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壇 | 唐楷是楷書的藝術峰巔還是末流?

主持人語

  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唐代楷書家燦若群星。很久以來,人們都把唐楷視為楷書藝術的峰巔和師法典範。但自從清季碑學興起後,唐楷一直處於被卑貶的地位。到了當代,書法復興,唐楷除卻成為初學入門的熱門選項外,在高層次的全國大展中始終處於被漠視或邊緣化的狀態。反觀楷書的發展歷程,從漢末到唐初,已經走過約四百年的歷史。魏晉鍾、王之小楷,銘石隸書直接楷化之隸楷,北魏奇逸之魏楷,北齊隸意復興之北齊隸楷,隋代整合南北朝之隋楷,已然創造出豐富燦爛的楷書藝術。而拋卻書體的實用性,以純藝術的標準來評價,唐楷是藝術的峰巔還是末流,則是值得我們做深刻反思和討論的。只有準確把握了唐楷的藝術特徵和價值,才能真正把握對魏晉楷書、魏楷、隋楷、唐楷諸種楷書藝術遺產的傳承與弘揚,譜寫出新時代楷書的新華章。

東晉《爨寶子》拓片局部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拓片局部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拓片局部

辯證看待唐楷的二重性

□邱世鴻

  任何一門藝術形式發展到頂峰都會走向反面,所謂物極必反。這本身並不是它的錯誤,是事物發展的必然。唐代進入「尚法」時代,是緣於隨著唐代的強盛而逐步在各個領域要求規範與統一。在書法範圍內,首先是對書寫原則即「八法」的規定和規範。點、橫、豎、撇、捺、鉤、提、頓,都要求在粗細、方向、長短、比例、重心等方面做出比較準確的定位。如「點」在晉代只是形象地說用筆如「高山墜石」;而歐陽詢《三十六法》中說得更為具體明確,要求是「滿不要虛」「左高右低」等。唐代取士就要求「楷法遒美」,這樣士人自然會對楷書的規律進行研究,從而使楷書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範式。

  當然,唐代楷書本身風格多樣,不可一概而論。其早期的風格瘦勁靈活,盛唐時期寬博清雄,晚期卻又肥壯粗厚。每個時期都對應著一種審美的角度,並非整齊劃一。清李祖年《翰墨叢譚》就談到唐楷的豐富性:「顏魯公書天骨開張,柳公權書稜角峭厲,歐陽率更書銀鉤鐵畫,蘇靈芝書規矩準繩,各具一格,而細審亦似有相同處。」只是李祖年沒有說出「相同處」在哪裡。其實這種不同是緣於對民間書體的吸收,與王羲之那種「貴族氣象」不同,而更富質樸之氣息,更強調骨韻之作用。

  從藝術影響來看,初唐的歐、虞、褚等書家融通南北,祖紹「二王」,多所變化;從人格魅力來說,盛唐書家特重典則,取法民間,人格魅力影響更大;從時代風氣影響看,晚唐的楷書退步,正可看作是歷史命數的縮影。

  元代鄭杓《衍極》認為:「夫法者,書之正路也。正則直,直則易,易則可至。」為楷書立法,最初是一種進步。整體來看,唐代楷書代表著中國書法史上「尚法」的巔峰。其品類眾多,名家輩出,風格成熟。即使是不太出名的楷書作品,也高於其他朝代如宋朝的楷書大家。如《唐王居士磚塔銘》《衛武景公碑》等,均有一流水平。這是時代風氣所致——「楷法遒美」成為唐代取士「四大條件」之一,足以煽動大家對楷書的熱情。

  楷書到盛唐徹底成熟,「顏筋柳骨」則是走向程式化的關鍵。這個稱譽本身是對顏、柳風格成熟的概括。顏體楷書含筋抱骨、寬博厚重,如人之「盛德君子,其貌若愚」,已經將書格與人格對照起來;柳之楷書骨力峻偉、清新剛健,更如人之健康俊朗,充滿生命活力。加之其人格表現出的儒家力量,二人書法簡直就是人格之外化。這在理學萌芽的中晚唐逐漸得到強化和升華。宋人蘇軾、黃庭堅、米芾等大家更對顏書加以推許,將書法的人文內涵放大;朱熹論書稱「書關德性」,更加強調人品的重要性。

