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掃歐美文壇,金庸這是要衝擊諾貝爾文學獎?

《射鵰英雄傳》英文版由郝玉青翻譯,第一卷《英雄誕生》已於今年2月在英國出版。

《射鵰英雄傳》在英國出版後大受歡迎,但書中人物名字的翻譯讓中國網友看了只想噴飯。

黃蓉怎麼能譯成黃蓮花(Lotus Huang)?中國的雕和國外的禿鷲怎麼能混為一談呢?

除了武俠,歪果仁還在看什麼中國小說?

文/曹徙南

當初躲在昏暗的燈光下,廢寢忘食地翻看武俠小說的你,是否會想到有一天,老外也會深深地迷上郭靖黃蓉的傳奇故事?

今年年初,英文版《射鵰英雄傳》第一冊與英國讀者見,引發了出版方也始料未及的熱烈反響,上市首月即加印到第7版,銷售火爆。美國、西班牙、德國、芬蘭、巴西、葡萄牙等國家相繼買下版權,儘管這本原計划出版四冊的譯著才剛出到第一側。

結合前些時候,同樣在國外收穫好評的英文版《三體》,似乎中外人民終於在讀中國小說這件事上達成一致。但要說這就找到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捷徑,還為時太早了。

比如這本讓腐國人如痴如醉的英文版《射鵰英雄傳》,中國讀者並不滿意。與美國亞馬遜上的四星和英國近九成好評形成對比的是,在中國的網站上,人們給出了尷尬的兩星差評。

《射鵰英雄傳》在英國出版後大受歡迎。圖為譯者郝玉青(左)與麥理霍斯出版社編輯英格斯(右)。

信達雅,到底是件多難的事

————————

在把中國經典文學翻譯到國外這件事上,一百年來無數文學家、學者、翻譯家孜孜不倦,但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外文化差異,另一方面,是翻譯過程中存在的巨大難度。當《哈利波特》系列、村上春樹作品的中文翻譯已經成為佳話的年代,老外還在捧讀半生不熟的中國名著。

比如《水滸傳》,就曾經出現過《Outlaws of the Marsh》(《沼澤里的強盜》),《Water Margin》(《水邊》)等英文譯名,在其他語言國家,甚至還出現了《賣大餅的武大郎和不忠實婦人的故事》《一百零五個男人和三個女人在山上的故事》等譯名。外國友人拿起這本書時一臉懵逼的表情可想而知。

新《水滸傳》(2010)的英文名就是「All Men are Brothers」。

看來看去,《水滸傳》翻譯最靠譜的還是美國作家賽珍珠女士的《All Men are Brothers》(《四海之內皆兄弟》),準確地傳達了《水滸傳》的精神氣質。

但這一百多年來,賽珍珠式的人物可謂鳳毛麟角——這位美國女作家在中國生活了近40年,把中文稱為「第一語言」,這樣同時熟悉東西方文化的譯者,可遇不可求。

名著翻譯不僅走不出去,就算在國內也是費力不討好。國內讀者歷來喜歡給挑翻譯毛病,在豆瓣外文譯本的評論區,昨天還在為英語四級轉發錦鯉的眾網友紛紛搖身一變成了資深翻譯家,「信達雅」三個字成了他們指指點點的標準。

比如這次的《射鵰》:黃蓉怎麼能譯成黃蓮花(Lotus Huang)?中國的雕和國外的禿鷲怎麼能混為一談?但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武俠小說、《三體》成功地走出國門,真的是因為它們身上的中國氣質嗎?

Lotus Huang倒譯回去就叫黃蓮花。

或許打動外國讀者的,僅僅是通俗小說里放諸四海皆準的橋段。

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好看的小說也差不多。復仇、愛情、歷險、奪寶,總是能戳到所有人的興奮點,從這個層面看,《射鵰英雄傳》和大仲馬的小說,是不是也沒那麼大區別?

當然,金庸作品在這些人類共有的情感之外,包裹了一層中國傳統文化的外殼,這次的《射鵰英雄傳》也在書後附上了長長的文字,介紹書中涉及的歷史文化背景。但究竟有多少老外對這部分內容感興趣,就很難說了。

網友給金庸武俠人物翻譯英文名。

從武俠片認識中國

————————

在「走出去」的概念被提出來之前,漫長的幾十年里,事實上承擔向外國人介紹中國任務的文化產品,是武俠電影。

李安《卧虎藏龍》的時候,中國人還沒從香港功夫電影的黃金時代里緩過神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骯髒、漆黑、悶熱的錄像廳里彌散複雜的氣味,夥同劣質熒幕上盜版邵氏武俠片的刀光劍影、李小龍拳打腳踢的怪嘯以及成龍滑稽的招式,構成了一代人光怪陸離的青春底色,也構成了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等於中國功夫的刻板記憶。

