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在發展 簡繁體字的辯詞
在我發出《就簡繁體字與某先生商榷》一帖子後,許多朋友表示不同看法,這是我的辯詞,集中在這裡。
●文化斷檔怪誰?應該怪文化大革命!文革中除了語錄,其他文學作品都是封資修;除了語錄歌,其他歌曲都是大毒草;除了八個樣板戲,其他戲曲都是修正主義作品。中國人那時是生活在文化沙漠中。
中學生全部停課下鄉,大學停止招生,導致一代人失去受教育的機會,導致了文化斷代。另外,中華文化僅僅是會寫幾篇文言文的文章嗎?你的理解太狹隘了。中華文化並不排斥簡體字,簡體字也可以很好地傳承中華文化。沒有必要將中國化文化和簡體字對立起來。
●簡化漢字的目的是減少筆畫,減少異體字,減少字數,便於學習和認讀。當然便於掃盲,但簡化漢字的目的並不是僅僅為了掃盲。簡化的漢字並不是「武斷」、「扭曲」來的,他們有的是長時期在民間使用,已經約定俗成,有的是借用草書來的。他們原來已經在民間流行幾十上百年了,漢字簡化方案僅是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而已。
●欽佩於你對祖國文字的讚美,說實話,你的讚美一點也不過分!我也有同感,並為此感到驕傲!對於漢字,你說:「我們的祖先用了近五千年的時間,去創造,發展,美化她」,看來你也是承認漢字是發展的,那就應該包括簡化漢字在內。你還說:「我們的祖先,還創造發展了許多種字體,並且每種字體都把她的美麗發揮到無窮及至。到了今天,成了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你這句話包含三個意思:1.漢字是發展的,2.漢字最初(應該是甲骨文吧)是不具藝術性的,3.漢字在發展成多種字體後才具備藝術性(應該是書法藝術吧)。如果我的理解不錯的話,漢字當初是不具藝術性的,僅是一種記錄語言的文字,是工具。正如你所說的漢字在發展了多種字體後具備了藝術性:書法藝術。但是漢字仍然是一種工具,一種記錄語言的工具、人們交流的載體、傳承祖國文化遺產的工具。承認他的工具性,並不影響漢字成為書法藝術的藝術性。所以說漢字具備有工具性和藝術性的二重性,二者並不矛盾。話又說回來,簡化漢字並不影響漢字的工具性和藝術性,簡化漢字照樣可以記錄語言,照樣可以成為人們交流的載體、成為傳承祖國文化遺產的工具。漢字照樣可以成為書法藝術品。如果某些書法家不習慣使用簡化漢字做書法作品,那麼他盡可以使用繁體字,就像他們使用篆體字寫書法作品那樣。
●我看了先生的許多文章,結構嚴謹,論據清楚,結論嚴明。不管我同意不同意你的觀點,我都敬佩你,都高看你一眼,因為你沒有一句罵人的話,都是在講道理。至於那些開口便罵的罵將,不去理睬他們便是了,他們的素質、水平就是那樣子,也說了不出什麼道理來,我們切不可與他們混為一談,掉了我們的身價。
●電腦時代,仍需寫字,既然寫字,就有使用簡化漢字的必要。孩子學習寫字時仍要一筆一筆地寫,不可能要電腦來代勞。你外出時不可能都帶著電腦,必要時仍需手寫漢字,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家庭有電腦的還是少數,那些沒有電腦的家庭寫字仍需手寫,那就需要簡體字。
●奇了怪了,看不懂中國古籍難道是簡體字的罪惡嗎?如果是用繁體字印刷的古籍仍看不懂,那該怪誰呢?
●正體字?我認為不能專指繁體字,我認為國家規定的通用漢字就是正體字。這裡當然包括簡體漢字。具體地講,包括:
《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1955);
《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1965):
《簡化漢字總表》(1986);
《現代漢語常用字表》(1988);
《現代漢語通用字表》(1988);
國標(GB2312-80)漢字編碼表中的漢字(1980)。
國家正在徵求意見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在以法律形式發布後,也是正體字。在使用漢字上,我們要有法律觀念。
●《漢字簡化方案》不慎重嗎?
