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是什麼?——從聖經神學的角度思考福音

一、問題的呈現

在今天中國教會的神學認知和教牧實踐中,存在著一種將福音狹隘化的傾向,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將福音理解為只是「建立個人與神的關係」,認為福音與社會和自然界並無直接的關係,並且由於受時代論影響,很多信徒認為「這個世界就像一艘將要沉的船」,我們只能通過傳福音帶領人更多信主,把過多的精力、時間、金錢花在所謂的「文化使命」【1】上毫無意義。然而,這種個人主義式的福音不僅需要面對如何處理對觀福音(尤其是路加福音)對社會層面的強調,也需要面對使徒書信中一再出現的福音要帶來「萬有的和好與更新」這個主題(羅8:19-21,弗1:10,西1:20)。 第二,將福音理解為「關於使罪人得救的基要信息」,其核心就是因信稱義。我們常常會聽到一種說法:如果一個人已經信主了,他就不需要再聽福音了,他需要知道的是成聖的道理,不同的神學對此有不同的強調。很多福音派強調「更深認識神的愛」,靈恩派強調追求「聖靈的充滿」或者所謂「第二次祝福」,敬虔派強調追求「與基督奧秘的聯合」和「完全成聖」。如果這是對的話,那麼福音就被狹隘到只是針對慕道友有效。而且在整本聖經中,似乎只有約翰福音和一部分保羅書信(特別是羅馬書和加拉太書)在系統性的談論福音。可聖經自身是如何宣告的呢?實際上,根據彼前1:25,彼得似乎在暗示:神的啟示就是福音。當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的開始如此說:「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時,他的意思是福音一直就是神的大能,並且要一直不斷地救一切相信的人。在保羅的心中,福音不僅是針對不信者的「天國門票」,只對慕道友或初信者有效,信主以後就再用不著了。不,保羅的意思是它仍要持續不斷的救那些已經相信的人。 那麼,聖經中所啟示的福音究竟是什麼?本文擬從聖經神學的角度來簡單的討論,並期待可藉此引起更多的肢體反思,最終能夠建立合乎聖經的整全的福音觀,並體現在我們的信仰生活和教牧實踐上。聖經神學是一個比較新的神學分支,從它出現至今還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實際上,直至今日,它仍在深化發展之中。作為一個初學者,筆者越學習就越發現聖經神學裡面的博大精深。它徹底更新了筆者看待整本聖經的態度,幫助筆者從整本聖經著眼,沿著漸進啟示的脈絡深入學習神所啟示的一系列主題。此外,聖經神學也更新了筆者解釋聖經的角度,即認識到神在救贖歷史的漸進啟示中也不斷展現出對啟示的解釋,漸進啟示所展現的對啟示的自我解釋指出了我們思考啟示的方向,也理所當然地成為我們解釋聖經的角度。Richard Gaffin在《復活與救贖:對保羅救贖論的研究》一書中指出:「聖經必須決定神學的方法,而不只是內容。」從某種意義上,這是一種更完全的以經解經,即不僅是用整本聖經來解釋某節經文或得出某個教義,更是讓整本聖經在漸進啟示中所體現的對啟示的自我解釋來指明我們解釋經文和思考主題的角度與方向。【2】 篇幅所限,本文既不會進行過於細緻深入的解經分析,也不會綜述歷代神學針對這一問題的討論,而只是闡述筆者自己根據從聖經神學的領受而對福音的認識。筆者也不會更進一步詳細的解釋和論證。 二、新約對福音的看法應當引起我們的思考 從某種意義而言,我們與新約時期的教會處於同一個救贖歷史的背景之下——即都處於基督已經到來,受死,復活,升天,並賜下聖靈,帶來天國,進入末世的階段。所以,他們對福音的看法,可以成為我們思考福音的切入點。 為此,我們需要查考一些新約經文,透過這些經文幫助我們了解,在耶穌到來的那個時代,猶太人對於福音的認識或者他們所應該知道的部分。他們所應該知道的這些內容,就構成了耶穌和使徒們傳講福音的背景和前提。明白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根據聖經神學的信念:後期的啟示基本不會過多強調前期啟示的要點。因為上帝是在全部66卷經文中啟示他自己的神——他不會讓後期的啟示取代前期的,從而使前期的啟示可有可無。或從聖經作者的角度來看,耶穌和使徒們深深浸潤於舊約漸進性啟示所形成的救贖歷史觀之中,他們是在一個堅實和深厚的基礎之上進一步討論福音的主題。對於猶太人已經知道、學習、等候、盼望的東西,耶穌和使徒們不需要再去強調,他們需要的是糾正和更新。 那麼,在耶穌到來那個時代,猶太人究竟對福音知道或者應該知道一些什麼呢? 1、福音不是一個新約才有的新概念,也是舊約聖經所談論,眾先知所詳細尋求考察的,甚至他們所傳講的一切事都是關乎福音。換句話說,談論福音是先知工作的重點,舊約充滿了福音。並且舊約的福音的中心是關於基督的工作和身份,基督的工作——特別是關於他的受難和得榮耀;基督的身份——則強調他作為大衛的子孫和神的兒子。 我們既蒙留下有進入他安息的應許,就當畏懼,免得我們中間,或有人似乎是趕不上了。因為有福音傳給我們,像傳給他們一樣。只是所聽見的道與他們無益,因為他們沒有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來4:1-2)——這裡表明在曠野中的以色列人也聽到福音,只是他們沒有信心與所聽到的道調和,換句話說,摩西所傳的律法書也是福音。 論到這救恩,那預先說你們要得恩典的眾先知,早已詳細的尋求考察。就是考察在他們心裡基督的靈,預先證明基督受苦難,後來得榮耀,是指著什麼時候,並怎樣的時候。他們得了啟示,知道他們所傳講的一切事,不是為自己,乃是為你們。那靠著從天上差來的聖靈,傳福音給你們的人,現在將這些事報給你們。天使也願意詳細察看這些事。(彼前1:11-12)——這裡談到「傳福音的人「所傳的福音,所談的「這些事」,實際上是舊約的眾先知所「詳細尋求考察」的,甚至他們所「傳講的一切事」都是關乎福音,特別指向基督的死和得榮耀,福音也是論到救恩。 這福音是神從前借眾先知,在聖經上所應許的。論到他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里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1:2-4)——福音是舊約聖經所應許的,也是眾先知所談論的,其中心是關於耶穌基督,特別涉及基督身份的兩點:大衛的子孫和神的兒子) 2、耶穌到來時的猶太人有福音的概念,他們知道福音指向什麼。換句話說,新約所面對的猶太人並不是一群對福音一無所知的人。恰恰相反,他們對福音有很深入的認識和期待,福音要向他們宣告一個等候已久的事實成就。他們知道福音關乎神的國,福音就是神國的道。他們也知道:福音關乎一個日期。這個日期與主基督的到來密切相關;會因為基督的到來「滿了」;因為他的降生,就可以宣告福音。 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里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太4:23)——這裡表明福音與「天國」有關。 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15)——這是耶穌初期傳道的重點,這裡並沒有說福音是什麼,似乎在暗示當時的猶太人知道福音的內容,福音與「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密切相關,耶穌對他們的期待是悔改和相信。 那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2:10-11)——「報……大喜的信息」是福音的動詞形式,這裡表明它是關乎萬民的,這個福音與主基督的誕生密切相關,「因」所代表的因果關係,同樣也暗示牧羊人知道福音的內容。 又差遣他們去宣傳神國的道,醫治病人(路9:2)……門徒就出去,走遍各鄉,宣傳福音,到處治病。(路9: 6)——這裡路加明確將福音與神國的道等同 3、耶穌和他的使徒們也承認福音是關乎神的國的,福音就是神國的道,但同時他們也將神國和永生聯繫起來,指出神國是關乎生命的。 他受害之後,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地顯給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講說神國的事。(徒1:3)……保羅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住了足足兩年。凡來見他的人,他全都接待,放膽傳講神國,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徒28:30-31)——這是使徒行傳開始和結束時的兩處經文,你們是否從中看出路加似乎在作某種強調:首尾呼應!路加似乎在暗示整個使徒行傳中所傳講的福音內容都是關於神國,都是神國的道。 倘若你一隻手叫你跌倒,就把它砍下來。你缺了肢體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手落到地獄,入那不滅的火里去。倘若你一隻腳叫你跌倒,就把它砍下來。你瘸腿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腳被丟在地獄裡。倘若你一隻眼叫你跌倒,就去掉它。你只有一隻眼進入神的國,強如有兩隻眼被丟在地獄裡。(可9:43-47)——這裡神的國和永生具有相同的含義。特別注意在約翰福音3章里,耶穌如何將神的國與永生等同。 以上是在新約書信(特別是福音書,篇幅所限,不能詳細討論使徒書信)所隱含的福音的前提,也是新約書信所沒有特別詳細闡述的(除了第三點的後半部分,即神國與永生的關係),因為這是舊約已經詳細闡述過的。那麼新約書信具體討論了福音的哪些方面呢?

