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馬悲鳴 林思云:對話袁世凱

對話袁世凱馬悲鳴 林思雲

馬悲鳴:林思雲,咱們給近代史翻案的文章做到現在,還沒說過袁大頭。此公當是無可置疑的壞蛋了吧?其人在歷史上僅可與王莽相類比,當初「恭謙下士」,後來卻是要自己當皇上。曹孟德、司馬仲達欺負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但畢竟不肯親自謀篡,只願當周文王。王莽、袁世凱比曹阿瞞、司馬昭更甚。 林思云:現在我們一提到袁世凱,很多人都會浮現出一個開歷史倒車、守舊頑固民心的國賊形象。其實歷史上的袁世凱並不是那麼單純地一心想當皇帝的竊國大盜,可是後來的勝利者國共兩黨都是袁世凱的敵人,所以在國共兩黨的歷史書中,不免對袁世凱有貶低醜化之嫌。比較典型的描述是:「袁世凱除了朝鮮以外從來沒出過國門,對外國國情和世界潮流一所無知,他所知道的只是追求個人的榮華富貴。」 馬悲鳴:袁世凱是國民黨的敵人,可他死時共產黨尚未成立,故不應該是共產黨的死敵。共產黨將其視為「竊國大盜」可能因為孫中山視其為死敵,而共產黨與國民黨爭孫中山革命傳統的傳人地位,竟不顧其勸進籌安會六君子之首的楊度乃「我黨」早期重要黨員而起勁醜化袁世凱。 林思云:你說的有道理。不過歷史上的袁世凱並不是只知道追求榮華富貴的跳樑小丑,儘管袁世凱沒有什麼宏大的主義或構想,但他是一個腳踏實地的實幹家。近代中國許多重大改革,比如建新軍、廢科舉、引進西洋式拼音注音文字等,都出自袁世凱之手。袁世凱不是孫中山那樣懷有理想抱負的英雄型領袖人物,而是注重實際的官僚型領袖人物。當時的美國駐民國公使萊因遜評價袁世凱說:「他態度既禮貌又溫和,談吐巧妙而流暢,還經常加進一些幽默。」 儘管袁世凱不是一個有遠大志向的人,但他卻是一個很懂權謀策略的人,辦事認真負責,很有一套。加之袁世凱運氣極佳,就象美國電影《阿甘正傳》中的主人公一樣,好運也幫他平步青雲。 袁世凱1859年生於河南項城。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以督辦團練起家,官至漕運總督;叔父袁保慶先在袁甲三軍中帶兵,後來官至江南鹽巡道。袁世凱自幼過繼給袁保慶為嗣子,受袁家習武的傳統,袁世凱從小喜愛舞槍弄棒,不喜歡念書。在家人的催促下,袁世凱勉強參加了兩次科舉鄉試,均未考中。於是袁世凱決心從軍,1881年到山東袁保慶的結拜兄弟吳長慶軍中出任下級軍官。 馬悲鳴:袁世凱不是科舉出身,故其廢科舉時才不手軟。 林思云:不久袁世凱好運來臨。1882年朝鮮親日本的獨立黨與親清朝的事大黨發生抗爭,引發「壬午兵變」。當時朝鮮和中國有宗藩關係, 事大黨向清廷求救,於是清廷派吳長慶前往朝鮮平息政變。袁世凱在吳長慶軍中負責前敵營務, 以整頓軍紀和鎮壓兵變有功,被清廷獎授五品官銜。更有意思的是朝鮮國王不知怎麼回事看上了袁世凱,請袁世凱留駐朝鮮主持和幫助朝鮮訓練近代化的「新建陸軍」。 馬悲鳴:當時朝鮮宮廷里的親日派也向日本方面求助。袁世凱在仁川上陸之後,人不解衣,馬不卸鞍,直撲平壤,先日軍一步到達,致使日方無由干涉朝鮮內政。袁世凱十五個老婆中有一位朝鮮人,就是這時候娶的。 林思云:二年後袁世凱再次好運降臨。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駐朝鮮吳長慶緊急調回國內,袁世凱升任清廷「駐紮朝鮮總理」,次年獎升三品官銜,但這不過也只相當一個廳級幹部。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前夕,袁世凱化裝逃回國。在後來的甲午戰爭中,由於袁世凱手下沒有兵,只是負責籌撥糧餉,因此對清軍的戰敗,袁世凱也沒有責任。 林思云:甲午戰爭後,清廷痛感舊式軍隊已無法適應現在戰爭,急需建立一隻近代化的新式陸軍。要建立近代化的新式軍隊,就要有懂得近代軍事的將領。