你一直強調簡化漢字是為了掃盲而不慎重的決定,其實情況不是這樣的。文字改革和漢字簡化的研究在民國時期就已經開始,只是那時內戰外戰不斷,國弱民窮,不可能搞出個什麼結果,只是搞出個注音字母方案,用於給漢字注音,雖然早已被漢語拼音方案代替,但現在在《新華字典》中還和漢語拼音方案並用。
解放後國家政治穩定,經濟在逐步恢復,人們才有精力進行文字簡化工作。從我國簡化漢字的歷史,可以看出國家對簡化漢字的慎重:1952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編擬《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第一次稿。過了三年,1955年10月,《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經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會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根據討論的結果作了修改,修改後的草案經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申請委員會審定。又過了一年,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報》全文發表了國務院的《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1956年2月1日全國通用。
1956年11月教育部發出《關於在各級學校推行簡化漢字的通知》;同月解放軍總政治部發出同樣內容的通知。
又過了8年,這個方案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簡化字總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字;共2238字(因「簽」、「須」兩字重見,實際為2236字),這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準。
●不要把簡化漢字泛政治化。簡化字與吹牛皮,放大炮沒有什麼關係。與「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等胡誇風也沒關係。與出不出令世界折服的文學創作品更沒關係。與文革動亂也沒關係。
實際上,簡化漢字的許多工作都是在建國初期進行的,在大躍進、三年大饑荒、文革動亂以前完成的。如果說有關係的話,那就是這些運動干擾、破壞了簡化漢字工作的進行。
●毛澤東是倡導簡化漢字的 某君聲稱,毛澤東骨子裡是反對簡化漢字的。
此言差矣!
「本人翻遍毛主席的書法字帖,不見其有一篇字帖寫出哪怕一個簡體字…那就是他喜歡正體字,對於簡體字是骨子裡的討厭. 」某君說。
你下這個結論過於武斷,這是你根據你的理解去揣度毛澤東的觀點,你錯誤的理解了毛澤東。毛澤東
「向雷鋒同志學習」及書法「沁園春血」都是用了簡化漢字。他自己的簽名毛澤東的「澤東」兩字更是使用了簡化漢字。你怎麼說: 「不見其有一篇字帖寫出哪怕一個簡體字」?還有如果毛澤東「對於簡體字是骨子裡的討厭」的話,他怎麼會將自己名字的三個字中兩個字寫簡體字呢?
毛澤東的書法作品,正像你所說的那樣「剛勁挺拔,大氣磅礴」。對於書法作品,繁簡由之,使用甲骨文、篆體,隸書、行書的大有人在。並沒有法律要求書法作品一定要使用簡體字。
實際上,毛澤東非常注重漢字簡化運動,建國後在他的指導下建立一系列的文字改革機構:
1949年10月,新中國第一個全國性文字改革組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誕生,它把研究拼音文字作為主要任務。
1952年2月,新中國第一個主管文字改革工作的國家研究機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其主要任務是:研究並提出中國文字拼音化的方案;整理漢字並提出其簡化方案。
1953年10月,設立中共中央文字問題委員會,指導文改工作,
1954年10月,設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為國務院直屬機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文字改革命名的政府機構。
毛主席在1951年題詞:「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毛主席又說:「漢字的拼音化需要做許多準備工作;在實行拼音化以前,必須簡化漢字,以利目前的應用,」這是毛澤東首次明確提出「必須簡化漢字」。毛澤東還為「世界語」在延安的推廣題過詞。
這裡可以看出,毛澤東不僅是簡化漢字的積極推進者,還是漢字改革的積極推進者。也就是漢字拼音化的積極推進者。毛澤東比單純的漢字簡化運動者激進得多!
