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外行更容易顛覆內行?

為什麼外行更容易顛覆內行?

這兩年,商業社會出現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Uber是世界上最大的計程車公司,但創始人卡蘭尼克其實是個碼農,完全沒有接觸過租車行業;

阿里巴巴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但馬雲卻是一個教了7年英語的老師;

Airbnb的崛起讓整個酒店業都膽戰心驚,但創始人其實是個藝術家,畢業於著名的羅德島藝術學院,和酒店業沒有半毛錢關係……

你發現了嗎?每一個領域的顛覆,往往都不是來自常規的行業內部迭代。恰恰相反,所有的顛覆都來自八竿子打不著的外行。

這是這個時代特有的「顛覆邏輯」。

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快:18世紀的時候,知識更新的周期是80~90年;到了19世紀,這個周期縮短為30年;到了現在,很多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還不到2年。

換句話說,這是一個經驗主義完全失勢的年代。每過兩年,所有人的成績都會來一次全部清零,不論你是多麼資深的專家,都得和新人一起站到同一起跑線上。

這是一個格外殘酷的年代,因為不論你曾經有多麼輝煌,仍然有可能在下一秒就被取代。但是,這也是一個格外美好的年代,因為它充滿了機會,後來者同樣可以成為領跑者。

那麼,你會是時代的顛覆者,還是會成為「被顛覆的犧牲品」呢?

為了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寫下了這篇長文,想和你分享一些關於「顛覆」的思考。

先發優勢的顛覆

零經驗並不可怕

懂得遷移的高手永遠可以彎道超車

我們通常認為:先發者會更有優勢,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小米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2010年,雷軍創立小米的時候,蘋果和三星已經佔領了整個智能手機行業。它們不僅有成熟的技術,而且還有巨大的品牌優勢。

相比之下,小米是個絕對落後的外行,就連雷軍自己都坦言:「我既沒有做手機的經驗,也不懂手機行業的規律,我只是把手機當電腦做。」

但就是這個門外漢提出了一個直擊要害的問題:「大家買了這麼多手機,知道手機的配置嗎?但你買電腦的時候,一定會知道這台電腦的配置。所以,小米手機的內存、配置、供貨商、生產廠商等信息是透明的,我要讓用戶知道買的是什麼。」

於是,小米把電腦行業的「跑分模式」遷移到了手機行業,開闢了自己的「發燒友文化」,吸引大量的「米粉」,迅速形成人際網路,形成病毒營銷,有效控制了廣告成本。

小米靠著死忠粉的口碑傳播,成功建立了線上的直銷模式,成功擰乾了渠道費,推出了超高性價比的手機。但傳統手機廠商就沒有那麼好命了,花了大量的錢去鋪渠道,從總代到省代、市代再到零售終端,一層層下來,手機的成本當然就高。

就這樣,小米憑藉高性價比成功殺入市場,創造了現代商業史上的很多紀錄:最短時間做到估值100億美金、最短時間突破100億美金的營收、在2014年成為國內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商、2015年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一……

你會發現,雷軍其實是提出了一種新的玩法:我們不拼招式,只比內功。

在創立小米之前,雷軍在金山磨礪了16年,直接和微軟短兵相接。他是在一場場硬仗里,修鍊了非常紮實的用戶洞察能力和戰略決策能力。這種底層能力是沒有邊界的,完全可以跨行業延伸。

所以,當雷軍做小米的時候,雖然他看起來是個零經驗的新人,但其實他只是遷移了自己的能力而已。甚至,零經驗反而還成了他的另一種優勢,讓他可以跳出手機行業本身的思維局限,從不一樣的角度找到全新的突破口。

懂得遷移的高手,從不會去在意先發者的招式。對他們來說單一領域的經驗,只是小術,沒有絕對的高低之分;只要自己內功過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法顛覆已有的行業經驗。

我們總說「隔行如隔山」。但其實,真正相隔的,不過是山腳下的入口,越往上走,運用到的能力都越來越接近。大道至簡,真正的智慧永遠都相通。

成功路徑的顛覆

自我清空,才能帶來破壞性創新

為什麼蘋果顛覆了諾基亞?

