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謀略篇 . 孫子兵法之十二《火攻篇》

中華文化—謀略篇.孫子兵法第十二《火攻篇》

孫子兵法火攻篇《火攻篇》作者:孫武《孫子兵法》第12篇《火攻篇》講的是以火助攻作戰戰術。作者-孫子(生卒年不詳),名武,字長卿,春秋時齊國人。全篇內容大致分為四部分:一、提出火攻的對象有五,即: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隊。二、分析火攻應具備的主客觀條件。三、提出實行火攻所應採取的靈活對策。四、提出火攻與水攻都屬於進攻敵軍的輔助措施,兩者對於戰勝敵軍各有特點,為將者必須謹慎選擇,要「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則止」,要從「安國安軍」的大局出發,賞罰分明,進退有變,決不可憑一時的意氣用事,導致遭亡國覆軍之禍。原文:孫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火發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譯文孫子說:火攻有五種目標:一是焚燒敵軍的人馬,二是焚燒敵軍的糧草積聚,三是焚燒敵軍的輜重,四是焚燒敵軍的倉庫,五是焚燒敵軍的運輸設施。實施火攻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發火器材必須經常準備好。發火還要選擇有利的時候,起火要選准有利的日期。所謂有利的時候,指的是天氣乾燥;所謂有利的日期,指月亮運行到「箕」、「壁」、「翼」、「軫」4個星宿的位置,凡是月亮運行到這4個星宿位置時,就是起風的日子。凡用火攻,必須根據上述五種火攻所造成的情況變化,適時地運用兵力加以策應。從敵人內部放火,就要及早派兵從外面策應。火已燒起,而敵軍仍能保持鎮靜的,要觀察等待,不要馬上進攻,等火勢燒到最旺的時候,視情況可以進攻就進攻,不可以進攻就停止。火也可以從外面放,那就不必等待內應,只要時機和條件成熟就可以放火。火發於上鳳,不可從下風進攻。白天風刮久了,夜晚風就會停止。軍隊必須懂得五種火攻方法的變化運用,等候具備條件,然後實施火攻。用火來輔助進攻的,明顯地容易取勝;用水來輔助進攻的,攻勢可以加強。水可以斷絕敵人的聯繫,卻不能燒毀敵人的蓄積。凡打了勝仗,攻取了土地、城池,而不能夠鞏固勝利,是危險的,這就叫做「費留」。因此明智的國君一定要慎重地考慮這個問題,優秀的將帥必須認真處理這個問題。不是對國家有利,就不要採取軍事行動,沒有取勝的把握,就不要隨便用兵,不到危急緊迫之時,就不要輕易開戰。國君不可憑一時的惱怒而興兵打仗,將帥不可憑一時的怨憤而與敵交戰。符合國家利益就行動,不符合國家利益就停止。惱怒可以重新歡喜,怨憤可以重新高興,國亡了就不能再存,人死了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國君對戰爭問題一定要慎重,良好的將帥對戰爭問題一定要警惕,這是安定國家和保全軍隊的關鍵!