  而在活字印刷術中,美術體的宋體、仿宋體則是根據顏、柳楷書來變化規範的,更具有程式化的點畫結構,推廣的空間範圍更大,體現出文化普及的巨大影響。宋體字就是專業印刷體,相傳是秦檜發明的,但其實是宋代印刷工人為了方便印刷弄出來的標準字體。宋字字形方正,筆畫橫平豎直、橫細豎粗、稜角分明,結構嚴謹整齊,有極強的規律性,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國刻版印刷字的楷模,是宋體字的起始點。宋代「興文教,抑武事」,文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昌盛景象。印刷出版業在宋代進入黃金時代,雕版印刷興旺,活字印刷出現。元、明大量翻刻宋本,宋體字在明代確立。宋體字便於書寫和刻寫,字體美觀端莊,適應了印刷出版業的行業操作要求。

  唐代顏、柳楷書是中國書法楷書的頂峰,但同時也逐漸抹殺了楷書的創造活力。因為,越是走向規範和理性,越沒有創變的活力。唐楷在明清以後被「誤讀」,片面發展造成了唐楷一脈走向末路。宋代理學之轉型造成「內聖之學」走向極致,追求人品與書品統一成為終極標準,而在審美風格上更重視平淡、自然。顏書之內斂含蓄、寬博敦厚、端嚴雄秀等被徹底人格化,成為文化精神之代表,遠遠超過了書法所包含的藝術意義。如明代歸昌世《假庵雜著》所云:「書畫俱以平實簡澹為極詣。字不跳擲,畫不怒張,恬寂入玄,乃可窮變。」但他認為需在「縱橫排盪」之後達到這種境界。顏、柳字雖然嚴厲端勁,然也有其溫和恬淡處,只是後來人只看石刻之猛厲,而不觀筆跡之溫潤。這也是學書者之誤會,未能融通其心,可謂偏失。

  明初書法「一字萬同」,「台閣體」盛行。台閣體是指因科舉制度而形成的考場通用字體,以烏黑、方正、光潔、均勻為特點。明代稱「台閣體」,清代改稱「館閣體」。明永樂時,翰林院侍講學士沈度,書法風格秀潤華美、正雅圓融,深受成祖朱棣賞識,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紙千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朝野士子爭相仿效,遂成標準書體。沈度、沈粲兄弟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明初書法家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廣、精篆隸的宋璲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家宋克。明代初期,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由於個人喜好,都曾大力提倡書法,一時帖學大盛。成祖下詔求海內擅書之士,邀集於翰林院,倍加恩寵。明代開科選士時,皆用楷書答試卷,務求工整。字寫得欠佳者,即使滿腹經綸,也會名落孫山。這對當時書法藝術風貌產生過較大影響。因此,讀書人寫字,唯求端正拘恭,橫平豎直,整整齊齊,寫得像木版印刷體一樣。這就形成了明代的台閣書體。可見,皇帝的審美趣味誤導著士人的審美趣味。那種千字一面、追求祥和之氣的官方書法,直接將唐楷平庸化了。

  其實在唐代,楷書並未達到整齊劃一、機械呆板的地步。歐陽詢楷書清健險絕,褚遂良楷書瘦硬矯變,顏真卿楷書雄秀敦厚,柳公權楷書峻拔剛勁,柳公綽楷書內斂樸拙……他們的楷書都非常有個性,字如其人,北骨南韻,融合無間。這裡面亦有修養、有氣魄、有才情、有感性在,而不只是有技法、有規矩、有法度、有理性。對比黃自元的《九十二法》與歐體《九成宮醴泉銘》,就明顯感覺到黃體格調低下、聳肩露骨,缺乏雍容含蓄之美。而顏書有篆籀之氣,柳書有清剛之骨,真乃人格之象徵。後世汲汲於功名者,如何會得「古人之心」?只是徒仿其跡而已。清代錢泳《履園叢話論書·唐人書》揭示了唐人書法水平高的秘密,值得參考:「有唐一代崇尚釋氏,觀其奉佛念經,俱承梁、隋舊習,非高祖、太宗輩始為作俑也。有唐一代崇尚法書。觀其結體用筆,亦承六朝舊習,非率更、永興輩自為創格也。今六朝、唐碑俱在,可以尋繹。」