其實漢字拉丁化運動始於上世紀30年代,經過延安時期,一直延續到建國後。建國初期的文字改革機構的宗旨都有漢字拉丁化的目標。這之後,文字改革機構的任務明確到簡化漢字的任務上。後來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只是為漢字注音用,並不具備文字功能。
你一再強調推行簡化漢字的目的是為了掃盲,其實還有一個更大的目標,那就是為漢字拉丁化做準備。這一點毛澤東一再強調過。
世界各文明古國,最初都是採用的象形文字,後來才採用拼音文字,只有中國是個例外,直到現在還在使用已經不象形了的象形文字。至於將來是不是也會像其他文明古國那樣採用拼音文字,現在不好說,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不會採用拼音文字。
●一位署名「人煙」的朋友,寫了幾篇跟帖,很具說服力,我也一併列與此。(我懷疑這位朋友是zhy。)
1.「中國文字,這裡特指漢字,和一切事物一樣,有一個萌芽,成長和成熟的過程。 甲骨文是一個萌芽的階段,秦之前是一個成長的階段,到了漢唐已經充分成熟和定型。我們今天所指的正體字就是指這個成熟的文字。 和一切事物一樣,成熟之後再更改和發展的空間已經很少了,再改必然是破壞,是得不償失,就象今天的簡化字一樣。」 看了上述內容,不得不佩服14的高見,其實在中國的歷史中,和文字類似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中國的農具,和一切事物一樣,有一個萌芽,成長和成熟的過程。開始是萌芽階段的最簡單的工具,經過一個漫長的成長階段後,出現了犁耬鋤耙,此時已經充分成熟和定型。 和一切事物一樣,成熟之後再更改和發展的空間已經很少了,再改必然是破壞,是得不償失,所以在後來的漫長歲月里,中國人一直是使用犁耬鋤耙而不屑於對其進行改進和發展,至於後來外國佬發明的現代化農業機械,雖然效率比我們的農具高得多,但卻不象我們的犁耬鋤耙那樣具有什麼「審美功能」,不能和我們的傳統文化相比擬,所以我們學習、引進、製造這些東西,用它們來代替犁耬鋤耙簡直就是「破壞」,「是得不償失」,是「割裂文化」,是開「文化倒車」,是現代中國人的「退步」。
2.我覺得現在有些人有一種把繁體字神化的傾向,認為中華文化只能由繁體字來代表,離開它就不能稱為中華文化,甚至把不能得諾貝爾文學獎也歸綹於沒有使用繁體字,似乎我們的繁體字就是世界上最美最好的文字,以繁體字為代表的文化比其它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優越,只要一恢復繁體字,我們的文化的繁榮程度就能立刻超過發達國家,這可能嗎?說得好聽一點,不過是我們的一廂情願;說得不好聽一點,其實就是一種「文化自戀症」或者「繁體字自戀症」
3.「每個字都融入了我們華族的傑出的智慧,每個字都流露出中華民族的偉岸的尊嚴」、「我們的祖先在我們身上烙下的高貴的印記」,看來青花先生對繁體字的讚美、崇拜確實令人佩服,不過我想問,難道我們民族的智慧、尊嚴和高貴就只能靠繁體字才能體現嗎? 五胡亂華時,北方漢人被異族奴役甚至屠殺,這時我們這個寫繁體字的民族,其智慧、尊嚴和高貴又體現在哪裡? 金人侵略宋土,佔領半壁江山,宋朝遺民遭受無盡的屈辱,甚至兩個皇帝都被擄去,那時我們這個寫繁體字的民族,其智慧、尊嚴和高貴又體現在哪裡? 八國聯軍進北京,在圓明園燒殺劫掠,無數能夠反映中國文化成就的文物、珍寶被盜、搶,流失異域,我們這個寫繁體字國家,其智慧、尊嚴和高貴又體現在哪裡? 按青花先生的邏輯,歐洲人的智慧應該是遠遜於我們的,雖然在他們中間產生過開普勒、牛頓、伽利略這些傑出的科學家並奠定了近現代科學的基礎,但是他們不會寫中國的繁體字;美國人也遠不及我們有尊嚴,比我們低劣得多,雖然美國人獲得的諾貝爾獎最多,經濟實力世界最強,現代科技中他們發明的原創技術最多,但他們同樣也不會寫中國的繁體字呀。 中華民族的智慧、尊嚴和高貴到底要靠什麼來體現,靠的是不向外來壓迫和侵略屈服,靠的科技文化和經濟的繁榮,靠的是全民族能夠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百折不撓、奮發圖強的民族精神,而不是恢復繁體字,不是什麼「每個字都融入了我們華族的傑出的智慧,每個字都流露出中華民族的偉岸的尊嚴」、「我們的祖先在我們身上烙下的高貴的印記」這樣的空談。
4.從青花先生這意思看,我們不僅應該恢復繁體字,是不是更應該恢復文言文?是不是全國人都象孔已己那樣滿口「之乎者也」才算繼承了中華文化的精華?
至於諾貝爾文學獎沒得一個,和不會使用文言文有很大關係嗎?關鍵是國內能真正把寫作當作事業的、有獨立精神的作家太少了,大多數作家只不過是把寫作當作一個成名立萬,賺錢糊口的一個手段罷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是恢復文言文,我們就能得諾貝爾文學獎嗎?
任何一種語言,都會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一千年前甚至幾百年前的英語,無論辭彙語法與現在的英語也有很大的不同,現在的英美人有幾個人能很順利地根據古代英語的辭彙、語法規範寫出一篇象樣的文章?但這並沒有妨礙人家去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