《卧虎藏龍》來大陸宣傳,張藝謀最開始的態度是認為這部電影「不怎樣」。誰也沒想到,《卧虎藏龍》轉眼在北美賣了1.28億美元,至今還是華語電影的全球票房紀錄。更讓張藝謀們尷尬的是,這片兒不僅美國普通民眾喜聞樂見,還在奧斯卡上橫掃十項提名,最終摘得包括最佳外語片在內的四個獎項。

《卧虎藏龍》的竹林打鬥戲驚艷了世界。

事實證明,武俠還是一條文化走出去的快船。張藝謀馬上跟著拍了《英雄》,大場面、大明星、大製作。

顯然,《英雄》不完全是一部拍給中國人的電影,其中的很多鏡頭迎合了外國人對我們的某些想像。雖然讓不少老外嘖嘖稱讚,但片中「不殺就是和平」對刺殺秦王的簡單詮釋,顯然不能讓國內觀眾滿意。

頂著《英雄》在國內的差評,張藝謀又接連拍出了《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在一旁按耐不住的馮小剛和陳凱歌則分別獻出了《夜宴》和《無極》。電影學者戴錦華說,這一序列每看一部,都由衷地原諒了上一部。

一部接一部的武俠大片還沒來得及讓老外愛上中國文化,就先徹底耗盡了武俠這一類型片的元氣。

2008年,好萊塢把成龍、李連杰湊一塊兒拍了個《功夫之王》作為回禮,我們這才恍然大悟,美國人一直把《西遊記》《七龍珠》和武俠混為一談,到頭來只記住了一點:中國人都是會飛檐走壁的。

《功夫之王》把《西遊記》、《七龍珠》和中國功夫混成一堆。

除了武俠,我們還該給歪果仁看點什麼?

————————

《卧虎藏龍》在北美大熱,和中國加入世貿是同一年。一部部外國小說、電影蜂擁而來,如何克服文化輸送逆差、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從文學到電影,離開武俠和烹飪,我們展現給老外的中國,還是被大大窄化了。而與此同時,日本小說、美國電影、歐洲音樂在國內年青一代中的受歡迎程度,眼見著水漲船高。

2017年,心有不甘的翻譯者們琢磨給老外找點新鮮內容,看來看去,瞄準了國內火熱的網文。

自2014年12月到去年,北美中國網文翻譯網站Wuxiaworld(武俠世界)迅速躥升為全球Alexa排名954的網站(2017年4月7日Alexa統計數據),日均獨立訪問者達97.92萬,日均頁面瀏覽量達1449.22萬,在全球綜合排名甚至超過中國網友耳熟能詳的「起點中文網」。

這些來自北美、東南亞、歐洲的讀者陶醉在修真修仙、奇幻穿越的網文世界裡。

Wuxiaworld上提供的玄幻小說英文版。

不過這些網文中所蘊含的的中國文化實在有限,通過它們,也很難想像老外心裡會建構起一個怎樣的中國。

那邊廂網文出海,這邊廂精英文化也沒閑著。

2014年的時候,張藝謀和李安在紐約大學進行了一場對談。一直摸不著門路的張藝謀問李安:「如何讓全世界看得懂中國電影?」

李安開始很客氣,讓張藝謀做自己就好。在張藝謀不斷地追問下,李安才露了兩手真功夫:全球觀眾基本都在看好萊塢電影,它建立了世界電影的基本語法,針對美國電影中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中國導演應該多接受一些。說白了就是在好萊塢的外套下,講中國故事。

可惜張藝謀好像只聽懂了一半,回國就拍出了史詩巨制《長城》。既沒有好萊塢的風格,更沒了中國的內核。

《長城》就像電影里的怪獸一樣,四不像。

話說回來,在讓老外讀懂中國文化這條路上,就算把金大俠推上諾獎的高位也起不到太大作用。

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兩部作品走出去,不是要麼亦步亦趨,要麼自說自話,而是電影、小說、音樂等各種藝術形式更加成熟、自信、豐滿、精巧的中國式表達。隔壁的印度電影就是一個不錯的榜樣。

最後,還是要舉雙手雙腳支持《射鵰英雄傳》的翻譯,祝那些只看了第一冊的外國書迷早日等到第二冊,畢竟這種等待的焦慮,中國武俠迷都懂。


推薦閱讀:

諾貝爾文學獎歷年得主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及作品盤點收藏(圖解)
終於得了!20多年了,為什麼諾貝爾文學獎不給美國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 解開中國諾獎情結|期刊大全|中國期刊在線
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五)

TAG:文學 | 金庸 | 歐美 | 諾貝爾文學獎 | 美文 | 諾貝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