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刀何:定位公關為什麼有的人善於說,但不善於寫呢?
善於說,不善於寫,從寫作原理來看,是一個怪現象。因為寫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寫如所說」。你只要假設自己面對一個人,像說話一樣,把話寫出來就可以了。那怎麼可能會說不會寫呢?
有人說,不善於寫,是辭彙量不夠。這個原因不能成立。很少有人因為辭彙量不夠,就不能說話,尤其是說母語。
(一)觀念層原因:試圖用書面語來寫,未能「寫如所說」
那善於說,卻不善於寫,究竟原因何在呢?
原因首先是觀念,也就是認為「寫和說不同,寫比說高級,寫要比說更精彩。」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說得好好的,但是一拿起筆,就開始「不說人話」,開始使用「書面語」。如果接受「寫如所說」,許多善說者的寫作會立即改善。
(二)工具層:寫作速率與思想不能同步,出現思考卡頓
但寫和說之間,是否只有「一念之隔」?只要觀念變了,就立刻會寫了?不盡然。觀念的改變會讓人敢於拿起筆開始寫(現在是打開電腦),但本身卻無法保證寫出水準,甚至無法保證寫成自己所說的那樣。那麼,問題在哪裡?
原因在於「工具制約」。我們要想通過某種手段,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前提是對工具足夠熟悉,以至於不需額外注意。
比如,熟練的話劇演員,對腹部發聲、氣流控制和共鳴控制相當熟悉,因此他在念台詞時,並不需要刻意關注這些肌肉,因此其表達是自由的;但新手就難很多,他需要首先注意發聲控制,這種控制當然會影響他的舞台表演。
那寫的工具是什麼呢?它又是如何影響人們的輸出效果呢?
說話的時候,人們調動腹部、肺部、聲帶、喉頭、口腔、舌頭、牙齒、嘴唇,進行整體輸出。在寫作的時候,人們調動小臂、手腕、手指,眼睛(監察、確認輸出)進行輸出。
但是,寫和說的輸出帶寬不同。我們說話的速度是1秒鐘3-5個字,我們打字的速度卻要慢得多,180個字每分鐘是打字員的入門級別。那如果寫作輸出速率慢于思想會發生什麼情況?「思想卡頓」。
想像你在愛奇藝在線看1080P高清大片,網速不夠,什麼體驗?在網速卡頓的狀態下,獲得高品質觀影體驗基本不可能,我們和影片思想的同步也不可能。當我們的寫作速度,跟不上思考運算速度的時候,思想就會出現卡頓,我們不得不停下來等待手指的輸入。這時,思考和寫作出現分離。那說為什麼不會呢?因為我們說得足夠快,以至於思考和說話基本同步——甚至我們要擔心說得太快,嘴比腦子快。
那如果寫作輸出速率與思想同步,是什麼狀態?
