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德育故事:《二十四禮》【三集卷五】

三集卷五 《二十四禮》 

    禮篇    一、【蘧瑗敬上】  衛蘧伯玉。敬上知非。夜車止闕。見信宮闈。  【原文】  周衛蘧瑗、字伯玉。年五十。知四十九年之非。靈公與夫人南子夜坐。聞車聲轔轔。至闕而止。南子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南子曰。禮、下公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君子不以冥冥墮行。伯玉、賢大夫也。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廢禮。公使問之。果伯玉也。    夫忠臣孝子。不以昭昭伸節。不以冥冥墮行。蓋其禮、根於心。形諸外。悉出於至性至情。而非矯揉造作為之也。伯玉之不以暗昧廢禮。且能見信於深宮。而南子之智。實能及之。則加衛靈公一等矣。    【白話解釋】  周朝衛國裡有個賢人。姓蘧名瑗。表字伯玉。當他五十歲的時候。就感覺到以前四十九年的過失。有一天的晚上。衛靈公和他夫人南子一同坐著宮裡。忽然聽見有一輛車子過來的聲音。轔轔地響。到了公門口。就不響了。南子說。這輛車子上坐著的人。一定是蘧伯玉。衛靈公說。你怎麼知道是他呢。南子說。從禮節上講。做臣子的人。走過君上的公門口。一定要下車。看見了君上駕路車的馬。一定要行敬禮。這些都是表示著敬重君主的行為。凡是君子。不肯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就放棄了他的品行。蘧伯玉是個賢人君子。他平日服事君上很盡敬禮。這個人一定不肯在暗昧的地方失了禮的。衛靈公差了個人去問。原來果然是蘧伯玉。    二、【敬叔施散】  南宮敬叔。惟禮是循。家財施散。非欲速貧。  【原文】  周魯南宮敬叔。嘗隨孔子適周。問禮於老聃。訪樂於萇弘。初、敬叔以富得罪。奔衛。及反。載其寶以朝。孔子聞之曰。若是其貨也。喪不如速貧之愈也。子游問何謂。孔子曰。富而不好禮。殃也。敬叔以富喪矣。而又弗改。吾懼其有後患也。敬叔聞之。遂循禮施散焉。    左傳載孟僖子將卒。命其大夫曰。禮、人之干也。無禮無以立。因屬說與何忌、事孔子而學禮焉。以定其位。定位、正所以自立也。是敬叔與兄懿子。幸承父命。師事孔子。而能自立者也。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魯國的南宮敬叔。有一次、跟了孔夫子到周朝去。在老子那兒問禮。在萇弘那兒訪求古樂。當初。南宮敬叔為了家裡太有錢了。在國內得了罪。逃到衛國去。等到回來的時候。在朝廷裡用了許多寶貝。做賄賂。要求恢復了原官。孔夫子得知了這回事。就說。像他這樣的買了官做。那末失了祿位的人。還不如早點窮了的。比較得好的多了。子游聽了就問道。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孔夫子說。有了錢的人不講究禮法。這是一種禍殃呵。南宮敬叔為了有錢的緣故。失了他的官位。可是他仍然不肯改過。我恐怕他將來還有後患呢。後來南宮敬叔得知了孔夫子的這番話。就依了禮。把財產施散了。    三、【顏回辯志】  顏回辯志。願輔明王。敷其五教。禮為大防。  【原文】  周魯顏回、隨孔子北游農山。與子路子貢辯志。曰、回願得明王而輔相之。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斗爭之患。則由無所用其勇。而賜無所用其辯。孔子凜然曰。美哉德乎。不傷財。不害民。不繁詞。則顏氏之子有矣。    孔子為周公後盡禮之第一人。顏子為孔門中盡禮之第一人。孔子嘗告以克己復禮為仁之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子事斯語。孔子所以許為用行捨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白話解釋】  周朝魯國的顏回。