七星壇孔明借東風

赤壁之戰 周瑜

不謀而合諸葛亮周瑜二人手掌上都寫了一個「火」字

鳳雛 龐統

鳳雛巧獻「連環計」

曹操用了龐統的連環計,把大船、小船、用鐵環連鎖,不怕風浪,便想一舉平定江南。一切部署完成以後,只待進攻了。這天是十一月十五日,曹操乘坐一條大船,巡視水寨。

火燒赤壁

火燒赤壁

赤壁大戰

東吳老將 黃蓋

周瑜打黃蓋

火燒赤壁

七星壇孔明借東風戰例一:赤壁之戰(公元208年曹操和孫劉聯軍的作戰)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揮軍南下,荊州劉表病死,劉琮投降,劉備撤走。曹操聽聞劉備想要去江陵,派五千輕騎追擊劉備,於當陽長坂坡追到劉備,劉備兵馬不多,又有數十萬百姓相隨,迅速被擊潰,劉備放棄妻子和兒子,與諸葛亮、趙雲、張飛等數十騎逃走。趙雲反身殺入曹軍,將劉備幼子劉禪及甘夫人救出,與劉備在江夏會合。張飛率領二十騎兵斷後,據水斷橋,大喊:「身是張翼德,可來共決死」。曹軍不敢逼近,劉備得以順利逃亡。江東孫權在魯肅的建議下,派魯肅來與劉備結成聯盟,合力抗拒曹操,劉備派諸葛亮隨魯肅到江東。十二日,周瑜率領軍隊在樊口與劉備會合。然後兩軍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正在渡江的曹軍相遇。曹軍當時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編水軍及新附荊州水軍難以磨合,士氣明顯不足,因此初戰被周瑜水軍打敗。曹操不得不把水軍「引次江北」與陸軍會合,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操練水軍,等待良機。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隔長江與曹軍對峙。當時曹操為了北士卒不習慣坐船,於是將艦船首尾連接起來,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將黃蓋於是建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至戰日,黃蓋準備了十艘輕利之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赤幔偽裝,上插旌旗龍幡。當時東南風急,十艘船在中江順風而前,黃蓋手舉火把,使眾兵齊聲大叫:「降焉!」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刻之間,煙炎張天,曹軍人馬燒、溺死者無數。在對岸的孫劉聯軍橫渡長江,趁亂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回,當即自焚剩下的戰船,引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一直尾隨追擊。此戰中曹軍傷亡過半,曹操回到江陵後,恐赤壁失利而使後方政權不穩,立即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繼續留守南郡(治所江陵),而後委任樂進守襄陽、滿寵代理奮威將軍,屯於當陽。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曹、劉、孫三家爭奪荊州之戰揭開序幕。此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沒有機會以如此大規模進行南征,但仍舊佔據著南陽、南郡二郡(之後從南郡、南陽郡中分置襄陽郡、南鄉郡[一說章陵郡]),劉備則開始揮軍向長江以南的零陵、武陵、桂陽、長沙四郡發起進攻,孫權則命令周瑜圍攻南郡治所江陵縣。