原因不是在於諾基亞做得不好。一直到今天,諾基亞的產品質量仍然是一個神話。關鍵在於,蘋果顛覆了手機行業的成功路徑。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滕森提出過的2個概念:延續性創新破壞性創新

已經佔據領先地位的內行,更傾向於依賴過去的成功路徑。比如說,諾基亞在最鼎盛的時候,一年出貨量4億部。它也在一版一版地推出新品,功能也很強大,但是,這些創新都不過只是在原有基礎的延續。

所以,不論諾基亞多麼努力,它始終只是在做一部功能更多的行動電話而已。

但是,對於外行來說,並沒有既定的路徑可以沿用,外行的創新往往是顛覆性的。比如說蘋果。公司最早的初創團隊里,甚至沒有一個手機行業的專家,他們的目標也從來不是做一台更好的手機,他們要做的事是:能夠取代電腦的智能移動終端。

比較之下,高下立判。面對這樣的降維打擊,諾基亞根本完全招架不住。

對於內行來說,恰恰是自己的成功經驗會帶來危險。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在工作中,我們都在努力成為領域中的專家,但同時又很容易被既定的思維框架給束縛住,被過去的經驗所綁架。當你開始說出「照以往的經驗來看,……」,「這件事一聽就不可能」諸如此類的話時,恭喜你,距離你被外行替代又近了一步。

所以,這世上最難的事情,不是積累,而是清空。

你會發現,「自我清空」是所有高手共有的特點。

張小龍一直在強調,偉大的產品人一定要有傻瓜心態。這裡的「傻瓜」當然不是真傻,而是要始終保有一種外行心態。張小龍說自己要醞釀10分鐘,才能達到傻瓜狀態,馬化騰需要1分鐘。

最厲害的是喬布斯,據說他可以在專家和傻瓜之間自由切換。這也是喬布斯一直追求的境界:「Stay foolish」。

這些高手都在告訴我們同一個道理:

你的成長空間,並不取決你積累的知識體量有多大,而在於自我清空的速度究竟能有多快。

安全區的顛覆

擁抱不確定性,才有可能獲得超額收益

對於很多巨頭來說,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創新,而是要不出錯。

這其實很好理解。對於巨頭來說,由於體量龐大,任何一點點小的差錯都可能造成巨額損失。比如說,富士康一天的產量就能達到50萬台,哪怕只是一個10元的小零件出了問題,一天就能造成500萬的損失。

所以,對於內行來說,他們更傾向於追求確定性,他們必須去思考:「怎麼做才更穩妥,才更安全。」不斷地增加確定性,也就意味著降低風險,自己可以更加安全,能夠更好地「守住江山」。在這個過程里,內行不可避免地會變得越來越僵化,只能不斷地錯過機會。於是,越是追求安全,反而是讓自己的處境越來越危險。

實際上,有風險,才有可能有溢價。正是因為各種不確定性,我們才有了一萬種可能,才能用最小的成本博得最大的收益。

外行就更有可能收穫超額收益。對於外行來說,他們剛剛才站上起點的位置,即使失敗也損失有限,但萬一成功,收益卻沒有上限,所以他們往往更願意冒險。

美圖的創始人吳欣鴻,現在身家超過50多億,手握12億用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早年創業32次,也連續失敗了32次。

每一次創業並不會為他增加成功的確定性,還是充滿著無數風險和不確定,但是,每一次創業都是在主動創造不確定性,也就是意味著,他在主動創造超額收益。

這是企業家特有的氣質。我選擇辭職創業,也是被這種氣質打動。

有一次我和一位非常優秀的企業家聊項目,我理所當然地說出了一堆項目的缺陷,告訴他這個項目還有很多問題,我需要再評估一下風險。他聽了也不生氣,只是反問我:「做投資的人都很會找問題,但你們知道怎麼解決問題嗎?你知道每個問題的後面,都藏了多大的價值嗎?如果一切都完美了,我還需要你們投資嗎?」

那天聊完之後,我一整晚都沒能睡著,我突然意識一個問題:過去的我,都在追求用專業去降低不確定性;但我從來沒有想過,如何通過擁抱不確定實現成長。

1個月以後,我正式辭職創業。既然我看到了另一種更有價值的可能,我就無法接受自己不做嘗試,主動放棄。

不敢走出安全區,只是在被動地等待生存空間不斷縮小。

主動走出安全區,卻掌握了應對風險的主動權。

而這世上所有的顛覆者,從來都是手握利劍、主動出擊的人。

很多人經常感到焦慮。

因為這個時代變化得太快,競爭者也不再只是自己的同行,他們可能來自和你毫不相干的行業,自己可能在一夜之間就被取代了。

但我反而很喜歡這個時代。

因為它變化得很快,所以總是有翻盤的機會。只要還能嘗試,總有成為贏家的希望。只要你想要嘗試,就總有機會,還有比這更美妙的事情嗎?

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我更願意去思考這個時代的遊戲規則,也希望我的分享可以讓你更有章法地抓住這些機會。

最後,還是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

你會是時代的顛覆者,還是會成為「被顛覆的犧牲品」呢?

現在,你做好回答的準備了嗎?

推薦閱讀:

男八女七有規律,順成長周期保健知識
筆尖思考下的成長
普通人如何更好的抓住機會?
十個月,從小透明到攝影師的蛻變【成長經驗分享】
我最慈愛的父親,謝謝你教會我成長

TAG:成長 | 顛覆 | 外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