首先,是流暢無礙;你會發現寫作變成了享受,你寫作如同與人談天,而且談的人對你全神傾聽。
其次,是寫作反過來刺激思考的過程;其原理就如同你和人談天,談天的人也會過來激發你的思考一樣。老何在寫作到180篇筆記的時候,體驗到了這個狀態。那就是:大腦構思出一句話的前半句或後半句,手指放到鍵盤上,會自動補充完另外半句,甚至出來的文字,要比自己大腦中構思的更有深度或文采。
那一天,老何激動地給郭總打了個電話,說:「今天發現手指都會寫作了!」
(三)內容層:寫作是延時溝通,需要嚴謹性
如果實現了打字輸出與思想同步,是不是寫作就變得跟說話一樣了呢?如果這樣,是不是所有打字員一旦掌握了「寫如所說」,他們的寫作能力就會飛速進步呢?——還不盡然。
要實現飛躍,還要理解和適應寫作和說話的作為延時-即時溝通方式的不同特點。
說是即時溝通,你無法記錄對方2分鐘之前講過什麼;而寫作是延時的,二維的,你寫出來了,對方隨時可以回溯、反查、比對你說過的內容。在對話中,雙方溝通時間投入是1:1的,響應是即時,記憶是當下的(對許多人而言),內容是無法回查的(要想回看,只能看自己的記憶),信息內容是多維的(不局限於語語言,也包括肢體、表情和氣氛等)。因此,對話必須是迅速的,可以是不嚴謹的(因為沒有時間查對),還可以通過語言之外的方式傳遞信息,達到溝通和共鳴的目的。
但在寫作過程中,雙方投入的時間並不是1:1;你的時間已固定,對方時間可長可短;因此,寫下的文字要比口語更經得起考驗,也就是說,寫作語言必須更嚴謹。此外,寫作只有通過語言才能傳遞信息,如何將語言之外的信息,融入到語言中來(比如情感),至少部分融入、傳遞體驗,也是考驗。但寫作有一項好處,它並不要求你即刻完成,它可以修訂,你寫一篇文章,用10天可以,1年也行;你改一篇文章,該10遍可以,100遍也可以。
由此可見,要想寫得和說得一樣好,還要把握寫作作為延時溝通工具的關鍵不同:嚴謹性。首先,單個觀點要嚴謹;其次,觀點之間邏輯關係也要嚴謹。前者,我們稱之為「精確表達」;後者,我們稱之為「結構化輸出」。
精確表達,其前提是搞清楚概念的定義,基於定義共識,展開判斷和推理。
結構化輸出,是按金字塔組織內容之間的聯繫,並把這種聯繫序號化、層級化。
基於精確表達和結構化輸出,人們之間的IO才能準確、高效。否則,以混沌對混沌,以模糊對模糊,大家相互以為自己理解了,事實上卻千差萬別,相去甚遠。
模糊共識,無法精確反饋,因而無法驗證。在兩個個體之間,實施模糊反饋,尋求心靈共鳴,會產生奇妙的默契體驗。但當數量級放大時,原有的合理和精妙,恰恰會成為效率瓶頸。比如,重型戰鬥機的2個駕駛員之間,可以用默契來協同(但仍需要以溝通規則為基礎),但是如果10架飛機之間呢?如果是100人協同的戰車部隊呢?
模糊反饋所能支撐的節點數量有限,一旦超過上限,其溝通效率會直線下降——任意2個人溝通的記錄第3個人都可能看不懂,更不能使用其溝通成果。而要實現複雜協作,就不能用模糊溝通。比如造出太空梭。太空梭的每一個概念、表達,都必須定義清晰、指向明確、內涵外延清楚。
而寫作,因其具有「精確表達」和「結構化輸出」的特徵,雖然為口語轉文字製造了障礙,但也使得它成為組織內部溝通、知識積累的有效載體。因為被記錄,正是成為知識的第一前提。
(四)小結:善於寫要做到3件事
所以,我們再來回顧本文開頭提出的問題:
「為什麼有的人善於說,卻不善於寫?」
答案是,做到下面3點,他們就能善於寫:
(1)從觀念層面來看,要去掉寫和說不同的執念,堅持「寫如所說」;
(2)從工具層面來看,要訓練寫作速率,讓寫與想同步。具體來說,打字速度達到每分鐘180字即可;
(3)從內容層面來看,要適應寫作這種延時溝通方式的嚴謹性,追求「精確表達」和「結構化輸出」。
如此,寫就不再困難,任何可以說的人,都可以寫出讓自己滿意的文字(如果他能說得讓自己滿意的話)。
聰明的讀者,寫到這裡,你是否看出來了本文鏡像問題的答案呢:
——「為什麼有的人善於寫,卻不善於說?」
推薦閱讀:
※基於RFID的定位技術有幾種?哪種最成熟?
※康師傅「珍品」系列速食麵,什麼市場定位?
※吉列為什麼沒有電動剃鬚刀?
※據說Tommy Hilfiger家的產品分為歐洲線和北美線,價格和品質差異很大,是這樣嗎?
※是什麼阻止了中國在電線杆路燈桿上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