跟了孔夫子到北方去遊玩農山。同了子路子貢辯論著各人的志願。顏回說。我願意遇見了一個賢明的君王。幫著他助理一切政事。傳布著做父親的教訓要有義方、做母親的要慈愛、做哥哥的要友愛、做弟弟的要恭謹、做兒子的要孝順、這樣五種的教化。用禮樂去化導人民。叫百姓們不用修理城郭。也不必掘深溝池。家裡的人沒有離散的愁恨。過了千百年也沒有戰爭的患難。這樣說來。那末子路的勇敢。沒有地方可用了。子貢的口才。也沒有地方可施了。孔夫子聽了他的一番話。很佩服他。就正色的說。顏回的道德是何等的美滿呵。不費錢財。不害百姓。不勞口舌。顏家的兒子就能具備了這幾件的。    四、【子華言志】  子華好禮。章甫端莊。會同宗廟。擯相君王。  【原文】  周魯公西赤字子華。嘗侍孔子言志。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孔子曰。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子貢曰。齊莊而能肅。志道而好禮。擯相兩君之事焉。篤雅有節。公西赤之行也。孔子曰。二三子之欲學賓客之禮者。其於赤也乎。    孔子嘗言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公西華禮樂會同。足靖諸侯之紛爭。洵為救時之才。而以願學為言。其讓也。即其禮也。子路亦救時之才。第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故哂之耳。    【白話解釋】  周朝時候。魯國公西赤。表字子華。有一回、侍立在孔夫子的身邊。大家談說各人的志願。公西子華說。不是說我就能夠做的了。不過我願意學習的就是。宗廟裡的事務。像諸侯大夫聚會的時候。我就穿了玄色的禮服。戴了章甫的禮帽。替他們做一個小小的贊禮的人。孔夫子聽得他很謙虛。就說。公西赤還說做了小的。那末那一個人能做了大的呢。子貢說。整齊端莊又能嚴肅。立志好道又有禮法。在兩個諸侯會面的時候贊著禮。又很篤實文雅。這就是公西赤的行為。孔夫子對學生們說。你們要學習應接賓客的禮節。只是把公西赤當著榜樣就是了。    五、【高柴端履】  高柴端履。守禮如愚。避難出走。不竇不逾。  【原文】  周衛高柴、字子羔。端履操。生平足不履影。啟蟄不殺。方長不折。執親之喪。泣血三年。未嘗見齒。仕衛為士師。治獄仁恕。蒯瞶之難。子羔出走。刖者守門。謂之曰。於彼有缺。子羔曰。君子不逾。又曰。於彼有隧。子羔曰。君子不竇。又曰。於此有室。子羔乃入避焉。    考子羔為魯成宰。成人有其兄死而不為衰者。聞子羔將至。遂為衰。成人曰。蠶則績而蟹有筐。范則冠而蟬有緌。兄則死而子羔為之衰。其禮教之化人如此。蓋君子之德。以身先民。而民不遺其親焉。    【白話解釋】  周朝衛國的高柴。表字子羔。他的品行和操守。都非常端正。生平走路的時候。腳不踐踏了人的影。正從地上出來的蟲豸。他也不肯弄殺的。正在生長的草木。他也不肯去攀折的。守了爹娘的喪。沒有聲音地哭泣了三年。並沒有微笑的時候。在衛國做了獄官。治理獄訟。很和平又很有仁心。後來衛國發生了蒯瞶的事故。國內擾亂了。高子羔就要離開衛國。走到城門口的時候。這時候、一個割去了腳的人守著城門。對高子羔說。那邊有一個缺口。你可從那兒逃了的。高子羔說。君子不肯跳牆頭的。那個守門的人又說。那邊有一條地道。你可從那兒逃了的。高子羔說。君子不肯鑽地洞的。那個人又說。這裡有間房子。於是高子羔就走進了那間房子裡躲避著。    六、【釁夏執禮】  周有釁夏。為魯宗司。立妾獻禮。對曰無之。  【原文】  周魯釁夏。官宗人。哀公嬖公子荊之母。將以為夫人。使釁夏獻其禮。對曰。無之。公怒曰。汝為宗司。立夫人。國之大禮焉。何謂無。對曰。周公及武公娶於薛。孝惠娶於商。自桓以下娶於齊。此禮有之。以妾為夫人。則固無其禮也。公卒立之。而以荊為世子。國人始惡之。    昭公娶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已不知禮矣。