軍機大臣榮祿忽然想到袁世凱曾在朝鮮幫助訓練過朝鮮的新式陸軍,有這方面的經驗,於是推薦袁世凱負責到天津小站訓練「新建陸軍」,後改稱「北洋常備軍」。小站練兵是袁世凱一生事業的轉折點,為他以後的飛黃騰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袁世凱主持練兵後,大刀擴斧地進行了改革,以德國和日本的模式建設新軍。他招聘十幾位德國軍官擔任教官,還積極向日本派送留學生學習軍事。 馬悲鳴:據後人說,新軍被練得「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大清國」。 林思云:也不盡然。袁世凱對新軍的最大貢獻就是打破了以往中國舊式軍隊以鄉勇為基礎的組織方式。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都是以各地鄉勇的同鄉血緣關係為組織紐帶,軍官的任命主要根據同鄉血緣關係的親密程度,與個人能力關係不大。而袁世凱的新軍中廢除了同鄉血緣關係的紐帶,徹底實行能力主義,使北洋軍成為一隻近似於西方國家軍隊的新式軍隊。 北洋軍中最主要的將領,被稱為「北洋三傑」的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都不是袁世凱的同鄉同族(段祺瑞安徽人、馮國璋河北人、王士珍福建人),而是根據他們的能力被袁世凱選拔上來的。袁世凱還特別重用有留學經驗的留洋生,段祺瑞、馮國璋都曾留學德國,年青的蔡鄂從日本留學歸來後,被袁世凱破格提拔為雲南總督。當時北洋軍的高級將官中,三分之一以上都是留洋生。在建立新軍時,袁世凱重用的主要是有新思想改革精神的年青人,年長保守的舊式人物一律不用。 馬悲鳴:是否武大郎開店,只用比自己矮的人。 林思云:這倒也不是。袁世凱打破舊軍隊中任人唯親的傳統,貫徹任人唯賢的能力主義,這在當時十分為人稱道。但袁世凱這種做法卻沒有為自己培養起一批忠誠於他個人的死黨。後來袁世凱稱帝時,支持袁稱帝的大多是一些以前沒有受過袁世凱多少恩惠和好處的文人墨客,比如楊度、孫毓筠、劉師培、嚴復等,而袁親手重用提拔的北洋軍將領們,卻大部分表示反對。段祺瑞和馮國璋辭官抗議,蔡鄂更是起兵討袁。這也應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古話。 馬悲鳴:袁世凱不稱帝,馮、段還有繼任總統的希望。袁一稱帝,就絕了馮、段的希望,反而成就了楊度等知識分子的勸進之功。後來馬廠誓師撲滅張勳復辟的仍是老段。故曹汝霖言:段有三造共和之功。 不過在中國玩政治,還是得有效忠於自己的班底。孫中山看出了這一步,故其要求底下的人打手模,向他本人宣誓效忠。在用人以公還是以私這一點上,孫中山比袁世凱差遠了。可最後卻是孫勝袁敗,證明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鐵律。 林思云:1896年,康有為等發起的維新變法運動蓬勃開展,袁世凱是最早捐資加入強學會的一批人。1898年戊戌變法遭到西太后的強力反對後,康有為等人盟生武裝政變的念頭。當時新派人物中掌有重兵的只有袁世凱,譚嗣同秘找袁世凱,要求袁起兵,殺掉榮祿,禁閉西太后。袁世凱得知維新黨人要起事後,立即奏報了西太后。因此很多人說袁世凱贊成維新是假裝的,到了關鍵時刻就賣主求榮,向西太后告密,導致戊戌變法失敗。 其實袁世凱贊成維新並不假,在維新期間他自己也在稅制、外交方面向朝廷提交過多件改革意見書。不過袁世凱贊成和平的維新,並不贊成起兵殺人的流血維新,這其實就是政變。當譚嗣同找袁世凱,說康有為請他起兵殺榮祿禁太后時,袁世凱感到康有為等人已經改變了和平改良的道路,要搞武裝政變,於是袁世凱就和他們分道揚鑣了。 馬悲鳴:袁世凱如果聽了譚嗣同的話,至多就是印尼翁東中校的下場。袁世凱在日記中稱譚嗣同乃嗜血殘忍的輕進之徒,當是確評。我在《譚嗣同為什麼不逃生》里講到過這一點。譚嗣同之謀已經把袁世凱逼到非首告不能自免的絕地。 