1、耶穌是大衛的子孫。(馬太福音特彆強調此點) 2、耶穌是神的兒子。(四卷福音書都對此有強調,特別是約翰福音) 3、福音要處理神的國與永生的關係。(約翰福音) 4、福音關乎萬民。(幾乎每卷新約書信都會強調這一點) 5、福音是救恩,是透過悔改和相信而得到的(特別是約翰福音和保羅書信) 當然,還可以談很多,但基本點已經列出來了。對於很多基督徒來說,他們可能非常熟悉後面五點,卻可能對猶太人所了解的,新約所默認的福音層面一無所知。我們需要帶著這個問題去看舊約中的啟示是如何論及福音的。首先要從舊約中福音這個詞開始。 三、舊約中的福音概念要補充我們對福音的認識 舊約里並沒有出現福音這個詞的名詞形式,不過倒是有多處經文以動詞形式出現。動詞????? (basar)的基本意思是「報消息」,舊約中一共出現24次,其中12次只是指一般的報消息(耶20:15,王上1:42,代上10:9,其他都在撒上、撒下),另外12次則具有了不同的含義,是特別的好消息: 1、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天天傳揚他的救恩。(代上16:23)——這節經文的上下文是談論大衛迎回約櫃,這代表著上帝的同在,代表上帝要堅立剛剛建立的大衛的國,在這基礎上大衛的稱頌和讚美。這裡所「傳揚」的救恩(福音)特別指因為耶和華持守他與以色列的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寄居和被奴役的生活,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度,得享神同在的榮耀。這裡的重點是「耶和華作王了」,並且整個過程完全是耶和華自己的作為,注意詩篇中對國度的強調(強調耶和華作王和掌權)! 2、祭物和禮物,你不喜悅。你已經開通我的耳朵。燔祭和贖罪祭,非你所要。那時我說,看哪,我來了。我的事在經卷上已經記載了。我的神阿,我樂意照你的旨意行。你的律法在我心裡。我在大會中宣傳公義的佳音。我必不止住我的嘴唇。耶和華阿,這是你所知道的。我未曾把你的公義藏在心裡。我已陳明你的信實,和你的救恩。我在大會中未曾隱瞞你的慈愛,和誠實。(詩40:6-10) ——這裡宣傳的「佳音「是耶和華救了大衛,具體來說,是拯救大衛脫離苦難、降卑和承受罪惡。請注意使徒是如何將6-8節應用在耶穌身上(來10:5-7),還有彼前1:11:「(眾先知)就是考察在他們心裡基督的靈,預先證明基督受苦難,後來得榮耀,是指著什麼時候,並怎樣的時候。」這裡只是在講大衛自己嗎?還是在指向一位真正的大衛?指向他的苦難、降卑、承受罪惡,神卻將他高舉,而這正是「佳音」。 3、主發命令,傳好信息的婦女成了大群。(詩68:11)——這裡的好消息是:神戰勝了仇敵,升上了高天,得到眾君王的敬拜,將各樣祝福賜給人,注意保羅如何將這章詩篇應用在耶穌身上(弗4:7)。 4、要向耶和華歌唱,稱頌他的名,天天傳揚他的救恩。(詩96:2)——基本上與代上16章有重疊,重點是「耶和華作王」,注意有王就有國。 5、報好信息給錫安的阿,你要登高山。報好信息給耶路撒冷的阿,你要極力揚聲。揚聲不要懼怕,對猶大的城邑說,看哪,你們的神。主耶和華必像大能者臨到,他的膀臂必為他掌權。他的賞賜在他那裡,他的報應在他面前。(賽40:9-10)——之前預言被擄,緊接著宣告神必會到來掌權,罪債要還清,被擄的要歸回,神也會復興他的子民,這個好消息會帶來安慰(賽40:1)。 6、我首先對錫安說,看哪,我要將一位報好信息的賜給耶路撒冷。(賽41:27)——神會復興萬有,他也會興起一人來踐踏掌權的,執行審判。 7、那報佳音,傳平安,報好信,傳救恩的,對錫安說,你的神作王了。這人的腳登山何等佳美。(賽52:7)——中心是「你的神作王了」!由此帶來安慰和救贖,特別引出一個耶和華的僕人,他要受死,作贖罪祭。 8、成群的駱駝,並米甸和以法的獨峰駝,必遮滿你。示巴的眾人,都必來到。要奉上黃金乳香,又要傳說耶和華的讚美。(賽60:6)——神的榮耀要完全彰顯,萬國要來朝拜,萬民要歸順,他要作萬國的光,請注意馬太如何將這節經文還有其他類似經文暗示在耶穌身上(太2:11)。 9、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賽61:1-2)——有一位受膏者會帶來多層面的救贖(包括個人和社會層面,在第65章最後又涉及到自然界層面),「恩年」即禧年,意味著得到釋放、自由,得會失落的產業。 10、看哪,有報好信傳平安之人的腳登山,說,猶大阿,可以守你的節期,還你所許的願吧。因為那惡人不再從你中間經過。他已滅絕凈盡了。(鴻1:15)——耶和華會帶來對他子民的救贖和對敵人的審判 更深入的解經分析涉及到更深更廣的上下文,尤其是以賽亞書。不過,從上面所列的經文中,我們也可以比較穩妥的得出以下結論: 1、福音所關注的中心是神的國,神的國要最終彰顯於這個世界,它將給神的子民帶來救贖、釋放、自由,也帶來審判,神的榮耀完全的彰顯;

