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以活人做俑?秦皇墓里葬的是羋月?粉碎兵馬俑五大謠言!

兵馬俑以活人做俑?秦皇墓里葬的是羋月?粉碎兵馬俑五大謠言!

來自專欄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最近,網路上又有兩條跟秦兵馬俑有關的新聞出現了。第一條是真正意義上第一個發現和認識秦兵馬俑、同時也是秦兵馬俑考古發掘的拓荒者——趙康明先生,於上個月駕鶴西去。另一條則是網上盛傳一段關於原秦俑考古隊長認為,秦陵是波斯工匠設計製造及秦的政治制度來自波斯的視頻。但很遺憾的是,前面那個新聞的受關注度與熱度明顯不如後者。

其實一直以來,對秦兵馬俑來說真正有意義的新聞往往不被人重視,而那些充滿噱頭與誤導性的言論卻很有傳播力。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關於秦兵馬俑的五大「謠言」或「誤讀」。

第一,秦兵馬俑不是秦始皇的而是秦宣太后也就是羋月的嗎?

TIPS:宣太后羋八子不會叫羋月。春秋戰國貴族出嫁後的女子往往加上夫家的氏名或國名,即應當稱為:秦羋。如果就算她的私名為月,也應稱為:月羋。

要判定墓主人的身份與年代,陪葬品最能說明問題。而對於秦兵馬俑來說,最直觀的陪葬品則是伴隨著它們的武器了。秦國制度,兵器要刻上生產者和管理者的名字或官職的銘文。而惠文王至昭王時的標誌性銘文是「工師」、「工大人」,秦王政時起,包括呂不韋主政時期,都是「寺工」或「詔事」、「屬邦」、「少府工室」等。

兵馬俑一號坑在第一次發掘就出土了16柄紀年在十五至十九年的寺工鈹,5柄紀年在三至七年的長鬍四穿相邦呂不韋戟,此後的歷次清理髮掘也多有發現類似銘文的兵器,根據上文所述,紀年明顯屬於秦王政。如果兵馬俑真屬於宣太后,怎麼可能出現在宣太后死後二十多年後才鑄造的兵器呢?顯然,由兵器判斷,秦兵馬俑的主人是秦始皇。

▲兵馬俑坑出土的四件帶銘文「呂不韋戟」

▲三穿戈戟(1-4)與四穿戈戟(5-6)的形制對比

▲兵馬俑中戟的出土原狀,並非單獨戟頭散落在泥中

第二,兵馬俑是希臘人指導造的嗎?

秦兵馬俑與希臘的經典雕塑都享譽世界。結果不知道怎麼就有了所謂「希臘的工匠前來參與指導製造了兵馬俑」的說法。其實,從諸多方面來看,兩者有著本質不同。首先,秦兵馬俑採用陶土作為材料,盤塑雕刻燒制而成,而希臘典型的雕塑大多都是石雕。

其次,秦俑藝術形象中國傳統的「以形寫神」,比如秦俑的頭髮、鬍鬚、眉毛,一絲一縷都要刻划出來,有稜有角,甚至翻卷或立了起來。這種藝術誇張、鮮明突出人物的性格,才形成了千人千面的兵馬俑群像。但秦俑頭部以外的部分,便被看作是較為次要的。因此兵馬俑的身體部分基本上是大規模製造的。

▲希臘雕塑典範《擲鐵餅者》

希臘人則特別注重人體造型美,認為神就是完美的人。所以他們更重視對身體曲線的表現,其雕像都是肌肉發達,線條優美,體型肩寬腰細的健美身材。希臘化雕塑的另一個標誌性特色,是又高又直的鼻樑,在希臘化地區的犍陀羅藝術佛教造像上體現的非常清晰。秦俑則不是這樣。

總之,雖然中西雕塑藝術家都重視線條的表現力,重視以線條造型為共同的媒介,但兩者相較,秦兵馬俑又顯出更多『抽象』性、寫意性,顯出明顯的東方色彩和中國風格。概括一下,就是西方多寫實,東方多寫意。

第三,秦兵馬俑為什麼從彩色變成了灰色的?

兵馬俑確實都是有顏色的。秦人在給兵馬俑上色前,先刷了一層生漆,起到黏合和突出顏色的作用。當初在發掘時,生漆由於失水而捲曲剝落在泥土中。結果導致我們看到的大部分兵馬俑都是灰色的。

▲色彩飽和度比較正常的高級軍吏俑彩色復原

而一些新聞報道中,喜歡說兵馬俑花花綠綠,其實也是有錯誤的。兵馬俑的甲片基本上都是黑褐色,綴甲的繩帶大紅色,這個基調是統一的。其服色主要還是分朱紅,藍色,淺綠,赭色幾種。高級軍官穿紫袍,甲上有鮮艷彩色的綬帶,無甲射手多為赭色袍,有時被描述成土紅色粉紅色。披甲重步兵中一部分站位靠前精銳的成員,著黑甲紅頭巾紅衣袍,另一部分則穿黑甲藍綠色系袍子。所謂秦兵自備衣物,其實是指內衣自備,戰袍明顯具有規範性。而在沒有現代染料的情況下,古代衣物染料和礦物顏料的色差還是比較大的。因此不能把秦俑的顏色等同於秦軍的服色。總之,秦軍即不像很多人想像那樣,全體秦兵一水黑衣,也不像是現在很多人搜易津津樂道的鮮艷花哨、五彩斑斕,甚至到了妖艷的地步。

▲《神話》電影中秦軍士兵服裝配色比較接近現實

第四,兵馬俑裡面有沒有人被封在裡面?