  由此可知,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唐楷之成就和影響。唐人的楷書是唐人繼承前賢而加以變化出新的結果,而宋以後學唐徒仿其形。唐代楷書是一個高峰,不容否定,更不能稱為「末流」。「唐楷末流」與「羲之俗書」一樣,都是後世歪曲、誤讀的說法。唐楷本身是智慧之結晶,充滿了活力,所以如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蔡京、鮮於樞、趙子昂、吳寬、祝允明、王鐸、傅山、何紹基、譚延闓等書家能夠繼承和發揚,形成自己之風骨。但後世許多人存在著對唐楷的誤讀,片面發展,蹈跡而不師心,造成了唐楷之庸俗化傾向。唐楷也包含著程式化的因素,走到了楷書的頂峰,也意味著逐漸走向反面,被碑體的質樸、拙茂、率真所代替,這也是歷史的必然。

由楷書的發展演變看唐楷之藝術價值

□胡湛

  很久以來,唐楷被看作是中國楷書的最高經典,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但同時,在新時期以來的各大展賽活動中,唐楷始終處於一種被排斥、被拒絕、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當然以唐楷,如顏體、歐體為主題的展覽除外。是評委的眼光都不好嗎?還是其他的什麼原因造成的這一現象?

  要對唐楷的藝術特性及其價值加以認定,我認為有必要先對楷書發展的歷程進行一下回顧。只有把唐楷放置在中國書法的歷史長河中,放置在豐富的書法藝苑中,以歷史和藝術的視野進行對比、鑒別、分析,才能獲得準確而清晰的認識。

  一、從楷書的發展歷程看唐楷之藝術價值

  楷書濫觴孕育於漢末。如果從漢代滅亡、三國魏建立算起,經兩晉、南北朝、隋,到唐代,其已有399年歷史。在這約四百年的歷史中,楷書走過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由三國到北魏遷都洛陽之前。人們一般把鍾繇看作是楷書之祖。羊欣稱鍾繇擅三種書:章程書、銘石書、行狎書。這三種書體實際也就是漢末三國時期流行的書體。銘石書是寫碑的,章程書是書寫奏章公文的,行狎書是寫手札信函的。楷書就是由章程書和銘石書這兩個途徑分別發展而來的:一方面以鍾繇為代表的章程書,即由漢簡帛書的草寫楷化而形成的魏晉小楷;另一方面是由漢隸銘石書直接楷化形成的「爨寶子」體的隸楷。鍾、王小楷具有點畫凝練、行氣分明的特徵;銘石書隸楷橫畫起筆切入、收筆保留隸書露鋒上挑,結字呈平畫寬結特徵。

  第二個階段為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至北齊成立前。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加及此前東晉行書楷化的北傳,又與銘石書和造像記刊刻需求相結合,形成了斜畫緊結的典型魏碑體。這一造像魏碑體影響擴展至各種魏碑、墓誌、摩崖等,形成了一個時代的主流風尚。

  第三個階段是北齊時期。北齊高氏於東魏末執掌政權後,為改變北魏末朝政腐敗的混亂局面,企圖以恢復漢制而興國。高澄將標誌正統文化的《熹平石經》《正始石經》運至鄴城,致使北齊初年刻碑成風,出現了北魏以前盛行的石經隸書復興現象。而社會生活實用對便捷楷書的需求,使業已成熟的魏碑楷書再次與隸書相結合,形成了具有隸書筆意和平畫寬結特徵的北齊隸楷書風。

  第四個階段是隋代。隋代在政治大一統的形勢下,對三國兩晉以來南北朝楷書進行了全面整合。如果說《龍藏寺碑》尚具有綜合融匯且豐富性特徵的話,那麼《蘇慈墓誌》等則幾乎完全趨向於用筆、結字規範化的平直方整。隋代只有37年短暫的歷史,卻完成了對其前三百六十餘年楷書發展的整合。這種整合的完成實際上也宣告了作為交流語言的漢字字體演變的結束。而「隋唐」連稱,主要也是因為唐代書法是隋代楷書規整化的延續。