哀公不聽釁夏之言。以嬖妾為夫人。則更不知禮。禮屬於火。此司鐸火之所以逾公宮乎。幸子服景伯命宰人出禮書。不然。周官一書。將蕩然無存矣。    【白話解釋】  周朝魯國的釁夏。做了宗人官。這時候、魯哀公很寵愛公子荊的母親。想要立他做了夫人。就叫釁夏把冊立夫人的禮節、拿了上來。釁夏說。這是沒有的。魯哀公生了氣說。你做的管禮官。要曉得冊立夫人。是國家的一種大禮。怎麼可以說是沒有的呢。他又回對道。魯國的上代、周公和武公的夫人。都是正式迎娶薛國的。孝公惠公的夫人。都是正式迎娶商國的。自從桓公以下。都是正式迎娶齊國的。這種正正當當的禮節是有的。現在你把妾來立做了夫人。那末我們魯國裡。向來沒有這種禮節的。魯哀公不肯聽。終於把公子荊的母親。立做了夫人。把公子荊做了世子。從此以後。魯國的人。就很厭惡他了。    七、【韓順謝聘】  韓順修道。同縣相招。禮須來學。以謝隗囂。  【原文】  漢韓順、字子良。冀人。以素行清白。辟州宰。不詣。王莽末。隱於南山修道。同縣隗囂等起兵。以順道術深遠。遣人卑辭厚禮聘順。欲以為師。順因使謝曰。禮有來學。義無往教。即欲相師。但入深山來。囂聞之矍然。不能強屈。其後囂等皆滅。惟順山棲安然。以貧潔自終。    修道以四勿為箴。重道以尊師為本。此禮之當然耳。隗囂自稱上將軍。西州且大震矣。而韓順山居修道。執操不回。因其使以拒其聘。夫固非自尊自大也。亦以禮繩之耳。隗囂安能屈之哉。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個姓韓名順的。表字子良。是冀地方的人。因為他的品行。一向很清白。所以朝廷裡徵召他去做縣官。韓順不肯去。當王莽末年的時候。在南山地方隱下了修道。他同縣的隗囂一班人起了兵。因為羨慕韓順的道術是很深遠的。所以差了人送去很厚重的禮物。說著很客氣的話。去聘請他來做了隗囂一班人的老師。韓順就對差來的人辭謝著說。照禮法上說。學生只有到老師那兒來學的。沒有老師到了學生那兒去教的。就是要拜我做老師。那末到深山裡來就好了。隗囂聽了很驚異。終沒有方法去屈服他。後來隗囂等一班人。都滅亡了。只有韓順仍舊很安然地隱棲在深山裡。他很貧苦很清白的盡了天年。    八、【張湛修整】  張湛好禮。幽室必恭。輒諫光武。不敢惰容。  【原文】  漢張湛矜嚴好禮。動止有則。雖居幽室。必自修整。遇妻子以禮法。在鄉黨。詳言正色。三輔以為儀表。人或謂湛為詐。湛聞而笑曰。我誠詐也。人皆詐惡。我獨詐善。不亦可乎。光武臨朝。或有惰容。湛輒諫。嘗乘白馬。帝見湛。輒言白馬生且復諫矣。後為太子太傅。    人惟持躬以禮。則凡不合禮之事。每不敢為其所知。甚且為君者亦畏其見知也。唐太宗死鷂於懷。畏魏徵知之也。玄宗引鑒不樂。畏韓休知之也。而光武每見湛。輒言白馬生將復諫。非以其好禮乎。    【白話解釋】  漢朝張湛的為人。謹嚴有禮。舉動有法。雖然在幽暗的地方。也一定很整齊的。對待妻子也很恭謹。在鄉黨裡的時候。言語很端詳。臉色很方正。三輔地方的人。都把他做模範。有人說張湛這種行為都是詐偽的行為。張湛聽到了。就笑著說。我就算是詐偽的。不過別人家詐偽的都是惡。我獨詐偽的是善。豈不是也可以的麼。光武皇帝在朝堂的時候。間或有點怠惰的神氣。張湛一定勸諫的。張湛常常騎著白馬。所以皇帝看見了張湛。每每說。白馬生又要來勸諫我了。後來叫他做了太子太傅。    九、【曹褒儒宗】  曹褒繼業。儒者所宗。詔定禮制。成竹在胸。  【原文】  漢曹褒、字叔通。父充。傳慶氏禮。為博士。褒傳父業。博文識古。為儒者宗。章帝朝。為博士。帝召其定禮制。班固以為宜廣集諸儒。共議得失。帝曰。諺言作捨道旁。三年不成。會禮之家。名為聚訟。昔堯作大章。一夔足矣。乃授褒叔孫通禮儀十二篇。命依禮條正以施行。    叔孫通起朝儀。諸侯王以下。莫不震肅。章帝以其制散略不合經。命褒條正之。乃巢堪班固。想繼見阻。幸章帝深知儒生拘攣。難與圖始。朝廷禮憲。宜以時立。毅然任之。冠婚吉凶制度。遂得以悉定爾。    【白話解釋】  漢朝曹褒。表字叔通。他的父親就叫曹充。受傳了慶氏的禮學。做了博士。曹褒又受傳了父親的禮學。學問很博。古來的事也記得很多。