相信維生素能讓你活得更好,那就吃點兒,但請記住:只有當你正患有維生素缺乏症時,它們才會真正起作用。在獲取維生素的另一種方式背後,仍蘊含著科學,那就是,要吃得正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