火燒博望坡

火燒博望坡

夏侯惇

曹仁

諸葛亮火燒新野

諸葛亮火燒新野

諸葛亮火燒新野

諸葛亮火燒新野戰例二:火燒新野火燒新野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回蔡夫人議獻荊州諸葛亮火燒新野(今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諸葛亮第一把火燒博望坡,夏侯惇大敗,曹操便親自領兵伐新野。劉備放棄了新野,到樊城以避曹軍。曹操的部將曹仁領的兵到新野,見城門洞開,城中無人,便引軍進城中駐紮。夜來時分,就被火燒了。這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前兩把火。曹仁引眾將突煙冒火,尋路奔走,聞說東門無火,急急奔出東門。軍士自相踐踏,死者無數。曹仁等方才脫得火厄,背後一聲喊起,趙雲引軍趕來混戰,敗軍各逃性命,誰肯回身廝殺。正奔走間,糜芳引一軍至,又衝殺一陣。曹仁大敗,奪路而走。戰爭背景江東孫權得到周瑜、魯肅等人才的輔助,勢力進一步擴大,江中竟有戰船七千餘艘。孫權拜周瑜為大都督,統領水陸軍馬。曹操破袁紹後,命孫權送一兒子到許昌為人質。孫權的母親吳太夫人召周瑜、張昭商議。周瑜認為一送人質,便要事事受制於曹操。最後決定不送人質到許昌。孫權的弟弟丹陽太守孫翊性情剛烈,喜好飲酒。酒後常鞭打士卒。部下媯覽、戴員便勾結孫翊的手下邊洪,一日,乘酒宴散,由邊洪將孫翊殺死。媯覽、戴員嫁禍邊洪,將他殺了。孫翊的妻子徐氏長得美麗賢慧,媯覽逼徐氏做他的小老婆,徐氏假意允諾,密召丈夫的親信孫高、傅嬰趁媯覽酒醉時將他刺殺,戴員前往赴宴,也被殺死。不久,孫權領兵到丹陽,封孫高、傅嬰為牙將。把弟媳徐氏接到江東養老。建安十三年春,黃祖部將甘寧投奔孫權。孫權領水軍攻打黃祖。黃祖大敗,逃跑時被甘寧一箭射死。戰前準備孫權破了黃祖,劉表便請劉備到荊州議事。劉表因年老多病,便想將州內事務託付劉備管理。可是劉備堅決不肯。孔明問劉備為什麼推辭,劉備說他不願乘人之危。孔明感慨道∶「劉備真是仁慈之主啊!」曹操派夏侯敦領兵十萬伐新野。謀士荀彧說∶「劉備是個英雄,又有諸葛亮做軍師,不可輕敵。」夏侯敦卻不服氣的說∶「劉備不過是鼠輩罷了,我一定把他捉了來。」張飛聽說夏侯敦殺來了,便對關羽說∶「曹軍來了,派孔明前去迎敵便是了。」劉備問兩個弟弟迎敵之計,張飛說∶「哥哥何不派孔明去?」劉備批評張飛說∶「孔明用智,兩弟逞勇,怎麼能胡亂推託呢?」孔明只怕關羽、張飛兩人不聽調度,請劉備把劍印交給他。孔明一一派了任務給趙雲、關羽和張飛。關羽覺得奇怪,便譏笑孔明輕閑自在。孔明說∶「我只坐守縣城。」張飛也不服氣,但見孔明劍印在手,也無可奈何。戰爭過程:人仰馬翻夏侯惇輕敵冒進,被趙雲引入博望坡峽谷。這時背後火光衝天,兩邊蘆葦也跟著燒了起來,曹軍被燒得人仰馬翻。夏侯惇從小路拚死逃走。劉備軍隊大勝而回。關羽、張飛兩人此時才佩服孔明的才智。見到孔明,兩人下馬便拜。劉備知道曹操一定會自引大軍再來攻打新野。孔明勸劉備趁劉表病重,取了荊州安身。劉備說∶「他對我有恩,我怎麼可以這樣做呢?」孔明說∶「現在不取,以後就會後悔了。」夏侯惇領著殘兵敗將,逃回許昌,叫人把自己綁起來去見曹操。