所以做了當時一班讀書人的宗主。他在章帝的時候。做了博士。皇帝命他議定禮法的制度。班固以為這件事很大。應當集合了許多有學問的人。大家討論得失。皇帝道。俗語說、在道路旁邊造房子。三年工夫也不會造成功的。如若會合了禮學家。大家來討論。這是叫他們來爭論聚訟的了。從前堯帝作大章的樂。只用一個夔就夠了。於是就把叔孫通的禮儀十二篇給了曹褒。命他一條條的修正了去施行。    十、【徐稺恭祭】  徐稺恭讓。下榻陳蕃。雞酒祭奠。不敢憚煩。  【原文】  漢徐稺恭儉義讓。所居人服其德。太守陳蕃特設榻以禮之。去則懸其榻焉。郭林宗母喪。稺致生芻一束於其廬前而去。林宗曰。必徐孺子也。詩雲。生芻一束。其人如玉。吾無德以當之。稺前後為諸公所辟。雖不就。及其死。必以只雞絮酒往奠。奠畢即還。不見喪主。    語雲。禮義生於富足。徐稺則貧而自食其力者也。嘗事黃瓊。瓊沒。稺無資前往會葬。齎磨鏡具自隨。所在取值。然後得前。何其深於禮義耶。陳蕃特設榻待之。林宗言無德當之。蓋皆中心悅而誠服矣。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徐稺。表字孺子。他的為人恭謹、節儉、仁義、謙讓。所以凡是同他住著的人。都很佩服他的道德。太守陳蕃。特地給他備了一具臥榻。用禮去招待他。徐稺回去的時候。就把這具臥榻掛了起來。郭林宗的母親死了。徐稺就送了一把乾草去。放在墳旁邊的茅蓬門口。就去了。郭林宗見了說。這個一定是徐孺子所乾的。詩經裡說。生芻一束。其人如玉。不過我有什麼道德可以當得起呢。有許多人陸續請徐稺去做官。徐稺雖然終不肯去。但是到了他們死了。他一定備了一隻雞一壺酒去祭奠的。可是祭完了就立刻回來。不見喪家的主人。    十一、【常林對客】  常林七歲。有客造門。臨子字父。非禮不尊。  【原文】  魏常林、字伯槐。河內人。伯先之子也。年七歲。有父黨造門。問林曰。伯先在否。林不答。客曰。何不拜。林曰。雖當下拜。臨子字父。何拜之有。累官為刺史。司馬懿以先輩視林。每見必拜。或曰。司馬公貴重。君宜止之。林曰。貴則非我所知。拜亦非我所強也。言者慚而退。    陳寔之子元方。年七歲。而謂其父友之無信。常伯先之子林。亦七歲。則謂其父黨之無禮。夫以七歲之幼童。而能知禮之所在。蓋亦鮮矣。至薄司馬懿而不止其拜。尤足稱焉。    【白話解釋】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姓常名林的人。表字伯槐。是河內地方的人。就是常伯先的兒子。當他七歲的時候。有一個父親的朋友。到他的家裡來。問常林道。伯先在家裡麼。常林不去回對他的話。那個客人說。你看見了父親的朋友。為什麼不拜呢。常林說。雖然在道理上講。我是應當拜你的。不過你對了兒子的面前。叫著人家父親的名字。這也未免太無禮了。我還要拜你做什麼呢。後來常林做到了刺史官。司馬懿用先輩的禮節待常林。因此看見常林的時候。一定拜著。有人對他說。現在司馬公很貴了。你應當勸住了他的拜才好。常林說。貴不貴我是不管的。就是拜也不是我勉強他的呵。那個說話的人。覺得很慚愧地走去了。    十二、【幸靈至恭】  幸靈輒拜。言必稱名。任牛食稻。理亂正傾。  【原文】  晉幸靈性至恭。見人即先拜。輒言己名。小人或侵辱之。無慍色。凡草木之夭傷於山林者。必起理之。器物之傾覆於途路者。必舉正之。父母嘗使守稻。群牛食之。靈見而不驅。待牛去。乃往理其殘亂者。父母見而問之。靈曰。此稻欲得終其性。牛犯之。靈可不收之乎。    禮在整飭。不可紊亂。故重禮之人。必先整飭己躬。推而整飭他人。整飭萬物。蓋發端於恭敬辭讓也。幸靈見人先拜。其恭敬何如耶。言必稱名。其辭讓奚如耶。而其整飭且及於物類。不愧為聖道中人。    【白話解釋】  晉朝有個幸靈。生性非常恭謹。看見了人。他一定先拜著。口裡稱著自己的名字。有一班小人。或者去侵犯他。羞辱他。他也沒有恨怨的神氣。凡是山上樹林裡的草木。有受了傷倒著的。他一定給他扶起了。器皿物件有在路上倒覆了的。他一定給他扶正了。有一回、他的爺娘叫他去管稻。一群牛來吃稻了。幸靈看見了。也不去趕牛。等到牛走去了。幸靈才走過去。理著殘亂的稻。