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蟹、稻蝦、水稻單作大比拼(詳細養殖技術)

面積320畝,種養模式為水稻-扣蟹共作,水稻—澳洲淡水小龍蝦共作。總結如下:

一、材料與方法

1地點與種養模式

在錫山區鵝湖鎮金星家庭農場建立水稻—扣蟹共作模式,總面積88畝,溝坑面積23.8畝;在錫山區羊尖鎮志宏家庭農場建立水稻—扣蟹共作模式,總面積126畝,溝坑面積78.9畝。在錫山區錫北鎮涇西水產養殖場建立水稻—澳洲淡水小龍蝦共作模式,種養面積106畝,溝坑面積75畝。

2田間工程與水草種植

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質良好、無污染、保水性能良好的田塊。沿田埂四周開挖環溝,距離田埂1~2米,上寬6~7 米,底寬1.5~5米,溝深1~1.3米,開挖取出的泥土加高池埂後平攤於原池底,使環溝水深能達到1米以上。在田塊四周設置水產品防逃設施防逃圍攔或護板。稻田相對兩角田埂上設置進、排水口,並用雙層密網片包紮好,防止養殖對象逃逸。環溝內種植蝦、蟹類喜食又能適應長年生長,水質凈化效果較好的水生植物,如伊樂藻、苦草、水花生和輪葉黑藻等。水草覆蓋密度不宜超過環溝總面積的2/3,6月後刈割或稀疏老草,促進嫩葉生長。

3水稻種植與管理

水稻只種一季稻,水稻品種選擇抗病蟲害、抗倒伏強且耐肥性強的品種,選用高稈水稻(漁稻4號)和南粳46。秧苗在5月中下旬開始移植,採用等穴距插秧法,株距80~100厘米,行距80~100厘米,保持田間通透,水道暢通為宜。施肥以施基肥和腐熟的農家肥為主,平均每畝施用肥量485 千克。水稻生長期間,稻田水深保持在5~10厘米,水稻栽培期間不施農藥,田間草人工拔除,安裝綠色物理吸蟲燈防治病蟲害。

4水產苗种放養與日常管理

(1)苗种放養

放苗前10~15天,每畝環溝用生石灰50~75千克化水後均勻潑灑,殺滅病原菌、野雜魚和敵害生物。3天後用60目篩網過濾注新水60~70厘米,然後每畝投放發酵腐熟畜禽糞肥50千克培肥水質,確保苗種進入稻田後有足夠的餌料。苗种放養前用3%~5%食鹽水浸泡5~10分鐘進行消毒。金星家庭農場於2017年5月9日投放河蟹大眼幼體,放養規格4萬隻/千克,投放密度1千克/畝;志宏家庭農場於2017年5月12日投放河蟹大眼幼體,規格1.4萬隻/千克,投放密度6千克/畝。涇西水產養殖場澳洲淡水小龍蝦苗種投放時間為2017 年5 月7 日至6月7日,苗種規格0.8厘米/尾,投苗密度4300尾/畝。

(2)餌料投喂

大眼幼體到1期仔蟹階段,以稻田水體內輪蟲及枝角類為主,從2期仔蟹到4期仔蟹階段,投喂新鮮野雜魚製成的魚糜並輔以少量幼蟹專用飼料。每天投喂1次,餌料一部分投在環溝邊淺水區,另一部分投在環溝內。5期仔蟹以後改投幼蟹專用飼料和植物性餌料,投飼量也逐步遞減。進入9月份,投喂野雜魚和幼蟹專用飼料,增加扣蟹營養積累,確保安全越冬。澳洲淡水小龍蝦養殖投喂對蝦顆粒飼料,適當搭配新鮮魚蝦肉糜。蝦苗放養初期,投喂開口飼料,飼料蛋白含量達30%~35%,飼料粒徑0.5~0.6毫米;養殖中後期飼料蛋白含量在25%~30%,飼料粒徑2~3毫米。日投餌量隨蝦體增長而逐步降低,每天下午投喂1次。