曹操不怪他,放了夏侯惇。曹操又起兵五十萬,兵分五隊,要踏平江南。挑撥離間孔融勸曹操不要起兵,打這種沒有意義的仗。孔融的仇人郗慮又趁機挑撥離間,曹操大怒,便殺了孔融全家。荊州劉表病勢日漸嚴重,他將兩個兒子託付劉備,要劉備管理荊州事務。劉備只答應輔佐劉表的兒子,卻不肯親自統領荊州。劉表死後,蔡夫人與蔡瑁、張允偽造遺囑,立她的親生兒子劉琮為荊州之主,並且不讓長子劉琦和劉備得知劉表已死的消息。荊州軍隊由蔡氏娘家人帶領,蔡氏與劉琮卻到襄陽去駐紮,以防備劉琦、劉備。曹兵進到襄陽,原劉表部將傅巽、蒯越等都主張降曹。劉琮不肯,但蔡夫人堅持要投降,只好命宋忠前往遞送降書,將荊襄九郡獻給曹操。宋忠送降書途中,被關羽抓獲,劉備才知道荊州內部的變化。伊籍勸劉備以悼喪之名擒住劉琮,除掉蔡氏同黨。劉備不肯答應。決定放棄新野,到樊城以避曹軍。孔明差孫乾往河邊調撥船隻,救濟百姓;差糜竺護送各官家眷到樊城。一面聚諸將聽令,先教雲長引一千軍去白河上流頭埋伏。各帶布袋,多裝沙土,遏住白河之水,然後與劉備到山上俯望,等候勝利消息。孔明安排人馬一會兒紅旗,一會兒青旗,將許褚引進鵲尾坡。許褚見劉備、孔明在山頭飲酒,便引軍尋路上山,不料山上檑木、炮石滾滾而下,無法前進。曹仁領兵到新野,見城門洞開,城中無人,便引軍進城中駐紮。夜來時分,城中火起,趙雲領兵趕來混戰。曹仁率兵逃到白河邊,軍士見河水不深,紛紛下馬喝水。這時,關羽在上游令兵士撤去堵水的沙袋,一時水勢滔滔,曹兵人馬被淹死的不計其數。廝殺曹仁敗軍行到博陵渡口,忽聽得喊聲大起,被張飛兵馬截住,兩軍又是一陣廝殺。孔明料樊城不能守,便要劉備取襄陽。全城百姓都願意跟劉備過江,扶老攜幼,拖男帶女。劉備嘆息說∶「我原為保護百姓而來,不料反使百姓受難。」便要投江自殺,被眾人苦勸才打消念頭。劉備領軍到襄陽,劉琮緊關城門不出。部將魏延打開城門相迎,卻與文聘大戰起來。劉備見襄陽城內部殘殺,不肯入城。孔明又獻計讓劉備取荊州要地江陵。劉備領軍民十餘萬,緩緩往江陵而去。眼看曹軍騎兵就要追上,眾將勸劉備趕快率軍先走,但劉備不願丟下百姓。他說∶「凡能成大事者,都要優先照顧百姓的利益。現在百姓都願意跟我走,我怎能拋開他們不管?」眾將聽了,都很感動。曹操兵到樊城,召劉琮來見,劉琮不敢去,便派蔡瑁、張允前往,曹操封二人官位,並讓他們轉告劉琮,讓他永為荊州之主。劉琮的母親蔡氏過江迎曹操,曹操卻封劉琮為青州刺史。劉琮大驚,只得一肚子不高興的向青州出發,但曹操卻在途中派于禁領兵殺死了劉琮與蔡氏。戰爭結果曹仁、曹洪就在衙內安歇。初更已後,狂風大作。守門軍士飛報火起。曹仁曰:「此必軍士造飯不小心,遺漏之火,不可自驚。」說猶未了,接連幾次飛報,西、南、北三門皆火起。曹仁急令眾將上馬時,滿縣火起,上下通紅。是夜之火,更勝前日博望燒屯之火。後人有詩嘆曰:「奸雄曹操守中原,九月南徵到漢川。風伯怒臨新野縣,祝融飛下焰摩天。」曹仁引眾將突煙冒火,尋路奔走,聞說東門無火,急急奔出東門。軍士自相踐踏,死者無數。曹仁等方才脫得火厄,背後一聲喊起,趙雲引軍趕來混戰,敗軍各逃性命,誰肯回身廝殺。正奔走間,糜芳引一軍至,又衝殺一陣。曹仁大敗,奪路而走,劉封又引一軍截殺一陣。到四更時分,人困馬乏,軍士大半焦頭爛額;奔至白河邊,喜得河水不甚深,人馬都下河吃水:人相喧嚷,馬盡嘶鳴。