父親和母親看見了。就問他這是什麼意思。幸靈說道。這些稻一定要成全了他的天性。可是那牛去侵犯了他。靈怎麼可以不給他理值個清楚呢。    十三、【蔡約躡屐】  蔡約躡屐。不改操存。見稱明帝。禮度之門。  【原文】  南齊蔡約、字景為。濟陽考城人。興宗之子也。夷淡不與世雜。少尚宋孝武帝安吉公主。仕齊。累遷司徒左長史。明帝為錄尚書補政。百官脫屐列席。約躡屐不改。帝謂江佑曰。蔡氏是禮度之門。故自可悅。佑曰。大將軍有揖客。復見於今。及卒。贈太常寺卿。    躡屐不改。非故異於眾也。蓋秉於祖若父之方嚴耳。王耽之嘗言蔡豫章在相府。武帝私宴之日。未嘗相召。宋主狎侮群臣。致有王老傖劉老慳顏老齴等名稱。獨憚興宗。不敢侵媟。故稱禮度之門也。    【白話解釋】  南齊的蔡約。表字景為。濟陽考城地方的人。就是蔡興宗的兒子。生性夷沖淡泊。不喜歡和世上一班人夾雜。從小就娶了宋孝武帝的女兒安吉公主做妻子。後來在齊朝做了司徒左長司的官。這時候。明帝還做著錄尚書補政的官。朝上的百官都去賀他。坐席的時候。一班人都脫去了鞋子。只有蔡約穿著不脫。明帝對江佑說道。蔡家是一份有禮法的人家。所以他們家裡出來的人的品行。是很可觀的。江佑說。漢朝大將軍衛青的座上。有個長揖不拜的賓客、名叫汲黯。到現在又見了降貴重禮的美事了。後來蔡約死了。封了太常寺卿。    十四、【柳靖下帷】  柳靖禮法。嚴肅家規。子弟有過。自責下帷。  【原文】  梁柳靖為河南廣德二郡太守。皆著政績。秩滿還鄉。閉門自守。所對惟琴書而已。足不歷園亭。殆將十載。子弟奉之若嚴君。其有過者。靖必下帷自責。於是長幼相率拜謝於庭。然後見之。治家最有禮法。鄉裡亦慕而化之。或有不善者。皆曰、惟恐柳廣德知之也。    許武弟不率教。跪廟自罪。繆彤婦求離異。掩戶自撾。仇覽妻孥有過。免冠自咎。皆漢代事也。乃柳靖子弟有過。則下帷自責。不特子弟謝之。甚且鄉裡化之。人各以禮法齊其家。又何難國治天下平乎。    【白話解釋】  梁朝時候。柳靖做了河南廣德兩個地方的太守官。很有政績。期限滿了。就告了老。回到家裡。關起了大門。獨自養靜。天天所對著的。只有琴書二種吧了。他的足跡不踏到園亭裡有十年。子弟們敬奉他像嚴父一樣。有時候、子弟們有了過失。柳靖一定放下了門幕。自己責問著。於是大大小小的人。在庭中拜著謝罪。他才肯見他們。柳靖的治家最有禮法。鄉村裡的人。也慢慢地受了他的感化了。有時候做了件不好的事。大家說、恐怕給柳廣德曉得了。    十五、【慶明儼然】  慶明嚴肅。清德流傳。雖在私室。終日儼然。  【原文】  北魏長孫慶明。賜名儉。少方正。有操行。神采嚴肅。雖在私室。終日儼然。文帝深敬之。時荊襄初附。詔儉都督三荊等十二州軍。荊蠻舊俗。少不事長。儉殷勤勸導。風俗大革。後為尚書。嘗與群公侍坐。文帝謂左右曰。此公嫻雅。孤每與語。肅然畏敬。恐有所失也。    鄫國公狀貌魁偉。而神采嚴肅。性不妄交。非其同志。雖貴游造其門。亦不與見。其督荊時。務廣農桑。兼習武事。故得邊境無虞。民安其業。吏部表請為構清德樓。文帝又賜改名為儉。其廉德可概見已。    【白話解釋】  北魏的長孫慶明。皇帝送了他一個名字叫做儉。幼小時候。做人就很方正。有操守。神氣很嚴肅。雖然在自己的私屋裡。仍然鎮天價很端莊的。沒有放蕩的樣子。文帝非常敬重他。這時候荊襄地方初初來投降。皇帝就命長孫儉統領三荊等等地方十二州的軍隊。做了都督。荊蠻地方的舊習慣。小輩的人不去事奉長輩的。長孫儉覺得這個陋俗是不好的。就很殷勤地去勸導他們。教做兒子的要孝順父親母親。做弟弟的要敬重哥哥。於是那地方的風俗就改了過來。後來長孫儉做了尚書。有一次、同了一班臣子、在皇帝的旁邊坐著。文帝對左右的人說。這位先生又幽靜。又文雅。我對他說話的時候。一定很肅然很恭敬的對他說。恐怕一個不留神就有了過失呵。    十六、【王珪循禮】  王珪寬裕。激濁揚清。公主下嫁。盥饋禮行。  【原文】  唐王珪性寬裕。盡心所事。故太宗重用之。上命品藻諸臣。自以為激濁揚清。嫉惡好善。余亦服其確論。上命珪為魏王泰師。泰見珪先拜。珪以師道自居。上以南平公主嫁珪之子敬直。珪曰。主上循禮法。當令公主謁見。以成國家之美。乃坐。