林思云:袁世凱告發維新黨準備造反一事,取得了西太后對他的信任和重用,不久升任工部右侍郎署理山東巡撫,這倒是袁世凱事先沒有想到的。袁世凱告發維新黨的原意不過是想與維新黨劃清界限,以免維新黨造反出事累及他。 袁世凱當年也沒有作總理大臣的野心,也是運氣太好身不由己。 馬悲鳴:你這個比喻很有意思。我原來只覺得江澤民象漢文帝,忽然被從齊王的位上恭迎進京當上了皇帝,而其在倒呂之役中沒有尺寸之功,只有血統。在屠滅諸呂時同樣有血統的朱虛侯劉章卻是立了大功的。但他事後卻泰然離京就國。江澤民得國倒真有點象袁世凱,其人以非科舉出身而任副部長級的工部侍郎,在大清一代確也是個異數。 林思云:袁世凱上任山東巡撫後不久,即發生了義和團事件,這對於袁世凱來說又是一次好運。袁世凱沒有迎合西太后等保守派支持義和團「扶清滅洋」的號令,反而認定義和團是破壞國家穩定的「左道邪教」,在他管轄的山東境內嚴厲鎮壓義和團,與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的「東南互保」遙相呼應。袁世凱此舉獲得朝中改革派的一片讚賞,一躍成為朝中繼李鴻章之後的第二號改革派旗手人物。 馬悲鳴:義和團事件就是以老佛爺為首的保守派起用邪教殺洋人和二毛子,導致八國聯軍進北京。 林思云:義和團事件後,清廷中保守派勢力大大衰退,改革派勢力漸佔上風。1901年李鴻章去世後,袁世凱接任李鴻章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成為清廷中權勢最大的重臣。 馬悲鳴:據說是李鴻章臨終薦袁世凱自代。當時朝野也咸認袁為一時無兩的海內第一幹員。 林思云:袁世凱出任北洋大臣後,立即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實行所謂「新政」。袁世凱自己兼任電政大臣、鐵路大臣及商約大臣等重職,在發展國家工礦企業、修築鐵路、創辦巡警、廢止科舉、開辦新式學堂等方面,都取得卓有成效的業績。康有為等人在戊戌變法時提出的改革方案和設想,多數在袁世凱當政期間變成了現實。袁世凱的作為使他成為清末中國改革派的巨星,出任北洋大臣期間也成為他一生中最輝煌的季節,深受廣大新思想知識分子和進步青年的愛戴。 馬悲鳴:用馬克思主義者的話說,又是反革命執行革命烈士的遺囑了。如果說袁世凱深受廣大新思想知識分子和進步青年的愛戴,後來怎麼又死得身敗名裂呢? 林思云:袁世凱的情況有點象俄國前總統葉利欽的情況。葉利欽在蘇聯末期任民選俄羅斯總統期間,是他最受人民愛戴的時節。等到他後來真的當上俄國總統後,反而威信一落千丈,開始遭俄國人民的責罵。袁世凱也是在當上中華民國大總統後,威信一落千丈,從改革的巨星變成獨裁的皇帝。 馬悲鳴:葉利欽當俄羅斯總統時,可以把責任推給更在他頭上的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可一旦沒了蘇聯總統,葉利欽就得自己頂缸。 林思云:當然袁世凱在大搞改革時,觸動了不少人的利益,特別是滿族貴族的利益,得罪了不少人。皇室親貴不斷上書彈劾袁世凱權高勢重,任用私人,甚至預言袁世凱將步曹操、劉裕後塵。1906年,袁世凱被迫辭去各項兼差,其手下的北洋軍也被轉交軍部直接管轄。1907年,袁世凱又被調離北洋大臣,轉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其實權大為縮減。1908年光緒帝和西太后相繼病逝後,宣統帝父醇親王載灃出任攝政王。載灃想殺掉袁世凱,但又怕袁的部下起兵造反,所以只是罷免了袁世凱的一切職務,令袁回籍「養痾」。袁世凱走了,但袁提拔重用的許多部下依然身居實權要位,袁仍對清廷朝政有著重大的影響。 後世有些漢人,不知為什麼對載灃沒有殺掉袁世凱感到惋惜。其實在當時,袁世凱是替漢人說話的改革派人物,載灃則是替滿人說話的保守派人物,載灃殺袁世凱,對漢人一點好處也沒有,因為袁世凱是當時漢人中最有實力與滿人對抗的人物。