陸遜

高少飛作品《火燒連營》

火燒連營七百里

1.三國時候,東吳孫權聯合魏國,奪取了劉備的荊州,劉備哭倒在地。

2、當時吳、蜀實力相差不多,三國中魏國最強,吳蜀只可聯盟,不可分裂,因此諸葛亮力勸劉備切勿冒失,須待吳魏不睦,再從中取利。劉備急於報仇,不聽諸葛亮的話。

3、諸葛亮又率領文武百官去勸劉備,不必親自伐吳。劉備見諸葛亮屢次苦勸,一時猶豫不決。

4、忽報張飛從閬中到來,劉備急急召見。張飛哭拜在地,責問劉備為何忘了桃園結義之情,不替關羽報仇。劉備說,只因眾官勸阻,不敢輕易興兵。

5、.闞澤說:「從前東吳大事,有周瑜擔當,周瑜之後有魯肅,魯肅以後有呂蒙,現在呂蒙雖死,尚有陸遜,是根擎天大柱,如何不用?」

6、徐盛,丁奉擔心蜀兵勢力大,難於取勝,陸遜卻仰天大笑。

7、陸遜便召集眾將,先派朱然從水路進兵,船上滿載茅草。

8、又派韓當引一軍攻江北岸,周泰引一軍攻江南岸,每人手執茅草一把,內藏硫磺焰硝,直奔蜀營,順風舉火。蜀兵有四十營,陸遜吩咐只燒二十營,每間一營燒一營。

9、等到初更時分,東南風忽起,劉備大帳的左邊一營起火。

10、劉備四下一望,只見火光通天,蜀營盡被燒著,大江之中,全是蜀兵屍體。

11、陸遜一路追襲,直到夔關,方才收兵。眾將說,劉備兵敗勢窮,正好乘勢追擊,為何半途退兵?陸遜說,魏國曹丕,奸詐異常,不得不防。

12、再說趙雲,關興,張苞等護著劉備拚命奔逃,到白帝城時,劉備手下只剩一百多騎人馬。

陸遜火燒連營的成功,決定了夷陵之戰(猇亭之戰)蜀敗吳勝的結果。戰例三:火燒連營(吳蜀之間的作戰)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為報吳奪荊州、關羽被殺之仇,率大軍攻吳。吳將陸遜為避其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後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紮寨以避暑熱。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餘營。陸遜火燒連營的成功,決定了夷陵之戰(猇亭之戰)蜀敗吳勝的結果。蜀漢章武元年(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七十多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率領4萬多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陸遜上任後,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由於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禦,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為了調動陸遜出戰,劉備遣前部督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桓是孫權的侄兒,所以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但陸遜深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夷道城堅糧足,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避免了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的行為。從正月到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後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故後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吳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為此他上書吳王孫權說:「交戰之初,所顧慮的是蜀軍水陸並進、夾江直下。現在蜀軍舍舟就陸,處處結營,從其部署來看,不會有什麼變化。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擊破蜀軍,當無困難。」孫權當即批准了陸遜這一由防禦轉入反攻的作戰計劃。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吳將朱然率軍5000首先突破蜀軍前鋒,猛插到蜀軍的後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於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破之。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守御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鬥。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40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繫。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數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衛將軍傅彤等被殺。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這時,蜀軍鎮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劉備逃到白帝城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陸遜顧忌曹魏方面乘機渾水摸魚、襲擊後方,遂停止追擊,主動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吳,但因陸遜早有準備,魏軍終於無功而返。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夷陵之戰就這樣結束了。