因為秦兵馬俑確實很寫實。所以有人說兵馬俑是將活人裹上一層紗布,然後用泥封起來,放到窯爐里燒,就跟燒磚相同,然後給始皇帝陪葬。歷史上真的有這麼殘暴的行為嗎?實際上,在陶俑的體內並未發現過人體骨骸。兵馬俑的上身為空心,腿為實心,均為陶土製成,也沒有使用木胎。從工藝角度,秦俑模塑結合,以塑為主。具體地說,就是俑的腳、腿部分,用堆塑法製成;軀幹部分,用泥條盤築法成型;衣服和鎧甲,用貼、捏、刻等手法做成。如果認為兵馬俑是真人做的,可能是《古今大戰秦俑情》、《木乃伊3龍帝之墓》之類的電影看多了。

▲在這電影里就是用人做俑……

第五,兵馬俑沒有頭盔是因為秦軍沒有裝備嗎?

關於秦軍有無頭盔的問題也算是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從1998年7月下旬至1999年1月,考古隊在始皇陵外城東南部的一處大型陪葬坑裡,發現用銅絲編綴的石鎧甲和石兜鍪(即作戰時戴在頭部的頭盔,也叫胄),共約一百二十餘領(頂),其中甲約90領,胃約36頂。這批石甲胄只是模仿實用甲胄而製作的明器。根據不同的形制來看,數量較少的一種胄的實物可能是鐵質,數量較多的甲片較大的可能是皮質。

那麼為什麼兵馬俑里的兵俑都不戴頭盔呢?《國語·周語中》:「秦師過周北門,左右皆免胄而下拜,超乘者三百乘。」 韋昭 註:「免,脫也。脫胄而下敬天子也。」免胄,脫下頭盔。古代將士對尊者的行禮方式。秦兵馬俑等於是在始皇帝檢閱之下,當然要免胄。

▲秦石甲胄修複復原

秦是不是師從波斯?

最後說一下,秦是不是學習波斯的制度:波斯的「行省制」有以下特點:身份往往是波斯貴族的地方總督軍事上獨立(名義上需要國王認可),行政管理基本獨立,外交基本自主,國王默許職位世襲。大流士一世篡位得國前是世襲帕提亞總督。顯然這明顯相當於我國商周時代的諸侯制。

而秦的郡縣制,地方官員並沒有獨立的軍事權,甚至各地方官員本身也「各有主業」,如縣級有縣令、縣尉、縣丞的區分,而不是商周或者波斯那種地方官員獨斷。另外,秦國從法律角度明確了國家對地方的統治權。而且,官員是有任期時間。這就杜絕了商周或者波斯帝國那種世襲制度,保障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如此看來,修築驛站道路等共性只是表象,秦國與波斯政治方面內核完全不同。而如果只是看有一些表面共性,就強行認定其內部有緊密聯繫,只能說理論和邏輯水平實在太差了。

編後語:秦兵馬俑自發掘以來,已經成為中國的標誌性歷史文化名片。因此圍繞著秦兵馬俑的新聞也往往容易獲得關注。這也使得很多人或出於揚名,或出於其他原因,喜歡用一些驚世駭俗的說法去博眼球。其結果自然使得網路上流傳著諸多關於秦兵馬俑的以訛傳訛,甚至是刻意歪曲的說法與觀點。這個現實確實很讓人無奈。但俗話說得好,「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對於這類博眼球的言論,大家淡定的一笑而過就好。

參考資料: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號坑發掘報告1974-1984》,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發掘隊

《秦始皇帝陵園考古報告2001-2003》,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帝陵一號兵馬俑陪葬坑2009_2011年發掘簡報》,趙震

《近二十年新見戰國標準器整理與研究》,朱君筠

《先秦時期青銅戈·戟研究》,井中偉

《希臘的雕塑》, [法] 丹納,傅雷 譯,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

《試論波斯帝國的行省與總督》,周啟迪

《論波斯帝國政治體制的流變》,亓佩成

《波斯帝國的「專制」與「集權」》,晏紹祥

《米利都與波斯:專制帝國中地方共同體的地位》,晏紹祥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王牟仁,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

近5年流傳最廣泛的性謠言
歷史的玩笑之:謠言,最終都變成真的了
識別各種謠言
謠言治理丨楊梅上市季,多名「楊梅謠言製造者」被拘留
謠言:帶狀皰疹一生只得一次

TAG:秦始皇 | 謠言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