2、神自己主動帶來這個國度,與人沒有任何關係;

3、神透過一個受膏者(基督)帶來這個國度,他也被稱為耶和華的僕人。這個國度的到來依賴於他承擔世人的罪,依賴於他的苦難、受死和代贖,但神會將他高舉;

4、福音談論這個國度時,有時是說「耶和華作王」,有時是說「受膏者作王」;

5、這個國度不僅僅關乎個人層面(罪債清償、得到釋放、得到自由、得到產業),也關乎社會層面,並且關乎萬有的復興;

6、這個國度不再限於猶太人,而關乎萬國;

7、這個國度要在全地掌權。 因此,在舊約中,福音是指上帝會透過基督的工作帶來他的國度,他要在全地作王掌權,這個國度關乎個人、社會和萬有的復興。這樣,更深入的討論就涉及神的國了。 四、福音所宣告的神的國與眾聖約,與基督的關係 整本聖經所體現的神的心意,就是他如何透過他所造的人在地上拓展他的國度,根據聖經,神是透過立約的方式來與人建立關係,來拓展他的國度。每一個聖約在國度的拓展中都具有特別的意義,並且後來的約絕對不會廢掉前面的約,反而是在前面的約的基礎上成全前約,更進一步指向啟示的最高峰——新約,基督,以及透過基督的新約所成全的神的國度。【3】 按照神的國【4】的角度,亞當之約是根基之約,它表明了上帝拓展他國度的方式,就是透過神的形象,通過兩種方式:生養眾多,治理這地來拓展神在地上的統治。 挪亞之約是穩定之約,它表明了在人類墮落之下,上帝要忍耐,透過穩定的自然界使得他的國度可以成就。 亞伯拉罕之約是應許之約,它明確了國度的祝福是透過應許臨到選民的,並且這個約界定了國土和國民。 摩西之約是律法之約,它明確了聖潔的國度的天國憲章,或者說界定了國法,請特別注意,摩西之約是建立在亞伯拉罕之約的基礎上,不明白這一點就會走向律法主義(出2:24-25,申7:7-8,9:5-6,比較加3:17-18)。 大衛之約是君王之約,它明確了這個國度的最終統治者是誰,界定了國王。 新約是成全之約,之前所有的約都因為人的不完美而無法得到約中完美的祝福,但是所有這些約都在基督的新約里得到成全(太5:17-18,弗1:3)。基督帶來了國土(太5:5,約2:21,西1:13),信徒在基督里成為國民(加3:27-29);基督完全遵守了國法,基督正是大衛的子孫(太1:1),他已經作王(腓2:6-11);基督也是上帝自己,他的作王就是耶和華作王;他的義,就是「耶和華我們的義「(耶23:5-6)。耶穌也將帶來自然界的復興(羅8:20-21,弗1:10)。並且請特別注意新約中的大使命與亞當之約的對應和聯繫。「生養眾多」如何與萬民作門徒對應,而「治理這地」如何與「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對應,基督如何使新人重新成為完美的神的形象(弗4:24)?按照約翰·慕理(John Murray)的詳細分析,實際上,所有的約都是應許(弗2:12)【5】,那麼,我們也許就能更深明白保羅是在怎樣的背景下說:「神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借著他也都是實在的,叫神因我們得榮耀」(林後1:20)。上帝的眾約與基督有如此緊密的關係,他不僅帶來約,成就約,甚至基督自己就是約(賽42:6,49:8)。 簡言之,福音是要宣告:借著基督(他成全了眾約,他就是約),唯獨透過基督的工作,上帝的國已經得到實現。 五、福音的末世特徵 福音是要宣告神的國已經在基督里實現,這樣救贖歷史就進入了最後的階段,因為「日期滿了」,也就是舊約所預言的末世到了,福音也就具有了末世的特徵。 末世這個概念早在摩西五經里已經出現: 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們作見證,你們必在過約旦河得為業的地上速速滅盡。你們不能在那地上長久,必盡行除滅。耶和華必使你們分散在萬民中。在他所領你們到的萬國里,你們剩下的人數稀少。在那裡,你們必事奉人手所造的神,就是用木石造成,不能看,不能聽,不能吃,不能聞的神。但你們在那裡必尋求耶和華你的神。你盡心盡性尋求他的時候,就必尋見。日後(in later days)你遭遇一切患難的時候,你必歸回耶和華你的神,聽從他的話。(申4:26-30) 摩西預言以色列必因不信靠上帝而被擄,被棄絕,但他也預言必有一個「日後」的日子,上帝要復興他們。此後這個概念在歷史書、先知書中不斷的出現,開始與神的國交織在一起。在末世的時候,上帝要復興以色列國,神的子民要悔改,仇敵要被審判,末世就成了宣告福音的日子,成了救贖歷史的最高峰(林前10:11,來1:2)。 