  回顧楷書這四個階段發展歷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其發展走過了平畫寬結、斜畫緊結、平畫寬結及最後整合的螺旋式發展路徑。唐楷書法只是楷書發展歷史進程中的最後時期,是藝術發展的峰巔,也是體式豐富變化的終結。

  二、唐代書法的個性化追求及其影響

  唐代楷書從總體特徵講,其體式是方整一致的,區別主要在風格的不同,如歐體峻拔剛勁、虞書溫蘊雅緻、褚書清勁舒宕、顏體豐厚鬱勃、柳體硬朗勁健。特別是在抗擊安祿山叛亂的血與火的生命體驗中,顏真卿將篆籀筆法和充滿張力的「屋漏痕」意象融入楷書,創作出鬱勃大氣、雄渾剛健、端莊平正的體現儒家精神正大氣象的端嚴大楷,使楷書走向對稱、平衡、規範、宏大的峰巔。顏真卿一生書碑甚多,但碑碑風格面貌各異。顏真卿楷書在創造其獨特的筆法語言體式外,還兼有寫意性——在謹守法則的同時,又表現出從容、洒脫、大氣的特徵。柳公權則在繼承顏體基礎上,以「心正則筆正」思想將其技法精細化、瘦硬化,創出了又一種楷書風貌。也就是說,唐楷在承續隋代楷書規範化整合路徑上,又走上了書家個人的風格化創造演變時代。

  唐代書法理論對筆法、結字法的研究及與創作實踐的結合使唐楷用筆、結字更加精細化,使唐楷更加符合對稱、平衡等理性審美標準。這種理性美的創造,使其走向書法史上與秦小篆和東漢漢隸審美屬性相一致的理性美,而這種美往往是後世難以企及和超越的。

  唐楷就像一座高山橫亘於唐以後的各代書人面前,學書入門、科舉考試、朝廷文書、碑碣書丹、廳堂匾聯,都以其為宗法對象,甚至顏、柳、歐成為書法的代名詞。但許多書家即使一生都孜孜模擬唐楷某家某帖,卻依然不能有所大成。唐代以後於楷書有所成就者,僅宋代蘇軾、趙佶及元代趙孟頫等數人而已。清季碑學復興,在唐楷之外發現北朝豐富燦爛之楷書,才使楷書創作出現張裕釗、趙之謙等碑體楷書名家。20世紀以來,碑學與帖學彼此消長,影響了書壇的主流書風。唐楷雖然仍是當下學書的主要門徑,而高品位的展覽卻沒有給它足夠的展示空間。

  三、以藝術視野審視唐代楷書的局限和可挖掘繼承性

  當我們反觀唐代楷書追求整齊劃一的理論和方法時,就會發現其中已經埋下非藝術甚至是反藝術的一些觀念,如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說「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徐浩《論書》說「小展令大,大蹙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這種平均主義的結字思想方法豈不將書法的表現導向了平庸?宋代米芾《海岳名言》即明確對此提出針鋒相對的批評:「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顛教顏真卿謬論。蓋字自有大小相稱……」他提倡「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大小各有分,不一倫」。清末康有為於《廣藝舟雙楫》中也旗幟鮮明地說:「至於有唐,雖設書學,士大夫講之尤甚。然纘承陳、隋之餘,綴其遺緒之一二,不復能變,專講結構,幾若運算元,截鶴續鳧,整齊過甚。」唐代楷書在追求規整劃一的同時,也使其藝術表現性受到了局限。所以當清人如包世臣、康有為等發現南北朝用筆豐富、結體縱橫扁方的碑刻時,便不免高呼「卑唐崇魏」的口號了。