如果當時載灃真的殺了袁世凱,漢人推翻滿人的統治說不定要推遲到幾十年以後。 不過載灃罷免袁世凱,也為滿清自掘了滅亡的墳墓。本來漢人對滿人政府搞君主立憲制還抱有幻想,改革派中樞袁世凱被免職,使人們對清廷改革的決心大失所望,轉向贊成推翻清帝搞共和。袁世凱本來也是主張搞君主立憲的,還沒有想造反。如果清廷仍然重用袁世凱推行君主立憲,清廷大致不會在武昌起義中被推翻的。但短視沒有政治遠見的載灃,根本不理解西太后老是重用李鴻章、袁世凱等漢人大臣執掌朝政大權的真正用心,以為扳倒袁世凱滿人就能重新挽回朝政大權,結果把本來忠於朝廷的袁世凱推向革命派,為清王朝划上了休止符。 馬悲鳴:都是書生用事惹的禍,因為世人咸認光緒被囚瀛台是老袁戊戌告密的結果。故載灃一當攝政王,便欲殺袁世凱以為乃兄報仇。後來還是張之洞力諫,言新皇初立,不能先斬重臣,雖使袁世凱逃得一命,但也逼出了老袁的二心。而促成此結果的最初首因正是譚嗣同之謀。 林思云:武昌起義爆發時,袁世凱正在河南項城老家「養病」。攝政王載灃命清廷最精銳的北洋軍前往鎮壓起義軍,北洋軍卻是按兵不動,反而向朝廷提出重新起用袁世凱。載灃無奈,被迫派人到河南袁世凱老家去請袁世凱回朝。此時武昌的革命黨人也派人到河南與袁世凱聯絡,言明只要袁贊成共和,就推舉袁作大總統,南北兩方都在向袁拋繡球。雖說袁世凱此時是一個身無任何職位的退官老人,可他卻決定著中國的前途和命運。 馬悲鳴:誠所謂助楚則漢亡,助漢則楚亡。 林思云:經過一番考慮後,袁世凱向清廷提出他復出的六項條件:一、召開國會;二、成立責任內閣(總理最終決定權);三、開放黨禁;四、寬容革命黨人;五、授予軍事全權;六、充分供應軍餉。袁世凱的六條是苛刻的,幾乎就是十幾年前戊戌變法的翻版,但此時清廷已無力再討價還價,攝政王載灃屈辱地接受了袁世凱的全部要求。1911年11月13日,袁世凱被任命為責任內閣的總理大臣,威風凜凜地返回了北京。袁返回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刺殺攝政王未遂的汪精衛保釋出獄,袁很欣賞汪精衛的勇識才幹,想重用汪,但被汪拒絕。 馬悲鳴:保汪不死的是肅親王,而肅親王自己的女兒金碧輝(川島芳子)卻被國民政府所殺。袁保釋汪的意思雖然有向南方革命黨示好的意思,也有向本欲殺他的攝政王示威的意思。但後來袁世凱還是洪憲登基了,仍不失為王莽一流。 林思云:關於袁世凱出任民國大總統的事,在上次的策馬入林中已經說了一些,這裡不再羅嗦。最後提幾句袁世凱當皇帝的事。 積極鼓動袁世凱稱帝的不僅有中國保守派,還有不少外國學者專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稱為「美國行政學之父」的霍普金斯大學校長古德諾。古德諾發表了《共和與君主論》一文,認為中國人知識程度太低,無研究政治之能力,只適合於君主制。孫中山雖然反對袁世凱稱帝,倒是挺贊成古德諾的觀點。孫中山在一次講話中說:「不少中國人對古德諾勸袁世凱稱帝感到驚訝。古德諾是來自共和國的學者,為什麼不贊成共和,反而贊成帝制呢?但是我理解古德諾的心情。他是來自共和的國家,有共和的經驗,所以才說這樣的話。到了美國的移民,只要幾年就能得到公民權,黑人剛被解放也得到公民權,美國吃盡了這些缺少知識人民的苦頭。因此美國的學者們,一聽說缺少知識的人民要搞共和,難免搖起頭來。」 孫中山看來,美國似乎不該給缺少知識的黑人和移民公民權。現在有人講這樣的話會被批判為種族主義,但百年前人們的言論自由似乎更多一點,什麼話都敢講。 林思云:這些都是後話了,下次再談。
推薦閱讀:

【獨家】袁世凱遺脈:風流散盡還自強
朱文亮:清末皇族內爭與袁世凱復出
《歷史寫錯了袁世凱》連載(107)
皇帝夢葬一世英名:袁世凱時期的中國最開明?
慈禧被袁世凱槍殺 光緒被慈禧下旨勒死

TAG:袁世凱 | 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