不過,根據耶穌和他所差遣的使徒的進一步啟示,我們知道末世並不像舊約先知所認為的那樣是一次性的。實際上末世是一個時期,這個時期是神國度不斷拓展的時期,包括國度的奠基、國度的延續、國度的成全。我們正處於國度的延續階段,在這個階段來世已經到來(神的國已經得勝和掌權),今世還沒有完全結束(魔鬼、肉體、世界還有極大的破壞力),天國處於已然和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之間。如此,我們就可以從救贖歷史的角度,從神永恆的計划去看待我們這些末世中的人的各種狀態。例如: 1)靈與肉的爭戰:天國在我們生命中的一個表現就是在基督里,我成了一個新造的人,但同時,今世還沒有結束,所以裡面的老我仍然存在。如果我明白了上帝的救贖計劃,這會給我安慰,也不會去妄求所謂的「完全成聖」; 2)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既不悲觀,因神的國度已經帶來,基督已經成就一切;也不盲目樂觀,因為魔鬼、肉體、世界的權勢還沒有完全廢去; 3)如何看自己是寄居的和客旅:來世已經到來,世界正不可攔阻地走向救贖歷史的結局; 4)基督徒在世上的使命:拓展神的國,讓神的國在個人、社會和自然界,或者說讓「來世」在「今世」得到彰顯)。 如此,福音就不再停留在原來狹義的「稱義」或者「得救」層面,而進入到「成聖」和「得榮耀」的層面,這些都是福音的內容。不僅如此,福音更要更新我們個人生命的各個層面,我們個人與他人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乃至與自然界的關係,因為神的國度要在個人、社會、自然界中不斷拓展、掌權、更新。如此,我們才能明白為什麼對觀福音在討論耶穌是誰時,會那麼強調福音的成聖功能和它的社會層面。實際上,當我們以國度的眼光來思考時,大使命和所謂的文化使命就不再對立,因為兩者都是拓展神國度的使命。故此,教養敬虔的後裔、治理家庭,參與社會,就與傳福音、造就門徒一樣,在拓展神國度的事工上並行不悖。 六、對於信仰生活和教牧實踐的意義 這種對福音整全的認識,也必將影響和改變我們的信仰生活和教牧實踐,對於其意義,筆者簡單分享如下: 1、福音關乎神的國度。福音是上帝要透過他所設立的基督,透過他的工作,帶來神的國度,帶來個人、社會,乃至萬有的更新。所以,福音包含了國度的個人層面和社會層面。 對於一個已經初步認識基本福音信息,初嘗主恩滋味的信徒,聖靈也會不斷的透過不同書卷的傳講,使不同層面的福音繼續更新他生命的各個層面,也繼續更新他個人與他人、社會、乃至自然界的關係。福音在這個人身上,需要從國度的個人層面拓展到社會層面。 福音包含太多的內容,那麼,我們又該從哪個點切入福音的主題呢?保羅給了我們答案: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正如前面所看到的,耶穌基督是神的國、眾約和末世的中心,因此也是福音的中心,而耶穌基督關乎他自己最大的彰顯就是在十字架上。我們跟過去舊約的信徒完全處於不同的救贖歷史處境中,他們是在尋求、考察、忍耐、盼望神國度的到來;而我們則是在基督已經受死、復活、升天、掌權的神國度中談論這些事;末世已經來到,來世已經進入今世,其中一個標誌性事件就是「聖靈作為印記」。舊約下的信徒對神的國度的認識,是在神漸進性的啟示中,沿著救贖歷史的脈絡,一步步地進入基督耶穌並他釘十字架這個中心;而今天的我們則是從這個中心切入,而逐漸進入國度福音的各個層面。 實際上,當一個人建立了國度的福音觀時,會極大地更新他看待自己、社會和自然界的角度,同時也更新他的生命。艾德蒙·克勞尼(Edmund Clowney)有如下論述【6】: 我們看到西門彼得站在猶太人公會面前。漁夫彼得,現在面對的不再是使女的嘲笑,或夜裡在火爐旁取暖的奴隸和士兵,而是猶太人最高學者和統治者。當天晚上彼得在院子里沒有膽量,可是今天他站在法庭面前:亞那,大祭司該亞法,穿華麗衣服的撒督該人,藐視使徒的法利賽人,滿有學問的迦瑪列:彼得看著他們坐在當權者的位上。大祭司的聲調充滿仇恨:「我們不是嚴嚴的禁止你們,不可奉這名教訓人么?你們倒把你們的道理充滿了耶路撒冷,想要叫這人的血歸到我們身上!」 彼得是否這樣回答他們:「啊,不是的,祭司大人!我們並沒有這樣的意圖;我們完全沒有如此控告你們。我們沒有看到事情的嚴重性。我們完全承認你們法律上的權柄。我們只要被允許退到加利利……我們可以向你們保證,以後再也不會作任何非法的事……」 為什麼彼得沒有這樣回答?