  藝術的發展是具有古今時序性的。但當人們欣賞和借鑒時,它們又是不分先後古今的。當我們以平等的眼光統視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及其後的楷書經典時,不免會被南北朝豐富多姿的楷書藝術所吸引。我們今天發展楷書,不必拘於一家一框,或指定要復興激活哪些,而是要以感染人、打動人為藝術指向,從各種古典遺迹及古今相關文化傳承中汲取營養。在多方取法的基礎上,當代書人採用墨色變化、方圓互用、行草楷化等手段,庶幾可以探索出當代楷書創變的通途,使其迎來新的發展。

唐楷的審美、傳承和教育價值

□周維軍

  有人說,唐詩發展到杜甫達到了頂點,唐楷發展到顏真卿也達到了巔峰。唐楷,褒揚者恨不能滅盡天下百家書法,獨尊之;詆毀者則大加撻伐,恨不得早日消滅之以圖後快。其實讚美也好,不屑也罷,唐楷這朵帶刺的玫瑰一直在那裡,自成一景,毀譽由人。在中國書法藝術的大花園中,它靜靜地綻放,舒展著它的色彩與氣韻。

  書宗秦漢,楷法晉唐。明代董其昌說:「學唐乃能入晉。」清代姚孟起論書曰:「學楷由唐而晉。」這兩句話概括起來就是這樣兩個意思:其一,唐楷是學習楷書的入門書體;其二,楷書的風格創新需要上溯到魏晉時期。那麼,問題來了:一種入門級書體怎麼同時又是巔峰書體?好比學廚藝,學徒工上手就做滿漢全席可以嗎?撇開唐楷是不是「楷書入門最佳書體」這一論調不談,唐楷究竟能不能作為學習篆書、隸書、行書、草書等書體的入門書體,書壇也是一直爭論不休,莫衷一是。我覺得要客觀冷靜分析,不能流於簡單和武斷。

  首先,從書法藝術的審美價值來看唐楷。楷書作為書法五體之一,與篆書、隸書、行書、草書相比,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也就是說,我喜歡書法,我就可以選擇任何一種最愛的書體,長期堅持學習下去,憑什麼一定要選擇楷書且深究唐楷呢?是誰規定了唐楷為書法藝術必修課,其他書體只能是選修課?你既然承認唐楷藝術審美價值高不可攀卻將其僅僅作為入門書體,裝模作樣臨摹一段時間後又將其殘忍拋棄,究竟意欲何為?況且,從純粹藝術審美的角度說,行書有「天下第一」的《蘭亭集序》,楷書的「天下第一」又是什麼?能不能說「楷無第一」?再進一步講,楷書的藝術性如何確立?或者說,楷書的藝術性是怎樣喪失的?像「館閣體」那樣的楷書,千人一面,表現力單調呆板,其藝術性與抒情性又在哪裡?恐怕不能和狂放恣肆的草書、飄逸多姿的隸書比較吧?有人說,學不好楷書就學不好篆書,就學不好隸書,就學不好草書,云云。我要問,王羲之的篆書你見過沒有?寫《曹全碑》那個大師的楷書又在哪裡?其實很多藝術門類都沒有必須先學哪一種才能會另一種的規矩。比如,青藤、八大、石濤等大師沒畫過石膏像也能畫得一手好畫,瞎子阿炳沒有學過鋼琴也拉得一手好二胡。

