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時期毛澤東的詩詞創作

長征時期毛澤東的詩詞創作 作者: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 發布時間:2014-11-24 15:01:10 來源: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毛澤東首次朗誦《七律·長征》紀念地。

核心提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毛澤東詩詞代表作《七律·長征》的點睛之筆。短短十四個字,道出了毛澤東在長征途中心境從焦急憂慮到勝利喜悅的轉換。《七律·長征》是毛澤東長征詩詞的巔峰之作,成詩於長征落腳點最終確定之時,它既是長征的史詩,也是崇高精神的讚歌。

1935年9月27日,紅軍長徵到達位於通渭縣西南的榜羅鎮,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確定在陝甘革命根據地。9月29日,紅軍挺進通渭縣城,決定暫作休整,做好進入陝甘蘇區的準備。當晚,在通渭縣城東文廟街小學,毛澤東接見駐在通渭的第一縱隊第一大隊先鋒連,講話時,即興朗誦了自翻過終年積雪的岷山後就醞釀在心中的詩篇《七律·長征》。毛澤東偉大的胸懷、英雄的氣魄和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深深地感動了全體指戰員,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毛澤東長征詩詞創作的心路歷程

紅軍長征,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最終才迎來光明的前景。毛澤東在長征時期的心情猶如長征路途一樣,輾轉曲折。不踏過「雄關漫道真如鐵」,又何來「三軍過後盡開顏」。毛澤東長征時期創作了八首詩詞:《清平樂·會昌》《憶秦娥·婁山關》《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長征》《念奴嬌·崑崙》《清平樂·六盤山》。

在此期間,毛澤東經歷了被批判排擠、重新確立領導地位、突破敵軍重圍、不斷探索前進方向、最終取得長征勝利的艱難路程。心態也由焦急憂慮轉換到勝利喜悅。不管環境有多艱難、局勢有多危急,毛澤東從不曾灰心失望,從他的長征詩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七律·長征》的成詩,表現了毛澤東的心路歷程。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黨的六屆四中全會後,「左」傾冒險主義抬頭,使毛澤東遭受了錯誤的批判和排擠。在第五次反「圍剿」中,毛澤東多次提出戰略、戰術建議,均遭臨時中央拒絕。廣昌失守後,毛澤東眼看紅軍節節失利、陷入困境,憂慮黨和紅軍的前途命運,思索中國革命的出路。1934年5月,紅軍決定撤離中央根據地,準備長征,毛澤東借詩歌創作來排解心中的憂慮,7月23日凌晨登會昌山,作《清平樂·會昌》: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

