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開功利的因素,讀研能帶給我們什麼?
07-09
撇開功利的因素,讀研能帶給我們什麼?
推薦閱讀:
來自專欄 Shirley草堂
之前在你問我答的版塊分享過我個人對考研的看法。錯過這個版塊的童鞋可以點擊下方鏈接前往:
Shirley草堂:英語/翻譯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從事哪些工作?Shirley草堂:英語/翻譯專業從業經歷分享(外企)Shirley草堂:英語專業從業經歷分享(教育行業)從功利的角度來看,碩士學位是我們獲得職場offer的敲門磚,也是我們在職場晉陞的砝碼。但是,今天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談談讀研的好處,一個不摻雜物質因素的角度。
我在大一的開學典禮上就堅定了考研的想法,所以大學那四年過得非常充實,抱著牛津字典去自習教室是我每天的routine。如果不是把大學時期的課本都寄回老家了,我真想拍張照片給大家看看我當年使用的字典,幾乎就已經散掉了。畢業的時候大家都忙著做兩手準備——一邊投簡歷一邊準備考研,我當時連簡歷都沒準備,因為我壓根就沒想過我會在本科畢業後直接踏入社會。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我不是很確定,可能是心理上還沒做好準備。想必現在準備考研的很多童鞋也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吧。我畢業那會恰逢國家大力推行研究生教育,很多學校的學制從三年縮短到了兩年,尤其是一些文科專業,我讀的也是兩年制的。第一年課程排得滿滿的。雖然選的是語言學方向,但是翻譯和文學的課程也是必修。除了上課之外還要準備第二年發表的論文、應付每周的seminar(對自己最近看的學術文章或書籍做一個report,然後接受各個導師的狂轟亂炸)。第二年就是教學實踐和寫論文。教學實踐是帶2+2制學生的雅思聽力,還算輕鬆。寫論文的過程就比較痛苦了。因為我學的語言學,做的課題是實證研究,寫論文前需要做教學實驗、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導師覺得我的課題做得挺有深度,鼓勵我再多發一篇論文。所以我的第一篇論文是在我本科論文基礎上修改的,發在了一般的省級刊物上,第二篇論文是我碩士論文的一部分,收錄在一本核心期刊里。你們看,我的研究生過得也並不輕鬆。
讀研期間,我和導師經常會有一些有意思的對話。我記得她曾經問我:「兩年研究生這麼短,你覺得你能學到什麼?」我當時說得很直白,「如果說要想在某個學術領域有所建樹,那是不可能的。理論層面的東西,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能挖到冰山的一個小小角就不錯了。但我現在和本科時最明顯的差別在於我寫東西時邏輯和結構會更加明晰。現在不管讓我寫什麼,我知道去哪兒查找素材、怎麼找、找到後如何去粗取細、留下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我知道應如何組織這些材料來證實我的觀點。這是我覺得這兩年學到的最重要的技能。而且這個技能是我終生受用的。」我導師很贊同這個觀點。直到現在,雖然我已畢業九年了,我每次在寫東西時還是能用到讀研時摸索到的技巧和養成的思維模式。當然,這並不是說,讀了研究生就一定能訓練出這種思維。No pains, no gains。研究生班上也有同學在畢業時思維還是很混亂的。我所說的讀研能帶給你的好處,完全取決於你的主觀能動性。我碩士論文是關於learning style(學習風格)的。開題之前,導師讓我做一個literature review(文獻綜述)。我當時把國內外論文和期刊庫里所有以learning style為標題和關鍵詞的論文都找出來,一篇一篇地看。看完標註每篇的大致內容。看完所有文章後開始歸類:哪些學者在哪些領域做過哪些研究?每個時期的研究呈現什麼特點?和哪些其他的學科領域有過結合?在語言學習的領域都是從哪些方面切入的?哪方面研究得比較少但還有研究的價值?是否有研究結合了科技領域的最新進展?研究對象的選擇有沒有照顧到所有種族所有年齡?如果沒有,哪個群體缺失了?...好不容易對這個領域整出一個概況,導師又給了字數的限制,然後就是各種精簡。一個綜述,我導師改了不下20遍。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的同學們在做什麼呢?有窩在宿舍看劇的,也有出去兼職掙外快的。
我自認為自己是屬於先天不足後天補的類型。如果要做好一件事,我在某個階段就只能一心一意,沒法兼顧其他事情。然而身邊總是會有一些人,在學校期間犧牲上課和學習的時間去打工(我不反對在學習之餘多積累社會實踐),工作之後又後悔自己當初沒多花點時間好好學習。個人覺得,每個階段都有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如果什麼都想抓,可能會落得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下場。所以,在選擇讀研之前,請先確認你是否有一顆能靜下來做學問的心?如果喜歡我的分享,可關注我的公號——Shirley草堂獲取更多與英語、口譯學習及職場相關的信息。
推薦閱讀:
※【留學申請】乾貨!最新德國留學熱門專業核心課程詳解~課程匹配度--核心課程須知!
※放棄高薪工作,流浪到悉尼
※增加你一項激發靈感的小技能!
※【申請必備】德國大學網申--這兒究竟該填啥??特殊名詞&易填錯選項!
※美國留學睡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