他的膽量從何而來?彼得說,請聽:「順從上帝,不順從人,是應當的。你們掛在木頭上殺害的耶穌,我們祖宗的上帝已經叫他復活。上帝且用右手將他高舉,叫他作君王,作救主,將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賜給以色列人。我們為這事作見證;上帝賜給順從之人的聖靈,也為這事作證。」 如何解釋彼得的勇敢?很多說法都不足夠解釋。彼得肯定不是表明,人若有第二次機會,會怎樣發揮「更加表現」的潛能;也不是因為雞叫之後的懺悔,又被複活的基督赦免,所以如此放膽講道。 彼得親自說明他的膽量從哪裡來:彼得每一句話都宣告新的視角。他現在站在新的處境。事情不只是彼得這個人改變了。事情的真相是:萬事都改變了!彼得作的見證乃是:三一神的救贖計劃。因基督他復活、升天,完全成就了救贖計劃。 彼得首先為父上帝作見證:聖父高舉了耶穌。上帝彰顯了他全權的能力。撒督該人和全公會的抵擋完全枉然(後面從略,主要是引用舊約經文證明神的救贖計劃已經成就在耶穌身上,對神國的權能有新的認識)…… 彼得的新視角不只是對上帝的權能有新體會,也不只是向上帝負責。這次上帝彰顯他的權能是嶄新的事。我們必須順從上帝,因我們看見他右手已經成就大事。 彼得不單意識到父高舉基督的權能:他明白上帝高舉基督背後的救贖計劃。我們不可能想像他們的震撼: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時,他們的失意和無助感。對彼得來說,這是極深刻的經驗。我們必須記得,彼得和耶穌之間的關係不僅是友誼的相愛:他與他救主之間是屬靈的關係。眾人都離棄救主時,西門彼得宣告他是上帝的兒子。生命之主怎麼可能被謀殺?上帝的兒子怎麼可能死?可是,就是這深層的絕望裝備了彼得,使他重新了解上帝救贖計劃的完成。基督不僅勝過了死亡,彼得新的了解乃是:救主的死本身就是勝利的一部分!他了解到,根據《聖經》,基督必定受害,然後進入他的榮耀。我們在《使徒行傳》多次看到彼得對上帝計劃完成的理解和敬畏:「但上帝借先知的口,預言基督將要受害,就這樣應驗了。」(徒3:18)。基督被交在人的手中,都「按著上帝的定旨先見」(徒2:23)。 彼得見證被高舉的救主基督的主權的時候,也表達了這新的視角。他看到基督被高舉,他是君王。他是滿有榮耀的上帝,彌賽亞,他統治他的子民,他統治全宇宙。「主」與「救主」兩個名詞是多麼對稱!從舊約的背景來看,救主乃是王的稱號。「救主」至終的意義,是上帝親自來拯救。彼得所承認、所宣告的是:坐在寶座上的基督,就是救贖之主。大能的救主上帝已經賜給以色列人彌賽亞被榮耀之恩賜:就是悔改和赦罪的恩賜。這些是上帝主權的恩典,是出於他恩典的恩賜,也是只能來自上帝的恩賜。 彼得認識到主耶穌已經升天,他是大能的主,已成就上帝的救贖計劃:這樣的認識消除了彼得的恐懼。彼得親眼仰視受苦的救主,他從發誓不認主被改變,痛苦悔改;現在聖靈向他作見證,基督已被榮耀,正如司提反仰天看見榮耀的基督坐在父上帝的右邊時,獻上最後的見證;同樣,彼得用信心的眼睛仰望,認識到他現在處於新時代,就是「成就」的時代,「上帝的國度」大能臨到的時代。彼得的周圍和他生命裡面,都充滿這國度的證據……。 2、福音涉及到一個人生命各個層面的更新。福音不僅僅關乎一個人的稱義,更關乎一個人生命的各個層面的更新,即福音也關乎他的成聖生活的各個方面。再次用使徒保羅的話來說,它要持續不斷的救「那些相信的人」(羅1:16),它要帶來人生命各個層面的更新(加6:15)。這意味著不僅僅對於慕道友或者初信徒,而是對於不同成熟度的基督徒,福音都是他們生命更新的活水源頭,福音的不同層面同時也指向每個基督徒生命的不同層面,要帶給他們生命不同層面、不同程度的更新。 傳道人應該堅定不移地按照神的啟示,在整本聖經中傳講福音,這就是以福音為中心的講道。這不是說要把經文都牽強附會、斷章取義的與福音相連,而是應該從救贖歷史的角度去思考這段經文在整個漸進啟示中如何預備、宣告或者預言福音,或者因為福音而成為可能,由此,福音成為我們所有講道的重心、起點、根基和能力之源。特別是在傳講舊約信息時,耶穌和使徒們對舊約的解釋,應當成為我們理解舊約的出發點。 即使一個人已經認識福音,真心信主,他也很容易偏離福音的根基,而轉向律法主義或形式主義,或者藉助外在的方法,用保羅的話說,就是「人間的遺傳和世俗的小學」(西2:8),比如今天的心理學等,因為這符合墮落的老我的本性。一個人要不斷活出在基督里豐盛的生命,就需要聖靈不斷的透過神的道將恩典刻畫在他的心裡,使福音的大能不斷地真實地震撼他的心靈。