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

《清平樂·會昌》是毛澤東長征創作的開篇之作。1934年夏,長征序幕全面拉開,毛澤東作此詞以激勵革命精神。黎明前登山,可見他為革命前途憂心如焚,但毛澤東卻無消極悲觀失望之態,反而道出「風景這邊獨好」之志。在大局嚴峻、紅軍命運生死攸關的形勢下,毛澤東反以開闊情懷抒發內心焦慮,以樂觀憧憬鼓舞革命信念,展示了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中央紅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1934年10月,8.6萬餘人踏上漫長征途。在到達湘江地域時,蔣介石調集25個師,數十萬大軍前堵後追,企圖在湘江一舉消滅紅軍,紅軍頑強抵抗、殊死搏鬥,苦戰五晝夜,終於粉碎了蔣介石的圍殲計劃,但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湘江之戰以後,紅軍兵力銳減至3萬多人。在這危急關頭,毛澤東建議中央紅軍放棄北上,向敵軍力量較薄弱的貴州轉移,然而,當時這一建議沒有被採用,後經過通道、黎平、猴場會議的激烈爭論,中共中央決定向黔北前進。猴場會議之後,紅軍面臨的任務是突破烏江,佔領遵義,毛澤東在行軍途中,望著連綿的山嶺,作《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十六字令》三首寫在湘江之戰之後。長征開始之時,局勢險惡、戰事告急,毛澤東創作小令為黨和紅軍鼓舞士氣。小令,結構緊湊、節奏局促,凸顯了湘江之戰後的緊張局勢,三萬紅軍面對數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快馬加鞭」「驚回首」「奔騰急」「天欲墮」不僅反映了戰事危急,也是毛澤東焦慮心情的直接寫照。然而急並不等於慌亂,憂也絕不等於悲觀。毛澤東雖遭受排擠,但他從未把自己當局外人,時刻思索革命前途和出路。紅軍雖遭受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但依然頑強抵抗,顯示出堅韌不拔的英雄氣概。一句「萬馬戰猶酣」展現了紅軍飽滿的戰鬥激情,而「賴以拄其間」,則將毛澤東的堅韌意志和革命使命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長征開始後,廣大幹部、戰士回顧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與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形成了鮮明對比,逐漸覺悟到這是排斥毛澤東正確領導的結果。在奪取婁山關,佔領遵義城以後,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此時的毛澤東更加沉著、練達,思想更加縝密、周到。遵義戰役中,紅軍殲敵兩個師八個團,俘敵3000餘人,沉重打擊了國民黨軍隊的氣焰,鼓舞了紅軍的鬥志,但毛澤東並沒有盲目樂觀,反而更加冷靜地思索革命出路。遵義會議後,毛澤東作《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毛澤東濃墨重彩地描繪了紅軍將士在雲貴高原上披星戴月急行軍、黃昏時刻仍在連續作戰的壯烈群象,造境凝重而壓抑。紅軍行軍,自然環境惡劣,「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充滿了悲壯意味,表現出毛澤東對未來之路依然充滿艱辛的感慨,但縱然有雄關險隘、驚濤駭浪阻擋在前,英勇的紅軍並沒有被這些險山惡水所嚇倒,而是「邁步從頭越」,以大無畏的革命正氣與天斗、與地斗、與敵斗,以堅定的革命信念向著既定的長征目標英勇奮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紅軍進入甘肅以後,情勢逐漸明朗,在甘肅境內,召開了三次重要會議,即俄界會議、哈達鋪會議、榜羅鎮會議,最終確立了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從長征開始以來,毛澤東始終為革命前途擔憂,他的詩詞字裡行間反映了這一點,直到決定落腳陝甘革命根據地,毛澤東終於坦然,可以長舒一口氣了。此時,他激動的心情與強烈的自豪感化為一股巨大的創作熱情噴瀉而出,從遵義會議到榜羅鎮會議,毛澤東在詩詞創作沉寂了八個多月後,作《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毛澤東把兩萬五千里的萬水千山串在一起,回顧了紅軍長征的歷程,歌頌了長征的偉大壯舉,既是長征的史詩,也是崇高精神的讚歌。詩人一起筆就緊扣主題,紅軍長征是極其艱難的,儘管困難前所未有,但是「紅軍不怕」,這必將催生無窮的智慧和力量,把所有困難踩在腳下,並豪情萬丈地「等閑」視之。「五嶺」「烏蒙」代表了紅軍所翻越的「千山」。詩人用「騰細浪」和「走泥丸」來形容紅軍不畏山的障礙,這種藝術想像和誇張,十分神奇地展示了紅軍的樂觀心態和英雄氣概。越寫山之大,就越見遠征之難;越視山之小,就越見紅軍「不怕」和「等閑」的豪邁氣概。「金沙」和「大渡」代表了紅軍所渡過的「萬水」。紅軍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都是長征途中非常重要的戰略行動,在「水拍雲崖暖」中,詩人賦予江水和峭壁以靈性,「橋橫鐵索寒」既是實景描寫,更是突出表現了紅軍強渡大渡河之艱險。「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概括了紅軍克服困難後的喜悅神情。繼強渡大渡河之後,翻過大雪山,走過大草地,甩掉了身後的幾十萬追兵,直到跨過終年積雪的岷山,眼看就要完成這漫長而艱苦的行程,「三軍將士」怎能不歡欣鼓舞、欣喜若狂呢?「盡開顏」充分體現了紅軍對光明前景的信心。