令公主執笄行盥饋禮。    先君曰。王公、正直人也。能以禮自持。屈抑人主。為魏王師。以道自尊。公主下嫁。向不以婦禮事舅姑。珪獨與妻就席坐。使行婦禮。非君臣遇合之深。焉能革此弊俗。    【白話解釋】  唐朝時候。有個姓王名珪的人。生性非常寬和。盡力做著他職分內所應做的事。所以太宗皇帝非常重用他。有一次、皇上命他評品著當時候朝廷裡的一班臣子。他自己批評自己。用了激濁揚清嫉惡好善八個字。這也可見得他的為人的一斑了。他批評別人的話。人家也說他批評得很的確。皇帝命王珪做了封魏王名泰的師傅。泰見了王珪先拜著了。王珪就用了先生見學生的禮答了。皇上把南平公主、嫁給了王珪的兒子名叫王敬直的做妻子。王珪就說。皇上是很講禮法的。他一切的舉動都依了禮做。應當教公主來拜見公公。以成就國家上的一段佳話。於是自己就坐下了。叫南平公主行了一個媳婦見公公的洗手進食禮。    十七、【竇儀重厚】  竇儀重厚。草制承恩。見帝跣足。不進苑門。  【原文】  宋竇儀、字可象。先是學士王著以酒失貶官。太祖謂宰相曰。深嚴之地。當使宿儒處之。范質對曰。竇儀清介重厚。太祖曰。非斯人不可。嘗召儀草制。至苑門。見上岸幘跣足而坐。卻立不肯進。上遽索冠帶。而後召入。儀曰。陛下創業垂統。宜以禮示天下。上斂容謝之。    先君謂竇公、誠實君子也。守正不污。故深為太祖器重。太祖平蜀後。宮人有鏡。背識乾德四年。上因與己年號同。召儀問之。對曰。此必蜀物。蜀主王衍有此號。上曰。宰相須用讀書人。由是益禮儒者。    【白話解釋】  宋朝的竇儀。表字可象。起先有個學士姓王名著的。因為酒醉了。犯了罪。免了官。太祖就對宰相說。宮殿裡是深嚴的地方。應當選擇一個品行老成、學問弘博的人來才好。范質說。竇儀的為人清介厚重。可以當這個重任的。太祖說。的確非那個人不可。有一天、皇帝召了竇儀去起草制書。到了宮門口。看見皇上還著了便服。露了額、赤了腳的坐著。竇儀就在宮門口立住了。不肯進去。皇帝立刻叫了人拿了冠帶。穿著好了。竇儀才走進去。對皇帝說。皇上是個開國的皇帝。創了基業傳給子孫。應當用禮法昭示天下。太祖聽了就改了面色。謝著他的美意。    十八、【若沖謹飭】  若沖整飭。暑不解衣。坐無傾側。明辨是非。  【原文】  宋鄭若沖與汪陳樓三人同硯。相友善。汪等貴顯。若沖不造其門。自置書塾。聚書數千。延師訓子。雖臥病不廢書。平居謹飭。雖盛暑、衣不露體。冠履雖敝無垢。口絕戲言。坐不傾側。接後進如敵己。與人交恐傷其意。至於明是非。辨義理。雖片辭不少貸。學者嚴憚焉。    考若沖少失怙恃。育於伯父章。未總角。已奇之。無他。以其平居謹飭也。稍長力學。恥為舉子。故同裡汪大獻陳居仁樓鑰輩。後皆貴顯。未嘗一造其門。而其飭躬維謹。尤足為天下後世法。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個鄭若沖。在幼小時候。是和汪大獻陳居仁樓鑰三個人。同在一塊兒讀書的。並且朋友間的感情都很好。後來汪陳樓三個人。都做了官、很貴顯了。鄭若沖卻從不走到他們的家裡去了。自己在家裡設了一個家塾。置了好幾千卷的書。請了一個先生來教兒子的書。自己就是在生病的時候。也從沒有丟了書不看的。平日很謹慎修飾。就在大暑天。從不袒露了身體。鞋帽雖然破舊了。可是沒有污穢的地方。口裡沒有游戲的話。坐的時候。從沒有斜著靠了的。接待後輩的人。仍像待平輩一樣的恭敬。和人家交往。常常恐怕傷了他的意。至於在辨明一件事的是和非、義和利的時候。他的意思就很堅決了。連一句話也不肯假借。讀書的人都非常懼憚他。    十九、【王柏敬齋】  王柏主敬。持正履端。子弟白事。見必衣冠。  【原文】  宋王柏、號長嘯。後著論語通旨。至居處恭。執事敬。惕然曰。長嘯非聖門持敬之道。更號魯齋。自著敬齋箴圖。出一敬字。為日用躬行之則。夙興見廟。治家嚴飭。當暑、閉閣靜坐。子弟白事。非衣冠不見。垂歿。整冠端坐。揮婦女出寢門。惟子侄門人侍終。年七十有八。    士有萬物皆備之身。而不以古今自任。經綸自期者。皆自遏其躬也。柏每以此語士大夫。由其愛人以德耳。所講謝上蔡居敬貴窮理之旨。條暢瑩白。聽者悚然。意融心服。雖鄉之耆德。亦執弟子禮焉。