由於目前神國度所具有的末世特徵,使得我們永遠不能高估重生之人的內心,低估肉體、魔鬼、世界對人心的影響。人內在的老我在魔鬼的攻擊、世界的誘惑下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很容易使得一個重生的信徒軟弱、跌倒。然而,上帝並沒有給我們另外的方法去爭戰,上帝給我們爭戰的武器就是福音。魔鬼的一個詭計,就是讓我們離開福音的正道,而轉向尋求別的方法,特別是那些看上去很滿足老我的慾望的方法。過去如此,現在也如此,例如過去歌羅西教會所接受的「人間的遺傳和世俗的小學」,例如今天的心理學。問題在於,離開上帝的啟示,沒有一個人的理論不是建立在錯誤的根基之上,因為這是全然敗壞的人必然的思考方式;實際上,也沒有一個所謂的心理專家能像上帝那樣真正洞悉人的內心和本性。另外,這也考驗我們是否相信聖經的全備性,即是否相信在神的啟示中,「神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彼後1:3)。 3、福音本身具有改變生命的大能。這意味著不用任何方式方法,或者所謂的「輔助工具」,單單福音本身,就必定會帶給人整個生命極大的改變,帶給一個在罪中掙扎的人真正的自由、豐盛和得勝。 整個救贖歷史所一再宣告的事實就是人在遵行上帝旨意上的徹底無能,而令人驚訝的是,上帝卻定意要透過我們這些無能的人來成就他在地上建立國度的永恆旨意。實質上無能的人如何能具有成就上帝旨意的能力?答案就在於福音,或者說福音所指向的耶穌基督。事實上,人自身沒有這個能力;然而,救贖歷史一再宣告的另一個事實是——歷史真正的主角不是人,而是全能的上帝,特別的,就是那位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約5:39,啟19:10),「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住在他裡面」(西2:9),「神一切的應許也都在他裡面成為事實」(林後1:20)。這位全神-全人的耶穌基督就成為上帝的智慧和能力(林前1:24)。當他透過福音來主動與我們建立關係時,福音也就具有了超越這個世界的大能。因此,他在福音中的一切應許——如「真理叫你們得自由」(約8:32)、「我來了是叫你們得豐盛」(約10:10)、「借著主耶穌基督把勝利賜給我們(林前15:57)等——就成為我們真實能力的來源。 因為在基督以外,天下人間神沒有給我們賜下別的途徑,我們也不需要基督福音之外的任何輔助工具。所以我們要問自己:我們按照「正意」系統、全面、深入的傳講了福音嗎?我們相信上帝在福音中的應許,以及他對福音的印證嗎?我們自己每日在生命中被福音更新、歸正嗎?我們在傳講福音時,有聖靈同在的印證嗎?我們是帶著權柄在傳講福音嗎?我們是否有效的傳遞出福音的大能? 4、一個人要真正明白福音,需要聖靈借著神的道所作重生的工作。一個人要真正明白福音,真的很難,表現在一個人很難真正的恨惡罪惡,對自我真正絕望,也很難唯獨依靠耶穌,全然仰望他,安息在他的恩典中。福音所要宣告的一個事實就是,人的完全無能,人的全然敗壞,人的頑固以自我為中心;同時,整個歷史、世界、救贖,一切一切的主角是基督,而不是我們。福音是要我們全然的否定自我,而唯獨、單單的安息於基督,唯有如此,基督才能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林前1:30)。 可問題在於,福音所宣告的事實正是墮落的人用以抵擋福音的理由:按照人的本相,人就是拒絕否定自己的無能,拒絕否定自己的全然敗壞,拒絕全然以神為中心,甚至在心思意念上是堅決與神為敵(西1:21)。按照這個本相,人根本就不可能接受真正的福音,除非人的整個心思意念發生改變。這個改變不是墮落的人所能完成的,唯獨在於上帝借著聖靈所做的重生的工作。而根據聖經,實際上,真理的聖靈通常是透過福音的傳講在人心中動工(雅1:18,彼前1:23)。 如此,福音就不僅僅只是人得救的要素,更是因著聖靈工作的方式,而成為人得救的媒介。這將使得我們充分認識到傳福音的艱難性(改變人心的困難),以及其神聖性和必須性(福音借著聖靈的工作而成為改變人心的途徑)。作為傳道人,每當我們站在講台上,我們是否意識到這是一個神聖而嚴肅的時刻?因為聖靈會透過我們「按著正意分解的道」重生一個個全然敗壞的人。這也意味著任何福音的宣講都不能脫離聖靈的工作,一個站著宣講福音的人也應當是一個常常跪著不住禱告依靠聖靈的人,一個傳講真理的人也應當是一個在平時生活中被聖靈借著真理不斷更新的人。注釋:

1、由於多種原因,「文化使命」一詞在中文特別是中國大陸基督徒的語境中,是一個內涵與外延都相當模糊甚至混亂的術語。此觀念源自荷蘭神學家凱伯爾的「新加爾文主義」。在本文中,採取Nancy Pearcey 在《完整的真理》(Total Truth)中的定義:在創世記中,上帝給了我們所謂的第一項工作:「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第一句「要生養眾多」是指建造一個社會性的世界:建立家庭、學校、城市等;第二句「治理這地」是指治理自然界:種植植物、搭建橋樑、設計計算機、作曲……這一段聖經告訴我們,上帝創造人類的一個初始目的就是創造文化(對上帝啟示的回應)、建設文明,有時這個教義也被稱為「文化使命」。這一使命的本質就是讓有上帝形像的人,在「生養」、「遍滿」、與「治理」的過程中,作為君王、先知、祭司彰顯上帝的榮耀。如同律法,上帝最初的這個命令並不因為人的墮落而廢棄,相反卻因恩典與福音而成全。在救贖歷史的過程中,狹義的福音使命與文化使命相互補充;在次序上,福音使命要高過文化使命,因為只有一個新人類、只有一個新文化、只有一個新的創造——在基督里。廣義來講,福音指向上帝國度、王權來臨於整個被造界,上帝要掌權,借著他的選民重新創造、統管這個世界。國度最後的高峰是基督的再來。因此,廣義的福音使命包括文化使命。本期的下一篇文章會進一步闡述福音使命與文化使命的關係。——編者注