《七律·長征》之後,毛澤東還創作了《念奴嬌·崑崙》和《清平樂·六盤山》兩首詞。在歷時一年的艱苦轉戰中,中央紅軍長驅二萬五千里,縱橫十幾個省,粉碎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戰勝無數艱難險阻,眼看勝利在即,毛澤東心中無限感慨,這兩首詞展示了毛澤東對革命勝利的樂觀情緒和宏偉抱負。《清平樂·六盤山》中一句「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展現了革命任重道遠而信心百倍的光輝前景。

在毛澤東長征時期創作的八首詩詞中,《七律·長征》是唯一一首律詩。全詩以其極為凝鍊的詩行,概括了長征歷史的全過程,是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完美統一的精品。《七律·長征》平仄協調、對仗工整,並非一時即興之作,是毛澤東心中醞釀已久的作品。整首詩以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譜寫了古今征行題材詩歌的絕唱。

《七律·長征》是最早傳播到國外的毛澤東詩詞

《七律·長征》首次見之於出版物,理應感謝「中國人民的朋友」——美國新聞記者、作家埃德加·斯諾。1936 年春,斯諾專程到上海向宋慶齡表達了訪問陝甘蘇區的願望。宋慶齡通過中共地下組織為斯諾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介紹信,協助他秘密通過國統區,經西安到達陝甘蘇區。斯諾採訪了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並訪問了許多紅軍指揮員、戰士和根據地群眾。一向不大喜歡談論自己的毛澤東,向這位來自大洋彼岸的西方人敞開了心扉,談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談了中國革命的發展,談了自己的經歷。在介紹完中國紅軍波瀾壯闊的長征壯舉後,毛澤東把《七律·長征》抄寫給了斯諾。

1937年3月,在北平東方快報印刷廠秘密印刷出版了《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整理了埃德加·斯諾發表過的幾十篇文章,毛澤東親自抄寫給斯諾的《七律·長征》就發表在封三上。1937年10月,斯諾的英文著作《紅星照耀中國》,由英國倫敦戈蘭茨出版公司出版發行,在世界引起巨大轟動,斯諾把毛澤東的《七律·長征》直接寫進了這部著作,使這首詩首次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1938年2月,在上海出版了《紅星照耀中國》的中譯本,書名改為《西行漫記》。隨著《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的廣泛傳播,《七律·長征》一詩已廣為人知,名揚天下。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引用了這首詩,使其成為同世界讀者見面最早的毛澤東詩詞作品。

《七律·長征》是革命戰爭時期傳播最廣影響力最大的毛澤東詩詞

在戰爭時期,出版的書刊雖然有限,但還是有不少報刊、書籍登載、收錄了《七律·長征》。《七律·長征》還曾經被譜成歌曲,在敵後根據地廣為傳唱。從1940年起,這首由王承駿譜曲的《七律·長征》,就在敵後根據地開始傳唱,士兵們都非常喜愛。一些戰士還將這首詩寫進了日記,我國著名革命文藝家阿英的《敵後日記》就記載了他從《淮海報》上讀到了這首詩。《七律·長征》不僅在紅軍內部廣為傳唱,也在社會上流傳開來,國統區的一些愛國民主人士也知道此詩。1945年國共和談期間,民主人士柳亞子還請求毛澤東「寫長征詩見惠」。可見,《七律·長征》在革命戰爭年代,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長征路途艱難困苦,長征詩詞雄渾壯美。毛澤東在長征時期創作的八首詩詞,生動地反映了紅軍輾轉曲折的行動軌跡,藝術地再現了長征歷經困苦走向勝利的光輝圖景。(李軍、張秀娟整理)

推薦閱讀:

詩詞創作需要「真點評」
詩品,其實就是人品
鄭鐵峰談格律詩的「拗救」
詩詞創作方法探微(上)
淺談詩歌中的顯隱

TAG:詩詞 | 創作 | 詩詞創作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