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個王柏。起初別號長嘯。後來他做了一部論語通旨。解釋到居處恭執事敬的這兩句。他就覺得心上很驚懼、很覺悟的樣子。說道長嘯這個名字。不是聖人門下恭敬的道理。於是就改了一個別號。叫做魯齋。自己也做了一篇敬齋箴圖。拈出了一個敬字。做著日用並且要親自去實行的規則。天才亮的時候。就到家廟裡去拜祖宗。治理家政。很嚴厲整齊。當夏天的時候。他就關了門、在閣子裡靜坐著。子弟們有事去稟白。非著好衣帽。是不見的。在他快要死的時候。整了帽。很端正地坐著。命婦女都退出了房門。只有一班子侄和門人送了他的終。這時候、他的年紀已經有七十八歲了。    二十、【大和家規】  大和家事。依禮而行。歲時上壽。酌彼兕觥。  【原文】  元鄭大和性方正。繼其從兄文嗣主家事。嚴而有恩。冠昏喪葬。必稽朱子家禮而行。子弟有過。頒白者猶鞭之。每歲時。大和坐堂上。群從子弟皆盛衣冠。雁行立左序。以次進。拜跪奉觴上壽畢。肅容拱手自右出。足武相銜。無敢參差。見者嗟慕。謂為有三代遺風。    鄭氏十世同居。凡二百四十餘年。一錢尺帛無敢私。家庭中凜如公府。子孫從化。雖嘗仕宦。不敢一毫有違家法。諸婦不預家政。宗族裡閭。懷之以恩。家畜兩馬。一出、則一為之不食。人以為孝義所感。    【白話解釋】  元朝時候有個鄭大和。生性非常方正。他繼續了他的堂哥哥鄭文嗣管理了家務。很嚴肅又頗有恩惠。凡是他們家裡。舉行冠昏喪葬等等禮節的時候。他一定依照了晦庵先生所著的朱子家禮去施行。家裡的子弟們有了過失。不管他是年紀老了、頭發半白的人。總還要用家法去打他。到了四時八節的時候。鄭大和坐在堂上。一班子侄們都穿戴了衣帽。照次序排著。立在左邊。一個個又依著次序上去。拜跪了捧酒上去給他上壽。禮完了就謹肅了容色。拱著手從右邊退出去。他們的腳步。大家都是相銜接的。不敢稍稍地參差了一點兒。看見他們行禮的人。都非常歎息佩服。說他們還有三代的遺風。    二十一、【錢唐爭祀】  錢唐強直。立講虞書。杞孔之禮。疏復其初。  【原文】  明錢唐為人強直。嘗詔講虞書。唐陛立而講。或糾唐不知君臣禮。唐正色曰。以古聖帝之道陳於君。不跪不為倨。洪武二年。詔孔廟釋奠。止行於曲阜。天下不必通祀。唐疏言孔子垂教萬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報本之禮不可廢。久之。乃用其言。    錢公不特爭祀孔也。且嘗爭祀孟矣。明太祖嘗覽孟子。至草莽寇讎語。謂非人臣所宜言。議罷其配享。唐抗疏入諫曰。臣為孟軻死。死有餘榮。廷臣莫不為唐危。帝鑒其誠懇。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復。    【白話解釋】  明朝的錢唐。做人很剛強正直。有一次、皇帝命他講解書經。錢唐就在殿階上立著講。有人彈參錢唐。說他不曉得君臣的禮節。錢唐正色說。對皇上陳說古來聖賢皇帝的治道。就是不跪下講。也不能算是倨傲的事。洪武二年的時候。皇帝命孔廟的祭祀。只須在孔夫子的故鄉曲阜地方舉行。天下別的地方不必祭祀。錢唐就上了一封奏章。說、孔夫子的教化。是一直可以流傳到萬世。天下的人。個個都很尊敬他的教化。所以天下各地方。都要祭祀孔夫子。這是報本的大禮。無論如何是不能廢除的。過了許多時候。才依了他的話。    二十二、【薛瑄復性】  薛瑄言動。共仰儀型。蒼頭悲泣。得免行刑。  【原文】  明薛瑄修己教人。以復性為主。言動鹹可法。皆呼為薛夫子。時公卿見王振多趨拜。瑄獨屹立。振趨拜之。瑄亦無加禮。乃誣瑄受賄。下獄論死。子三人。願一子代死。二子充軍。不允。及當行刑。振蒼頭泣於爨下。問其故。泣益悲。曰、聞今日薛夫子將刑也。振感動。乃免。    許止淨謂薛夫子將行刑。而王振之蒼頭乃悲泣。豈非盛德感人。有不可思議者乎。三子求代死不允。而見蒼頭一泣得解。可知雖殘忍小人。惻隱之心仍在。所惜者、不能擴充。反加梏亡耳。    【白話解釋】  明朝時候。有個薛瑄。他的修身和教訓學人。都以回復了人心的本性為主。所以他的一言一動。都可以做人家的模範。