2、參看林慈信《認識恩典之約》中關於Richard Gaffin的文章:Resurrection and Redemption: A Study in Paul"s Soteriology.

3、這裡要多說幾句。我們都知道聖約神學強調兩個不同的約(行為之約和恩典之約,有的會加上救贖之約),我們知道這種劃分更多是從救贖次序的角度進行的,強調神在個人生命中工作的方式。但是,如果從聖經神學的角度,或者準確的說,從救贖歷史的角度,這種劃分就不是必然的了。請注意,筆者絕對不是否認可以有行為之約和恩典之約這樣的劃分,筆者也絕對承認從救贖次序的角度這樣的劃分是必要和必須的,筆者只是強調這是神學思考的角度問題,當我們從聖經神學的角度思考問題時,我們更多是從神漸進性啟示的脈絡去思考,而不是從教義框架去思考。

4、關於神的國與眾約的關係,可以參看第三千禧年神學課程,特別是其中的第一課《舊約的國度、聖約和正典》。

5、如果要更深入的了解約與應許的關係,推薦看John Murray所寫的《恩典之約》。

6、參看林慈信《認識恩典之約》中關於艾德蒙·克勞尼(Edmund Clowney)的文章:Preaching and Biblical Theology。我這裡是引用的林慈信老師的翻譯,原文在63-64頁。

推薦閱讀:

漢奸胡蘭成另一個角度寫日軍侵華,他認為對中國好處很多
羅京的病逝〔從命理角度來解析〕
換個角度
從命理角度看:人為什麼會變心?
曾祥裕多角度解讀賴布衣祖墳風水

TAG:思考 | 神學 | 聖經 | 角度 | 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