唐高宗

劉仁軌

白江口之戰戰役圖

白江口海上火攻戰

白江口之戰

火燒日本艦船

劉仁軌英勇殺倭奴

唐將劉仁軌成竹在胸,不以方陣隊形和倭奴硬碰,而是用火攻。

日本浮世繪《倭寇圖》

倭奴 戰例四:白江口海上火攻戰公元663年,在黃海東岸,發生拉一場激烈但鮮為人知的海戰。公元四世紀,在曾為漢代疆域的朝鮮半島上陸續出現拉三個獨立的國家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長年進攻和對抗,為拉各自生存,三國分別向唐朝和日本結盟,高句麗在秦漢時代是隸屬於我漢朝的遼東地方政府,李唐有意將它收復,故它靠攏倭奴(註:即當時的日本);新羅因與倭奴結怨,故和唐王朝親近;百濟與倭奴的關係較為密切,加之公元653年百濟、倭奴「通好」以後,就形成了以高句麗,百濟,倭奴為一方,新羅,唐朝為另一方的政治局勢。公元661年,唐高宗年間,中日2國為爭奪對朝鮮半島的統治權,經常發生軍事衝突。662年,倭奴聯合百濟起兵反唐,將唐軍劉仁願劉仁軌部圍困於熊津城內。不久唐高宗發水陸大軍十萬餘增援,解拉熊津之圍。公元663年,劉仁軌指揮了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海戰——白江口戰役,史書上有著這樣的記載,劉仁軌聽到日本增援百濟的消息,得意之下說道,「是上天要富貴我這個老頭子」 6月,倭奴天智天皇令倭將毛野稚子等率27000餘人向新羅發起進攻,奪取了沙鼻歧,奴江二城,切斷了唐軍與新羅的聯繫。不久,由孫仁師率領的7000名唐朝援軍也渡海到達熊津,與劉仁軌會師,唐軍軍勢因此大振。劉仁軌與諸將計議,認為:「周留,賊之巢穴,群凶所據,除惡務本,須拔其源。若克周留,則諸城自下」。遂制定了進攻周留城的計劃。周留城即建築在白江河口上游不遠處的左岸山地上,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易守難攻。當時,儘管唐新聯軍已從三面包圍了周留城,但百濟只要能確保周留至白江一線安全暢通,就能得到倭奴從海上的支援,從而據險固守。因此,白江成為維繫周留存亡的生命線,兩軍都誓在必爭。唐新水軍首先到達白江江口,隨後倭奴水軍也從海上抵達白江,中日2國艦隊在黃海東岸白河口(今朝鮮錦江口)群山灣海面相遇,於是一場激烈的海戰開始拉。從當時雙方的實力來看,大唐水軍7000餘人,170艘戰船;倭奴水兵萬餘,1000多艘戰船。倭奴雖然在人、船數量上多於我方,起初,日本艦隊利用其數量上的優勢,按漿船時代的傳統戰法,以方陣隊形向唐朝艦隊逼近,企圖用撞擊戰和接舷戰取勝。但唐將劉仁軌成竹在胸,不以方陣隊形和倭奴硬碰,而是用火攻。他將艦隊組成縱隊,在上風口搶佔發射火箭火炮的有利位置,然後對敵艦實施火攻。當時,唐朝艦隊採取線式隊形機動展開,不僅使倭奴艦隊撲空,而且出其不意佔領拉上風有利位置。船上的水兵用安置在穿上的拋石機和弩機將點著的火藥包猛烈的射向日本艦船。面對從天而將的熊熊烈火,日本人毫無準備,頓時兵慌船亂,只能看著火逐風飛,大煙突起,四下艦船一時盡燒,船員紛紛跳船逃命。劉仁軌見火攻得手,便下令艦隊趁勝追擊。結果,唐朝艦隊大勝倭奴。《舊唐書.劉仁軌傳》中「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余豐脫身而走」倭奴艦隊悉數被殲。這場海戰的意義不僅僅是千年滅倭第一戰,在世界海戰發展史上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在這次海戰中,大唐艦隊使用自己發明的「火箭炮」,以少勝多,一舉殲滅擁有400艘戰船的日本艦隊。