一班人都叫他薛夫子的。這時候、王振非常有勢力。朝廷裡的大官。看見了王振就趕著下拜。獨有薛瑄儼然立著不動。王振趕上前去向他下拜。薛瑄也不去回他的禮。於是王振恨極了。誣告薛瑄受了賄。就把他關在監牢裡定了死罪。薛瑄有三個兒子。兒子們情願一個代父親死。兩個去充軍。可是王振總不肯答應。等到快要綁到法場裡去行刑的時候。王振家裡有個老用人。在灶下流著眼淚。王振見了。就問他是什麼緣故。可是他哭得愈加悲傷了。說道。我曉得今天薛夫子快要去殺了。王振聽了這句話。心裡也感動了。於是就免了薛瑄的罪。    二十三、【潘府教民】  潘府知縣。禮教傳宣。衰絰疏請。執喪三年。  【原文】  明潘府為長樂知縣。教民行朱子家禮。躬行郊野。勞問疾苦。憲宗崩。孝宗踐阼甫二十日。禮官請衰服御西角門視事。翌日釋衰易素。府疏請行三年喪。不可廢禮。疏入。衰絰待罪。詔禮官詳議。尚書馬文升知其賢。超拜廣東提學副使。府以母老乞休。不待命即歸。    喪禮、禮之大者。子為父。臣為君。皆斬衰三年。烏可短喪乎。孝宗惻怛由衷。麻衣視朝。百日未改。惟群臣僉謀短喪。府獨衰絰上疏。以復三代舊制。此匡扶禮教實多。且教民行朱子家禮。洵致君澤民矣。    【白話解釋】  明朝有個姓潘名府的人。在長樂地方做了知縣官。教百姓一切要依照晦庵先生所著的朱子家禮去做。自己親自到郊野裡去。慰問百姓們的疾苦。後來憲宗皇帝死了。孝宗做了皇帝才二十天。禮官請皇上穿了粗麻的喪服在西角門那兒辦事。第二天就脫了粗麻喪服換了素服。潘府上奏章去說。請皇上要實行三年的喪。不可廢了禮。這封奏章上去了以後。他就穿了喪服等候辦罪。皇上就命禮官把這件事詳細討論。尚書馬文升很知道他的賢良。就給他升了廣東的提學副使。潘府因為母親的年紀老了。就請求回去奉養母親。還沒有等到上面的批示出來。他就回去了。    二十四、【洪先行酒】  洪先及第。侍宴從容。冠帶行酒。拂席至恭。  【原文】  明羅洪先、字達夫。嘉靖進士第一。授修撰。即請告歸。事親孝。父每速客。洪先冠帶行酒。拂席授幾。甚恭。遭父母喪。苫塊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嘗雲。儒者學在經世。而以無欲為本。山中有石洞。舊為虎穴。葺茅居之。命曰石蓮。謝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戶。卒謚文莊。    父速客。子行酒。禮也。而洪先已大魁天下。辭官告養以事雙親。每於其父宴客之時。冠帶行酒。拂席授幾甚恭。以榮其父。並及其父之賓。似為過禮乎。非也。禮雲。父子不同席。則洪先冠帶行酒。是禮也。    【白話解釋】  明朝時候。有個羅洪先。表字達夫。在嘉靖年間。中了狀元。做了修撰官。就辭官回去。他服事父母非常孝順。每逢他父親請客的時候。羅洪先就穿了禮服來行酒。拂席授幾。都很恭敬地做著。後來遭了爺娘的喪。睡在草薦上。用泥塊做了枕頭。吃的是蔬菜。足跡不踏進內室有三年。他常常說。讀書人的學問在於用世。可是第一要把沒有利慾做根本。山裡有個石洞。從前有老虎在那裡做窠的。他就在石洞裡蓋了一間茅屋。取名叫做石蓮。謝絕了賓客。獨自在一個榻上靜靜地坐著。有三年不走出門外來。死了以後。謚法叫做文莊。    【緒余】  孔子曰。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倫常日用之間。無時無地。不立於禮。非禮無行也。呂東萊曰。夫禮也者。所以定尊卑。明貴賤。辨等列。序少長。習威儀。人所不能外其規矩者也。而況朝廟禘獻。非禮不能昭其誠。冠婚喪祭。非禮不能盡其情。賓朋酬酢。非禮不能表其敬。禮之為用。豈可須臾離乎。人能以禮制心。則奸盜詐偽之端必不作。人能以禮制事。則犯上作亂之事必不為。故禮也者。持身涉世之要端。亦即治國平天下之大經大法也。  


推薦閱讀:

儒釋道|德育故事
尼眾僧團的德育教育
龍山書院晚課——中華德育故事:《子阿委珠(四)》
德育古鑒 史潔珵居士輯

TAG:故事 | 德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