  其次,從書法藝術的傳承價值來看唐楷。新行為主義學派代表人物托爾曼認為,人類的行為是有目的的,要達到目的需要一定的途徑和方式,並且要符合最小努力的原則。從這個向度出發,我們不禁要問:學習唐楷這一藝術行為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置換一下這個問題就是:唐楷在書法藝術中附帶的傳承價值究竟是什麼?細究起來,回答可能各不一樣。一方面,往小里說,大多數人認為學唐楷能傳承一手好字。那麼這一手好字,通俗的說法就是工整美觀、容易識別。我說,電腦鍵盤敲打出來的宋體、楷體、仿宋、隸書、方正舒體等都非常工整,也可以說美觀,更容易識別,而中國古代宋版字體印刷術就是在唐楷的基礎上仿刻出來的。聯想到現代社會的無紙化辦公,連年終總結都是電子稿,手寫楷書究竟何為?難道最終就是為了一個簽名嗎?我建議這種人大可以放棄楷書的學習,尤其是唐楷——法度那麼森嚴,規矩如此林立,你累不累?另一方面,有部分人說,傳承唐楷能更好地成為書法家。因為書法史上很多書法大家楷書、草書都精通,比如王羲之、王獻之,比如張旭、傅山等等。當代各位書法名家更是動輒號稱「五體俱精」云云。我以為,一個人想成為書法家固然沒錯,可是真的與學習唐楷有必然聯繫嗎?再從學科教育的角度說,如果承認一門學科基礎性的存在,那麼它必然是今後學習更高深內容不可或缺的,同時也不能有太大難度的。然而,眾所周知,唐楷運筆號稱「八法」,足見筆法紛繁複雜,遠比篆書、隸書難得多,對初學者難度極大。而按照眾多專家學者多年討論的觀點,學習唐楷的筆法與結體,基本上與學習篆書、隸書、行書、草書等沒有必然聯繫,甚至沒啥關係。說句不客氣的,不但關係不大,可能還有危害。很多人學了唐楷太久、浸淫太深後,一輩子都在唐楷書風的籠罩之下,跳不出牢籠,致使草書使轉不靈、隸書全是病筆、篆書呆板僵化,可謂弊病多多。由此,我想問:如果你想成為篆書高手、隸書高手、行書高手、草書高手,學習唐楷究竟有何用處?

  綜上所述,從書法藝術的審美價值和傳承價值來看,唐楷都不是書法學習的唯一或最高。那麼,唐楷何為呢?我覺得,唐楷應該是作為一種超脫於書法審美價值和書藝傳承價值之外的修養身心的護生最佳書體——這就談到了唐楷的教育價值。

  最後,從書法藝術的教育價值來看唐楷。篆、隸、行、草四種書體,對初識寫字的小學生而言,無疑是有些不合時宜的。很多人僅僅看到了識字與書寫難度這兩方面,其實不然。我覺得對小學生而言,更重要的是書寫習慣的養成以及由此生髮的行為習慣、性情人格的涵育。柳公權說「心正則筆正」,我說「筆正則心正」。真正達到用書寫來培養一個人貴族精神、嚴謹意識、自尊人格、不屈鬥志的,我認為非唐楷莫屬。唐楷主靜,意態安閑,雍容華貴。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魏碑與唐楷背道而馳。魏碑是野趣奇葩,體現的是欹側之美,迥別於唐楷的正大氣象、端莊之美。那麼,當代書壇一味追捧魏碑書風,唐楷很難進入各類「國展」,豈不是與當代國人信仰迷失、拜金嚴重、急功近利的生存現狀一脈相承嗎?換句話說,從教育價值來看唐楷,就是要求一個人在學習唐楷的漫長進程中,極度嚴謹,精細體察,慢慢養成一絲不苟、纖毫不亂、恬淡自如的氣質和心胸。木心曾寫詩呼喚「從前慢」。其實,唐楷不正是一種悠遊自在的慢生活的體現嗎?磨墨,讀帖,一筆一畫,慢慢描摹唐楷,細細勾畫人生,這才是唐楷學習的真諦所在。唐楷不是僅僅滿足於低層次的把字寫好這種訴求,更不能充當進軍書法家陣營、爭名逐利的敲門磚。旭宇說得好:「書法也是一種修身,尤其是楷書。在平淡中穿行於心野,於鬧市中獨然清醒不躁,看眼前匆匆過客。」(《楷學斷想》)梅墨生有一個神妙的比喻,說楷書的境界如同老僧敲木魚,在舒徐的節奏中蘊含一種超凡入聖的生命體驗,能夠使人實現人生境界的升華。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堅信,無論把唐楷作為書法學習的入門書體還是把唐楷作為成為書法家的敲門磚,都是對唐楷的褻瀆,不是嗎?唐楷,應該是一生的朝聖!

來源:《中國書畫報》

推薦閱讀:

淺論李煜李清照婉約詞的藝術魅力
熱門活動 | 八月,愛丁堡藝術節狂歡,你來不來?
嘆為觀止的書雕藝術欣賞
在繪畫上,你對藝術展現你有什麼意見
[根藝]根書藝術初探

TAG:藝術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