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島談諾獎得主特朗斯特羅姆:他像個隱居的鍊金術士
北島談諾獎得主、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
早報記者 石劍峰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家中,攝於2001年3月31日。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Tomas Transtroemer)是中國詩人北島認識幾十年的好朋友,對於這位年長好友的獲獎,作為同行的北島說托馬斯的獲獎是實至名歸。而在北島的散文集《時間的玫瑰》中也曾有一文,介紹了這位瑞典詩人的故事和他的詩歌。談到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北島在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多次稱其是「鍊金術士」,因為他「忠實於自己,忠實於內心沉靜的力量」。
東方早報(微博):諾貝爾文學獎很多年沒有給詩人了,這次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獲獎,你說是實至名歸。在你看來,他大概可以歸到哪一個歐洲詩歌傳統上?
北島:即使如此,我認為近些年獲獎的詩人大多數並非一流。這也沒辦法,這和世界性的詩歌衰退有關,最好的詩人基本上都已辭世。在這個意義上,托馬斯大於諾貝爾文學獎,這個獎給不給他,他都被公認為當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優秀的詩人是很難歸類的。毫無疑問,托馬斯的傳統資源是非常豐厚的。我曾在《時間的玫瑰》「特朗斯特羅姆:黑暗怎樣焊住靈魂的銀河」一文中談到這一點:「托馬斯擁有多麼豐富的傳統資源,自古羅馬的賀拉斯到日本的俳句,從瑞典前輩詩人埃克羅夫到現代主義的宗師艾略特,從法國超現實主義的艾呂雅到俄國象徵主義的帕斯捷爾納克。他承上啟下,融會貫通,在一個廣闊的背景中開創出自己的道路。」
東方早報:你在文章中提到,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在瑞典一度也被認為是「保守的」,這裡所說的保守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北島:1960年代席捲全球的「造反」運動也波及瑞典。當時不少瑞典詩人都「向左轉」,用詩歌表達政治或社會訴求。托馬斯我行我素,繼續尋找「煉金」的方法,因而受到同行的攻擊,說他「保守」,說他是「出口詩人」等。這類攻擊隨著時代轉向而煙消雲散了。
東方早報:托馬斯1990年中風,20年過去了,他還能寫嗎?這20多年,他又是怎麼看待這場疾病的?
北島:他畢竟是80歲的人了,但總體來說還不錯。他剛中風時非常恐慌。中風後不久我去看他,能從他的眼睛中看到這種恐慌。他後來在詩中描述了那種感覺:就像從麻袋網眼中觀看世界。無論如何,他的生命是個奇蹟,如果沒有他夫人莫妮卡的照顧是難以想像的。莫妮卡是個偉大的女性。托馬斯自中風後一直沒有停止寫作,只不過由於身體狀況,寫作速度更慢了,形式也更短小了,據我所知,他這些年主要在寫「俳句」。
東方早報:你是國內最早認識並翻譯托馬斯的詩人,在這20多年的交往中,他令你尊敬的地方在哪裡?
北島:自1985年到現在,我和托馬斯相識已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了。在這個喧囂的時代,他多少有點像個隱居的鍊金術士。我這樣說,並非指他脫離時代,而是指他忠實於自己,忠實於內心沉靜的力量——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如何引導強大的動力穿越生與死的黑暗。
東方早報:托馬斯獲獎之後,很多人通過網路或者其他方式,表達對他的尊敬,其中最主要方式是看他的詩,大家對詩歌的熱情因為諾獎再次被激發起來,你怎麼看這一現象?
北島:如今物質主義的狂風吹著每個人的靈魂,就像吹笛子一樣吹著脊椎,讓人從心裡發空。這個意象是我從托馬斯的詩中借來的。無論如何人們通過詩歌感悟生命,感悟世界,反觀自己忙碌而蒼白的生活,是詩歌的意義所在。
(編輯:qiuqi)
.icon_sina, .icon_msn, .icon_fx{ background-position: 2px -1px}.icon_msn {background-position: -25px -1px;}.icon_fx {background-position: -240px -50px;}
推薦閱讀: