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柘的離開,真的能給魅族以重生的希望嗎?

楊柘的離開,真的能給魅族以重生的希望嗎?

來自專欄蒜苗地

最近,魅族又一次做出了新的架構調整,楊柘被架空,李楠掌舵魅族市場,對於這一現象如何評價?

一句話評價:魅族的問題根本就不在楊柘身上,也不在白永祥身上,更不在李楠身上,魅族的根本問題就是黃章,黃章不去,魅族難成

魅族是黃章一手締造的,這是對的,黃章是魅族的靈魂,這也不假,問題在於當年黃章掌權的時候,魅族又做出了什麼成績呢?

為什麼從09年開始做手機的黃章,卻被當年向自己取經的雷軍給一下子甩開了?

遠的我們就不提了,就說魅族15,就這玩意兒,我很想知道,給誰能賣出去?

我們不談商業,就談產品。

魅族15三款產品,15plus、15和M15,上面用了一堆定製元器件,屏幕、鏡頭、震動馬達等等,這聽起來是一件很牛逼的事情,但實際上是一種很SB的做法。因為這會導致一系列的風險和問題。

以華為為例,華為自身有p系列、mate系列、nova系列、麥芒系列、暢玩系列,榮耀有數字系列、v系列、play系列、暢玩系列等等,一堆的SKU。

越多的SKU,能夠滿足的細分市場越多,但同時意味著需要解決的問題越多。

  • 其開發成本如何控制?
  • 市場預估如何保證準確?
  • 元器件採購如何選擇?
  • 庫存風險如何規避?

如果你細心一些,你會發現華為的很多機型的元器件都是通用的,屏幕、電池、soc、相機等等,都是如此。

我們經常能夠看到華為的很多機型其實都是在做元器件排列組合,看起來雜亂無章的產品線,實際在用的模塊並不多。

正是因為這樣,華為才不怕因為產品市場預估失誤導致的庫存風險,反正模塊是通用的。

但魅族15系列不是,魅族15plus的這塊定製2k amoled屏幕,一旦15p出現供大於求,出現的庫存由誰來消納?

華為的訣竅就是IPD——IBM為華為量身打造的產品集成開發系統。

IPD的核心是:

a) 新產品開發是一項投資決策。IPD強調要對產品開發進行有效的投資組合分析,並在開發過程設置檢查點,通過階段性評審來決定項目是繼續、暫停、終止還是改變方向。

b) 基於市場的開發。IPD強調產品創新一定是基於市場需求和競爭分析的創新。為此,IPD把正確定義產品概念、市場需求作為流程的第一步,開始就把事情做正確。

c) 跨部門、跨系統的協同。採用跨部門的產品開發團隊(PDT:Product Development Team),通過有效的溝通、協調以及決策,達到儘快將產品推向市場的目的。

d) 非同步開發模式,也稱並行工程。就是通過嚴密的計劃、準確的介面設計,把原來的許多後續活動提前進行,這樣可以縮短產品上市時間。

e) 重用性。採用公用構建模塊(CBB:Common Building Block)提高產品開發的效率。

f) 結構化的流程。產品開發項目的相對不確定性,要求開發流程在非結構化與過於結構化之間找到平衡。

這裡面有幾個關鍵詞,面向市場、投資決策、非同步開發、公共模塊、跨部門跨系統協作和結構化的流程

這是一種現代化的產品開發系統,IBM當年就是籍此翻身的。同樣,若不是IPD系統的存在,華為如此繁雜的SKU估計會把華為給弄死。

我們以IPD的眼光來看魅族,你會發現,魅族在黃章的帶領下,犯了一系列不可饒恕的錯誤,這些絕對是要老大來負責的:

第一,黃章的存在,以及其至高無上的權力,導致魅族的決策過程是黃章拍腦門,而不是基於科學的數據調研,這對於企業來說是很可怕的事情。

因為領導決策可能的失誤導致的就是一系列的資源浪費和時間的浪費,這對於魅族這種本來就盈利困難的企業更是雪上加霜。

2016年的魅族雖然相對於2015年的提升不大,但絕不至於像17年這麼亂七八糟。

第二,由於第一點原因,導致魅族的產品開發不是面向市場需求的,而是由黃章的個人審美決定的,這同樣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魅族15的信息曝光出來之後,網上流傳著這麼個段子:

打磨一年的黃章剛從作坊里出來,抖了抖灰塵,聽見人聲嘈雜,感覺陽光有些刺眼,定了定神,向周圍問了一句:什麼叫全面屏?

這聽起來是個段子,但這意味著魅族的決策跟整個市場和產業鏈的發展方向相背離了,在2018年的春天依然發布16:9屏幕的手機,黃章生生把魅族15打磨成了段子。

前段時間,

@系統維護了我

發了一張圖,問這張圖裡最要不得的人是哪種?

答案是笨的幹活的,因為一旦方向錯了,越勤奮意味著越壞事兒。

很明顯,對於魅族15來說:

  • 其出現的時間決定了這款手機就算不是劉海屏設計或者全面屏設計(如NEX),你至少是18:9屏。
  • 魅族主打線上渠道,意味著對於魅族來說,性價比是生死線。

顯然,魅族15在這關鍵的兩點上都錯了,這款產品在大方向上就錯了,黃章對其細節上越是打磨,越是錯得遠。

因為細節的打磨是需要花錢的,這導致魅族15的成本居高不下,產品的誤差也沒辦法通過降價獲得性價比來走量。

實際上,以魅族15的產品,無論是楊柘還是李楠去做市場,結局都無分別。

第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是魅族15的三款手機,幾乎沒有通用的元器件,屏幕、soc、相機、機身材料等等,都是相對獨立的,且很多時定製化元器件,這對於魅族的備貨是極大的考驗。

簡單來說,魅族15 plus、魅族15和M15按照什麼比例進行供貨?

一旦其中某款機型滯銷,其剩餘元器件該如何處理?如何通過調整三條產品線來滿足熱銷機型的供應而防止遇冷機型的產能過剩可能造成的庫存問題?

黃章連最基本的商業規則都不去遵循,卻妄想通過打磨一款產品來帶領魅族走出困境,這可能嗎?

走了楊柘又如何?

李楠做市場又如何?

推薦閱讀:

還看經典——我眼中的里程碑似的手機
OPPOR9手機和OPPOR11手機有哪些區別?
最好用的手機瀏覽器有哪些優秀?
趙孟頫這幅字放手機里,美翻了

TAG:手機 | 魅族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