《孔子學堂》·「孫子兵法系列」之《火攻篇》

孫子兵法系列之「火攻篇」《孔子學堂》·「孫子兵法」系列之「火攻篇」中國古代戰爭歷史上,除了野戰、城池攻守等常規戰法之外,還有許許多多形式各異、驚心動魄的特殊戰法,例如山地戰、叢林戰、荒漠戈壁戰、河川湖泊戰、夜戰、雪戰、水戰、火攻等等。這中間尤以火攻為人們所廣泛矚目。所謂「火攻」,就是通過放火燃燒的途徑,猛烈打擊敵人,殲敵有生力量,毀敵戰爭資源,從而爭取主動,克敵制勝。在古代冷兵器作戰的條件下,火攻稱得上是威力最為強大、效果至為明顯的作戰手段之一。火攻一旦奏效,便會使敵方的器械物資、城池營壘片刻之內化為烏有,三軍人馬瞬息之間毀傷殆盡,從而為縱火的一方主動進攻創造良好的作戰態勢。所以,明代傑出的軍事家戚繼光將軍說:「夫五兵之中,唯火最烈;古今水陸之戰,以火成功最多」。火攻五類孫子認為以火助攻,是提高軍隊戰鬥力,奪取作戰勝利的重要作戰樣式。孫子的《火攻篇》是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中國古代最早系統總結火攻作戰經驗和特點的專著,主要論述了春秋以前火攻的種類、條件、實施火攻的方法以及火發後的相應應變措施等問題。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根據所要打擊對象的不同,孫子把火攻的方式具體區分歸納為五個大類。這一是焚燒敵方的人馬,它屬於最主要的類型,如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的情況;二是焚燒掉敵軍的糧草,讓他們餓肚子全身虛脫,就像官渡之戰中曹操採納許攸的獻計,一把火燒掉袁紹囤積在烏巢的軍糧;三是焚燒敵軍的輜重,「軍無輜重則亡」,對手沒有了裝備,便只有挨打的份,沒有還手的力;四是焚燒敵軍的倉庫,破壞對手的後方戰略資源,這仗自然便無法再打下去,就像隋統一南北之前,用高穎的計謀,潛人陳國後方,燒倉庫搞破壞;五是焚燒敵方的交通線,補給道路一旦被切斷,敵人雖「有心殺敵」,但實際情況則是「無力回天」,遭到失敗不過是個時間問題了。行火必有因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火攻的具體操作是有相當大的難度的,必須正確選擇火攻的時機。孫子強調指出,火攻的實施必須依賴於一定的條件。這種條件概括起來包含有兩個方面:一是氣象條件,一是物質條件。就氣象條件而言,孫子認為應該是「發火有時,起火有日」即要選擇有利的時機,如氣候乾燥,月亮行經箕、壁、翼、軫等星宿位置(古人迷信,認為月亮在這些位置時會天刮大風)等等。這在《三國演義》里,便是諸葛亮披上道袍、築壇鑲星借東風的表演。就物質條件而言,是「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即火攻用的器材物資必須在平時預做準備,不要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孫子認為,一旦具備了這些條件,那麼就可以考慮在作戰當中運用火攻這個手段了。因五火之變而應之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火發而其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則上。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孫子所說的火攻不是簡單地用縱火的方法去驚擾敵人,而必須按照一定的火攻戰術來運作。它的基本要領,就是不要讓火攻成為一種單純、孤立的進攻手段,而是要使它和兵攻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兵攻為主導,以火攻為輔助,從而發揮出最大的戰鬥能量。為此,孫子他明確提出了「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的戰術原則,即利用縱火所引起的敵情變化,採取不同的火攻戰術,並且及時以主力進行相應的配合策應,指揮部隊發起凌厲的攻擊,來擴大戰果,一舉奠定勝局。按孫子的觀點,這才是火攻破敵的上乘境界。安國全軍之道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費留。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孫子強調君主和將帥對戰爭要謹慎從事,做到「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對於那種缺乏政治目的和戰略目標而輕啟戰端的愚妄行為,孫子持堅決反對的態度。他著重指出國君不可以憑個人喜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也不可以逞一時意氣而隨便動武。無論是戰是和,都必須以利益大小或有無為依據:「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安國全軍之道」。烈火的破壞性、威脅性是最為巨大的,所謂「如火燎原,不可嚮邇」。戰爭的性質正與它相同,對戰爭的後果自應有高度的警惕,所以孫子以火為喻,引申出「慎戰」的道理,提倡「安國全軍之道」。孫子的機心精密,雅人深致,於此可見一斑。


推薦閱讀:

南方人日常說話的時候真的不用「您」這個稱呼么?
文化趣味園
穿上棒球夾克,韓國姑娘才會貼著你說:歐巴,干哈呢?|基本款
文化交流與融合:佛教的傳入
O編輯總結:關於華人及ABC對自己的社會定位

TAG:文化 | 兵法 | 謀略 | 孫子兵法 | 中華 | 中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