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錢之始:順治通寶背寶原局雕母
近年來,清代早期順治、康熙、雍正三朝所鑄錢幣,俗稱「清三代錢」因其字中包含美好的吉祥寓意,商販們將其製作成掛飾進行銷售,致使此類錢幣的價格也逐年攀升,並頗受普通收藏家的愛好和追捧。
滿清入關後,為穩定國家政權,在幣制方面清代延續前代的做法,開始大量鑄造年號錢,而在入關前也少量鑄造了天命、天聰兩種年號錢。在鑄造工藝方面,同樣延續了前代的做法,實行翻砂鑄幣的工藝,該工藝需要經過製作錢模、製作范型、合范固定、澆鑄錢幣四個步驟,由宋應星所撰的《天工開物》,亦是這一時期的科技名著,書中對翻砂鑄幣有著詳細的記載。
特別是第一步製作錢模,需要手工雕制母錢,並呈送中央政府審定,再由中央政府頒發給地方鑄幣機構鑄母,鑄母或直接用雕母翻鑄數枚母錢作為鑄造貨幣的母錢,俗稱「鑄母」。據鮑康《大錢圖錄》,錢局每開爐鑄錢,先取精鍊黃銅製成雕母,再以雕母翻鑄若干母錢,最後用母錢翻砂鑄流通錢,因此雕母又稱祖錢,均為手工雕刻而成,枚枚不同,在錢幣鑄行流程中處於十分重要的位置,因其特殊的性質,加上錢局使用後往往存檔入庫,故民間流傳甚稀,而其工藝的特殊性又使雕母具有流通錢無法比擬的藝術觀賞價值。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清代雕母錢,正是本文的主角,圖中所示的順治通寶背寶原局雕母錢,直徑29.42毫米,重6.2克,為著名錢幣收藏家李偉先舊藏,現藏於上海博物館。該幣外郭闊緣,內郭平整劃一;地章乾淨,銅質上乘;正面「順治通寶」四字方折連貫,錢文細美修長,書體楷書,內含隸書意味,「寶」字更是尤為明顯;背面左書滿文「寶」字,右書漢文「原」字,亦端莊規矩。
寶原局,即隸屬於工部的寶源局,是明清兩代官方設立的貨幣金融機構,專司錢幣的鑄造。清代沿襲明制,在工部和戶部分別設立寶源局和寶泉局,並在各省設立地方鑄局。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規定每省只設一局,並統一將各省局的名稱冠以「寶」字為首,次用該省一字如浙江的稱「寶浙局」。各省設立的鑄局存放增減頻繁,先後設立的多達數十所。至清光緒年間,僅存北京的寶源、寶泉兩局,外省鑄局相繼停廢。遂光緒三十一年(1905)寶源局被裁撤,退出歷史的舞台。
李偉先(1892—1972),別號宕濤,廣東中山石岐人,曾長期擔任上海永安紡織印染廠總會計師,用豐盈的祖產及自己一生的積蓄全部用於錢幣的收藏。李偉先從一枚「三鳥幣」開始,踏上了收藏錢幣之路,後逐步擴大範圍,亦收集銅元、古錢、紙幣等,終於成為一位錢幣收藏大家。他利用閑暇時間到處探寶尋友,並結識了馬定祥,早在民國時代馬定祥就已經是聞名滬上的錢幣大家。數次交往後,李偉先為馬定祥刻苦鑽研、知識淵博、鑒定錢幣真偽功底紮實所感動,並聘請其擔任經紀人和錢幣顧問。馬定祥之子馬傳德《錢幣界名人逸事》載:「當年,我國金銀幣的收藏以施嘉乾和奧地利人耿愛德最為著名,但李偉先的金銀幣藏品之豐、珍品之多絕不遜於前兩位。以往,泉界有南張(叔馴)、北方(葯雨)、巴蜀羅(伯昭)『三巨頭』之稱,但這三位的收藏主要是古錢,而李偉先的收藏是涉及金銀幣、銅圓、古錢、紙幣四大門類,如家父生前所說的,在我國錢幣收藏家中僅此一位。」李偉先為人十分低調,從不出席泉界公開活動,直到1963年他首次向上海博物館無償捐贈珍貴錢幣才為世人知曉並稱頌,自1963年李氏夫婦首次捐獻後,1964年、1965年,他們又分批向上海博物館捐獻了中國歷代金銀幣、銅圓、古錢、紙幣、元寶,以及外國金銀幣、獎牌等,總數量達到萬件。
清早期所存雕母錢皆不多見,唯此錢亦非普通行用錢之雕母,與同時期的順治錢幣亦略有差異,故曾有人懷疑其或為康乾時期所補鑄,但無實證推翻順治說。無論是順治說還是康乾說,雕母錢作為錢幣中罕見幣種是毋庸置疑的;同時,這枚順治通寶寶原局雕母,也是作為清錢所見最早的雕母,具有著特殊的象徵意義,被譽為「清錢之始」亦不為過。
推薦閱讀:
※順治駕崩:為何是排老三的康熙繼位 原因奇葩
※清宮秘檔:順治出家之謎
※清廷秘聞|湯若望對於順治帝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洋爺爺
※攝政王多爾袞為什麼會被鞭屍?順治憑什麼對其如此殘忍?
※順治皇帝為什麼傳位康熙,而不是立次子福全為帝?
TAG:順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