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360° 無死角認識肥胖症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媒體平台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舉報

  肥胖症能導致很多代謝及生物的不良事件,如 2 型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心血管疾病、關節炎和睡眠呼吸暫停。近期,Medscape 網發布了由美國路易斯維爾的代謝研究中度 Bays 教授總結的肥胖症的流行病學、病理學過程及診療方法,一起來看看。

  根據美國肥胖治療醫師協會,「肥胖為一種慢性、複發性、多因素的神經行為疾病,表現為體脂增加,能引起脂肪組織功能障礙及分布異常,最終引起一系列代謝和生物機制、社會心理等不良反應」。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肥胖症定義為體重指數(BMI)≥ 30 kg/m2 。

  流行病學

  

  一項針對單卵雙生子的研究表明,遺傳因素主要參與能量儲存。此外,肥胖發病率和併發症隨環境變化(如工作安排、過量食物、缺少健康飲食、食品廣告等)而升高,這也表明非遺傳因素如營養與體育鍛煉對肥胖同樣具有重要作用。

  分類

  1. 根據 BMI 分類

  BMI 常用於定義肥胖,是通過體重 / 身高 2 計算的。WHO 推薦,超重定義為 BMI 為 25-29.9 kg/m2,肥胖則定義為 BMI ≥ 30 kg/m2。對兒童而言,超重常定義為 BMI 高於 85% 百分位,而肥胖定義為高於 95% 百分位。

  2. 根據腰圍和體脂分數分類

  

  

  腰圍能代表脂肪組織功能,是用來測量腹型肥胖的指標。而腹型脂肪是心血管疾病、高血糖、高血壓或血脂異常的常見危險因素。

  體脂分數能有助於檢測患者肌肉量,如老年患者肌肉量較低,儘管 BMI 可能正常,但同樣易發生糖尿病。

  併發症

  肥胖易導致多種代謝性疾病,能增加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及代謝綜合征的發病率。其中,代謝綜合征是一系列心血管代謝風險因素,如腹型肥胖、高糖、高血壓、血脂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

  此外,肥胖和代謝綜合征都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代謝病、脂肪肝及某些癌症的危險因素。超過 80% 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為超重或肥胖,而上身肥胖或腹型肥胖患者能增加高血壓風險。

  病理與生理學

  在正常能量平衡中,脂肪細胞的數量或大小均可增加。但若脂肪再生能力受限,多餘的能量需儲存於現有脂肪細胞或倉庫(心包、血管外周或內臟脂肪),導致脂肪肥大和功能障礙。因此,內臟脂肪增加也可反映全身脂肪障礙。

  很多激素都能影響食慾和飲食攝入。一個典型例子即為瘦素,它是調節脂肪代謝的多肽類激素。下丘腦調節的瘦素飽腹感信號不僅能減少飲食攝入與脂肪存儲,還能調製能量消耗和碳水化合物代謝。

  因此,瘦素受體缺陷可能導致早期肥胖和飲食過量。而瘦素缺陷患者補充足夠瘦素也能有效減少肥胖發生。然而,多數肥胖患者瘦素水平升高,甚至可發生瘦素抵抗。對這些患者而言,補充瘦素並不能改善肥胖及其併發症。

  肥胖悖論

  肥胖的治療很複雜,其中一項問題就是肥胖悖論。例如,並非所有患者都發生肥胖相關代謝病(EFRMD),同時並非所有 EFRMD 患者均為肥胖症。

  肥胖患者的飲食習慣

  很多生理和環境原因都能解釋飲食習慣,其中包括:飲食的時間與情緒、環境因素等等。

  

  獎勵機制多發生於進食而非飢餓。部分肥胖患者可能出現飲食失調,如過胖暴食症、神經性暴食症、夜間進食症。

  (1)過胖暴食症表現為每周頻繁進食 ≥ 1 次,持續 3 個月。

  (2)暴食症作為複發性暴食症的一類,可由瀉藥與利尿劑濫用導致,發病率約為 1%,多為女性。

  (3)夜間進食症表現為夜間進餐量約為每日飲食的 25%,常需反覆覺醒後進食。

  實驗室檢查

  肥胖症相關的實驗室檢查包括:空腹血脂、肝功能、甲狀腺功能、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等,這些檢查可用來常規篩查 2 型糖尿病、血脂異常、高血壓、脂肪肝。

  血脂檢查常用於:BMI ≥ 85% 百分位(同齡同性別),且年齡 ≥ 10 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此外,臨床醫生還需評估患者肥胖及相關併發症的家族史。

  

  當進行診斷性檢查時,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病史、癥狀、體格檢查或其他健康風險因素等。

  

  

  糖尿病前期通常包括:空腹血糖異常(空腹血糖為 100-125 mg/dL),或糖耐量受損(2 小時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值為 140-199 mg/dL)。而糖尿病定義為空腹血糖 ≥ 126 mg/dL 或 HbA1c ≥ 6.5%。

  治療

  根據國家體重控制中心(NWCR),實現成功減肥應包括:低卡路里、低脂飲食;監測個人體重;每日運動 60 分鐘;最少的久坐活動(如看電視);及每天吃早飯。

  

  

  經飲食、體育鍛煉和調整生活等仍未實現體重降低,可考慮進行藥物治療。藥物治療主要適用於:BMI ≥ 30 kg/m2 患者或 BMI ≥ 27 kg/m2 同時伴有不良預後的疾病,如高血壓、2 型糖尿病或血脂異常。研究表明,降低 5-10% 體重能改善代謝和脂肪病。

  減肥藥的種類

  (1)奧利司他能阻斷小腸的脂肪分解作用,減少脂肪吸收,於 1990 年經 FDA 批准上市。

  (2)芬特明能用於短期減肥,通常持續 8-12 周。

  (3)氯卡色林能選擇性激活 5-HT2C 受體,作用於下丘腦的阿黑皮素原,可增加飽腹感,減少食慾,於 2012 年批准上市。

  (4)鹽酸芬特明與緩釋托吡酯聯合葯也能增加飽腹感,於 2012 年經 FDA 批准上市。

  (5)另外兩種減肥藥包括:緩釋納曲酮(阿片類拮抗劑)/ 安非他酮、利拉魯肽(胰高血糖素樣肽)。

  

  

  外科治療

  外科治療的適應症為:

  1. BMI ≥ 40 kg/m2 的肥胖患者;

  2. BMI ≥ 35 kg/m2(有時 ≥ 30 kg/m2)伴有嚴重併發症,如 T2DM、高血壓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

  目前,腹腔鏡減肥手術呈顯著上升趨勢。術前的注意事項包括:

  非手術治療的嘗試,臨床醫生對減肥藥的療效評估;患者的知情同意及嚴格遵守術後監測。此外,術前需對患者進行心肺功能、胃腸功能、身體狀況等進行全面評估,手術前後均需由專業的衛生保健人員進行特殊護理,包括營養師、運動專家及行為學專家等。


推薦閱讀:

肥胖症的診斷
防治肥胖的飲食原則
素食與新人類系列之三 肥胖之憂
膽固醇高要不要緊,如何降低膽固醇?
女友比男友胖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肥胖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