(3)水質調控與日常管理

稻田養殖過程中注意水質調節,每15天左右加註一次新水,並及時將蝦蟹池剩餘的水草、餌料殘渣撈出池塘。每半月使用微生態製劑,改善水質,提高蝦蟹體質。在8-9月高溫季節,每半月潑灑生石灰一次,殺菌、調節pH及增加水體中鈣離子含量,促進蝦蟹生長。堅持早晚巡塘,認真觀察蝦蟹活動、攝食及生長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二、結果

1產量

2017年10月25日和10月31日,組織專家進行水稻現場測產,經現場測產種植面積(不含養殖環溝面積)普通水稻平均畝產為534.6千克、高稈稻畝產量為345.4 千克; 有效面積(含養殖環溝面積)普通水稻平均畝產為294.2 千克、高稈稻畝產量為117.1 千克。對三個實施點周邊區域普通水稻單作模式進行水稻畝產量統計,平均每畝水稻產量為545千克。普通水稻種植面積平均畝產比周邊區域普通水稻單作模式減少10.4 千克;有效面積平均畝產比周邊區域普通水稻單作模式減少250.8 千克。

10月中下旬起,水產品已逐步起捕,2018年3-4月捕撈全部結束,初步統計水稻—扣蟹共作田塊水產品畝產量平均為120千克,平均捕撈規格為11.5克/只,其中規格10克/只以上約佔60%;水稻—澳洲淡水小龍蝦共作田塊水產品畝產量平均為150千克,平均捕撈規格為79.7克/只,其中規格100克/只以上約佔20%,規格70克/只以下約佔30%。

2產值及經濟效益見表1。

鵝湖金星家庭農場綜合種養模式與周邊水稻單作模式比較,畝成本投入增加2220元,畝產值增加7469元,畝效益增加5249元。羊尖志宏家庭農場綜合種養模式與周邊水稻單作模式比較,畝成本投入增加7453元,畝產值增加10980元,畝效益增加3527元。錫北涇西水產養殖場單位面積綜合種養模式與水稻單作模式比較,畝成本投入增加9453元,畝產值增加21195元,畝效益增加11742元。綜上,三個實施點稻漁綜合種養模式與水稻單作模式比較,平均畝成本投入增加6375元,平均畝產值增加13214元,平均畝效益增加6839元。

三、小結

1.從2017年試驗結果來看。由於開挖養殖環溝,水稻有效面積畝產量與種植面積畝產量有一定差距;由於水稻種質和栽培技術等因素,高稈稻畝產量與普通水稻畝產量相比差距也較大。綜合種養模式下水稻種植面積畝產量略低於周邊單作模式,分析認為這與水稻種植密度和未使用農藥、化肥有關。綜合種養模式下水稻種植要考慮保持水道暢通,有利於蝦蟹生長,因此,行株距不宜過小。綜合種養模式投入較大,畝成本遠高於水稻單作模式;生產出的稻米和水產品則有效提高了畝產值和利潤。

2.綜合種養模式下水稻對水產養殖水質凈化可起到一定作用,能有效吸收氮、磷等富營養化元素;同時能穩定水溫,尤其在高溫季節作為天然屏障能遮擋強光直射水面,有效減少表層水體吸收的熱能,為蝦蟹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水稻生長過程中未使用農藥化肥,水產品養殖過程符合無公害生態養殖要求,因此生產出的稻米和水產品品質有保證,確保了產品產值和利潤增加。


推薦閱讀:

比爾蓋茨插足中國轉基因水稻,袁隆平告急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對土地有什麼影響?
《農事直播》第一期精彩內容回顧:寒地水稻怎樣才能育出壯苗?
袁隆平再創榮譽之巔,「海水稻」開啟全國拓荒之路
原始人為什麼選擇小麥和稻米作為主食?

TAG:養殖技術 | 養殖 | 技術 | 水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