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上海舊貌-頭條網
1973年蘇州河入江口,黃浦公園全景。黃浦公園是上海、也是中國第一座公共園林。
黃浦公園曾記載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屈辱歷史,是上海最早的歐式花園,始建於1886年,她是外灘百年滄桑的見證人。
1973年黃浦江蘇州河口。
蘇州河的周圍大約是大上海最沒有修飾的地方了,沿河的石庫門的老房子與木棚房彼彼皆是,上海雖然在變化,蘇州河雖然在變化,但沿蘇州河兩岸依然可以看到上海的另一面,不是燈紅酒綠俊男淑女的上海,在上海快速變化的今天,老城廂已經改造的今年,只有蘇州河的兩岸依然昨日上海灘。
1973年蘇州河兩岸。
1973年黃浦江。
黃浦江不僅是上海燦爛文化的象徵,也是上海歷史的見證。古往今來許多歷史文化名人都在黃浦灘上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1973年從上海大廈鳥瞰(近景長治路大名路)。
上海大廈,原名「百老匯」(Broadway的音譯)大廈,1934年為英商所建。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為「上海大廈」,現為掛牌五星級涉外飯店。它曾是上海這座美麗城市的標誌,熙熙攘攘的外白渡橋是它的姐妹,共同構築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1973年外擺渡橋
1973年外擺渡橋。150多年前,一個名叫韋爾斯的英國人約花費12,000元,於1856年在外擺渡上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木橋渡船擺渡。外擺渡橋的橋面闊約23英尺,長約450英尺,大船駛過時,橋中間可有一塊活板高高吊起,橋上交通暫停,船過後又復為橋面,可謂匠心獨具。因該橋的位置在外擺渡,上海人都習慣地稱之為「外擺渡橋」。
二十一世紀的上海外擺渡橋,周圍已經高樓林立。它橫跨蘇州河,為鋼架結構下承式橋。橋有二孔,共長106.7米,車行道寬11.2米,兩側人行道各寬3.6米,經多次改造,現載重為20噸。
1973年外灘全貌。感覺江面很寬,綠樹成蔭。
現如今的外灘儼然是一座時尚之都。
1973年外灘南京東路口。
70年代的外灘南京路,車水馬龍川流不息,中國不愧是人口大國。圖中不難看出當時最流行的就是這種白色的確良著裝。
1973年江寧路北京影劇院(美琪大戲院)。建成之時,定名美琪,原是取其「美輪美奐,琪玉無瑕」之意。
建築頂上配有英文LOGO的美琪大戲院,讓人們感受她的摩登時尚的同時,也保留了原有舊貌的復古味道。
70年代徐家匯中心,有一種綠意盎然生氣勃勃的感覺,和如今的水泥森林相比那時候的街道風景如畫。
1973年上海工業展覽館(中蘇友好大廈)展示大廳。
1973年上海汽輪機廠,金加工車間龍門刨床。
1973年上海印刷廠印刷車間。如今社會格局的改變,使得這種大型的重工業產業不再像計劃經濟時代獨領風騷。
1973年上海印刷廠繪圖工。
1973年上海印刷廠檢驗工。
1973年上海印刷廠半成品教科書。
推薦閱讀:
※上海話里家族裡的親戚都應該怎麼叫?
※聚集了300個裁縫鋪的大樓,如何成為外國人在上海的「高級定製」?
※喜歡北京勝過上海的人,你的理由站得住腳嗎?
※上海老大杜月笙—怎樣看穿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